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selective cutting of mixed Korean pine(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 and broad-leaf forest on rare spe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Binbin Kan Qingcheng Wang Wenjuan W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833-840,共8页
This study aimed to demonstrate change in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Korean pine (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 and three rare species, and change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ur species in response to a range o... This study aimed to demonstrate change in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Korean pine (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 and three rare species, and change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ur species in response to a range of selective cutting intensities. We sampled three plots of mixed Korean pine and broad-leaf forest in Lushuihe Forestry Bureau of Jilin province, China. Plot 1, a control, was unlogged Korean pine broad-leaf forest. In plots 2 and 3, Korean pine was selectively cut at 15 and 30 % intensity, respectively, in the 1970s. Other species were rarely cut. We used point-pattern analysis to researc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four tree species and quantify spa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Korean pine and the other three species, Amur linden (Tilia amurensis Rupr.), Manchurian ash (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 and Mongolian oak (Quercus mongolica Fisch.) in all three plo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selective cutting at 15 % intensity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either the species spatial patterns or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Korean pine and broadleaf species. Selective cutting at 30 % intensity slightly affected the growth of Korean pine and valuable species in forest communities, and the effect was considered nondestructive and recover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rean pine broad-leaf forest Cuttingintensity Rare species Spatial pattern - Spatialcorrelation
下载PDF
THE POSSIBILITY ANALYSIS OF NATURAL POPLAR-BIRCH FOREST RECOVERY TO BROAD-LEAF KOREAN PINE FOREST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FE TABLE IN THE XIOAXING'AN MOUNTAINS
2
作者 王树力 池玉杰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3期57-60,共4页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ife table method is deseribed, and the method of tree height instead of tree age in static life table is suggested, and it is also discusse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 poplar -birch fores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ife table method is deseribed, and the method of tree height instead of tree age in static life table is suggested, and it is also discusse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 poplar -birch forest recover to broad-leaf Korean pine forest on low pitches in the Xiaoxing'an Mountains by this method. If there is no particular situation, Korean pines after high than 5m under natural Poplar-birch forest will basically survive and make their way into dominant callopy accompanied by climax broad-leaf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 table Natural poplar-birch forest broad-leaf Korean pine forest
下载PDF
Woody Debris Storage of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3
作者 Zeng Zhangquan Wang Silong +2 位作者 Zhang Canming Wu Zijian Li Xiqu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4年第8期16-19,共4页
In Yingzuiji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mixed broadleaf-coniferous forest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were investigated to study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woody debris (WD) during v... In Yingzuiji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mixed broadleaf-coniferous forest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were investigated to study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woody debris (WD) during various succession stages o1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various succession stages of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in Yingzuiji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D storage of each forest ranged from 1.26 to 8.82 t/hm^2, with the order of P. massoniana forest 〈 mixed broadleaf-coniferous forest 〈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that is, it increased from early to late stages of the succession. At different succession stages, coarse woody debris (CWD) storage was 2 -9 times more than fine woody debris (FWD) storage, revealing that CWD was dominant in WD of each forest. CWD biomass accounted for 0.66% -2.21% of arbor biomass, so the forests were at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ody debris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Middle subtropics Succession stages China
下载PDF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特征及其与群落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通 郑枭 +4 位作者 庞春梅 丁山 宋思婧 余树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0-792,共13页
林木种子是森林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少与组成会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变化,利用种子收集器对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进行了一年定位监测,分析了... 林木种子是森林更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数量多少与组成会对群落动态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为了更好的了解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变化,利用种子收集器对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进行了一年定位监测,分析了种子雨物种组成、季节动态、空间动态、种子性状以及种子雨与群落树种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密度为921.33粒m^(-2) a^(-1),一年中每月都能收集到一定数量种子,月平均种子雨密度为76.78粒/m^(2),种子雨密度最大高峰是在10月份,达到263.78粒/m^(2),种子雨散布具有很大的空间变异,群落种子雨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2)一年中共收集到30个物种的种子,单粒种子平均重量为0.065 g,其中小叶青冈重量最大为0.405 g,最小的为柳杉重量为0.003 g,不同散布方式和不同果实类型的物种种子重量差异显著,在散布方式中重力散布的种子重量最大,在果实类型中坚果的种子重量最大。(3)植物群落物种对种子雨组成,特别是优势种的物种丰富度有很大贡献,种子不同的散布方式会影响种子雨与母树组成的相似性,风力散布的相似系数的最高值(R_(max))和距种子雨收集器的距离(d)均最大(风力散布:R_(max)=0.212,d=8 m;动物散布:R_(max)=0.143,d=6 m;重力散布:R_(max)=0.100,d=7 m),种子雨密度与周围母树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物种种类丰富,种子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变异,符合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时空动态的典型特征,通过风力散布的种子在远距离传播上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种子雨 密度 季节动态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状的中亚热带岩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维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玉玲 梁素 +4 位作者 周丽珠 梁士楚 宁钧莹 莫君容 李东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400-4411,共12页
理解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实体在森林群落的分布,有助于探讨物种丧失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冗余和恢复力的影响。为了解脆弱的岩溶石山森林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生态系统反馈,对桂林岩溶石山两块1hm~2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木本植物数... 理解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实体在森林群落的分布,有助于探讨物种丧失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冗余和恢复力的影响。为了解脆弱的岩溶石山森林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生态系统反馈,对桂林岩溶石山两块1hm~2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木本植物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基于功能性状计算功能多样性、构建功能实体计算功能冗余以及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Mantel检验评估物种多样性指标在生态系统的维持机制。结果显示:(1)青冈+大叶榉树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指标均低于鱼骨木+青冈+圆叶乌桕群落,且两个群落间功能均匀度不相关(P>0.05),功能丰富度、功能离散度和Rao′s二次熵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01),功能分散度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2)两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功能冗余指标表现出相似的线性关系,即物种丰富度与功能实体等级、功能冗余、功能超冗余呈正相关,与功能脆弱性呈负相关关系。(3)不同植物功能性状间、不同功能多样性指标间和不同功能冗余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功能多样性指标和功能冗余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但功能性状与功能多样性指标、功能性状与功能冗余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在功能实体与物种多样性指标的相关性方面,呈现出同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标相似的显著度。另外,物种多度与物种丰富度、功能分散度、功能离散度、Rao′s二次熵及功能脆弱性均显著相关。总之,在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高功能多样性的群落存在高功能冗余的现象,但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是相互独立的因素;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所提供的保险效应无法抵消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因此,不能仅通过保护物种丰富度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特有功能,还应充分考虑多度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以更有效地实现对岩溶石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多样性 功能冗余 岩溶石山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时空分布特征
6
作者 淦江 黄国勤 +6 位作者 杜虎 宋同清 曾馥平 张立进 彭晚霞 谭卫宁 黄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3-744,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 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养分含量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为探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养分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西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hm2动态监测样地内151个凋落物收集器所收集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连续12个月的凋落叶进行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该森林群落凋落叶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碳(C)>钙(Ca)>氮(N)>镁(Mg)>钾(K)>硫(S)>磷(P),分别介于471.85—496.33、20.27—28.29、17.34—23.10、2.79—5.49、1.80—4.38、1.82—2.22、0.96—1.21g/kg之间,呈现高Ca、Mg,低P、K的分布规律,并且随时间出现明显波动,其中C、N、P、S和Ca元素均在4月出现较大值,而K、Mg则在1月出现峰值。生物因子在5m和10m邻域范围内对凋落叶含量的影响基本一致,但10m尺度上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对凋落叶元素含量的影响更为明显。10m邻域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凋落叶P元素的随机森林累积解释率最高,达80.27%,C元素累积解释率最低,仅10.49%,其中海拔和坡度对凋落叶C、N、P、S、K、Ca和Mg含量均有强烈影响,岩石出露率和土壤铁(Fe)含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凋落叶元素含量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月际间凋落叶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0m尺度上海拔和坡度是凋落叶养分含量产生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养分 时空异质性 喀斯特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许辉林 付煜阳 +2 位作者 余树全 赵明水 贾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46,65,共8页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分布在海拔850~11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2017年在海拔10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内设置1个100 m×100 m的监测样地,对胸径1 cm及以上的树木,记录种名、测定生长指标(胸径...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分布在海拔850~11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研究对象,2017年在海拔10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林内设置1个100 m×100 m的监测样地,对胸径1 cm及以上的树木,记录种名、测定生长指标(胸径、树高、冠幅等),2022年采用与2017年相同方法测定样木相关指标;采用网格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样地土层深度0~20 cm采集土壤样品,参照相关标准和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以树种重要值、森林生产力(树木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皮卢(Pielou)均匀度指数、马格利夫(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结构多样性(胸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胸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胸径标准偏差、胸径基尼系数)为评价指标,以2次调查和测定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回归分析法、层次分割法,分析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组成变化、各因素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林在5 a间,有24种退出、16种进入,有33.90%物种发生了变化,变化物种均为偶见种和稀有种;落叶树种减少,常绿树种占比增加,有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②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物量为147.90 t·hm^(-2),生产力为5.90 t·hm^(-2)·a^(-1);常绿树种占总生产力63.04%、落叶树种占总生产力39.96%,常绿树种是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③天目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产力主要受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土壤因子中碱解氮为主要影响因素。各影响因子中,结构多样性贡献率最高(为20.79%);结构多样性中,胸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的贡献率最高(为9.11%),与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碱解氮对生产力的贡献率为6.68%,与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林 森林生产力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土壤因子 天目山
下载PDF
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氮沉降的响应
8
作者 高雅荣 雷应雪 +9 位作者 涂利华 肖玖金 鲁琴琴 刘梅 涂程伟 田娇娇 王洁 张亚 黄玉梅 张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8-637,共10页
【目的】掌握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自2014年1月起在华西雨屏区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于2021年7月开始进行为期1年的季度采样试验。设置对照0 g/(m^(2)·a)、低氮5 g/... 【目的】掌握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自2014年1月起在华西雨屏区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于2021年7月开始进行为期1年的季度采样试验。设置对照0 g/(m^(2)·a)、低氮5 g/(m^(2)·a)和高氮15 g/(m^(2)·a)3个施氮水平,采用干生漏斗对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分离鉴定,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试验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8 390只,属2门5纲8目40科,优势类群为弹尾目等节(虫兆)科,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密度的31.05%。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均无显著变化。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以菌食性、腐食性和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主。【结论】模拟氮沉降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增加了土壤动物类群数。氮沉降浓度的增加,不利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生存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区 常绿阔叶林 模拟氮沉降 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 响应
下载PDF
紫金山两种典型林分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谷雨晴 袁在翔 +3 位作者 牛莹莹 吴茜 邹朋峻 关庆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磷含量和组分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亚热带区域提高土壤磷有效性和维持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以紫金山77年生的朴树(Celtis sinensis)、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凋落物和细根的化学组成以及磷酸酶活性,并对土壤磷组分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的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含量均高于针阔混交林,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高的磷有效性和供应能力;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各磷组分占总磷(TP)比例具有相似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稳定性磷>中等活性磷>活性磷,其中,NaHCO_(3)-Po、NaOH-Pi、NaOH-Po、HCl-Pi、Residual-P在不同林分和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NaHCO_(3)-Pi仅在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阔叶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凋落物碳磷比(C/P_(L))、细根碳氮比(C/N_(F))、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调控,除NaHCO_(3)-Po、NaOH-Po、HCl-Pi外,其余磷组分与DOC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7种磷组分与C/P_(L)呈正相关,与C/N_(F)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受土壤铵态氮(NH_(4)^(+)-N)、凋落物氮磷比(N/P_(L))、细根磷含量(P_(F))调控,除NaHCO_(3)-Pi外,其余磷组分与NH_(4)^(+)-N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_(F)呈正相关,与N/P_(L)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综上,阔叶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性磷含量,两种林分类型下土壤磷组分受不同因素调控,其中,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是导致两种林分土壤磷组分变化的共同调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阔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微生物生物量磷 凋落物 细根 酸性磷酸酶活性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叶性状的比较分析
10
作者 黄昶吟 张峰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300~600 m;简称季风林),在中山地带则分布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1500 m;简称山地林)。山地林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其树种的环境适应性仍缺乏足够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典型山... 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300~600 m;简称季风林),在中山地带则分布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1500 m;简称山地林)。山地林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其树种的环境适应性仍缺乏足够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典型山地林(广西大明山)和季风林(广东鼎湖山)的固定样地,共测定57种代表性树种的叶形态解剖特征、机械强度和水力学性状,比较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叶性状以及多类性状关联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季风林树种相比,山地林树种叶较厚、比叶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高,有利于提高对较高海拔山区冬季冰冻的适应能力。在2022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时期,季风林树种的叶水势和水力安全边界均低于山地林。但是大部分树种水力安全边界为正值且种间变异较大,表明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水力风险较低。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叶性状网络不同,山地林树种叶水力安全性和效率性无权衡关系,而季风林树种叶经济学性状(如比叶面积)与其他指标的关联性较弱。基于叶性状的研究揭示了南亚热带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适应策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海拔梯度 常绿阔叶林 功能性状 水力学 性状网络
下载PDF
安徽板仓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
11
作者 马海军 李丹 +1 位作者 王满华 周守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7期66-75,共10页
目的:探究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方法:按照CTFS的建设标准,在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 hm^(2)的森林监测固定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并从群落物种... 目的:探究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方法:按照CTFS的建设标准,在安徽潜山板仓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1 hm^(2)的森林监测固定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并从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重要值、群落垂直结构和径级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该固定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共有3572株,隶属于34科66属98种;其中樟科、豆科、蔷薇科、壳斗科等有较大优势。从属的水平上看,温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71.43%,热带区系成分占25.40%,区系具有过渡性,且温带成分明显。样地稀有种17种,占总物种数的17.35%。重要值≥1.00%的物种共有22个,重要值最大的为毛柄连蕊茶13.05%、其次为豹皮樟11.04%和山胡椒7.13%。样地内所有植株平均胸径为4.60 cm,平均高度为4.3 m,群落径级分布呈“J”型,表明群落结构总体稳定和健康生长状态。结论:样地内木本植株数量较多,物种丰富,具有天然次生林典型特征。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植被由落叶阔叶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物种组成 区系特征 板仓自然保护区 安徽
下载PDF
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探讨功能群划分——以浙西山麻岭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例
12
作者 邓国右 方茹 +4 位作者 许在恩 吴小明 唐成 罗优波 何庆海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6-23,共8页
以浙西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23个样地的575个样方调查数据为例,研究物种的功能群划分。基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两大因素建立功能群划分体系,并用于浙西地区目标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次生常绿阔叶林包括17个功... 以浙西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23个样地的575个样方调查数据为例,研究物种的功能群划分。基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两大因素建立功能群划分体系,并用于浙西地区目标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次生常绿阔叶林包括17个功能群。根据物种数量和生长型及叶片特征因素构建功能群结构综合图,通过对目标群落功能群结构综合图的分析,可知目标群落的功能群结构组成完全吻合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常绿功能群占比远大于落叶功能群,阔叶功能群占比远大于针叶功能群,乔木层的大、中、小乔木功能群占比随径级增大而数量减少,充分吻合次生林的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充分证明不论是功能群划分体系还是功能群结构综合图,都适用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研究,尤其是对群落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常绿阔叶林 功能群 生长型 叶片特征 浙西
下载PDF
潜热通量缺失数据插补方法比较研究
13
作者 杨强 李鑫豪 杜韬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0-819,共10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插补方法对生态系统潜热通量(F_(LE))缺失值的插补精度。【方法】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9年对北京市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F_(LE)与环境要素进行原位连续监测,通过3种插补方法(边缘分布抽...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插补方法对生态系统潜热通量(F_(LE))缺失值的插补精度。【方法】利用涡度相关法于2019年对北京市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F_(LE)与环境要素进行原位连续监测,通过3种插补方法(边缘分布抽样法、线性回归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对F_(LE)缺失数据(0.5 h数据中随机剔除)进行插补,分析实测F_(LE)、插补F_(LE)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3种插补结果均低估了实测F_(LE),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插补值最接近实测值(决定系数R^(2=0.40)。实测F_(LE)与空气温度(T_(a))、饱和水汽压差(D_(VP)))间均呈指数关系。边缘分布抽样法插补F_(LE)与T_(a)、D_(VP)间的关系最接近实测F_(LE),然而3种插补方法都不同程度改变了F_(LE)对T_(a)和D_(VP)的敏感性。【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法的插补结果与实测值最接近,边缘分布抽样法的结果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最接近实测值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因此未来研究应依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的插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潜热通量 数据插补 落叶阔叶林
下载PDF
北京百花山落叶阔叶林群落内木本植物的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特征
14
作者 高永龙 孙艳丽 +1 位作者 徐铭泽 刘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1,共12页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内23种落叶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木(12种)、乔木(11种)2种生活型植物8个关键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与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叶片性状的变异来源和基于叶片性状的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结果】(1)乔木、灌木2种生活型植物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组织密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乔木的比叶面积显著低于灌木,其叶厚度和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灌木。(2)对于大多数叶性状而言,物种变异是解释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叶厚度与比叶面积变异的主要因素均是物种和生活型,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异由物种、个体和生活型三者共同解释。(3)大部分灌木植物位于叶经济谱中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而乔木物种位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表明群落内植物在适应环境差异时存在不同的性状权衡策略,比叶面积是划分2种生活型植物生态策略的关键叶性状。【结论】不同生活型植物通过优化结构性状组合,适应冠层垂直梯度的资源再分配,生境的细微环境差异将会促进群落共存和植物的生态位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功能性状 种间变异 乔木 灌木 落叶阔叶林 物种共存
下载PDF
毛竹入侵对落叶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邵慧妹 于水强 +3 位作者 谭蕊 徐新颖 王国兵 王维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4,共10页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亚热带北缘落叶阔叶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究毛竹入侵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与固碳潜力及森林的毛竹入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毛竹入侵样带上,选择...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入侵亚热带北缘落叶阔叶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为探究毛竹入侵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与固碳潜力及森林的毛竹入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毛竹入侵样带上,选择落叶阔叶林(麻栎林Quercus acutissima)、竹阔混交林(混交林)和毛竹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林下地表0~10 cm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包括土壤pH、含水率和有机碳、全氮、NH_(4)^(+)-N、NO_(3)^(-)-N、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β-葡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物酶(POX)、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和酶计量(V_(C/N)、V_(N/P)、V_(C/P)),比较不同林分的土壤指标。【结果】①随着毛竹入侵,毛竹林土壤pH值和含水率显著增大,且与混交林、麻栎林差异显著(P<0.05);其土壤有机碳、NO_(3)^(-)-N和全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NH_(4)^(+)-N、有效磷和全磷含量与混交林、麻栎林差异不显著。②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水解酶(BG、NAG+LAP、AcP)活性均随毛竹入侵呈下降趋势,氧化酶(POX、PER)活性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酶计量分析表明,毛竹林土壤的V_(N/P)显著低于混交林和麻栎林(P<0.05),而V_(C/N)、V_(C/P)在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③酶活性的矢量分析表明,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的磷限制程度高于混交林和麻栎林。④土壤水解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NO_(3)^(-)-N、全氮、有效磷含量或pH有显著相关关系,氧化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相关性总体不显著。【结论】毛竹林取代落叶阔叶林(麻栎林)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及相关水解酶活性降低,不利于原有落叶阔叶林土壤碳库与养分库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植物入侵 落叶阔叶林 土壤胞外酶 微生物养分限制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阔叶化改造对林分碳密度的影响
16
作者 汪保健 邱勇斌 +2 位作者 张能军 郑文华 汪秀玲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68-73,共6页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将杉木二代林改造为杉阔混交林对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杉木二代林内分别引入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木荷Schima superba和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将杉木二代林改造为杉阔混交林对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碳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杉木二代林内分别引入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木荷Schima superba和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构建杉阔混交林,分析了各林分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变化。结果表明:杉木+木荷、杉木+厚朴混交林乔木层碳密度与杉木纯林接近,但杉木+光皮桦比杉木纯林乔木层碳密度减少了25.8%。3种杉阔混交林与杉木纯林之间林下植被碳密度没有差异,但凋落物碳密度均低于杉木纯林。杉木+光皮桦、杉木+木荷和杉木+厚朴混交林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了5.9%、8.6%和21.7%。相对于杉木纯林,杉木+木荷和杉木+厚朴混交林林分总碳密度分别增加了5.7%和15.3%,而杉木+光皮桦林林分总碳密度则减少了6.1%。因此,树种组成显著影响杉阔混交林林分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杉木二代林阔叶化改造是提高林分固碳潜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阔叶树 混交林 碳密度
下载PDF
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种群结构变化研究
17
作者 张楠 王志平 +2 位作者 余阳春 徐高福 徐邓幸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5期76-82,共7页
为分析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的林分密度、树种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评估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成效。以千岛湖的5块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改造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2008年在实施林分改造前布设每个30 m×30 m大小的样地,同年冬季间伐、... 为分析马尾松次生林抚育改造的林分密度、树种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的动态变化,评估马尾松次生林改造成效。以千岛湖的5块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改造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2008年在实施林分改造前布设每个30 m×30 m大小的样地,同年冬季间伐、次年春节补植,至2023年进行复位监测,调查林分改造前后样地的林分生长情况,求得树种重要值,分析直径、树高构成以及群落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等空间结构。结果表明:①千岛湖区马尾松次生中龄林间伐并补植阔叶树种,经过14年生长,林分密度提高72.88%;②林分改造后马尾松的重要值从61.308下降至26.754,同时其他常绿针叶树种重要值也同步下降,而常绿、落叶阔叶树树种均有一定程度上升,木荷、石栎的重要值提高6.81%;檵木、短柄枹之类灌木、阔叶小乔木的重要值增幅高达84.81%;③马尾松抚育补植第14年的群落直径分布特征呈“L”形,高度级个体数呈塔型,下层幼树较多,复层结构明显;④平均混交度抚育前为0.42,抚育后混交程度提高至0.72。受优势木增加且补植阔叶树生长的影响,群落的大小比数分化明显。群落的平均角尺度从抚育前的0.59下降至抚育后的0.356,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变。指出了马尾松次生林间伐并补植阔叶树种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未来千岛湖马尾松次生林或将以针阔叶树种混交并与小乔木、灌木共同构建复层林方向演替为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 乡土树种 复层 林分空间结构 重要值 千岛湖
下载PDF
Community Dynamics of Seed Rain in Mixed Evergreen Broad-leaved and Deciduous Forests in a Subtropical Mountain of Central China 被引量:9
18
作者 Ze-Hao Shen Yuan-Yuan Tang +3 位作者 Nan Lü Jun Zhao Dao-Xing Li Gong-Fang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9期1294-1303,共10页
Seed dispersal is a key process within community dynamic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eed dispersal and the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species coexistence and community dynami... Seed dispersal is a key process within community dynamic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eed dispersal and the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species coexistence and community dynamics. This might also hold for the mixed evergreen broadleaved and deciduous forests in the mountains of subtropical China, but until now little existing knowledge is available for this question. In 2001, we chose to monitor the seed rain process of our mixed evergreen broad-leaved and deciduous forest communities in Mount Dalaoling National Forest Park, Yichang,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preliminary analyses show obvious variations in seed rain density, species compositions and timing of seed rain among four communities. The average seed rain densities of the four communities are 2.43 ± 5.15, 54.13 ±182.75, 10.05 ±19.30 and 24.91 ± 58.86 inds/m^2, respectively; about one tenth the values in other studies in subtropical forests of China. in each community, the seed production is dominated by a limited number of species, and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others are generally minor. Fecundity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is weaker than deciduous species. The seed rain of four communities begins earlier than September, and stops before December, peaking from early September to late October. The beginning date, ending date and peak times of seed rain are extensively varied among the species, indicating different types of dispersal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data, the timing of seed rain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climate conditions in the same period, while the density of seed rain may be affected by the disturbances of weather variations at a finer temporal 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 Mount Dalaoling mountain mixed evergreen broad-leaved and deciduous forests seed rain species composition weather effect.
原文传递
中国南北过渡带地理结构与范围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百平 姚永慧 +4 位作者 刘俊杰 李佳宇 蒋娅 高美荣 查小春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东西向横穿中国中部的昆仑—秦岭巨型构造系使得我国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南北分异,但目前对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位置和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划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与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确定了中国... 东西向横穿中国中部的昆仑—秦岭巨型构造系使得我国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南北分异,但目前对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位置和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划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与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确定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范围和性质。研究表明,中国南北过渡带由西部的秦岭—大巴山系和东部的江淮低山平原两部分组成,以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标志,与之对应的主要气候指标是最冷月均温0~4℃、极端最低气温为-10~-20℃;秦岭南坡下部常绿阔叶树种的出现不是亚热带开始的标志,而是南北植物交错区的开始或者严格意义上南北过渡的开始;江淮地区具有明显的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的特点,冬季气候指标比夏季温度指标更具控制作用;秦巴山地的存在和江淮地区冬季低温是我国南北过渡带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发育了长约1750 km、平均宽度400 km、面积约70万km2的中国南北过渡带。南北过渡带的概念比南北分界线和北亚热带的提法更能够反映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也更能体现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独特性质,对于认识中国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更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北分界线 中国南北过渡带 秦巴山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最冷月均温
下载PDF
2016-2018年帽儿山站落叶阔叶林碳通量观测数据集
20
作者 王兴昌 胡可铭 +3 位作者 刘帆 朱苑 张全智 王传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73-83,共11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体,准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是理解全球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影响的基础。基于微气象理论的涡动协方差法是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标准监测方法之一,已经广泛用于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碳通量...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体,准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是理解全球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影响的基础。基于微气象理论的涡动协方差法是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标准监测方法之一,已经广泛用于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碳通量长期监测。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植被为天然次生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在我国东北东部山地森林中具有典型性。本数据集整理了2016–2018年帽儿山落叶阔叶林实测的碳通量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入射太阳辐射、入射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降水量。数据集分为半小时、日、月和年4个时间尺度。建立和共享本数据集可为评价我国东北温带次生林在区域碳循环中的地位以及优化碳循环模型提供必要、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协方差 通量数据 碳循环 落叶阔叶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