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ioperative Single-Donor Platelet Apheresis and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 Impact on 90-Day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Wei Zheng Kang-Mei Zhao +2 位作者 Li-Hui Luo Yang Yu Sheng-Mei Zh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26-434,共9页
Background: Although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few studies described the influence of single-donor ... Background: Although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few studies described the influence of single-donor platelet apheresis transfusion in living donor LT (LDLT).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blood products on outcomes for LDLT recipients, focusing on apheresis platelets.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cluded 126 recipients who underwent their first adult-to-adult LDLT. Twenty-four variables including consumption of blood products of 126 LDLT recipients were assessed for their link to short-term outcomes and overall survival.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and the log-rank test were used for recipient survival analysis. A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hazard model and a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adjust confounders after potential risk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by a univariate Cox analysis. Results: Patients who received apheresis platelet transfusion had a lower 90-day cumulative survival (78.9% vs. 94.2%, P = 0.009), bu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survival in the Cox model,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apheresis platelet transfusion. Units of apheresis platelet transfusion(hazard ratio[HR]=3.103,95% confidence interval[CI]:1.720–5.600,P〈0.001)and preoperative platelet count(HR=0.170,95% CI:0.040–0.730,P=0.017)impacted 90-day survival independently.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also found that units of red blood cell(RBC)transfusion(HR=1.036,95% CI:1.006–1.067,P=0.018),recipient's age(HR=1.045,95% CI:1.005–1.086,P=0.025),and ABO blood group comparison(HR=2.990,95% CI:1.341–6.669,P=0.007)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overall survival after LDLT.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apheresis platelets were only associated with early mortality but had no impact on overall survival in LDLT. Units of RBC, recipient's age, and ABO group comparison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long-term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heresis platelets blood Transfusio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OUTCOME Red blood Cell
原文传递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1例
2
作者 胡婷婷 王后云 +2 位作者 徐小雯 王芳 杨俊鸿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940-945,共6页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思路,避免献血不良反应或单采血小板报废,提升献血服务水平。方法依据文献证据制定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过程1例,并进行相应的文献...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思路,避免献血不良反应或单采血小板报废,提升献血服务水平。方法依据文献证据制定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过程1例,并进行相应的文献复习。结果通过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施行护理干预后,献血者感受良好未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未再出现红细胞溢出,血小板成功采集。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系统性总结红细胞溢出的发生率、原理、原因、处理方法、预防献血不良反应及心理护理方法等。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红细胞溢出偶有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可帮助血站工作人员快速鉴别出原因并正确处理,避免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反应或单采血小板报废,以获得良好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红细胞溢出 不良反应 护理
下载PDF
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
3
作者 张巧琳 韩凤娇 +2 位作者 刘静怡 刘东 谢成兵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0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初次、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现有血小板献血招募及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2020年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IV项...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初次、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估血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血传播HIV的危险度,为现有血小板献血招募及血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2020年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IV项目的初筛和确证试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献血者和初次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并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进行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HIV确认阳性14例,阳性率为0.155%,重复献血者确认阳性16例,阳性率为0.027%,二者间HIV确认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23,P<0.05)。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及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HIV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分组的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36、1.357,P>0.05);不同性别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4.986,P<0.05);不同学历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863、12.049,P<0.05)。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为1/275851。结论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HIV残余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初次献血、低学历、男性人群;加强初次献血者的前端征询、筛查,以及定期对献血者进行健康知识科普,优化固定志愿献血者队伍,可进一步降低重庆地区经血小板输注传播HIV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残余风险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血液筛查 重复献血者
下载PDF
中山地区血小板抗体及特异性分布调查
4
作者 林惠燕 吴泳伦 +9 位作者 孙爱农 方育如 陈前英 李乔 王玉珏 王红梅 杨志钊 简晓毅 许先国 段生宝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了解广东中山地区无偿献血者及患者血小板抗体发生频率,研究血小板抗体特异性和交叉配型。方法利用固相免疫吸附法(SPIA)对献血者及患者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流式细胞术(FCM)进行复查,Pak-Plus酶免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并采用SPIA... 目的了解广东中山地区无偿献血者及患者血小板抗体发生频率,研究血小板抗体特异性和交叉配型。方法利用固相免疫吸附法(SPIA)对献血者及患者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查,流式细胞术(FCM)进行复查,Pak-Plus酶免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并采用SPIA模拟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共检测献血者标本1049份,患者标本598份,SPIA筛查阳性分别为6(0.57%)份vs 49(8.19%)份(P<0.05);SPIA检测阳性标本中,献血者FCM、酶免法复查阳性符合率100%,患者FCM复查阳性符合率95%,酶免法阳性符合率88%;献血者初筛阳性标本中,5份为抗-HLAⅠ占83%,1份为抗-CD36占17%(人群发生率为0.10%)。14份酶免阳性患者标本中,2份抗-GPⅡb/Ⅲa,1份抗-GPⅠa/Ⅱa,8份抗-HLAⅠ,3份为混合抗体(HLAⅠ和GPⅡb/Ⅲa、GPⅠa/Ⅱa),按抗体种类计算,HLAⅠ抗体最多,占65%(11/17),其次为与HPA相关的抗-GP占35%(6/17)。血小板抗体阳性配型率低于30%的患者占多数,为71.4%(10/14)。结论中山地区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偿献血者,多为抗-HLAⅠ、抗-GP,抗-CD36发生率极低,因此应建立已知血小板抗原供者库,同时应开展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配型,有助于解决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无效 抗-CD36 无偿献血者 血小板交叉配型(PXM)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
5
作者 潘虹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9期108-111,共4页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站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内进行单采血小板的1890名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资料,对采集后血小板数据、采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订相...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站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内进行单采血小板的1890名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资料,对采集后血小板数据、采集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选择干预后我站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内进行单采血小板的872名健康献血者为试验组,记录采集失败情况。结果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因素分别为献血者血管脆性大或血管偏细等血管因素、乳糜血、血小板冲红、献血反应、机器故障或耗材质量问题、操作不当及其他因素;乳糜血导致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者全为男性,献血反应导致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女性数较多。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与性别构成中,血管因素女性高于男性,血小板冲红女性高于男性,机器故障或耗材质量问题男性高于女性,其他因素女性高于男性。干预后试验组采集失败人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导致单采血小板失败占比较高的血管因素、乳糜血、血小板冲红、献血反应等制订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采集成功率,从而提升血小板采集效率,避免对血液资源的浪费,降低血液采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献血反应 干预措施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情况的原因调查研究
6
作者 王爱辉 刘彬 邵漫 《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44-46,共3页
目的调查研究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的原因。方法将驻马店市中心血站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48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单采血小板献血前,所有献血者均采集肘静脉血4 m L并进行血样初筛,依据《血站技术规程2019版... 目的调查研究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的原因。方法将驻马店市中心血站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48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单采血小板献血前,所有献血者均采集肘静脉血4 m L并进行血样初筛,依据《血站技术规程2019版》确定血液筛查结果,统计48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结果与初筛不合格项目;另外对比男性、女性初筛不合格项目。结果共计筛查480例,其中共40例出现血液初筛不合格,初筛不合格率为8.33%;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项目中,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值>50 U/L占比为17.50%、血小板计数检测值<150×10^(9)/L占比为25.00%、血细胞比容(HCT)检测值<0.36占比为25.00%、血红蛋白(Hb)检测值不合格占比为2.50%、白细胞计数(WBC)检测值不合格占比为15.00%、乳糜血不合格占比为12.5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占比为2.50%;男性、女性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项目中ALT检测值>50 U/L、Hb检测值不合格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初筛不合格的项目主要包括ALT检测值>50 U/L、血小板计数检测值<150×10^(9)/L、HCT检测值<0.36占比最高,男性初筛不合格项目主要以ALT检测值>50 U/L为主,女性则主要以Hb检测值不合格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 血液初筛 不合格的原因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丁慧慧 单桂秋 +2 位作者 李艳辉 丘金浪 马静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4-285,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把握献血者筛选,保障捐献者安全。方法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选择31名作为观察组,对当天捐献血小板前与机采血小板后<10 min以及采集后7 d的血常规进行比较,并对所得到的数...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变化,把握献血者筛选,保障捐献者安全。方法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选择31名作为观察组,对当天捐献血小板前与机采血小板后<10 min以及采集后7 d的血常规进行比较,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前RBC、WBC、Hb、Hct、Plt明显高于采集后10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前与采集后7 d血常规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献血者按规定捐献机采血小板,采集后一周相关血常规指标基本恢复,不仅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以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血常规 献血者
下载PDF
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清铁蛋白状况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马春会 郭如华 +7 位作者 伍伟健 严军雄 余晋林 朱业华 何其通 罗益红 黄露 叶瑞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508-510,共3页
本研究分析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血清铁的影响。随机抽取本站男性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4例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69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铁蛋白(SF)含量。结果表明,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SF含... 本研究分析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血清铁的影响。随机抽取本站男性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4例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69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铁蛋白(SF)含量。结果表明,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SF含量分别为91.08±23.38μg/L和57.16±35.48μg/L,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含量随血小板捐献频率的增加而下降,但各捐献频率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小板捐献次数的增加,SF含量呈现波动性的变化。结论: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可导致SF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捐献者 血清铁蛋白
下载PDF
单、双份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血常规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伍娟 孙革 +4 位作者 王大明 黄文娟 田怡 庄乃保 孙雄飞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11期72-73,76,共3页
目的探讨单、双份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血常规的影响,以评价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进行机采血小板捐献者100名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份机采组和双份机... 目的探讨单、双份机采血小板对捐献者血常规的影响,以评价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深圳市血液中心进行机采血小板捐献者100名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份机采组和双份机采组,每组50名。在机采前和机采后(献血后5 min),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其血常规。在机采时,注意观察捐献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捐献者机采血小板成品合格率为100%,捐献者生命体征均基本平稳。采集前、后,两组捐献者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集后,两组捐献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s,PLT)均较采集前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采血小板前,两组捐献者WBC、HGB、RBC、HCT、PL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采血小板后,两组捐献者WBC、HGB、RBC、H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L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两组捐献者外周血中PLT的计数均高于国家标准。结论双份机采血小板方法既高效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份机采血小板 双份机采血小板 血常规 捐献者
下载PDF
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群体CD36抗原缺失型的表型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大成 蓝欲晓 +3 位作者 鲍自谦 孙革 钟福玲 苏宇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群体CD36抗原缺失型的筛查和表型情况。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技术在327名献血者中检测CD36抗原缺失型个体,应用血小板单克隆抗体捕获酶联免疫技术和流式细胞术筛查献血者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结果此...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群体CD36抗原缺失型的筛查和表型情况。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技术在327名献血者中检测CD36抗原缺失型个体,应用血小板单克隆抗体捕获酶联免疫技术和流式细胞术筛查献血者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结果此次筛查得到的深圳献血者的CD36抗原缺失型频率为3.06%(10/327),其中Ⅰ型占0.31%(1/327),Ⅱ型占2.75%(9/327);在3名女性CD36抗原缺失型献血者的血浆中,均未检出血小板反应性抗体,包括抗-CD36。结论深圳地区献血者群体中存在CD36抗原缺失型个体,其频率与亚洲其他地区人群的频率相当;对CD36的同簇免疫应该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6 抗原缺失 表型 血小板 反应性抗体 献血者 深圳
下载PDF
捐献机采血小板预约新模式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艳艳 朱为刚 +2 位作者 孙革 梁延连 王霞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727-729,共3页
目的探讨捐献机采血小板预约的新模式对满足临床机采新鲜血小板需求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采血现场预约、电话沟通预约、网站平台预约、微信平台预约等方法,制定血小板库存量、采集标准、审核反馈预约信息。结果新模式运行后,预约捐献机采... 目的探讨捐献机采血小板预约的新模式对满足临床机采新鲜血小板需求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采血现场预约、电话沟通预约、网站平台预约、微信平台预约等方法,制定血小板库存量、采集标准、审核反馈预约信息。结果新模式运行后,预约捐献机采血小板比例达到76.16%,其中现场预约下次捐献者占4.5%,网站平台预约占6.9%,电话沟通预约占59%,微信平台预约占5.76%。预约捐献机采血小板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在保证临床新鲜血小板供给及血小板捐献者队伍建设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捐献机采血小板预约模式是全新的血小板捐献模式,具有效率高、灵活性强、主动性好等优势,可以满足临床对新鲜血小板的需求,免去冰冻血小板的环节,值得深化发展与全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预约平台 新模式 献血队伍
下载PDF
反复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金宗骧 刘军 +6 位作者 杨振江 潘彤 刘玉河 阎静 李莉 王建平 孙惠英 《天津医药》 CAS 1998年第7期403-405,共3页
回顾分析80例单采前后和60例反复单采血小板和血浆10次以上献血者的血细胞及血浆蛋白变化。使用CS-3000 Plus(Baxter)血细胞分离机,每次采集献血者血小板≥3.0×10^(11),悬浮于200ml血浆中,同时献血浆400ml,献血间隔为1个月。观察... 回顾分析80例单采前后和60例反复单采血小板和血浆10次以上献血者的血细胞及血浆蛋白变化。使用CS-3000 Plus(Baxter)血细胞分离机,每次采集献血者血小板≥3.0×10^(11),悬浮于200ml血浆中,同时献血浆400ml,献血间隔为1个月。观察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细胞及血浆蛋白变化。80例单采血小板前后比较,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下降30%(P<0.01),白细胞中的小细胞下降18%(P<0.01)。首次采血与10次以上单采血小板的血细胞无显著变化。单采后较其前,各项血浆蛋白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但10次以上单采血小板与首次相比,血浆蛋白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别。连续单采血小板1年以上,对献血者健康无影响,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血者 细胞分离 血小板
下载PDF
对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象部分参数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19
13
作者 叶盛 郑珊峡 傅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多次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连续2年捐献机采血小板且每年捐献16次以上的献血者54例,每献血3次取样1次,共12次,比较其献血前的外周血象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比较血... 目的探讨多次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象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连续2年捐献机采血小板且每年捐献16次以上的献血者54例,每献血3次取样1次,共12次,比较其献血前的外周血象4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比较血小板(Plt)、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比容(Hct),多次献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Hb)多次献血后和初次献血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可以使献血者血红蛋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单采血小板 外周血象
下载PDF
血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LA和HPA基因型数据库的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马开荣 洪小珍 +4 位作者 陈舒 李伟 毛伟 张志欣 朱发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20-422,共3页
目的 调查分析国内血站系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LA和HPA基因型数据库情况,以促进其建库发展和应用。方法 制定调查表并经专业人员审定,培训调查人员后依据实际情况填写表单,然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的24个血站中,有18个建立了血... 目的 调查分析国内血站系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LA和HPA基因型数据库情况,以促进其建库发展和应用。方法 制定调查表并经专业人员审定,培训调查人员后依据实际情况填写表单,然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的24个血站中,有18个建立了血小板献血者HLA和HPA基因型数据库,合计有25 240人;2017年HLA或HPA基因型配合应用总共为137例。有5个血站建立了CD36抗原阴性筛查数据库。入库标本进行了HLA-A,-B位点检测,而HPA系统检测范围不同血站存在差异,其中9个血站只检测HPA 1-6, 15, 21w系统。13个血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核苷酸特异性引物技术检测HPA系统基因型。13个血站开展HPA抗体检测,6个血站开展CD36抗体检测。结论 血站已建立一定规模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HLA和HPA基因型数据库,但其应用存在明显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HLA和HPA基因型数据库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同种抗原系统
下载PDF
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血液安全风险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乐丹 陈李 +2 位作者 郑盈盈 陈晓义 林皕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调查本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方法对2013-2015年本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和非互助献血者的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做对比分析,同时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比例及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 目的调查本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方法对2013-2015年本市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和非互助献血者的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做对比分析,同时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的比例及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结果本市机采互助献血者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率高于非互助献血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机采互助献血者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不合格构成比顺序分别为:抗-HCV(0.39%)、HBsAg(0.37%)、抗-HIV(0.30%)、ALT(0.12%)、TP(0.10%),且其绝大部分为初次献血者(84.98%),而初次献血者不合格率高于重复献血者(P<0.05)。结论机采互助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低于非互助献血者,血液安全风险较高,不宜作为今后的招募方向,要建立低危固定的自愿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互助献血者 非互助献血者 血液相关传染性指标检测
下载PDF
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Plt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单泓 王姣杰 +4 位作者 刘敏 别立莉 段艳丽 张淑琴 李建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188-1189,共2页
目的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Plt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为献血招募提供科学合理依据。方法筛选参加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选择初次献血者(以前没有捐献过全血或成分血者)30例,为对照组,1年内连续献机采... 目的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Plt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为献血招募提供科学合理依据。方法筛选参加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选择初次献血者(以前没有捐献过全血或成分血者)30例,为对照组,1年内连续献机采血小板20次以上者30例,为实验组,分别检测2组献血者的Plt、PT、APTT及Fb、FV、FⅧ、FⅨ等凝血因子含量,比较2组上述指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实验组献血者的Plt,PT、APTT及Fb、FV、FⅧ、FⅨ凝血因子含量分别为(247±54)×10^9/L,(11.5±0.54)s,(35.9±0.74)s,(3.07±0.52)g/L,(122±11.05)%,(124±11.45)%,(129±15.18)%,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Plt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从凝血功能方面来说,定期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来说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血小板 凝血功能 PLT 献血者
下载PDF
2012—2016年杭州地区固定成分献血人群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孔福仙 郑悦 +2 位作者 俞丽 冯晴 来海凤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通过对杭州地区近年来固定无偿成分献血人群情况统计,分析固定成分献血队伍建设现状,探讨改进策略,为十三五期间固定成分献血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2016年杭州地区固定成分献血人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固定成分献血者的... 目的通过对杭州地区近年来固定无偿成分献血人群情况统计,分析固定成分献血队伍建设现状,探讨改进策略,为十三五期间固定成分献血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2016年杭州地区固定成分献血人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固定成分献血者的性别、年龄段、血型、学历、献血人数和次数的分布情况,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2—2016年5年成分采集人次和采集量分别增长41.5%和56.1%;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和人次均明显上升(PA型〉B型〉AB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平均为3.3∶1,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学历最多占48.1%,其次是高中学历,并呈现向高学历层次发展趋势,年龄主要集中在21—45岁年龄段占83.5%,在21—30岁年龄段比例分布呈现下降趋势,41-50岁年龄段比例分布呈现增长趋势,固定成分献血者年内单次献血人数和人次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次以上献血人数、人次平均占63.1%和90.3%,以献3-5次人数最多占38.3%,5年献10次以上人数和人次增长显著,分别增长269.7%和357.3%,其次是6-9次,增长45.0%和46.6%。结论虽然固定成分献血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仍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应有针对性的对目标人群做好招募、保留和维护工作,促进固定成分献血队伍建设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成分献血者 血液安全 招募
下载PDF
血小板献血者忠诚度调查 被引量:9
18
作者 康建勋 洪缨 +6 位作者 鲁力 巩天祥 李宏 胡萍 肖湘 席光湘 赵玉伟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56-359,共4页
目的固定献血者比招募的新献血者更安全,且更具成本效益。我们调查高频献血人群,探讨献血服务质量评估、献血动机、献血满意度与献血忠诚度间的影响关系,以便提高献血者忠诚度。方法研究2016年1—10月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 目的固定献血者比招募的新献血者更安全,且更具成本效益。我们调查高频献血人群,探讨献血服务质量评估、献血动机、献血满意度与献血忠诚度间的影响关系,以便提高献血者忠诚度。方法研究2016年1—10月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邀请其参加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献血动机、献血服务质量评估,献血满意度,献血忠诚度等。结果共有210献血者符合要求(男性90%,女性10%)。26—35岁(39.5%)和自由职业(38.6%)献血者最多,文化程度分布较均匀。发出210份问卷,收回144份。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得出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卡方统计值与自由度之比为1.941,近似均方根误差为0.081,增值拟合指数(IFI)、非规范拟合指数(TLI),拟合度指数(CFI)的值都>0.90,均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各路径中除献血动机到献血忠诚度外,其他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质量评估对献血满意度、献血动机、献血忠诚度影响总效果依次为0.692,0.463,0.713。结论总效果影响最大的是献血服务质量评估对献血忠诚度的影响。献血服务质量评估对献血满意度、献血动机、献血忠诚度均有显著的影响。采供血机构应不断提升献血服务质量,这有助于提升献血者忠诚度,将初次献血者转化成固定献血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 献血忠诚度 献血满意度 献血动机 献血服务质量评估
下载PDF
多举措推进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孔福仙 冯晴 +2 位作者 郑悦 林彩霞 李春燕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523-526,共4页
目的对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成效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举措包括工作人员多角色扮演机制建立、献血流程优化无缝对接、献血服务规范专人整体护理、人性化的献血后延伸服务机制建设、精准招募和预约献血... 目的对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成效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举措包括工作人员多角色扮演机制建立、献血流程优化无缝对接、献血服务规范专人整体护理、人性化的献血后延伸服务机制建设、精准招募和预约献血实施、多种关爱激励保留机制建立、量化的绩效考核方案实施及开展多项目的创新和研究等,对2012—2016年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人次、献血量,新增成分献血人数、人次,当年重复献血人数、人次,流失成分献血人数、流失比例和血液检测结果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2—2016年固定成分献血者人数由3 333人增加至4 268人,构成比由41.7%上升至67.5%(P〈0.001),固定献血人次由9 798人次增加至18 641人次,构成比由66.5%上升至89.4%(P〈0.001),固定献血量由13 605.8 U增加至28 195.6 U,构成比由69.0%上升至91.6%(P〈0.001);新增成分献血者固定献血人次由1 178人次增加至2 578人次,构成比由17.6%上升至45.0%(P〈0.001);1年内献血3次以上的成分献血人次由7 112人次增加至15 599人次,构成比由48.2%上升至74.8%(P〈0.001);成分献血流失人数由4 767人下降至3 348人,构成比由64.3%下降至51.7%(P〈0.001);成分献血初筛合格率由71.1%上升至85.5%(P〈0.001),血液检测合格率由99.11%上升至99.64%(P〈0.001)。结论多措并举的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建设策略实施是保障机采血小板稳步增长,提供安全、充足血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成分献血者 血液安全 健康教育路径 健康促进技术
下载PDF
新增成分献血人群献血行为特征分析及有效保留 被引量:12
20
作者 林彩霞 孔福仙 +2 位作者 冯晴 郑悦 俞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782-784,共3页
目的通过对新增成分献血人群献血行为特征分析,掌握其人群结构特点,制定相应措施,为建立一支低危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提供策略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血液中心2012—2016年新增成分献血者资料,使用SPSS 19. 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目的通过对新增成分献血人群献血行为特征分析,掌握其人群结构特点,制定相应措施,为建立一支低危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提供策略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血液中心2012—2016年新增成分献血者资料,使用SPSS 19. 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新增成分献血者以单次居多;人均献血次数由2012年的1. 3次上升至2016年的1. 8次;新增固定献血人数由2012年274人上升至2016年467人,构成比由5. 1%上升至14. 6%(P 〈0. 05);人次由2012年1 178人次上升至2016年2 578人次,构成比由17. 6%上升至45. 0%(P〈0. 05);新增献血者以男性居多;年龄以18—35岁年龄段为主,占72. 6%;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要人群,占56. 3%,并呈上升趋势;血型分布特征为O型〉A型〉B型〉AB型。结论通过对新增成分献血者的数据分析,确立精准招募人群为大专及以上学历、18—35岁男性,为今后的成分献血者招募、保留,队伍建设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献血者 新增 献血行为特征 保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