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Thermal Insulation Thickness in Isolated Air-Conditioned Buildings and Economic Analysis
1
作者 Mousa M. Mohamed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ooling and Thermal Control》 2020年第2期23-45,共23页
The removal building heat load and electrical power consumption b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re proportional to the outside conditions and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has substantial effe... The removal building heat load and electrical power consumption b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re proportional to the outside conditions and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has substantial effects on the transmission heat through outer walls, ceiling and glazing windows. Good thermal isolation for buildings is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transmitted heat and consumed power. The buildings models are constructed from common materials with 0 - 16 cm of thermal insulation thickness in the outer walls and ceilings, and double-layers glazing windows. The building heat loads were calculated for two types of walls and ceiling with and without thermal insulation. The cooling loa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method, <em>CLTD</em>,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building heat load during a 24-hour each day throughout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seasons. The annual cooling degree-day, <em>CDD</em>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optimal thermal insulation thickness and payback period with including the solar radiation effect on the outer walls surfaces. The average saved energy percentage in summer, spring, autumn and winter are 35.5%, 32.8%, 33.2% and 30.7% respectively, and average yearly saved energy is about of 33.5%. The optimal thermal insulation thickness was obtained between 7 - 12 cm and payback period of 20 - 30 month for some Egyptian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Latitude and annual degree-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ilding Heat load cooling loa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Energy Saving Power Consumption Annual cooling Degree-Day Optimal Thermal Insulation Thickness Payback Period
下载PDF
Deep Learning for Multivariate Prediction of Building Energy Performanc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2
作者 Ibrahim Aliyu Tai-Won Um +2 位作者 Sang-Joon Lee Chang Gyoon Lim Jinsul Kim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3年第6期5947-5964,共18页
In the quest to minimize energy waste,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EPB)has been a focus because building appliances,such as heating,ventilation,and air conditioning,consume the highest energy.Therefore,effectiv... In the quest to minimize energy waste,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EPB)has been a focus because building appliances,such as heating,ventilation,and air conditioning,consume the highest energy.Therefore,effective design and planning for estimating heating load(HL)and cooling load(CL)for energy saving have become paramount.In this vein,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predict the HL and CL using a univariate approach.However,this approach necessitates two models for learning HL and CL,requiring more computational time.Moreover,the one-dimensional(1D)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has gained popularity due to its nominal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high performance,and low-cost hardware requirement.In this paper,we formulate the prediction as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problem in which the HL and CL are simultaneously predicted using the 1D CNN.Considering the building shape characteristics,one kernel size is adopted to create the receptive fields of the 1D CNN to extract the feature maps,a dense layer to interpret the maps,and an output layer with two neurons to predict the two real-valued responses,HL and CL.As the 1D data are not affected by excessive parameters,the pooling layer is not applied in this implementation.Besides,the use of pooling has been questioned by recent studies.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odel display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over existing models in terms of the mean squared error(MSE).Thus,the proposed model is effective for EPB prediction because it reduces computational time and significantly lowers the M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 cooling load deep learning ENERGY energy load energy building performance heating load PREDICTION
下载PDF
基于多变量相空间重构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综合能源系统电冷热超短期负荷预测 被引量:3
3
作者 窦真兰 张春雁 +2 位作者 许一洲 高煜焜 刘皓明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为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提高能源利用率,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成为发展创新型能源系统的重要方向。准确的多元负荷预测对IES的经济调度和优化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借助混沌理论能够进一步挖掘IES多元负荷潜在的耦... 为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提高能源利用率,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成为发展创新型能源系统的重要方向。准确的多元负荷预测对IES的经济调度和优化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借助混沌理论能够进一步挖掘IES多元负荷潜在的耦合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变量相空间重构(multivariate 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MPSR)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相结合的IES超短期电冷热负荷预测模型。首先,分析了IES中能源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定量描述多元负荷和气象特征的相关性。然后,采用C-C法对时间序列进行MPSR以进一步挖掘电冷热负荷和气象特征在时间上的耦合特性。最后,利用RBFNN模型对电冷热负荷间耦合关系进行学习并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挖掘并学习电冷热负荷在时间上的耦合特性,且在不同样本容量下具有良好且稳定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冷热负荷预测 综合能源系统 多变量相空间重构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下载PDF
计及区域建筑群生长特性的动态冷热负荷预测
4
作者 杜玉吉 钟崴 +1 位作者 钱辉金 俞自涛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考虑区域建筑群的动态生长特性,结合负荷计算理论、灰色Verhulst模型及等维新息灰色理论,采用MATLAB构建完整的区域动态冷热负荷预测方法,以常州高铁新城2017—2022年的建筑面积为历史数据,对区域未来10年的冷热负荷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考虑区域建筑群的动态生长特性,结合负荷计算理论、灰色Verhulst模型及等维新息灰色理论,采用MATLAB构建完整的区域动态冷热负荷预测方法,以常州高铁新城2017—2022年的建筑面积为历史数据,对区域未来10年的冷热负荷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等维新息灰色理论的Verhulst灰色模型建立的3种业态面积预测方程拟合精度均达到一级.高铁新城未来10年冷热负荷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直至饱和,达到饱和的时间约为2030年,冷、热负荷饱和规模分别为436、228 MW,与采用面积指标法的计算结果(冷负荷为472 MW、热负荷为285 MW)相比,分别降低了约7.52%、1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动态负荷预测 建筑群生长特性 灰色模型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建筑内热源滞后冷负荷监测模型研究
5
作者 李若楠 忽煜皓 张吉礼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149,共14页
准确获取内热源实时冷负荷对于制定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调控策略及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具有重要意义,而辐射热传递过程产生的滞后冷负荷是内热源冷负荷计算的难点,为此,基于围护结构蓄放热规律、热传递特性及传递函数原理等建立内热源滞后冷... 准确获取内热源实时冷负荷对于制定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调控策略及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具有重要意义,而辐射热传递过程产生的滞后冷负荷是内热源冷负荷计算的难点,为此,基于围护结构蓄放热规律、热传递特性及传递函数原理等建立内热源滞后冷负荷监测模型,该模型为10阶传递函数。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精度,利用辐射时间系数对该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及降阶分析,最终得到2阶传递函数。建立试验系统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8.19%。内热源滞后冷负荷监测模型可依托能耗监测平台实现负荷的在线监测,对描述滞后冷负荷的时间延迟规律及幅度衰减特性具有理论意义,为制定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调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热源辐射热 围护结构 滞后冷负荷 蓄放热过程 传递函数模型
下载PDF
人工神经元网络和径向基网络模型预测建筑冷热负荷的研究
6
作者 丁治雄 吴观华 陈智刚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6期150-155,159,共7页
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ANN)和径向基网络(RBF)模型预测了建筑冷热负荷,判断了影响建筑能耗的显著因素。通过对ANN和RBF模型隐含层神经元数量进行优化,发现8-65-1和8-97-1结构的ANN模型预测建筑热、冷负荷与数据集中的结果比较吻合,相关系... 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ANN)和径向基网络(RBF)模型预测了建筑冷热负荷,判断了影响建筑能耗的显著因素。通过对ANN和RBF模型隐含层神经元数量进行优化,发现8-65-1和8-97-1结构的ANN模型预测建筑热、冷负荷与数据集中的结果比较吻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2、0.953;8-28-1和8-6-1结构的RBF模型预测的结果更加吻合,R^(2)达到了0.985、0.997。RBF模型的预测精度要优于ANN模型,RBF模型预测热、冷负荷与数据集结果的R^(2)分别为0.989、0.992,而ANN的R^(2)分别为0.972、0.967。采用敏感性分析发现,影响建筑冷热负荷的8个参数中表面积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墙面积、屋顶面积和玻璃面积,而玻璃面积分布及相对密实度的影响最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基网络 人工神经元网络 建筑 冷热负荷 预测
下载PDF
冷热双向全周期维度蓄能空调系统设计优化
7
作者 周科 李锦堂 +5 位作者 张广秋 谈竹奎 王扬 孙宗宇 李骥 肖小兵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9期42-49,共8页
蓄能空调系统涉及“源”侧电力供应和“荷”侧建筑冷热需求双重动态变化特性,系统的容量配置是一个技术经济寻优问题。受室内外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建筑冷热负荷每天的逐时分布规律差别较大,传统上仅基于设计日等典型周期逐时负荷分布规... 蓄能空调系统涉及“源”侧电力供应和“荷”侧建筑冷热需求双重动态变化特性,系统的容量配置是一个技术经济寻优问题。受室内外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建筑冷热负荷每天的逐时分布规律差别较大,传统上仅基于设计日等典型周期逐时负荷分布规律的设计方法使得蓄能空调系统容量的配置不合理。突破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提出以空调系统全年运行性能为导向的冷热双向全周期维度蓄能空调系统性能化设计方法,能够考虑到全供暖季、全制冷季每天的逐时动态负荷分布规律,耦合建筑冷热负荷双向需求,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蓄能空调系统容量配置方案。用具体案例进行了设计方法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空调系统 冷热负荷双重需求 全年逐时动态负荷 性能化设计 设计日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气候区办公建筑能耗影响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安晶晶 刘文燕 燕达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56-64,共9页
自工业文明以来,全球气候持续变化,且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加剧态势。室外环境是影响建筑能耗的关键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准确分析气候变化对建筑冷热负荷的影响对办公建筑节能低碳技术... 自工业文明以来,全球气候持续变化,且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加剧态势。室外环境是影响建筑能耗的关键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准确分析气候变化对建筑冷热负荷的影响对办公建筑节能低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10个位于中国不同气候区的城市,基于各城市1960—2014年(西安市为1960—2013年)的真实历史气象数据,以及2种典型浓度路径(RCP)(即高水平RCP 8.5和中等水平RCP 4.5)下的未来气象预测数据,采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和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气候变化对不同气候区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同城市的建筑冷热负荷变化为40%~400%,在未来建筑和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时应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及其对建筑能耗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建筑冷热负荷 建筑性能模拟 办公建筑 气候区
下载PDF
大型建筑群复合式热泵供热供冷技术研究及规模化应用
9
作者 徐伟 李骥 +12 位作者 杜玉吉 冯晓梅 孙德宇 钱辉金 范蕊 江绍辉 张向荣 董汝刚 时伟 贺继超 白凤美 周霖 马宁 《建设科技》 2023年第11期59-62,共4页
建筑供热供冷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热泵是将热能从低品位提升到高品位的高效低碳供能方式,也是国际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本项目针对大型建筑群复合式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存在总冷热负荷动态预测方法缺失、规划设计体系... 建筑供热供冷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热泵是将热能从低品位提升到高品位的高效低碳供能方式,也是国际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本项目针对大型建筑群复合式热泵供热供冷系统存在总冷热负荷动态预测方法缺失、规划设计体系不完备、系统运行能效低、关键技术和产品不配套、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问题,以提升复合式热泵系统能效、有效推进规模化应用为目标,系统性地开展了“负荷预测-优化设计-智慧运行-关键产品-标准推广”的全链条创新工作:提出了基于建筑特征、用户需求的大型建筑群供热供冷系统总负荷动态预测方法,开发了冷热动态负荷特征因子数据库和建筑群负荷集合寻优工具;提出了一种多场景复合式热泵系统能源总线架构理论,建立了仿真平台及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了系统容量弹性配置方法;建立了数字孪生复合式热泵系统模型,提出分层控制架构和预测方法,建立了智慧优化运行控制体系;研发了大型复合式热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成套产品;制定了相关工程标准。相关研究成果实现了规模化稳定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的技术突破,对推进建筑用能方式变革和实现建筑领域国家双碳战略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 供热供冷 建筑群 负荷预测 分层控制 混合优化算法 容量弹性配置 多能耦合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space cooling/heating load under non-uniform indoor environment with convective heat gain/loss from envelope 被引量:2
10
作者 Shuai Yan Xianting Li 《Building Simulatio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3期565-578,共14页
The indoor parameters are generally non-uniform distributed.Consequently,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space cooling/heating load oriented to local requirements.Though the influence of indoor set point,heat sources,and... The indoor parameters are generally non-uniform distributed.Consequently,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space cooling/heating load oriented to local requirements.Though the influence of indoor set point,heat sources,and ambient temperature of convective thermal boundary on cooling/heating load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uniform environment in previous research,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particularly the convective heat gain/loss through a building envelope,on cooling/heating load of non-uniform environment has not yet been investigated.Therefore,based on the explicit expression of indoor temperature under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the expression of space cooling/heating load with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from the building envelope is derived and compared through case studies.The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red through the building envelope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airflow patterns:the heating load in the case with ceiling supply air,where the supply air has a smaller contribution to the local zone,is 24%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ase with bottom supply air.(2)The degree of influence from each thermal boundary to the local zone of space cooling cases is close to that of a uniform environment,while the influence of each factor,particularly that of supply air,is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space heating.(3)It is possible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supply air and heat source with a reasonable airflow pattern to reduce the space heating load.In general,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energy savings of rooms with non-uniform environments for space cooling/he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ling/heating load non-uniform environment space cooling/heating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building envelope
原文传递
基于支持向量机及粒子群算法的空调负荷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雪晴 吴建华 +4 位作者 高鹏 文澜 张文科 张志强 王科荀 《节能》 2023年第6期29-33,共5页
以空调负荷的预测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预测建筑物的空调负荷,及时有效地调控系统,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提出预测方法,并采用粒子群算法(PSO)实现优化计算,围绕济南及成都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空调负... 以空调负荷的预测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预测建筑物的空调负荷,及时有效地调控系统,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提出预测方法,并采用粒子群算法(PSO)实现优化计算,围绕济南及成都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空调负荷进行预测,确定影响空调负荷的各个因素并在计算过程中不断调整以简化预测过程。采用Matlab语言进行编程计算和分析,通过不断调整输入因素及部分PSO参数以降低预测误差。基于支持向量机及粒子群算法的空调负荷预测模型性能较好,预测精度高。研究结果可为暖通空调系统的负荷预测提供参考,揭示空调负荷的变化特点以实现节能调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粒子群算法 负荷预测 暖通空调 建筑能耗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负荷预测的医院室内空调节能优化控制方法
12
作者 陈旭东 《江西建材》 2023年第3期312-314,共3页
为降低建筑室内空调运行耗能,文中以特多阿利玛总医院为案例,基于负荷预测角度,对医院大楼内空调节能优化控制方法展开研究。分析影响医院室内空调负荷的主要因素,计算医院室内空调制冷量;根据医院室内空调第二天的逐时负荷预测结果,提... 为降低建筑室内空调运行耗能,文中以特多阿利玛总医院为案例,基于负荷预测角度,对医院大楼内空调节能优化控制方法展开研究。分析影响医院室内空调负荷的主要因素,计算医院室内空调制冷量;根据医院室内空调第二天的逐时负荷预测结果,提前对各时段的供冷进行分配;通过自控系统与机组PLC控制,实现对阿利玛总医院室内空调的全自动运行和节能管理。应用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特多阿利玛总医院室内空调的运行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预测 制冷量 优化控制 节能 室内空调 医院建筑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算法的园区综合能源需求预测
13
作者 尹宇晨 刘宇杭 +1 位作者 马愿谦 雷一 《综合智慧能源》 CAS 2023年第10期61-69,共9页
准确的综合能源需求预测是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调度和能效评估的基础。在综合能源需求预测方面,影响因素众多、设计参数复杂、计算效率较低,且在长序列预测上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算法的园区综合能源需求预测方... 准确的综合能源需求预测是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调度和能效评估的基础。在综合能源需求预测方面,影响因素众多、设计参数复杂、计算效率较低,且在长序列预测上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算法的园区综合能源需求预测方法。建立了园区冷热电负荷影响因素的筛选模型,为数据预处理后筛选适当的影响因素提供基础;建立了基于欧氏距离的综合相似度的相似日选取方法,为综合能源的预测奠定了基础;建立了基于Transformer算法的冷热电负荷预测模型,以实现园区综合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东部某园区为对象进行算例分析,预测园区综合能源需求。结果表明,所提预测方法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综合能源 Transformer算法 能源需求预测 相似日 冷热电负荷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n the hygro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exterior walls under dynamic wind-driven rain condition
14
作者 Xing Hu Huibo Zhang Hui Yu 《Building Simulation》 SCIE EI CSCD 2024年第2期207-221,共15页
Wind-driven rain(WDR)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hygrothermal performance,durability,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 components.The calculation of WDR loads using semi-empirical models has been incorporated ... Wind-driven rain(WDR)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hygrothermal performance,durability,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 components.The calculation of WDR loads using semi-empirical models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models.However,prior research often relied on fixed WDR absorption ratio,which fail to accurately capture the water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building materials under rainfall scenarios.Therefore,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of exterior walls under dynamic WDR boundary conditions,utilizing an empirically obtained WDR absorption ratio model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The developed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model is validated against the HAMSTAD project.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total WDR flux calculated with the dynamic WDR boundary is lower than that obtained with the fixed WDR boundary,with greater disparities observed in orientations experiencing higher WDR loads.The variations in moisture flow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f the walls,influencing the calculation of cooling and heating loads by different models.Compared to the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model,the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model incorporating dynamic WDR boundary exhibits maximum increases of 17.6%and 16.2%in cooling and heating loads,respectively.The dynamic WDR boundary conditions provide more precise numerical values for surface moisture flux,offer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thermal design of building enclosures and load calculations for HVA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d-driven rain building component hygrothermal model transient simulation cooling and heating loads
原文传递
基于多神经网络的综合能源系统用户侧冷热负荷预测模型
15
作者 张文栋 刘子琨 《微型电脑应用》 2023年第9期210-214,共5页
为了降低用户侧冷热负荷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提出基于多神经网络的综合能源系统用户侧冷热负荷预测模型。针对综合能源系统能量流动形式,分析用户侧冷热负荷影响因素,提取负荷计算主要参数;结合BP网络、RBF网络和小波神经网... 为了降低用户侧冷热负荷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提出基于多神经网络的综合能源系统用户侧冷热负荷预测模型。针对综合能源系统能量流动形式,分析用户侧冷热负荷影响因素,提取负荷计算主要参数;结合BP网络、RBF网络和小波神经网络,优化多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完成综合能源系统用户侧冷热负荷预测模型设计。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的平均逐时相对误差为16%,可实现综合能源系统用户侧冷热负荷的精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神经网络 综合能源系统 用户侧 冷热负荷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某高层办公楼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
16
作者 郭初 《制冷》 2023年第4期18-21,共4页
介绍某办公楼标准层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详细计算每个温控区的送风量、空调器送风量和冷负荷、各项温升、供热量、供热送风温度等参数,绘制空气处理过程焓湿图,总结了系统设计的注意事项,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
关键词 办公楼 变风量空调系统 送风量 冷负荷 供热量
下载PDF
能源互联网系统用户侧冷热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36
17
作者 陈飞翔 胥建群 +2 位作者 王晨杨 宋震 刘明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3678-3684,共7页
发展能源互联网系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用户侧负荷预测是能源互联网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基础。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非工业生产建筑为研究对象,依据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将影响建筑负荷的因素分为运行属性和自有属性两... 发展能源互联网系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用户侧负荷预测是能源互联网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基础。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非工业生产建筑为研究对象,依据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将影响建筑负荷的因素分为运行属性和自有属性两类,以运行属性参数为基准,自有属性参数为修正,依据主元解耦方法,建立了典型建筑冷热负荷计算快速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快速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对能源互联网系统用户侧的能量管理、调节和输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分布式能源 非工业生产建筑 冷热负荷 能源负荷预测模型 Energy PLUS
下载PDF
基于多变量相空间重构和卡尔曼滤波的冷热电联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 被引量:94
18
作者 赵峰 孙波 张承慧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9-406,共8页
文中设计一种新型的基于多变量相空间重构和卡尔曼滤波的冷热电联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首先选择冷热电负荷及与负荷密切相关的天气因素的历史时间序列组成多变量时间序列,然后运用混沌理论和C-C方法重构多变量相空间,最后建立多变量相... 文中设计一种新型的基于多变量相空间重构和卡尔曼滤波的冷热电联供系统负荷预测方法。首先选择冷热电负荷及与负荷密切相关的天气因素的历史时间序列组成多变量时间序列,然后运用混沌理论和C-C方法重构多变量相空间,最后建立多变量相空间的自回归模型并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预测冷热电负荷。以中国北方某医院冷热电联供系统的8月份历史负荷数据和天气数据验证该冷热电负荷预测方法。结果表明,与采用单变量相空间重构和卡尔曼滤波预测方法相比,文中设计的负荷预测方法充分考虑冷热电负荷中多个变量的相互耦合关系,可有效提高负荷的预测精度。算例分析验证了该冷热电负荷预测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冷热电联供系统 负荷预测 多变量相空间重构 卡尔曼滤波
下载PDF
考虑气候条件及建筑类型等因素的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多目标优化及评估 被引量:31
19
作者 蒋润花 曾蓉 +3 位作者 李洪强 张国强 杨敏林 徐勇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06-3213,共8页
基于能源、环境、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层次分析法,在以电定热运行策略下,以原动机额定容量及蓄热设备额定容量为优化变量,考虑气候条件、建筑类型等影响因素,对中国5个气候区(温和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 基于能源、环境、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层次分析法,在以电定热运行策略下,以原动机额定容量及蓄热设备额定容量为优化变量,考虑气候条件、建筑类型等影响因素,对中国5个气候区(温和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的5个代表城市(昆明、广州、长沙、北京、哈尔滨)的3类公共建筑(宾馆、办公、学校教学楼)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进行优化及评估。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建筑类型对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均有显著影响,在以电定热运行模式下,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产的系统性能在热需求大的气候区较优于冷需求大的气候区:哈尔滨>北京>昆明>长沙>广州;系统性能在同一气候区的不同建筑类型排序为:宾馆>学校教学楼>办公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能源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 层次分析法 多目标 建筑负荷 气候条件
下载PDF
基于建筑负荷特性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钱程 徐伟 +2 位作者 朱清宇 杨灵艳 沈亮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4-97,共4页
基于建筑负荷对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给出了2个建筑负荷特性指标:建筑全年累计冷热负荷比R和建筑峰值冷热负荷比K。针对寒冷气候区的典型办公建筑,计算了5种R值和2种K值条件下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进出口温度、土壤... 基于建筑负荷对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给出了2个建筑负荷特性指标:建筑全年累计冷热负荷比R和建筑峰值冷热负荷比K。针对寒冷气候区的典型办公建筑,计算了5种R值和2种K值条件下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进出口温度、土壤温度及热泵性能系数,得出了适用于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R值范围为0.6-0.8,同时给出了不同K值条件下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建筑负荷特性 全年累计冷热负荷比 峰值冷热负荷比 地埋管进 出口温度 土壤温度 性能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