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igustrazine on Bone Marrow Microvessel Systemin the Early Period of Acute Radiation Injury in Mice 被引量:1
1
作者 肖侃艳 刘文励 +3 位作者 路武 徐慧珍 孙汉英 唐锦治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1997年第1期9-12,27,共5页
Sublethally irradiated mice were immediately treated with 250 mg/kg Ligustrazine Phosphiatis intraperitoneally twice a day for seven days, and the bone marrow sections of ulna were observed. On the 5th day, the number... Sublethally irradiated mice were immediately treated with 250 mg/kg Ligustrazine Phosphiatis intraperitoneally twice a day for seven days, and the bone marrow sections of ulna were observed. On the 5th day, the number of bone marrow microvessels of the Ligustrazine group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7th day, the amount of the control group decreased to normal, while the ligustrazine group was still increasing, and the microvessel area was enlarged obviously. The percentage of the hematopoietic tissue volume in bone marrow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irst 7days. On the 7th day after irradiation, the peripheral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s increased in the Ligustrazine group-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arly use of Ligustrazine after acute radiation injury might improve the blood supply of bone marrow, and be helpful for recovery of hematopoi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ustrazine acute radiation injury bone marrow microvessel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宝玲 何牧卿 +5 位作者 林晓骥 李宝青 郭文坚 潘夏蕙 林颖 姚荣欣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649-652,共4页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20例。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20例。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和常规组均予以常规化疗方案化疗,试验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每天100 mg;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时采集外周血及骨髓病理,检测血浆中VEGF和bFGF含量、骨髓病理中MVD。结果:试验组与常规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和70%,试验组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试验组与常规组血浆中VEGF、b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及常规组VEGF、bFGF水平仍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VEGF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而bFGF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患者治疗前MV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VD均下降,但试验组MVD更低于常规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急性白血病的疗效与化疗前的VEGF、MVD存在负相关。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缓解率,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浆VEGF水平及减少MVD而发挥其抗血管增殖活性,从而产生抗白血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沙利度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髓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川芎嗪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早期骨髓微血管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肖侃艳 刘文励 +3 位作者 路武 徐慧珍 孙汉英 唐锦治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18-120,288,共4页
对全身亚致死量^(60)Co 照射后的小鼠立即腹腔注射磷酸川芎嗪注射液250mg/kg,每天2次,连续7天,观察尺骨骨髓切片。第5天,川芎嗪组骨髓微血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第7天,对照组已降到正常值,而川芎嗪组仍持续增多,而且微血管面积明显扩张... 对全身亚致死量^(60)Co 照射后的小鼠立即腹腔注射磷酸川芎嗪注射液250mg/kg,每天2次,连续7天,观察尺骨骨髓切片。第5天,川芎嗪组骨髓微血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第7天,对照组已降到正常值,而川芎嗪组仍持续增多,而且微血管面积明显扩张。应用川芎嗪7天内尺骨骨髓造血组织容量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照射后第7天,川芎嗪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率有所上升。上述结果提示,在急性放射损伤后早期应用川芎嗪能促进和改善骨髓的血流供应,可能有助于骨髓造血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急性放射损伤 骨髓微血管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和血清β_2-微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健 欧阳清 +2 位作者 王晓桃 莫东华 唐爱林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28期7-9,共3页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的状态,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MM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骨髓MVD;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MM患者...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的状态,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MM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骨髓MVD;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MM患者血清β2-MG。结果初诊MM患者骨髓MV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国际预后分期(ISS)及血清β2-MG相关(P<0.01),随临床分期的增加依次增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MM治疗有效组骨髓MVD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无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MVD及血清β2-MG检测可作为MM患者体内瘤负荷、预后及疗效判断的指标,骨髓血管新生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管新生治疗可能成为治疗MM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管新生 骨髓微血管密度 Β2-微球蛋白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血管新生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丁伟荣 林茂芳 +2 位作者 叶锦 王丽君 丁伟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MDS)患者骨髓是否存在血管新生 ,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 (兔抗人凝血因子 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 )标记了 38例 MDS、1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和 15例正常人骨髓组织...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MDS)患者骨髓是否存在血管新生 ,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 (兔抗人凝血因子 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 )标记了 38例 MDS、1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和 15例正常人骨髓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骨髓切片全片中微血管数 ,计算平均值 ,表达为微血管数 /× 4 0 0视野 ,并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DS组骨髓微血管数 ( 17± 2支 /× 4 0 0视野 )高于正常人对照组 ( 7± 2支 /× 4 0 0视野 ) ( P<0 .0 0 1) ,但低于 ANL L 组 ( 2 4± 4支 /× 4 0 0视野 ) ( P<0 .0 0 1) ,其中 MDS低危组与高危组骨髓微血管密度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 MDS患者骨髓微血管数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数、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MDS患者骨髓存在明显的血管新生 ,为临床应用抗血管新生方法治疗 MDS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新生血管化
下载PDF
血液疾患骨髓微血管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武 宋艳秋 +1 位作者 李薇 王冠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52-854,共3页
为了探讨血液系统疾病骨髓血管新生的状态及意义 ,采用改良的乙二醇 甲基丙烯酸酯 (GMA)塑料包埋骨髓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贫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的骨髓微血... 为了探讨血液系统疾病骨髓血管新生的状态及意义 ,采用改良的乙二醇 甲基丙烯酸酯 (GMA)塑料包埋骨髓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贫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的骨髓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显示 ,初诊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治疗前骨髓MVD明显增加 ;急性白血病化疗完全缓解后骨髓MVD降至正常水平 ,未缓解者下降程度小 ,复发者再次升高至化疗前水平 ;贫血患者骨髓MVD也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但远不如急性白血病骨髓MVD增高的幅度大。结论 :骨髓血管新生在急性白血病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抗血管新生治疗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骨髓微血管 微血管密度 白血病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管新生及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万胜 虞泳知 黄知平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84-85,共2页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CML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324例,CML患者和10例对照...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CML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324例,CML患者和10例对照组骨髓活检组织中MVD及VEGF,bFGF的表达率。结果24例CML慢性期患者骨髓MV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4.03,P〈0.01);5例CML加速期患者骨髓MV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9.76,P〈0.01);CML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骨髓中VEGF,bFGF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ML加速期与急变期比较VEGF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05),bFGF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P〉0.05)。结论CML患者存在骨髓血管新生,血管新生及其调控因素的异常在CML患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血管新生 骨髓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敏 顾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二步法)检测32例初诊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活检标本微血管密度(MVD)变化。结果初诊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MVD[(21.48±8.50)/hpf]明显高于对照... 目的探讨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二步法)检测32例初诊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活检标本微血管密度(MVD)变化。结果初诊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MVD[(21.48±8.50)/hpf]明显高于对照组[(9.29±3.53)/hpf](P<0.01);化疗后缓解者骨髓MVD[(13.09±6.84)/hp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67)。结论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存在血管新生,骨髓MVD变化与临床病情有关,观察骨髓MVD有助于判断疗效和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血管新生 骨髓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效果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丽仪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明确诊断为初发AML的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组(联合组)35例和常规化疗组(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DA化疗...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明确诊断为初发AML的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组(联合组)35例和常规化疗组(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DA化疗方案给予治疗4个疗程(7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联合组口服沙利度胺4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及骨髓微血管密度(MVD)水平变化和远期生存情况,分析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EGF、VEGFR、b FGF和MVD水平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VEGF、VEGFR和MV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率(65.71%)高于对照组(1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可有效抑制AML患者体内VEGF、VEGFR的表达和生成骨髓微血管,通过抗血管生成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但对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髓微血管密度 远期生存率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肝内移植治疗急性肝损伤的MVD改变及VEGF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尚全良 肖恩华 +1 位作者 周启昌 吴海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97-704,共8页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急性肝损伤模型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动态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急性肝损伤模型兔42只,移植组及对照组各21只,在细胞移植组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的第7,14,28天,移植组及对...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急性肝损伤模型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值的动态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急性肝损伤模型兔42只,移植组及对照组各21只,在细胞移植组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的第7,14,28天,移植组及对照组分别处死7只,处死前行肝功能检查而后行肝脏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测定并比较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及MVD值。结果:细胞移植前,移植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无差别(P>0.05),细胞移植后各观察时点移植组的肝功能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及MVD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内部各时点相互比较,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逐渐降低,第7,14天较第28天高(P<0.05),第7天较第14天高(P>0.05);MVD值逐渐增高,第14天及第28天较第7天高(P<0.05),第28天较第14天高(P>0.05)。对照组各时点比较,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逐渐降低,第7天较第14天及第28天高(P<0.05),第14天较第28天高(P>0.05);MVD值逐渐增高,各时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急性肝损伤模型的VEGF表达及MVD值增加,有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移植 肝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定量DCE-MRI和QCT评价兔糖尿病模型骨髓微血管渗透性和骨小梁改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翩翩 查云飞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7期540-545,共6页
目的采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与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定量评价四氧嘧啶诱导兔糖尿病模型骨髓微血管渗透性和骨小梁改变。材料与方法 24只3.0 kg左右雄... 目的采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与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定量评价四氧嘧啶诱导兔糖尿病模型骨髓微血管渗透性和骨小梁改变。材料与方法 24只3.0 kg左右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糖尿病组(14只)和对照组(10只)。造模成功后各时间点(0、4、8、12、16周)对所有兔腰椎行矢状位FSE-T1WI、FSE-T2WI、DCE-MRI检查与CT成像。通过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腰椎骨髓DCE-MRI定量渗透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efflux rate constant,Kep)和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extravascular volume fraction,Ve)。同时用QCT软件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16周取腰椎体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计算骨小梁形态计量学参数,包括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面积(Tb.Ar)。结果不同时间点渗透参数Kep、Ve在对照组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在糖尿病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腰椎Kep在第4周到12周呈下降趋势,Ve在第4周到12周呈上升趋势,第16周下降。不同时间点BMD在对照组及糖尿病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6周糖尿病组腰椎HE染色显示骨小梁数量、面积减小。糖尿病组骨小梁面积、骨小梁数低于对照组(t=12.472;t=4.961;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b.N与K^trans、Kep、Ve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5、0.093、-0.118;P>0.05),Tb.Ar与K^trans、Kep、Ve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233、-0.008、-0.095;P>0.05)。BMD与K^trans、Kep、Ve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497、0.513、-0.310;P>0.05)。结论四氧嘧啶兔糖尿病早期腰椎骨髓微血管渗透性参数变化与骨密度和骨小梁形态计量学参数无相关性,QCT测量的骨髓BMD变化晚于骨小梁形态计量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微血管 糖尿病 腰椎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治疗急性放射损伤
12
作者 王盼君 傅晋翔 +3 位作者 孙谕 冯一中 张宏 张学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7期4958-4965,共8页
背景: 目前对于辐射剂量超过8Gy的急性放射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造血因子、重建造血,在放射损伤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在8.5GyX射线照射所致急性骨髓型放射损伤救治中的作用及... 背景: 目前对于辐射剂量超过8Gy的急性放射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造血因子、重建造血,在放射损伤救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在8.5GyX射线照射所致急性骨髓型放射损伤救治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取胎儿四肢长骨的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分析其麦面抗原,细胞周期,成骨和成脂分化潜能,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AnnexinA2表达。BALB/C小鼠受8.5Gy一次性全身均匀X射线照射后随机分成骨髓源干细胞组和对照组,骨髓源干细胞组小鼠在X射线照射2h内经尾静脉输注含3×106CFDA-SE标记的人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的细胞悬液0.3mL,对照组小鼠在X射线照射2h内输注0.3mL生理盐水。观察骨髓源干细胞的分布情况、小鼠的存活率、白细胞变化、骨髓病理变化及骨髓中新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 X射线照射后移植的非黏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损伤部位归巢;骨髓源干细胞组小鼠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骨髓源干细胞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慢且恢复迅速,X射线照射后14d左右达最低,30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X射线照射后21d,骨髓源干细胞组骨髓增生活跃,骨髓腔内新生造血灶显著多于对照,血管密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人胎儿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促进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内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并加快受损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非黏附骨髓源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放射损伤 血管新生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归巢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ALPL在BMMSCs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
13
作者 董加一 赵疆东 +2 位作者 陈骥 刘文佳 李德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究ALPL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内皮细胞(ECs)管腔形成及骨内H型血管的影响。方法:以正常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MSCs)及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为对照组,取ALPL^(+/-)基因敲除小鼠mBMMSCs、HPP患者hBMMSCs及通... 目的:探究ALPL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内皮细胞(ECs)管腔形成及骨内H型血管的影响。方法:以正常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MSCs)及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为对照组,取ALPL^(+/-)基因敲除小鼠mBMMSCs、HPP患者hBMMSCs及通过慢病毒浸染法敲减ALPL基因的hBMMSCs为实验组,通过Western-Blot及ALP染色法检测细胞中ALPL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管腔形成实验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各组成血管能力及H型血管的情况。结果:Western-Blot及ALP染色结果显示,经过慢病毒转染成功调控胞内ALPL基因表达,敲除ALPL基因导致小鼠干骺端附近H型血管数量及管腔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ALPL基因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骨内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磷酸酶 H型血管 血管形成
下载PDF
慢性骨髓炎感染屏障的机理研究
14
作者 谢丹 林振恩 +3 位作者 廖才杰 林志文 周腾祥 许金言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20期114-117,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骨髓炎模型兔感染段骨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万古霉素骨水泥干预下的变化和对残留细菌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骨髓炎模型组及万古霉素骨水泥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 目的观察慢性骨髓炎模型兔感染段骨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万古霉素骨水泥干预下的变化和对残留细菌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骨髓炎模型组及万古霉素骨水泥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以开窗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法制成慢性骨髓炎模型,4周后观察各组HE染色后光镜下微血管变化,光镜及免疫组化法观察骨髓MVD,并计算残留细菌量。结果组织学结果显示万古霉素骨水泥组较慢性骨髓炎模型组微血管炎性病变程度轻,内膜较光滑,但与假手术组比较,内皮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核形态不规则。与假手术组比较,慢性骨髓炎模型组MVD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骨髓炎模型组比较,万古霉素骨水泥组在4周后MVD恢复上升,骨髓金黄色葡萄球菌残留菌量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骨髓炎病理过程中MVD下降可能是抗生素难于进入骨髓的机理之一,万古霉素骨水泥髓腔途径治疗能提升MVD,降低骨髓细菌量,增加抗菌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骨髓炎 微血管密度 骨髓细菌量 万古霉素骨水泥 抗菌效能
下载PDF
血液病与骨髓微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迪炯 周郁鸿 +1 位作者 叶宝东 俞庆宏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1-873,共3页
骨髓微血管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成受多种调控因子的交互影响。目前在多种恶性血液病及非恶性血液病均发现存在血管生成的异常,骨髓微血管密度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在部分疾病中具有分层意义。通过... 骨髓微血管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成受多种调控因子的交互影响。目前在多种恶性血液病及非恶性血液病均发现存在血管生成的异常,骨髓微血管密度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在部分疾病中具有分层意义。通过给予相应的治疗,抑制或促进血管新生对提高疾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但部分疗效机制仍有待于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微血管 血液病 调控因子
原文传递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莉 王慧君 +7 位作者 李洪强 杨栋林 阎嶂松 吴玉红 周康 储榆林 陈辉树 张凤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28-531,共4页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作为骨髓造血微环境重要组成成分的微血管以及调节因子 VEGF 在 AA 是否存在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抗Ⅷ因子相关抗原及 VE...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作为骨髓造血微环境重要组成成分的微血管以及调节因子 VEGF 在 AA 是否存在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抗Ⅷ因子相关抗原及 VEGF 单克隆抗体标记骨髓活检组织切片,检测51例初诊 AA 患者及10例对照者骨髓 MVD 及 VEGF 表达,比较 AA 患者与对照者以及 AA 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后 MVD 及 VEGF 表达变化。结果 AA 患者骨髓 MVD 为5.5±3.5,明显低于对照组(8.7±3.4,P<0.05)。非重型 AA(NSAA)与重型 AA(SAA)患者的 MVD 分别为7.4±2.9和4.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A 患者骨髓 VEGF 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7±8.4)%和(14.7±6.1)%,P<0.01],但 NSAA 与 SAA 患者的骨髓 VEGF 阳性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获得治疗反应的患者骨髓 MVD 及VEGF 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论 AA 患者骨髓 MVD 减少及 VEGF 表达减低,可能是 AA 骨髓造血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促进血管生成以及改善骨髓血液循环的药物在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或可加快造血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密度 贫血 再生障碍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
原文传递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胶质瘤局部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春晖 焦保华 +1 位作者 康春生 刘晓智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6年第4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胶质瘤模型大鼠(荷瘤大鼠)胶质瘤的影响。方法:观察BMSCs培养上清液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的影响。观察脑内移植BMSCs对胶质瘤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阳性率、脑内胶质瘤微血管计数的...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胶质瘤模型大鼠(荷瘤大鼠)胶质瘤的影响。方法:观察BMSCs培养上清液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的影响。观察脑内移植BMSCs对胶质瘤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阳性率、脑内胶质瘤微血管计数的影响及荷瘤鼠生存期的改变。结果:BMSCs培养上清液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没有明显的影响;BMSCs可抑制肿瘤边缘及卫星灶的肿瘤增殖,对肿瘤内部的细胞增殖没有明显影响。移植BMSCs后肿瘤边缘及卫星灶的微血管计数未见明显改变。移植BMSCs后的荷瘤大鼠脑内胶质瘤水肿有所减轻。结论:BMSCs移植可轻度抑制荷瘤鼠脑内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大鼠胶质瘤 血管密度 增殖细胞核抗原
原文传递
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样细胞对微血管新生的影响
18
作者 张鹏飞 张亚卓 +2 位作者 万伟庆 王红云 何乐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3期150-153,共4页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源内皮样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BMSCs源内皮样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进行BMSCs源内皮样细胞移植,通过ELISA、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等观...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源内皮样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BMSCs源内皮样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进行BMSCs源内皮样细胞移植,通过ELISA、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等观察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内皮细胞及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BMSCs源内皮样细胞移植后,局部VEGF水平升高、凝血因子FⅧ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加深;局部微血管内膜较光滑,细胞核形态较规则,基底膜较完整,微血管管腔受压缓解。结论 BMSCs源内皮样细胞移植促进损伤区周围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损伤区局部微循环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内皮样细胞 脑损伤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