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pulmonary bronchiolar adenoma into mucinous adenocarcinoma:A case report
1
作者 Xu-Ling Liu Cheng-Feng Miao +1 位作者 Min Li Peng L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1期233-241,共9页
BACKGROUND Bronchiolar adenoma(BA)and 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are rare tumors that have bilayere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ontinuous expression of p40 and CK5/6 in the basal cell layer.Diagnosis is difficu... BACKGROUND Bronchiolar adenoma(BA)and 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are rare tumors that have bilayere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ontinuous expression of p40 and CK5/6 in the basal cell layer.Diagnosis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limited knowledge of these tumors and their morphological similarities to malignant tumors,including invasiv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especially based on the histopathology of intraoperative frozen sections.These tumors are now considered to be benign neoplasms,with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reported in only a few cases.CASE SUMMARY A 57-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a 17.0 mm×7.0 mm nodule in the lower lobe of the left lung.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of a surgical specimen were performed.The tumor consisted of a BA area and a mucinous adenocarcinoma(MA)area.In the BA area,the tumor had a bilayered structure of luminal cells and basal cells.The basal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K5/6 and p40,but the MA area was negative for these biomarkers.The Ki-67 proliferation index was low(1%-2%).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BA accompanied by MA,and had a favorable outcome.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BA may be carcinogenic,and suggests that 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its potential for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nchiolar adenoma 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s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PULMONARY Case report
下载PDF
Bronchiolar adenoma with unusual presentation:Two case reports
2
作者 Ying Du Zheng-Yan Wang +3 位作者 Zheng Zheng Ying-Xue Li Xiu-Yu Wang Ran D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14期4541-4549,共9页
BACKGROUND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and genetic mutation profile of two unusual cases of distal bronchiolar adenoma a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 BACKGROUND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and genetic mutation profile of two unusual cases of distal bronchiolar adenoma a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s reviewed.CASE SUMMARY Case 1 was a 63-year-old female patient who had a mixed ground-glass nodule,with mild cells in morphology,visible cilia,and bilayer structures in focal areas.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P63 and cytokeratin(CK)5/6 revealed the lack of a continuous bilayer structure in most areas,and no mutations were found i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ROS1,Kirsten rat sarcoma,PIK3CA,BRAF,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RET,and neuroblastoma RAS genes.Case 2 was a 58-year-old female patient who presented with a solid nodule,in which most cells were observed to be medium sized,the nuclear chromatin was pale and homogeneous,local cells had atypia,and cilia were found locally.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P63 and CK5/6 showed no expression of these proteins in mild cell morphology whereas the heteromorphic cells showed a bilayer structure.The same nine genes as above were analyzed,and HER2 gene mutation was identified.CONCLUSION Some unresolved questions remain to be answer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lesion is a benign adenoma or a part of the process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from benign adenoma of the bronchial epithelium.Furthermore,whether lesions with atypical bilayer structures are similar to atypical hyperplastic lesions of the breast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Moreover,clarity on whether these lesions can be called atypical bronchiolar adenoma and whether they are invasive precursor lesions is needed.Future studies should examin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HER2 gene mutation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nchiolar adenoma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gene Thoracic tumors Cellular atypia 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Case report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的CT影像学特征
3
作者 朱冠嘉 孙士超 +3 位作者 杜贾军 李宁 林晓燕 马国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329,共6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特征,提高对BA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在山东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病灶的类型、大小、部位、CT征象及随访变化。结果62...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及高分辨率CT特征,提高对BA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在山东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2例B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BA病灶的类型、大小、部位、CT征象及随访变化。结果62例患者中,经病理确诊、有清晰CT图像的BA病灶63个,病灶长径3.0~37.0 mm,中位数9.0(6.0,13.5)mm。BA病灶外周分布61个,中心分布2个;43个病灶(68.3%)位于肺下叶;依据CT表现分类:实性型12例,磨玻璃型21例,空泡/囊腔型23例,炎症型7例;23例病灶伴发空泡/囊腔征,13例病灶伴发血管征。30例患者术前行CT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95.0(61.5,492.0)d,其中23例病灶无明显变化;5例病灶增长,平均速度为2.5 mm/年;2例病灶中新发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结论BA的CT表现为位于肺外周带的实性型结节、磨玻璃型结节、空泡/囊腔型结节及炎症型结节。病灶内最常见空泡/囊腔征和血管征。在随访中BA病灶稳定,少数可见增长或出现新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细支气管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疾病特征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的CT表现及病理分析初步探索
4
作者 潘小环 何萍 陈淮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总结分析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资料、CT征象、病理特征,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腺瘤的肺部结节1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肺结节胸部CT征象及术后病理特征。结果:18... 目的:总结分析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资料、CT征象、病理特征,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腺瘤的肺部结节1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肺结节胸部CT征象及术后病理特征。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无临床胸部症状,2例出现胸痛。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51.8岁,中位年龄(25%~75%分位数)为52(49~59)岁,其中男性7例(39%),女性11例(61%)。胸部CT结节最大层面平均直径为11.1 mm,中位直径(25%~75%分位数)为8(6~15)mm,病灶距离胸膜位置≤10 mm者共15例。CT上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8例,部分实性结节7例,3例表现为单纯囊腔。表现为pGGN的细支气管腺瘤(8例)平均CT值为-690.7 HU,中位平均CT值(25%~75%分位数)为-717.5(-722~-681)HU。18例结节中边缘有毛刺征6例,结节周围出现胸膜牵拉征7例,结节内出现细支气管扩张5例。18例结节术后大体病理平均直径为9.1 mm,中位直径(25%~75%分位数)为7(6~9)mm。免疫组化抗体CK7阳性18例、p40、p63、CK5/6、TTF-1阳性均为16例。结论:胸膜下10 mm左右结节术前CT诊断时不容忽视该病,免疫组化抗体CK7、p40等指标是诊断细支气管腺瘤的定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肺肿瘤 细支气管腺瘤 诊断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
5
作者 刘统 孟庆成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8-472,共5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3年1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CT检查14例,PET-CT检查...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3年1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CT检查14例,PET-CT检查5例)。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和病史、影像学特征(部位、直径、血管征和SUV等)及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4例中,男6例,女8例;年龄32~73岁,中位年龄59.5岁。4例有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部不适或痰中带血。主要CT表现如下:病灶长径5~30 mm,平均(14.1±6.7)mm;病灶主要位于肺下叶(10例),位于右肺8例;实性病灶5例、部分实性病灶7例、非实性病灶2例;边缘模糊者7例、边缘清晰者7例;血管征阳性10例;细支气管充气征阳性3例;空泡征阳性3例。术前CT有2例被诊断为肺恶性病变、12例被诊断为恶性暂不除外并均建议结合穿刺活检。PET-CT检查显示3例有代谢异常,SUV_(max)值为0.6~13.9 kBq/mL;2例代谢无明显异常。1例被诊断为恶性病变暂不除外,2例被诊断为肺恶性病变,2例被诊断为肺良性病变。结论: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T及PET-CT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部分病灶SUV值升高,故临床上极易将其误诊为肺部恶性病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提高对此病变的认识并做好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24例临床病理分析
6
作者 王应霞 田扬 +1 位作者 赵雯 张旋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880-887,共8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发病年龄、部位、影像特征、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免疫表型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变的认识。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24例BA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信息、影像...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发病年龄、部位、影像特征、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免疫表型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变的认识。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24例BA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信息、影像特征、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进行分析。结果:在24例BA中,男11例,女13例,平均发病年龄56.7岁,结节大小0.1~3.0 cm。21例为单发结节,3例为多发结节;17例为单独发生,7例伴发恶性肿瘤;20例为体检发现,另4例伴有轻微咳嗽、咳痰症状。胸部CT显示:有20例为单发或多发实性小结节、磨玻璃密度结节,2例为稍高密度影,1例斑片状影伴实变,1例囊性灶。典型的病理学特征为上皮细胞和连续性基底细胞形成的双层结构,上皮细胞形态为黏液性、乳头状、纤毛柱状或立方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基底细胞表达P40、P63、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5/6、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腔面上皮细胞CK7、低分子角蛋白(CK-low,CKL)、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A)、TTF-1(均阳性)。结论:BA是发生于肺的少见良性肿瘤,影像学特征多为实性结节或磨玻璃结节,与早期恶性肿瘤难以鉴别。双层细胞结构与纤毛存在是BA与腺癌的主要鉴别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病理特征 临床症状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术中冷冻病理诊断常见陷阱病例分析及应对策略
7
作者 董方 商建峰 +4 位作者 方微 滕飞 连国亮 韩丽媛 陈东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973-976,共4页
目的收集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中存在诊断陷阱的病例,分析原因并总结应对策略。方法回顾2020-06—2023-06行冰冻检查的病例,筛选出11例典型病例,观察其冷冻切片病理特点,并与石蜡切片做对比,分析造成诊断陷阱的原因,同时复习文献,总结诊断... 目的收集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中存在诊断陷阱的病例,分析原因并总结应对策略。方法回顾2020-06—2023-06行冰冻检查的病例,筛选出11例典型病例,观察其冷冻切片病理特点,并与石蜡切片做对比,分析造成诊断陷阱的原因,同时复习文献,总结诊断要点及应对策略。结果受冷冻切片质量及人工假象的影响,硬化性肺细胞瘤易误诊为浸润性腺癌及类癌,肺细支气管腺瘤易误诊为黏液腺癌,乳腺大汗腺化生易误诊为浸润性癌;受取材局限的影响易造成乳腺病变诊断不足。结论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提示病理医师避开此类诊断陷阱,应在诊断前详细了解病史,对易造成诊断不足病例多点取材,对病理形态易混淆病种掌握其鉴别要点;此外,快速免疫组化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冷冻病理诊断 细支气管腺瘤 乳腺腺病 乳腺大汗腺腺病 硬化性肺细胞瘤 术中免疫组化
下载PDF
近端型与远端型细支气管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分析(附4例)
8
作者 杨春梅 邓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5-680,共6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两型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该院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例BA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鉴别诊断等。结果: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例,1例有...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两型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该院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例BA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鉴别诊断等。结果: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例,1例有吸烟史,2例无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或边界清楚的结节。大体示灰白、灰褐色的实性结节或局灶见微囊,多数界清但无包膜,最大径0.6~1.2 cm。例1、例2肿瘤镜下显示双层乳头结构,内层富于纤毛细胞和黏液细胞,表达CK7、Napsin-A、CEA、MUC5AC,弱表达TTF-1,外层是基底细胞,表达p40、CK5/6,诊断为近端型BA。例3、例4肿瘤镜下显示双层腺腔型结构,内层由Ⅱ型肺泡上皮和Clara细胞构成,缺乏纤毛和黏液细胞,表达CK7、Napsin-A、TTF-1、弱表达CEA、MUC5AC,外层由基底细胞构成,表达p40、CK5/6,诊断为远端型BA。结论:细支气管腺瘤是一种具有双层结构的良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及快速冷冻切片中易误诊为恶性。根据黏液细胞及纤毛细胞所占腔面细胞的比例,将细支气管腺瘤分为近端型和远端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近端型 远端型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9
作者 王全志 李劲松 +3 位作者 郭元丽 郭艳风 李振强 周红艳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3年第10期1907-1912,共6页
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mixed squamous cell and glandular papilloma,MSCGP)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肺的肿瘤,其组织形态多变,易与多种原发于肺的良、恶性肿瘤相混淆。冰冻切片极易误诊,多数患者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才可明确诊... 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mixed squamous cell and glandular papilloma,MSCGP)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肺的肿瘤,其组织形态多变,易与多种原发于肺的良、恶性肿瘤相混淆。冰冻切片极易误诊,多数患者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才可明确诊断。病灶体积较大的患者需广泛取材以避免漏掉更重要的病变。本文对2例MSCGP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表明MSCGP主要由鳞状及腺上皮细胞混合的乳头状结构组成,这些乳头状肿块大小不一,其从表面至深部依次为腺上皮细胞、鳞状细胞及基底细胞。腺上皮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鳞状及基底细胞表达p40、p63和CK5/6。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在鳞状细胞、腺上皮细胞中均呈部分弱阳性表达,天冬氨酸肽酶A(napsin A)、Epstein-Barr病毒原位杂交均呈阴性。病例2术后经广泛取材局部检出非典型增生的腺样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乳头状瘤 肺混合性鳞状上皮和腺性乳头状瘤 肺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细支气管腺瘤 原位杂交
下载PDF
肺细支气管腺瘤2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伟 李会方 +3 位作者 史先锋 赵洁婷 宋蓉蓉 徐建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 探讨肺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 B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4例肺BA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TF-1、Napsin A、CK5/6、p40、Ki-67、ALK的表达,应用PCR法检测EGFR、BRAF等基因突变,并... 目的 探讨肺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 B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4例肺BA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TF-1、Napsin A、CK5/6、p40、Ki-67、ALK的表达,应用PCR法检测EGFR、BRAF等基因突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25~74岁,中位年龄66岁,4例有吸烟史,18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外周纯磨玻璃、混合磨玻璃以及实性结节影,病灶中央多伴空泡征。肿瘤呈灰白色、灰红色、灰褐色结节,质软界限较清,部分病例切面可见黏液样物蓄积,最大径4~20 mm(平均11 mm)。在冷冻切片病理检查中仅7例有明确诊断,13例误诊为恶性或恶性不能除外,2例良性结节,2例细支气管化生。镜下以腺腔样、平坦型及乳头状结构为主要特征,有腔面细胞层和基底细胞层结构,腔面细胞由不同比例的纤毛细胞、黏液细胞、立方状或矮柱状细胞混合组成,依据腔面细胞组成分为近端型和远端型,近端型14例,远端型10例。免疫表型:基底细胞CK5/6和p40呈阳性;TTF-1在多数的腔面细胞和基底细胞呈阳性;少数腔面细胞Napsin A阳性,基底细胞Napsin A均阴性。基因检测:2例EGFR第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1例EGFR第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3例BRAF V600E突变,1例EML4-ALK基因融合合并CLIP4-ALK基因融合。随访时间3~46个月,患者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B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预后良好,部分病例伴基因改变,典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细支气管腺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基因检测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附5例)
11
作者 贾宝龙 王丽琼 朱惠荣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9-472,共4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昆明市延安医院2019年至2020年确诊的细支气管腺瘤5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年龄56~73岁,中位年龄62岁,...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昆明市延安医院2019年至2020年确诊的细支气管腺瘤5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年龄56~73岁,中位年龄62岁,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3例有吸烟史。其中4例无临床症状,均在体检时CT发现肺部小结节,大体示灰白、灰褐色的实性结节或切面囊样改变,多界清但无包膜,最大径0.4~1.2 cm。镜下可见,肿瘤的主体位于细支气管外的肺实质内,虽界限清楚但无包膜,呈乳头状、平坦状或腺腔样生长,其最为突出的组织学特点是由连续p63、p40、CK5/6阳性的基底细胞层和腔面细胞层构成的双层细胞结构。腔面细胞层则由黏液细胞、纤毛细胞等构成。随访18~3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细支气管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位于肺的外周。术中冰冻诊断对于外科处理非常关键,诊断时也非常困难,必要时术后石蜡做免疫组化进行鉴别。有多发病灶的患者易误诊为恶性。细支气管腺瘤有连续的p63、p40、CK5/6阳性的基底细胞层可以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切除术后患者预后均良好,本组患者均未见复发或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细支气管腺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12
作者 王红梅 李亚男 +2 位作者 王学成 孙延春 曲冰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32-335,340,共5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怀柔医院病理科2015-10—2022-06诊断的7例细支气管腺瘤病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7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肺外周结节,男性1例,女...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怀柔医院病理科2015-10—2022-06诊断的7例细支气管腺瘤病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7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肺外周结节,男性1例,女性6例,年龄33~70岁;影像学检查示磨玻璃样结节3例,实性结节3例,环形结节1例,肉眼观肿瘤均为肺实质内灰白结节,最大径0.6~1.5 cm。近端型4例,由双层细胞构成,基底细胞完整,表达P40、P63、CK5/6;腔缘细胞主要为黏液及纤毛细胞,TTF-1阴性或弱阳性。远端型3例,基底细胞减少或消失,腔缘主要为立方及Clara样细胞,TTF-1弥漫阳性。3例远端型病例中,1例结节周围被覆单层黏液细胞伴有非典型性提示黏液癌变,1例单层细胞伴轻度非典型性,间质纤维增生。结论BA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无复发及转移,术中冰冻易误诊为恶性;在具有某些驱动基因突变的非典型病例中具有恶性转化的潜力,在临床实践中应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瘤 细支气管腺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7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静 陆一凡 +1 位作者 俞士杰 干文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36-339,345,共5页
目的 探讨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17-01—2020-12间诊治的7例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7例患者... 目的 探讨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17-01—2020-12间诊治的7例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7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60岁,均无明显临床症状。镜下见肿瘤组织主要呈乳头、腺管样生长方式,肿瘤由纤毛柱状细胞、黏液细胞及基底细胞等3种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存在,但均呈双层上皮细胞结构,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及肿瘤性坏死。免疫组化显示表面上皮细胞不同程度表达TTF-1、CK7、NapsinA,基底细胞表达p40、p63、CK5/6,Ki-67增殖指数均<5%。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资料,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肺细支气管腺瘤是在纤毛黏液结节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CMPT)的基础上最新提出的一类良性或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由于发病率低且目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冰冻切片诊断时容易误诊,掌握病理组织学特征对提高病理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细支气管腺瘤 纤毛黏液结节乳头状肿瘤 恶性潜能未定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
14
作者 于丽丽 吴建宇 +2 位作者 王伟 齐广伟 茹国庆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8期841-845,I0004,I0005,共7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4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明确诊断的15例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BA男...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4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明确诊断的15例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BA男女发病比例为8:7,发病年龄36~78(63.40±10.79)岁,肿瘤最大径0.5~1.6(0.87±0.32)cm;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CT检查示BA多位于肺外周,呈磨玻璃样结节、实性结节或有中央腔形成的亚实性结节。15例BA患者中,5例(33.3%)为近端型BA,10例(66.7%)为远端型BA。典型的组织学特征为具有双层的组织学结构,近端型BA腔面细胞主要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胞构成,远端型BA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及Club细胞等非纤毛立方上皮细胞构成,缺乏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胞;腔面层下为连续的基底细胞层。BA基底细胞p40、p63、细胞角蛋白5/6均强阳性,近端型BA基底细胞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强阳性,远端型BA腔面细胞及基底细胞均TTF1阳性。14例患者接受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随访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BA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罕见肺部肿瘤,无特异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治疗上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预后良好,其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可以很好地帮助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病理学 诊断 鉴别 预后
下载PDF
肺细支气管腺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高秀 于翠松 +6 位作者 徐鹏飞 孙永红 张绪美 杨翰潮 范雯媛 陶舒琪 周风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9期842-845,887,共5页
目的探讨肺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08—2021-05收治的BA病例5例,分析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主要为... 目的探讨肺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08—2021-05收治的BA病例5例,分析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主要为中老年人,仅1例有吸烟史,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肺外周实性结节(3例)、磨玻璃样结节影(2例)。巨检:实性结节,直径0.7~1.5 cm,界清无包膜。组织学:双层细支气管型上皮,多种细胞成分的腔面层和连续的单/多层基底细胞层。免疫组化:CK5/6、p63、p40在基底细胞呈连续阳性表达。随访6~18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BA是罕见的良性肿瘤,影像及病理表现与癌相似,避免术中冷冻误诊对于外科处理很关键,结合典型的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肺结节 诊断 免疫组化 术中冷冻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么愁 李英 +1 位作者 于香莉 赵鲁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38-1342,共5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5例BA标本中TTF-1、Napsin A、CK7、CEA、CK5/6、p40、p63、Ki-67的表达,应用NGS法检测EGFR、TP53等基因突变,并复习相关...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5例BA标本中TTF-1、Napsin A、CK7、CEA、CK5/6、p40、p63、Ki-67的表达,应用NGS法检测EGFR、TP53等基因突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BA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35~78岁),2例有吸烟史,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多表现为密度混杂磨玻璃样结节,多呈灰白色实性结节,最大直径0.3~2.0 cm,平均0.75 cm。镜下结构以乳头样或平坦型腺泡为主,部分富含黏液,细胞成分温和,腔面由纤毛细胞、柱状细胞、立方细胞和黏液细胞构成。根据腔面细胞下衬基底细胞(免疫组化标记p40、p63、CK5/6阳性)连续性分为基底细胞连续的经典型BA(4例)和部分区域缺乏基底细胞的非典型BA(11例)。非典型BA中5例伴腺癌(1例同病灶),1例伴黏液腺癌(同病灶),1例伴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1例伴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基因检测示与腺癌同病灶的非典型BA中EGFR基因19号外显子缺失、TP53基因4号外显子点突变。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术后随访1~5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非典型BA可能具有恶变潜能,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细支气管腺瘤 变异型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诊断技术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的CT表现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越 孙育红 +3 位作者 赵成龙 王金之 孙朋朋 黄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9-564,共6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18年9月—2021年8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1例BA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特征。结果21例患者中,女14例、男7例,年龄36~75岁,平均(59&...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18年9月—2021年8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1例BA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特征。结果21例患者中,女14例、男7例,年龄36~75岁,平均(59±10)岁。16例(76%)无明显呼吸道症状。10例(48%)同时合并肺癌或前驱病变,以早期肺腺癌为主。BA病灶共22处,17处(77%)位于下叶,21处(95%)与胸膜间距离≤2.0 cm;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14处(64%)和实性结节8处(36%);21处(95%)最大径≤2.0 cm;14处(64%)形态不规则;19处(86%)边缘毛糙;11处(50%)伴中央或外周空泡征,9处(41%)伴血管征,5处(23%)伴细支气管充气征;3处实性结节表现的病灶增强扫描呈延迟性显著强化,1处动脉期可见血管造影征。10例患者在术前随访中病变均无显著变化,中位随访时间为2.5(0~59)个月。结论BA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由于认识不足及CT表现与早期肺腺癌相似,临床极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梦琪 冯江龙 +2 位作者 杨叶 谢弘 章俊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807-811,共5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BA分别进行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EGFR/KRAS/BRAF基因检测。结果影像学提示肺周结节病灶,边缘呈磨玻璃样或边界不清的密度增高影。大体观肿块灰白实性,与周围分界不清。镜下细...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BA分别进行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EGFR/KRAS/BRAF基因检测。结果影像学提示肺周结节病灶,边缘呈磨玻璃样或边界不清的密度增高影。大体观肿块灰白实性,与周围分界不清。镜下细支气管上皮增生,呈双层或单层结构。双层结构管腔基底侧细胞呈立方状规则排列。腔面细胞为柱状上皮,胞质内可见黏液,腔缘可见纤毛。免疫组化标记TTF-1管腔细胞与基底细胞均呈(+),Napsin-A管腔细胞(+),p63及CK5/6基底细胞(+),管腔细胞(-)。EGFR、BRAF及KRAS基因部分突变位点检测,3例BA未检出阳性结果。结论综合本文病例及复习文献,BA是一种预后良好的肿瘤性病变,治疗主要依靠手术病灶切除。鉴别诊断尤其在冷冻切片中需与分化较好的腺泡性腺癌、伴微乳头形成腺癌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遗传学 鉴别诊断
下载PDF
27例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及CT特征分析
19
作者 姜星原 邵志清 +2 位作者 柴亚婷 刘媖楠 李叶 《肿瘤影像学》 2022年第5期554-560,共7页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临床及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并分析2019年7月—2021年8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7例BA的...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的临床及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并分析2019年7月—2021年8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7例BA的临床病理学及胸部CT资料。27例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15例并行增强CT检查。分析整理患者基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CT影像肺部病变分布位置、病变形态等特征。结果:27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0例,年龄31~79岁,多无临床症状(23例)。病变均位于胸膜下区,其中21例发生于双肺下叶,以类圆形边界清晰实性小结节为主(2~15 mm),6例内含空泡影,增强CT扫描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在随访过程中部分病灶体积略增大,术后尚未发现复发及转移患者。结论:BA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多样性,极易误诊,需提高对该病的全面认识,做好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磨玻璃结节
下载PDF
细支气管腺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术后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雷 张毅 +6 位作者 高艳 魏兵 王腾腾 李元博 钱坤 王雷明 魏秀芹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3,共6页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9年1月—2020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B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40~73(62.40±10.50)岁。分析...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9年1月—2020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B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40~73(62.40±10.50)岁。分析术前胸部CT的影像学特征、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情况、术后病理分型、细胞生长方式、细胞核增殖指数Ki-67等。结果平均术前观察时间(381.10±278.28)d,影像学病变最大径5~27(10.27±6.34)mm。表现为不规则形态的异质性磨玻璃样病变8例(72.7%),纯磨玻璃样病变3例(27.3%);有血管征象10例(90.9%),空泡征8例(72.7%),支气管征1例(9.1%),胸膜征3例(27.3%),毛刺/分叶征9例(81.8%)。术式包括亚肺叶切除10例和肺叶切除1例。术中冰冻病理明确诊断为BA的有5例(45.5%)。术后病理分型包括8例远端型BA和3例近端型BA,病灶最大径为4~20(8.18±5.06)mm。8例(72.7%)病灶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特征性的双层细胞结构,10例(90.9%)病变组织显示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9例(81.8%)病灶显示NapsinA腔内细胞表达;病灶组织Ki-67指数为1%~5%(3.22%±1.72%)。结论病理学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明确了BA是肿瘤性病变的前提,但对BA是良性或惰性肿瘤的认定,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资料及分子病理学研究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腺瘤 胸腔镜手术 影像学特征 术后病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