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奉国寺大雄殿元代壁画表面絮状污染物分析与研究
1
作者 孙斯羽 刘成 +2 位作者 冯圆媛 董少华 孙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5,共11页
辽宁义县奉国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正殿大雄殿内现存元代壁画画面精美、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在近千年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这些精美的壁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絮状污染物具有较强特殊性... 辽宁义县奉国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正殿大雄殿内现存元代壁画画面精美、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在近千年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这些精美的壁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絮状污染物具有较强特殊性,对壁画危害尤为严重。实验以该病害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壁画表面污染物现状调查判断污染物分布范围极大,对壁画的保存具有严重危害性;而后通过红外光谱、能谱及X射线荧光分析确定壁画表面特有的三种絮状污染物为蛾茧丝与蛛丝;最后通过环境监测和相关历史资料整理综合推断其产生原因应当与保存环境及历史修缮密切相关。絮状污染物堆积对壁画表面有着可预见的持续危害,清理防治迫在眉睫。首次对寺观壁画絮状污染物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全面揭示奉国寺大雄殿元代壁画表面絮状污染物的特征及成因,为寺观壁画表面污染物研究提供实例,为探索针对性的壁画表面污染物清理防治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国寺大雄殿 壁画 絮状污染物 病害分析
下载PDF
南宋临安大石佛院园林复原研究
2
作者 单怡辰 沈实现 +1 位作者 晋亚日 汪笑雪 《园林》 2024年第5期91-99,共9页
大石佛院是南宋时期西湖最负盛名的寺庙园林之一,至今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秦朝时,当时相传其作为秦始皇揽船石。南宋时期,大佛头作为泛舟西湖北望宝石山的重要地标,是《西湖清趣图》中突出且重要的寺庙园林,其睒电窗的窗式与朱墙壶门是... 大石佛院是南宋时期西湖最负盛名的寺庙园林之一,至今最远可追溯到公元前秦朝时,当时相传其作为秦始皇揽船石。南宋时期,大佛头作为泛舟西湖北望宝石山的重要地标,是《西湖清趣图》中突出且重要的寺庙园林,其睒电窗的窗式与朱墙壶门是南宋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寺庙建筑形式。在详细考据有关大石佛院的文献古籍和历史绘画的基础上,梳理其历史沿革,并从周边环境、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园林活动等诸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将大石佛寺分为大石佛院、十三间楼和兜率寺三个部分,并结合《西湖清趣图》进行寺庙内外的复原想象,还原南宋时期大石佛院的园林盛景。大石佛院的复原研究为山地寺庙园林的研究提供较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南宋西湖园林研究的后续展开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园林 大石佛寺 寺庙园林 园林复原 山地园林 西湖园林
下载PDF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水害治理浅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谭沅军 曾小宇 李晓钦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第1期99-104,共6页
水害一直是石窟寺保护中的一个技术难题。从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区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入手,分析摩崖造像区域受到的主要水害侵蚀。地表水对摩崖造像影响主要为洪峰期洪水淹没造像,冲蚀造像区所在的斜坡坡脚,岩体底部掏蚀悬空... 水害一直是石窟寺保护中的一个技术难题。从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区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入手,分析摩崖造像区域受到的主要水害侵蚀。地表水对摩崖造像影响主要为洪峰期洪水淹没造像,冲蚀造像区所在的斜坡坡脚,岩体底部掏蚀悬空缺失支撑,或将岩底泡软,降低岩体承重力,导致岩体形变甚至对摩崖造像造成不可逆性毁坏。大气降水冲蚀造像区岩壁,易形成冲沟,破坏岩壁整体性。渗透水浸湿造像损坏文物,流至岩底,软化岩底,使得岩体失稳。地下水使摩崖造像湿度变大,软化岩体,加速风化,裂隙渗水,造像侵湿、风化脱落,文物受损。长期的水害侵蚀,使摩崖造像遭受水产生的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和生物危害等。按照“以排为主、以堵为辅、预防结合、技术助力、持续监测、科学管理、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的水害防治原则,依据防治不破坏的防治理念归纳出适合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水害的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佛寺摩崖造像 石窟保护 水害治理 预防性保护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张掖大佛寺空间特征分析
4
作者 何海玲 刘晓娟 +1 位作者 刘文兰 魏丽琴 《软件导刊》 2023年第9期202-208,共7页
通过空间句法Depthmap软件对张掖大佛寺进行建模,从可视层与可行层对该寺空间的连接值、整合度值、深度值、集聚系数、可理解度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张掖大佛寺入口区域植物阻隔了视线渗透,增加了神秘感、庄严感;... 通过空间句法Depthmap软件对张掖大佛寺进行建模,从可视层与可行层对该寺空间的连接值、整合度值、深度值、集聚系数、可理解度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张掖大佛寺入口区域植物阻隔了视线渗透,增加了神秘感、庄严感;②张掖大佛寺整体空间分布呈发散式,视线从中心空间向四周辐射;③道路及花园分割了空间,对游客起到引导作用,增加了游玩情趣。张掖大佛寺空间的可理解度值高,空间特质以人为因素为主导,缺少寺庙的神秘空间特征,没有体现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以上结论可为张掖大佛寺的建设、修缮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大佛寺 空间句法 空间特征 量化分析
下载PDF
浙江新昌大佛寺形成及其特征探析
5
作者 钱吟柠 王祎洁 王欣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4期98-102,共5页
新昌大佛寺因石弥勒像而声名远扬,成为一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内涵的寺庙园林。本文通过历代文献典籍整理,结合地方志、现存碑刻等史料考证,梳理出新昌大佛寺较为完整的营建历史。在此基础上,试对大佛寺空间营造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大佛... 新昌大佛寺因石弥勒像而声名远扬,成为一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内涵的寺庙园林。本文通过历代文献典籍整理,结合地方志、现存碑刻等史料考证,梳理出新昌大佛寺较为完整的营建历史。在此基础上,试对大佛寺空间营造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大佛寺空间格局具有沉谷为寺的特征,空间序列具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其“景愈藏,意境愈深”的艺术手法值得关注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寺庙园林 大佛寺 景观特征 空间序列
下载PDF
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空间图式和法式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吴葱 吴晓冬 阴帅可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甘肃张掖大佛寺的主殿大佛殿的大木结构及外形采用汉族传统形式,但内部空间受藏传佛教影响,属藏传佛教“都纲法式”的空间图式。在檐下、翼角、举折等处的木作中,大佛殿具有后来的河州、秦州建筑工艺体系的一些特征,且更接近前者。其檐... 甘肃张掖大佛寺的主殿大佛殿的大木结构及外形采用汉族传统形式,但内部空间受藏传佛教影响,属藏传佛教“都纲法式”的空间图式。在檐下、翼角、举折等处的木作中,大佛殿具有后来的河州、秦州建筑工艺体系的一些特征,且更接近前者。其檐下“花牵代”的做法为河西建筑所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大佛寺 大佛殿 都纲法式 河西建筑
下载PDF
青海瞿昙寺大国师、国师、活佛世系考略 被引量:6
7
作者 扎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0-150,共11页
瞿昙寺是明清时代河湟地区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早已引起学界关注。但是,瞿昙寺历史上的一些基本问题迄今仍未厘清。本文中笔者根据《明实录》、《清实录》、《安多政教史》、《塔尔寺志》等藏汉文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瞿昙寺历史上... 瞿昙寺是明清时代河湟地区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早已引起学界关注。但是,瞿昙寺历史上的一些基本问题迄今仍未厘清。本文中笔者根据《明实录》、《清实录》、《安多政教史》、《塔尔寺志》等藏汉文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瞿昙寺历史上的大国师、国师及5个活佛转世系统的传承做了考证,指出了文献中的记载分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附录是两篇与本主题相关的重要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昙寺 卓仓藏人 大国师 国师 活佛
下载PDF
会善寺大雄宝殿结构动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童丽萍 蒋浩 +1 位作者 刘应扬 王文华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0-227,共8页
为更好保护会善寺大雄宝殿,对会善寺大雄宝殿进行了现场调研,结合点云技术建立并验证其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大雄宝殿的动力特性及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1.82s,体现石木结构长周期特性;在纵向多遇地... 为更好保护会善寺大雄宝殿,对会善寺大雄宝殿进行了现场调研,结合点云技术建立并验证其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大雄宝殿的动力特性及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1.82s,体现石木结构长周期特性;在纵向多遇地震作用下,前檐木柱变形大于后檐石柱,结构除平动外还存在扭转;在横向多遇地震作用下,明间与次间木屋架有较大横向位移差,连接明间与次间木屋架的檩条和枋等纵向构件可能出现较大滑移并导致屋盖错位;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纵向和横向最大位移是单向地震作用下的1.1~1.2倍,扭转效应比单向地震作用下大。研究结果可为会善寺大雄宝殿及同类建筑的维修加固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善寺大雄宝殿 减柱造 石木构架体系 动力性能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江苏泰州南山寺大雄宝殿彩画颜料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冯向伟 杨隽永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02,共6页
泰州南山寺历史上曾为皇家寺院,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南京博物院对南山寺大雄宝殿的古建彩画进行保护方案设计,是1949年以来首次对该建筑彩画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少量颜料采样,进行超景深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 泰州南山寺历史上曾为皇家寺院,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南京博物院对南山寺大雄宝殿的古建彩画进行保护方案设计,是1949年以来首次对该建筑彩画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少量颜料采样,进行超景深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为朱砂,蓝色颜料为人造群青,绿色颜料为氯砷钠铜石,白色颜料为石灰石。检测分析结果为江苏地区较高等级的寺观建筑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寺 大雄宝殿 彩画颜料
下载PDF
夹江千佛岩景区摩崖石刻的旅游开发价值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牟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8-83,共6页
夹江千佛岩景区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拥有众多历史久远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千佛岩景区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摩崖石刻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文章在认真整理分析千佛岩景... 夹江千佛岩景区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拥有众多历史久远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千佛岩景区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摩崖石刻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文章在认真整理分析千佛岩景区现存摩崖石刻的基础上,探究其旅游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打造千佛岩旅游新名片,助推乐山旅游文化和地方经济的繁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佛岩景区 摩崖石刻 旅游价值 不足 展望
下载PDF
新疆哈密市拉甫却克佛寺调查简报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意 杨波 艾合买提·牙合甫 《吐鲁番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5-35,I0004,153,共13页
拉甫却克佛寺,2019年新发现于哈密市白杨河流域拉甫却克古城西侧,分为两区,Ⅰ区以大佛殿为中心,Ⅱ区以佛塔为中心,另有讲经堂、洞窟、僧房等遗迹,是一处布局系统、功能完备的佛教遗存。拉甫却克佛寺的营建风格与哈密市白杨沟佛寺、庙尔... 拉甫却克佛寺,2019年新发现于哈密市白杨河流域拉甫却克古城西侧,分为两区,Ⅰ区以大佛殿为中心,Ⅱ区以佛塔为中心,另有讲经堂、洞窟、僧房等遗迹,是一处布局系统、功能完备的佛教遗存。拉甫却克佛寺的营建风格与哈密市白杨沟佛寺、庙尔沟佛寺有相似之处,结合建筑风格、出土的壁画及测年数据,推测该佛寺建造、使用于9~13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甫却克佛寺 大佛殿 佛塔 高昌回鹘
下载PDF
梁“中大通二年”纪年摩崖的发现——栖霞寺千佛岩61号佛龛南梁纪年题名石刻 被引量:3
12
作者 项长兴 徐业海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5-86,共2页
2000年在栖霞寺千佛岩窟区61号佛龛门楣上寻访到纪年题名石刻,此次发现提供了开凿于齐梁间的千佛岩石窟的准确竣工年代,纠正了过去石窟竣工于梁天监十年的说法,并为鉴定同类时代的佛龛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栖霞寺 千佛岩 佛龛 纪年题名 摩崖 石刻艺术 文物考古
下载PDF
关于徐家寨村石刻佛像的民族学解读
13
作者 马明忠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65,共3页
湟中县徐家寨村石刻佛像,反映了汉、藏民族信仰的包容和融合,是青海多民族历史和文化交融的印痕,见证了塔尔寺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信仰涵化,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碰撞的过程中,信仰上包容多元,形... 湟中县徐家寨村石刻佛像,反映了汉、藏民族信仰的包容和融合,是青海多民族历史和文化交融的印痕,见证了塔尔寺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信仰涵化,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碰撞的过程中,信仰上包容多元,形成和而不同甚至趋于交汇、融合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寨村 石刻佛像 塔尔寺 宗教信仰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红山口寺院遗址与巨幅岩刻考
14
作者 吴甲才 道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45-53,共9页
从2015年到2019年在内蒙古文物考古部门的支持下,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在阴山中段的红山口发现了一组辽金元遗址,对遗存文物进行类比、遗址寺院崖壁的巨幅佛像形制分析、相关碑文释读和采用国际通用的富含石英晶体... 从2015年到2019年在内蒙古文物考古部门的支持下,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在阴山中段的红山口发现了一组辽金元遗址,对遗存文物进行类比、遗址寺院崖壁的巨幅佛像形制分析、相关碑文释读和采用国际通用的富含石英晶体石亏晶体测年,判定此寺院遗址建造鼎盛时期在元代中期,毁于元代顺帝执政时,此寺院是融合僧道儒多元文化的集合体,为研究元代寺院性质、宫廷与地方关系以及建筑构件艺术等多方面研究,提供了一份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岩刻佛像 丰州 寺院遗址 内蒙古
下载PDF
文化遗产保护与场所精神重塑——杭州弥陀寺公园营造理念和修建实践探讨
15
作者 郑殷芳 《杭州文博》 2017年第2期88-94,共7页
弥陀寺是清末、民国初年杭州城四大寺院之一,弥陀寺因巨幅《佛说阿弥陀经》石刻而闻名遐迩,后因历史变迁和社会原因而沦为棚户区。2016年,该地块在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背景下完成了向城市文化公园的转变。
关键词 弥陀寺石刻 弥陀寺历史建筑 遗产保护 公园营造
下载PDF
神圣景观的构建——神通寺千佛崖初唐造像形成考
16
作者 李清泉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1,146,共29页
本文以济南历城神通寺千佛崖唐初造像为例,首先讨论摩崖造像作为一种附丽于寺院空间的宗教景观艺术属性,进而分析这处造像的表现题材、崖面雕刻的形成过程、佛像形式特征的精神意涵,及其对神通寺的意义等问题。文章认为,神通寺千佛崖造... 本文以济南历城神通寺千佛崖唐初造像为例,首先讨论摩崖造像作为一种附丽于寺院空间的宗教景观艺术属性,进而分析这处造像的表现题材、崖面雕刻的形成过程、佛像形式特征的精神意涵,及其对神通寺的意义等问题。文章认为,神通寺千佛崖造像的最初开创与寺僧祈求往生的禅观实践密不可分;之所以在进入显庆之后的不数年间出现了一次有皇室贵族、地方长官和僧俗大众广泛介入的大规模营造活动,应与当时高宗皇帝正在筹划的乾封封禅活动有深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通寺千佛崖 宗教景观 形式意涵 显庆风格 营造原因
原文传递
河北唐县卧佛寺摩崖造像调查与分析
17
作者 周睿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6-118,共13页
河北唐县卧佛寺摩崖造像曾因修建水库一度隐没水下,近年水库干涸得以重现。由题记可知此处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现存造像89龛138尊,其中身长4.5米的卧佛是华北地区形体最大的石刻涅槃像。造像以大型涅槃龛像为中心设计... 河北唐县卧佛寺摩崖造像曾因修建水库一度隐没水下,近年水库干涸得以重现。由题记可知此处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现存造像89龛138尊,其中身长4.5米的卧佛是华北地区形体最大的石刻涅槃像。造像以大型涅槃龛像为中心设计并雕刻,涅槃与三身佛组合意在宣扬大乘佛教权道化现思想,涅槃和弥勒组合用以表述佛法传承理念。为数众多的千佛龛像由不同村落僧俗供养人出资雕刻,应有积功累德、往生净土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县 卧佛寺 北宋 摩崖造像 涅槃像
原文传递
潼南大佛保护与修复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詹长法 张可 王方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2年第4期90-96,共7页
2010年至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大型贴金彩绘摩崖石刻造像潼南大佛的保护修复工程。本次工程不仅利用了多种分析检测及三维扫描技术,对文物的历史及病害信息进行了详细调研,还对造像妆銮和传统修复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 2010年至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大型贴金彩绘摩崖石刻造像潼南大佛的保护修复工程。本次工程不仅利用了多种分析检测及三维扫描技术,对文物的历史及病害信息进行了详细调研,还对造像妆銮和传统修复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古代髹漆贴金工艺的装饰与保护功效,以及历代传统修复所用材料及工艺的优势。并在本次工程中将调研结果与现代科学修复理念、技术有效结合,取得了较满意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南大佛 摩崖石刻 大漆贴金 三维扫描
原文传递
彬县大佛寺中的历史名人题刻 被引量:1
19
作者 常青 《石窟寺研究》 2021年第1期135-157,共23页
彬县大佛寺是陕西省最大的石窟群,由唐太宗李世民创建,是初唐时期的一项重要石窟工程,后成为历史名胜,吸引着众多的名人前往瞻礼并铭刻题记。大佛寺石窟中保存着为数众多的铭文题记,仅在《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中有... 彬县大佛寺是陕西省最大的石窟群,由唐太宗李世民创建,是初唐时期的一项重要石窟工程,后成为历史名胜,吸引着众多的名人前往瞻礼并铭刻题记。大佛寺石窟中保存着为数众多的铭文题记,仅在《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中有传的就达22人之多,他们都是当时位高权重的政治人物。另外还有19位在正史中虽无传但也曾经有过重要历史地位和贡献的人物,有的成就还被正史提及。这些题记不仅记载着他们游览或出资修缮大佛寺的时间,也给我们提供了他们中的很多人曾在陕西任职的具体时间,起到了补充史料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石窟寺 彬县大佛寺 造像 题记 历史名人
原文传递
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寺考古方法论的实践
20
作者 魏正瑾 白宁 《石窟寺研究》 2018年第1期77-86,449-450,87-104,451,105,共14页
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考古是中国石窟寺考古学方法论的一次重要实践。本文介绍了运用考古学的层位学、类型学方法获取现场考古资料,梳理历史文献形成石窟发展时间节点,运用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类型分析、分组分期的排年,对洞窟开凿和重修... 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考古是中国石窟寺考古学方法论的一次重要实践。本文介绍了运用考古学的层位学、类型学方法获取现场考古资料,梳理历史文献形成石窟发展时间节点,运用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类型分析、分组分期的排年,对洞窟开凿和重修的年代考证,形成考古报告的过程,显示方法论实践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考古 方法论 栖霞山石窟 实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