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武庙:边疆内地化的侧影
1
作者 周兴涛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7期84-96,共13页
全面梳理云南武庙历代建修情况,重点考察建修主体、目的、选址及依托于武庙的社会活动,发现云南武庙与内地差异并不太大。云南武庙有社区组织性质,是官方与民间社会生活紧密衔接的公共空间,是内地社会组织与文化习俗向边疆移植的产物。... 全面梳理云南武庙历代建修情况,重点考察建修主体、目的、选址及依托于武庙的社会活动,发现云南武庙与内地差异并不太大。云南武庙有社区组织性质,是官方与民间社会生活紧密衔接的公共空间,是内地社会组织与文化习俗向边疆移植的产物。它由武到文,从军事到社会生活的各层面深刻地影响着云南地区各族人民,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交融的公共空间,是不同宗教力量与世俗力量妥协共生的空间,它展示的中央权力与文化统领程度成正比,也是边疆内地化的一个侧影,云南各地民族群众在集体参与的事件和经历中形成共同的家园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武庙 公共空间 边疆内地化
下载PDF
边疆思想史——理解中国及其时空构成的一种可能路径 被引量:12
2
作者 袁剑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127,共6页
边《作为认知中国的一种重要知识性空间,对于理解历史与当下中国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具有重要意义。当下的中国叙述存在着一种'两难':一方面,存在着古代中国空间的区分性叙述,这主要表现为古代史叙述中的中原王朝与周边地方政权;... 边《作为认知中国的一种重要知识性空间,对于理解历史与当下中国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具有重要意义。当下的中国叙述存在着一种'两难':一方面,存在着古代中国空间的区分性叙述,这主要表现为古代史叙述中的中原王朝与周边地方政权;而在另一方面,由于近代转型期的存在,形成了对于中国空间结构的古代与近现代认知框架,如何形成中原与地方、古代与近现代的整合性认知,是我们理解中国的关键所在。基于为中国历史空间中具有连续性与关联性的边疆区域构筑整体叙事框架的可能与尝试,'边《思想史'作为一种非区域层面的结构思想叙述,它不单单局限于对中央王朝对于边疆区域及其生活其上的诸族群的治理政策与思路的梳理与考察,而是建基于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原一边疆关系认知框架及其内部群体与政策互动关系的整体关系揭示,着重关注的是中央政权边疆政策在边疆区域内部的创造性转化与在地化实践,以及在这种转化与实践中所生成的内部关系逻辑及其网络。本文就'边疆思想史'的研究路径及其可能作出了初步的叙述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中国叙述 时空结构 边疆思想史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多维空间与空间构设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永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80,共8页
基于国家疆域的地理空间、共同利益的价值空间、历史文化的情感空间、制度结构的规范空间,体现着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空间的多维属性。在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阶段,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空间的构设,呈现为文化主义与族际主义、国家整合主义... 基于国家疆域的地理空间、共同利益的价值空间、历史文化的情感空间、制度结构的规范空间,体现着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空间的多维属性。在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阶段,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空间的构设,呈现为文化主义与族际主义、国家整合主义与区域主义的价值取向与行动逻辑。当代中国由国家主导,边疆社会、内地社会、民族自治机关、民族精英及域外力量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下的边疆地区国家认同空间构设,深受传统疆域观的制约与影响。各构设主体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合作、博弈、冲突等模式,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国家认同问题。在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社会管理的完善、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以"合"为取向的中华历史叙事与文化建设、以"法"为中心的边疆治理体系革新,当是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多维空间构设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空间 国家认同 构设路径 边疆治理
下载PDF
边地的魅力——一个新的文化空间的审视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晓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8-132,共5页
边地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态空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描写边地的作品也多是放在乡土文学的范畴中来笼统的阐释,没有很好地突显边地的魅力。在文化生态的视野下,在现代性的反思中,以具体的边地作家的创作来分析边地小说... 边地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态空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描写边地的作品也多是放在乡土文学的范畴中来笼统的阐释,没有很好地突显边地的魅力。在文化生态的视野下,在现代性的反思中,以具体的边地作家的创作来分析边地小说,可以发见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地文化空间 边地小说 魅力 文学史
下载PDF
“困居”与“越界”——论希斯内罗斯小说中的家宅空间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广勋 《云梦学刊》 2016年第3期127-130,共4页
希斯内罗斯在《芒果街的小屋》和《喊女溪》中着意描绘的家宅空间是一个充满屈辱和痛苦的场所,困居其中的奇卡纳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只有走出芒果街,越过喊女溪,跨越种种有形无形的边界,奇卡纳才能打破性别、种族、阶级的差异... 希斯内罗斯在《芒果街的小屋》和《喊女溪》中着意描绘的家宅空间是一个充满屈辱和痛苦的场所,困居其中的奇卡纳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只有走出芒果街,越过喊女溪,跨越种种有形无形的边界,奇卡纳才能打破性别、种族、阶级的差异,构建属于自己的理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希斯内罗斯 家宅空间 越界
下载PDF
论伍慧明《骨》中文化身份的空间定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琴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第3期36-43,共8页
在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中,空间书写是作者建构华裔文化身份的手段。小说中不同世代或背景的华裔对于唐人街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所做出的选择。就小说而言,老一辈的华裔移民宁愿固守在唐人街的狭窄空间... 在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中,空间书写是作者建构华裔文化身份的手段。小说中不同世代或背景的华裔对于唐人街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所做出的选择。就小说而言,老一辈的华裔移民宁愿固守在唐人街的狭窄空间中,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留恋。新一代的华裔却对唐人街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两位妹妹在困境中选择了死亡或自我流放,体现了她们对于身份的困惑。而小说的叙述者莱拉最终在出走和坚守之间做出妥协,选择在华人社区与白人社会接壤的边土地带生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不同人物的空间选择,深入剖析空间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边土地带对于华裔移民建构混杂性文化身份和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慧明 《骨》 空间 文化身份 美国华裔文学 边土地带
下载PDF
我国边疆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7
7
作者 周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72,共9页
在边疆对于国家发展意义日渐凸显的背景下,我国的边疆研究在持续升温。然而,边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却未被聚焦,其中的一些认识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为了边疆研究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予澄清。一是在如何看待中国边... 在边疆对于国家发展意义日渐凸显的背景下,我国的边疆研究在持续升温。然而,边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却未被聚焦,其中的一些认识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为了边疆研究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予澄清。一是在如何看待中国边疆的问题上,须在揭示边疆本质的基础上明确边疆的构建性质,将边疆界定为疆域的边缘区域,确定边疆的变易性;二是在边疆治理的定位问题上,须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待边疆治理,明确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三是在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问题上,须在调整治理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重新确定其目标和任务;四是在海洋边疆治理问题上,须依据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大局来确定治理目标,促成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陆复合型大国转变;五是要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新形态边疆,明确中国边疆的多样性和立体性;六是要看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并促成了"边缘—核心"双向互动结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疆域 国家边疆 边疆治理 利益边疆 地理空间
下载PDF
寻找精神家园:边地旅游的概念模型与实证 被引量:5
8
作者 褚玉杰 赵振斌 +1 位作者 任珮瑶 许颖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旅游的精神意义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旅游的精神性体验如何产生,包含哪些内容,是否存在一种旅游类型以精神性体验为核心,却少有研究探讨。为探索精神性体验与特定旅游类型的关系,文章基于精神意义和文学领域的边地研究构建了边地... 旅游的精神意义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旅游的精神性体验如何产生,包含哪些内容,是否存在一种旅游类型以精神性体验为核心,却少有研究探讨。为探索精神性体验与特定旅游类型的关系,文章基于精神意义和文学领域的边地研究构建了边地旅游概念模型,以郎木寺镇和束河古镇两个边地小镇旅游接待场所内的1183条游客留言文本为研究资料,运用质性分析方法从游客主体体验视角对边地旅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边地旅游以精神性体验的主体地位和与客源地较高的隔离程度为主要特征,是满足游客精神性需求的重要旅游类型,其精神性体验有追求个体与世界的联系,追寻个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旅行仪式感与神圣性4个子范畴。远离现代性是游客在边地旅游中寻求精神意义的驱动力,边地空间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匮乏的物质条件、原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是游客产生精神性体验的环境条件。该研究有助于厘清体验与旅游产品类型的关系,促进旅游体验理论的具体化,进而指导旅游产品开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地旅游 精神性体验 游客留言文本 边地空间
下载PDF
边疆景观与天下空间——内蒙古锡林郭勒周边人文-地理景观的时空解读
9
作者 袁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3,共7页
对边疆景观的认知构成了理解整体地理秩序及其内在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是边疆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边疆区域间关系的地理空间关联性,进而形成对于某一边疆时空结构的全面把握。作为我国重要生态过渡地带的内蒙古自治... 对边疆景观的认知构成了理解整体地理秩序及其内在结构的重要方面,也是边疆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边疆区域间关系的地理空间关联性,进而形成对于某一边疆时空结构的全面把握。作为我国重要生态过渡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地区,其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如滦河源、元大都遗址、多伦汇宗寺等,构成了我们理解跨长城地带景观独特性的重要切入点,并以此来理解元-明-清时空关联性、作为整体的天下空间及其当代象征意义。本文将以此为主要内容展开具体论述与阐释,并提出相应的拓展性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地带 边疆景观 天下 空间 锡林郭勒
原文传递
全球化时代的疆域与边疆 被引量:33
10
作者 周平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178,共13页
国家占有或控制的地理空间即是国家的疆域。国家的疆域会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和国家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通常所说的边疆,乃国家疆域的边缘部分,并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而是在客观基础上进行主观构建的产物。肇始干上... 国家占有或控制的地理空间即是国家的疆域。国家的疆域会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和国家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通常所说的边疆,乃国家疆域的边缘部分,并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而是在客观基础上进行主观构建的产物。肇始干上世纪中期并在上世纪末全面显现的全球化时代,国家的疆域及边疆具有了新的内涵、形态和特点。在国家疆域形态日渐多样的同时,由于国家的拥挤和相互间的竞争,国家间的边疆争夺也日渐频繁。在全球化时代快速崛起的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念和边疆架构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国家发展的要求,亟待构建完整的疆域理论、疆域构想和完善的边疆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疆域 地理空间 全球化时代 疆域形态 边疆争夺
原文传递
一国两制下的深港跨境生活空间形成——以中英街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周雯婷 刘云刚 吴寅姗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88-2304,共17页
以深港边境中英街地区为例,运用实地调查和访谈方法,探讨一国两制下的深港边境生活空间形成、居民自下而上的再边界化、以及居民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对边界的再定义过程。研究指出,中英街地区的生活空间形成是在边界效应下,边境居民对边境... 以深港边境中英街地区为例,运用实地调查和访谈方法,探讨一国两制下的深港边境生活空间形成、居民自下而上的再边界化、以及居民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对边界的再定义过程。研究指出,中英街地区的生活空间形成是在边界效应下,边境居民对边境两侧管理差异的不断适应、调试、乃至主动运用的空间构建过程。边境管理者、居民、游客和水客等多方力量在此过程中互动角力,而中英街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正是这一互动过程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边境居民从被动的边界适应到主动的边界效应利用,体现了一国两制下居民的生活空间战略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对边界及边境地区生活空间形成的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于亚洲的边界和边境地区空间形成的理解,也对当下的边境治理具有积极的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边界 边境 生活空间 管治 中英街
原文传递
“多元间关系”与“连续性时空”——兼论“中华民族”结构中的思想史路径 被引量:8
12
作者 袁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6,共8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中华民族"结构的理解与认知,是中国叙述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历史和当下的诸多议题。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全面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概念及其结构的历史生成与流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中华民族"结构的理解与认知,是中国叙述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历史和当下的诸多议题。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全面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概念及其结构的历史生成与流变,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从边疆的关系维度出发,具体理解中国历史上各边疆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网络,并思考这种关联网络如何与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群体形成系统性契合,将为我们构筑一种基于关系维度的"人-地"框架,从而得以更具针对性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逻辑问题。本文从边疆思想史的研究路径出发,通过分析思想史维度下的空间、民族以及"天下"秩序问题,认为有必要重点关注和揭示中国疆域版图与各民族生活空间之间的系统关联,并分析这些系统关联的内在生成机制。经由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网络形成意义的揭示,以及对考古学意义上"满天星斗"和"重瓣花朵"中的"星斗间"和"花瓣间"关系的重视,深入理解"多元间关系"和"连续性时空",在揭示基于"人"的团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基于"地"的团结,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结构的内在动力与古今关联问题提供新的框架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间关系 连续性时空 中华民族 思想史 路径
原文传递
西南边疆山地民族族际共生空间研究:基于云南的多尺度实践
13
作者 许斌 卢菁菁 +1 位作者 苏朗 周智生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20年第1期-,共16页
云南以沿边、山地的地理特点和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在西南诸省中很有代表性,其少数民族空间体系是一种基于立体地形,立体气候所形成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不同的山地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差异形成了以依赖和互助为主的族际共生关系。研... 云南以沿边、山地的地理特点和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在西南诸省中很有代表性,其少数民族空间体系是一种基于立体地形,立体气候所形成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不同的山地民族基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差异形成了以依赖和互助为主的族际共生关系。研究基于地理学和人类学学科交叉的视角,采用田野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民俗地图法等研究方法,从区域、族群与家庭的三个尺度探讨了云南山地民族族际共生空间及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 山地民族 族际共生空间 空间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