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方小花蝽的发育与繁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郑珊珊 郅军锐 +1 位作者 张昌容 刘丰娇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8-91,共4页
研究了在27℃条件下,南方小花蝽取食蚕豆蚜的发育和繁殖情况,并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计算了生命表的有关参数。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取食蚕豆蚜时的未成熟期平均为21.02d,雌成虫平均寿命为7.55d,其平均产卵量为35.55粒... 研究了在27℃条件下,南方小花蝽取食蚕豆蚜的发育和繁殖情况,并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和繁殖特征生命表,计算了生命表的有关参数。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取食蚕豆蚜时的未成熟期平均为21.02d,雌成虫平均寿命为7.55d,其平均产卵量为35.55粒,日产卵量为6.29粒,平均产卵期5.6d。南方小花蝽的种群趋势指数为7.17,净生殖率为6.57;内禀增长能力为0.074 9,周限增长率为1.077 4,种群加倍时间为9.257 6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小花蝽 蚕豆蚜 实验种群 生命表
下载PDF
蚕豆蚜虫种群动态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文振祥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5-196,共2页
试验对蚕豆蚜虫种群数量在蚕豆生育期间的变化规律及温湿度等气候因子对蚕豆蚜虫种群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蚕豆蚜虫的种群动态随季节性消长的趋势呈双峰型,蚜虫发生期可分为零星发生期、缓增期、激增期和衰退期等4个阶段;在影响... 试验对蚕豆蚜虫种群数量在蚕豆生育期间的变化规律及温湿度等气候因子对蚕豆蚜虫种群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蚕豆蚜虫的种群动态随季节性消长的趋势呈双峰型,蚜虫发生期可分为零星发生期、缓增期、激增期和衰退期等4个阶段;在影响蚕豆蚜虫的种群动态的气候因子中,温度与湿度是影响蚕豆蚜虫种群消长的主要因素,其中温度与蚕豆蚜虫种群消长呈正相关,而相对湿度与蚕豆蚜虫种群消长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蚜虫 种群动态 气候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西宁地区苜蓿蚜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琪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年第1期6-9,共4页
苜蓿蚜在西宁1年发生10~14代,主要为害蚕豆,以卵在蜀葵、酸模、苦苣菜等杂草根茎处或地表干枯的草籽荚壳上越冬.翌年4月温度达10~12℃开始孵化.每雌平均产蚜量为30头,15℃左右完成一代需8~10天,20℃左右只需3~4天.取食为害季节无翅... 苜蓿蚜在西宁1年发生10~14代,主要为害蚕豆,以卵在蜀葵、酸模、苦苣菜等杂草根茎处或地表干枯的草籽荚壳上越冬.翌年4月温度达10~12℃开始孵化.每雌平均产蚜量为30头,15℃左右完成一代需8~10天,20℃左右只需3~4天.取食为害季节无翅胎生雌蚜平均存活7天左右.孪斑瓢虫和蚜茧蜂是其主要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蚜 生物学特性 蚕豆 西宁地区
下载PDF
芜菁花叶病毒蚕豆分离物蚜传和非蚜传株系的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稳奇 濮祖芹 +1 位作者 许志刚 方中达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5-20,共6页
根据分离物的蚜虫传播能力及其在不同蚕豆品种上的反应,划分为芜菁花叶病毒的两个株系,分别命名为蚜传株系(TuMV-AT)和非蚜传株系(TuMV-NAT)。蚜传株系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只侵染部份供试蚕豆品种,产生红褐色坏死斑。非蚜传株系侵染全... 根据分离物的蚜虫传播能力及其在不同蚕豆品种上的反应,划分为芜菁花叶病毒的两个株系,分别命名为蚜传株系(TuMV-AT)和非蚜传株系(TuMV-NAT)。蚜传株系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只侵染部份供试蚕豆品种,产生红褐色坏死斑。非蚜传株系侵染全部供试蚕豆品种,在部份供试蚕豆品种上,产生红褐色坏死斑和系统性白色斑驳症状。苋色藜及蚕豆品种“成胡10号”和“优系50”可作为株系鉴别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花叶病毒 蚕豆 病毒
下载PDF
豌豆蚜取食对蚕豆韧皮部及自身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朱玉永 陈立 王俊刚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84-1291,共8页
【目的】以植物韧皮部氨基酸含量为指标,探讨蚜虫取食前后蚕豆韧皮部及蚜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的变化,以及蚜虫的生长发育状况,为揭示蚜虫与寄主之间互作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邻苯二甲醛(OPA)和氯甲酸-9-芴基甲酯(FMOC)为氨基酸衍... 【目的】以植物韧皮部氨基酸含量为指标,探讨蚜虫取食前后蚕豆韧皮部及蚜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的变化,以及蚜虫的生长发育状况,为揭示蚜虫与寄主之间互作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邻苯二甲醛(OPA)和氯甲酸-9-芴基甲酯(FMOC)为氨基酸衍生化试剂,对氨基酸进行在线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结果】在蚕豆韧皮部汁液中检测到20种游离氨基酸,豌豆蚜体内检测到16种。蚕豆和豌豆蚜体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均是天冬酰胺;8种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EAA)在蚕豆韧皮部汁液中均能检测到,并且其含量随着植物受害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升高并达到显著差异(P<0.05);而蚜虫体内只检测到6种,未能检出甲硫氨酸和色氨酸。蚕豆严重受害后总氨基酸含量较健康植株上升了74.97%,含量变化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除了天冬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和酪氨酸等4种氨基酸未出现显著变化外,其余16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升高。和在轻度受害植株上取食的蚜虫相比,在严重受害植株上取食的蚜虫体内总氨基酸含量上升了25.57%,含量变化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0.01);检测到的16种氨基酸中,只有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组氨酸、丝氨酸和鸟氨酸的含量变化未出现显著差异。【结论】豌豆蚜的胁迫诱导了蚕豆植株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在其上取食的豌豆蚜体内总氨基酸含量随着寄主氨基酸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但其变化幅度远小于植物的相关氨基酸变化,这可能与豌豆蚜通过自身代谢和共生菌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自身的营养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蚕豆 韧皮部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蚜虫在病毒复合侵染病株上吸食后的传毒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羊大为 濮祖芹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60-63,共4页
蚜虫从蚕豆萎蔫病毒(BBWV)和大豆花叶病毒(SMV)复合侵染的大豆(Glycine max)上吸食后的传毒效率都比从单独侵染的病株上饲毒后传毒效率低.蚜虫先获得一种病毒对另一种病毒传播效率有影响;蚜虫获得这两种病毒的先后顺序对这两种病毒的传... 蚜虫从蚕豆萎蔫病毒(BBWV)和大豆花叶病毒(SMV)复合侵染的大豆(Glycine max)上吸食后的传毒效率都比从单独侵染的病株上饲毒后传毒效率低.蚜虫先获得一种病毒对另一种病毒传播效率有影响;蚜虫获得这两种病毒的先后顺序对这两种病毒的传播也有影响,蚜虫先获 BBWV 继而获得 SMV,则 SMV 的传毒效率比从单独被 SMV 侵染的病株上获毒的传毒效率高.反之,蚜虫先获得 SMV ,再获得 BBWV,这两种病毒的传播效率都比从单独侵染的病株上传毒效率低.多头桃蚜从复合感染的大豆病株上同时获得 BBWV 和SMV 或从单独侵染的大豆病株上先后获得这两种病毒,都能把两种病毒同时传播至大豆健株.单头蚜虫也能从复合感染的大豆病株上把这两种病毒同时传播给健康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蚕豆萎蔫病毒 蚜虫传播 复合侵染
下载PDF
蚕豆蚜数量动态预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周汇 李永平 +1 位作者 施文武 刘刚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5-152,共8页
为害蚕虫的主要蚜种Aphis craccivora Koch、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Megoura japanica Matsumura,在蚕豆生长的季节,其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 为害蚕虫的主要蚜种Aphis craccivora Koch、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Megoura japanica Matsumura,在蚕豆生长的季节,其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迁入定居、数量波动、扩散蔓延及消退4个阶段。数量动态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蚜 动态预测 害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