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成熟度烟叶赤星病防控药剂筛选研究
1
作者 郭涛 刘亭亭 +1 位作者 汪汉成 孙美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23-127,131,共6页
为评价不同成熟度(成熟、适熟、未熟)烟叶对烟草赤星病的感病性及杀菌剂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控效果,测定了3种成熟度烟叶对赤星病的感病性,并分别选择适熟烟叶及混合烟叶作为病情指数调查对象,评价了15种杀菌剂(12.50%腈菌唑ME、325 g/L苯... 为评价不同成熟度(成熟、适熟、未熟)烟叶对烟草赤星病的感病性及杀菌剂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控效果,测定了3种成熟度烟叶对赤星病的感病性,并分别选择适熟烟叶及混合烟叶作为病情指数调查对象,评价了15种杀菌剂(12.50%腈菌唑ME、325 g/L苯甲·嘧菌酯SC、57.60%氢氧化铜WDG、40%菌核净WP、8%井冈霉素SL、80%波尔多液WP、50%醚菌酯WDG、10%苯醚甲环唑WDG、12%苯甲·氟酰胺SC、25%嘧菌酯SC、400 g/L氯氟醚·吡唑酯SC、10%多抗霉素WP、38%唑醚·啶酰菌WDG、200 g/L氟酰羟·苯甲唑SC和80%代森锰锌WP)对烟草赤星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烟草上部未熟烟叶对赤星病抗性最强,其次依次为中部适熟烟叶和下部成熟烟叶。15种杀菌剂对赤星病表现出不同的防治效果,2种调查方法的防效在325 g/L苯甲·嘧菌酯SC、57.60%氢氧化铜WDG等12种药剂处理时防效均较为一致。325 g/L苯甲·嘧菌酯SC(药后5 d防效分别为100%和85.64%,10 d时分别为57.14%和64.92%)、12%苯甲·氟酰胺SC(82.81%和87.56%,50%和70.82%)、25%嘧菌酯SC(100%和81.75%,50%和53.93%)、38%唑醚·啶酰菌WDG(100%和89.18%,77.78%和58%)及200 g/L氟酰羟·苯甲唑SC(86.74%和92.84%,92.86%和81.79%)的防效均较好;在施药15 d时,25%嘧菌酯SC(56.46%和54.95%)和200 g/L氟酰羟·苯甲唑SC(60.90%和55.95%)的防效仍较好。综上,325 g/L苯甲·嘧菌酯SC、12%苯甲·氟酰胺SC、25%嘧菌酯SC、38%唑醚·啶酰菌WDG及200 g/L氟酰羟·苯甲唑SC 5种药剂对适熟及混合烟叶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可用于烟草赤星病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赤星病 防治效果 烟叶成熟度 抗病性
下载PDF
草莓病害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效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卓妮 覃艮红 +5 位作者 王丽 侯珲 袁洪波 周厚成 巩文峰 涂洪涛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3-71,共9页
通过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从草莓根、茎、叶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内生细菌183株及根际细菌55株,其中9株拮抗菌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病原菌(Pilidium concavum)、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 通过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从草莓根、茎、叶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内生细菌183株及根际细菌55株,其中9株拮抗菌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病原菌(Pilidium concavum)、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4种草莓病原菌具有广谱拮抗效果。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拮抗菌株G3-23、J3-20、G3-29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J6-1、J1-4、G2-12、G3-k2和J1-11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3-20鉴定为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G3-17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G3-23能够分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对由P.concavum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该菌株能在离体草莓叶片上成功定殖,表现出较好的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褐色叶斑病 内生细菌 根际细菌 拮抗活性
下载PDF
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其促生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袁洪波 王卓妮 +6 位作者 袁梦佳 覃艮红 史冰柯 周厚成 侯珲 王丽 涂洪涛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目的】探究内生菌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草莓的促生作用,为该拮抗菌在草莓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分析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落生长以及菌丝形态的影响,并... 【目的】探究内生菌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草莓的促生作用,为该拮抗菌在草莓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分析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落生长以及菌丝形态的影响,并利用离体草莓叶片鉴定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同时,分析菌株P2-1对草莓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具有强烈的拮抗活性,抑制率达到66.38%,抑菌带为0.76 cm。菌株P2-1代谢产物具有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菌株P2-1能在草莓叶片定殖,处理10 d后仍可维持在4.07×10^(8)CFU左右。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能促进草莓植株生长,使草莓株高、根长、湿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提高24.83%、40.74%、28.88%和55.69%。【结论】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P2-1对草莓褐色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具有草莓促生作用,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褐色叶斑病 贝莱斯芽胞杆菌 拮抗活性 促生作用
下载PDF
河南草莓褐色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4
作者 袁洪波 王卓妮 +5 位作者 覃艮红 史冰柯 王丽 侯珲 巩文峰 涂洪涛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68,共6页
为明确河南草莓主产区草莓褐色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安全有效的杀菌剂,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河南草莓病株上分离纯化得到草莓褐色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对6种杀菌剂进行筛选和防效评价。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为Pilidium concavum... 为明确河南草莓主产区草莓褐色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安全有效的杀菌剂,利用组织分离法从河南草莓病株上分离纯化得到草莓褐色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对6种杀菌剂进行筛选和防效评价。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为Pilidium concavum。6种杀菌剂中以450 g·L^(-1)咪鲜胺水乳剂抑菌效果最好,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防效达到83%,其EC50为2.4497 mg·L^(-1),可作为河南草莓褐色叶斑病田间防治的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褐色叶斑病 病原鉴定 EC50 杀菌剂 防效
下载PDF
草莓褐色叶斑病病原菌Pilidium lythri鉴定及室内防治药剂筛选
5
作者 闫奕彤 孙浚源 +5 位作者 李福鑫 张桂军 闫哲 黄中乔 高慧鸽 毕扬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6-1084,共9页
近年来,由病原菌Pilidium lythri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一种在中国发生严重的新病害。作者在2015年至2017年间,从北京市昌平区、山东省诸城市和湖南省娄底市采集有症状的草莓样品共90株,每地30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及系统发... 近年来,由病原菌Pilidium lythri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一种在中国发生严重的新病害。作者在2015年至2017年间,从北京市昌平区、山东省诸城市和湖南省娄底市采集有症状的草莓样品共90株,每地30株,根据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及系统发育分析,其中26株分离物被鉴定为P.lythri,并且山东和湖南系首次发现由P.lythri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鉴于目前中国还没有登记用于防治草莓褐色叶斑病的杀菌剂。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法测定了26株P.lythri菌株对8种常用杀菌剂和1种新型杀菌剂双苯菌胺(SYP-14288)的敏感性。结果表明:SYP-14288对P.lythri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强,平均EC_(50)值为(0.33±0.06)μg/mL,可将其作为防治草莓褐色叶斑病的首选药剂;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戊唑醇、百菌清和腈菌唑对P.lythri的平均EC_(50)值在3.92~72.58μg/mL之间,其中菌株对嘧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敏感性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由P.lythri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idium lythri 草莓褐色叶斑病 菌丝生长 双苯菌胺
下载PDF
一种面向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棉花常见病害训练数据集
6
作者 赵鸿鑫 邵明月 +4 位作者 潘攀 王芝奥 牟强 贺子康 张建华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3年第4期47-55,共9页
深度神经网络是棉花病害智能识别的一种重要方法。覆盖更多病害、土壤和环境信息的科学数据既是此类方法发展的基础,也是当前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本文提出的棉花病害数据采集自中国海南省三亚市坡田洋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中的棉花种植田... 深度神经网络是棉花病害智能识别的一种重要方法。覆盖更多病害、土壤和环境信息的科学数据既是此类方法发展的基础,也是当前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本文提出的棉花病害数据采集自中国海南省三亚市坡田洋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中的棉花种植田块,覆盖了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褐斑病和枯萎病四种常见棉花病害,包括3453张高分辨率的健康叶片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病叶图像。所有样品获取均采用田间随机采样方式,经筛选后由10名棉花病理学专家进行鉴定与标注,同时另选20名标注者对标注后图像进行随机重复标注以检测质量,Vision Transformer模型被引入以进一步验证数据集的稳定性。相对于其他同类数据集,当前数据集数据采集于复杂的田间环境,覆盖了常见棉花病害且具有高分辨率,可更好地服务于棉花病害智能识别模型、算法的研究、训练与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棉花炭疽病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 棉花褐斑病 棉花枯萎病 图像识别技术
下载PDF
10个烤烟品种(系)对烟草赤星病的抗性评价
7
作者 李童 郭沫言 +2 位作者 章松柏 汪汉成 蔡刘体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68-73,共6页
【目的】探明云烟85、云烟87和云烟97等10个烤烟品种(系)对烟草赤星病的抗性水平,以期为抗病烟草品种选育及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离体叶片接菌法评价云烟85、云烟87、云烟97、贵烟5、贵烟8、红花大金元、毕纳1号、韭菜坪... 【目的】探明云烟85、云烟87和云烟97等10个烤烟品种(系)对烟草赤星病的抗性水平,以期为抗病烟草品种选育及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离体叶片接菌法评价云烟85、云烟87、云烟97、贵烟5、贵烟8、红花大金元、毕纳1号、韭菜坪2号、K326和GZ36共10个烤烟品种(系)对烟草赤星病的抗性,采用喷施孢子悬浮液法评价其田间成熟、适熟和未熟烟叶对赤星病的抗性。【结果】10个烤烟品种(系)接种菌株CXB 5 d、7 d和10 d的病斑直径分别为9.25~15.13 mm、12.06~25.38 mm和13.25~28.75 mm,接种菌株P2-4 5 d、7 d和10 d的病斑直径分别为3.88~12.38 mm、4.00~19.00 mm和4.00~23.63 mm;接种菌株CXB10 d时云烟87、GZ36和红花大金元的抗性相对较强,病斑直径分别为13.25 mm、16.88 mm和17.00 mm;韭菜坪2号、云烟97和贵烟5的抗性相对较弱,病斑直径分别为28.75 mm、27.63 mm和26.75 mm;接种P2-4菌株10 d时,红花大金元、云烟97和韭菜坪2号的抗性相对较强,病斑直径分别为4.00 mm、5.38 mm和5.81 mm,云烟85、贵烟5和毕纳1号的抗性相对较弱,病斑直径分别为23.63 mm、21.00 mm和17.63 mm。10个烤烟品种(系)喷施赤星病病原菌孢子混合悬浮液21 d时,均以成熟烟叶病情指数最大,为56.67~97.78;未熟烟叶病情指数最小,为21.11~65.56;不同成熟度烟叶间均差异显著,成熟烟叶较适熟和未熟烟叶发病重。【结论】不同烤烟品种(系)对烟草赤星病的抗性不同,云烟87、GZ36和红花大金元的抗性相对较强;同一烤烟品种不同成熟度烟叶对烟草赤星病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未熟烟叶的抗病性最强,成熟烟叶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赤星病 烤烟品种 烟叶成熟度 致病力 病情指数 抗性评价
下载PDF
龙眼褐斑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7
8
作者 王琪 赖传雅 +1 位作者 廖咏梅 黎起秦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6-410,共5页
龙眼褐斑病是危害龙眼苗期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 ,根据病原菌形态、致病性 ,鉴定此菌为BartaliniabischofiaeNagRaj。该菌生长最适温度为 2 5~ 2 8℃ ,pH值为 7~ 9,它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 ,但以阿拉伯树胶粉最好 ,氮源以硝酸铵最适。... 龙眼褐斑病是危害龙眼苗期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 ,根据病原菌形态、致病性 ,鉴定此菌为BartaliniabischofiaeNagRaj。该菌生长最适温度为 2 5~ 2 8℃ ,pH值为 7~ 9,它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 ,但以阿拉伯树胶粉最好 ,氮源以硝酸铵最适。分生孢子需在水中才能萌发 ,3%的葡萄糖溶液可促进孢子萌发 ,其萌发最适温度为 2 5~ 2 8℃ ,pH值为 5~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褐斑病 病原 生物学特性 苗期 Bartalinia bischofiae NagRaj 生长 温度 pH值 分生孢子 症状 致病性 病原菌形态 紫外线 碳源 氮源 湿度
下载PDF
长蠕孢菌产孢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陆宁海 徐瑞富 +2 位作者 吴利民 邵刚锋 李贵圆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81,共5页
对番茄褐斑病原菌一长蠕孢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片琼胶培养基、Czapek培养基和PDA+番茄叶片能促进产孢子,V8汁、PSA和番茄汁培养基抑制产孢;碳源果糖明显促进产孢,甘露醇抑制产孢子;氮源氯化铵促进产孢,蛋白胨和硫酸铵抑... 对番茄褐斑病原菌一长蠕孢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片琼胶培养基、Czapek培养基和PDA+番茄叶片能促进产孢子,V8汁、PSA和番茄汁培养基抑制产孢;碳源果糖明显促进产孢,甘露醇抑制产孢子;氮源氯化铵促进产孢,蛋白胨和硫酸铵抑制产孢;光照和紫外线照射对长蠕孢菌产孢有明显促进作用,特别是紫外线照射60~80min时产孢量达到最大;偏低温或偏高温以及微碱性环境能促进长蠕孢菌产孢,温度为15℃或30℃,pH 8~9时最有利于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褐斑病 长蠕孢菌 产孢量
下载PDF
辣椒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孙俊 刘志恒 +2 位作者 黄欣阳 杨红 王玉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113,共5页
本文对辣椒褐斑病病原菌Cercospora capsici HealdetWolf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D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本文对辣椒褐斑病病原菌Cercospora capsici HealdetWolf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D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8.0~9.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5℃10min。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的蔗糖溶液,适宜氮源为1%的甘氨酸溶液;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5~6,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2℃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褐斑病 辣椒尾孢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西藏秋播燕麦苗期褐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何苏琴 荆卓琼 +2 位作者 丁文娇 赵桂琴 金涛 《草原与草坪》 CAS 2011年第5期30-33,共4页
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回接及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将西藏秋播燕麦褐斑病的病原鉴定为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病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0℃;在10~30℃均可产孢,20℃时的产孢量最大。培养温度不同,孢子大小... 通过病原菌的分离、回接及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将西藏秋播燕麦褐斑病的病原鉴定为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病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0℃;在10~30℃均可产孢,20℃时的产孢量最大。培养温度不同,孢子大小亦不同,20℃时孢子最大;15℃时孢子隔膜数最多。分生孢子在10%的燕麦叶汁中,5~35℃均可萌发,15~35℃5h的萌发率≥90%;20~30℃5h的萌发率>95%。对燕麦、玉米、高粱、青稞、小麦、豌豆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褐斑病 麦根腐平脐蠕孢 生物学特性 寄主范围
下载PDF
小粒咖啡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田间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龙亚芹 段春芳 +7 位作者 刘杰 彭海明 申科 王雪松 石华忠 罗梓文 陈雷 李荣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57,共6页
对咖啡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其病原菌,同时开展咖啡褐斑病田间发生情况和品种抗病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小粒咖啡病叶上分离出3个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选取从云南(CCYN05... 对咖啡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确定其病原菌,同时开展咖啡褐斑病田间发生情况和品种抗病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小粒咖啡病叶上分离出3个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选取从云南(CCYN05)和海南(CCHN05)样品上纯化到的2个菌株,对其rDNA-ITS克隆测序分析,2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咖啡生尾孢。调查了5个小粒咖啡品种对褐斑病的田间抗性,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和抗病品种,5个品种抗病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卡杜埃瑞吉纳、卡杜拉、卡杜埃44、卡蒂膜、维拉萨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粒咖啡 褐斑病 病原菌 抗病性 品种
下载PDF
利用非近交亲本间杂交F_1群体对木薯褐斑病田间抗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萍 李杰 +3 位作者 付瑜华 王惠君 李开绵 王文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1-197,共7页
对非近交亲本抗褐斑病的文昌红心和中感亲本华南6号杂交获得分离群体184个株系,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析,检测了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对褐斑病田间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对非近交亲本抗褐斑病的文昌红心和中感亲本华南6号杂交获得分离群体184个株系,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析,检测了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对褐斑病田间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和辅助人工接菌的方法,分别在2004年苗期、2005年苗期和成株期3次调查和鉴定了群体的抗病性反应。结果表明,这3个时期群体褐斑病病情指数(DI)分布范围较一致,均呈连续性偏峰态分布。从4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在抗、感基因池和两个亲本间均具有多态性的引物17对,群体检测获得50个等位基因位点,构建了包含34个位点的8个连锁群,覆盖木薯基因组695.7cM,2个位点间平均图距为20.5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5个与木薯褐斑病抗性相关的QTL,贡献率在9.61%-64.81%,主要分布在第1、2、4连锁群的特定区域。其中,第1、2连锁群上的6个QTL是重要的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褐斑病 SSR QTL 遗传图谱
下载PDF
中药材植物川芎的3种新病害鉴定记述 被引量:6
14
作者 谭万忠 王立东 +2 位作者 李培 王志坤 王教敏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107,共6页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大宗常用中药材,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川芎的病害也有加剧的趋势.该研究通过对四川省都江堰市川芎种植园的调查,采集感病植株样品回室内分离并根据科赫氏证病律步骤进...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大宗常用中药材,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川芎的病害也有加剧的趋势.该研究通过对四川省都江堰市川芎种植园的调查,采集感病植株样品回室内分离并根据科赫氏证病律步骤进行病害诊断鉴定,发现并确诊了3种新的真菌性病害,即川芎根腐萎蔫病、叶褐斑病和灰霉病,它们的病原菌分别是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细极链格孢组(Alternaria tenuissima group)成员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该文分别记述了3种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川芎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根腐萎蔫病 叶褐斑病 灰霉病 症状 病原菌
下载PDF
一种引致水稻稻叶褐条斑的病原鉴定初报 被引量:13
15
作者 冯爱卿 汪文娟 +5 位作者 曾列先 陈深 杨健源 苏菁 汪聪颖 朱小源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8-79,85,F0003,共4页
对广东稻区近年来水稻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的水稻稻叶褐条斑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初步鉴定其致病病原菌为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petch〕;其症状与水稻窄条斑病类似,主要见于水稻生长中后期,在叶面... 对广东稻区近年来水稻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的水稻稻叶褐条斑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初步鉴定其致病病原菌为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petch〕;其症状与水稻窄条斑病类似,主要见于水稻生长中后期,在叶面上形成黄褐至黑褐色的短细条状斑,严重时均可致全叶枯死,引起穗枯,谷粒结实差或不结实,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对该病在广东主栽水稻上的发生症状、病原鉴别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该病原菌在国内外不同寄主上发生、防治状况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条斑 黑孢霉菌 病原鉴定
下载PDF
10种杀菌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菌的室内毒力 被引量:7
16
作者 冯爱卿 陈深 +5 位作者 朱小源 苏菁 汪文娟 汪聪颖 杨健源 曾列先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3-197,共5页
为了解化学药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Petch]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药剂对稻黑孢霉菌的毒力差异显著。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 为了解化学药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Petch]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药剂对稻黑孢霉菌的毒力差异显著。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对稻黑孢霉菌毒力居前列,EC50分别为0.507 2、0.639 8、0.995 9mg/L,其次是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30%苯甲·丙环唑乳油、12.5%氟环唑悬浮剂、25%氟环·醚菌酯悬浮剂,EC50在1.380 3-2.118 2mg/L,毒力较弱的是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16.317 8、17.425 7mg/L,毒力最小的是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EC50达41.595 7mg/L。综合各供试药剂的斜率和EC50、EC90,稻黑孢霉菌对测定的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咪鲜胺锰盐以及苯甲·丙环唑等药剂最为敏感,这些药剂可作防治稻叶褐条斑病的候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条斑 杀菌剂 毒力测定
下载PDF
北京地区引种阿月浑子叶褐斑病的防治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树蓉 柳振亮 +2 位作者 苏淑钗 王大鹏 刘克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6-81,F0003,共7页
1997—2006年研究了北京地区大棚和露地引进阿月浑子良种Kerman、Peters及对照新疆阿月浑子叶褐斑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程度影响因子、防治措施和效果。结果表明:肉眼可见为叶正、背面的症状有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严重者成片叶色... 1997—2006年研究了北京地区大棚和露地引进阿月浑子良种Kerman、Peters及对照新疆阿月浑子叶褐斑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程度影响因子、防治措施和效果。结果表明:肉眼可见为叶正、背面的症状有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严重者成片叶色焦黄。病原菌除了已报道的尾孢属外还发现有交链孢属。感病主要条件是30℃以上的月均温和64%~70%的空气相对高湿度。病情与品种、树势及栽培条件有关:Kerman和Peters抗病性较强;树势健壮,叶片磷含量达1.7503g·kg-1且含有较多铜、硼的壮苗无病;栽植过密、叶面积指数7以上较易致病。采取预防为主严控灌水,保持土壤自然含水量在10%~20%。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下较宜。通过栽植良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药肥并施即0.5%(NH4)2HPO4、0.5%K2HPO4与0.2%多菌灵、0.2%退菌特(轮流喷施),每周各1次,用量0.5kg·m-2,可将病情指数控制在6%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阿月浑子 叶褐斑病 防治
下载PDF
苹果褐斑病的治疗药剂及有效施药时期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董向丽 罗丽 +3 位作者 王彩霞 董霞霞 张俊丽 李保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0-194,共5页
通过先接种后施药的方法,在海棠苗和富士苹果幼树上测试了11种杀菌剂对苹果褐斑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爱可、敌力脱、福星和使百克2号4种杀菌剂对苹果褐斑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世高、宝丽安、全福和高扑对苹果褐斑病有一定治疗效果,... 通过先接种后施药的方法,在海棠苗和富士苹果幼树上测试了11种杀菌剂对苹果褐斑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爱可、敌力脱、福星和使百克2号4种杀菌剂对苹果褐斑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世高、宝丽安、全福和高扑对苹果褐斑病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不显著;凯润、百泰和多菌灵对苹果褐斑病无任何治疗效果。有效施药时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爱可、敌力脱、福星和使百克2号4种杀菌剂在病斑显症前使用,能有效抑制病斑产生,且用药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4种药剂在病菌侵染后第3天施用,平均防效达96%,第5天施用,平均防效达77%;4种药剂在病斑显症初期施用,能有效抑制病斑扩展和产孢;在病斑产孢初期施用,能有效抑制病斑产孢。据此结果,田间治疗苹果褐斑病的有效施药时期为病原菌侵染后的1周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褐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施药时期 苹果双壳菌
下载PDF
中国木薯褐斑病发病规律调查及田间防治药效试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时涛 李超萍 +4 位作者 蔡吉苗 王国芬 陆翠梅 韩全辉 黄贵修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78-2188,共11页
褐斑病是世界木薯种植中的常见病害,也是危害中国木薯的重要病害。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11—2018年,笔者们对中国木薯主栽区开展了褐斑病的普查及发生规律研究工作。结果表明,褐斑病在中国木薯主要种植区域均有发生,部分地区发病严重,主... 褐斑病是世界木薯种植中的常见病害,也是危害中国木薯的重要病害。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11—2018年,笔者们对中国木薯主栽区开展了褐斑病的普查及发生规律研究工作。结果表明,褐斑病在中国木薯主要种植区域均有发生,部分地区发病严重,主栽品种均不具备抗病性。2个地点3个木薯品种的3年系统病情调查结果表明,病害通常在木薯生长中期发生,随后逐渐加重,中后期流行为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多菌灵、丙环唑、保叶清等杀菌剂对褐斑病的危害有较好的减轻作用,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褐斑病 发生规律 田间药效试验
下载PDF
五味子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雪 王晶 +1 位作者 高洁 杨丽娜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2-145,共4页
在吉林省东部山区栽培的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上发现了一种新的叶部病害,在对病原菌鉴定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PDA+五味子煎汁培养基,最适碳源为半乳... 在吉林省东部山区栽培的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上发现了一种新的叶部病害,在对病原菌鉴定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PDA+五味子煎汁培养基,最适碳源为半乳糖,最适氮源为硫酸铵,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 6.0。分生孢子萌发最低相对湿度为90%,最适pH 7.0,24h光照和自然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46℃,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褐斑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