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ve-Breaking Features of Blocking over Central Siberia and Its Impacts on the Precipitation Trend over Southeastern Lake Baikal 被引量:2
1
作者 Dorina CHYI Zuowei XIE +2 位作者 Ning SHI Pinwen GUO Huijun W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75-89,共15页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astern Lake Baikal features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n July and August over 1979–2018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blocking occurrence over central Siberia(45°–70°N,75°–1...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astern Lake Baikal features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n July and August over 1979–2018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blocking occurrence over central Siberia(45°–70°N,75°–115°E).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nticyclonic and cyclonic wave-breaking(AWB and CWB)blocking events and their climate impacts on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eastern Lake Baikal area.Both AWB and CWB blocking ev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cold trough deepening from the sub-Arctic region and a ridge amplifying toward its north over central Siberia,as well as an evident Rossby wave train over midlatitude Eurasia.For AWB blocking events,the ridge and trough pair tilts clockwise and the wave train exhibits a zonal distribution.In contrast,ridge and trough pair associated with CWB blocking events leans anticlockwise with larger-scale,meridional,and more anisotropic signatures.Moreover,the incoming Rossby wave energy associated with CWB blocking events is more evident than for AWB blocking events.Therefore,CWB blocking events are more persistent.AWB blocking events produce more extensive and persistent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outheastern Lake Baikal area than CWB blocking events,in which moderate above-normal rainfall is seen in the decaying periods of blockings.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s found in terms of AWB blocking occurrence over central Siberia,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downward trend of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astern Lake Baik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by wave-breaking blocking Siberia precipitation Lake Baikal
下载PDF
Variable Coefficient KdV Equation and the Analytical Diagnoses of a Dipole Blocking Life Cycle
2
作者 唐晓艳 黄菲 楼森岳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87-890,共4页
A variable coefficient Korteweg de Vries (VCKdV) system is derived by considering the time-dependent basic flow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from the well-known Euler equation with an earth rotation term. The analytical ... A variable coefficient Korteweg de Vries (VCKdV) system is derived by considering the time-dependent basic flow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from the well-known Euler equation with an earth rotation term.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btained from the VCKdV equation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to explain fruitful phenomena in fluid and other physical fields, for instance, the atmospheric blocking phenomena. In particular, a diploe blocking case happened during 9 April 1973 to 18 April 1973 read out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is well described by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by SOLITON MODEL ATMOSPHERIC blocking NUMERICAL-SIMULATION COHERENTSTRUCTURES EDDY INTERACTION PLANETARY-waveS ENVELOPE TOPOGRAPHY CONTEXT
下载PDF
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 IN THE ROTATIONAL BAROTROPIC ATMOSPHERE AND ATMOSPHERIC BLOCKING 被引量:5
3
作者 罗德海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1年第5期587-590,592-597,共10页
In this paper,the WKB method is used to obtain the non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satisfied by nonlinear Rossby wave in the rotational barotropic atmosphere.It is found that the non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has an env... In this paper,the WKB method is used to obtain the non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satisfied by nonlinear Rossby wave in the rotational barotropic atmosphere.It is found that the non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has an envelope solitary wave sol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1≤m≤2(m the zonal wavenumber),and the phase speed of envelope solitary Rossby wave in the atmosphere is related to the square of its amplitude linearly,that is,the larger the amplitude of envelope solitary Rossby wave,the smaller its propagation speed.Farthermore, the blocking high and cut-off low pressure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of blocking in the atmo- sphere are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envelope solitary Rossby wave,and the blocking structures persist more than five day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nvelope solitary Rossby wave is a possible mechanism about the formation,maintenance and breakout of blocking in the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otropic model nonlinear Schr(?)dinger equation envelope solitary rossby wave atmospheric blocking
原文传递
我国南方两次低温雨雪天气成因对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吕春艳 李旭 +2 位作者 陈军 刘艺朦 冉光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2018年末和2021年末我国南方分别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通过对比分析两次低温雨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两次过程期间,对流层中层中高纬阻塞流场显著,阻高位于贝加尔湖西侧,脊前偏北气流在下游横槽后部堆积,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强... 2018年末和2021年末我国南方分别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通过对比分析两次低温雨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两次过程期间,对流层中层中高纬阻塞流场显著,阻高位于贝加尔湖西侧,脊前偏北气流在下游横槽后部堆积,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增强。东传的Rossby波在阻高区域发生能量频散,利于阻高减弱、崩溃,横槽转竖引导槽后冷空气南下,导致地面强烈降温,同时在西伯利亚高压东侧和南侧,低频风温度平流是造成强降温的主要原因。低纬南支槽活跃,向北的暖湿空气与中高纬南下的冷空气汇合,造成我国南方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冻雨天气。与2018年过程相比,2021年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降水范围小,关键区域降温幅度更大,是因为2021年过程期间Rossby波能量频散更快,阻高维持时间较短,冷空气从中高纬地区直接南下侵袭我国,而2018年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发生堆积、西折,向南渗透时势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 阻塞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rossby
下载PDF
北极高压通过阻塞高压对中国冬季冷空气的影响
5
作者 黄晓远 李旭 +1 位作者 夏权 李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5-295,共11页
利用二维阻塞高压指数和人工识别方法对1979-2020年冬季欧亚地区的阻塞高压单独出现和伴有北极高压同时出现的事件进行研究,分析阻塞事件中北极高压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冬季冷空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北极高压与阻塞高压同时出现并同位... 利用二维阻塞高压指数和人工识别方法对1979-2020年冬季欧亚地区的阻塞高压单独出现和伴有北极高压同时出现的事件进行研究,分析阻塞事件中北极高压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冬季冷空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北极高压与阻塞高压同时出现并同位相连通时,高压中心主要位于新地岛附近,乌拉尔山地区发生的阻塞事件较贝加尔湖地区更多;阻塞高压事件的发生频次在1月最高,在1990s明显少于其他年代.21世纪以来,总阻塞事件中伴有北极高压的比例大幅提高,约为40%.北极高压通过阻塞高压影响中国冬季冷空气时,欧亚地区的对流层为高纬度异常增暖、中纬度异常偏冷的空间分布;中纬度地区西风减弱而副热带急流加强,反气旋式Rossby波破碎的发生增强了欧亚地区的位涡环流,北极高压得以维持和发展,在500 hPa形成较稳定的“两槽一脊”流型,高压中心位置偏北且较强.该环流形势有利于地面西伯利亚高压的生成和发展,其位置偏北、偏东,影响范围较大,冷空气以偏东路径侵入中国,使东北地区较早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高压 北极高压 冷空气 rossby波破碎
下载PDF
考虑β随纬度变化下的Rossby孤立波与偶极子阻塞 被引量:22
6
作者 罗德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20-227,共8页
利用文献[4]得到的推广的β平面近似式为,研究由δ_0项所引起的一类Rossby孤立波,而不考虑基流切变和地形等因子的作用,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当经向波数为1时,这种孤立波具有显著的南低北高的偶极子阻塞结构,它主要存在... 利用文献[4]得到的推广的β平面近似式为,研究由δ_0项所引起的一类Rossby孤立波,而不考虑基流切变和地形等因子的作用,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当经向波数为1时,这种孤立波具有显著的南低北高的偶极子阻塞结构,它主要存在于弱西风气流中,并且偶极子的能量随着纬度的增高更容易集中(即高纬偶极子结构趋于局地化),因而,尸随纬度的变化可能是中高纬度地区偶极子阻塞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因子 罗斯贝孤立波 偶极子阻塞 纬度变化
下载PDF
西风流场切变分歧及其对东北冷涡形成的影响机制的初步分析
7
作者 刘春 孙俊 于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8-487,共10页
本研究运用多尺度变换和摄动法简化正压准地转涡度方程,分析了西风流场切变对具有非线性Shrödinger孤子特征的包络Rossby孤立波的影响,并分析了具有这类波形的西风流场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1)西风流场切变存在一临界值,当切变小... 本研究运用多尺度变换和摄动法简化正压准地转涡度方程,分析了西风流场切变对具有非线性Shrödinger孤子特征的包络Rossby孤立波的影响,并分析了具有这类波形的西风流场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1)西风流场切变存在一临界值,当切变小于这个临界值时,流场的拓扑结构无奇异点,只有退化的中心结构,对应的西风流场为纬向流场;大于这个临界值时,流场的拓扑结构存在奇异点,西风流场则有涡旋产生。(2)流场奇异点出现位置不同,西风流场呈现不同的涡旋流型,当奇异点仅出现在系统的北部时,则西风流场呈Ω型阻塞流场;当奇异点仅出现系统的南部时,则西风流场呈倒Ω型切断流场;当奇异点在南北部均出现时,则西风流场呈偶极子型阻塞流场。(3)倒Ω型流场和偶极子型阻塞流场中,均有切断低压出现,如果切断低压在乌拉尔山附近形成,向下游运动到我国东北地区,则为东北冷涡。研究从东北冷涡的源头阻塞形势为切入点,结合阻塞的全局思想与局地特征,探讨东北冷涡的形成机制,深化了对东北冷涡形成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Shrӧdinger孤子 分歧 包络rossby孤立波 西风流场切变 阻塞形势 东北冷涡
下载PDF
阻塞高压作用下的Rossby波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品文 何建中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338-342,共5页
应用几何光学中的射线理论,研究了在阻塞高压作用下的Rossby波的频散过程。说明在Rossby波传播过程中阻塞高压所起的“屏障作用”。从而解释了Rossby波在某些阻塞高压控制的区域难以维持和传播的原因。
关键词 阻塞高压 rossby 屏障作用 大气
下载PDF
大气中的包络Rossby孤立波——纬度效应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罗德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6-101,共6页
本文进一步对旋转正压大气中的包络Rossby孤立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Rossby波的波数m(m为纬向波数)满足1<m<2时,旋转正压大气中才存在包络Rossby孤立波,并且只有m=2的包络Rossby孤立波才具有阻塞高压的结构。我们还对这种m=2的... 本文进一步对旋转正压大气中的包络Rossby孤立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Rossby波的波数m(m为纬向波数)满足1<m<2时,旋转正压大气中才存在包络Rossby孤立波,并且只有m=2的包络Rossby孤立波才具有阻塞高压的结构。我们还对这种m=2的包络Rossby孤立波随纬度变化的持续性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许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正压大气 包络rossby孤立波 大气阻塞 纬度效应
下载PDF
2024年2月我国中东部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
10
作者 张博 张芳华 《暴雨灾害》 2024年第4期384-394,共11页
2024年1月31日-2月6日和2月19-25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发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均表现为降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量极端、降水相态复杂、气温显著偏低等特征,春运出行受到其较大影响。采用国家站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 2024年1月31日-2月6日和2月19-25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发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均表现为降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量极端、降水相态复杂、气温显著偏低等特征,春运出行受到其较大影响。采用国家站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这两次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北抬原因及强冷空气活动的平流层前兆信号。结果表明:(1)我国大陆上空500 hPa“西低东高”环流形势有利于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性降水。2024年1月31日-2月6日(以下简称过程I)乌拉尔山附近并无明显的阻塞系统;2月19-25日(以下简称过程Ⅱ)在贝加尔湖以北地区有阻塞高压发展维持。两次过程副高较常年同期偏北、显著偏强,与南支槽共同作用有利于暖湿气流向我国中东部地区输送,低层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沿低层冷垫爬升,为大范围雨雪天气提供重要的动力抬升和温度层结条件。(2)过程I主要的水汽来源是孟加拉湾北部的偏西风输送,过程Ⅱ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贡献更大,且江南地区整层水汽辐合强于过程I。(3)副高偏北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来自西非至北欧一带对流层中高层Rossby波能量在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向下游传播的影响。(4)发生在2月第3候前后的平流层极涡下传可作为过程Ⅱ寒潮活动的前兆信号,平流层极涡下传超前于对流层,可为冬季我国冷空气过程提供预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阻塞高压 平流层极涡 rossby
下载PDF
副高与阻高形成的Rossby孤立波理论I:不存在临界层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红 缪锦海 杨玉峰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针对不存在临界层情况下非均匀纬向流中的Rossby孤立波,从正压、无辐散、准地转自由大气涡度方程出发,经过变量替换,用小参数展开法,得到流函数的各阶近似方程,推导出振幅函数满足的KdV方程及修正KdV方程(MKdV)... 针对不存在临界层情况下非均匀纬向流中的Rossby孤立波,从正压、无辐散、准地转自由大气涡度方程出发,经过变量替换,用小参数展开法,得到流函数的各阶近似方程,推导出振幅函数满足的KdV方程及修正KdV方程(MKdV),并给出它们的孤立波解。对不同风速分布下伴随这些孤立波而出现的流场进行了近似计算,分别得到了副高型Rossby孤立波流场、阻高型Rossby孤立波流场及偶极子型流场,它们移动的规律性与实际大气的流场移动情况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波 副高 阻高 临界层 气流
下载PDF
2008年初中国南方雪灾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王亚非 李琰 +1 位作者 李萍云 刘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26-835,共10页
分析2008年1月到2月初发生在中国南方雪灾冻雨的大尺度环流场,结果表明:这次南方强雨雪天气过程是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空气在中国南方地区持续维持、高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个例。AO指数在1月中旬由负变正,表明了半球尺度环流的大... 分析2008年1月到2月初发生在中国南方雪灾冻雨的大尺度环流场,结果表明:这次南方强雨雪天气过程是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空气在中国南方地区持续维持、高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个例。AO指数在1月中旬由负变正,表明了半球尺度环流的大幅度调整,高纬度80°E附近地区阻高形势的维持是1月中下旬到2月初阴雨雪天气过程持续的清晰指标;阻塞高压所伴随的能量频散使得准定常波持续从中高纬地区传播到较低纬度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使得当地的气旋性环流得以维持;在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的强大阻塞高压的控制下,冷空气不能大举南下、只是不断的渗透到南方,与此同时受拉尼娜影响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不断增高,暖湿空气势力也是持续增强,代表暖势力暖池海温达到历史最强,冷空气在南方受阻形成静止态势。一旦阻塞高压在1月30日前后崩溃,供给江南地区气旋性环流的能源被切断,所以2月1日的降水过程以后江南地区的持续性降水也就随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by 大尺度环流 南方雪灾 阻塞高压
下载PDF
等熵面位涡图上阻塞过程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绍晴 陈久康 雷兆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2期221-225,共5页
利用等熵面位涡图对发生在1985年1月和1980年11月的两次北大西洋阻塞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的涡动对于行星尺度的阻塞反气旋具有显著的动力强迫作用。同时,还可以在阻塞过程中明显地观察到极地主涡旋边缘“激浪带”上的Ro... 利用等熵面位涡图对发生在1985年1月和1980年11月的两次北大西洋阻塞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的涡动对于行星尺度的阻塞反气旋具有显著的动力强迫作用。同时,还可以在阻塞过程中明显地观察到极地主涡旋边缘“激浪带”上的Rossby波破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过程 等熵位涡图 大气动力学
下载PDF
冬季乌拉尔山地区不同生命期阻塞高压的热动量输送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路瑶 李旭 +1 位作者 李艳 陈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1-683,共13页
冬季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以下简称乌山阻高)是引发东亚地区寒潮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研究其动力机制可为实际业务工作中的极端低温事件的预测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能源部(National Centre from Environme... 冬季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以下简称乌山阻高)是引发东亚地区寒潮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研究其动力机制可为实际业务工作中的极端低温事件的预测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能源部(National Centre from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Department of Energy,NCEP-DOE)的再分析数据,采用天气学方法从1979-2018年40个冬季中甄选出21次短中(生命期5~7天)及14次长生命期(生命期等于或大于8天)乌山阻高,对比分析两类阻高过程中定常热(v*T*)、动量(u*v*)通量的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冬季长生命期阻高期间60°N附近v*T*的辐合量及u*v*输送量显著大于短中生命期的,说明定常热、动量输送对阻高的长时间维持有重要作用。且长生命期阻高期间对流层上层(300~150 hPa)20°N-40°N区域u*v*向北输送,短中生命期的则向南输送,说明副热带急流向中纬度输送u*v*为阻高长时间维持提供动量补充。同时冬季长生命期阻高期间70°N极锋急流偏弱,为阻高延长生命期,扩大范围提供有利条件。(2)定常热、动量通量在对流层中上层各层次上的分布也有显著不同。各层次上的v*T*及u*v*的输送都是通过阻高激发的Rossby波波列完成的。对流层中上层(500~300 hPa)乌山阻高关键区西北-东南域定常动量通量向极补充输送是阻高长时间维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山阻高 定常热、动量通量 副热带急流 极锋急流 rossby波列
下载PDF
一次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气象灾害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方海义 杨书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3-730,共8页
利用NOAA和NCDC原始资料,诊断分析了2007—2008年一次冬季大规模冰冻雨雪灾害天气,重点讨论了各地的阻塞高压(下称阻高)与这次灾害性天气产生原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Rossby波的传播和发展对阻高的影响,分析了阻高产生的原因及在这次天气... 利用NOAA和NCDC原始资料,诊断分析了2007—2008年一次冬季大规模冰冻雨雪灾害天气,重点讨论了各地的阻塞高压(下称阻高)与这次灾害性天气产生原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Rossby波的传播和发展对阻高的影响,分析了阻高产生的原因及在这次天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的共同作用,阻挡了来自极地冷气流的大股南下,使得来自北方的小股冷空气被阻高分离,南支气流南下与来自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交汇,造成降温和持续性降雪,而随着冷平流的输入使阻高原地崩溃,东欧暖平流使阻高西侧新生高压脊发展成新的阻高。北美阻高随着地形作用也导致2007年底美国大部分地区和加拿大东部地区遭受暴风雪的袭击。Rossby波的传播与演变促使了阻高的形成,极涡南移过程中也造成这些地区的大雪和暴雪,阻高的调整(崩溃和重建)导致强冷空气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阻塞高压 rossby
下载PDF
大气中局地阻高和偶极子阻塞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德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3,共13页
在局地阻塞形成前期的原地一般有比较弱的高压脊存在,在这个高压脊上可以逐渐形成局地阻塞高压或偶极子阻塞。本文将局地阻塞形成前期的弱高压脊环流看成是具有反气旋式切变的带状基本西风,在此基础上用Rosby孤立波理论研究了局... 在局地阻塞形成前期的原地一般有比较弱的高压脊存在,在这个高压脊上可以逐渐形成局地阻塞高压或偶极子阻塞。本文将局地阻塞形成前期的弱高压脊环流看成是具有反气旋式切变的带状基本西风,在此基础上用Rosby孤立波理论研究了局地阻高和偶极子阻塞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区别,得到了一些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阻塞高压 偶极子阻塞 动力学
下载PDF
东北冷涡环流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4
17
作者 布和朝鲁 谢作威 《气象科技进展》 2013年第3期34-39,共6页
主要总结了东北冷涡形成和维持的动力学原因:(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地形以及临海的水汽条件有利于东北地区移动性冷涡系统的形成和发展。(2)与欧亚大陆阻塞型环流相联系的准纬向低频Rossby波活动将其波能量直接频散到东北地区,形成冷... 主要总结了东北冷涡形成和维持的动力学原因:(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地形以及临海的水汽条件有利于东北地区移动性冷涡系统的形成和发展。(2)与欧亚大陆阻塞型环流相联系的准纬向低频Rossby波活动将其波能量直接频散到东北地区,形成冷涡环流。(3)源自东北亚阻塞型环流以及副热带异常环流的Rossby波均可经向传播到东北地区,有利于东北冷涡环流的维持(尤其在仲夏和晚夏)。(4)与相邻阻塞型环流有关的对流层中低层冷空气活动可强迫出东北地区局地上传Rossby波,致使冷涡环流形成和维持。(5)来自东北地区上游的瞬变天气扰动与下游异常环流型相互匹配,形成有效的瞬变涡动强迫作用,使冷涡环流持续维持。(6)负位相西太平洋(WP)遥相关型是东北冷涡活动的下游背景环流型,其盛行是东北冷涡环流反复出现和持续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阻塞型环流 rossby 瞬变涡动强迫 WP遥相关型
下载PDF
中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年代际变化及其大气环流成因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子奇 路瑶 李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8-571,共14页
利用1961-2018年中国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年代际特征及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EPECE累计天数在1961-2018年间总体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特征,但在1995年前后出现了趋势转折,在199... 利用1961-2018年中国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EPECE)年代际特征及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EPECE累计天数在1961-2018年间总体存在波动下降的趋势特征,但在1995年前后出现了趋势转折,在1995年前事件累计天数减少趋势显著,且以全国类事件为主;1995年后变为增多趋势,主要类型为西北/江南类与中东部类事件。通过对大气环流场分析及利用西伯利亚高压指数、阻塞高压指数以及等熵面上的位涡(PV)异常特征分析,对比研究了1995年后西北/江南类与中东部类事件显著增多的大气环流成因,进一步发现,1995年EPECE事件期间欧亚大陆极涡由强转弱,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率偏低至21.8%,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距平最大值为8.9 hPa,位于乌拉尔山地区的异常低PV环流偏强,轴线呈东北-西南向,为典型的反气旋式Rossby波破碎,使得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而在1996-2018年间EPECE事件发生时,欧亚大陆极涡在减弱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而维持,乌山阻高频率达34.6%且范围偏东偏北,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距平达到11.5 hPa,位于贝加尔湖地区的高位涡相对偏弱,异常低PV环流能够从乌山向东向北移至贝湖以北,从而影响乌山阻高延伸至欧亚大陆中部,使得1996-2018年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能到达更南的地区,并能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范围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 阻塞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rossby波破碎
下载PDF
中国冬季两类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明歆 李艳 吕春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3-620,共18页
近年来,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逐渐增多,其天气表征和成因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极端低温事件分成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EPECE)和普通寒潮事件(CWE)两类,对其特征和大气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WE平均维持3~5天,过程期间降温迅速... 近年来,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逐渐增多,其天气表征和成因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极端低温事件分成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EPECE)和普通寒潮事件(CWE)两类,对其特征和大气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WE平均维持3~5天,过程期间降温迅速并很快升温、降水出现在过程前期;而EPECE平均维持超过15天,降温幅度更大、降温范围更广、降水主要在过程后期。进一步分析环流成因发现,在EPECE中,事件开始前11(-11)天时对流层波动出现异常信号并上传,平流层极涡中心偏东,-9天时出现异常向东扩展的反气旋式Rossby波破碎(AWB)又将能量下传至对流层,阻塞高压异常向东扩展至90°E,阻塞强度最大超过24,阻塞频率最大超出气候态50%,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增强到1053 hPa。上述异常维持至过程发生后7(+7)天,从而使得冷空气爆发时降温剧烈、持续时间长。而CWE中前兆信号出现相对较晚,-3天时平流层极涡中心位于极点附近,伴随第0天出现AWB,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异常局限在60°E附近,阻塞强度最大超过20,阻塞频率最大超出气候态45%,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达到1050 hPa。+3天后,各环流系统的异常几乎消失,因而降温虽然剧烈但维持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事件 极涡 阻塞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rossby波破碎
下载PDF
1991年夏东亚阻塞高压形成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亚非 宋永加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12-224,共13页
文中将1991年夏季在东亚地区发生的阻塞高压分为发展期,旺盛期及衰亡期等3个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诊断分析。发现在东亚阻塞高压的第一、二阶段其上游有明显的波活动通量与2~6d尺度的E矢量通量传播。即定常罗斯贝波的传播与天气... 文中将1991年夏季在东亚地区发生的阻塞高压分为发展期,旺盛期及衰亡期等3个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诊断分析。发现在东亚阻塞高压的第一、二阶段其上游有明显的波活动通量与2~6d尺度的E矢量通量传播。即定常罗斯贝波的传播与天气尺度扰动的共同作用有利于东亚阻塞高压的维持。第一阶段西风气流的分支处有比第二阶段更为明显的南北向分布的涡动位势涡度的辐散辐合偶极子说明了天气尺度扰动给阻塞高压的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能源,显然天气尺度扰动在阻塞高压的发展阶段起着比旺盛阶段更为显著的作用。本文还注意到乌拉尔阻塞高压的崩溃与东亚阻塞高压形成的某些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高压 罗斯贝波 天气尺度扰动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