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oluntary Thigh Muscle Strength with Resection Stump-Dependent Blood Flow and Vasodilation in an Amputated Lower Leg with Total Surface Bearing Prosthesis during Dynamic Knee Extensor: A Case Trial 被引量:1
1
作者 Takuya Osada Masahiro Ishiyama Ryuichi Ueno 《Open Journal of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2019年第4期151-169,共19页
Background: The magnitude of the hyperemic response due to repeated thigh stump exercise on incremental contraction intensity might be useful information in localized exercise tolerance for devising cardiovascular phy... Background: The magnitude of the hyperemic response due to repeated thigh stump exercise on incremental contraction intensity might be useful information in localized exercise tolerance for devising cardiovascular physical therapy for amputees.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amputated leg blood flow (LBF) may potentially be altered due to voluntary muscle contractions after loss of the lower leg compared with the healthy leg. Case Presentation: A 57-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Burger disease attempted 3 min unilateral repeat/dynamic knee extensor exercise at a target muscle contraction frequency (1 s thigh muscle contraction and 1 s relaxation, 90 repetitions) with each leg <right transtibial amputated leg (AL) using a total surface-bearing prosthesis (TSB) and left non-AL> at six different contraction intensities (rubber resistance belt).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blood velocity/flow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femoral artery, blood pressure, leg vascular conductance (LVC), and peak muscle strength (PMS) were performed during the 3 min exercise period. The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by one-legged isometric knee muscle contraction was 14.7 kg in non-AL and 7.9 kg in the AL with prosthesis. The relative PMS was defined as “PMS/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 100 (%)”. Pre-exercise LBF was lower in the AL (200 ± 25 ml/min) than the non-AL (275 ± 74 ml/min). Both the non-AL and AL showed good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solute-/relative-PMS and LBF or LVC during 30 s at steady-state before the end of the exercise period. Furthermore, there was also similarity seen in the increase rate in LBF and/or LVC for the incremental relative PMS compared with the absolute PMS. Conclusion: In this case, the muscle strength depended on blood flow increase/vasodilation was seen in this “AL” using a TSB prosthesis for repeated dynamic knee extensor exercise. The present amputee’s limb muscle strengthening with the resection stump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hyperemia in the amputated li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ercising Leg blood Flow VASODILATION TRANSTIBIAL Amputation TOTAL SURFACE BEARING prosthesis Doppler Ultrasound
下载PDF
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术后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
2
作者 王桂平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5期72-74,共3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腹股沟疝对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4年1月仁怀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腹股沟疝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TEP组与改良Kugel无张力...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腹股沟疝对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4年1月仁怀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腹股沟疝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TEP组与改良Kugel无张力疝修补术(MK)组,各43例。MK组采用MK治疗,TEP组采用TEP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pH、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均高于术前,但TEP组均低于MK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均低于术前,但TEP组高于M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P术组并发症发生率4.65%低于MK术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P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腹腔镜 血气指标 并发症
下载PDF
干细胞在小口径人工血管内皮化中的应用
3
作者 郑安垲 刘瑞明 向秋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背景: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后由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等原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运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实现人工血管的内皮化有助于改善血管移植后的远期通畅率。目的:总结干细胞在小口径人工血管内皮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 背景: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后由于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等原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运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实现人工血管的内皮化有助于改善血管移植后的远期通畅率。目的:总结干细胞在小口径人工血管内皮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 Med和万方数据库2013-2023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vascular graft,tissue-engineered blood vessel/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endothelialization,stem cells,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embryonicstemcells”,中文检索词为“人工血管,组织工程血管/血管组织工程,内皮化,干细胞,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检索近10年国内外关于干细胞应用于小口径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相关文献,初检文献552篇,根据纳排标准最终选取8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远期通畅率不理想限制了小口径人工血管的临床应用,造成远期通畅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天然血管内皮层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及内膜增生性能,内皮化可以模拟天然血管的特性,是提升远期通畅率的有效手段。(2)小口径人工血管植入体内后会经历体内内皮化过程,但难以形成完整的内皮层。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潜能,体内招募干细胞或将其作为种子细胞种植在人工血管内表面是实现内皮化的研究策略。(3)将内皮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等作为种子细胞种植均能够一定程度改善小口径人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且它们各具优势。内皮祖细胞便于获取且可直接用于种植;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且具有旁分泌和调节免疫的功能;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丰富且可消除免疫原性;胚胎干细胞增殖能力强且能多向分化。(4)将干细胞用于人工血管的研究目前仍未转化至临床,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促进临床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径人工血管 内皮化 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综述
下载PDF
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早期血栓形成与预防 被引量:2
4
作者 史业弘 王成 陈世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10-1116,共7页
背景:小口径人工血管在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因早期血栓形成导致移植失败的问题亟待解决。目的:总结小口径人工血管早期血栓形成与预防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Google Scholar数据... 背景:小口径人工血管在外周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因早期血栓形成导致移植失败的问题亟待解决。目的:总结小口径人工血管早期血栓形成与预防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2000-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小口径人工血管,小口径管状支架,组织工程血管,抗血栓,血栓形成,血液相容性,亲水性,内皮化”,英文检索关键词为“small-caliber vascular graft,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endothelialization,hemocompatibility,surface modification”,检索国内外有关小口径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预防血栓形成的相关文献,就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和内皮化研究作为纳入标准,最终选取5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预防血栓形成是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从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小口径人工血管早期血栓形成与血浆蛋白吸附、凝血因子的接触激活有关,通过提高表面亲水性、释放抗血栓物质、种植种子细胞、靶向基因诱导等方法,小口径人工血管血栓形成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当前仍处于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尚有一定距离,仍需进一步探索或优化一种更适宜的血管材料,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移植 小口径人工血管 血栓形成 血液相容性 表面改性 内皮化 组织工程 综述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 被引量:6
5
作者 罗翠芳 欧阳莉 吴晶 《青岛医药卫生》 2023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行THA治疗的8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DVT发生的...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行THA治疗的8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DV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8例THA患者术后发生DVT 33例(37.50%),其余55例(62.50%)患者未发生DVT;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假体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卧床时间与THA患者术后DVT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骨水泥型假体、术中出血量>400mL、手术用时>4h、术后卧床时间>4d是THA患者术后DVT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THA患者术后DVT发生与年龄、假体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术后卧床时间有关,针对各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干预,可能减少DVT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假体类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中出血量 术后卧床时间
下载PDF
两种术式治疗腹股沟疝对术后疼痛、炎症和复发的影响
6
作者 石磊 徐长生 《现代科学仪器》 2023年第5期104-107,共4页
目的:对比TAPP术与李金斯坦式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对术后疼痛、炎症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收治的48例TAPP术式和43例李金斯坦式的男性腹股沟疝患者。记录两组术后恢复指标、疼痛、生活质量... 目的:对比TAPP术与李金斯坦式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对术后疼痛、炎症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收治的48例TAPP术式和43例李金斯坦式的男性腹股沟疝患者。记录两组术后恢复指标、疼痛、生活质量、炎症水平、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TAPP组患者手术时间、QOL评分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VAS评分、TNF-α、IL-6、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APP和李金斯坦式修补术均可有效治疗成人腹股沟疝,TAPP手术时间较长,术后恢复较快,创伤与疼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斯坦式修补术 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腹股沟疝 出血量
下载PDF
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黄家谷 张克 +4 位作者 田华 王小勇 蔡宏 李子剑 李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3823-3829,共7页
背景:隐性失血是全膝关节置换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但目前对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的了解尚不明确。目的:分析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至9月接受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病历资料235例,... 背景:隐性失血是全膝关节置换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但目前对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的了解尚不明确。目的:分析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至9月接受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病历资料235例,男38例,女197例;年龄48-82岁,平均66岁。根据Gross的方法计算隐性失血量。分析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麻醉方式、氨甲环酸使用情况、置换后抗凝方式、假体类型、止血带使用时间、置换前凝血功能等因素对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出血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男性和女性患者的置换后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使用、未使用氨甲环酸组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身高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的重要因素。而隐性失血量、置换后总失血量与年龄、体质量指数、麻醉方式、置换后抗凝方式、假体类型、止血带使用时间及置换前凝血功能等无明显相关性;3结果提示,性别及氨甲环酸使用是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的影响因素,而年龄、体质量指数、麻醉方式、置换后抗凝方式、假体类型、止血带使用时间、置换前凝血功能对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出血 手术 假体植入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出血 隐性失血 影响因素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围髋关节置换期隐性失血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少斐 郭亭 +1 位作者 赵建宁 包倪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3期2006-2011,共6页
背景:隐性失血是骨科关节置换后常见话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功能锻炼,多种因素与隐性失血有相关性,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患者髋关节置换前一般状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肥胖)、置换过程中假体类型、置换时间与隐性失... 背景:隐性失血是骨科关节置换后常见话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功能锻炼,多种因素与隐性失血有相关性,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患者髋关节置换前一般状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肥胖)、置换过程中假体类型、置换时间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及隐性失血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髋关节置换90例患者,置换前后监测患者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多项血液学指标,统计患者身高、体质量、性别,根据Cross方程计算失血总量,后减掉显性失血,得到隐性失血的数值,根据文献报道,高于480 mL为高失血量组,低于480 mL为低失血量组,分析两组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假体类型、置换时间等差异比较上述因素是否与隐性失血相关。并观测两组间围置换期并发症,术后1年短随访,观测两组间生存曲线。结果与结论:根据分组标准,共39例患者纳入高失血量组,其中有64.1%的男性,64.1%的高血压患者,35.9%的糖尿病患者,7.7%的骨水泥假体患者,51例低失血量组患者仅有37.3%的男性患者,25.5%的高血压患者,5.9%的糖尿病患者,35.3%的骨水泥假体患者,上述数据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假体类型均为隐性失血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肥胖和吸烟史与隐性失血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1年内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髋关节置换 隐性失血 基础疾病 肥胖 随访 预后
下载PDF
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和自体血回吸收器对TKA术后失血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磊 刘军 +4 位作者 史博 孙云波 张宇 赵慧雯 孙振辉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79-781,共3页
目的明确单剂量氨甲环酸(TXA)关节腔内注射和自体血回吸收器应用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采用TKA治疗的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4例(124膝),男24例,女100例,平均年龄(65.03±6.84)岁。根据TKA控制术... 目的明确单剂量氨甲环酸(TXA)关节腔内注射和自体血回吸收器应用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采用TKA治疗的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4例(124膝),男24例,女100例,平均年龄(65.03±6.84)岁。根据TKA控制术后失血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TXA注射组(实验组,49例)和自体血回吸收器应用组(对照组,75例)。分析TKA术后血常规的变化、失血量和输血情况。结果术后7d实验组输血率为10.20%(5/49),对照组为17.33%(1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b、HCT在组间、时间和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3、7d,实验组RBC、Hb、HC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3d实验组总失血量小于对照组,术后7d,2组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内单剂TXA注射对于TKA术后止血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人工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输血 自体 失血 手术
下载PDF
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节段植入挽救流出道狭窄动静脉内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愚 朱志强 +3 位作者 郑鑫 马雪涛 刘建威 韩志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SCD 2014年第30期4911-4916,共6页
背景: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但长期血液透析常发生静脉流出道狭窄,导致血液透析通路闭塞,采用溶栓、介入及手术修复或重新造瘘等解决动静脉内瘘狭窄都有一定的缺点。目的:对比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节段性植入与单纯性... 背景: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但长期血液透析常发生静脉流出道狭窄,导致血液透析通路闭塞,采用溶栓、介入及手术修复或重新造瘘等解决动静脉内瘘狭窄都有一定的缺点。目的:对比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节段性植入与单纯性手术修复挽救发生流出道狭窄动静脉内瘘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血管通路静脉段狭窄患者80例,年龄22-80岁,其中试验组50例采用节段性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植入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手术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到再次发生内瘘失功时间及累积生存率。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随访10-28个月,其中9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血管通路失功,随访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2%,82%;对照组随访8-28个月,其中7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血管通路失功,随访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87%,77%。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试验组患者累积生存率较对照组略高,但log-rank检验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4)。表明节段性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植入治疗在不破坏原有通路解剖结构、维持原吻合口位置、最大限度保留可穿刺血管资源的基础上,获得了与单纯手术修复相当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聚四氟乙稀 尿毒症 血管通路 人工血管 血液透析
下载PDF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 被引量:9
11
作者 胡何节 邓福生 +3 位作者 王晓天 吴维 荚卫萍 历月琴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及操作技巧。方法 1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9例、胸主动脉瘤1例)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前行CTA或MRA及主动脉造影检查,判...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及操作技巧。方法 1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9例、胸主动脉瘤1例)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前行CTA或MRA及主动脉造影检查,判断主动脉夹层裂口位置与数量及胸主动脉瘤范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胸主动脉直径、近端裂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真腔直径以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血供来源,选支架规格及输送路径,然后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切开,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释放系统,定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完成腔内隔绝术。1例因破裂口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而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结果10例患者腔内隔绝术均获得成功。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平均3.5cm。出现Ⅱ型内漏1例。随访1-24个月,术后无截瘫发生,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1例胸主动脉瘤破裂伴食道瘘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感染。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假体植入 主动脉造影术
下载PDF
20例心血管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CTA表现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家祎 李宇 +5 位作者 张楠 罗南 王文川 温兆赢 刘东婷 范占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3期429-433,共5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手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CTA及临床特点,评价主动脉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12月20例心血管手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CTA图像和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0... 目的探讨心血管手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CTA及临床特点,评价主动脉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12月20例心血管手术后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CTA图像和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0.3±7.9岁)。20例患者均有心血管手术史,其中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AVAR 8例(包括烟囱术2例),主动脉替换术7例(升主动脉替换术2例,升主动脉+全弓替换术1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替换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2例,降主动脉替换术2例),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修补术1例,先天弓部瘤修补术1例,双瓣替换术2例,心包穿刺术1例。结果假性动脉瘤位于升主动脉6例,弓部4例,降主动脉9例,腹主动脉1例,均位于主动脉轮廓之外,单发。瘤体偏于一侧、形状不规则,瘤壁较厚,瘤体大小10.8~98cm^2,平均(48.5±9.3)cm^2。20例均可见破口与瘤腔相通,破口直径5.0~24.0mm,平均直径(12.3±4.2)mm。18例患者进行再次手术,CTA测量假性动脉瘤瘤体和破口大小与术中所见无明显差异,P〉0.05。18例获得随访,随访率18/20,平均随访时间146天,随访期间总病死率2/20。结论心血管手术是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常见原因,破裂以致死亡的风险较大,一经发现需及时手术治疗。心血管手术后需定期复查,主动脉CTA可及时准确显示假性动脉瘤的特异性征象,适用于术前确诊及术后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假体植入 支架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假腔的判别 被引量:12
13
作者 冯翔 景在平 +4 位作者 包俊敏 赵志青 赵珺 陆清声 叶必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39-842,共4页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AD)术中夹层真、假腔的判别方法。 方法 :对 116例 Stanford B型 TA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 CTA或 MRA检查 ,重建方法包括 :表面遮蔽重建、最大密度投照...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AD)术中夹层真、假腔的判别方法。 方法 :对 116例 Stanford B型 TA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 CTA或 MRA检查 ,重建方法包括 :表面遮蔽重建、最大密度投照、多平面重建。术中判断真假腔方法有 :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 ,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 ,导管沿途冒烟法 ,导丝从近端漂下法等。 结果 :左前斜 4 5°造影时 ,81例夹层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外侧 ,35例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真假腔重叠 ,而在腹主动脉段 ,夹层真假腔的位置关系变化繁多。在端侧孔导管途中冒烟时发现 2例导管从远端假腔经过夹层裂口进入夹层真腔。2例采用肱股导丝技术。全组 116例除 1例因移植物释放困难放弃手术外 ,其余均顺利恢复夹层远端真腔血流。结论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 ,认真做好术前、术中的每一步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真假腔 判别
下载PDF
“杂交手术”在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及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本 张卫达 +2 位作者 王晓武 王晓莉 李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25-2728,共4页
目的总结"杂交手术"(人工血管置换同期行远端顺行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体会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6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置换(或Bentall术)并全弓置换加降... 目的总结"杂交手术"(人工血管置换同期行远端顺行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体会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6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置换(或Bentall术)并全弓置换加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1例为二次手术)。术后定期复查胸部多排CT及CT血管造影,了解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及降主动脉血管内支架情况。6例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结果 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208~291min(平均242min),升主动脉阻断112~194min(平均145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63~102min(平均76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为4~32月(平均15.5月),CT示人工血管通畅,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血管内支架无内瘘及移位,远端假腔明显缩小。结论对于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全弓)同期行顺行远端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 人工血管 心脏外科手术 杂交技术
下载PDF
细菌纳米纤维素与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管的生物相容性表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唐敬玉 包露涵 +2 位作者 李雪 陈琳 洪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4期5474-5480,共7页
背景:前期研究通过相分离技术制备了细菌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管,显著改善了单纯细菌纳米纤维素管的机械力学性质,但对复合管生物相容性的研究并不充分。目的:分析细菌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管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单硅胶管和... 背景:前期研究通过相分离技术制备了细菌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管,显著改善了单纯细菌纳米纤维素管的机械力学性质,但对复合管生物相容性的研究并不充分。目的:分析细菌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管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单硅胶管和双硅胶管两种生物反应器,在线培育获得两种不同结构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分别记为S-BNC和D-BNC;采用相分离方法将两种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分别与聚乙烯醇复合,制备细菌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管;通过溶血率、血浆复钙、血小板黏附实验评价S-BNC、D-BNC、S-BNC/聚乙烯醇复合管及D-BNC/聚乙烯醇复合管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将4种管材料分别与猪髋骨内皮细胞(或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共培养,3,7 d后,采用活死细胞染色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血液相容性:4组管的溶血率均小于0.5%。D-BNC管的血浆复钙时间显著快于S-BNC管(P<0.05);两复合管的血浆复钙过程较相应的单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均有减缓(P<0.05),两复合管血浆复钙时间无差异。血小板在两种纯细菌纳米纤维素管的内表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形变,并且相互聚集,形成很多血小板栓子;两复合管的血小板黏附数量明显减少,且D-BNC/聚乙烯醇复合管血小板黏附量显著多于S-BNC/聚乙烯醇复合管;②细胞相容性:4组管材料均支持猪髋骨内皮细胞的生长,两复合管较对应的单细菌纳米纤维素管效果更好;4组管材料均支持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相对于单纯细菌纳米纤维素管,复合管可显著促进细胞的生长,其中以D-BNC/聚乙烯醇复合管的效果最好;③结果表明:细菌纳米纤维素/聚乙烯醇复合管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与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纳米纤维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细菌纳米纤维素 聚乙烯醇 血小板黏附 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15
16
作者 舒畅 李全明 +5 位作者 姜晓华 宫毅 黎明 李懋 万恒 郭媛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897-900,共4页
目的探讨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 5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 5例患者年龄3 1-7 6岁,平均5 2.6岁。2 5例中6例术前合并肠管缺血,5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既有肠... 目的探讨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 5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 5例患者年龄3 1-7 6岁,平均5 2.6岁。2 5例中6例术前合并肠管缺血,5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既有肠管缺血又有肾动脉缺血,5例腹主动脉真腔完全被假腔压闭,4例合并下肢缺血,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所有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并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的夹层患者予以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口后行开腹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内漏3例(2例漏血7 d后停止,1例漏血持续存在);其余2 2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入,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前述的合并症术后均逐渐恢复,无脏器及肢体缺血坏死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复杂的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腔内治疗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度大、并发症少,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腔内血管外科技术上的改进,使复杂的主动脉病变得以成功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治疗 主动脉 主动脉 人工血管 支架
下载PDF
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动脉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卢吉平 曾凯生 +1 位作者 李介秋 刘伟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85-1687,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ePTFE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动脉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探讨血管吻合口感染的预防途径。方法采用LifeGreen公司的膨胀泡沫聚四氟乙烯(ePTEE)人造血管通过旁路迂回等方式移植修复因创伤引起的周围动脉缺损38例。结果人造血... 目的总结应用ePTFE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动脉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探讨血管吻合口感染的预防途径。方法采用LifeGreen公司的膨胀泡沫聚四氟乙烯(ePTEE)人造血管通过旁路迂回等方式移植修复因创伤引起的周围动脉缺损38例。结果人造血管移植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螺旋CT或MRI检查显示全部通畅,无吻合口感染。随访6、12和24个月,血管通畅率分别为100%、96.9%和89.3%。无截肢病例。结论ePTFE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主干动脉缺损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方式。既能解决自体血管来源困难有限、口径小等难题,又能达到自体静脉移植同样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血管 移植 创伤 周围动脉 聚四氟乙烯
下载PDF
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四肢血管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杜全印 王爱民 +4 位作者 王子明 郭庆山 尹良军 吴思宇 唐颖 《创伤外科杂志》 2004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 1 989~ 2 0 0 3年救治的 2 5 1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 2 9例 ,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 2 9例全部保住肢体 ,其中 1例由于... 目的 探讨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 1 989~ 2 0 0 3年救治的 2 5 1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 2 9例 ,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 2 9例全部保住肢体 ,其中 1例由于肢体缺血时间较长 ,神经损害 ,后期出现足底溃疡。结论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救治原则是生命第一、肢体第二 ;快速诊断、快速救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四肢 人造血管 移植
下载PDF
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潘玉先 郑振华 +2 位作者 何红兵 潘明新 杨继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讨人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移植到人工血管上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13 .08 ±1 .24 天, 将扩增培养的内皮细胞衬里用于纤维蛋白胶预衬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 目的 探讨人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移植到人工血管上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13 .08 ±1 .24 天, 将扩增培养的内皮细胞衬里用于纤维蛋白胶预衬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ethylene patch 〔GoreTex〕R, ePTFE) 人工血管继续培养9 天。结果 所培养的细胞为二倍体细胞,纯度为99 % 。原代及传代细胞培养上清液中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 和Von Willebrand 因子(v WF) 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5) 。细胞种植后第9 天人工血管腔面见一层均匀的基质,其表面有一层连续的内皮细胞单层,内皮细胞排列紧密,呈梭形,形态饱满。结论 人自体大隐静脉内皮细胞可有效地移植到人工血管,为人自体细胞内皮化人工血管应用于临床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人工血管 大隐静脉 血管移植
下载PDF
~99Tc^m-MDP骨显像观察骨水泥阻塞兔骨干髓腔后远侧骨血流和代谢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宏宇 安洪 +3 位作者 梁斌 李荣祝 田文 韦敏克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1-303,共3页
目的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观察骨水泥阻塞兔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对其股骨远端骨血流和代谢的近、远期影响。方法兔左侧后肢股骨髓腔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TJ 骨水泥(PMMA),而右侧不灌注作为正常对照,制作骨水泥阻塞股骨... 目的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观察骨水泥阻塞兔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对其股骨远端骨血流和代谢的近、远期影响。方法兔左侧后肢股骨髓腔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TJ 骨水泥(PMMA),而右侧不灌注作为正常对照,制作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的兔模型。将24只实验兔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段随机分成术后当天(T_0)、术后4周(T_4)、术后8周(T_8)、术后16周(T_(16))4组,每组6只。对模型兔双侧后肢股骨行动态(血流相)和静态(骨相)显像,选取双侧后肢股骨远端相同的感兴趣区(ROI),算出实验侧/对照侧放射性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T_0、T_4组实验侧放射性计数均比对照侧明显降低,T_8、T_(16)组实验侧放射性计数均超过对照侧,T_(16)组最高;实验侧/对照侧各时间段放射性比值比较:T_0与 T_8、T_0与 T_(16)、T_4与 T_(16)、T_8与 T_(16)、T_4与 T_8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 均<0.05),而 T_0与 T_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动态显像和静态显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结论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严重破坏了骨内和髓内的血液循环状态,引起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股骨远端的血供和代谢状况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 甲基丙烯酸甲酯类 骨骼 放射性核素显像 局部血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