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性学理性 被引量:3
1
作者 蒋英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5,共1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之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之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之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之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性回应和解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和重大时代课题,系统性回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全面性部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工作与实践工作,科学性指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性是其体系性的内在基础,体系性是其学理性的外在表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标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的文化使命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当代语境下文化转型的内涵、逻辑与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杰远 魏亚丽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1期64-75,共12页
文化转型是检视人类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与制度创新、经济转轨相互作用,表现为经济形式、政治基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转变。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转型集中体现为文化范式的转变、文化生态的演变、文化心理的嬗变等方面。之... 文化转型是检视人类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与制度创新、经济转轨相互作用,表现为经济形式、政治基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转变。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转型集中体现为文化范式的转变、文化生态的演变、文化心理的嬗变等方面。之所以形成以上认识,在于文化转型彰显了文化演进的理论必然性,见证了文化变迁的历史必然性,体现了文化建设的实践必然性。这就要求文化转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文化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确保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运用系统、辩证和创新思维以及健全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以确保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重塑文化主体性并协调技术与人文以确保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下载PDF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强大精神力量
3
作者 石奇峰 《西藏发展论坛》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都不能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都不能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既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区,增强文化认同,将思想伟力转化为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西藏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精神力量
下载PDF
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民的现代化转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兆雪 袁国富 程忠园 《乡镇经济》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3-86,共4页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本质要求,结合我国农民的现状和特点,在查阅大量数据和文献的基础上,文章详细分析了农民向现代化产业者进行转化的必要性、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分别从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如何实行农民的现代...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本质要求,结合我国农民的现状和特点,在查阅大量数据和文献的基础上,文章详细分析了农民向现代化产业者进行转化的必要性、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分别从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如何实行农民的现代化转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 现代化转化
下载PDF
“太行山道路”的伦理启示——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高校教师社会责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艳军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09年第4期84-88,共5页
作为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太行山道路"给了我们诸多伦理启示,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高校教师必须切实承担起人才培育责任、科学普及责任、社会信息责任、社会经济责任、社会政... 作为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太行山道路"给了我们诸多伦理启示,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高校教师必须切实承担起人才培育责任、科学普及责任、社会信息责任、社会经济责任、社会政治责任、社会法律责任、生态环保责任、社会伦理责任、社会文化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农业现代化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从事科学精神和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与"三农"有关人员的科学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认识和弘扬农业科学技术正面价值,说明和抑制其负面效应;直接面向农业现代化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道路” 农业高校教师 社会责任 农业现代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技伦理学 教育伦理学
下载PDF
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思想观念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6
6
作者 疏仁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8期8-11,共4页
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农民思想在生产观念、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社会观念、婚姻家庭观念及政治民主观念等多个层面上凸现“双重性”。它是由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的碰撞、农村思想教育的“断层”、农村政策落实的“偏差”、农... 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农民思想在生产观念、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社会观念、婚姻家庭观念及政治民主观念等多个层面上凸现“双重性”。它是由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的碰撞、农村思想教育的“断层”、农村政策落实的“偏差”、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不断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为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政策支撑和智力支持,使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代化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深刻理解和把握“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战略部署
7
作者 张志恒 丁萧镕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73-79,156,共8页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的战略部署的“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首次提出于2021年11月的自治区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体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的战略部署的“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首次提出于2021年11月的自治区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体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内在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的基础、“五期叠加”问题的解决以及自治区党委对党和国家及全区各族人民神圣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彰显。其丰富内涵体现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和“两个确立”,以及战略部署的行动方案、根本指向、目标任务、实施手段等七个方面。需要从四个方面分门别类探讨统筹推进这一战略部署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 四件大事 四个创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下载PDF
现代农业视野下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新蕾 蒋荣 易启洪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1-35,共5页
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当前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等措施是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推广 现代农业
下载PDF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全面”论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于安龙 《兰州学刊》 CSSCI 2023年第5期5-14,共10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了新任务、新使命。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全面”二字,着力推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此,要做到科学理论“全面”指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了新任务、新使命。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言,关键是要深刻把握“全面”二字,着力推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此,要做到科学理论“全面”指引,战略安排“全面”实施,本质要求“全面”体现,系统布局“全面”延展,有利条件“全面”利用,精神动力“全面”激发,主体力量“全面”凝聚,以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更足、质量更高、效益更好。虽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一些新困难、新挑战,但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全面”这一“牛鼻子”,就一定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中国共产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辩证法
10
作者 薛秀娟 张雪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5期1-5,共5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智慧,是确保我国经济工作保持稳中求进的根本遵循。当前深入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辩证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智慧,是确保我国经济工作保持稳中求进的根本遵循。当前深入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辩证法,有助于正确认识、科学处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辩证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国内大循环 国内国际双循环
下载PDF
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逄锦聚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24,共9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概括的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些经验中,坚持理论创新是重要经验之一。历史地看,党的百年历程是不断实践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相统一的历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概括的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这些经验中,坚持理论创新是重要经验之一。历史地看,党的百年历程是不断实践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相统一的历程:一方面,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为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也为世界经济和经济学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不断开拓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百年 理论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原文传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统布局 被引量:10
12
作者 颜晓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59-69,共11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统布局,有其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根基。形成现代化系统布局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系统布局不断探索并逐步完善。这一系统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统布局,有其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根基。形成现代化系统布局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系统布局不断探索并逐步完善。这一系统布局在理论布局与实践布局的双向互动中,运行更加有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设 系统布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建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8,共10页
现代化,是最近几百年(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呈现出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基本特征。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实... 现代化,是最近几百年(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呈现出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基本特征。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实现现代化是各个国家、各国人民始终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目标愿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进行了科学擘划,制定了系统、具体、清晰的任务书、施工图和时间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战略思维 战略布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