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contaminants released from fine sediment in rivers 被引量:4
1
作者 Pengda Cheng Hongwei Zhu +1 位作者 Baochang Zhong Daozeng Wang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791-798,共8页
Contaminants released from sediment into rivers are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to study in environmental hydrodynamics. For contaminants released into the overlying water under differe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the mec... Contaminants released from sediment into rivers are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to study in environmental hydrodynamics. For contaminants released into the overlying water under differe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the mechanical mechanisms involved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convective diffusion, molecular diffusion, and adsorption/desorption. Because of the obvious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f fine sediment (D90 = 0.06 mm), non-cohesive fine sediment, and cohesive fine sediment are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and phosphorus is chosen for a typical adsorption of a contaminant.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aminant release proc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hydraulic conditions, the contaminant release coupling mathematical model can be established by the N-S equation, the Darcy equation, the solute transport equation, and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equation. Then, the experiments are completed in an open water flum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onvective diffusion dominates the contaminant release both in non-cohesive and cohesive fine sediment after their suspension, and that they contribute more than 90 % of the total release. Molecular diffusion and desorption have more of a contribution for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unsuspended sediment. In unsuspension sediment, convective diffusion is about 10-50 times larger than molecular diffusion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under high velocity; it is close to molecular diffusion in the later stages. Convective diffusion is about 6 times larger than molecular diffusion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under low velocity, it is about a quarter of mole- cular diffusion in later stages, and has a similar level with desorption/adsorption. In unsuspended sediment, a seepage boundary layer exists below the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and various release mechanisms in that layer mostly dominate the contaminant release process. In non-cohesive fine sediment, the depth of that layer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shear stress. In cohesive fine sediment, the range seepage boundar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non-cohesive sediment, and that phenomenon is more obvious under a lower shear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HESIVE DIFFUSION Seepage boundarylayer. Adsorption/desorption COUPLING
下载PDF
轮盖开孔的离心风机流场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景银 田华 梁亚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17-1121,共5页
提出的在离心风机轮盖上靠近叶片吸力面处开孔的方法,可利用蜗壳内的高压气体产生射流,从而直接给叶轮内的低速或分离流体提供能量,以减弱由叶轮内二次流所导致的射流-尾迹结构,并可用于消除或解决部分负荷时常发生的离心叶轮的积灰问题... 提出的在离心风机轮盖上靠近叶片吸力面处开孔的方法,可利用蜗壳内的高压气体产生射流,从而直接给叶轮内的低速或分离流体提供能量,以减弱由叶轮内二次流所导致的射流-尾迹结构,并可用于消除或解决部分负荷时常发生的离心叶轮的积灰问题.通过对离心风机整机的数值实验发现,轮盖开孔后,在设计点附近的风机压力提高了约2%,全压效率提高了1%以上,小流量时压力提高了1.5%,全压效率提高了2.1%.进一步的流场分析表明,在设计流量和小流量时,由于轮盖开孔形成的射流可以明显改善叶轮出口的分离流动,减小低速区域,降低叶轮出口处的最高速度和速度梯度,从而减弱离心叶轮出口处的射流-尾迹结构.此外,沿叶片表面流动分离区域减小,压力增加更有规律.所提方法可以提高设计流量和小流量下的闭式离心叶轮性能和整机性能,结合其他离心叶轮自适应边界层控制技术,可全面提高离心叶轮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叶轮 轮盖开孔 射流-尾迹结构 边界层控制
下载PDF
复杂地形地区WRF模式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评估 被引量:51
3
作者 张小培 银燕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6,共9页
为更加精确地模拟复杂地形地区大气边界层中气象要素,将NASA发布的SRTM3(约90m分辨率)地形高度数据引入中尺度气象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结合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ACM2、MYN2.5level TKE(简称MYN)、Bougea... 为更加精确地模拟复杂地形地区大气边界层中气象要素,将NASA发布的SRTM3(约90m分辨率)地形高度数据引入中尺度气象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结合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ACM2、MYN2.5level TKE(简称MYN)、Bougeault and Lacarrere TKE(简称BL))及模式自带地形数据GTOPO30(约1km分辨率),模拟了2008年4月24—25日安徽黄山及周边地区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场变化特征,并对模式输出的2m气温、2m露点温度、10m风速、湿度廓线与模拟区域内19个气象站及2个探空站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无论采用哪种地形数据,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中,YSU方案模拟的2m气温误差最小,ACM2方案模拟的2m露点温度和10m风速误差最小;采用SRTM3数据后,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的2m气温平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分别降低了3.79%(YSU方案)、2.48%(ACM2方案)、3.8%(MYN方案)、0.87%(BL方案);对2m露点温度模拟,除MYN方案模拟平均RMSE降低了0.59%外,其他三种方案模拟误差分别增加了1.39%(YSU方案)、0.49%(BL方案)、0.89%(ACM2方案);而对10m风速的模拟结果,除ACM2方案模拟平均RMSE降低了2.28%外,其他三种方案模拟误差分别增加了0.22%(YSU方案)、2.32%(MYN方案)、2.45%(BL方案);对2个探空站点湿度廓线的模拟显示,各边界层方案均能模拟出水汽的垂直变化趋势,但模拟效果总体表现为偏湿,采用SRTM3地形数据之后,ACM2方案模拟部分时刻的低层水汽廓线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形 WRF模式 SRTM3数据 GTOPO30数据 边界层方案
下载PDF
北极夏季大气垂直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志昆 李志强 丁明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8-78,共11页
低层大气垂直物理剖面是研究大气边界层过程、模拟大气环流过程和进行天气预报的关键参数,海洋特别是北冰洋地区是气象实测资料的稀疏区甚至是空白区。因此,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2014年7月21日至9月11日),我们使用GPS低空探空系统... 低层大气垂直物理剖面是研究大气边界层过程、模拟大气环流过程和进行天气预报的关键参数,海洋特别是北冰洋地区是气象实测资料的稀疏区甚至是空白区。因此,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2014年7月21日至9月11日),我们使用GPS低空探空系统,对北极地区的大气垂直结构和边界层特征进行了观测实验。实地观测结果表明:(1)递减率对流层顶(LRT)和冷点对流层顶(CPT)均能准确的判断该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和温度,NCEP再分析资料在较低纬度能够很好的反应对流层顶变化特征,但是在海冰密集的北极地区(海冰密集度达9成以上)则相对较差,所以很有必要在该区域开展探空观测研究。(2)在高空存在一个明显的低温区和高空急流,低温区和高空急流中心区的海拔高度与对流层顶高度一致;在晴天和少云天气,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不大;在多云和阴雨天气,随着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顶高度逐渐降低。在晴天和少云天气相比多云和阴雨天气,高空急流区的强度较弱,垂直和水平均范围较小。(3)CPT和高空急流的高度随着纬度有降低的趋势,75°N以北的区域降低显著;对流层垂直温度递减率随着纬度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4)观测期间,在海拔3km以下均存在多个逆温层。其中风速切变在逆温层的消失或者减弱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80°N以北区域,对流层顶逆温(TIL)明显小于其他区域。表明极点附近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相比其他区域更加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大气结构 GPS探空 对流层顶 边界层
下载PDF
具有无穷大边界值的二阶拟线性奇摄动Robin问题的双边界层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哲彦 沈建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3,共7页
研究一类具有无穷大边界值的二阶拟线性奇摄动Robin边值问题的双边界层现象.基于边界层校正的思想,构造了左右端点附近的边界层函数(包括指数型与代数型),得到了该问题一致有效的渐近解;基于微分不等式理论,证明了该问题解的存在性,给... 研究一类具有无穷大边界值的二阶拟线性奇摄动Robin边值问题的双边界层现象.基于边界层校正的思想,构造了左右端点附近的边界层函数(包括指数型与代数型),得到了该问题一致有效的渐近解;基于微分不等式理论,证明了该问题解的存在性,给出了渐近解关于精确解的误差估计.一个典型的算例验证了所得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IN问题 无穷大边界值 双边界层 边界层校正 微分不等式
下载PDF
组合抽吸对跨音速压气机稳定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掩刚 任思源 +1 位作者 国睿 赵龙波 《航空工程进展》 2012年第3期351-356,共6页
为研究组合抽吸对跨音速压气机稳定性的作用,以NASA Rotor35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手段深入分析了不同抽吸方案对该压气机稳定性以及流场结构的影响效应,数值计算采用商业软件NUMECA结合S-A模型,求解定常N-S方程组。研究结果表明:叶... 为研究组合抽吸对跨音速压气机稳定性的作用,以NASA Rotor35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手段深入分析了不同抽吸方案对该压气机稳定性以及流场结构的影响效应,数值计算采用商业软件NUMECA结合S-A模型,求解定常N-S方程组。研究结果表明:叶表和端壁组合抽吸不仅对压气机的压比和效率性能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对压气机内部的流动失稳机制有抑制作用,是一种可行的流动失稳控制策略;叶表抽吸缝主要是吸除叶片吸力面附面层内的低能高熵流体提高压气机的效率,端壁抽吸主要是吸除叶顶内低能高熵流体,改善叶顶复杂流动结构,进而扩大压气机稳定工作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音速压气机 附面层抽吸 抽吸位置 流动稳定性 组合抽吸
下载PDF
电流变液中的边界层扩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坚石 梅光前 +2 位作者 陈天健 胡林 唐延林 《贵州科学》 1995年第4期1-5,共5页
本文通过系统能量变化研究了边界层的扩展,论证了Klingenberg等的假定,给出了间隙宽度的近似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屈服应力计算公式,并对其作了适当的讨论。
关键词 边界层 间隙宽度 屈服应力 电流变液 扩展
下载PDF
LES/RANS方法混合函数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逖 刘卫东 +2 位作者 孙明波 范晓樯 梁剑寒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7-493,共7页
将两方程k-ωSST湍流模型和Sagaut的混合尺度亚格子模型通过一个混合函数相结合,构造出一种混合大涡/雷诺平均N-S方程模拟方法(hybird large eddy simulation/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HybridLES/RANS),采用这种混合模拟方法结... 将两方程k-ωSST湍流模型和Sagaut的混合尺度亚格子模型通过一个混合函数相结合,构造出一种混合大涡/雷诺平均N-S方程模拟方法(hybird large eddy simulation/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HybridLES/RANS),采用这种混合模拟方法结合5阶WENO格式对Ma=2.8平板湍流边界层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计算区域上游入口处采用"回收/调节"方法生成湍流脉动边界条件,通过考查RANS区域向LES区域的过渡参数及网格分辨率对这种混合模拟方法进行了评价.计算结果表明:该文采用的混合模拟方法可以捕捉到湍流边界层中的大尺度结构且入口边界层平均参数不会发生漂移,混合函数应当将RANS区域和LES区域的过渡点设置在对数律层和尾迹律层的交界处,而过渡应当迅速以获得正确的雷诺剪切应力分布,在该文采用的模型及数值方法的条件下,流向及展向的网格小至与Escudier混合长相当时,能够获得可以接受的脉动速度的单点-二阶统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大涡/雷诺平均N-S方程模拟方法 WENO格式 湍流边界层 “回收/调节”方法 混合函数
下载PDF
具有转向点的二阶非线性方程Robin问题的奇摄动(英)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秀 《应用数学》 CSCD 1997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应用微分不等式的方法,研究了具有转向点的二阶非线性方程Robin问题的奇摄动,根据fy在转向点附近的性态,边值问题的解将呈现冲击层现象和边界层现象,在适当的假设条件下,我们证明了该问题的存在性和不同的渐近性质。
关键词 奇摄动 ROBIN问题 转向点 非线性方程 边值问题
下载PDF
磁层顶剪切磁流体非线性性态的谱截断法研究Ⅰ.流场扰动对磁场的作用
10
作者 王宪民 王敬芳 梁百先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3-200,共8页
本文用谱截断方法研究了磁层顶剪切磁流体的非线性性态。结果表明:流场扰动会使系统出现剪切不稳定(K-H不稳定)性;系统具有对初值的敏感性,这是导致湍动而使磁层顶动力学性态难以预测的根本原因;流场粘性及流场与磁场的相互作用使能量... 本文用谱截断方法研究了磁层顶剪切磁流体的非线性性态。结果表明:流场扰动会使系统出现剪切不稳定(K-H不稳定)性;系统具有对初值的敏感性,这是导致湍动而使磁层顶动力学性态难以预测的根本原因;流场粘性及流场与磁场的相互作用使能量与动量在流场与磁场中转化和传输;外界能流通过粘性与耦合作用可周而复始地在系统中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顶 剪切磁流体 非线性性态
下载PDF
具有前掠叶片的低压涡轮叶栅流动稳定性研究
11
作者 化广宇 张宏涛 顾忠华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8-200,共3页
在具有前掠叶片的涡轮低压导向叶栅的风洞实验中,测量了静压系数在不同叶高沿叶型的分布。根据静压分布的测量值,通过求解Falkner-Skan方程,获得不同来流马赫数下叶片边界层内沿流向的速度、压力、密度等参数。然后,将以上结果作为边界... 在具有前掠叶片的涡轮低压导向叶栅的风洞实验中,测量了静压系数在不同叶高沿叶型的分布。根据静压分布的测量值,通过求解Falkner-Skan方程,获得不同来流马赫数下叶片边界层内沿流向的速度、压力、密度等参数。然后,将以上结果作为边界层的平均流动值,结合数值离散化的正交曲线坐标系线性抛物化稳定性方程(PSE),对边界层流动的稳定性进行特征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所选用的实验叶栅由于应用了前掠叶片,加载均匀,边界层流动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低压导向叶栅 前掠叶片 风洞实验 PSE方法 边界层稳定性
下载PDF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ornadoes and squall storms 被引量:3
12
作者 Sergey A.Arsen'yev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1年第2期215-221,共7页
Recent advances in modeling of tornadoes and twisters consist of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of occurrence and evolution of a violent F5-class tornado on the Fujita scale, and four-dimensional... Recent advances in modeling of tornadoes and twisters consist of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of occurrence and evolution of a violent F5-class tornado on the Fujita scale, and four-dimensional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a tornado with the fourth coordinate time multiplied by its characteristic velocity. Such a tornado can arise in a thunderstorm supercell filled with turbulent whirlwinds. A theory of the squall storms is proposed. The squall storm is modeled by running pertur- b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inversion on the lower boundary of cloudiness. This perturbation is induced by the action of strong, hurricane wind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troposphere, and looks like a running solitary wave (soliton); which is developed also in a field of pressure and velocity of a wind. If a soliton of a squall storm gets into the thunderstorm supercell then this soliton is captured by supercell. It leads to additional pressure fall of air inside a storm supercell and stimulate amplification of wind velocity here. As a result, a cyclostrophic balance inside a storm supercell generates a tornado. Comparison of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of wind velocity inside a tornado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new formulas and equations with radar observations of the wind velocity inside Texas Tornado Dummit in 1995 and inside the 3 May 1999 Oklahoma City Tornado shows good correspon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NADOES Squall storm Atmosphere boundarylayer Mathematical modeling
下载PDF
地表热通量的变化对边界层热力对流卷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霞 黄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6720-6724,共5页
以1995年8月14日在Florida观测(SCMS实验期间)的位温、水汽和风速等为初始化的大涡模拟结果,分析研究了边界层对流卷的发展及地表热通量对边界层热力对流卷的影响。分析了热力对流卷的位温、垂直速度及水汽混合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边... 以1995年8月14日在Florida观测(SCMS实验期间)的位温、水汽和风速等为初始化的大涡模拟结果,分析研究了边界层对流卷的发展及地表热通量对边界层热力对流卷的影响。分析了热力对流卷的位温、垂直速度及水汽混合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边界层对流卷中,上升气流较暖湿,下沉气流较干冷。还研究了边界层对流卷的演变,结果表明当地表热通量增大时,对流会变得非常活跃,对流层发展的高度也会加深。而当地表热通量增大致超过对流卷维持的临界值时,已经无法观察出对流卷的线性特点。利用地表热通量对对流卷形成和消散的敏感性实验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地表热通量改变时,对流卷的组织性和对流的强度发生的相应变化。减小地表热通量时,对流的强度明显减弱。对流卷的组织性较显著。增加地表热通量时,对流的强度增大,对流会变得很不规则,但当地表热通量太大时,已经看不到有组织的对流卷。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卷的维持需要一定的地表热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对流卷 地表热通量 热力对流 大涡模拟
下载PDF
Symmetries of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 of power-law fluids of second grade 被引量:1
14
作者 Mehmet Pakdemirli Yi■it Aksoy +1 位作者 Muhammet Yürüsoy Chaudry Masood Khalique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61-670,共10页
A modified power-law fluid of second grade is considered. The model is a combination of power-law and second grade fluid in which the fluid may exhibit normal stresses, shear thinning or shear thickening behaviors. Th... A modified power-law fluid of second grade is considered. The model is a combination of power-law and second grade fluid in which the fluid may exhibit normal stresses, shear thinning or shear thickening behaviors.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are derived for two dimensional incompressible flows, and from which the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 are derived. Symmetries of the boundary layer equations are found by using Lie group theory, and then group classification with respect to power-law index is performed. By using one of the symmetries, namely the scaling symmetry, the partial differential system is transformed into an ordinary differential system, which is numerically integrated under the classical boundary layer conditions. Effects of power-law index and second grade coefficient on the boundary layers are shown and solutions are contrasted with the usual second grade fluid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law fluid of second grade boundarylayers Lie group theory
下载PDF
纵向涡强化换热的M-Z干涉流动显示技术
15
作者 刘永 宋耀祖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5-147,共3页
本文采用M-Z干涉测量的方法,研究了半三角形翼片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方案对矩形通道内气体流动换热的影响,获得了安装纵向涡发生器前后对流换热温度场的M-Z干涉图像。通过对实验获得的干涉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表明安装纵向涡发生器后,通... 本文采用M-Z干涉测量的方法,研究了半三角形翼片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方案对矩形通道内气体流动换热的影响,获得了安装纵向涡发生器前后对流换热温度场的M-Z干涉图像。通过对实验获得的干涉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表明安装纵向涡发生器后,通道内入口段流动的热边界层明显变薄,反映了纵向涡对流动换热的强化作用,验证了将M-Z干涉测量方法应用于纵向涡强化换热研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 强化换热 M-Z干涉 热边界层
下载PDF
大气边界层对SFS2空气尾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金玲 姜广文 杨妙升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7-40,共4页
为研究大气边界层对舰船空气尾流特性的影响,本文以典型驱护舰简化模型SFS2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CFD)方法模拟了均匀来流条件和2种大气边界层条件下的尾流。Ansys Fluent的计算结果表明大气边界层中的速度梯度减小了入口处... 为研究大气边界层对舰船空气尾流特性的影响,本文以典型驱护舰简化模型SFS2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CFD)方法模拟了均匀来流条件和2种大气边界层条件下的尾流。Ansys Fluent的计算结果表明大气边界层中的速度梯度减小了入口处气流流动动能的输入,湍流特性中湍动能的存在又增加了能量的输入,故同时考虑速度梯度和湍流特性大气边界层条件时,预测的流场物理量数值位于均匀来流和速度梯度条件下预测值之间。本文研究成果表明在实际研究舰船空气尾流时大气边界层条件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舰船空气尾流 SFS2 CFD 湍流
下载PDF
THE PREDICTIONS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ON TURBINE BLADE AIRFOIL BY USING LOW-REYNOLDS NUMBER TURBULENCE MODEL
17
作者 ZhuHuiren,LiuSongling(Department of Aeroengines and Thermal Power Engineering,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China,71007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THEPREDICTIONSOFCONVECTIVEHEATTRANSFERONTURBINEBLADEAIRFOILBYUSINGLOW-REYNOLDSNUMBERTURBULENCEMODELTHEPREDIC... THEPREDICTIONSOFCONVECTIVEHEATTRANSFERONTURBINEBLADEAIRFOILBYUSINGLOW-REYNOLDSNUMBERTURBULENCEMODELTHEPREDICTIONSOFCONV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ce models turbine blades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boundarylayers
下载PDF
包含超梯度力作用的台风次级环流诊断方程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昱鑫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49-1057,共9页
次级环流在台风的发展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梯度风平衡的Sawyer-Eliassen(SE)方程常用于台风次级环流的诊断。然而梯度风平衡关系在台风边界层及边界附近有较大误差,这导致SE方程求解出的次级环流在边界层也会有较大误差。本文在... 次级环流在台风的发展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梯度风平衡的Sawyer-Eliassen(SE)方程常用于台风次级环流的诊断。然而梯度风平衡关系在台风边界层及边界附近有较大误差,这导致SE方程求解出的次级环流在边界层也会有较大误差。本文在梯度风平衡方程中保留包含径向摩擦力项在内的超梯度力项,得到包含超梯度力作用的SE方程,从方程形式上看超梯度力主要是通过调节与斜压性相关的系数来影响次级环流的。对"森拉克"(2008)台风次级环流的诊断结果显示,在不人为改变边界层流场结构的情况下,新的SE方程能显著改善次级环流的求解效果,避免眼墙外侧边界层附近的虚假对流并且减小虚假入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Sawyer-Eliassen方程 次级环流 梯度风平衡 边界层
下载PDF
基于优化CFD模型的风电场风速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致远 孙凯丰 +3 位作者 侯金锁 于殿富 汪濙海 高乐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6-452,共7页
为了提高风资源普查的精度,更好地针对我国地形及风况,文章优化了现有风资源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编写了相应计算模块。优化模型包括:(1)贴合复杂山地地形的网格化分器,可以对任意地形进行网格划分;(2)通过分析测风数据自动计算湍流模型... 为了提高风资源普查的精度,更好地针对我国地形及风况,文章优化了现有风资源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编写了相应计算模块。优化模型包括:(1)贴合复杂山地地形的网格化分器,可以对任意地形进行网格划分;(2)通过分析测风数据自动计算湍流模型系数;(3)增加温度运输方程,将大气边界层热稳定度耦合到动量方程和湍流模型中;(4)与实际大气边界层热稳定度分层效应一致的入口条件及壁面函数。为了验证优化后的风资源计算方法的精度,文章对一待开发风电场进行了风资源计算。计算结果显示,使用优化的模块可以更精确地计算风速,与优化前相比,可以将误差至少降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开发 风资源数值计算 大气边界层稳定度 湍流模型
下载PDF
均质充量压缩着火燃烧碳氢生成和边界层贡献的试验研究
20
作者 耿壮壮 吕兴才 +2 位作者 广环宇 杨铮 黄震 《柴油机》 2012年第4期1-5,共5页
试验研究了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燃烧过程中边界层区域HC生成、分布与消耗历程,考察了边界层各个区域对整体HC排放的贡献比例。为此,在快速压缩机上利用瞬态HC排放仪测量了均质混合气在当量比0.4、不同压缩比下靠近气缸盖底面和气缸... 试验研究了均质充量压缩着火(HCCI)燃烧过程中边界层区域HC生成、分布与消耗历程,考察了边界层各个区域对整体HC排放的贡献比例。为此,在快速压缩机上利用瞬态HC排放仪测量了均质混合气在当量比0.4、不同压缩比下靠近气缸盖底面和气缸体侧面不同距离的各测点在全反应历程内的HC浓度。研究发现:压缩比降低使得边界层效应更加明显;同一工况下,气缸盖底面和气缸体侧面的边界层厚度因受到压缩挤流和壁面传热的影响而不同,气缸体侧面的边界层效应比气缸盖底面的更加显著;靠近气缸盖底面和气缸体侧面2mm以内的区域对整体HC排放的贡献较高,气缸中心燃烧核心区域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CI燃烧 HC 分布 边界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