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
44
1
作者
李伟
陈莹
+3 位作者
张晓祥
张伯桥
于汉寿
陈怀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5,共6页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spp.),雪霉叶枯病菌(M.nivale)和黑附球菌(E.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
病原组成
致病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14
2
作者
陈厚德
王彰明
+3 位作者
袁树忠
陈占荣
柳玉标
梅爱中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3-46,共4页
对小麦茎基褐腐病在江苏省 4 8个县 (市 )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 :沿江、沿海及苏南丘陵地区 (镇江 )病害一般发生较重 ,病株率 4 8%~ 90 % ;里下河和沿洪泽湖地区病害发生多属轻到中等 ,病株率 1 0 %~ 39% ;苏北的徐州...
对小麦茎基褐腐病在江苏省 4 8个县 (市 )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 :沿江、沿海及苏南丘陵地区 (镇江 )病害一般发生较重 ,病株率 4 8%~ 90 % ;里下河和沿洪泽湖地区病害发生多属轻到中等 ,病株率 1 0 %~ 39% ;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地病害发生很轻微 ,病株率在 1 %以下 .调查发现 :小麦茎基褐腐病发病程度与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呈负相关 .产量损失测定表明 :小麦茎基褐腐病对不同小麦品种影响不一 ,扬麦 1 5 8产量损失率较高 ,达 8.5 % ,豫麦 1 8产量损失率最低 ,仅 0 .1 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褐腐病
发生特点
产量损失
发病程度
发病率
纹枯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江苏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15
3
作者
陈厚德
王彰明
李清铣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47-50,共4页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pp.)和麦斑点附球孢(EpicocumtriticiP.Henn.)均可侵染小麦形成“酱油秆”症状,但以雪腐镰孢为主,交链孢次之,麦斑点附球抱作用较小。雪腐镰孢在苗期即可造成叶鞘褐枯,成株期可侵染基部茎秆造成褐腐,而交链抱和麦斑点附球抱主要在成株期造成茎基褐腐,沿海垦区农场多以雪腐镰孢为主要病原菌,其他地区交链孢为主。小麦“酱油秆”暂定名为小麦茎基褐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褐腐病
病原菌
症状
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发生危害及病原学
4
作者
石瑞杰
徐飞
+9 位作者
宋玉立
李前进
刘露露
范志业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冯超红
王俊美
周益林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8-366,共9页
2019—2020年,在河南省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了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小麦灌浆期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的发病率为35%,安阳市、漯河市和南阳市零星发病。通过对变褐叶鞘进行组织分离,得到74株白色稀疏绒状真菌分离物。基于多基因(ITS、β-tubli...
2019—2020年,在河南省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了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小麦灌浆期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的发病率为35%,安阳市、漯河市和南阳市零星发病。通过对变褐叶鞘进行组织分离,得到74株白色稀疏绒状真菌分离物。基于多基因(ITS、β-tublin、RPB2和EF-1α)序列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和菌株形态鉴定结果表明:74株分离菌株中22株为Microdochium nivale,52株为M.majus。M.nivale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1.62~26.04)μm×(2.43~4.44)μm,平均为17.07μm×3.57μm(n=240),有1~3个隔;M.majus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5.63~33.82)μm×(3.36~8.95)μm,平均为25.14μm×5.45μm(n=240),有1~6个隔。M.nivale和M.majus两种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均为20℃,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平板上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93和0.89 cm·d^(-1)。M.nivale在5~25℃下的平均生长速度均高于M.majus。M.nivale和M.majus在10℃条件下(PDA培养基)培养40 d后,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团,而其他温度产生的分生孢子团较少。代表性菌株菌丝体接种‘矮抗58’的结果表明,M.nivale和M.majus对‘矮抗58’发病率均为100%,病情指数分别为14.5~33.0和11.6~28.0,两种菌的致病力相当。本研究首次发现在河南省南阳、安阳、周口和漯河,M.majus和M.nivale可以引起小麦新病害即茎基褐腐病,研究结果为小麦茎基褐腐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
Microdochium
majus
M.nivale
鉴定
致病力
原文传递
题名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
44
1
作者
李伟
陈莹
张晓祥
张伯桥
于汉寿
陈怀谷
机构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0-175,共6页
基金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nycytx-03)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yhyzx3-16)
文摘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spp.),雪霉叶枯病菌(M.nivale)和黑附球菌(E.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
病原组成
致病力
Keywords
Wheat
brown foot rot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 fungi
Pathogenicity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435.12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
14
2
作者
陈厚德
王彰明
袁树忠
陈占荣
柳玉标
梅爱中
机构
扬州大学农学院植保系
江苏省新洋农场
上海市川东农场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农技站
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3-46,共4页
基金
江苏省科委"九五"重大攻关项目 (BG96 5 12 2 )
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96 132 )
文摘
对小麦茎基褐腐病在江苏省 4 8个县 (市 )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 :沿江、沿海及苏南丘陵地区 (镇江 )病害一般发生较重 ,病株率 4 8%~ 90 % ;里下河和沿洪泽湖地区病害发生多属轻到中等 ,病株率 1 0 %~ 39% ;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地病害发生很轻微 ,病株率在 1 %以下 .调查发现 :小麦茎基褐腐病发病程度与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呈负相关 .产量损失测定表明 :小麦茎基褐腐病对不同小麦品种影响不一 ,扬麦 1 5 8产量损失率较高 ,达 8.5 % ,豫麦 1 8产量损失率最低 ,仅 0 .1 9% .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褐腐病
发生特点
产量损失
发病程度
发病率
纹枯病
Keywords
wheat
disease of
brown foot rot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yield loss
分类号
S435.12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苏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15
3
作者
陈厚德
王彰明
李清铣
机构
江苏农学院植保系
出处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47-50,共4页
文摘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pp.)和麦斑点附球孢(EpicocumtriticiP.Henn.)均可侵染小麦形成“酱油秆”症状,但以雪腐镰孢为主,交链孢次之,麦斑点附球抱作用较小。雪腐镰孢在苗期即可造成叶鞘褐枯,成株期可侵染基部茎秆造成褐腐,而交链抱和麦斑点附球抱主要在成株期造成茎基褐腐,沿海垦区农场多以雪腐镰孢为主要病原菌,其他地区交链孢为主。小麦“酱油秆”暂定名为小麦茎基褐腐病。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褐腐病
病原菌
症状
防治
Keywords
wheat
brown foot rot
pathogen
syrnptoms
分类号
S435.121.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发生危害及病原学
4
作者
石瑞杰
徐飞
宋玉立
李前进
刘露露
范志业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冯超红
王俊美
周益林
机构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项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8-366,共9页
基金
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1300111600)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HARS-22-01-G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300700)
文摘
2019—2020年,在河南省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了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小麦灌浆期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的发病率为35%,安阳市、漯河市和南阳市零星发病。通过对变褐叶鞘进行组织分离,得到74株白色稀疏绒状真菌分离物。基于多基因(ITS、β-tublin、RPB2和EF-1α)序列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和菌株形态鉴定结果表明:74株分离菌株中22株为Microdochium nivale,52株为M.majus。M.nivale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1.62~26.04)μm×(2.43~4.44)μm,平均为17.07μm×3.57μm(n=240),有1~3个隔;M.majus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5.63~33.82)μm×(3.36~8.95)μm,平均为25.14μm×5.45μm(n=240),有1~6个隔。M.nivale和M.majus两种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均为20℃,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平板上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93和0.89 cm·d^(-1)。M.nivale在5~25℃下的平均生长速度均高于M.majus。M.nivale和M.majus在10℃条件下(PDA培养基)培养40 d后,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团,而其他温度产生的分生孢子团较少。代表性菌株菌丝体接种‘矮抗58’的结果表明,M.nivale和M.majus对‘矮抗58’发病率均为100%,病情指数分别为14.5~33.0和11.6~28.0,两种菌的致病力相当。本研究首次发现在河南省南阳、安阳、周口和漯河,M.majus和M.nivale可以引起小麦新病害即茎基褐腐病,研究结果为小麦茎基褐腐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
Microdochium
majus
M.nivale
鉴定
致病力
Keywords
brown foot rot
of wheat
Microdochium majus
M.nivale
identification
pathogenicity
分类号
S432.44 [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李伟
陈莹
张晓祥
张伯桥
于汉寿
陈怀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4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陈厚德
王彰明
袁树忠
陈占荣
柳玉标
梅爱中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江苏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初步研究
陈厚德
王彰明
李清铣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6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我国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发生危害及病原学
石瑞杰
徐飞
宋玉立
李前进
刘露露
范志业
李亚红
韩自行
张姣姣
冯超红
王俊美
周益林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