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时期土司土官与贵州佛教关系考论——以贵州梵净山地区朗溪蛮夷长官司正长官田氏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31-134,共4页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和"中国弥勒菩萨道场"。该山"山连四府",核心地区为五大土司共属之地。本文从梵净山地区现存珍贵的碑刻摩崖和相关文献中,考察贵州朗溪蛮夷长官司正长官田氏在明清两代参与梵...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和"中国弥勒菩萨道场"。该山"山连四府",核心地区为五大土司共属之地。本文从梵净山地区现存珍贵的碑刻摩崖和相关文献中,考察贵州朗溪蛮夷长官司正长官田氏在明清两代参与梵净山佛教的重建活动,指出田氏土司一方面对梵净山进行军事统治,一方面大力扶持佛教,借以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教化作用;田氏土司不仅有守土安民之功,而且对贵州佛教的兴盛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 朗溪 佛教 梵净山 弥勒道场
下载PDF
略论贡本(塔尔寺)道场圣迹文化的形式与内涵 被引量:1
2
作者 白佩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62-66,共5页
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的表现基于佛教圣迹的形式、内容和供养方式等。圣迹文化是以佛教教理为核心,对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文化等重新进行构造,成为佛教信徒所接受的文化要素和内容。本文以藏传佛教寺院贡本(塔尔寺)为背景,尝试对藏传... 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的表现基于佛教圣迹的形式、内容和供养方式等。圣迹文化是以佛教教理为核心,对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文化等重新进行构造,成为佛教信徒所接受的文化要素和内容。本文以藏传佛教寺院贡本(塔尔寺)为背景,尝试对藏传佛教道场圣迹文化加以梳理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贡本(塔尔寺) 道场圣迹文化
下载PDF
重庆彭水道场文化的民族学研究
3
作者 黄金 安仕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2期97-102,共6页
重庆彭水及周边地区是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杂居地区,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道场文化信仰。彭水道场呈现分散性、原始性、随意性特征,具有心灵慰藉、历史信息、民族教育、娱乐四大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彭水道场 道场文化 民族学
下载PDF
论哲学“课堂”
4
作者 郑朝晖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9-22,共4页
课堂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场,其建立依赖于师生角色的纯粹化、外在环境的虚化与思维的活动化。哲学课堂的成立是一个动态的养成过程,要从哲学能力培养、哲学道场建立与哲学效果评估三个方面进行建构。
关键词 课堂 “道场” 哲学能力
下载PDF
大理国写经《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中“灯请十王斋掷延寿命火食次第”及段前残文的缀合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4-160,共7页
云南省图藏大理国写经《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残叶五张。其中一张残叶中抄有残文一段以及"灯请十王斋掷延寿命火食次第"。通过对其录文、整理发现,二者实际上都与"十王斋"相关,因此当同属一系,应缀合起来研究。据此... 云南省图藏大理国写经《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残叶五张。其中一张残叶中抄有残文一段以及"灯请十王斋掷延寿命火食次第"。通过对其录文、整理发现,二者实际上都与"十王斋"相关,因此当同属一系,应缀合起来研究。据此,对比唐宋之际的相关经典和彼时业已完善的水陆道场仪,可以窥知残文和该次第实际上是配合水陆法会使用的仪式文本;具体讲二者是属于荐亡(延寿命)法会中的仪式,即在"十王斋"内,设法作会,在追荐亡灵的同时,又可为生人"延寿命",其中施饿鬼荐亡和为生人"延寿命"的斋意,圆融一体,并行不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荐亡 延寿命 灯请十王斋 水陆法会
下载PDF
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
6
作者 南普恒 田进明 +1 位作者 王晓毅 张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93,共11页
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是第一批全国书法艺术名碑,碑文字体具魏碑向唐楷过渡的书法风格,碑文内容也为研究隋代佛教和佛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保护修复前,碑座表面溶蚀、裂隙病害较多,碑身断裂病害严重... 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是第一批全国书法艺术名碑,碑文字体具魏碑向唐楷过渡的书法风格,碑文内容也为研究隋代佛教和佛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保护修复前,碑座表面溶蚀、裂隙病害较多,碑身断裂病害严重,残块多达百余块。相比以往报道的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案例,其断裂病害极为典型,保护修复实践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研究利用XRF、XRD、Raman、超景深视频显微系统及万能材料试验机等仪器对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的材质、病害及粘接材料性能进行了科学分析,并结合三维数字化和有限元仿真分析确立了碑座和碑身分离保存或展示的保护修复思路。同时,结合保管和展陈实际需要,设计并制作了专用移动保护平台,通过清洗、粘接、补全等系列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措施对碑座和碑身分别进行了保护修复,基本恢复了碑身原貌,使文物处于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状态。相比以往石碑保护修复实践,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拓展:其一,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石碑的病害和材质,揭示了病害和材料特征;其二,借助三维扫描和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断裂石碑的复原进行了数字化模拟和安全性评估,从有利于文物安全和保护的角度确定了碑座和碑身分离、碑身侧立放置的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提高了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其三,结合文物保存和展陈需要,设计制作了专用的移动保护平台,既实现了石碑的安全保存,又有利于后期的展示和利用。本研究注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修复相结合,为断裂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技术借鉴,对于推动有限元分析在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提高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岩道场 舍利塔碑 科学分析 保护修复
下载PDF
何谓“道场”? 被引量:6
7
作者 刘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107,共12页
"道场"(bodhimanda)在汉语里面的意思是"修道或者成道之场所",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汉语词汇。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对这个词有过不同的诠释和理解。在最终形成目前的含义之前,有一段漫长的演化过程。本... "道场"(bodhimanda)在汉语里面的意思是"修道或者成道之场所",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汉语词汇。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对这个词有过不同的诠释和理解。在最终形成目前的含义之前,有一段漫长的演化过程。本文详细检索了梵语辞典、上座部的《本生经》、非大乘经典《大事》和《大庄严经》、大乘经典《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等,以及密宗经典,认为bodhima爟-d·a这个词问世以来,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本生经》的古老偈颂部份,仅出现manda,意为"中心"。2.犍陀罗语的bosimanda,意为"菩提树",可视为持业释复合词。3.《大事》和《大庄严经》中,bodhimanda不是指佛陀成道所坐的菩提树下,就是指被庄严、被崇拜的菩提树下。4.汉译的"道场"对应印度语言的bodhimanda,意为"长着那棵菩提树的地方",可视为多财释的复合词。竺法护就是这样理解的。但是以支谦为代表的译者将它理解为"成道之场",可视为依主释复合词。5.鸠摩罗什曾译作"菩提道场",僧肇将"道场"解释为"修道之处"。6.隋炀帝将寺院称作"道场"。7.玄奘将抽象化的bodhimanda译作"妙菩提",可视作持业释复合词;但对菩提伽耶的bodhimanda仍称作"道场",是一个金刚座。8.《本生经》的注疏,也将bodhimanda视作多财释复合词,并详细描述了作为宝座和坛城雏形的布置。9.密宗将mandala称作"道场",成规模地将bodhimanda译作"菩提道场"。10.藏语bodhimanda视作依主释复合词,译作byang chub kyi snying po,"菩提的精华",byang chub是否指菩提树,还不能确定;还有译作byang chub dkyil'khor的,将manda和mandala当成一回事。11.梵语中也出现bodhimandala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场 bodhimanda byang CHUB kyi snying PO bodhimandal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