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片特困地区县域交通扶贫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
1
作者 戢晓峰 曹瑞 +2 位作者 陈方 韩春阳 李晓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6,共13页
交通扶贫效率测度可为乡村振兴阶段区域交通规划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滇西边境山区56个县域四年间交通与经济发展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交通扶贫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测度滇西边境山区各县交通扶贫... 交通扶贫效率测度可为乡村振兴阶段区域交通规划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滇西边境山区56个县域四年间交通与经济发展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交通扶贫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测度滇西边境山区各县交通扶贫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同时,构建Tobit回归模型,探究县域交通扶贫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滇西边境山区县域交通扶贫效率整体呈逐步增长态势,在乡村振兴阶段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且交通扶贫综合效率主要受到规模效率的影响;滇西边境山区县域交通扶贫效率大幅提升;依据交通扶贫综合效率的平均值和Malmquist指数值两个维度,滇西边境山区56个县可划分为潜力型、发展型、成熟型及巩固型4种类型,而发展型和成熟型是滇西边境山区交通扶贫效率的主要形态;县域规模、产业结构对交通扶贫效率的提升具有反向抑制作用,就业支持、消费水平、区位优势、投资规模均在不同程度上对滇西边境山区交通扶贫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域交通扶贫效率在影响强度和作用路径上存在差异。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县城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强化劳动力就业等因素与交通运输发展的“联动效应”,针对不同交通扶贫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短板,采取差异化、合理化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扶贫效率 测度 影响因素 DEA-Malmquist模型 滇西边境山区
下载PDF
滇西片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周自波 吴景松 王静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9-86,共8页
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利用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直接分管或协管当地教育工作的优势,采取网上问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滇西片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以及教师个人信息素养进行... 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利用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直接分管或协管当地教育工作的优势,采取网上问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滇西片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以及教师个人信息素养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滇西片区教育信息化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信息化硬件环境较差;网上资源及获取渠道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短缺;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城乡信息化水平不均衡。为此,该文提出了相应策略与实施路径,建议按照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高校/研究机构的智力优势、企业的市场作用、中小学校的主体作用、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各方密切合作,形成服务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创新体系,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提升滇西片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素养 发展路径 滇西片区 协同创新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云南沿边山区的弹压委员——历史人类学的考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凌永忠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4期76-83,共8页
明清"改土归流"尚未触及云南西部土司,致使云南西部边疆地区仍为典型的土司政治格局。时至晚清,西南边疆危机日益深化,严重威胁到国家利益。为此,晚清政府尝试推动滇西土司地区的政区改革,于滇西北设弹压委员;民国初年,李根... 明清"改土归流"尚未触及云南西部土司,致使云南西部边疆地区仍为典型的土司政治格局。时至晚清,西南边疆危机日益深化,严重威胁到国家利益。为此,晚清政府尝试推动滇西土司地区的政区改革,于滇西北设弹压委员;民国初年,李根源组织殖边队武力开辟怒俅边区,设置行政委员;同时,在滇西十土司区分设五个弹压委员,进一步推动边疆政区改革。这一过程拉开了强化边疆社会管控的序幕,也是在政区改革基础上"改土归流"的过程,在应对边疆危机、维护国家主权力利益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云南 沿边山区 弹压委员 历史人类学
下载PDF
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发展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紫林 杨双秀 朱卫东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69-72,共4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策,发展生态农业是狭义滇西山区农业升级增效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虽然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规模小、辅助发展条件较差、劳动力技能素质较低,但其具有山区农业特色鲜明、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市场...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策,发展生态农业是狭义滇西山区农业升级增效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虽然狭义滇西山区生态农业规模小、辅助发展条件较差、劳动力技能素质较低,但其具有山区农业特色鲜明、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供给潜力巨大和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等优势。因此,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并推广多种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市场化运作,为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辅助条件;提高山区农业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推动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继续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助力山区生态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义滇西山区 生态农业 农业现代化
下载PDF
滇西边境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施甸县蒜园村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肖朝霞 《保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33-40,共8页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节约、生态宜居、文明和谐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滇西片区集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程度深,是边境县和世居少...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节约、生态宜居、文明和谐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滇西片区集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程度深,是边境县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这为滇西边境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分析了滇西边境贫困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并以施甸县姚关镇蒜园村为案例,讨论其发展条件,从而探索边境民族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贫困地区 新型城镇化 发展路径 施甸县
下载PDF
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6
作者 杨绍昌 朱进彬 《保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8-101,共4页
滇西边境地区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其旗帜鲜明的外显形态,它在民族延伸发展升华沉寂的进程中,在意识深层与情感深层上均浓墨重彩的披挂着时代的特性和地域文化的属性;从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民族性、地域性、继承性、时节性... 滇西边境地区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其旗帜鲜明的外显形态,它在民族延伸发展升华沉寂的进程中,在意识深层与情感深层上均浓墨重彩的披挂着时代的特性和地域文化的属性;从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民族性、地域性、继承性、时节性等主要方面入手,对滇西边境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的展开形式、行为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在其所具有的特殊环境的视域下,根据社会群众体育的需求、全民健身的需要,总结其发展形式、发展内容和特点,寻求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而为滇西边境地区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繁荣之道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边境地区 民俗民间体育 开展现状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滇西山地降雨型泥石流研究
7
作者 徐娟 《保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28-31,共4页
云南省滇西地区是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类型最为多样、成因最为复杂和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关于滇西山地降雨型泥石流研究,尤其是"小尺度区域"研究亟待开拓和系统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泥石流形成过程与成灾机理、预... 云南省滇西地区是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类型最为多样、成因最为复杂和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关于滇西山地降雨型泥石流研究,尤其是"小尺度区域"研究亟待开拓和系统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泥石流形成过程与成灾机理、预警调控关键技术等2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小尺度区域的泥石流监测和预报预警提供理论方法和途径,为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满足国家山区公共安全和减灾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降雨 泥石流 滇西区域
下载PDF
乡村地域多功能分类与乡村振兴路径的研究--以云南省滇西县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瑞媛 廖和平 +3 位作者 刘愿理 何田 朱琳 杨胜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共9页
研究脱贫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滇西边境山区脱贫县镇沅县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以经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为核心的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村域尺度... 研究脱贫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滇西边境山区脱贫县镇沅县为例,采用定量评价方法,构建了以经济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为核心的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村域尺度识别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和功能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类型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镇沅县乡村地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乡村内部发展同样呈现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特征,少数综合发展型乡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镇沅县乡村地域功能按照各维度功能水平的组合分为滞后发展型、综合发展型、双维度协同发展型、单一维度主导型共4种地域类型.根据乡村地域各维度功能水平组合的差异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乡村振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 乡村振兴 路径研究 滇西边境山区
下载PDF
滇西边境山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稳定性研究——基于云南5个边境民族自治县的抽样调查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彭义敏 余红成 张河川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28-32,共5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云南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云南欠发达地区进行抽样调查,从实证调查的统计数据,揭示了教师稳定性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因素,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云南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云南欠发达地区进行抽样调查,从实证调查的统计数据,揭示了教师稳定性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因素,以期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稳定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边境山区 义务教育 教师队伍 稳定性
下载PDF
滇西边境地区涉案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陞 马建章 王慷林 《野生动物》 2012年第3期158-162,共5页
云南省西部的怒江州、保山市和德宏州1 121 km的边境地区,是重要的国际大通道"史迪威公路"的入境点,也是非法贸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主要入境点之一,更是打击走私、非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主战场之一。调查... 云南省西部的怒江州、保山市和德宏州1 121 km的边境地区,是重要的国际大通道"史迪威公路"的入境点,也是非法贸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主要入境点之一,更是打击走私、非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主战场之一。调查研究了该边境地区2005~2011年期间的涉案野生动物资源情况(不包含保密案件),共统计168起案例,涉及64个物种、累计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案例382次。研究表明:(1)高消费的市场需求,刺激着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活动;(2)营集群生活、逃跑缓慢的动物更容易受到大量的猎捕;(3)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涉案频率高于其他物种。(4)滇西边境地区涉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正向高利润、集团化、网络化发展,且具有隐蔽性、反侦查的梯队"接力"等规律特点。进而,提出了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增强森警战斗力,多警种联合作战,争取境外警方协作等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边境地区 涉案 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
下载PDF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可达性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陆欢 戢晓峰 +1 位作者 刘小兰 伍景琼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年第1期88-92,共5页
公路可达性的改善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的重要目标,提取公路可达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从交通设施空间布局和投资决策两方面,为交通扶贫提供数据基础。为获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可达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云南省1985、1995、... 公路可达性的改善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的重要目标,提取公路可达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从交通设施空间布局和投资决策两方面,为交通扶贫提供数据基础。为获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路可达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云南省1985、1995、2005和2015年的公路网数据,运用Arc GIS软件平台,采取加权时间成本距离模型的分析方法,从不同空间尺度构建了公路可达性时空演化特征的提取方法,并以滇西边境山区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交通扶贫背景下,公路网建设带来的空间收敛效应显著,公路建设趋于均衡;(2)干线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对可达性水平的提升作用在下滑;(3)公路建设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在可达性水平差的地区可以获得更大的可达性提升效益。文中获取了滇西边境山区公路可达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为区域交通扶贫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交通运输 可达性 空间分析 时空演化特征 滇西边境山区
下载PDF
滇西边境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精准扶贫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耀华 石兴安 《创新》 2016年第5期105-113,共9页
滇西边境片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通过实证调查,精准识别滇西边境片区致贫的原因,并采用致贫率来分析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突出的现状,进一步从滇西片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区域位置的边缘性、经济政策拉... 滇西边境片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通过实证调查,精准识别滇西边境片区致贫的原因,并采用致贫率来分析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突出的现状,进一步从滇西片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区域位置的边缘性、经济政策拉动性不足方面分析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的形成机理。做好"绿色发展"精准扶贫规划,实施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保护区,采取资源开发、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措施,是破解滇西边境片区"空间贫困""绿色贫困"的有效精准扶贫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边境片区 空间贫困 绿色贫困 精准扶贫
下载PDF
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构建--基于乌蒙山区云南片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锋 蔡丹 +1 位作者 夏文忠 刘建雄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1-27,共7页
乌蒙山区云南片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结合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实际,构建了以强调资源配置、政府推动和硬件建设为特征的具有西部贫困地区特点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总结这一模式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可为片区和西部贫困地区推... 乌蒙山区云南片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结合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实际,构建了以强调资源配置、政府推动和硬件建设为特征的具有西部贫困地区特点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总结这一模式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可为片区和西部贫困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基本均衡并向优质均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蒙山区 云南片区 西部贫困地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模式
下载PDF
滇西边境地区特有少数民族山区教育发展的思考——以临沧市双江自治县邦丙布朗族聚居乡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俸俊馨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45-48,共4页
滇西边境地区是集边疆、民族、山区及贫困为一体的特困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偏僻及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特别是10万人以下特有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更为严峻。通过对滇西边境地区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布... 滇西边境地区是集边疆、民族、山区及贫困为一体的特困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偏僻及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特别是10万人以下特有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更为严峻。通过对滇西边境地区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布朗族聚居乡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当前布朗山乡教育存在的困境,提出了拓宽经费渠道,加大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加大民族教育宣传,改善教育环境;实施双语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边境地区 布朗族聚居乡 教育发展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滇西边境山区产业发展研究--基于D州两个建制村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琳琳 严卿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第9期13-20,共8页
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经济基础和内生动力。针对滇西两个建制村的田野调查表明,当地初步形成了发展目标瞄准特色化优质化、重点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快构筑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平台等实践经验。但目前依然面临政策资... 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经济基础和内生动力。针对滇西两个建制村的田野调查表明,当地初步形成了发展目标瞄准特色化优质化、重点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快构筑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平台等实践经验。但目前依然面临政策资金管理不到位、产业链不健全、主体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强化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保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乡村“发展共同体”是可能的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滇西边境山区 产业发展
下载PDF
滇西边境山区幼儿园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褚远辉 孙亚娟 《大理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100-107,共8页
以地处滇西边境山区10个州市的部分幼儿园为对象,从基本情况、师幼、保教及管理状况等方面调查该区域幼儿园发展的现状,以此为该区域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基础与依据。
关键词 滇西边境山区 幼儿园 发展现状 调查研究
下载PDF
滇西边境片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娅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14-120,共7页
为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方案》,探索通过开发人力资源促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助力云南脱贫攻坚,其中大学生返乡就业成为滇西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为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方案》,探索通过开发人力资源促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助力云南脱贫攻坚,其中大学生返乡就业成为滇西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通过对滇西边境片区大学生返乡就业情况的调研,提炼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阐释,从政策导向、社会环境和高校就业体系等纬度针对性提出促进滇西边境片区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对策建议,以深化教育扶贫路径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滇西片区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边境片区 大学生 返乡就业
下载PDF
滇西山区校点布局调整方法的思考——以福贡县知子罗、老姆登村为例
18
作者 杨璠 李莉萍 《华中建筑》 2013年第6期98-102,共5页
随着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行,"一刀切"的做法在校点撤并的过程中屡见不鲜。在滇西山区,地形地貌特殊,山大沟深、聚居点分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而在怒江这样极端特殊的山区,不切实际的校点撤并使布局调整的弊端更加... 随着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行,"一刀切"的做法在校点撤并的过程中屡见不鲜。在滇西山区,地形地貌特殊,山大沟深、聚居点分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而在怒江这样极端特殊的山区,不切实际的校点撤并使布局调整的弊端更加严重。该文以滇西怒江峡谷知子罗、老姆登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并讨论当地学校现状问题及原因,希望通过整合当地的校点布局体系,提出对校点布局调整方法的思考,对当地和类似山区的校点布局调整方法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山区农村校点布局调整指标影响因素方法
下载PDF
论云南境内中越边贸的历史回顾及发展前景
19
作者 黄海涛 《楚雄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133-135,共3页
本文通过对建国后云南境内中越边贸的考察,分析总结了滇越边贸的概况、特点及相关经验,并展望其未来,为振兴云南经济、实现西部大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滇越边贸 云南 历史回顾 中越边贸 西部大开发 发展前景 东南亚经济圈
下载PDF
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道德教育“困难性”的研究
20
作者 褚远辉 辉进宇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年第1期5-13,共9页
调查发现,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德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问题,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受下列突出问题的叠加影响,凸显了该区域学校道德教育的"困难性":道德教育目标与学生品德实际之间的"距离感"、学生对学校道德教... 调查发现,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德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问题,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受下列突出问题的叠加影响,凸显了该区域学校道德教育的"困难性":道德教育目标与学生品德实际之间的"距离感"、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接受性障碍"、不同渠道道德教育之间的"离散性"、教师道德示范作用的弱化、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较低、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应试化"色彩较浓厚。消解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德育"困难性"的策略:优化德育要素、强化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构建区域性道德教育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边境山区 中小学 道德教育 “困难性” 道德合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