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ethod of shadow puppet figure modeling and anim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Xiao-fang HUANG Shou-qian SUN +3 位作者 Ke-jun ZHANG Tian-ning XU Jian-feng WU Bin ZHU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5年第5期367-379,共13页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world, shadow play,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shadow puppet modeling and interaction. Most of the shadow puppet figures are still imaginary,sp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world, shadow play,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shadow puppet modeling and interaction. Most of the shadow puppet figures are still imaginary,spread by ancients, or carved and painted by shadow puppet artists,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real dimensions or the appearance of human bodies. This study proposes an algorithm to transform 3D human models to 2D puppet figures for shadow puppets, including automatic location of feature points, 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3D models,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2D contours, automatic clothes matching, and animation. Experiment proves that more realistic and attractive figures and animations of the shadow puppet can be generated in real time with this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dow play Shadow puppet figure 3D human body Data processing 2D modeling
原文传递
陕西合阳线偶戏的艺术构成和文化底蕴
2
作者 张静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52-54,共3页
从艺术构成和文化底蕴的变化入手,分析陕西合阳线偶戏沿袭关中地域戏曲的特点,并总结它在戏文内容、线偶角色、戏剧表现等方式上的特点.得出线偶戏为戏剧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反映出戏剧的共性以及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偶人的造型上有着... 从艺术构成和文化底蕴的变化入手,分析陕西合阳线偶戏沿袭关中地域戏曲的特点,并总结它在戏文内容、线偶角色、戏剧表现等方式上的特点.得出线偶戏为戏剧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反映出戏剧的共性以及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偶人的造型上有着民间艺术特有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偶戏 艺术构成 文化底蕴 偶头 面具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角下地方戏剧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林剑 黄益军 +1 位作者 蔡师音 龚春英 《未来与发展》 2022年第5期105-112,共8页
在国家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地方戏剧发展面临受众减少、演员老化、营运困难等问题。文旅融合对丰富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现路径、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价值等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泉州提线木偶戏为典型案例,基于态势分析工具(SW... 在国家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地方戏剧发展面临受众减少、演员老化、营运困难等问题。文旅融合对丰富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现路径、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价值等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泉州提线木偶戏为典型案例,基于态势分析工具(SWOT)和战略计划矩阵(QSPM),结合实地走访、重点访谈和文本分析,对文旅融合中的内外部优势、机遇和挑战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文旅融合发展处于有利形势,具备抓住机遇、抵抗风险的能力。提出应当以进取战略为主,从发展定位、内容品质、融合形式和人才培养上实施文旅融合创新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非遗 提线木偶戏 发展战略
下载PDF
泉州提线木偶的艺术构成 被引量:1
4
作者 肖舒娱 孔凡栋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13-17,共5页
泉州提线木偶的造型精妙绝伦,扬名海内外,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结合文献和实地调研,从泉州提线木偶视觉艺术的根本——造型和色彩的角度出发,解读其艺术构成形式,探究其文化意蕴,从根本上剖析泉州提线木... 泉州提线木偶的造型精妙绝伦,扬名海内外,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结合文献和实地调研,从泉州提线木偶视觉艺术的根本——造型和色彩的角度出发,解读其艺术构成形式,探究其文化意蕴,从根本上剖析泉州提线木偶的艺术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提线木偶 造型 色彩
下载PDF
肉傀儡表演的三个阶段——兼论北曲杂剧的最终形成
5
作者 刘叙武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6,共13页
肉傀儡表演据形态可分为嬗递发展的三期——百戏阶段、戏弄阶段、戏剧阶段。百戏阶段的肉傀儡表演仅装扮人物而不演故事,来源于佛教行像仪式,如今中国各地的抬(台)阁、芯子、飘色、肩膀戏等即其遗存;戏弄阶段的肉傀儡表演已具简单、滑... 肉傀儡表演据形态可分为嬗递发展的三期——百戏阶段、戏弄阶段、戏剧阶段。百戏阶段的肉傀儡表演仅装扮人物而不演故事,来源于佛教行像仪式,如今中国各地的抬(台)阁、芯子、飘色、肩膀戏等即其遗存;戏弄阶段的肉傀儡表演已具简单、滑稽情节,做动作者模仿傀儡,爨弄即此种肉傀儡表演;戏剧阶段的肉傀儡表演能够演述比较复杂的故事,与长篇说唱艺术如诸宫调、说唱词话结合,可向成熟戏曲演进。北曲杂剧最终形成时间约在公元1214至1224年间,地点在金都城开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傀儡 百戏 爨弄 连厢搬演 北曲杂剧
原文传递
宋代川杂剧渊源新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叙武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川杂剧是南宋禅僧大觉禅师《马大师与西堂百丈南泉玩月》诗中记述的宋代杂剧地方品种,形成时间不晚于南宋中期,由演员戴上神头鬼面面具或进行特殊面部化妆演出,具有强烈逗乐效果。以宣扬佛教教义为内容的神佛杂剧应是借鉴了川杂剧形式,... 川杂剧是南宋禅僧大觉禅师《马大师与西堂百丈南泉玩月》诗中记述的宋代杂剧地方品种,形成时间不晚于南宋中期,由演员戴上神头鬼面面具或进行特殊面部化妆演出,具有强烈逗乐效果。以宣扬佛教教义为内容的神佛杂剧应是借鉴了川杂剧形式,演出形态为肉傀儡戏。大觉禅师或许亲身参与了演出,地点在四川成都大慈寺内,时在1225年至1233年间。川杂剧具有不同于北宋中原杂剧和南宋官本杂剧、温州杂剧的特征,应是在爨弄与中原杂剧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杂剧 宋杂剧 神佛杂剧 肉傀儡戏 爨弄
原文传递
戏房形成考
7
作者 陈佳宁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119,I0006,共12页
戏房,又称“后台”,与用于表演的“前台”相对,是舞台极为关键的一部分。虽然戏房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在传世文献中并未记载,但借助与戏房相关的文物,可以得知其与傀儡戏的演出方式密切相关。最直观的反映是含有戏房的舞台和傀儡戏戏棚的... 戏房,又称“后台”,与用于表演的“前台”相对,是舞台极为关键的一部分。虽然戏房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在传世文献中并未记载,但借助与戏房相关的文物,可以得知其与傀儡戏的演出方式密切相关。最直观的反映是含有戏房的舞台和傀儡戏戏棚的形式一致,都以帷幕或屏风分隔出台前幕后。此外,在产生时间、戏房功能和称谓等方面也可证明这一点。而真正将傀儡戏和戏剧表演牵系起来的媒介是肉傀儡,肉傀儡受到假人傀儡的影响,使用帷幕分隔出表演区和操控区,而宋元戏剧又受到肉傀儡的影响,也在舞台上设置帷幕区分前后台,戏房便由此诞生了。揭示戏房形成的经过,不仅能推进宋代表演场所的研究,也为宋代不同戏剧种类间的互动提供了一则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房 形成 肉傀儡 戏棚
原文传递
耍孩儿·台阁(抬阁)·肉傀儡 被引量:2
8
作者 康保成 张哲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8,共10页
金元时期已广泛使用的曲牌[耍孩儿],来自将幼童扛在肩上玩耍的一种游戏,亦即"肉傀儡"。幼童若以土木制作的假娃娃充任,便成为傀儡戏。艺人在演唱傀儡戏时专腔专用,此唱腔便演变为曲牌。文献中记载的"肉傀儡"现在依... 金元时期已广泛使用的曲牌[耍孩儿],来自将幼童扛在肩上玩耍的一种游戏,亦即"肉傀儡"。幼童若以土木制作的假娃娃充任,便成为傀儡戏。艺人在演唱傀儡戏时专腔专用,此唱腔便演变为曲牌。文献中记载的"肉傀儡"现在依然保留在全国各地,多地称其为"抬阁",宋代以前多写作"台阁"。最初用于佛道二教仪式,是以草木扎成的亭台楼阁,并非一种娱乐方式。作为娱乐方式的台阁出现在南宋。明代出现"抬阁"的叫法,其意义也从名词转而成为动宾词组,且专指幼童被扛在成年人肩上游戏。其余还有"芯子""小儿扮戏""背铁棍""飘色"等多种叫法。其特点是在衣裤中穿入一根金属的"芯子"将小儿绑定,观众只看到小儿是立于大人肩上,或坐在车上、轿上,装扮戏剧故事。广东地区的"水上飘色"(当地人直称"水色"),则是小儿立于船上装扮戏剧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耍孩儿 肉傀儡 抬阁 台阁 芯子 飘色
原文传递
肉傀儡辨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琳琳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8-80,81-88,共11页
肉傀儡是宋代傀儡戏五种形式之一,可见之记载只活动于南宋。它出现的时期正是中国戏曲的雏形期,望文生义,它似乎是由“傀儡戏”向“人戏”过渡的一个中间形态,所以诸多戏曲史家都对它有所着力。学界对肉傀儡的解释可以概括为五种:大人... 肉傀儡是宋代傀儡戏五种形式之一,可见之记载只活动于南宋。它出现的时期正是中国戏曲的雏形期,望文生义,它似乎是由“傀儡戏”向“人戏”过渡的一个中间形态,所以诸多戏曲史家都对它有所着力。学界对肉傀儡的解释可以概括为五种:大人擎儿童歌舞;布袋戏;双簧;台阁;假面戏曲、说唱表演。本文对上述说法分别进行了辨析,并对有关信息重新解读,以证肉傀儡出自对杖头、悬丝傀儡的模仿,且有两种不同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傀儡 宋代傀儡戏 杖头傀儡 悬丝傀儡
原文传递
捷克木偶戏的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4
10
作者 蔡芳钿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6-123,共8页
捷克木偶戏是欧洲木偶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世纪到21世纪,捷克木偶戏不断发展变化,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在国家遭到入侵和吞并时,木偶戏更成为捷克人民传播民族希望,保护文化遗产,甚至是保存民族语言的重要工具。作为一... 捷克木偶戏是欧洲木偶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世纪到21世纪,捷克木偶戏不断发展变化,见证了民族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在国家遭到入侵和吞并时,木偶戏更成为捷克人民传播民族希望,保护文化遗产,甚至是保存民族语言的重要工具。作为一门艺术,它精妙地呈现了捷克的文化、审美、思想和创造性。本文将介绍捷克木偶戏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主要人物及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捷克 捷克木偶戏 提线木偶 托辊木偶 比尔森
原文传递
宋代肉傀儡新论——兼谈“鲍老”的表演形态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佳宁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0-135,共16页
在肉傀儡的先行研究中,孙楷第提出的“乘肩小儿说”最有影响力,但此说存在多处漏洞。肉傀儡是悬丝傀儡发展到较高水平后衍生出的一种新的傀儡戏形式,除演员替换为真人外,其他一切表演要素如舞台布置、操控手法都是对悬丝傀儡的沿袭,表... 在肉傀儡的先行研究中,孙楷第提出的“乘肩小儿说”最有影响力,但此说存在多处漏洞。肉傀儡是悬丝傀儡发展到较高水平后衍生出的一种新的傀儡戏形式,除演员替换为真人外,其他一切表演要素如舞台布置、操控手法都是对悬丝傀儡的沿袭,表演中丝系儿童双手,由艺人在幕后操控。当肉傀儡成为一种独立的傀儡戏后,它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牵丝从实际举动演变为模仿木偶的一种科范,并由此形成两种表演形态,一种由艺人牵丝控制小儿,一种无丝但假作有丝。最后兼谈了“鲍老”的形态,“鲍老”并非肉傀儡,它最初是一种诙谐调笑的真人舞蹈,后进入傀儡戏,多以悬丝傀儡的形式出现,这两种类型的表演风格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傀儡 乘肩小儿 悬丝傀儡 牵丝 鲍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