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太白河川陕哲罗鲑环境容纳量的估算
1
作者 屈万民 杨海乐 +2 位作者 杜浩 刘旭 吴金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6-1715,共10页
为评估太白河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的资源现状和环境容纳量,于2017—2018年对太白河的鱼类资源、饵料生物资源、水体理化特征等进行了调查。采用密度法估算出太白河川陕哲罗鲑现存资源量为3814尾,95%的置信区间为3624—400... 为评估太白河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的资源现状和环境容纳量,于2017—2018年对太白河的鱼类资源、饵料生物资源、水体理化特征等进行了调查。采用密度法估算出太白河川陕哲罗鲑现存资源量为3814尾,95%的置信区间为3624—4005尾;构建了太白河流域的Ecopath模型,河流总生产量为1748.91 t/(km^(2)·a),其中初级生产力为1643.00 t/(km^(2)·a),生态系统的连接指数(CI)和系统杂食指数(SOI)分别为0.429和0.087。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小型中下层鱼类和浮游植物四个功能组为太白河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类群),估算出川陕哲罗鲑的环境容纳量为1.87 t/km^(2),约5127尾,其中幼鱼为3399尾,成鱼为1728尾。基于现存量和环境容纳量,建议强化栖息地保护,促进川陕哲罗鲑资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PATH模型 环境容纳量 太白河 川陕哲罗鲑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生态需水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尹炜 翟红娟 +2 位作者 邓志民 赵彦伟 陈炼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46,65,共7页
可调水量一直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争论的焦点,水源区生态需水是合理确定西线工程可调水量的重要依据。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保护对象,并针对西线工程水源区生态需水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需要重... 可调水量一直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争论的焦点,水源区生态需水是合理确定西线工程可调水量的重要依据。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主要生态环境保护对象,并针对西线工程水源区生态需水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生态需水应统筹考虑川陕哲罗鲑等关键物种、河岸植被等优势群落、干旱河谷等典型生态系统,深入研究高寒脆弱区关键保护对象对水文过程的响应规律,以及协调节点-河段-河流廊道多尺度、物种-生境-生态系统多目标的生态流量需求核算。此外,提出了“识别特殊需求-建立响应关系-统筹核算水量”的生态需水研究思路,以及节约用水、科学研究、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高寒脆弱区 干旱河谷 川陕哲罗鲑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下载PDF
光照对川陕哲罗鲑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成友 杜浩 +6 位作者 吴金明 成为为 杨焕超 张辉 刘志刚 周琼 危起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5,共4页
为了解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受精卵孵化的影响,设置4个不同光照条件(24 h黑暗、12 h黑暗∶12 h强光、24 h强光、24 h弱光),比较川陕哲罗鲑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结果显示:川陕哲罗鲑均保持较高... 为了解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受精卵孵化的影响,设置4个不同光照条件(24 h黑暗、12 h黑暗∶12 h强光、24 h强光、24 h弱光),比较川陕哲罗鲑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结果显示:川陕哲罗鲑均保持较高的孵化率,其中,24 h黑暗组的孵化率为(63.75±3.31)%,显著低于其他3个试验组;24 h弱光组的孵化率为(82.08±2.60)%,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在不同发育阶段,各个试验组的川陕哲罗鲑受精卵死亡率高度一致,死亡较高的时期主要集中在细胞期-囊胚早期和孵化期。从孵出时间来看,24 h黑暗组和24 h弱光组的孵出时间略早于其他2个试验组,各组分别历时23.5 d(24 h黑暗)、25.5 d(12 h黑暗∶12 h强光)、25.5 d(24 h强光)和24.5 d(24 h弱光)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 受精卵 孵化 光照
下载PDF
大宁河贝氏高原鳅的繁殖特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志坚 黄静 张耀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3,共6页
以长江上游巫山段支流大宁河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为对象,研究其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第二性征明显,雌雄易于区分。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09:1,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雄鱼均为2龄。精巢1对,成熟系数为0.05~... 以长江上游巫山段支流大宁河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为对象,研究其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第二性征明显,雌雄易于区分。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09:1,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雄鱼均为2龄。精巢1对,成熟系数为0.05~1.30;卵巢1个,成熟系数为1.10—48.23,雌雄的成熟系数曲线均为双峰型。雌性绝对繁殖力为1080~d040粒,平均2865粒。相对生殖力F/OW为198.49—941.68粒/g,平均690.97粒/g。相对生殖力F/L为14.21~53.16粒/mm,平均41.10粒/mm。卵径分布曲线亦为双峰型,卵径0.2—1.1mm,平均卵径0.66mm。贝氏高原鳅具有一年繁殖两次、精巢长期具有成熟精子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 繁殖特性 大宁河
下载PDF
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银染和C-带 被引量:10
5
作者 蔡岩 周永灿 +3 位作者 谢瑞敏 谢珍玉 冯永勤 王世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7-651,共5页
为了补充布氏石斑鱼细胞遗传学数据,并为石斑鱼染色体进化研究以及石斑鱼遗传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实验利用Giemsa染色、C-带和Ag-NORs方法对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异染色质和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 为了补充布氏石斑鱼细胞遗传学数据,并为石斑鱼染色体进化研究以及石斑鱼遗传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实验利用Giemsa染色、C-带和Ag-NORs方法对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异染色质和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其染色体组由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绝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呈异染色质带,仅在第24对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检测到银染带,以上结果均表明,布氏石斑鱼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石斑鱼 染色体 核型 银染 C-带
下载PDF
长江中游贝氏繁殖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余文娟 沈建忠 +4 位作者 龚江 李乾 李春盛 王克雄 梅志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60,共8页
2016年4-12月在监利长江何王庙故道采集591尾样本,对长江中游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性比、初次性成熟大小、繁殖季节、产卵类型、产卵群体组成及繁殖力等繁殖生物学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贝氏总体雌雄性比1.44∶1,与1∶1存... 2016年4-12月在监利长江何王庙故道采集591尾样本,对长江中游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性比、初次性成熟大小、繁殖季节、产卵类型、产卵群体组成及繁殖力等繁殖生物学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贝氏总体雌雄性比1.44∶1,与1∶1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繁殖期间雌雄比2.5∶1,非繁殖季节雌雄比为0.91∶1。繁殖群体年龄结构为1-3龄,以1龄补充群体为主,属于第Ⅱ类型。初次性成熟体长:SL♀50=8.08 cm,SL♂50=8.47 cm,最小观测性成熟个体分别为:雌性7.5 cm,体重6.65 g,1龄;雄性8.2 cm,体重8.13 g,1龄。根据成熟系数变化和性腺发育期观察,推测其繁殖季节为4-6月,可能延至7月份。贝氏绝对繁殖力为1 703~9 601粒/尾,平均为(5 876.6±1 837.8)粒/尾,与体重、性腺重均呈线性关系,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相对繁殖力(FW)为204.7~406.5粒/g,平均(322.3±49.7)粒/g,与成熟系数呈幂函数相关;相对繁殖力(FL)为212.0~827.6粒/cm,平均(552.4±136.1)粒/cm,与体重幂函数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 繁殖生物学 长江中游
下载PDF
贝氏高原鳅泌尿系统显微和超微结构 被引量:15
7
作者 温龙岚 姚艳红 王志坚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14,共7页
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泌尿系统由中肾、输尿管、膀胱构成。头肾极小。中肾组织在前中后三部分中无明显差异,也无功能分区的现象。成体中肾组织中除大量成熟肾单位外,还发现少量发生中的肾单位和少量解体中的肾单位。成熟肾... 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泌尿系统由中肾、输尿管、膀胱构成。头肾极小。中肾组织在前中后三部分中无明显差异,也无功能分区的现象。成体中肾组织中除大量成熟肾单位外,还发现少量发生中的肾单位和少量解体中的肾单位。成熟肾单位的肾小体为典型的淡水真骨鱼类肾小体,肾小管分化为第一近端小管(PⅠ)、第二近端小管(PⅡ)和远端小管(D)。PⅠ、PⅡ段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管腔游离面具有丰富的刷状缘和9+2式纤毛。D段为单层矮柱状上皮或单层立方上皮,管腔游离面无刷状缘,也无纤毛。输尿管前、后段组织结构有明显差异。膀胱为不发达的输尿管膀胱。斯坦尼斯小体2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泌尿系统 拟淋巴组织 斯坦尼斯小体
下载PDF
长江下游靖江段沿岸贝氏■渔获量的时间格局及ARIMA模型预测 被引量:8
8
作者 李辉华 郭弘艺 +3 位作者 唐文乔 顾树信 黄少芳 沈林宏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4,共8页
长江靖江段是长江下游和河口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地区,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在维系这一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2-2006年,在靖江沿岸滩涂湿地利用一部长40m、高1.8m、网目长度1.86cm的定... 长江靖江段是长江下游和河口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地区,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在维系这一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2-2006年,在靖江沿岸滩涂湿地利用一部长40m、高1.8m、网目长度1.86cm的定置张网采集142份渔获物样本,共获鱼类46142尾,其中贝氏[歺又鱼]20966尾,占总尾数的45.44%;平均每网次渔获数量148尾,最高达855尾,最低为11尾。在所有244595.36g鱼类渔获物中,贝氏[歺又鱼]有70176.69g,占总渔获物质量的28.69%;平均每网次渔获质量497.71g,最高2538.00g,最低32.59g。分析表明,贝氏[歺又鱼]月渔获质量呈非平稳的随机过程。用SPSSV13.0软件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的月渔获质量数据进行ARIMA建模拟合,建立了方程为(1-B^12)lnyt=(1-0.801B^12)et-0.133的ARIMA(0,0,0)(0,1,1)12(含常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2003-2006年的拟合精度在91.82%-96.48%之间,对2007年逐月预测的相对精度为81.30%-99.69%,年预测精度达93.73%,可有效预测贝氏的渔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歺又鱼] 渔获量 时间格局 ARIMA模型预测 长江下游
下载PDF
贝氏高原鳅肾脏发育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温龙岚 姚艳红 王志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9-183,共5页
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贝氏高原鳅肾脏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肾脏的发育可分为前肾形成期(历时7d左右)、生中肾桥形成期(历时12d左右)、中肾肾小管芽和幼稚肾小管开始形成期(历时10d左右)、中肾发育期(历时3个半月左右)、... 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对贝氏高原鳅肾脏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肾脏的发育可分为前肾形成期(历时7d左右)、生中肾桥形成期(历时12d左右)、中肾肾小管芽和幼稚肾小管开始形成期(历时10d左右)、中肾发育期(历时3个半月左右)、头肾形成期(历时35d左右)共5个时期.前肾的发生始于出膜之前,解体于出膜后135d左右;中肾的发育始于出膜后8d左右,于出膜后135d左右成熟.发育特点是中肾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前肾单位在中肾单位开始行使功能后仍维持较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发育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三种鲤科鱼类寄生木村小棘吻虫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典 王桂堂 +3 位作者 吴山功 习丙文 姚卫建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共5页
作者于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调查了丹江口水库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nhynchina motomurai(Harada,1935)感染三种小型经济鲤科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宽鳍鱲(Zacco platypus)和油■(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 作者于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调查了丹江口水库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nhynchina motomurai(Harada,1935)感染三种小型经济鲤科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宽鳍鱲(Zacco platypus)和油■(Hemiculter bleekeri bleekeri)的季节动态情况。在感染率和感染丰度方面,寄生于马口鱼和油■的木村小棘吻虫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冬季节感染率和感染丰度都比较高,而春夏季节则比较低;与此不同的是,寄生于宽鳍鱲中的木村小棘吻虫则全年都维持着较稳定的感染水平;木村小棘吻虫种群在三种宿主体内的总体感染丰度差异显著,但都呈聚集分布,三者的方均比与感染率和感染丰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小棘吻虫 马口鱼 宽鳍鳃 油[歺又鱼] 季节动态
下载PDF
川陕哲罗鲑Cyt b基因克隆及其在鲑亚科中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祁得林 晁燕 +2 位作者 杨成 申志新 唐文家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5-809,共5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首次报道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bp,GenBank登录号FJ597623),并与鲑亚科中其他5属14个物种的Cyt 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白鲑亚科...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首次报道该基因的全长序列(1140bp,GenBank登录号FJ597623),并与鲑亚科中其他5属14个物种的Cyt 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白鲑亚科的白鲑Coregonus lavaretus作为外群构建了ML、NJ和MP系统发育树。遗传距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川陕哲罗鲑与细鳞鲑属的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小(8.47%),在系统发育树上两者聚在一起,提示川陕哲罗鲑与细鳞鱼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结果与以往的形态学分类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哲罗鲑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 克隆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形态发育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忠利 严太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642,共7页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成熟卵淡黄色,卵径较小(直径0.94—1.10mm),遇水后产生强黏性。在水温9.0—12.8℃下,胚盘在受精后4h20min开始分裂,在19h50min和27h40min时达到囊...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成熟卵淡黄色,卵径较小(直径0.94—1.10mm),遇水后产生强黏性。在水温9.0—12.8℃下,胚盘在受精后4h20min开始分裂,在19h50min和27h40min时达到囊胚期和原肠期,64h40min胚孔封闭,287h时部分胚胎开始出膜,405h30min全部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32±0.23)mm,肌节36—38对,眼和躯干部黑色素细胞明显,胸鳍原基发育良好。出膜后第5天仔鱼体侧和头部出现浓密的感觉芽。到第8天时全长(6.05±0.41)mm,卵黄吸收完全。仔鱼鳔一室和鳔二室分别于出膜后第30天和第50天形成。第55天的仔鱼全长(14.05±1.01)mm,肌节52—53对,体侧出现7—8条黑色素带,各鳍鳍条数目与成鱼基本一致,但仍有少量鳍褶存在。仔鱼的卵黄囊体积减小速度为0.027mm3/d,鱼体长度生长、鱼体长度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其中,肛后长/全长比例随胚后发育逐渐增加,由初出膜时的31%增加到最后的4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胚胎 仔鱼 形态发育
下载PDF
马边河贝氏高原鳅繁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何学福 贺吉胜 严太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9-73,共5页
对马边河贝氏高原鳅的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边河贝氏高原鳅于每年10月初,水温14~15℃时在流水滩上开始产卵,受精卵具粘性.繁殖季节雄鱼出现明显的“珠星”等副性征.精巢分为左右两叶,卵巢为单一囊状.成熟雌鱼性成熟系数高,平... 对马边河贝氏高原鳅的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边河贝氏高原鳅于每年10月初,水温14~15℃时在流水滩上开始产卵,受精卵具粘性.繁殖季节雄鱼出现明显的“珠星”等副性征.精巢分为左右两叶,卵巢为单一囊状.成熟雌鱼性成熟系数高,平均3331%,最高达5369%.成熟卵巢卵径分布呈“双峰型”,为分批产卵类型.计算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繁殖群体全长与体质量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绝对繁殖力与全长呈幂函数相关,与体质量呈直线相关;相对繁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繁殖特性 马边河 鳅科
下载PDF
大川河虎嘉鱼产卵场条件及其产卵习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周仰璟 吴万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1987年第4期375-376,共2页
虎嘉鱼(Hucho bleekeri Kimura)又名布氏哲罗鲑,系产于长江上游的稀有鱼类,分布极为狭窄,目前已确知的产卵场仅见于四川省芦山县大川河上游段。作者对其产卵场条件及产卵习性作了初步研究,目的为其增殖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产卵场 产卵习性 鱼类 分布 长江上游 增殖 四川 初步研究 狭窄 条件
下载PDF
不同开口饵料对川陕哲罗鲑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金明 杨焕超 +2 位作者 王成友 杜浩 危起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2-755,共4页
分别采用水丝蚓Limnodrilus sp.、丰年虫Artemia salina、鲫鱼Carassius auratus卵和2种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饲养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开口仔鱼(20日龄),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川陕哲罗鲑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仔鱼开口... 分别采用水丝蚓Limnodrilus sp.、丰年虫Artemia salina、鲫鱼Carassius auratus卵和2种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饲养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开口仔鱼(20日龄),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川陕哲罗鲑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仔鱼开口后的0~10 d内,丰年虫投喂的川陕哲罗鲑仔鱼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15~20 d丰年虫组仔鱼出现负增长(-0.38%),而10 d以后2个饲料组的生长速度迅速提升。在整个试验期内,水丝蚓组和鲫鱼卵组的生长较为平稳,特定生长率均介于丰年虫组和2个饲料组之间。试验结束时,丰年虫组的存活率最高,为(91.11±5.09)%,水丝蚓组的存活率最低,为(43.33±6.67)%。基于本试验的结果和川陕哲罗鲑的摄食特性,推荐最适的开口投喂方案为:0~10 d投喂丰年虫,10 d后逐步添加人工饲料进行转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哲罗鲑 仔鱼 开口饵料 生长
下载PDF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被引量:7
16
作者 熊洪林 姚艳红 王志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120,共8页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消化道 大体解剖 显微结构 亚显微结构
下载PDF
贝氏高原鳅与玫瑰高原鳅脑大体解剖结构的比较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静 彭作刚 王志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4-100,共7页
运用解剖学技术对高原鳅属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和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osa的脑大体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其中贝氏高原鳅生活于开阔河流及山溪石滩浅水处,而玫瑰高原鳅生活于地下暗河或溶洞中.研究发现贝氏高原鳅整个... 运用解剖学技术对高原鳅属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和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osa的脑大体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其中贝氏高原鳅生活于开阔河流及山溪石滩浅水处,而玫瑰高原鳅生活于地下暗河或溶洞中.研究发现贝氏高原鳅整个脑及脑各结构的相对大小均较玫瑰高原鳅大,其中整个脑的质量、嗅球、下叶间存在显著差异,中脑、视盖、延脑背部、面叶间有极显著差异,大脑、小脑体间差异不显著;两物种的脑结构无性别二态性;玫瑰高原鳅视盖极其退化,小脑瓣完全裸露在外,而贝氏高原鳅的小脑瓣只有小部分露在外面,绝大部分被视盖包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玫瑰高原鳅 解剖结构
下载PDF
呼伦湖蒙古油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树国 张全诚 +1 位作者 高庆全 成永旭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54,共4页
对蒙古油[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i)的繁殖季节、繁殖习性、繁殖力、性比等繁殖生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油[歺又鱼]属敞水性产卵类型,粘性卵,为一次产卵类型。蒙古油[歺又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龄,繁... 对蒙古油[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i)的繁殖季节、繁殖习性、繁殖力、性比等繁殖生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油[歺又鱼]属敞水性产卵类型,粘性卵,为一次产卵类型。蒙古油[歺又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龄,繁殖季节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以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蒙古油[歺又鱼]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2021~15470粒,个体体长相对生殖力FL为230~1137粒/cm,个体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为273~700粒/g;个体体长相对生殖力、个体体重相对生殖力分别和体长、体重成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关系。繁殖前期雌雄性比1∶0.83,繁殖期雌雄性比为1∶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湖 蒙古油[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i) 繁殖生物学 繁殖力
下载PDF
贝氏高原鳅鳃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任爽 晏正碧 +1 位作者 马秀慧 王志坚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8-130,共3页
为了解贝氏高原鳅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同时为其人工养殖积累基础资料,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贝氏高原鳅(Trilophysa bleekeri)鳃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鳃耙短钝;鳃丝末端膨大;鳃小片互生排列在鳃丝两侧;鳃丝呼吸面上... 为了解贝氏高原鳅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同时为其人工养殖积累基础资料,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贝氏高原鳅(Trilophysa bleekeri)鳃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鳃耙短钝;鳃丝末端膨大;鳃小片互生排列在鳃丝两侧;鳃丝呼吸面上皮细胞薄,高度血管化;非呼吸面由上皮细胞彼此相连。氯细胞数量较少,多分布在鳃小片基部。表明,贝氏高原鳅的鳃表面形态结构与其呼吸作用、摄食作用等功能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高原鳅 组织结构
下载PDF
虎嘉鱼及其保护生物学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瑞华 桂林华 +1 位作者 李明 罗庆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102,共7页
报道虎嘉鱼Hucho bleekeri(中国濒危物种)的调查结果,包括不同分布区的性状变异和生物学特性。对虎嘉鱼分布区日趋缩小、资源剧减、日趋衰亡、濒临灭绝等致危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建议,切望能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物种。
关键词 虎嘉鱼 生物学 分布 频危原因 保护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