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魏晋南北朝佛教寺院的公益活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宏慧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8-21,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慈善公益事业,因受佛教慈悲观念和"福田"思想的影响,佛教寺院和僧人在社会上进行了广泛的慈善公益活动,他们参加到世俗的社会生活当中,赈灾济贫、行医施药、凿井修桥、保护生态环境,为当时的社会公益事业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慈善公益事业,因受佛教慈悲观念和"福田"思想的影响,佛教寺院和僧人在社会上进行了广泛的慈善公益活动,他们参加到世俗的社会生活当中,赈灾济贫、行医施药、凿井修桥、保护生态环境,为当时的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佛教寺院 公益活动
下载PDF
虎头寺义邑造像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被引量:2
2
作者 贺玉萍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2-15,共4页
在北魏洛阳地区佛教石窟中,虎头寺属于典型的民间义邑造像。由于碑记关键内容一直未辨认出来,致使其研究工作难以深入进行。立足于实地考察,较为完整地著录出碑文,从而得以全面把握该石窟的文化特征,解决了石窟开凿时间、造像形制、洞... 在北魏洛阳地区佛教石窟中,虎头寺属于典型的民间义邑造像。由于碑记关键内容一直未辨认出来,致使其研究工作难以深入进行。立足于实地考察,较为完整地著录出碑文,从而得以全面把握该石窟的文化特征,解决了石窟开凿时间、造像形制、洞窟名称等问题;厘清了其义邑联合造像基本情况,尤其是发现了开凿该石窟的匠人吕僧空的名字,这在北魏洛阳石窟中还为第一次。以上诸点为北魏洛阳地区佛教发展情况和石窟建造情况提供了重要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头寺 北魏石窟 义邑造像 文化特征
下载PDF
北朝文学研究的深与浅——读于涌《北朝文学南传研究》所思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甲子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3-46,51,共5页
于涌的《北朝文学南传研究》一书,采用崭新的文学史视角,以"北朝文学南传"为立足点,运用论从史出的方式,立体地描述了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的互动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此书将狭义的北朝文学研究扩展为广义的北朝文化研究,... 于涌的《北朝文学南传研究》一书,采用崭新的文学史视角,以"北朝文学南传"为立足点,运用论从史出的方式,立体地描述了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的互动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此书将狭义的北朝文学研究扩展为广义的北朝文化研究,由此补充了南北文学交融中一些缺失的环节,对"北朝文学南传"一说,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文学南传 北魏汉化 胡乐 北僧南下
下载PDF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南朝双观音造像碑》中的佛寺园林研究
4
作者 林源 魏颀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132,共6页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与复原研究,可...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成都万佛寺 《南朝双观音造像碑》 魏晋南北朝 佛寺园林
下载PDF
北魏洛阳城佛寺寺名文化刍议
5
作者 王静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21-24,共4页
北魏洛阳城佛寺的命名方式多样,或彰显强烈的政治意味,或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或凸显儒家的世俗化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 北魏洛阳城 佛寺 寺名文化
下载PDF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汉文化的复兴——以陈庆之、杨元慎正统之争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钟盛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15-119,共5页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期中原汉族士人在对待夷夏问题上观念的转变,从而揭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洛阳汉文化复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洛阳 北魏 孝文帝改革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文学的文体学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力坚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8,共8页
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文学在"游观-赋作"的模式、悟道与审美交集的"禅行教化"功能、多样景观的描写以展现借景艺术的魅力等方面,有不容忽视的成就表现。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文学的文体外在要素当为寺庙园林及佛理玄思... 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文学在"游观-赋作"的模式、悟道与审美交集的"禅行教化"功能、多样景观的描写以展现借景艺术的魅力等方面,有不容忽视的成就表现。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文学的文体外在要素当为寺庙园林及佛理玄思,两者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可视为后者的对象化显像,后者则借助前者得以更充分且形象地彰显;其文体内在要素的空灵禅意及清丽风貌,则对应寺庙园林及佛理玄思而产生,亦使寺庙园林及佛理玄思得以从哲学∕园艺学(植物学、地理学)范畴转入文学∕美学范畴,从而构成独特的审美规范。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体形态,魏晋南北朝寺庙园林文学更加彰显了其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寺庙园林文学 游观-赋作 禅行教化 借景 文体学
下载PDF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佛寺园林造园思想及生产活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娟 《艺术生活》 2020年第3期32-37,共6页
魏晋时期佛教兴起,文化与宗教交融渗透,佛寺的兴建孕育了佛寺园林这一新的类型诞生,促进我国造园艺术朝着多元化的发展与繁荣。该时期佛寺园林造园艺术兼容儒、释、道、玄等美学思想,造园手法精彩各异,类型丰富多样。通过对《洛阳伽蓝... 魏晋时期佛教兴起,文化与宗教交融渗透,佛寺的兴建孕育了佛寺园林这一新的类型诞生,促进我国造园艺术朝着多元化的发展与繁荣。该时期佛寺园林造园艺术兼容儒、释、道、玄等美学思想,造园手法精彩各异,类型丰富多样。通过对《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佛寺园林的造园特征、思想及生产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佛寺园林从内部造园逐渐走向外围园林化环境发展,从浓郁的神异色彩转化到自然色彩,在追求园林艺术精神与自然精神的同时兼顾居民的公共活动性及生产性。该研究为我国古代环境审美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对象,也为从古至今的造园活动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北魏佛寺园林 造园特征
下载PDF
《洛阳伽蓝记》书写中的文史互见——悲剧性和宿命感笼罩的“洛阳”与“伽蓝”
9
作者 陈必应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02-108,共7页
《洛阳伽蓝记》记录了北魏故都洛阳半个世纪内佛教发展的兴衰,在书写之中有着强烈的历史精神,深刻反映了北魏故都洛阳和“伽蓝”的命运。在《洛阳伽蓝记》中,故都洛阳带着浓厚的悲剧性:乱世下“人”的心灵悲歌,人世间“事”的盛衰浮沉,... 《洛阳伽蓝记》记录了北魏故都洛阳半个世纪内佛教发展的兴衰,在书写之中有着强烈的历史精神,深刻反映了北魏故都洛阳和“伽蓝”的命运。在《洛阳伽蓝记》中,故都洛阳带着浓厚的悲剧性:乱世下“人”的心灵悲歌,人世间“事”的盛衰浮沉,故都内“物”的幻灭色彩,洛阳城内发生的一切既是人心的呻吟,亦是时代的挽歌。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众多“伽蓝”是被宿命感所笼罩的:在出自佛教的“伽蓝”意象的多重象征下,通过时间、空间的交织勾勒出曾经繁华盛事下的佛国往事,而“洛阳”与“伽蓝”都无法预料、不能掌握、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正是乱世中这种宿命感影响下的最终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北魏佛教 文史互见 悲剧性 宿命感
下载PDF
以《洛阳伽蓝记》看北魏佛寺的在地化
10
作者 袁薪雅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2期218-221,共4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以来,历经数个朝代,于北魏时期发展至一个小高潮,佛寺作为佛教法事活动和弘扬佛法的主要地点,其时在洛阳城中达到了1376座之多。《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以北魏洛阳为背景,于书中记载了城中的寺庙规制、政治事务...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以来,历经数个朝代,于北魏时期发展至一个小高潮,佛寺作为佛教法事活动和弘扬佛法的主要地点,其时在洛阳城中达到了1376座之多。《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以北魏洛阳为背景,于书中记载了城中的寺庙规制、政治事务、奇闻轶事等多方面内容,是研究北魏佛寺发展不可多得的史料。然而学界对北魏洛阳佛寺的研究大多在永宁寺等史料翔实的国家大寺上,缺乏体系的整理。笔者以《洛阳伽蓝记》为蓝本,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所得,以期更系统地探究北魏洛阳佛寺形制的在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北魏 佛寺在地化
下载PDF
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魏北齐佛寺塔基的发现与发掘 被引量:14
11
作者 朱岩石 何利群 艾力江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3-6,共4页
The pagoda-foundation vestiges of the Buddhist temple on the southern Yecheng city-site were discovered about 200m southwest of Zhaopengcheng village in Xiwen Township, Linzhang County. They lie some 1300m to the s... The pagoda-foundation vestiges of the Buddhist temple on the southern Yecheng city-site were discovered about 200m southwest of Zhaopengcheng village in Xiwen Township, Linzhang County. They lie some 1300m to the south of the southern wall of southern Yecheng City and to the east of the line extended from thecentral axis of the southern Yecheng City and Zhumingmen-gate Road. Judging from the stratigraphical evidence and objects unearthed, the rammed earth of the pagoda foundations goes back to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period. The vestiges revealed include remains of the pagoda body above the ground and those of the foundation ex-cavations under the ground. The pagoda body can be inferred to be square, with the sides measuring about 30m.This is the only ruined square wooden Buddhist pagoda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period discovered so far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临漳县 邺城遗址 佛寺 塔基 东魏 北齐 遗物
原文传递
山西武乡良侯店石窟的调查与研究
12
作者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2-51,147,148,共22页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良侯店石窟有大窟(第1窟)一所、小窟(第2、第3窟)二所及摩崖造像若干。大窟约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至太和十年(486)改制之前,下限可至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之前。大窟外的三所小龛也大约雕刻于5世纪...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良侯店石窟有大窟(第1窟)一所、小窟(第2、第3窟)二所及摩崖造像若干。大窟约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至太和十年(486)改制之前,下限可至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之前。大窟外的三所小龛也大约雕刻于5世纪下半叶。窟内有坐佛六尊,为表现过去世的六佛,其造像风格和北魏首都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第一、二期相似,主要受印度与中亚风格的影响。大窟形制具有独特之处,留有现存最早的规整倒凹字形坛,为研究山西地区北魏中期石窟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但因资料的缺乏,其渊源还有待研究。第2窟约开凿在7世纪下半叶,为唐代流行的倒凹字形佛坛窟,其形制与造像风格受到长安与洛阳的影响。第3窟约是北齐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佛教艺术 良侯店石窟 武乡县 北魏 唐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