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用于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陈军 葛金丹 +5 位作者 魏盼盼 杨光 华蓓 王勇 荣小翠 全冠民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21-327,共7页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CESM)影像特征对非肿块样强化(NME)乳腺导管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与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完成CESM检查的NME乳腺癌女性病人63例,经病理确诊为导管原位癌(DCIS)或浸润性导管癌(IDC)...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CESM)影像特征对非肿块样强化(NME)乳腺导管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与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完成CESM检查的NME乳腺癌女性病人63例,经病理确诊为导管原位癌(DCIS)或浸润性导管癌(IDC)。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DCIS组(32例)和IDC组(31例);根据有无微浸润将32例DCIS病人分为单纯DCIS组(18例)和DCIS伴微浸润(DCIS-MI)组(14例);根据ALN转移情况分为转移阳性组(19例)和转移阴性组(44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各分组的CESM影像特征的差异。将筛选出来有统计学意义的CESM影像特征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IDC、DCIS-MI及A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并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结果DCIS与IDC间在内部强化方式、头足位减影影像相对强化比值(%RSCC)及时间信号强化曲线(TIC)类型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单纯DCIS与DCIS-MI的最大截面面积、%RSCC及TIC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N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内部强化方式、形态分布特征、%RSCC及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SCC>3.42%和集簇/簇环强化是IDC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其AUC值分别为0.732、0.704;%RSCC>2.47%和最大截面面积大于4.37 cm2是DCIS-MI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其AUC值分别为0.802、0.764;%RSCC>2.71%和集簇/簇环强化是A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其AUC值分别为0.717、0.786。结论在CESM上测得的%RSCC、最大截面面积、TIC、形态分布特征及内部强化特征对于非肿块型乳腺导管癌组织学类型及ALN转移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医生决策及病人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块型乳腺病变 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 导管原位癌 浸润性导管癌
下载PDF
Mammtome术诊断乳腺隐匿性病灶和不典型增生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林 吴亚群 +1 位作者 王立平 邹声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Mammtome术对乳腺隐匿性病灶的诊断,及对Mammotome术检出不典型增生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03.3~2004.3月对该院14例共16处乳腺隐匿性病灶行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12例行起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Mammotome术检出14例1... 目的探讨Mammtome术对乳腺隐匿性病灶的诊断,及对Mammotome术检出不典型增生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03.3~2004.3月对该院14例共16处乳腺隐匿性病灶行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12例行起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Mammotome术检出14例16处乳腺隐匿性病灶中,5例非典型增生(31.3%),1例乳腺癌(6%);5例非典型增生中2例重度的和1例轻度的非典型增生接受手术,结果证实为重度的和轻度非典型增生,符合率100%.余2例中-轻度非典型增生未手术,给予他莫昔芬口服,随访无复发.12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中非典型增生1例(8.3%),再次手术结果为乳腺癌.结论Mammotome术利于乳腺隐匿性病灶的诊断.对Manmotome术检出不可触及肿块的重度非典型病灶,建议再次手术切除;对中度以下的非典型增生,在超声证实肿块已全切情况下,可避免再次手术,予他莫昔芬口服并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MMOTOME 乳腺隐匿性病灶 非典型增生
下载PDF
乳管镜、B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导管内肿物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梁军荣 莫丹 +2 位作者 李新宁 陈喜裕 何婕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研究与观察乳管镜、B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用于乳腺导管内肿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3例乳腺导管内肿物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实验组47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与观察乳管镜、B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用于乳腺导管内肿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3例乳腺导管内肿物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实验组47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则采用乳管镜、B超引导下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统计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病灶组织切除重量、病灶切除准确率、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h和48h的VAS评分及围术期应激指标(Cor、Ang-Ⅱ及β-EP)。结果实验组中不同病灶直径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切除组织重量少于对照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24h和48h的VAS评分重度疼痛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管镜、B超引导下微创旋切乳腺导管内肿物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在乳腺导管内肿物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管镜 B超引导下微创手术 乳腺导管内肿物
下载PDF
非肿块样乳腺导管癌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宁 陈平 +1 位作者 刘军 黄林平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年第2期67-70,64,共5页
目的:探讨非肿块样乳腺导管癌的临床特点。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2017年间228例233处乳腺导管癌(5例双侧)中,肿块样(n=201)和非肿块样乳腺癌(n=32)在导管原位癌成分、微钙化、核级别、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发... 目的:探讨非肿块样乳腺导管癌的临床特点。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2017年间228例233处乳腺导管癌(5例双侧)中,肿块样(n=201)和非肿块样乳腺癌(n=32)在导管原位癌成分、微钙化、核级别、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发病年龄、脉管癌栓、腋窝淋巴结转移各方面的差别。结果:非肿块样乳癌患者平均年龄显著低于肿块样乳癌患者(44.97±9.91/55.34±12.65),在原位癌成分(93.75%/31.34%)、微钙化(62.50%/37.81%)、高级别核(59.38%/36.82%)、脉管癌栓(31.25%/4.98%)比率上,均显著高于肿块样乳癌(均Ρ<0.05)。而在ER(-)(28.13%/26.87%)、Her-2(誔)(31.25%/20.40%)、淋巴结转移(31.25%/40.80%)比率上,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均Ρ>0.05)。结论:非肿块样乳腺导管癌发病年龄更轻,绝大部分含有导管内癌,易合并微钙化,高级别核较多见,脉管癌栓发生概率高,发病隐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非肿块 原位导管癌 预后
下载PDF
结节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8
5
作者 周研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6期2332-2336,共5页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12月该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6例结节肿块型乳腺IDP患者、30例乳腺IDC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学、平...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12月该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6例结节肿块型乳腺IDP患者、30例乳腺IDC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学、平扫信号、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特点;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对结节肿块型乳腺IDP的MRI影像学特征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6例结节肿块型乳腺IDP患者中,单纯结节肿块型乳腺IDP 41例(73.21%),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伴非典型上皮增生15例(26.79%)。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与乳腺IDC的病灶形态、大小、边缘、边界、毛刺、血管增粗、强化、ADC值及早期强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伴非典型上皮增生的MRI影像学特征介于单纯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与乳腺IDC之间。无序多分类logistic分析显示,早期强化率低、无增粗血管及无毛刺的MRI影像学特征提示为单纯结节肿块型乳腺IDP(P<0.05),早期强化率低、无增粗血管的MRI影像学特征提示为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伴非典型上皮增生(P<0.05)。结论 MRI表现有助于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与乳腺IDC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结节肿块型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不能触及肿块的多中心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怡 李吉友 黄信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93-395,共3页
对15例无肿块型乳腺癌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这种乳腺癌术前绝大多数被诊断为乳腺增生。其临床特点表现为患者年轻;乳腺触诊无明确肿块,仅表现为区段乳腺增厚;个别病例有乳头溢液,乳腺X线片可发现腺体内有散在泥沙样钙化,但无肿... 对15例无肿块型乳腺癌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这种乳腺癌术前绝大多数被诊断为乳腺增生。其临床特点表现为患者年轻;乳腺触诊无明确肿块,仅表现为区段乳腺增厚;个别病例有乳头溢液,乳腺X线片可发现腺体内有散在泥沙样钙化,但无肿块影;针吸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低;冰冻切片检查有时也难以作出判断。病理特点主要是癌灶为多灶性的浸润性导管癌;癌灶小,分布广,但只局限在乳腺某一区段内;病变区的腺体都有增生背景。这种类型乳腺癌如能及时发现,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导管癌 多中心性 病理分析
下载PDF
肿块型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谢冬梅 邹庆 +4 位作者 曾茹雪 孟义兴 李洁 李欲丹 邱太春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肿块型乳腺导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导管癌患者177例。评价指标包括临床(年龄、肿瘤T分期、WHO分级)、病理分子分型、MRI特点(大... 目的探讨肿块型乳腺导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导管癌患者177例。评价指标包括临床(年龄、肿瘤T分期、WHO分级)、病理分子分型、MRI特点(大小、位置、ADC值、动态增强曲线)等参数,并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A组),阴性组(B组)。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P<0.05。结果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T分期更高(χ^(2)=45.14,P=0.000)、病理学分级高(χ^(2)=138.67,P=0.000)、位置以外上象限为主,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块大小、ADC值、年龄、动态增强曲线、病理分子分型等方面,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块型乳腺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病理学分级、肿块在乳腺的位置有关(χ^(2)=17.66,P=0.004),且肿瘤T分期≥2、WHO分级≥Ⅱb级、肿块位于中央区及全乳癌者是乳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块型 乳腺导管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X线征象与分子受体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南聪慧 孟燕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1025-102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影像征象及其与分子受体表达状态的相关性。方法:收纳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12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相关数据,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分子受体表达状态下乳腺腺体分型、肿块形态、边缘、...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影像征象及其与分子受体表达状态的相关性。方法:收纳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12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相关数据,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分子受体表达状态下乳腺腺体分型、肿块形态、边缘、密度的差异。结果: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及阴性者在肿块形态及肿块边缘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孕激素受体阳性组及阴性组患者的X线征象,在肿块边缘方面也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肿块形态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组及阴性组患者X线征象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在肿块边缘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受体不同表达情况在腺体分型、肿块密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uminal A型及非Luminal A型患者的X线征象在肿块形态及肿块边缘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乳腺腺体分型及肿块密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征象有助于分辨不同分子受体表达状态,有望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及开展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 浸润性导管癌 X线征象 分子受体 相关性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非肿块型乳腺导管内癌超声特征及与临床、病理、免疫组化指标表达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4
9
作者 姚洁洁 朱樱 +2 位作者 詹维伟 陈小松 费晓春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6期676-681,共6页
目的 :观察非肿块型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患者的超声表现,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表达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非肿块型DCIS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及超声检查结果,并观察其术后病理特... 目的 :观察非肿块型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患者的超声表现,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表达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非肿块型DCIS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及超声检查结果,并观察其术后病理特征及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Ki-67指数等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情况。根据超声图像特征,将患者分为导管型(Ⅰ型)、腺体型(Ⅱ型)、钙化型(Ⅲ型)和结构紊乱型(Ⅳ型)4组,分析4组DCIS患者的超声表现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8例DCIS患者中,导管型为21例(30.9%),腺体型为10例(14.7%),钙化型为31例(45.6%),结构紊乱型6例(8.8%)。各型患者间在年龄、月经状态、临床症状、前哨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及Ki-67指数表达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型中以病理组织学表现为低级别的单纯DCIS、免疫组化指标HER2阴性表达为多见(81.0%)(P<0.05);钙化型中以HER2阳性表达为多见(64.5%)(P<0.05)。中低级别DCIS及HER2阴性表达与导管型之间存在相关性,而高级别DCIS及HER2阳性表达与钙化型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非肿块型DCIS患者的部分超声征象与其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情况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块型乳腺导管内癌 超声特征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相关性研究
原文传递
非肿块强化导管内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内部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碧华 郑晓林 +2 位作者 李晏 范宪淼 邹玉坚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98-1203,共6页
目的旨在认识非肿块强化导管内原位癌(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内部强化特征,以提高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51例DCIS和72例IDC患者行乳腺MRI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回顾性分析动态增强T1WI-FS上病变的内部特征... 目的旨在认识非肿块强化导管内原位癌(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内部强化特征,以提高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51例DCIS和72例IDC患者行乳腺MRI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回顾性分析动态增强T1WI-FS上病变的内部特征。将病变的内部强化特征分为结节、线状和主体背景强化3种形态,观察内容为结节的数目、大小;线状类型,包括线状和分支形;主体强化质地,分为簇环状/网格状、结构模糊的簇环状、质地较均匀和质地均匀,比较2种病变间的差异,数据经统计学检验。结果 51例DCIS中,病变内有结节者27例,无结节24例;72例IDC中,病变内有结节者69例,无结节3例;IDC病变内结节,数目、大小均明显高于DCIS。DCIS无线状结构者26例,有线状结构25例;IDC无线状结构者仅5例,有线状结构67例,其中分支结构的例数明显多于DCIS。DCIS主体背景强化表现为清晰簇环状/网格状30例,模糊簇环状/网格状13例;IDC主体背景强化质地较均匀者16例,均匀一致者39例。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肿块强化DCIS和IDC在增强图像上内部强化特征具有差异,前者结节少而较小,50%以上患者无线状结构,背景强化以结构清晰或稍模糊为主;后者结节数目多且较大,条状结构以分支状为主,背景强化为较均匀或均匀质地。提示本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非肿块强化 导管内原位癌 浸润性导管癌 内部强化特征
原文传递
非肿块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学相关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佩佩 刘德泉 +4 位作者 王蓓 赫淑倩 李菲 丁红宇 孙洪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声像图特征,并行病理学相关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32例非肿块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的声像图,分析其病灶的边缘、内部回声、局部腺体增生、微钙化及病灶内血流阻力指数(RI)等,同时行病...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声像图特征,并行病理学相关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32例非肿块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的声像图,分析其病灶的边缘、内部回声、局部腺体增生、微钙化及病灶内血流阻力指数(RI)等,同时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32例非肿块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中常表现为乳腺腺体局部增生明显,内回声强弱不等,如"豹纹征"或"斑马纹征",彩色多普勒可见病灶内较丰富的血流信号,RI>0.7,偶可见单纯乳导管扩张,病灶内偶可见微钙化灶。非肿块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中高级别导管内癌占多数。结论非肿块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常表现为乳腺腺体局部增生明显,内回声强弱不等;病理学类型常为高级别导管内癌;彩色多普勒及RI的测量可以辅助诊断非肿块型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单纯性导管内癌 非肿块型 声像图特征 病理学
原文传递
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浸润性导管癌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增奎 韩长利 郑彩端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MRI诊断价值,并与浸润性导管癌(IDC)进行鉴别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肿块型GM和23例ID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病灶的分布特点、形态、边缘、信号特点、强化特点、时间-信号强... 目的探讨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MRI诊断价值,并与浸润性导管癌(IDC)进行鉴别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肿块型GM和23例ID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病灶的分布特点、形态、边缘、信号特点、强化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相关发现等,并通过χ~2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5例GM中8例累及乳腺区段(53.3%),7例累及乳晕后区(46.7%);圆形病灶7例(46.7%)、分叶状病灶4例(26.7%)、不规则形病灶4例(26.7%);病变边缘光滑3例(20.0%)、边缘模糊10例(66.7%)、边缘呈毛刺样表现2例(13.3%)。23例IDC中21例累及乳腺区段(91.3%),仅2例累及乳晕后区(8.7%);圆形病灶11例(47.8%)、分叶状病灶3例(13.1%)、不规则形病灶9例(39.1%);病变边缘光滑2例(8.7%)、边缘模糊6例(26.1%)、边缘呈毛刺样表现15例(65.2%)。(2)15例GM中均匀强化2例(13.3%),不均匀强化6例(40.0%),不均匀伴内部小环形强化7例(46.7%);TICⅠ型2例(13.3%),Ⅱ型8例(53.3%),Ⅲ型5例(33.4%)。23例IDC中均匀强化3例(13.0%),不均匀强化18例(78.3%),不均匀伴内部小环形强化2例(8.7%);TIC曲线类型Ⅰ型2例(8.7%),Ⅱ型9例(39.1%),Ⅲ型12例(52.2%)。(3)15例GM病灶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09±0.18)×10^(-3)mm^2/s,23例IDC病灶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为(0.92±0.21)×10^(-3)mm^2/s。(4)15例GM中乳头或皮肤回缩7例(46.7%),皮肤增厚8例(53.3%),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9例(60.0%);23例IDC中乳头或皮肤回缩6例(26.1%),皮肤增厚6例(26.1%),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8例(34.8%)。结论肿块型GM和IDC的临床与MRI表现有较多的重叠处,病灶的分布特点、边缘、强化特点、ADC值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肿块 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