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颞骨可视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辉
戴景兴
+5 位作者
邱小忠
董宁
王焕平
陈浩
唐雷
原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5-297,共3页
目的:建立颞骨可视化模型,初步探索该模型的功能。方法:采用中国数字人数据在个人计算机上用3d-doctor软件重建颞骨及其内部部分结构;在模型中测量内耳门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结果:所建模型能清楚地显示颞骨、颈内...
目的:建立颞骨可视化模型,初步探索该模型的功能。方法:采用中国数字人数据在个人计算机上用3d-doctor软件重建颞骨及其内部部分结构;在模型中测量内耳门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结果:所建模型能清楚地显示颞骨、颈内动脉岩内段、下颌髁突、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内耳道、骨迷路、鼓室和部分咽鼓管、外耳道、乙状窦和颈静脉球;通过模型测量内耳道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分别是7.0mm,10.3mm。结论:可以通过虚拟人数据实现骨迷路、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等精细结构的可视化。此模型在相关结构间距离测量上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骨迷路
三维重建
模拟手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骨迷路与面神经管保护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
11
2
作者
江涛
王忠诚
+2 位作者
于春江
陈菲
王风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与临床研究。方法①用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②选择临床适当病例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45例。结果①面神经管岩骨段分为3段:迷路段(前庭段...
目的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与临床研究。方法①用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②选择临床适当病例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45例。结果①面神经管岩骨段分为3段:迷路段(前庭段),鼓室段(水平段),乳突段(垂直段),迷路段最短,乳突段最长;②骨性标志可大体判断骨性半规管和面神经管的相关位置;③岩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断层扫描可准确判定面神经管、骨迷路解剖标志,及乳突气化程度。结论术前岩骨CT断层扫描与骨性标志联合应用可指导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保护
骨迷路
面神经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部分迷路切除的迷路后入路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永团
陈瑛
+2 位作者
董频
荣宝刚
张寒冰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3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部分迷路切除手术入路到达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方法对20个成人湿尸头行显微解剖,按部分迷路切除方式分别切除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观察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暴露情况,测量有关数据。结果砧骨窝-耳道后上嵴5.07mm,后半规...
目的探讨部分迷路切除手术入路到达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方法对20个成人湿尸头行显微解剖,按部分迷路切除方式分别切除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观察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暴露情况,测量有关数据。结果砧骨窝-耳道后上嵴5.07mm,后半规管-乙状窦前缘9.53±3.04 mm,面神经垂直段-乙状窦8.37±2.90 mm,总脚-岩上窦5.15±1.37 mm,乙状窦宽度10.57±1.78 mm,面神经-颈静脉球外侧壁5.57±3.37 mm。选择性切除上半规管或/和后半规管的迷路部分切除术入路能显露桥小脑角、岩尖和部分内听道,可保留面神经和蜗神经功能,脑组织牵拉轻。结论建立在迷路后入路基础上的部分迷路切除术扩大了暴露范围,兼具迷路入路的一些优点,可单独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应用于桥小脑角、内听道或某些岩尖部占位病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切除
迷路后入路
应用解剖
研究
半规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国人内耳门的解剖形态观察
被引量:
1
4
作者
梁树立
漆松涛
+2 位作者
冯文峰
张嘉林
彭林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0-520,共1页
目的 为临床经岩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42例标本内耳门的形态,测量其长度、宽度及其与岩骼毗邻间距离。结果 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双侧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讨论 内耳门与毗邻的各个重要结构有着稳定的解剖关系,内耳孔...
目的 为临床经岩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42例标本内耳门的形态,测量其长度、宽度及其与岩骼毗邻间距离。结果 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双侧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讨论 内耳门与毗邻的各个重要结构有着稳定的解剖关系,内耳孔后和外耳道后上棘的连线可以确定岩骨后部磨除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局部解剖学
岩骨
内耳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成人骨迷路与内耳道解剖学观察及测量
5
作者
王刚
黄海龙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4629-4632,4635,共5页
目的对成人颞骨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积累解剖学数据以及为临床内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方法对30侧(左16,右14)成人干性颞骨标本的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标本观察结...
目的对成人颞骨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积累解剖学数据以及为临床内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方法对30侧(左16,右14)成人干性颞骨标本的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标本观察结果:前庭为卵圆锥形腔隙,其长轴与矢状面约呈33°夹角;内耳道底可分为四区,其下部面区与前庭下区相交略呈90°角,蜗区螺旋孔列骨嵴与蜗螺旋管内环相接,同样绕其旋转圈。(2)数据测量结果:各测量项左、右侧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后、外半规管长度均值比较及上、后、外半规管脚间距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分别与上、外半规管管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外半规管管径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右耳骨迷路及内耳道各测量项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半规管长度>上半规管长度>外半规管长度;上半规管脚间距>外半规管脚间距>后半规管脚间距;后半规管管径大于上、外半规管管径,而上、外半规管之间管径却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迷路
内耳道
数据测量
解剖观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1
6
作者
沈沉浮
袁贤瑞
+1 位作者
姜维喜
罗端午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对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模拟临床手术过程 ,在显微镜下对 1 0具 (2 0侧 )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除弓状隆起外 ,另可见中颅窝底有两个较恒定的骨性突起 ,一个位于中...
目的 对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模拟临床手术过程 ,在显微镜下对 1 0具 (2 0侧 )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除弓状隆起外 ,另可见中颅窝底有两个较恒定的骨性突起 ,一个位于中颅窝底的中央部 ,其对应的颅外颅底无解剖结构 ;另一个位于岩骨基底部 ,其颅外颅底对应为颞下颌关节。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位于Kawase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鼓膜张肌位于Glasscock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咽鼓管位于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和鼓膜张肌之间。上半规管延长线与岩骨嵴的交点至内耳孔前缘的距离相对恒定。结论 对中颅窝底恒定骨性突起的观测及命名 ,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减少对颞叶的牵拉和保护颞下颌关节。在Kawase三角中定位、显露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 ,不会伤及鼓膜张肌和咽鼓管。熟悉解剖、术前CT扫描及术中对“蓝线”的识别 ,有助于保护骨迷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骨前入路
颞骨岩部/解剖学和组织学
骨性隆起
颈内动脉
骨迷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经岩骨入路手术中迷路保护的显微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
1
7
作者
黄军
袁贤瑞
+1 位作者
奚健
丁锡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193-196,I002,共5页
目的 为经岩骨入路手术中保护迷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模拟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的手术操作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10具 ( 2 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带颈头颅标本进行解剖 ,并观测骨迷路及其与重要结构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骨迷...
目的 为经岩骨入路手术中保护迷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模拟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的手术操作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10具 ( 2 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带颈头颅标本进行解剖 ,并观测骨迷路及其与重要结构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骨迷路为一块包绕膜迷路的质地致密、色泽亮丽的骨质 ,并构成乳突气房的内侧边界。磨削骨半规管透过菲薄的骨质显示暗蓝色的膜半规管即为“蓝线”。测量骨迷路与周围结构的距离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其中后半规管至岩骨后表面的距离 3.1mm± 1.3mm ,至乙状窦前缘的距离 8.6mm± 2 .2mm ;上半规管至岩骨上表面的距离 1.5mm± 0 .7mm ,总脚至岩骨后表面的距离 3.4mm± 1.4mm。根据乳突气房发育程度将乳突简单分为 :①气化型 ;②非气化型。气化型乳突者迷路的确认及保护较为容易 ,反之则困难。结论 经岩骨入路时 ,迷路在岩骨中的位置和乳突气化的程度是影响迷路保护的主要解剖学因素。一般而言 ,术中根据骨质的质地和色泽确认骨半规管并且不逾越“蓝线”对保护迷路的完整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学
经岩骨入路
骨迷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
1
8
作者
安飞
田海月
+3 位作者
王茂鑫
刘伟
马贤
钟翠萍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索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的手术方法,评估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基质后的远期听力变化和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41例胆脂瘤并发迷路瘘患者,术前仔细询问症状,均行瘘管试验、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检查...
目的探索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的手术方法,评估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基质后的远期听力变化和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41例胆脂瘤并发迷路瘘患者,术前仔细询问症状,均行瘘管试验、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检查和高分辨率颞骨薄层CT检查提示有胆脂瘤并发迷路瘘。41例迷路瘘管覆盖的胆脂瘤基质进行一期完全切除。分析术后听力改善情况与瘘管大小的关系,评估各种诊断检查的准确性。结果根据术前检查结合术中探查发现,12例为外耳道胆脂瘤并发迷路瘘,29例为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骨导阈值(BC)(42.1±12.8)dB与术前BC(35.5±11.6)dB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例患者骨导听力下降>10 dB,其中3例为术前平均气导阈值(AC)>90 dB。术前检查听力明显下降的5例患者,术中探查发现瘘管明显大于无听力损失的患者(P<0.05)。随访12~7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虽然大迷路瘘全部切除胆脂瘤基质风险较大,但为了减少胆脂瘤复发及术后听力继续下降,选择一期完全切除胆脂瘤基质是治疗迷路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脂瘤
迷路瘘
并发
骨导阈值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开内耳道后壁与骨迷路保护
被引量:
17
9
作者
江涛
王忠诚
+3 位作者
于春江
刘吉祥
陈菲
王凤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6-199,共4页
目的 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磨开内耳道后壁提供解剖参数。方法 应用10 例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头颅湿性标本, 以内耳道为中心进行了 C T 断层薄扫, 在手术显微镜下磨开内耳道后壁, 保护骨迷路, 用游标卡尺、量规进行了测量。...
目的 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磨开内耳道后壁提供解剖参数。方法 应用10 例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头颅湿性标本, 以内耳道为中心进行了 C T 断层薄扫, 在手术显微镜下磨开内耳道后壁, 保护骨迷路, 用游标卡尺、量规进行了测量。结果 (1) C T 断层薄扫可较好地显示骨迷路与内耳道后壁的关系及岩锥气化程度, 高颈静脉球现象; (2) 在小脑最大牵开程度不大于61°情况下,不伤及骨迷路, 平均最大磨开内耳道后壁接近总长的2/3 , 有5 侧标本低于内耳道总长的50 % ; (3)内耳道后外侧唇与前庭、半规管总脚的距离, 及后垂直半规管与岩锥后表面的距离, 个体变异较大。结论 从该对比研究, 测量 C T 断层扫描、磨开内耳道确定前庭、半规管总脚与内耳道后外侧唇的距离, 对比变异不大, 所以术前 C T 内耳道断层可以指导术中安全磨开内耳道后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骨迷路
CT
断层薄扫
内耳道
原文传递
题名
颞骨可视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辉
戴景兴
邱小忠
董宁
王焕平
陈浩
唐雷
原林
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南方医科大学计算机教研室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5-297,共3页
基金
国家863项目(2001AA231031
2002AA231021)
+1 种基金
广东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2002B30611)
广东省卫生厅医学科研课题(A20034011)
文摘
目的:建立颞骨可视化模型,初步探索该模型的功能。方法:采用中国数字人数据在个人计算机上用3d-doctor软件重建颞骨及其内部部分结构;在模型中测量内耳门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结果:所建模型能清楚地显示颞骨、颈内动脉岩内段、下颌髁突、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内耳道、骨迷路、鼓室和部分咽鼓管、外耳道、乙状窦和颈静脉球;通过模型测量内耳道后唇中点到总骨脚根以及颈静脉球顶的距离分别是7.0mm,10.3mm。结论:可以通过虚拟人数据实现骨迷路、面神经主干、前庭蜗神经主干等精细结构的可视化。此模型在相关结构间距离测量上具有优势。
关键词
颞骨
骨迷路
三维重建
模拟手术
Keywords
temporal
bone
bone labyrinth
3D-reconstruction
surg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R323.1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骨迷路与面神经管保护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
11
2
作者
江涛
王忠诚
于春江
陈菲
王风梅
机构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出处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65-68,共4页
基金
北京市中枢神经损伤课题
北京市政府科技新星课题
卫生部优秀青年基金
文摘
目的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与临床研究。方法①用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②选择临床适当病例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45例。结果①面神经管岩骨段分为3段:迷路段(前庭段),鼓室段(水平段),乳突段(垂直段),迷路段最短,乳突段最长;②骨性标志可大体判断骨性半规管和面神经管的相关位置;③岩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断层扫描可准确判定面神经管、骨迷路解剖标志,及乳突气化程度。结论术前岩骨CT断层扫描与骨性标志联合应用可指导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保护
骨迷路
面神经管
Keywords
presigmoid approach
preserving
bone labyrinth
facial canal
分类号
R730.5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部分迷路切除的迷路后入路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永团
陈瑛
董频
荣宝刚
张寒冰
机构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
出处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3年第4期214-216,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部分迷路切除手术入路到达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方法对20个成人湿尸头行显微解剖,按部分迷路切除方式分别切除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观察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暴露情况,测量有关数据。结果砧骨窝-耳道后上嵴5.07mm,后半规管-乙状窦前缘9.53±3.04 mm,面神经垂直段-乙状窦8.37±2.90 mm,总脚-岩上窦5.15±1.37 mm,乙状窦宽度10.57±1.78 mm,面神经-颈静脉球外侧壁5.57±3.37 mm。选择性切除上半规管或/和后半规管的迷路部分切除术入路能显露桥小脑角、岩尖和部分内听道,可保留面神经和蜗神经功能,脑组织牵拉轻。结论建立在迷路后入路基础上的部分迷路切除术扩大了暴露范围,兼具迷路入路的一些优点,可单独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应用于桥小脑角、内听道或某些岩尖部占位病变的治疗。
关键词
迷路切除
迷路后入路
应用解剖
研究
半规管
Keywords
petrouse
bone
labyrinth
semicircular canals
anatomy
surgery
分类号
R764 [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人内耳门的解剖形态观察
被引量:
1
4
作者
梁树立
漆松涛
冯文峰
张嘉林
彭林
机构
解放军第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0-520,共1页
文摘
目的 为临床经岩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42例标本内耳门的形态,测量其长度、宽度及其与岩骼毗邻间距离。结果 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双侧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讨论 内耳门与毗邻的各个重要结构有着稳定的解剖关系,内耳孔后和外耳道后上棘的连线可以确定岩骨后部磨除的范围。
关键词
迷路
局部解剖学
岩骨
内耳门
Keywords
:
labyrinth
anatomy, regional
petrous
bone
分类号
R322.9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成人骨迷路与内耳道解剖学观察及测量
5
作者
王刚
黄海龙
机构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形态学研究室
出处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4629-4632,4635,共5页
文摘
目的对成人颞骨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积累解剖学数据以及为临床内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方法对30侧(左16,右14)成人干性颞骨标本的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标本观察结果:前庭为卵圆锥形腔隙,其长轴与矢状面约呈33°夹角;内耳道底可分为四区,其下部面区与前庭下区相交略呈90°角,蜗区螺旋孔列骨嵴与蜗螺旋管内环相接,同样绕其旋转圈。(2)数据测量结果:各测量项左、右侧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后、外半规管长度均值比较及上、后、外半规管脚间距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分别与上、外半规管管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外半规管管径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右耳骨迷路及内耳道各测量项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半规管长度>上半规管长度>外半规管长度;上半规管脚间距>外半规管脚间距>后半规管脚间距;后半规管管径大于上、外半规管管径,而上、外半规管之间管径却无差异。
关键词
骨迷路
内耳道
数据测量
解剖观察
Keywords
bone labyrinth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data measurement
anatomical observation
分类号
R764.9 [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R322.9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
1
6
作者
沈沉浮
袁贤瑞
姜维喜
罗端午
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文摘
目的 对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解剖结构进行观测 ,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模拟临床手术过程 ,在显微镜下对 1 0具 (2 0侧 )成年国人灌注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除弓状隆起外 ,另可见中颅窝底有两个较恒定的骨性突起 ,一个位于中颅窝底的中央部 ,其对应的颅外颅底无解剖结构 ;另一个位于岩骨基底部 ,其颅外颅底对应为颞下颌关节。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位于Kawase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鼓膜张肌位于Glasscock三角下方的骨质中 ,咽鼓管位于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和鼓膜张肌之间。上半规管延长线与岩骨嵴的交点至内耳孔前缘的距离相对恒定。结论 对中颅窝底恒定骨性突起的观测及命名 ,有利于扩大手术视野、减少对颞叶的牵拉和保护颞下颌关节。在Kawase三角中定位、显露颈内动脉岩骨段水平部 ,不会伤及鼓膜张肌和咽鼓管。熟悉解剖、术前CT扫描及术中对“蓝线”的识别 ,有助于保护骨迷路。
关键词
岩骨前入路
颞骨岩部/解剖学和组织学
骨性隆起
颈内动脉
骨迷路
Keywords
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 petrous
bone
/anat, bony prominence, carotid artery, bony
labyrinth
分类号
R323.1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岩骨入路手术中迷路保护的显微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
1
7
作者
黄军
袁贤瑞
奚健
丁锡平
机构
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193-196,I002,共5页
文摘
目的 为经岩骨入路手术中保护迷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模拟幕上下联合经岩骨入路的手术操作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 10具 ( 2 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带颈头颅标本进行解剖 ,并观测骨迷路及其与重要结构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骨迷路为一块包绕膜迷路的质地致密、色泽亮丽的骨质 ,并构成乳突气房的内侧边界。磨削骨半规管透过菲薄的骨质显示暗蓝色的膜半规管即为“蓝线”。测量骨迷路与周围结构的距离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其中后半规管至岩骨后表面的距离 3.1mm± 1.3mm ,至乙状窦前缘的距离 8.6mm± 2 .2mm ;上半规管至岩骨上表面的距离 1.5mm± 0 .7mm ,总脚至岩骨后表面的距离 3.4mm± 1.4mm。根据乳突气房发育程度将乳突简单分为 :①气化型 ;②非气化型。气化型乳突者迷路的确认及保护较为容易 ,反之则困难。结论 经岩骨入路时 ,迷路在岩骨中的位置和乳突气化的程度是影响迷路保护的主要解剖学因素。一般而言 ,术中根据骨质的质地和色泽确认骨半规管并且不逾越“蓝线”对保护迷路的完整极为重要。
关键词
显微解剖学
经岩骨入路
骨迷路
Keywords
labyrinth
/Anat
MICROSURGICAL TEMPORAL
bone
/sury
分类号
R329.492.3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
1
8
作者
安飞
田海月
王茂鑫
刘伟
马贤
钟翠萍
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出处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24-427,共4页
基金
军队医学科技青年培育计划(18QNP047)。
文摘
目的探索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的手术方法,评估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基质后的远期听力变化和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41例胆脂瘤并发迷路瘘患者,术前仔细询问症状,均行瘘管试验、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检查和高分辨率颞骨薄层CT检查提示有胆脂瘤并发迷路瘘。41例迷路瘘管覆盖的胆脂瘤基质进行一期完全切除。分析术后听力改善情况与瘘管大小的关系,评估各种诊断检查的准确性。结果根据术前检查结合术中探查发现,12例为外耳道胆脂瘤并发迷路瘘,29例为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骨导阈值(BC)(42.1±12.8)dB与术前BC(35.5±11.6)dB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例患者骨导听力下降>10 dB,其中3例为术前平均气导阈值(AC)>90 dB。术前检查听力明显下降的5例患者,术中探查发现瘘管明显大于无听力损失的患者(P<0.05)。随访12~7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虽然大迷路瘘全部切除胆脂瘤基质风险较大,但为了减少胆脂瘤复发及术后听力继续下降,选择一期完全切除胆脂瘤基质是治疗迷路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胆脂瘤
迷路瘘
并发
骨导阈值
手术治疗
Keywords
Cholesteatoma
labyrinth
fistula
Complication
bone
conduction threshold
Surgical treatment
分类号
R764.9 [医药卫生—耳鼻咽喉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开内耳道后壁与骨迷路保护
被引量:
17
9
作者
江涛
王忠诚
于春江
刘吉祥
陈菲
王凤梅
出处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6-199,共4页
文摘
目的 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磨开内耳道后壁提供解剖参数。方法 应用10 例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头颅湿性标本, 以内耳道为中心进行了 C T 断层薄扫, 在手术显微镜下磨开内耳道后壁, 保护骨迷路, 用游标卡尺、量规进行了测量。结果 (1) C T 断层薄扫可较好地显示骨迷路与内耳道后壁的关系及岩锥气化程度, 高颈静脉球现象; (2) 在小脑最大牵开程度不大于61°情况下,不伤及骨迷路, 平均最大磨开内耳道后壁接近总长的2/3 , 有5 侧标本低于内耳道总长的50 % ; (3)内耳道后外侧唇与前庭、半规管总脚的距离, 及后垂直半规管与岩锥后表面的距离, 个体变异较大。结论 从该对比研究, 测量 C T 断层扫描、磨开内耳道确定前庭、半规管总脚与内耳道后外侧唇的距离, 对比变异不大, 所以术前 C T 内耳道断层可以指导术中安全磨开内耳道后壁。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骨迷路
CT
断层薄扫
内耳道
Keywords
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approach
bone labyrinth
s CT thin tomographic scan
分类号
R322.923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651 [医药卫生—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颞骨可视化模型的初步研究
张辉
戴景兴
邱小忠
董宁
王焕平
陈浩
唐雷
原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骨迷路与面神经管保护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江涛
王忠诚
于春江
陈菲
王风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部分迷路切除的迷路后入路应用解剖研究
李永团
陈瑛
董频
荣宝刚
张寒冰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国人内耳门的解剖形态观察
梁树立
漆松涛
冯文峰
张嘉林
彭林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成人骨迷路与内耳道解剖学观察及测量
王刚
黄海龙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的显微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沈沉浮
袁贤瑞
姜维喜
罗端午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经岩骨入路手术中迷路保护的显微解剖学基础
黄军
袁贤瑞
奚健
丁锡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的疗效分析
安飞
田海月
王茂鑫
刘伟
马贤
钟翠萍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单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开内耳道后壁与骨迷路保护
江涛
王忠诚
于春江
刘吉祥
陈菲
王凤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
1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