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thogonal expansion of ground motion and PDEM-based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nonlinear structures 被引量:2
1
作者 Li Jie Liu Zhangjun Chen Jianb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9年第3期313-328,共16页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orthogonal expansion method for general stochastic processes. In the method, a normalized orthogonal function of time variable t is first introduced to carry out the decomposition of a stocha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orthogonal expansion method for general stochastic processes. In the method, a normalized orthogonal function of time variable t is first introduced to carry out the decomposition of a stochastic process and then a correlated matrix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which transforms a correlated random vector into a vector of standard uncorrelated random variables, is used to complete a double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of the stochastic processes.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rtley transform and Fourier transform of a real-valued fun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irst orthogonal expansion in the above process is carried out using the Hartley basis function instead of the trigonometric basis function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above method.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main probabi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it is proposed to directly carry out the orthogonal expansion of the seismic displacements.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feasible to represent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with only a few random variable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evolution method (PDEM) is employed to study the stochastic response of nonlinear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excitations. In the PDEM, a completely uncoupled one-dimension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the generalized density evolution equation,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governing the stochastic seismic responses of the nonlinear structure. The solution to this equation will yield the instantaneous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the responses. Computational algorithms to solve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evolution equation are described. An example, which deals with a nonlinear frame structure subjected to stochastic ground motions, is illustrated to validate the above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ground motion stochastic processes orthogonal expansion probability density evolution method nonlinear structures stochastic response analysis
下载PDF
Influence of radial forging process on strain inhomogeneity of hollow gear shaft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orthogonal design 被引量:3
2
作者 LI Hong-xu WANG Kai +5 位作者 LUO Rong ZHU Zi-zong DENG Shuai LUO Rong ZHANG Jing-yi FANG Fei-s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666-1677,共12页
Due to the current trend towards lightweight design in automotive industry,hollow stepped gear shafts for automobile and its radial forging process are widely investigated.Utilizing coupled finite element thermo-mecha... Due to the current trend towards lightweight design in automotive industry,hollow stepped gear shafts for automobile and its radial forging process are widely investigated.Utilizing coupled finite element thermo-mechanical model,radial forging process of a hollow stepped gear shaft for automobile was simulated.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three process parameters including initial temperature,rotation rate and radial reduction was also selected using orthogonal design method.To examine the strain inhomogeneity of the forging workpiece,the strain inhomogeneity factor was introduced.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maximum effective strain and the minimum effective strain appeared in the outermost and innermost zones of different cross sections for the hollow stepped gear shaft,respectively.Optimal forging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as a combination of initial temperature of 780°C,rotation rate of 21°/stroke and radial reduction of 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l forging process strain inhomogeneity orthogonal design coupled 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ignal analysis vs. complex analysis method of harmonic analysis
3
作者 QIAN Tao ZHANG Li-ming 《Applied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505-530,共26页
We present recent work of harmonic and sign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plex Hardy space approach.
关键词 Mobius transform Blaschke form mono-component Hardy space adaptive Fourier decomposi-tion rational approximation rational orthogonal system time-frequency distributio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uncertainty principle higher dimensional signal analysis in several complex variables and the Clifford algebrasetting.
下载PDF
Modeling of polishing process for electric stainless-steel kettle
4
作者 吴昌林 徐造坤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11年第4期191-195,共5页
The market of stainless electric steel kettles is growing significantly, but the main mechanism for polishing kettles via traditional handwork operations limits the growth of electric kettle manufacturing. Based on th... The market of stainless electric steel kettles is growing significantly, but the main mechanism for polishing kettles via traditional handwork operations limits the growth of electric kettle manufacturing.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multi-tool automatic polishing system for electric stainless steel kettle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rthogonal tests were employed to construct a polishing process model, with a purpose to improve the automatic polishing technology for electric stainless steel kettles. The model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processing parameters including gringding depth, abrasive tangent speed, workpiece rotating speed and axial feeding speed.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which shows that this modeling method is feasible in practice, and it can also be used as a guidance for planning automatic polishing process of electric stainless-steel kett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shing process regression analysis orthogonal test SIMULATION
下载PDF
牛至精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5
作者 王莹 刘晨曦 +5 位作者 王新炎 何际芳 李豪辉 贾陆 刘伟 薛刚 《农学学报》 2024年第8期56-62,共7页
研究旨在优化传统水蒸气蒸馏和同时蒸馏萃取2种方法提取牛至草中精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参数,并对精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盐基度1%,提取时间度1.5 h,... 研究旨在优化传统水蒸气蒸馏和同时蒸馏萃取2种方法提取牛至草中精油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参数,并对精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2种方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盐基度1%,提取时间度1.5 h,料液比1:6,在该条件下提取得率分别为0.486 g/100 g和0.608 g/100 g。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中烷类16种、烯类6种、醇类4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占比分别为74.366%、6.263%、1.245%、12.684%、0.449%;同时蒸馏萃取法所得精油中烷类20种、烯类9种、醇类5种、酚类3种、酮类1种,含量分别占比60.127%、12.597%、2.795%、22.147%、0.936%。同时蒸馏萃取得到的精油组分种类和主要抑菌成分的含量明显多于水蒸气蒸馏法所得精油组分种类和含量。主要抑菌成分百里香酚、伞花烃、γ-松油烯、香芹酚和α-水芹烯在水蒸气蒸馏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8.492%、3.286%、2.551%、2.143%和0.206%,在同时蒸馏萃取所得精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3.925%、5.218%、4.509%、4.14%和0.36%。采用本研究所得最佳工艺所得精油得率高,可为企业生产制备牛至精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精油 工艺优化 成分分析 正交试验
下载PDF
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快速鉴别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颜溶 贾豪 +4 位作者 田瀚举 李莹莹 雷敬卫 谢彩侠 龚海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9,I0015,I0016,共10页
目的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快速鉴别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测定α-香附酮、香附烯酮、5-羟甲基糠醛(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的含... 目的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快速鉴别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测定α-香附酮、香附烯酮、5-羟甲基糠醛(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建立25批香附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利用OMNIC 9.2软件分析其平均红外光谱间的差异,采用Spectrum for Window 3.02软件标定共有峰,计算相对峰高;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个数;采用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判断红外光谱图结果与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果是否相互验证;测定α-香附酮、香附烯酮、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25批香附样品的红外光谱图的相关系数为0.9347~0.9829,共标定16个共有峰,1500~1300 cm^(-1)波段处差异明显。正态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928、1649、995 cm^(-1)波段处可分别将醋煮品、醋炙品、醋蒸品与饮片区分;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果显示25批样品共有2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指认出3号峰为5-HMF,7号峰为对香豆酸,8号峰为阿魏酸,14号峰为木犀草素,19号峰为香附烯酮,21号峰为α-香附酮;红外光谱图与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一致,均可聚为五类,即能够相互验证;5-HMF的含量经炮制后均有增加。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在饮片中含量最低,经炮制后均有增加。香附烯酮经醋炙、醋煮、醋蒸、醋煮蒸后均有减少,在香附饮片中含量最高。α-香附酮经醋炙后含量略有增加,经醋煮、醋蒸、醋煮蒸后均减少。结论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红外光谱图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能够快速鉴别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所建立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 炮制 指纹图谱 含量 红外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
下载PDF
基于动态正交子空间分析的质量相关微小故障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滔 熊伟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0-780,共11页
为进一步提升正交子空间分析(OSA)对过程微小故障的检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动态OSA的故障检测方法。基于输入时滞值构建反映过程数据和质量相关数据动态特性的增广矩阵,采用OSA将增广矩阵分解成3个正交子空间,实现质量相关成分的有效分离... 为进一步提升正交子空间分析(OSA)对过程微小故障的检测能力,提出一种基于动态OSA的故障检测方法。基于输入时滞值构建反映过程数据和质量相关数据动态特性的增广矩阵,采用OSA将增广矩阵分解成3个正交子空间,实现质量相关成分的有效分离;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每个子空间进行独立监测,形成相应的得分矩阵;进一步通过Kullback-Leibler散度度量故障发生前后得分向量的概率分布差异,建立概率相关故障检测统计量,实现微小故障的检测。通过数值例子和田纳西伊斯曼(TE)过程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检测 正交子空间分析 Kullback-Leibler散度 质量相关 微小故障 动态过程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结合主成分分析优选消瘀凝胶膏提取工艺
8
作者 钱娜 王林艳 +3 位作者 方栋 缪莉 石爱平 姚东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20期63-67,共5页
目的优选消瘀凝胶膏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含量为评价指标,以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并验证。以干膏得率及积雪草苷、木犀草素、黄芩苷含量为评价指标,以主成分综合得... 目的优选消瘀凝胶膏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含量为评价指标,以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并验证。以干膏得率及积雪草苷、木犀草素、黄芩苷含量为评价指标,以主成分综合得分为综合指标,以乙醇体积分数、溶剂用量、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法优选非挥发性成分提取工艺,并验证。结果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浸泡1.0 h,提取6 h;25 g药材(荆芥、乳香、没药及当归)挥发油含量为1.6 mL。非挥发性成分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0倍量60%乙醇为溶剂,提取3次,每次1 h。验证试验中平均综合评分为125.36分,RSD为0.49%(n=3)。结论优选工艺稳定可行,最大限度保留了可能有效成分,为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瘀凝胶膏 正交试验 挥发性成分 非挥发性成分 提取工艺 工艺优化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天然气脱硫工艺多目标优化
9
作者 尹晓云 李静 +5 位作者 林冬 黄薪宇 周晓曼 张珣 邓梦捷 罗杨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6,共9页
目的针对天然气净化厂处理含硫天然气时常出现能耗较高、净化气流量较低、脱硫选择性较差等问题,基于Aspen HYSYS流程模拟软件,搭建含硫天然气净化厂脱硫单元稳态模拟模型。方法采用多目标正交试验法与综合频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工... 目的针对天然气净化厂处理含硫天然气时常出现能耗较高、净化气流量较低、脱硫选择性较差等问题,基于Aspen HYSYS流程模拟软件,搭建含硫天然气净化厂脱硫单元稳态模拟模型。方法采用多目标正交试验法与综合频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工艺总能耗、净化气流量和选择因子3个指标作为综合评判指标,对脱硫单元的吸收塔塔板数、吸收塔压力、胺液循环量和胺液进料温度4个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脱硫单元工艺参数的最优组合方案,并对优化前后脱硫单元的综合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①所搭建的稳态模拟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脱硫单元的运行特性,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②各因素对工艺总能耗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胺液循环量、吸收塔塔板数、吸收塔压力和胺液进料温度;各因素对净化气流量和选择因子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一致,均为吸收塔塔板数、吸收塔压力、胺液循环量和胺液进料温度;③脱硫单元关键工艺参数的最优组合为:吸收塔塔板数12块、吸收塔压力5.5 MPa、胺液循环量75 t/h、胺液进料温度28℃;④相较于优化前,优化后的工艺总能耗由11316.54 kW降至9590.61 kW,降幅为15.25%;净化气流量由4164.53 kmol/h增至4175.54 kmol/h,增幅为0.26%;选择因子由1.32增至2.20,增幅为66.67%。结论经过工艺参数优化后,脱硫单元的能耗显著降低,净化气流量得到一定的提升,脱硫选择性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脱硫 正交试验 能耗分析 净化气流量 脱硫选择性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寒冷地区过渡季教室环境质量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蒋婧 刘菲 +1 位作者 云旭鑫 孙已明 《暖通空调》 2024年第7期117-124,188,共9页
为探究寒冷地区过渡季教室环境质量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次因素,将人体主观感受与认知能力测试相结合,在西安市某高校模拟教室环境中,设计了温度、CO_(2)浓度、O_(2)浓度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了受试者在不同工况下对环境的主... 为探究寒冷地区过渡季教室环境质量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次因素,将人体主观感受与认知能力测试相结合,在西安市某高校模拟教室环境中,设计了温度、CO_(2)浓度、O_(2)浓度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了受试者在不同工况下对环境的主观评价、人体生理参数及学习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影响学生主观评价、生理反应、学习效率的3个因素主次顺序为:温度、CO_(2)浓度、O_(2)浓度。采用极差分析法从9种工况中得到了最佳实验工况S_(4)(温度为23℃,CO_(2)体积分数为600×10^(-6),O_(2)质量分数为24%),并通过层次分析模型验证了其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冷地区 过渡季 教室环境质量 学习效率 正交实验 极差分析法 层次分析模型
下载PDF
锤片式粉碎机工作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11
作者 李春东 刘洋 +3 位作者 曹丽英 白永强 汪飞 张上旺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29,共8页
为解决锤片式粉碎机工作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对其工作参数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首先进行粉碎机最佳工作参数组合的优化试验,分析主轴速度、回料管直径、喂料速率、筛网孔径及物料含水率对生产率、电耗和粒度的影响规律。然后对试验数... 为解决锤片式粉碎机工作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对其工作参数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首先进行粉碎机最佳工作参数组合的优化试验,分析主轴速度、回料管直径、喂料速率、筛网孔径及物料含水率对生产率、电耗和粒度的影响规律。然后对试验数据进行响应面设计分析,求解出最优组合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粉碎机的最优工作参数组合为:主轴转速2700 r/min、回料管直径57 mm、喂料速率0.25 kg/s、物料含水率10%和筛网孔径6 mm。对比单因素最优的评价指标,生产率提高4.36%,电耗下降3.23%,粒度减小2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锤片式粉碎机 正交试验 响应面分析 饲料加工机械
下载PDF
炮制对加味拱辰浓缩丸化学成分的影响
12
作者 张亚柯 张宏伟 +5 位作者 张振凌 朱建光 李德华 孙梦梅 赵永琪 王一鸣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5-765,共11页
目的 考察炮制对加味拱辰浓缩丸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法对生品组(山萸肉+当归)、炮制品组(酒萸肉+酒当归)、酒当归组(酒当归+山萸肉)、酒萸肉组(酒萸肉+当归... 目的 考察炮制对加味拱辰浓缩丸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法对生品组(山萸肉+当归)、炮制品组(酒萸肉+酒当归)、酒当归组(酒当归+山萸肉)、酒萸肉组(酒萸肉+当归)样品进行定性鉴别,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差异成分,HPLC法测定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没食子酸、阿魏酸、马钱苷酸、绿原酸、藁本内酯、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结果 共鉴定出97种成分,包括有机酸、环烯醚萜、苯肽、皂苷、核苷、氨基酸,生品组、炮制品组、酒当归组、酒萸肉组中分别鉴定出90、88、89、86种成分。与生品组和酒当归组比较,酒萸肉组和炮制品组中有机酸总含量升高,环烯醚萜苷总含量接近;酒萸肉组中藁本内酯含量最高。结论 酒萸肉的加入可增加加味拱辰浓缩丸组方配伍合理性,酒当归的加入也具有一定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拱辰浓缩丸 化学成分 炮制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HPLC
下载PDF
基于UPLC-Q-Exactive-Orbitrap-MS分析马齿苋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变化
13
作者 罗健顺 王炳然 +4 位作者 席庆菊 王艺霏 马启风 张淼 高红梅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8-603,共6页
目的:分析马齿苋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筛选差异性止血成分。方法:采用UPLC-Q-Exactive-Orbitrap-MS技术检测,选择Waters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流速为0.2 mL/min;进样量为1μL;柱温为35℃;流动相为水-乙腈,梯... 目的:分析马齿苋炒炭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筛选差异性止血成分。方法:采用UPLC-Q-Exactive-Orbitrap-MS技术检测,选择Waters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流速为0.2 mL/min;进样量为1μL;柱温为35℃;流动相为水-乙腈,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模式,质量扫描范围m/z 50~1500,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和碎片信息,结合文献及数据库鉴定化学成分。应用SIMCA 14.1软件对质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筛选马齿苋炒炭前后差异性止血活性成分。结果: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马齿苋及其炭品共鉴定出41个成分,含黄酮9个、苷类6个、有机酸12个、脂肪酸4个、氨基酸3个、生物碱4个、萜类1个、其他成分2个,通过VIP值结合文献筛选出6个差异性止血成分,其中没食子酸、5,7,4′-三羟基黄酮、大豆苷元含量增加。结论:马齿苋炭主要含黄酮类和有机酸类等成分,上述研究结果可为马齿苋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提供物质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UPLC-Q-Exactive-Orbitrap-MS 化学成分 炮制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博世扇贝纹对亚微米硅通孔中应力的影响
14
作者 费思量 王珺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6-673,共8页
硅通孔(TSV)是三维(3D)集成中的关键互连技术。采用博世(Bosch)工艺刻蚀TSV,尤其是亚微米直径的TSV时,侧壁产生的扇贝纹会引起TSV中的应力集中。利用有限元单元生死技术分析亚微米TSV制备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并对应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 硅通孔(TSV)是三维(3D)集成中的关键互连技术。采用博世(Bosch)工艺刻蚀TSV,尤其是亚微米直径的TSV时,侧壁产生的扇贝纹会引起TSV中的应力集中。利用有限元单元生死技术分析亚微米TSV制备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并对应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TSV节距、扇贝纹高度和宽度、阻挡层材料参数、工艺温度和工作温度等因素对TSV内部应力的影响,并选择了4个主要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减小扇贝纹宽度、增大扇贝纹高度、降低工艺温度均能有效缓解扇贝纹附近的应力波动幅度,其中扇贝纹宽度对应力波动的影响最大。通过上述分析,对影响亚微米TSV应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排序,从而为TSV制备过程中的参数优化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纹 亚微米硅通孔(TSV) 有限元分析 正交实验 单元生死技术 博世(Bosch)工艺
下载PDF
基于GRA-AHP联合极差分析复合算法的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黎 李正国 +2 位作者 粟登峰 陈帮洪 田仁军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4,38,共5页
针对AHP和GRA单一算法应用过程中受主观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GRA-AHP联合极差分析复合算法,并以西南某磷矿A区边坡为例,运用该算法分析了重度、内摩擦角、黏聚力、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边坡稳定性的敏感性。... 针对AHP和GRA单一算法应用过程中受主观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GRA-AHP联合极差分析复合算法,并以西南某磷矿A区边坡为例,运用该算法分析了重度、内摩擦角、黏聚力、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边坡稳定性的敏感性。结果表明,A区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从大到小顺序为:内摩擦角、黏聚力、重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分析结果与矿山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影响因素 敏感性 正交试验法 灰关联法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Al6063管件渐进成形壁厚减薄率研究
16
作者 曹文滔 杨晨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4年第3期88-93,98,共7页
基于正交试验法定量分析某种管件单点渐进成形机对Al6063铝合金管件的塑性成形工艺;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仿真,探究各工艺参数对Al6063管件成形后最大减薄率的影响规律,找到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各工艺参数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 基于正交试验法定量分析某种管件单点渐进成形机对Al6063铝合金管件的塑性成形工艺;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仿真,探究各工艺参数对Al6063管件成形后最大减薄率的影响规律,找到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各工艺参数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径向进给距离、工具头半径、轴向进给距离、摩擦因数。在半径60 mm、壁厚1 mm的管件尺寸下,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工具头半径6 mm、径向进给量0.5 mm、轴向进给量1.5 mm、摩擦因数0.100。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会随着管件尺寸的改变发生小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件加工 渐进成形 有限元分析 正交试验 工艺优化
下载PDF
酒大黄(唐古特大黄)配方颗粒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树萍 黄凯伟 +2 位作者 张辉 魏家保 谭沛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8期56-61,共6页
目的为酒大黄(唐古特大黄)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色谱柱为CORTECS UPLC T3柱(100 mm×2.1 mm,1.6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检测波长为265 nm,柱温为3... 目的为酒大黄(唐古特大黄)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色谱柱为CORTECS UPLC T3柱(100 mm×2.1 mm,1.6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检测波长为265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21批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聚类分析(CA)法、主成分分析(PCA)法、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评价样品质量,并筛查标志性成分。结果共标定并指认出18个共有峰。21批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0,3种分析方法均将样品分为3类,OPLS-DA法分析显示,异莲花掌苷、白藜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儿茶素、大黄酚、没食子酸、番泻苷A、莲花掌苷和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为制剂的标志性成分。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可为酒大黄(唐古特大黄)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大黄 唐古特大黄 配方颗粒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
下载PDF
CR-WPCA:一种针对高维小样本数据集的加权主成分分析方法
18
作者 王文杰 姜念祖 +2 位作者 林帅男 胡敏 赵瑞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8-56,共9页
主成分分析(PCA)是典型的特征提取和数据降维方法,但在高维小样本数据集的处理中,容易出现维度灾难、计算复杂度高以及过拟合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改进的CR-WPCA方法,对样本矩阵进行方差加权,使用Chebyshev矩阵作为协方差矩阵,经Hou... 主成分分析(PCA)是典型的特征提取和数据降维方法,但在高维小样本数据集的处理中,容易出现维度灾难、计算复杂度高以及过拟合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改进的CR-WPCA方法,对样本矩阵进行方差加权,使用Chebyshev矩阵作为协方差矩阵,经Householder正交化后,利用Rayleigh-Ritz过程计算特征值.对新方法进行了Monte Carlo模拟实验并在6个公共数据集上评估了CR-WPCA方法的性能.在三个自然光数据集上,通过应用CR-WPCA方法获得的重构误差平均值达到了1.160 3;在三个高光谱数据集上,结合四种分类器应用CR-WPCA方法的分类准确率平均值为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维小样本 主成分分析 Chebyshev矩阵 Householder正交化 Rayleigh-Ritz过程
下载PDF
马铃薯发酵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其香气成分分析
19
作者 杨莉 叶英 +4 位作者 陈碧钦 罗贞媛 刘娜 文和明 李华健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3期68-72,78,共6页
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提高其种植经济效益。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料液比、α-淀粉酶用量、酒曲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为单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用感官评价分析优化马铃薯发酵酒的... 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提高其种植经济效益。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料液比、α-淀粉酶用量、酒曲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为单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用感官评价分析优化马铃薯发酵酒的最佳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发酵酒进行香气成分检测。马铃薯发酵酒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g∶mL),α-淀粉酶添加量0.7%,酒曲添加量0.7%,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48 h,此时感官评分最高为84.9分。利用GC-MS技术对香气成分分析检测出6类29种物质,主要包括3种有机酸、11种酯类、1种酚类、8种醇类、5种烃类、1种呋喃类。其中,乙酸乙酯、乙醇、辛酸辛酯、异辛酸、苯乙醇、丁二酸二乙酯、异戊醇相对含量较高,是马铃薯发酵酒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得到马铃薯发酵酒的最佳工艺条件,运用GC-MS技术进行香气成分分析,为马铃薯发酵酒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发酵酒 正交试验 工艺优化 GC-MS香气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AHP-CRITIC复合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生地黄炒炭工艺优选 被引量:1
20
作者 谈小飞 石炎林 +6 位作者 杨启永 柯志华 黄涅 陈鹏 黄海华 汪文杰 瞿彩丽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5期23-30,共8页
目的:筛选生地黄炭的最佳炮制工艺参数,为生地黄炭质量控制提供综合评价模型。方法:以生地黄炭饮片6个有效成分(梓醇、地黄苷D、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5-羟甲基糠醛)的质量分数、吸附力、得率和外观性状评分共9... 目的:筛选生地黄炭的最佳炮制工艺参数,为生地黄炭质量控制提供综合评价模型。方法:以生地黄炭饮片6个有效成分(梓醇、地黄苷D、焦地黄苯乙醇苷A1、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5-羟甲基糠醛)的质量分数、吸附力、得率和外观性状评分共9个评价指标,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和单因素考察,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IC)复合熵权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以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及复合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优选生地黄炭最佳炮制工艺。结果:优选的生地黄炭最佳炮制工艺参数为:温度200℃,炒制20 min,转速25 Hz。结论:AHP-CRITIC复合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合正交试验进行生地黄炭炮制工艺优化,各指标权重系数客观且真实,优选的炒炭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良好,可以为生地黄炭炮制工艺标准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地黄炭 吸附力 正交试验设计 AHP-CRITIC复合熵权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