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花灯的色彩与艺术特征分析
1
作者 王志强 曾唯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2期91-94,共4页
花灯在赣闽粤相邻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客家民间社会的日常习俗文化,为客家手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传统花灯在色彩运用上富有特点,闪烁着灿烂的民间工匠智慧之光,也凝聚着代代客家艺人的经验,更是窥探客家民系心灵的重要窗口... 花灯在赣闽粤相邻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客家民间社会的日常习俗文化,为客家手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传统花灯在色彩运用上富有特点,闪烁着灿烂的民间工匠智慧之光,也凝聚着代代客家艺人的经验,更是窥探客家民系心灵的重要窗口。该文以客家传统花灯的装饰色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客家地区的实地调研和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对花灯色彩运用的分类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从民间工艺视角,指出客家花灯色彩的传统观念与审美特征。花灯作为客家民间手工艺文化的常见载体,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新的造型形式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闽粤边区 客家 传统花灯 民间手工艺 色彩 艺术特征
下载PDF
粤闽赣客家地区区域演化特征及区域发展思路 被引量:3
2
作者 钟声宏 周永章 徐燕君 《热带地理》 2006年第2期157-161,共5页
分析了粤闽赣客家民系、客家经济区域的时间演化特征,及客家区域空间演化、环境演化等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演化规律,剖析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和成因,指出了粤闽赣客家地区必须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区位、环境优势,加强3省及... 分析了粤闽赣客家民系、客家经济区域的时间演化特征,及客家区域空间演化、环境演化等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演化规律,剖析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征和成因,指出了粤闽赣客家地区必须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区位、环境优势,加强3省及地方政府层面的协作,促进企业与珠三角地区、闽南三角地带、潮汕地区在产业上的对接与合作,提高企业对区外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和对区外市场的开拓能力,才能促进客家地区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闽赣 客家地区 区域演化 区域经济 区域发展
下载PDF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义彬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4-927,共4页
“客家人”是从西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原因,从黄河流域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各地的中原汉人。他们分散分布于国内10省区和海外85个国家和地区,而闽、粤、赣三省的龙岩、梅州、赣州等市是主要集中居住区。近年来,闽... “客家人”是从西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原因,从黄河流域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各地的中原汉人。他们分散分布于国内10省区和海外85个国家和地区,而闽、粤、赣三省的龙岩、梅州、赣州等市是主要集中居住区。近年来,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发展迅速,本区具有较好资源基础,基本符合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且旅游开发条件不断改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包括:树立客家民居、民俗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促进产品组合开发,即项目组合、时间组合、空间组合;加强区域合作,减弱内部不良竞争,提升整体形象,提高产品竞争力。要有效地利用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条件,实施产品开发策略,才能促进本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粤赣边 客家地区 旅游产品 开发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赣闽粤边区的人口运动 被引量:4
4
作者 杨丽琼 游海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107,共7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赣闽粤边区,是一个战乱绵延的地区,有关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运动与人口损失尚无准确论述。通过大量地方资料和实地调查材料的比较研究,从参军参战人数、外迁逃亡的难民、社会人口的非正常死亡、避难迁入的人口(难民...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赣闽粤边区,是一个战乱绵延的地区,有关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口运动与人口损失尚无准确论述。通过大量地方资料和实地调查材料的比较研究,从参军参战人数、外迁逃亡的难民、社会人口的非正常死亡、避难迁入的人口(难民)等几个方面,可见长期战乱导致该地区社会人口运动的非正常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闽粤边区 战乱 人口运动
下载PDF
自然、文化与权力——明清时期闽粤赣边乡村风水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福昌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2-169,共8页
风水既是一种文化,一种自然观;也是一种角逐权力的工具。明清时期,闽粤赣边风水十分兴盛,其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处在当时全国的前列。在自然生态意义上,风水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安全,表达着人类"诗意的栖... 风水既是一种文化,一种自然观;也是一种角逐权力的工具。明清时期,闽粤赣边风水十分兴盛,其对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处在当时全国的前列。在自然生态意义上,风水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安全,表达着人类"诗意的栖居"的愿望,是一种讲安全、求生存、谋发展的模式。在社会生态意义上,经过族老乡绅的诠释和装饰,风水化约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给人以心理慰藉,从精神上激励人们奋斗。风水也被当作一种与外族争占生存资源的工具,在地方社会中,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文化 权力 闽粤赣边 风水
下载PDF
试论南宋高宗初年赣闽粤交界地区的动乱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坚 宋三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2-116,共5页
南宋高宗初年赣闽粤三路交界地区爆发了频繁的动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为该处在南宋时属三路交界的边远山区,盗贼多而且地方官员的总体素质偏低,缺乏责任心且不够清廉;二为该处有劫掠、好斗的社会风气;三为南宋初年该处人民负担的加重... 南宋高宗初年赣闽粤三路交界地区爆发了频繁的动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为该处在南宋时属三路交界的边远山区,盗贼多而且地方官员的总体素质偏低,缺乏责任心且不够清廉;二为该处有劫掠、好斗的社会风气;三为南宋初年该处人民负担的加重。实际上,这些动乱是该处长期以来地理环境及文化环境(社会风气)所沉积下来的隐患在南宋初年人民负担加重的情况下的总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初年 赣闽粤交界地区 动乱 原因分析
下载PDF
清末至民国时期赣闽粤边区农业变迁与转型 被引量:5
7
作者 游海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清末民国年间,赣闽粤边区①农业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经历了兴衰嬗变、重组调适的过程,这一过程有衰落、有收缩、有扩张;并出现了诸多近代农业新因素,农业正朝着积极的方向作渐进性转型和变迁。近代农业完全衰败的观点在边区缺乏强有... 清末民国年间,赣闽粤边区①农业面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经历了兴衰嬗变、重组调适的过程,这一过程有衰落、有收缩、有扩张;并出现了诸多近代农业新因素,农业正朝着积极的方向作渐进性转型和变迁。近代农业完全衰败的观点在边区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赣闽粤边区农业渐进性转型的例子说明,对近代中国农业整体变迁评价应立足于多区域的实证研究,任何单一区域的农业评价都无法涵盖近代中国农业的整体变迁内容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年间 赣闽粤边区 农业 转型
下载PDF
闽粤赣经济区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黄燕 贾俊丽 李云华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78-82,91,共6页
借助假设,利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吉尼系数、各地市人均CDP相当于本区人均GDP平均值的百分比等指标,对闽粤赣经济区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提出本区域必须首先考察区域差异并利用区域差异特点来发展经济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闽粤赣经济区 实证研究 经济差异 产业合作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地方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初步转型——以赣闽粤三边地区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温锐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53,共9页
20世纪上半叶赣闽粤三边地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在行政机构设置的专业化,民众组织和社会整合的社区化、社团化与行业化,对社会经济的管理重在引导与服务和重视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呈现了与传统政府管理职能的不同特点和... 20世纪上半叶赣闽粤三边地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在行政机构设置的专业化,民众组织和社会整合的社区化、社团化与行业化,对社会经济的管理重在引导与服务和重视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呈现了与传统政府管理职能的不同特点和逐步向现代社会缓慢转型的趋势。在中国自清末"新政"开始的自上而下推进改革和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它构成了该地区百年来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应忽视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地方基层政府职能 赣闽粤边区
下载PDF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慧娟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0-17,共8页
应用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对闽粤赣边客家地区——龙岩、梅州、赣州三市旅游合作的共生条件进行分析,从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探讨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模式。并从整合旅游资源、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共建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构... 应用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对闽粤赣边客家地区——龙岩、梅州、赣州三市旅游合作的共生条件进行分析,从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探讨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合作模式。并从整合旅游资源、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共建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构建旅游产业协作区等方面,对该区域对称互惠共生及一体化共生模式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粤赣边 客家地区 旅游合作 共生理论
下载PDF
明清以来闽粤赣边乡村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破坏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福昌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14-119,共6页
自明清至民国,闽粤赣边农田的垦辟、薪柴的采伐、乡村造纸业以及放火烧山对森林植被造成较大的破坏。闽粤赣边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相对较大,雨季集中,且多暴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甚至崩岗的现象随之加剧。同时,野生动物不断... 自明清至民国,闽粤赣边农田的垦辟、薪柴的采伐、乡村造纸业以及放火烧山对森林植被造成较大的破坏。闽粤赣边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相对较大,雨季集中,且多暴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甚至崩岗的现象随之加剧。同时,野生动物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日益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粤赣边 乡村经济 生态破坏
下载PDF
区域合作视角下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以闽粤赣边客家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余云珠 《嘉应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26-29,共4页
闽粤赣边山水相依,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区域内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地理资源禀赋优异,具有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先决优势,三地的区域合作一直非常密切。但从区域合作视阙来看,闽粤赣边三地在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时存在发展不均衡、产业... 闽粤赣边山水相依,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区域内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地理资源禀赋优异,具有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先决优势,三地的区域合作一直非常密切。但从区域合作视阙来看,闽粤赣边三地在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时存在发展不均衡、产业同构、重申报轻后续细节管理、区域品牌缺少文化内涵等问题。闽粤赣边可以在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农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农产品品牌规划、协作互补,尽量避免内耗;通过培育区域内重量级的农业龙头和产业链区域分工合作,加大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互相学习借鉴,制定详细的区域品牌使用标准和规范,实现各自区域农产品品牌价值的保护;通过共同的地方特色文化构建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品牌的市场吸引力,实施借势营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粤赣边 农产品区域品牌 产业同构 客家文化 区域合作
下载PDF
盐粮流通与闽粤赣经济区域的形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琍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77-80,共4页
闽粤赣边区在行政上隶属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是汉民族客家民系最重要的聚居地。闽粤赣边区盐粮问题由来已久,粮食方面,闽西、粤东均缺粮,赣南盛产粮食。食盐方面,当时食盐由国家统销,汀食福建盐,赣南食淮盐。而潮盐优质廉价,汀、赣... 闽粤赣边区在行政上隶属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是汉民族客家民系最重要的聚居地。闽粤赣边区盐粮问题由来已久,粮食方面,闽西、粤东均缺粮,赣南盛产粮食。食盐方面,当时食盐由国家统销,汀食福建盐,赣南食淮盐。而潮盐优质廉价,汀、赣二州百姓,都喜食潮盐。盐制的不合理和粮食分布的不匀称的状况构成了闽粤赣边区的盐粮流通。清代闽粤赣边区食盐贸易频繁,米盐贸易成为闽粤赣经济区域商品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该经济区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粮流通 盐制 闽粤赣经济区域
下载PDF
闽粤赣经济协作区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慧娟 《三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8-94,共7页
以闽粤赣经济协作区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力、旅游竞争潜力三个方面出发,对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找出差异与优势。针对闽粤赣13市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福建沿海地区较强、广东沿海地区较弱、... 以闽粤赣经济协作区13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力、旅游竞争潜力三个方面出发,对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找出差异与优势。针对闽粤赣13市的旅游竞争力呈现出福建沿海地区较强、广东沿海地区较弱、内陆地区居中、大部分城市实力一般的格局,各市政府应提高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旅游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同时各市应加强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粤赣经济协作区 城市旅游竞争力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以赣粤闽边际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柴超前 陈永林 +1 位作者 张爱明 朱玉婷 《嘉应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21-28,共8页
以101个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赣闽粤边际地区(赣州、梅州、龙岩三市33县)为研究区域,使用ArcGIS10.2中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梳理了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客家传统村落数量多、密度... 以101个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赣闽粤边际地区(赣州、梅州、龙岩三市33县)为研究区域,使用ArcGIS10.2中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了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梳理了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客家传统村落数量多、密度大,呈现南多北少空间分异特征;二、客家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西北坡和西南坡;三、客家传统村落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下的县;四、总体而言,建县时间越早客家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越多;五、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受自然、社会、历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传统村落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GIS 赣闽粤边际
下载PDF
雍正、乾隆时期赣闽粤地区直隶州增置情况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雅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63-166,共4页
清代前期,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封建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增设直隶州便是其中的手段之一。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在此次行政区划的变动过程中相继出现了龙岩、永春、嘉应、连州、宁都等多个直隶州,因此极具特殊性和... 清代前期,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封建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增设直隶州便是其中的手段之一。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在此次行政区划的变动过程中相继出现了龙岩、永春、嘉应、连州、宁都等多个直隶州,因此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雍正、乾隆时期该地区增设直隶州的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以及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原因的考虑。直隶州的增设也给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如治安好转、社会风气改善、文化教育发展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 乾隆 赣闽粤 直隶州
下载PDF
赣闽粤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路径、概况与走向
17
作者 张金金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34-39,共6页
近30年来,客家民间信仰研究成果颇丰,客家民间信仰作为客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诸多学人关注的重点。客家民间信仰包罗万象,种类繁复,相关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或循环往复或推陈出新,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路径并不以单一视角呈现,而是随着... 近30年来,客家民间信仰研究成果颇丰,客家民间信仰作为客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诸多学人关注的重点。客家民间信仰包罗万象,种类繁复,相关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或循环往复或推陈出新,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路径并不以单一视角呈现,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从客家民间信仰的通论式研究、个案式研究和整体性研究三方面出发,窥探近30年来客家信仰的研究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及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民家信仰 赣闽粤 民俗史
下载PDF
南海王国之族属、地域、城址考析——兼考相关的吴城、大洋洲文化
18
作者 黄锦树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1-13,共13页
南海国族人源出东夷太昊、少昊和蚩尤三古帝南迁苗裔,史称"三苗"(后来未融入汉族的又演变为瑶、畲、苗三族,并继前三古帝联盟,以盘瓠为联合体总领),先后创造了吴城、大洋洲、浮滨文化。至西汉初建立了南海王国,拥有闽粤赣边诸... 南海国族人源出东夷太昊、少昊和蚩尤三古帝南迁苗裔,史称"三苗"(后来未融入汉族的又演变为瑶、畲、苗三族,并继前三古帝联盟,以盘瓠为联合体总领),先后创造了吴城、大洋洲、浮滨文化。至西汉初建立了南海王国,拥有闽粤赣边诸地,置有天母寨、龟山二处祭天地的畤。王城在今潮州饶平南武山北的大质(挚)山东北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 南海王 闽粤赣边 浮滨 吴城 大洋洲
下载PDF
区域合作背景下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旅游开发 被引量:4
19
作者 翁毅 张灵 张伟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97-1401,共5页
从地理学、旅游学的科学理论视角,提出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综合开发构想。根据"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资源的禀赋、目前旅游景点开发的规模和层次,以及所对应的国内旅游市场,认为以高速公路、国道、铁路... 从地理学、旅游学的科学理论视角,提出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综合开发构想。根据"千里客家文化长廊"旅游资源的禀赋、目前旅游景点开发的规模和层次,以及所对应的国内旅游市场,认为以高速公路、国道、铁路、航空组成的现代交通网络的形成催生了粤闽赣3省7市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时机。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亮点在于:在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提下第一次在北南千里地域沿客家人迁徙的路径,诠释客家文化"下山、涉水、入海"的传播与融合,为广大客属华侨华裔寻根问祖提供便捷的有益方式。粤闽赣"千里客家文化长廊"已在旅游资源集聚、对外交通便利和开发形式灵活等方面已具备一体化开发的基础,但一体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旅游合作 千里客家文化长廊 粤闽赣
原文传递
集体化时期农村人口流动剖析——以赣闽粤边区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游海华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5-111,共7页
学界一般认为,在长达20多年的集体化时期,农村人口难以流动,农村社会几乎是一个不流动的社会。通过对赣闽粤边区农村人口流动剖析后发现: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仍然流淌着入口流动的涓涓细流;这些细流,既有城镇人口的下乡流,也有农村劳力... 学界一般认为,在长达20多年的集体化时期,农村人口难以流动,农村社会几乎是一个不流动的社会。通过对赣闽粤边区农村人口流动剖析后发现: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仍然流淌着入口流动的涓涓细流;这些细流,既有城镇人口的下乡流,也有农村劳力的进城流,还有农村内部的人口迁移流。集体化时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由体制安排移民的时代;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口向农村、向山区迁流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化时期 农村人口流动 赣闽粤边区 城镇人口 城镇干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