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id Deformation and Elevation Influence Caused by Building Loading
1
作者 王解先 季善标 +1 位作者 曹月玲 余美义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9年第2期154-156,共3页
The paper studies the ground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the geoid undulation caused by loading of neighboring buildings, based on the loading tides theory. The influence on elevation is also considered. The results show... The paper studies the ground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the geoid undulation caused by loading of neighboring buildings, based on the loading tides theory. The influence on elevation is also conside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the geoid undulation both reach millimeter magnitude. Therefore, it is obvious that the building loading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precise engineering surveying, and it must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in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ding tides building loading ground deformation geoid undulation
原文传递
Land subsidence induced by groundwater extraction and building damage level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Datun,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FENG Qi-yan LIU Gang-jun +3 位作者 MENG Lei FU Er-jiang ZHANG Hai-rong ZHANG Ke-fe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4期556-560,共5页
A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long-term excessive extraction of groundwater has caused significant land-surface sub- sidence 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of Datun coal mining district in East China. The recorded maximum ... A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long-term excessive extraction of groundwater has caused significant land-surface sub- sidence 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of Datun coal mining district in East China. The recorded maximum level of subsidence in the area since 1976 to 2006 is 863 mm, and the area with an accumulative subsidence more than 200 mm has reached 33.1 km2 by the end of 2006. Over ten cases of building crack due to ground subsidence have already been observed. Spatial variation in ground subsi- dence often leads to a corresponding pattern of ground deformation. Buildings and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s have been under a higher risk of damage in locations with greater differential ground deformation. Governmental guideline in China classifies build- ing damages into four different levels, based on the observable measures such as the width of wall crack, the degree of door and window deformation, the degree of wall inclination and the degree of structural destruction. Building damage level (BDL) is esti- mated by means of ground deformation analysis in terms of variations in slope gradient and curvature. Ground deformation analysis in terms of variations in slope gradient has shown that the areas of BDL III and BDL II sites account for about 0.013 km2 and 0.284 km2 respectively in 2006, and the predicted areas of BDL (define this first) III and II sites will be about 0.029 km2 and 0.423 km2 respectively by 2010. The situation is getting worse as subsidence continues. That calls for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subsidence miti- gation and damage reduction,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groundwater extraction, enhanced monitor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arly warning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bsidence groundwater extraction ground deformation slope gradient building damage level Datun China
下载PDF
Effect of vertical load difference on cracking behaviors in multistory masonry building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大川 尚守平 张成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1014-1021,共8页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qf cracks in multistory masonry buildings, the effect of vertical load difference on cracking behaviors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by testing and measuring the displacements at the testi...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qf cracks in multistory masonry buildings, the effect of vertical load difference on cracking behaviors wa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by testing and measuring the displacements at the testing points of a large sized real masonry U-shaped model. Additionally, the cracking behaviors in U-shaped model were analyzed with shear stress and numerical simulated with ANSYS softwar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vertical load. The vertical load results in different deformation between the bearing wall and non-bearing wall, which leads to cracking on the non-beating wall. The rapid deformation happens at 160 kN and cracks occur firstly at the top section of non-bearing wall near to the bearing wall. New cracks are observed and the previous cracks are enlarg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increase of vertical load. The maximum crack opening reaches 12 mm, and the non-bearing wall is about to collapse when the vertical load arrives at 380 kN. Theore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shear stress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at the top section of the non-bearing wall, and thus cracks tend to happen at the top section of the non-bearing wall.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bout the cracking behavior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s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load difference CRACKING deformation multistory masonry building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flexible buildings with bending deformation and the unmeasure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4
作者 LEI Ying HE MingYu +1 位作者 LAI ZhiLu LIN ShuZh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454-461,共8页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efficient algorithm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o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unmeasure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Recently,the authors proposed an algorithm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hear-t...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efficient algorithm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oth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unmeasure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Recently,the authors proposed an algorithm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hear-type buildings and unknown earthquake excitation.In this paper,it is extended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flexible buildings with bending deformation and the unmeasure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In the absolute co-ordinate system,the unmeasured ground motion can be treated as an unknown translational force and a bending moment at the 1st floor level of a flexible building.Structural unknown parameters above the 1st story of the building can be identified by the extended Kalman estimator and the 1st story stiffness and the unmeasured ground motion are subsequently estimated based on the least-squares estimation.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further extend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all bending-type buildings based on substructure approach.Inter-connection effect between sub-buildings is treated as‘additional unknown inputs’to sub-buildings,which are estimated by the extended Kalman estimator without the measurements of rotational responses.Numerical examples demonstr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multi-story,tall bending-type building and its unmeasured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using only partial measurements of structural absolute respon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building bending deformation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unknown ground motion extended Kalman estimator substructure approach
原文传递
基于地表敏感变形和房屋因素的矿区建筑物损坏评价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廖孟光 戴华阳 +2 位作者 李梦涛 阎跃观 龙四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45-2461,共17页
针对目前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因素的不尽合理与区域性评判结果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地表敏感变形和房屋因素的矿区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调查等方法对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首先,采用数值模... 针对目前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因素的不尽合理与区域性评判结果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地表敏感变形和房屋因素的矿区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调查等方法对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地表变形、建筑物结构类型、主变形方向与建筑物长轴的夹角等因素对建筑物损坏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①当沿建筑物长轴的变形增大时,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增大,得出了平房建筑加速损伤的地表变形临界值为曲率K=0.6 mm/m^(2),水平变形ε=6 mm/m;②不同结构的建筑物损坏程度不同,其中具有圈梁或构造柱的建筑物抗变形能力强,研究并确定了二层砖混结构(圈梁和构造柱)损坏程度的地表临界变形值;③建筑物对其长轴方向的地表变形较为敏感,影响损坏大,但对其长轴的垂直方向的变形不太敏感,而变形与建筑物斜交方向的建筑物损坏程度介于2者之间。其次,基于地表敏感变形因素、主变形方向、房屋因素共选取7个评价指标,建立建筑物采动损坏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根据各评价指标对建筑物的重要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定权;最后,应用于峰峰矿区和徐州矿区3个村庄的建筑物损坏实例,结果表明:在选取的50户140余栋建筑物评价中,预测准确率在80%以上,预测精度高于传统方法,且预测效果良好,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验证了评价指标选取和评价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采动损坏 地表敏感变形 评价指标 建筑物长轴
下载PDF
软土地层45m级超深基坑工程实测变形性状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徐中华 王卫东 +3 位作者 宗露丹 朱殷航 翁其平 张佶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7,共10页
以上海软土地区某挖深45m级超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其实测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的侧向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变大,且变形空间效应显著;由于开挖深度大,地下连续墙的绝对侧向变形量也较大,但最大侧向位移平均值与开挖... 以上海软土地区某挖深45m级超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其实测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的侧向位移随开挖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变大,且变形空间效应显著;由于开挖深度大,地下连续墙的绝对侧向变形量也较大,但最大侧向位移平均值与开挖深度的比值仅为0.43%,与上海软土地区挖深小于30m的基坑变形统计平均值接近;地下连续墙及立柱受开挖卸荷影响,竖向位移表现为隆起,且在底板浇筑工况下隆起值趋于稳定,立柱的最大回弹达65mm;各道支撑轴力增量基本发生在紧邻下方土体开挖工况,且最大轴力值基本发生在第六、七、八道支撑中;基坑外地表沉降均呈“凹槽形”,随施工阶段的推移地表沉降逐步增加,且发生最大沉降的位置随之逐步向坑外发展,而无量纲化地表沉降仍处于上海软土地区统计的沉降包络线范围之内;此外,基坑周边管线、磁悬浮的变形均较小,表明基坑工程的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基坑 软土 变形性状 地下连续墙变形 地表沉降 建(构)筑物变形
下载PDF
不同加载方式下高层混合结构竖向变形差分析
7
作者 温子琛 桑光磊 +1 位作者 李彦苍 朱骥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3-49,共7页
随着结构体系的日益复杂,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同竖向构件之间的竖向变形差给施工和结构安全带来隐患。此隐患不仅影响施工质量,而且影响整个结构体系的安全。针对此问... 随着结构体系的日益复杂,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同竖向构件之间的竖向变形差给施工和结构安全带来隐患。此隐患不仅影响施工质量,而且影响整个结构体系的安全。针对此问题,以邯郸市某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例,从竖向构件竖向变形差的计算方法选择着手,分析了不同加载方式对竖向变形差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一次性加载方式,精确加载是更接近实际的一种加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竖向变形差 一次性加载 精确加载
下载PDF
基坑施工对临近地铁隧道结构安全性影响分析
8
作者 王伟星 韩侃 +2 位作者 刘锟 蒋育华 朱兆荣 《防灾减灾学报》 2024年第3期16-24,共9页
基于临近兰州地铁建筑施工项目,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地铁隧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调研国内外类似研究方法,确定本项目施工对轨道交通结构安全影响的变形控制标准;分析认为基坑开挖会对地铁隧道结构产生一定... 基于临近兰州地铁建筑施工项目,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地铁隧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调研国内外类似研究方法,确定本项目施工对轨道交通结构安全影响的变形控制标准;分析认为基坑开挖会对地铁隧道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形和应力变化,但均在规范控制值范围内,对隧道结构受力的变化影响较小;拟建项目建成后的附加荷载不会直接扩散至隧道结构上,对轨道交通结构的受力影响可控;运用的分析评价方法和工程案例可为既有地铁隧道安全的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基坑施工 结构变形 三维有限元 建筑荷载
下载PDF
高能级强夯在碎石土填海地基处理的应用
9
作者 林耀华 许茂坤 卢宏飞 《价值工程》 2024年第12期108-110,共3页
近几年国内强夯和强夯置换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基处理工程中,且有向高能级发展的趋势。本文研究辽宁省某碎石土填海地基处理中10000kN·m能级强夯、10000kN·m能级强夯置换、12000kN·m能级强夯以及15000kN·m能级... 近几年国内强夯和强夯置换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地基处理工程中,且有向高能级发展的趋势。本文研究辽宁省某碎石土填海地基处理中10000kN·m能级强夯、10000kN·m能级强夯置换、12000kN·m能级强夯以及15000kN·m能级强夯等地基处理施工过程和地基处理效果,提出在碎石土填海地区高能级强夯和强夯置换适宜的主夯点间距和单点夯击次数,以及地基处理效果,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关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级强夯置换 碎石土地基 地面变形监测 动力触探试验 平板载荷试验
下载PDF
基坑开挖对下卧运营地铁既有箱体影响的实测及分析 被引量:89
10
作者 郑刚 刘庆晨 +1 位作者 邓旭 张立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9-1116,1140,共9页
天津西站交通枢纽西青道下沉隧道工程上跨于已运营天津地铁1号线区间既有箱体,其上跨段隧道底板距既有箱体顶板仅0.3 m,需对其可能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进行严格控制。设计中对运营线路有针对性地提出地基加固、分段开挖、及时堆载回压等... 天津西站交通枢纽西青道下沉隧道工程上跨于已运营天津地铁1号线区间既有箱体,其上跨段隧道底板距既有箱体顶板仅0.3 m,需对其可能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进行严格控制。设计中对运营线路有针对性地提出地基加固、分段开挖、及时堆载回压等施工方案及措施。通过对西青道下沉隧道下邻近既有地铁隧道的抗浮桩、三轴水泥搅拌桩施工和基坑开挖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施工阶段的地铁箱体及轨道变形规律及特点。实测结果表明,在邻近既有地铁隧道处施工钻孔灌注桩可引起既有隧道下沉,基坑开挖可引起既有隧道上浮。分块开挖、分段压载并结合信息化施工可有效控制因开挖卸荷引起的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及隧道箱体之间的差异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营地铁线路 基坑开挖 地基加固 堆载回压 变形控制
下载PDF
珊瑚礁地基工程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新志 王星 +2 位作者 刘海峰 孟庆山 朱长歧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65-2070,2079,共7页
珊瑚礁不同地貌带有着不同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力学特性。为探究珊瑚礁地基的工程力学特性及其发育规律,在西沙永兴岛不同地貌单元开展了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螺旋板载荷试验、压实度测试以及回弹模量试验,获取了珊瑚礁不同地貌的地基承... 珊瑚礁不同地貌带有着不同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力学特性。为探究珊瑚礁地基的工程力学特性及其发育规律,在西沙永兴岛不同地貌单元开展了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螺旋板载荷试验、压实度测试以及回弹模量试验,获取了珊瑚礁不同地貌的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回弹模量等工程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填筑的钙质土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明显高于天然形成的礁坪相地基和沙坝地基,其承载力特征值可达320~360 k Pa,变形模量在95~200 MPa之间,且地基的沉降量很小,满足一般低层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在荷载作用下,钙质土地基的沉降是瞬时完成的,载荷试验可采用快速加载法;在地下水位以上地基承载力随着深度增大逐渐增加,但在地下水位以下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明显减小。钙质土地基压实度在87%以上时回弹模量达到472~730 MPa,且回弹模量随着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载荷试验 珊瑚礁 地基承载力 变形模量 回弹模量
下载PDF
隧道穿越方式对地表建筑物变形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彭立敏 丁祖德 +2 位作者 黄娟 雷明锋 孙欢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8-314,共7页
以某地铁隧道穿越地表建筑的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隧道不同穿越角度和偏心比条件下的数值仿真计算,分析隧道穿越方式对地表建筑基础及结构变形形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隧道以不同角度和偏心比条件穿越时,地表建筑基础的沉降过程和分布... 以某地铁隧道穿越地表建筑的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隧道不同穿越角度和偏心比条件下的数值仿真计算,分析隧道穿越方式对地表建筑基础及结构变形形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隧道以不同角度和偏心比条件穿越时,地表建筑基础的沉降过程和分布形态差异明显。随着穿越角度的减少,建筑基础沉降最大增幅达37.3%,基础最大沉降位置偏移,沉降分布形态由对称分布逐渐向单侧倾斜,横向相邻柱基沉降差迅速增大,纵向相邻柱基沉降差变化较小;建筑物倾斜值增加明显,最大增幅约10倍。随着隧道偏心比的增大,即隧道逐渐偏离建筑中心,一侧基础沉降增大,最大增幅1.64倍,另一侧基础沉降减少,最大降幅1.24倍,基础最大沉降位置由建筑中心转向侧墙,沉降分布形态由对称分布向单侧倾斜,横向相邻柱基沉降差基本不变,纵向相邻柱基沉降差明显增大,最不利情况出现在偏心比为0.8时。偏心比的改变对建筑物横向倾斜影响较大,对建筑纵向倾斜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地表建筑 有限元法 数值分析 变形
下载PDF
超深基坑开挖对超临近高层建筑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马险峰 张海华 +2 位作者 朱卫杰 郑宜枫 徐前卫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99-504,共6页
以上海某38m超深坑开挖为研究对象,利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超深基坑的开挖后围护结构变形、周围地表沉降、临近建筑变形及其内在联系,并对有无超临近建筑的基坑开挖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超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随着开挖进行... 以上海某38m超深坑开挖为研究对象,利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超深基坑的开挖后围护结构变形、周围地表沉降、临近建筑变形及其内在联系,并对有无超临近建筑的基坑开挖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超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随着开挖进行而加大,在开挖后期侧移最大值不再增大,只是最大值点下移;地表沉降呈凹槽形,槽底随开挖的加深而逐渐向下向外移;临近高层建筑因基坑的开挖而发生不均匀沉降和水平侧移,但是变形量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临近建筑物的存在使得围护结构的变形较无临近建筑时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基坑 临近建筑 挡墙变形 地表沉降 建筑变形
下载PDF
基坑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深度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0
14
作者 康志军 谭勇 +2 位作者 李想 卫彬 徐长节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09-2914,2920,共7页
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所在深度是衡量基坑变形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目前鲜有关于其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的研究。基于工程实测数据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基坑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深度对邻近桩基础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和坑外深层土体位移场... 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所在深度是衡量基坑变形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目前鲜有关于其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的研究。基于工程实测数据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基坑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深度对邻近桩基础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和坑外深层土体位移场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围护结构最大侧移的下移会导致坑外土体位移场扩大,进而降低相应区域的桩基础承载力,导致邻近桩基础建筑物发生显著的不均匀沉降。不同深度的土体经历复杂的竖向位移,且位移形态与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深度密切相关。随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深度的逐渐下移,坑外土体位移场向深层土体发展,且主要影响范围相应地扩大。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合理地控制围护结构最大侧移所在深度,可有效降低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最大侧移深度 基坑变形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土体位移
下载PDF
上海长江隧道过民房段地表变位预测及控制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伍振志 杨国祥 +2 位作者 杨林德 林家祥 王吉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2-587,共6页
复杂环境条件下大型泥水盾构施工诱发的地表变位的预测与控制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上海长江隧道超大型泥水盾构推进工程,对其上行线隧道穿越民房段前试验段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随机介质理论预测了2条隧道单... 复杂环境条件下大型泥水盾构施工诱发的地表变位的预测与控制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上海长江隧道超大型泥水盾构推进工程,对其上行线隧道穿越民房段前试验段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随机介质理论预测了2条隧道单独及共同施工引起的横向地表变形和位移,据以制定了民房段施工地表变位控制措施。实例分析证明,预测方法和控制措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泥水盾构 地表变位 随机介质 民房
下载PDF
柔性基础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朱云升 胡幼常 +1 位作者 丘作中 舒鄂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5-400,共6页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考虑复合地基中各种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对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力学性状作了初步的数值模拟分析,找出了柔性基础复合地基桩土间的荷载分担、荷载沿深度变化和传递、桩土间相互作用、变形特性等力学性状的一些基本规律。
关键词 柔性基础 复合地基 有限元法 荷载传递 变形
下载PDF
浅埋隧道上覆建筑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郭海满 刘成禹 +1 位作者 杨建成 林瑚旺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4-88,共5页
研究目的:研究浅埋隧道施工对上覆建筑稳定性的影响,为建筑密集地区浅埋隧道设计、施工提供技术依据。研究结论:论文以龙厦铁路石桥头隧道为例,系统分析、计算了浅埋隧道超挖、预留变形量、掌子面土体挤出等地层损失诱发的地表变形大小... 研究目的:研究浅埋隧道施工对上覆建筑稳定性的影响,为建筑密集地区浅埋隧道设计、施工提供技术依据。研究结论:论文以龙厦铁路石桥头隧道为例,系统分析、计算了浅埋隧道超挖、预留变形量、掌子面土体挤出等地层损失诱发的地表变形大小及对地面建筑变形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隧道正常施工产生的地层损失及其诱发的地表变形将使位于隧道DK 3+200附近上方的建筑变得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建筑稳定 地层损失 地表变形
下载PDF
村庄下条带开采留设煤柱充填回采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董羽 黄玉诚 +1 位作者 赵文平 刘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7-122,共6页
为探究充填回采条带留设煤柱的安全可行性,首先,提出条带开采留设煤柱充填回采方案,通过理论计算充填体荷载及强度,分析充填体的稳定性;其次,根据条带开采后岩层移动情况确定预计参数,采用概率积分法计算充填回采后地表移动与变形,结合... 为探究充填回采条带留设煤柱的安全可行性,首先,提出条带开采留设煤柱充填回采方案,通过理论计算充填体荷载及强度,分析充填体的稳定性;其次,根据条带开采后岩层移动情况确定预计参数,采用概率积分法计算充填回采后地表移动与变形,结合建筑物损坏等级评定标准,分析地表建筑受损情况,验证充填回采条带煤柱的适用性;最后,以佛店村庄下充填回采条带煤柱为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条带充填体荷载22. 3 MPa,充填体强度31. 3 MPa,充填体安全系数1. 41,可使地表保持长期稳定。采用充填回采方案可将地表移动变形控制在Ⅱ级变形范围内,使地表建筑的正常使用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下压煤 条带煤柱 充填回采 地表变形 房屋损坏
下载PDF
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诱发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冯涵 张学民 +2 位作者 乔世范 陈世君 张细宝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6-871,共6页
盾构下穿建(构)筑物施工不可避免对地层及上层建筑产生影响,而双线隧道穿越同一建筑物同时存在着二次扰动,且同时由于建筑物与地层之间的作用,诱发的地表变形影响更为复杂。以南京地铁三号线常府街~夫子庙区间双线隧道下穿刘公巷... 盾构下穿建(构)筑物施工不可避免对地层及上层建筑产生影响,而双线隧道穿越同一建筑物同时存在着二次扰动,且同时由于建筑物与地层之间的作用,诱发的地表变形影响更为复杂。以南京地铁三号线常府街~夫子庙区间双线隧道下穿刘公巷7号楼具体工况为例,结合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存在建筑物情况下的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物的存在使得地表沉降曲线呈非对称形式,且存在建筑物范围内沉降曲线相对平缓,而 PECK 预测地表沉降槽为对称曲线,且相对数值模拟结果偏大,表明地面建筑物对地层变形具有直接的约束作用;采用 peck 公式预测存在地面建筑物的地表沉降时,应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反算确定经验参数,从而考虑建筑物刚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地表变形 建筑物保护 数值模拟 PECK 公式
下载PDF
铁路路基压实质量检测中的小型平板载荷试验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钢 罗强 +2 位作者 张良 陈虎 陈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87-1694,共8页
合理高效地进行路基填土压实质量检测对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室内开展精细的地基系数K30与变形模量Ev2、Ev1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小型平板载荷试验的特点,重点讨论了变形稳定和等时间隔两种加载方式对试验... 合理高效地进行路基填土压实质量检测对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室内开展精细的地基系数K30与变形模量Ev2、Ev1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小型平板载荷试验的特点,重点讨论了变形稳定和等时间隔两种加载方式对试验效率和试验误差的影响规律,得到以下结论:K30较Ev2更能直接反映路基的压密程度,每级荷载的保持时间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满足1%沉降稳定控制标准需较长的试验历时;K30试验的沉降稳定控制标准由1%改为2%、或加载时间间隔为6 min,可缩短30%~50%试验时间,K30值误差在10%以内;提出了K30试验加载的荷载-时间控制法(P-t法),用于铁路路基砾石类填料压实质量的K30检测具有良好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压实检测 地基系数K30 变形模量EV2 荷载-时间控制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