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深度的研究
1
作者 黄强辉 蒋粤萍 +2 位作者 詹碧鸣 黄钱伟 胡金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8,共6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78例,收集患者...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78例,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术中数据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3、6、9和12个月的随访情况。将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阻抗、电极植入深度进行线性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70例(89.7%)起搏时V_(1)导联QRS波末端出现r’波,8例(10.3%)QRS波表现为r S、RS型或终末端无r’波。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r’波振幅与电极植入深度呈正相关(r=0.424,P<0.01),与阻抗呈负相关(r=-0.256,P=0.03);电极植入深度与阻抗无明显相关性(r=-0.132,P=0.27)。回归分析显示,电极植入深度是r’波振幅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056,P=0.000)。结合建立的回归模型和阻抗大小显示,V_(1)导联r’波振幅在0.24~0.69 mV范围内,阻抗在648.30~828.90Ω之间,电极植入深度6~11 mm最合适,穿孔风险小,且能较大概率成功夺获左束支,起搏参数满意,起搏QRS波时限较窄。在术中、术后48 h及12个月随访期间内,患者均未出现电极穿孔、血栓栓塞、心脏填塞、感染、导线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起搏方式。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在一定合适范围内,并结合阻抗变化可指导左束支区域起搏,有助于降低电极穿孔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r’波振幅 电极穿孔 阻抗
下载PDF
心律失常与起搏领域临床研究2023年度进展
2
作者 吴寸草 李学斌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回顾2023年心律失常领域重要临床试验,涉及心房颤动(房颤)、起搏等方面。CIRDADOSE研究及EARLY-AF研究均肯定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疗效,减慢房颤进展。MANIFEST-PF研究回顾房颤脉冲场消融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在ADVENT研究中再次证实其安... 回顾2023年心律失常领域重要临床试验,涉及心房颤动(房颤)、起搏等方面。CIRDADOSE研究及EARLY-AF研究均肯定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疗效,减慢房颤进展。MANIFEST-PF研究回顾房颤脉冲场消融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在ADVENT研究中再次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传统热消融。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研究中,与双心室起搏(BVP)相比,LBBAP降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和新发房颤发生率。对于起搏比例高且射血分数降低的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BUDAPEST CRT升级研究肯定了其升级到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的明确获益。DANPACEⅡ研究显示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的心房起搏最小化并不能降低房颤的发生率。IDE研究显示Aveir DR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术后3个月安全性良好,可提供可靠的心房起搏和房室同步。iSUSI研究是对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注册研究,发现心力衰竭和非心力衰竭患者不恰当和恰当电击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试验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脉冲场消融 左束支区域起搏 CRT升级 无导线起搏器 植入式除颤器
下载PDF
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set to outshine biventricular pac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3
作者 Akash Batta Juniali Hatwal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4年第4期186-190,共5页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of long-term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necessitated the search for alternative pacing sites which could prevent or alleviate pacinginduced cardiomyopathy.Until recently,biventricular pacing(BiVP...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of long-term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necessitated the search for alternative pacing sites which could prevent or alleviate pacinginduced cardiomyopathy.Until recently,biventricular pacing(BiVP)was the only modality which could mitigate or prevent pacing induced dysfunction.Further,BiVP could resynchronize the baseline electromechanical dssynchrony in heart failure and improve outcomes.However,the high non-response rate of around 20%-30%remains a major limitation.This non-response has been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the direct non-physiological stimulation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myocardium bypassing the conduction system.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the concept of conduction system pacing(CSP)came up.Despite initial success of the first CSP via His bundle pacing(HBP),certain drawbacks including lead instability and dislodgements,steep learning curve and rapid battery depletion on many occasions prevented its widespread use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Subsequently,CSP via left bundle branch-area pacing(LBBP)was developed in 2018,which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has shown efficacy comparable to BiVP-CRT in small observational studies.Further,its safety has also been well established and is largely free of the pitfalls of the HBP-CRT.In the recent metanalysis by Yasmin et al,comprising of 6 studies with 389 participants,LBBPCRT was superior to BiVP-CRT in terms of QRS duration,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cardiac chamber dimensions,lead thresholds,and functional status amongst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However,there are important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including the small overall numbers,inclusion of only a single smal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and a small follow-up duration.Further,the entire study population analyzed was from China which makes generalizability a concern.Despite the concerns,the meta-analysis adds to the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e efficacy of LBBP-CRT.At this stage,one must acknowledge that the fact that still our opinions on this technique are largely based on observational data and there is a dire need for larger RCTs to ascertain the position of LBBPCRT in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ventricular pac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onduction system pacing Left bundle branch-area pacing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Electromechanical dssynchrony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党员教育研究
4
作者 王今诚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3-102,共10页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持续开展党员教育,以提高农民党员的思想认识与政治水平,引导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在中共中央、西北局(...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持续开展党员教育,以提高农民党员的思想认识与政治水平,引导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党委、边区中央局)领导下,边区乡村党员教育以西北局高干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乡村党员教育中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比较严重,教学方式以照本宣科为主,教育形式主要是流动训练班,教材内容艰深、枯燥无味。后一阶段,结合全党整风,较好地纠正了党员教育中存在的偏差,面向乡村党员干部的扫盲教育与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效果,基本实现了巩固和发展党员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乡村党员教育 乡村党支部
下载PDF
高龄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5
作者 刘文武 梁晋 +3 位作者 陈成 戴悦晴 伍雯婷 钱钧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74例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行LBBaP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低龄组(60岁<年龄<80岁),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74例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行LBBaP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低龄组(60岁<年龄<80岁),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及随访1年的起搏器参数,心脏彩超参数以及并发症情况,观察LBBaP在高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在185例患者中,174例成功行LBBaP,成功率94.1%。高龄组患者成功率与低龄组相似(93%vs.94%,P=0.805),两组术中起搏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异常、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均高于低龄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高龄组阈值、感知较术中有所上升(P<0.05),阻抗有所下降(P=0.034)。低龄组感知较术中上升(P=0.001)、阻抗下降(P<0.001);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术前提高(P<0.05),其中高龄组改善更明显(P=0.008);两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两组术后起搏参数保持稳定,三尖瓣反流未有进展,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BBaP在高龄患者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高龄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方案在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6
作者 汤丽燕 李俊 +1 位作者 孙巧红 陈利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16-120,共5页
目的 探讨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方案在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50例BRVO继发ME患者分为对照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 目的 探讨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方案在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50例BRVO继发ME患者分为对照组(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和双激光组(雷珠单抗联合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治疗),各75例。治疗后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恢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内压(IOP)、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黄斑区血流情况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 双激光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BCVA高于治疗前,IOP、CMT低于治疗前,且双激光组BCVA高于对照组,IOR、CM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浅、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高于治疗前,且双激光组高于对照组(P<0.05)。双激光组囊样渗漏、弥漫渗漏、局部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无灌注区、黄斑区双激光治疗BRVO继发ME可提高雷珠单抗的效果,促进患者视力恢复,还可改善黄斑区血流状况,减少血管渗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无灌注区 黄斑区 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 黄斑水肿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眼内压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冠之 丁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慢性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生理性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8
作者 樊晓寒 朱浩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2期946-950,共5页
临床实践中,对于宽QRS波、双心室电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BiVP)实现双心室电机械同步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目前已被多个国际心力衰竭和起搏指南推荐。BiVP-CRT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 临床实践中,对于宽QRS波、双心室电机械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BiVP)实现双心室电机械同步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目前已被多个国际心力衰竭和起搏指南推荐。BiVP-CRT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再入院、逆转左心室重构、降低死亡风险。然而,BiVP-CRT手术仍面临着冠状窦插管失败、无理想靶静脉、膈神经刺激、左心室电极起搏阈值高、电极脱位等技术难点。另外,多年来研究发现约30%~40%患者BiVP-CRT术后心功能无显著改善,即CRT无反应。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HBP是目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技术,但由于希氏束解剖位置特点以及起搏电极和工具的限制,HBP的临床应用很难普及。LBBAP是国内原创的生理性起搏新术式,能够克服HBP的临床应用限制,获得HBP相似的生理性起搏效果。LBBAP根据有无左束支夺获进一步分为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室间隔部起搏(LVSP),2种起搏术式均可以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缩窄QRS波。LBBAP起搏参数稳定可靠,远期失夺获风险小,展现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在未来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理性起搏技术。但是,目前仍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LBBAP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再同步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临床实践中,BiVP、HBP、LBBAP 3种生理性起搏策略各有优势和不足,互为补充,对于不同临床特征的心力衰竭患者需选择不同的起搏治疗策略,以期提高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的反应率并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万小倩 孙磊 顾翔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6期486-490,共5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一部分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但是,并非所有进行CRT的患者都能有良好的反应性。患者的选择、植入部位及器械的选择、设备程控和随访等因素均可影响CRT反应性。因此现综述可能提高CRT反应性的相...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一部分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但是,并非所有进行CRT的患者都能有良好的反应性。患者的选择、植入部位及器械的选择、设备程控和随访等因素均可影响CRT反应性。因此现综述可能提高CRT反应性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电图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下载PDF
蚁群算法在高噪声区的InSAR相位解缠应用研究
10
作者 王光 赵鹏飞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3年第1期73-76,80,85,共6页
InSAR技术已成为目前监测地面沉降、山体滑坡和地震等灾害的重要手段,而相位解缠是InSAR技术的关键一步。在噪声严重区域使用枝切法进行解缠时会产生大量的残差点,建立的枝切线过长并且会产生大量密集的区域,解缠时会产生解缠“孤岛”... InSAR技术已成为目前监测地面沉降、山体滑坡和地震等灾害的重要手段,而相位解缠是InSAR技术的关键一步。在噪声严重区域使用枝切法进行解缠时会产生大量的残差点,建立的枝切线过长并且会产生大量密集的区域,解缠时会产生解缠“孤岛”。本文应用蚁群算法寻找距离最近的异性残差点并放置建立枝切线,缩短枝切线的长度,减少密集区域,使得枝切线长度最短来避免枝切法产生的解缠“孤岛”。通过仿真实验和泉州地区实地的InSAR图像数据进行实验计算和分析,并以均方误差和解缠时间作为评价指标与其他5种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要优于其他算法,且该算法产生的枝切线相比于Goldstein枝切法产生的枝切线总长度缩短超过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相位解缠 蚁群算法 枝切法 最短枝切线 高噪声区
下载PDF
心脏生理性起搏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智 李芳 +1 位作者 陈忠军 肖祥彬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72-77,共6页
生理性起搏是心脏起搏领域追求的目标,除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之外,希氏束起搏(HBP)是过去多年生理性起搏技术的重要进展,小规模单中心临床研究证实HBP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由于HIS束特殊的解剖特点,HBP存在夺获成功率偏低和起... 生理性起搏是心脏起搏领域追求的目标,除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之外,希氏束起搏(HBP)是过去多年生理性起搏技术的重要进展,小规模单中心临床研究证实HBP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由于HIS束特殊的解剖特点,HBP存在夺获成功率偏低和起搏阈值偏高,造成远期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顾虑。左束支区域起搏是HBP基础上的进步,相比HBP有一定优势,兼顾了起搏的生理性和安全性。本文基于目前国内外关于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背景和现状,综述心脏生理性起搏的传统和新认识上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下载PDF
正常人腕掌部尺神经多模态超声评估
12
作者 张馨月 丛志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782-786,共5页
目的获得腕掌部尺神经主干、深支、浅支及其周围小鱼际肌的的超声影像及小鱼际肌的杨氏模量值,为研究腕掌部尺神经病变奠定影像诊断基础。方法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男18名,女12名),共60支手腕。测量并记录受试者双侧手腕宽度、手腕深度... 目的获得腕掌部尺神经主干、深支、浅支及其周围小鱼际肌的的超声影像及小鱼际肌的杨氏模量值,为研究腕掌部尺神经病变奠定影像诊断基础。方法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男18名,女12名),共60支手腕。测量并记录受试者双侧手腕宽度、手腕深度、手腕周长、手掌长度及手掌宽度;行超高频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腕尺管内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支、浅支的横截面积(CSA);利用微细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尺神经及其周围的血流信号分布情况,并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分别获取小鱼际肌的杨氏模量值。结果健康成年男性与女性间手腕宽度,手腕深度,手腕周长,手掌长度及手掌宽度与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浅支的横截面积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浅支的横截面积与手腕宽度,手腕深度,手腕周长,手掌长度及手掌宽度相关(P<0.05);优势手与非优势手在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浅支横截面积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所测全部尺神经及其深、浅支微细血流显像均未探及血流信号;除掌短肌外的小鱼际肌的杨氏模量值在男女性别间、优势手及非优势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浅支的横截面积在不同的性别间存在差异,且与手腕的粗细、手的长度、手的宽度等有关。而优势手与非优势手在尺神经主干及其深、浅支横截面积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腕掌部尺神经病变超声检查时,对同一人的双侧腕掌部尺神经各项参量及小鱼际肌进行对比扫查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尺神经深支 横截面积 剪切波弹性成像 小鱼际肌
下载PDF
双定位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13
作者 刘文武 梁晋 +2 位作者 陈成 武雯婷 钱钧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5期317-321,共5页
目的:探讨双定位法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接受LBBaP的10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手术成功患者分为常规法LBBaP植入组(t-LBBaP组,n=46)和双定位法LBBaP植入组(d... 目的:探讨双定位法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接受LBBaP的10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手术成功患者分为常规法LBBaP植入组(t-LBBaP组,n=46)和双定位法LBBaP植入组(d-LBBaP组,n=59)。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和随访1年期间起搏器参数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在105例患者中,99例成功行LBBaP,成功率94.3%。t-LBBaP组成功率42/46(91.3%),d-LBBaP组成功率57/59(96.6%)。d-LBBaP组电极植入尝试次数[(1.89±0.88)次对(2.64±1.01)次]、X线曝光时间[(9.22±4.27)min对(13.34±5.47)min)]、手术时间[(86.32±10.10)min对(95.29±15.90)min]、术后3 d肌钙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t-LBBaP组(P均<0.05)。t-LBBaP组术后6个月起搏器阈值较术中上升,d-LBBaP组术后1个月、t-LBBaP组术后6个月起搏器感知较术中上升,2组术后6个月起搏器阻抗较术中下降(P均<0.05)。随访过程中2组间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及术后随访1年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定位法LBBaP可以准确判断电极位置,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是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双定位法 可行性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新发房颤及心功能影响的对比
14
作者 刘靖 林苏华 +2 位作者 李煜 许健 林镇国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高心室起搏比例患者中远期新发房颤及心功能影响。方法以因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行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入组LBBAP高心室起搏比例组(LBBAPhigh组)、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高心室起搏比例...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高心室起搏比例患者中远期新发房颤及心功能影响。方法以因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行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入组LBBAP高心室起搏比例组(LBBAPhigh组)、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高心室起搏比例组(RVSP-high组)、RVSP低心室起搏比例组(RVSP-low组)。随访内容包括:各随访节点心房频率大于180次/min、持续时间大于1 min且发生自动模式转换(AMS)事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参数、NT-proBNP水平。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新发房颤的时间曲线,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对比三组患者半年期心超参数与NTproBNP水平。结果与LBBAP-high组比较,起搏QRS宽度RVSP-low组升高(P<0.01),RVSP-high组升高(P<0.01)。随时间延长,患者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逐渐增高。三组患者记录到房颤事件共有59例(57%),其中,LBBAP-high组15例(44%)、RVSP-low组11例(38%)、RVSP-high组33例(82%)。RVSP-high组患者新发房颤比率比LBBAP-high组及RVSP-low组显著增高(P<0.01)。以False Discovery Rate(FDR)法进行两两比较:LBBAP-high组和RVSP-high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RVSP-high组和RVSP-low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LBBAP-high组和RVSP-low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起搏比例的右室间隔部起搏(HR=3.004;95%CI:1.615~5.586;P<0.01)、低射血分数(HR=1.029;95%CI:1.004~1.054;P<0.05)及高血压(HR=1.889;95%CI:1.05~3.40;P<0.05)是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高比例的右室间隔部起搏(HR=5.572;95%CI:2.444~12.701;P<0.01)及高血压(HR=2.752;95%CI:1.342~5.642;P<0.05)是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半年随访,与LBBAP-high组(223±63)pg/mL比较,RVSP-high组(752±54)pg/mL的NT-proBNP水平升高(P<0.01);与RVSP-low组(405±48.7)pg/mL组比较,RVSP-high组的NT-proBNP水平升高(P<0.01)。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作为更为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减少了新发房颤的比例。在这组患者中,左束支区域起搏未对患者中远期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间隔部起搏
下载PDF
心脏起搏导线植入位点的优化更新
15
作者 景占斌(综述) 李万鹏 黄晏(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3年第10期1865-1871,共7页
心脏起搏是治疗有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长期、高比例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使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传统双心室起搏通过右室心内膜和左室心外膜双心室同步起搏,并非是生理性的起搏,且无应答率较高。心脏传导系统起搏... 心脏起搏是治疗有症状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长期、高比例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使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传统双心室起搏通过右室心内膜和左室心外膜双心室同步起搏,并非是生理性的起搏,且无应答率较高。心脏传导系统起搏是一种利用心脏传导系统激动心室的生理性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相比,心脏传导系统起搏具有更好的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同希氏束起搏相比,左束支区域起搏具有更佳的起搏参数(起搏阈值更低且平稳、较高的R波振幅)。通过阐述心脏起搏导线植入位点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到右心室间隔/流出道起搏,再到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优化更新,介绍各种起搏方式并比较不同起搏方式的优缺点,突显出生理性起搏的优势,并对生理性起搏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脏传导系统 束支阻滞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下载PDF
二阶段手写汉字骨架提取优化
16
作者 陈泓汉 王涛 熊显航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3年第7期41-46,共6页
骨架提取是研究手写汉字的重要先决步骤,基于细化算法提取手写汉字骨架存在笔画交叉处产生不同程度畸变以及毛刺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细化算法的二阶段手写汉字骨架提取优化算法。使用细化算法得到待修复的汉字骨架,通过二阶段检测算... 骨架提取是研究手写汉字的重要先决步骤,基于细化算法提取手写汉字骨架存在笔画交叉处产生不同程度畸变以及毛刺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细化算法的二阶段手写汉字骨架提取优化算法。使用细化算法得到待修复的汉字骨架,通过二阶段检测算法识别汉字骨架中笔画交错分叉区域以及确定畸变待修复范围,并依据分叉区域类型,采用相应的修复策略。实验结果表明,该二阶段检测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笔画分叉区域,准确率达到96.89%,且分叉区域归类算法可很好地识别出畸变区域类型。经过修复后的汉字骨架能够正确地反映笔画间的原有拓扑结构,使得最终优化骨架更能突出手写汉字特征,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写汉字 细化算法 区域畸变 分叉点合并 畸变修复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曾许 蒲丽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1期1043-1050,共8页
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引起电-机械不同步导致或加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的风险。双心室起搏可改善心室不同步,但也无法消除电不同步,同时有较高的无应答率。希氏束起搏是一种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模式,但其起搏阈值较高且手术难度较大等限制其... 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引起电-机械不同步导致或加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的风险。双心室起搏可改善心室不同步,但也无法消除电不同步,同时有较高的无应答率。希氏束起搏是一种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模式,但其起搏阈值较高且手术难度较大等限制其在临床的应用。左束支区域起搏由于起搏阈值低且手术难度较低被认为是克服希氏束起搏局限性的有效替代方法。本文将从左束支起搏操作及夺获标准、左束支起搏并发症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生理性起搏 传导系统起搏 左束支夺获
下载PDF
红松人工林叶面积分布规律及回归模型研究
18
作者 李鑫 贾炜玮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共11页
叶面积的大小可以对树木的生长和生命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关系到树木生物量的变化和森林生态的发展趋势,叶面积的研究可以对树木的相关分析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基于黑龙江省48株红松人工林解析木数据和排水法测定的叶面积数据,建... 叶面积的大小可以对树木的生长和生命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关系到树木生物量的变化和森林生态的发展趋势,叶面积的研究可以对树木的相关分析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基于黑龙江省48株红松人工林解析木数据和排水法测定的叶面积数据,建立基础线性回归模型,后引入随机效应参数构建混合效应回归模型以提高拟合效果和预估精度。在加入树木层次的随机效应时,最终得到的最优混合效应模型含有3个随机效应参数,分别为枝条基径的对数(lnBD)、枝条长度的对数(lnSL)、树高的对数(lnHT)。该模型的R_(a)^(2)=0.86,平均绝对偏差M_(AE)=0.3428,均方根误差R_(MSE)=0.4841,统计指标较仅包含固定效应的基础线性模型均有较好的提高。综合分析得出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对红松枝条叶面积大小进行描述。基于该模型计算红松树冠叶面积并得到混合效应预估模型,混合模型的R a 2=0.83,R_(MSE)=0.4429。通过检验结果可知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对红松树冠叶面积进行预估计算,为日后该地区人工红松的经营提供良好的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枝条叶面积 回归模型 混合效应 排水法
下载PDF
中央苏区模范支部建设述论
19
作者 谢庐明 干学豪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5-20,共6页
模范支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先进党支部建设的历史源头,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央苏区模范支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发挥红军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模范支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先进党支部建设的历史源头,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央苏区模范支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发挥红军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模范支部的培育和指导,苏区党员的积极参与,是模范支部形成的重要条件。模范支部建设的内容体现在党员教育管理的模范、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的模范、战斗堡垒构建的模范。模范支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最早实践探索,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红军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红军的政治建军;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促进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保证党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任务的完成,支持苏维埃的革命和建设。在加强党对基层组织的领导,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创造第一等工作方面提供了经验启示,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中国共产党 模范支部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
下载PDF
基层图书馆治理效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以武陵山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庆功 唐义 肖希明 《中国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104,共17页
基层图书馆治理效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武陵山片区4省1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进行田野调查,总结该地区总分馆建设现状和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借... 基层图书馆治理效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武陵山片区4省1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进行田野调查,总结该地区总分馆建设现状和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借鉴人类社会学理论分析影响总分馆治理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出未来基层图书馆尤其是民族地区图书馆总分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调研发现,民族地区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治理制度建设滞后、因地制宜实践程度较低、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有待规范化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总分馆建设整体薄弱等突出问题;影响基层图书馆治理效能提升的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治理体制、政策执行者个人及运行机制等。研究提出,基层图书馆治理效能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要以总分馆制为抓手,构建总分馆治理制度体系;因地制宜探索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新模式;完善总分馆制的运行机制,提高总分馆制运行效率;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图书馆馆员职业使命和专业能力。图3。表3。参考文献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图书馆 民族地区 总分馆 治理效能 高质量发展 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