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降温对输水渠道水华抑制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张雅卓 宋芷萱 +2 位作者 姚烨 闫琳琳 徐楚涵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8,148,共10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通水以来,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成为京津地区的主力水源。中线工程输水的水质理化指标相对稳定,但局部渠段存在藻类异常增殖现象,有水华爆发的风险。针对出现的藻类异常增殖问题,在通冷风这一改变局部气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通水以来,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成为京津地区的主力水源。中线工程输水的水质理化指标相对稳定,但局部渠段存在藻类异常增殖现象,有水华爆发的风险。针对出现的藻类异常增殖问题,在通冷风这一改变局部气象条件的工程措施基础上,建立了澎河—沙河渡槽段平面二维水动力和水质模型,研究了通风位置、通风温度和通风时长等因素对输水渠道水温和藻类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温和叶绿素a浓度均与通风位置、通风温度和通风时长有关,通风温度越低、通风时长越长,平均水温和叶绿素a浓度下降幅度越大,平均水温最高可下降约2℃,叶绿素a浓度最大可降低约54.5%,且仅上游和全渠段通风均可有效降低水温和抑制藻类生长,仅下游通风对水温和藻类的影响较小。因此,采取局部降温的方式可以起到一定的降低叶绿素a浓度的作用,综合考虑藻类抑制效果和工程成本,在水华易爆发渠段的上游通冷风是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渠道水华 局部降温 通冷风 叶绿素A 水温 数值模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闸门间歇关闭水力响应特性
2
作者 雷毓灵 崔巍 +3 位作者 王磊 丁志楠 穆祥鹏 陈文学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7-435,共9页
为减小闸门关闭引发的水位壅高,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磁河闸至沙河北闸之间的渠池为研究对象,构建一维明渠非恒定渐变流仿真模型,比较分次间歇关闸与一次连续关闸,以及不同闸门间歇方案对闸前壅水峰值、水力振荡稳定时间的影响。研... 为减小闸门关闭引发的水位壅高,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磁河闸至沙河北闸之间的渠池为研究对象,构建一维明渠非恒定渐变流仿真模型,比较分次间歇关闸与一次连续关闸,以及不同闸门间歇方案对闸前壅水峰值、水力振荡稳定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分次间歇关闸可带来更低的闸前壅水水位和更短的水力振荡稳定时间;设置1次间歇相较于多次间歇可减小闸前壅水峰值,将间歇开始时刻设置在上游降水波即将传播至闸前的时刻、设置间歇时长略小于关闸总时间的1/2均可有效降低闸前壅水峰值,缩短稳定时间。闸门分次间歇关闭水力响应特性与水波运动规律紧密关联,合理设置间歇有助于在应急调控阶段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水力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闸门分次间歇关闭 水力振荡 应急调度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角子山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3
作者 马玉见 刘亚剑 +3 位作者 梁涛 卢仁 包刚 雷万杉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9,共15页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集中于(129.5±1.4)Ma(1个)和(116.1±1.4)~(122.2±1.3)Ma(17个)两组,形成了锆石年龄谱,后者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9.3±0.9)Ma。结合前人10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数据,27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8.2±1.2)Ma,代表了角子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角子山花岗岩样品具有富Si和碱、贫Ca和Mg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角子山花岗岩样品显示了Rb、Th及Zr、Hf的正异常和Sr、P、Ti的负异常。角子山花岗岩稀土总量为20.9×10^(-6)~204×10^(-6),(La/Yb)N值为4.24~21.0,δEu值为0.53~0.78,稀土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右倾平滑)和中、重稀土亏损(近水平)的特征。角子山花岗岩样品的LaN-(La/Yb)N投点显示了正相关关系,表明其成分变异受控于部分熔融作用。角子山花岗岩的部分熔融源残余相包括角闪石、斜长石和金红石,无石榴子石残余,表明它形成于正常厚度地壳,存在深度大致为40~50 km和小于30 km的两个部分熔融岩石源区。角子山花岗岩形成于秦岭早白垩世陆(板)内造山阶段,经历了岩浆/流体混合再活化作用,是~120 Ma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子山 正长花岗岩 岩浆/流体混合再活化 岩石圈拆沉 伏牛山余脉 华北克拉通南缘
下载PDF
南水北调睢宁二站真空破坏阀优化设计与应用
4
作者 王兆军 吴利明 杜威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4年第5期70-73,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断电闭阀型真空破坏阀,该破坏阀用于泵站的断流装置,可以在主水泵机组运行和停运状态下实现流道内的真空破坏,以防止水泵和电机的损坏。与现有的断电开阀型真空破坏阀相比,本破坏阀采用断电闭阀的方式,通过主弹簧... 本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断电闭阀型真空破坏阀,该破坏阀用于泵站的断流装置,可以在主水泵机组运行和停运状态下实现流道内的真空破坏,以防止水泵和电机的损坏。与现有的断电开阀型真空破坏阀相比,本破坏阀采用断电闭阀的方式,通过主弹簧和电磁铁的协同作用,在主机组运行时保持进气通道关闭,停机时打开进气通道,实现流道内外的气压平衡。该破坏阀具有节能、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以有效提高破坏阀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泵站 真空破坏阀 断流 虹吸式出水流道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衬砌施工
5
作者 张笛 王庆帅 《山东水利》 2024年第3期18-20,共3页
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施工中,为增加应急调水输水能力,同时保证渠道输水安全,在基本不增加原设计水位条件下提高了六分干的过流能力。本文简述了工程六分干渠道衬砌段施工流程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总结了施工经验,提... 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施工中,为增加应急调水输水能力,同时保证渠道输水安全,在基本不增加原设计水位条件下提高了六分干的过流能力。本文简述了工程六分干渠道衬砌段施工流程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总结了施工经验,提出建议对策,为类似项目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 应急供水 渠道输水 衬砌施工
下载PDF
Dongsha erosive channel o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helf and its induced Kuroshio South China Sea Branch 被引量:11
6
作者 LUAN XiWu ZHANG Liang PENG XueCh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Based on a data base of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covered over Dongsha plateau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we found that the sea bed morphology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had been changed dram... Based on a data base of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s covered over Dongsha plateau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we found that the sea bed morphology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had been changed dramatically after Dongsha uplifting, that sedimentary layer since Miocene age had been eroded with maximum eroded thickness more than 1000 m, and that an erosive channel had been formed of 20 km in width and 200 km in length and several hundreds meters in depth on the outer shelf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erosive channel is parallel to the 600 m isobath line, stretching from northeast to the southwest north of Dongsha uplift. The Kuroshio intrudes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 Luzon Strait both in winter time and summer time, and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area, the intruded Kuroshio Branch takes the form of Pacific-Indian Ocean Through Flow (PITH) in winter time, while the Luzon Strait Subsurface Inflow (LSSIF) in summer time, the routes of both PITH and LSSIF coincide well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rosive channel. After climbing from the northern slope up to the northern shelf, and after joined by the southward flow from the middle northern shelf of South China Sea, the Kuroshio Branch is strengthened and thus is able to erode the sea floor, and the shape of the erosive channel is a result of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Kuroshio South China Sea Branch and the Dongsha outer shelf sea flo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大陆架 中国南海 东沙隆起 通道 黑潮 侵蚀 分局 诱导
原文传递
3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 被引量:1
7
作者 Feng Rui, Zhou Hainan,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Yao Zhengsheng, Seismological Institute of Lanzhou, Lanzhou Ma Guiming and Li Quanlin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Fei Zhenb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73-296,共24页
3D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the studied area has been analyzed from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uppermost crust is symmetrical on two sides of the central line of the se... 3D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the studied area has been analyzed from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uppermost crust is symmetrical on two sides of the central line of the sea, and coincides with the structure of crystalline basement.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in tectonics betwee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Yellow Sea mainly lies in that the velocity structures of their lower crust and upper mantle are identical to those of South China and North China respectively. In the upper mantle there exists a high-velocity zone with a nearly EW strike from the Hangzhou Bay, China, to the Tokara Channel, Japan, along about the latitude of 30°N. It is found that betwee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Yellow Sea there are systematical differences in geomorphology, geology, seismicity, heat flow, quality factor and gravity and aeromagnetic anomalies, which is related to both left-lateral shear dislocation and right-lateral tear of the Benioff zone from the Hangzhou Bay to the Tokara Channel.It is inferred that the East China Sea was formed by Cenozoic back-arc extension.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crustal blocks stretches along the southern piedmont of Mts. Daba-Dabie-Hangzhou Bay-Tokara Channel, and the subduction zone at the Okinawa trench is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the South China crustal block. The movements of the Pacific plate, Indian plate and upper mantle rather than the Philippine plate subduction have played a dominant role for the modern tectonic movements in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 3D velocity structure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the Hang zhou Bay-Tokara channel transform fault north China crustal block south China crustal block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Transport Channel in China's Middle Rout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被引量:3
8
作者 方神光 魏加华 +1 位作者 吴保生 尚毅梓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367-377,共11页
The unsteady flow in the Middle Rout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Channel was simulated numerically using an implicit solution procedure for the Saint Venant equations. An equivalent roughness was used to simulate t... The unsteady flow in the Middle Rout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Channel was simulated numerically using an implicit solution procedure for the Saint Venant equations. An equivalent roughness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effect of many transfer structures on the water levels in the main channel. Various gate operating and control methods were analyzed to study the response to disturbances produced by varying the flow rates through the Tianjin outl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inflow at the head changes in the same way as the sum of the flow rates through all the outlets, the transition time and the fluctuation of the water levels using the timed gate operation method are less than when using the simultaneous gate operation method, but the variations of the gate openings and flow rates through each control gate are much larger. The flow disturbances produced by the Tianjin outlet can be rectified within several channel sections and the transition time can be greatly shortened by allowing the water levels immediately upstream of the control gates to vary within proscribed ranges, rather than being held cons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Rout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unsteady flow open channel 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长江口白茆沙河段南强北弱格局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杜德军 王晓俊 +3 位作者 成泽霖 贾梦豪 闻云呈 李阳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90,共6页
近年来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态势持续增强,南水道主槽和近岸河床冲刷明显,日益威胁水下岸坡稳定与附近码头安全。通过对白茆沙汊道演变态势与分流比变化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分流格局变化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 近年来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态势持续增强,南水道主槽和近岸河床冲刷明显,日益威胁水下岸坡稳定与附近码头安全。通过对白茆沙汊道演变态势与分流比变化特征展开分析,进而对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分流格局变化及原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格局增强的态势是白茆沙汊道历年来周期性演变中某一阶段的表现形式;鉴于不同方法计算的汊道分流比存在差异,故用分流比表征汊道强弱时,应选用同一类型的值进行比较;深水航道一期整治工程实施遏制了白茆沙冲刷后退的态势,改变了该河段周期性演变的模式,有利于河势稳定;在现有水情、工情及河势条件下,白茆沙汊道“南强北弱”的格局变化将趋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茆沙 南水道 北水道 南强北弱 分流比 长江口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水体特征指标筛查与动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维强 韩晓东 +5 位作者 桂建业 宋洪伟 陈希 黄冠星 赵伦 母海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5,共11页
为掌握南水北调总干渠的水体特征指标情况,对中线干渠12个断面的99项水化学指标和5项同位素指标在2020—2021年度的变化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按照可以在干渠沿线普遍检出并能广泛使用(普适性)、干渠本身指标稳定(稳定性)、与周围水体有明... 为掌握南水北调总干渠的水体特征指标情况,对中线干渠12个断面的99项水化学指标和5项同位素指标在2020—2021年度的变化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按照可以在干渠沿线普遍检出并能广泛使用(普适性)、干渠本身指标稳定(稳定性)、与周围水体有明显差异(差异性)的原则,建立干线水体特征指标体系,尝试识别出总干渠的特征指标,进而评估特征指标的正常动态范围,以期为快速研判南水北调干渠边坡渗水、漏水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普适性”,中线干渠水体有10项水化学指标可以满足;对于“稳定性”,中线干渠水体中锶、钠、钾、钙、镁和氯等8项水化学指标总体稳定,受季节变化影响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氘(^(2)H)、氧(^(18)O)、锶(^(87)Sr)和硫(^(34)S)同位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受季节影响较小;对于“差异性”,氯和钠两项单项指标及氯/镁离子比、钠/镁离子比与周围水体差异最为显著。结合多项原则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选定氯、钠、锶、氯/镁离子比、钠/镁离子比以及氘(^(2)H)、氧(^(18)O)、锶(^(87)Sr)共8项指标作为具有普适性、稳定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指标。发现边坡渗水的第一时间,可以采用氯、钠、氯/镁离子比、钠/镁离子比以及氘(^(2)H)、氧(^(18)O)等6项特征指标为快速分析研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中线总干渠 水化学特征指标 离子比 动态分析
下载PDF
长江口南港沙洲演变对河口治理工程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嘉斌 严怀志 +1 位作者 唐明 程和琴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3,共7页
为研究河口治理工程对南港沙洲形态的演变及其对航道安全的影响,在近10年海图和近期水动力条件以及微地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浏河沙、瑞丰沙及中央沙南沙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南港上段2010-2013年间的总体净淤积量约为1.96亿m^(... 为研究河口治理工程对南港沙洲形态的演变及其对航道安全的影响,在近10年海图和近期水动力条件以及微地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浏河沙、瑞丰沙及中央沙南沙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南港上段2010-2013年间的总体净淤积量约为1.96亿m^(3),新宝山水道北侧河道冲刷剧烈,深泓线北偏;2013-2019年总体净冲刷量约为2.58亿m^(3)。其间,新浏河沙及瑞丰沙洲0 m等深线以上沙体面积整体增长了2.54 km^(2),中央沙南沙面积增长了1.38 km^(2),沙洲体的质心上移,-5 m至0 m等深线以内的面积不断减小。河口治理工程的实施,是导致南港沙洲0 m以上面积增大和沙洲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这对南港深水航道运输安全有着严重威胁,不利于长江口河势稳定与航道航行安全,亟待综合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沙洲演变 南港 南支水道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突发水污染下游供水方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乃丰 任红蕾 林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69,共7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明渠调水的形式进行输水,具有投资小、费用低、流量大的优势,但敞开的输水线路也带来了水源保护难度大、容易引发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风险。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研究区,以兰河节制闸—颍河节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明渠调水的形式进行输水,具有投资小、费用低、流量大的优势,但敞开的输水线路也带来了水源保护难度大、容易引发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风险。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研究区,以兰河节制闸—颍河节制闸段发生水污染事件为例,重点开展突发水污染事故期事故段下游供水时间的研究,基于明渠调水的常规供水方式,采用常规和优化两种供水方式对事故段下游供水时间进行模拟,提出了延长事故段下游供水时间的优化分区供水方式。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分区供水方式在面对渠池下游大流量分水情况下可以维持下游渠池长时间的供水稳定,有效地延长下游不利渠池的供水时间,保障区域供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突发水污染 明渠调水 优化分区 供水安全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半专道输水方案对淮河入江水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饶贵康 徐津 +2 位作者 王玲玲 胡礼涵 唐洪武 《江苏水利》 2023年第2期14-18,共5页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泄洪水的主要通道,承担来自淮河中上游约66%~79%的洪水,是淮河行洪的安全阀。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半专道输水方案对淮海入江水道行洪的影响,建立北抵洪泽湖三河闸、南至长江三江营的一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在...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泄洪水的主要通道,承担来自淮河中上游约66%~79%的洪水,是淮河行洪的安全阀。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半专道输水方案对淮海入江水道行洪的影响,建立北抵洪泽湖三河闸、南至长江三江营的一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在设计洪水工况下分析工程方案对入江水道行洪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入江水道上段、下段行洪水位低于设计值;中段邵伯湖由于东侧修建隔堤侵占河道,行洪时部分区域水位有少量抬高,当对新民滩南部实施切滩补偿后,可有效消除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淮河入江水道 半专道输水方案 一二维耦合 行洪
下载PDF
大流量明渠输水工程渡槽闸墩振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石磊 李美玲 +2 位作者 王智欣 彭胜利 周旭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0-215,共6页
针对长距离输水明渠过渡段水流剧烈波动造成渡槽闸墩异常振动的问题,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二里河渡槽为例,通过长度比尺1∶36的物理模型试验复演了原型闸孔调度过程,分析了与闸墩振动密切相关的水动力要素,从进出口隔墩长度和体型、渐... 针对长距离输水明渠过渡段水流剧烈波动造成渡槽闸墩异常振动的问题,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二里河渡槽为例,通过长度比尺1∶36的物理模型试验复演了原型闸孔调度过程,分析了与闸墩振动密切相关的水动力要素,从进出口隔墩长度和体型、渐变段布置以及闸孔调度运行等方面对中墩振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闸墩振动主要源于水流横向摆动冲击建筑物及分隔墩末端出现间歇性游离的马蹄涡流态诱导所致;采用优化中墩布置型式、调整进出口渐变段收缩角或扩散角及调度运行方式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渡槽段水位波动及闸墩振动强度。研究成果可为大型调水工程渡槽设计及调度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过渡段 闸墩振动 水位波动 马蹄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适应南水北调渠道衬砌板修复的围堰箱主尺寸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付文楚 黄新磊 +2 位作者 彭旭 刘国峰 王成文 《水力发电》 CAS 2023年第8期79-82,共4页
南水北调渠道修复是针对衬砌板结构发生破坏时,在不中断渠道输水条件下,通过钢制围堰箱单元拼组形成围堰干地修复条件。钢制围堰箱的主尺寸与工厂制造能力、运输和吊装能力以及围堰方案合理性等密切相关。通过对筛选出的18个围堰箱主尺... 南水北调渠道修复是针对衬砌板结构发生破坏时,在不中断渠道输水条件下,通过钢制围堰箱单元拼组形成围堰干地修复条件。钢制围堰箱的主尺寸与工厂制造能力、运输和吊装能力以及围堰方案合理性等密切相关。通过对筛选出的18个围堰箱主尺寸方案,从适应南水北调渠道修复的围堰合理性和经济性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围堰箱最佳主尺寸为3.9 m×2.6 m×1.5 m。良好的围堰箱主尺寸设计有利于提高围堰的适用范围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道 衬砌板修复 围堰 围堰箱 主尺寸 南水北调工程
下载PDF
新水沙环境下青草沙水库外侧滩地形态调整特征及保护措施
16
作者 李溢汶 杜锐 吴彩娥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78,共6页
采用青草沙水库周边2014-2019年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堤段滩地形态调整特征,基于MIKE21数值模型对护滩措施的效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14年后青草沙水库外侧滩地基本未出现明显的淤积外延发展,且局部沙体逐渐萎缩,其中北堤... 采用青草沙水库周边2014-2019年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堤段滩地形态调整特征,基于MIKE21数值模型对护滩措施的效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14年后青草沙水库外侧滩地基本未出现明显的淤积外延发展,且局部沙体逐渐萎缩,其中北堤中段外侧滩地头部大幅度冲退,最大距离近900 m(-5 m及-10 m等深线),沙体形态呈扁平化调整,须适时进行保护;新桥通道进、出口落潮主流略有偏转,向水库大堤侧靠近,影响滩地的冲淤过程;在青草沙外侧滩地头部沙体实施潜堤护滩措施后,北堤中段外沙体滩面流速整体明显减小,且对周边区域的水动力过程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地冲淤 护滩措施 长江口 南北港分汊口 青草沙水库
下载PDF
长江口规划生态航道建设方向研究
17
作者 楼飞 季岚 +1 位作者 李蕙 丁洁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81,共7页
针对长江口北港、南槽生态航道的建设问题,通过分析区域环境特点和航道发展需求,梳理已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生态化建设情况,提出长江口生态航道建设的核心和模式。结果显示:1)南槽和北港生态航道的建设需以确保河势格局稳定为基础;2)需... 针对长江口北港、南槽生态航道的建设问题,通过分析区域环境特点和航道发展需求,梳理已建的长江口深水航道生态化建设情况,提出长江口生态航道建设的核心和模式。结果显示:1)南槽和北港生态航道的建设需以确保河势格局稳定为基础;2)需与滩涂保护、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形成联动布局;3)需积极研发和应用生态结构,构筑“人工生态礁体”群,优化河口综合环境;4)需结合滩涂泥沙资源需求和航道建设自身筑堤用沙需求,实现航道疏浚土的资源化、生态化利用;5)需强化建设运营中科学的管控体系、生态补偿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槽 北港 生态航道 建设方向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明渠工程服役性态综合评价方法
18
作者 张伟 万耀强 秦向南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6-160,共5页
为实现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和长效服役,规避明渠异常状态给整个输水工程的服役性态造成影响,针对明渠工程评价指标的模糊性以及单一评价方法的片面性,利用目标分析法构建了输水明渠工程服役性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拓理论对... 为实现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的安全运行和长效服役,规避明渠异常状态给整个输水工程的服役性态造成影响,针对明渠工程评价指标的模糊性以及单一评价方法的片面性,利用目标分析法构建了输水明渠工程服役性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拓理论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区间化,提出了改进可拓层次分析模型,用于指标主观权重的确定,与客观权重进行融合,并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聚类评价法进行优势组合,构建输水明渠服役性态的灰色-模糊评价模型。以南水北调中线某明渠工程段为例,应用建立的方法和模型对其进行服役性态评价,评价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和模型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可为南水北调中线明渠工程的运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输水明渠 服役评价 可拓理论 灰色聚类
下载PDF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郑金秀 胡菊香 +1 位作者 彭建华 汪红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2-1106,共5页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27种,其中轮虫65种,原生动物107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40种。优势种包括龟甲轮虫(Keratella)、刺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砂壳虫(Difflugia)、表壳虫(Arcella)、砂壳纤毛虫(Tintinnid)、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象鼻溞(Bosmina)等。文章对南北两支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南支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多样都高于北支,南北两支的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很低。南北两支水域环境的不同造成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较大差异,文章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其中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水温的季节性决定了浮游动物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盐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决定了其物种生态类型及空间分布。从整体上看,南北支主要受长江径流控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以淡水种为主,咸水种在断面3出现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 比较 长江口 南北支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永红 沈焕庭 +1 位作者 李广雪 刘高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5-150,共6页
根据1861~2002年100多年中的15幅海图资料,以GIS技术为支持,建立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长江河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进行了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并对比计算了多年来新桥水道0m岸线和5m等深线以及横断面的演变.... 根据1861~2002年100多年中的15幅海图资料,以GIS技术为支持,建立不同时期长江口水下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长江河口南支涨潮槽新桥水道进行了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并对比计算了多年来新桥水道0m岸线和5m等深线以及横断面的演变.计算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区域内自1861年以来新桥水道冲淤过程明显被分为三个阶段:1861~1926年的66a间新桥水道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冲刷后又重新产生淤积,总容积变化不大;1926~1958年的33a间新桥水道在不断的冲刷中总容积由2.603亿m^3增长到5.076亿m^3;1958年至今的45a时间里水道容积基本保持在平均5.02亿m^3.1926年新桥水道10m等深线已经形成一定的格局.1947年5m等深线向上延伸,扁担沙已经不再与崇明岛相连;1958年上下扁担沙的5m等深线基本连成一体,可以认为此时新桥水道已经形成.从新桥水道的横断面变化来看,其主泓不断发生变化,主泓经历了向北移的过程,移动约为1.1~2.8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南支涨潮槽 冲淤变化 定量计算 G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