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elosteogenesis Type 2/Diastrophic Dysplasia Phenotypic Spectrum: From Prenatal to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1
作者 Eduardo P.Mattos José Antonio A.Magalhaes +9 位作者 Lauréane Mittaz-Crettol Ricardo Azambuja Lilian Okada Denise P.Cavalcanti Juliana Cuzzi Mariangela Badalotti Rafaella Petracco Alvaro Petracco Lavinia Schüler-Faccini Maria Teresa V.Sanseverino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4年第7期399-404,共6页
Atelosteogenesis type II (AO2) and diastrophic dysplasia (DTD) are two recessively inherited, severe skeletal dysplasias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SLC26A2 gene. AO2 is an invariably lethal condition, while DTD patien... Atelosteogenesis type II (AO2) and diastrophic dysplasia (DTD) are two recessively inherited, severe skeletal dysplasias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SLC26A2 gene. AO2 is an invariably lethal condition, while DTD patients may reach adult life, although both diseases have overlapping diagnostic features. Here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an intermediate phenotype between AO2 and DTD and present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 in this situation. Sequencing of SLC26A2 alleles in the infant identified two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p.Arg178Ter and p.Arg279Trp, of paternal and maternal origin, respectively. At request from the parents, PGD was developed by haplotype mapping of parental SLC26A2 alleles in eleven five-day embryos. Transference to the mother was attempted twice, finally resulting in pregnancy and delivery of a healthy baby. This exemplifies the utility of PGD for inherited lethal conditions with a significant risk of recurrence,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te diagnosis of skeletal dysplasias with prenatal manife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elosteogenesis Type 2 diastrophic Dysplasia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renatal Diagnosis Skeletal Dysplasia
下载PDF
人源硫酸盐转运蛋白DTDST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2
作者 池希敏 李晓荣 +1 位作者 黄邦栋 周强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9,共9页
软骨畸形发育不良(diastrophic dysplasia)是一种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畸形发育不良硫酸盐转运蛋白(diastrophic dysplasia sulfate transporter, DTDST)的突变引起,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DTDST也称为SLC26A2,属于人源溶质... 软骨畸形发育不良(diastrophic dysplasia)是一种严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畸形发育不良硫酸盐转运蛋白(diastrophic dysplasia sulfate transporter, DTDST)的突变引起,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DTDST也称为SLC26A2,属于人源溶质转运蛋白SLC26家族。由于缺乏必要的结构信息,针对DTDST的药物研发进展缓慢。本研究解析了人源硫酸盐转运蛋白DTDST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揭示了其二聚化作用界面和底物结合口袋的结构特征,并比较了DTDST和已报道的其他同源蛋白的构象。该研究结果加深了对SLC26家族蛋白底物识别和转运机制的了解,为治疗软骨畸形发育不良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转运蛋白 SLC26A2 软骨畸形发育不良 冷冻电镜结构
下载PDF
宿州地区震旦系望山组主要沉积类型及其形成环境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洪天求 贾志海 +1 位作者 郑文武 李双应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1,共7页
安徽省宿州地区震旦系望山组因碳酸盐岩中含有大量形态复杂的微晶碳酸盐脉体(即臼齿构造)而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深入研究。该组中除含有碳酸盐岩、泥岩和页岩等正常海相沉积外,还记录了生物沉积和特征明显的地震、风暴、海啸等事件沉积... 安徽省宿州地区震旦系望山组因碳酸盐岩中含有大量形态复杂的微晶碳酸盐脉体(即臼齿构造)而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深入研究。该组中除含有碳酸盐岩、泥岩和页岩等正常海相沉积外,还记录了生物沉积和特征明显的地震、风暴、海啸等事件沉积过程和风化壳残积,沉积环境复杂多变。该组碳酸盐岩中臼齿构造、缝合线构造、滑塌构造、交错层理、冲刷构造等沉积构造具有较好的事件沉积指示意义。该组事件沉积的特征表明,当时频繁的地壳活动是造成事件沉积及复杂沉积环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事件沉积 地壳活动 震旦系望山组 宿州地区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下伏厚煤层综放开采下上行开采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红胜 李森林 +3 位作者 李树刚 双海清 李斌 李磊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1-627,共7页
为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和实现厚薄煤层间合理配采,开展了近距离煤层群下伏厚煤层综放开采下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基于燕家河煤矿近距离煤层群5^(-1),5^(-2)及8煤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 为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和实现厚薄煤层间合理配采,开展了近距离煤层群下伏厚煤层综放开采下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基于燕家河煤矿近距离煤层群5^(-1),5^(-2)及8煤地质条件,采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8煤综放开采采场覆岩运移规律及破断特征,掌握了上覆5^(-1),5^(-2)煤层与岩层的破坏特征及变形规律,确定了5^(-1),5^(-2)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表明,8煤覆岩冒落带高度为16~26.7 m.5^(-1)煤位于8煤裂隙带下层位,处于8煤冒落带之上,5^(-1)煤及其顶底板虽有明显弯曲变形下沉,但无台阶错动,整体连续性好。5^(-2)煤位于8煤裂隙带与冒落带过渡层位,接近8煤冒落带;巷探表明了5^(-2)煤处于整体下沉,顶底板无台阶错动,整体连续性较好。除内错采空区0~25 m的5^(-1),5^(-2)煤层破坏较严重外,其余范围的5^(-1),5^(-2)煤层结构连续完整,均可上行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 煤层群 厚煤层 综放开采 上行开采 台阶错动 巷探
下载PDF
中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成盆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蔡乾忠 《海洋石油》 CAS 2005年第2期1-9,共9页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 0个时代不同、大小不等和形态各异的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多数展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陆边缘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改造。成盆动力学系统...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 0个时代不同、大小不等和形态各异的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多数展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陆边缘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改造。成盆动力学系统是一个包括沉积盆地及其下的地幔、软流圈、岩石圈和莫霍面等不同地质单元的宏观变化和相互制约的过程。而文中阐述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成盆史,其壳幔形变的具体表现则与板块碰撞、转换断层、造山带褶皱、陆壳裂离以及海底扩张等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沉积盆地。尤其在中、新生代时期,由于盆地历经多期构造演化和长期持续的沉降活动,给盆地油气生成和聚集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成烃、成藏有利环境,仅中国近海域至今已发现1 0个亿吨级的大型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中国海域 动力学研究 大陆边缘 构造演化 含油气盆地 动力学系统 大型油气田 不同时期 大地构造 相互制约 地质单元 板块碰撞 转换断层 海底扩张 油气生成 大陆架 软流圈 莫霍面 岩石圈 成盆史 造山带 新生代
下载PDF
地洼块断热构造模型及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动力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尹意求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298-303,共6页
主要研究地洼造山动力学过程,提出一种新的地壳增厚机制——地洼块断增厚作用,综合分析地洼期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动力来源以及地洼型混合岩建造的形成过程,建立一维断裂(块断造山)热构造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学模拟获得断裂带内不同深度的... 主要研究地洼造山动力学过程,提出一种新的地壳增厚机制——地洼块断增厚作用,综合分析地洼期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动力来源以及地洼型混合岩建造的形成过程,建立一维断裂(块断造山)热构造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学模拟获得断裂带内不同深度的岩石PTt轨迹图,并论证地洼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三层结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洼 地壳 块断运动 热构造模型
下载PDF
碛口水利枢纽坝址泥化夹层结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国刚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33-35,共3页
从宏观到微观对黄河碛口水利枢纽坝址区红色沉积岩地层中泥化夹层的结构特性进行研究。宏观结构上,泥化夹层可分为节理带、劈理带和泥化错动带。泥化错动带为泥化夹层性状最差的部位,其微观结构模型为基质状微结构和紊流状微结构。
关键词 水利枢纽 坝址 泥化夹层 微观结构 错动
下载PDF
铁华山井田B_4煤层的变化规律
8
作者 刘天庆 胡沛 +1 位作者 周裕华 段曲遇 《江西煤炭科技》 2006年第4期35-35,78,共2页
分析了铁华山井田地质构造变动和B4煤层的变化规律,增加了矿井储量,指导了矿井生产。
关键词 构造变动 煤层变化 规律
下载PDF
青藏高原板块形变模型与地壳运动监测网设计
9
作者 许才军 李金文 晁定波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244-249,共6页
根据板块运动理论,运用空间大地测量方法,建立了监测板块变动的实用数学模型,提出了建立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大地测量监测网的初步方案。
关键词 板块运动 板块形变模型 地壳运动 监测网
原文传递
小汪沟铁矿南风井异常岩移错动根源与控制
10
作者 李海英 赵云峰 +1 位作者 任思潼 任凤玉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82,共5页
小汪沟铁矿采用上中下三分区分段崩落法同时开采,下部采区冒透地表形成塌陷坑并逐步影响到南风井的稳定性。为保持井筒的正常回风功能,对井口到塌陷区之间的岩体结构进行了现场调查与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存在两组相互垂直的高角度横... 小汪沟铁矿采用上中下三分区分段崩落法同时开采,下部采区冒透地表形成塌陷坑并逐步影响到南风井的稳定性。为保持井筒的正常回风功能,对井口到塌陷区之间的岩体结构进行了现场调查与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存在两组相互垂直的高角度横纵结构面,南风井一侧被结构面切割的岩块体容易在塌陷坑散体的径向移动场中获得倾倒空间,导致南风井异常进入采动岩移范围之内。提出充填塌陷区与地表裂缝的限制倾倒岩移,并适时二次支护井壁破坏区的控制方法,有效减小了风井井口处的岩移速度,增强了井筒的抗错动能力。现场观测表明,该方法处理风井异常错动,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井错动 采动岩移控制 井壁安全治理 结构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