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amining Rate of Built-Up Areas on the Vegetation Cover along River Riara Riparian within Kiambu Town, Kenya
1
作者 Charles M. Mugambi Mugwima Njuguna Dennis Karanja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3期144-158,共15页
Urban river riparian spaces and their natural systems are valuable to urban dwellers;but are increasingly affected and ruin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in particular, urbanization processes. In this research, land sat a... Urban river riparian spaces and their natural systems are valuable to urban dwellers;but are increasingly affected and ruin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in particular, urbanization processes. In this research, land sat and sentinel satellite imagery apt for change detection in vegetation cover, both landsat and sentinel imagery, cove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70 and 2021 in epochs of 1973, 1984, 1993, 2003, 2015 and 2021 year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egetation cover and built-up area along River Riara river reserve. The images were analysed to extract the built-up areas along the river reserve, including the buildings, and the rate of human settlements, which influenced vegetation cover. 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 (NDBI)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were computed using the Short-Wave Infrared (SWIR) and the Near Infra-Red (NIR) bands to show the rate of change over the years. Results indicate NDVI values were high, compared to NDBI values along river Riara in the years 1973 and 1993 implying that there was more vegetation cover then. However, in the year 2021, the NDVI indicated the highest value at 0.88, with the complementary NDBI indicating the highest NDBI value at 0.47. Thi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built-up areas since 2015 more than in previous epochs. Eith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DBI values, from 0.24 in 1993 to 0.47 in 2021. More so, the R-squared value at 0.80 informed 80% relationship between NDBI and NDVI values indicating a negative corre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urban Riparian Reserves Vegetation Cover Index built-Up area Index NDVI NDBI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对容积率影响的定量分析——以东京为例
2
作者 李鹏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7-214,共8页
以东京为例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对容积率影响的定量关系,可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站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提供指导依据。选取区位、建筑类型、到车站距离、地价作为影响地块容积率的因素,并构建了带交互项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以东京为例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对容积率影响的定量关系,可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站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提供指导依据。选取区位、建筑类型、到车站距离、地价作为影响地块容积率的因素,并构建了带交互项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p值检验结果表明带交互项模型更适用。研究显示“到车站距离”对商业建筑容积率的影响大于居住建筑,商业建筑“核心区”与“到车站距离”间交互影响程度最大,居住建筑“市区”与“到车站距离”间交互影响程度大于郊区。研究结果为调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站区商业建筑物布局,优化城市核心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建筑物容积率及调控城市市区与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居住建筑物差异化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建成环境 土地利用 容积率 区位
下载PDF
基于混合用地模式识别的济南市老城区典型片区绿色空间降温效应分析
3
作者 肖华斌 何心雨 +2 位作者 杨謦铭 盛硕 史磊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56,共7页
城市绿色空间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高温健康胁迫风险。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建成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复杂建成环境中绿色空间的降温效应,特别是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阈值、形状等... 城市绿色空间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高温健康胁迫风险。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建成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复杂建成环境中绿色空间的降温效应,特别是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阈值、形状等还需进一步明晰。在厘清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和绿色空间降温机制基础上,构建了“冷热岛分析提取-混合用地模式聚类识别-混合用地模式热效应分析-典型绿色空间降温效应分析”的研究框架。针对当前城市绿地指标失实、结构失衡、功能失调等现实问题,选择济南市老城区典型片区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中层建筑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降温面积阈值、形状及植被覆盖度等,总结了具有高降温效能的绿色空间模式,为促进城市健康人居环境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复杂建成环境 混合用地模式 绿色空间 降温效应 济南市老城区
下载PDF
景观格局汇水单元法与城区水量水质模拟研究
4
作者 李木子 陈学凯 +3 位作者 刘晓波 董飞 任俊旭 张玉林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9,共15页
景观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城市韧性,但其可能带来的透水斑块破碎化和廊道连通度的改变,会影响城区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输移特性。传统对非点源污染的定量评估忽略了汇水单元内部景观格局(形状、比例和空间配置)对物质输移的影响,是导致模拟精... 景观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城市韧性,但其可能带来的透水斑块破碎化和廊道连通度的改变,会影响城区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输移特性。传统对非点源污染的定量评估忽略了汇水单元内部景观格局(形状、比例和空间配置)对物质输移的影响,是导致模拟精度偏低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结合遥感影像和城市景观格局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景观格局的汇水单元划分方法(景观格局法)。采用SWMM模型,以巢湖一级支流十五里河为对象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实测数据进行验证,采用景观格局法模拟各项指标(水量、COD、TP和NH 3-N)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均大于0.7,结果可靠;(2)与传统方法(泰森多边形划分汇水单元)相比,水量模拟精度(以NSE计)提高8%,水质模拟精度提高6%;(3)与泰森多边形法相比,景观格局法计算的入河总水量和污染总负荷较低,且污染物浓度峰值滞后;(4)景观格局法通过改变汇水单元之间的水力联系,模拟出污染物冲刷减弱,初期雨水冲刷效应降低,且随着重现期的加大,降低初期雨水冲刷强度的效果越明显,表明一定程度上景观类型多样化有助于缓解瞬时高强度污染影响。本研究构建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城市斑块内部的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和水力联系,可为城区面源污染输出控制提供新的评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成区 景观格局 模拟 水量 水质 SWMM
下载PDF
利用珞珈一号提取城市建成区的方法对比分析
5
作者 陆双 杨柳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3期34-37,共4页
采取单独使用珞珈一号(Luojia1-01)夜间灯光数据、构建植被调整NTL城市指数(VANUI)、Luojia1-01和兴趣点(Luojia1-01&POI)指数3种方法提取了2018年成都市的建成区,并利用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对比了3种方法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Luoj... 采取单独使用珞珈一号(Luojia1-01)夜间灯光数据、构建植被调整NTL城市指数(VANUI)、Luojia1-01和兴趣点(Luojia1-01&POI)指数3种方法提取了2018年成都市的建成区,并利用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对比了3种方法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Luojia1-01的高分辨率在建成区提取方面有广阔的应用,但单独使用会产生信息误提的问题;VANUI提取的建成区在内部和边界细节信息方面表现更优,但存在孔隙较多、图斑破碎的问题;Luojia1-01&POI指数提取的建成区范围效果最好、精度最高。研究结果为Luojia1-01与其他类型数据的结合提供了参考,进一步证实了POI数据结合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建成区的高精度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 城市建成区提取 Luojia1-01 VANUI POI
下载PDF
人本视角下多维数字技术在总体城市设计中的集成应用探索--以太原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6
作者 刘文波 徐梦洁 孙洋洋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数据环境和数字技术的协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创新,为在城市尺度范围分析人本尺度的高精度数据带来可能。基于空间格局、空间秩序、风貌品质和公共活动等城市设计重点关注领域,对既有城市设计研究中的数字技术进行梳理... 数据环境和数字技术的协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创新,为在城市尺度范围分析人本尺度的高精度数据带来可能。基于空间格局、空间秩序、风貌品质和公共活动等城市设计重点关注领域,对既有城市设计研究中的数字技术进行梳理,构建一个重点适用于存量地区总体城市设计实践的数字技术应用“工具箱”,为城市设计从业人员结合具体现状问题和规划目标,进行定制化的数字技术和多源数据选择提供参考。最后以太原市总体城市设计为例进行数字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以期为存量地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数字技术应用方面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多源数据 存量地区 城市设计
下载PDF
城市建成区海绵容量评估与排水系统优化设计
7
作者 宁波 高徐军 +5 位作者 焦永宝 吕鹏 薛树红 白向荣 杨霄 赵江锋 《市政技术》 2024年第10期156-163,共8页
低影响开发理念成为解决我国城市化所带来的洪涝灾害、面源污染、水生态破坏等城市水问题的新思路。灰-绿基础设施联用可同时达到削减径流量和污染负荷的目的。但区域本底海绵容量、绿色基础设施调蓄量与关键设计参数缺乏定量依据。该... 低影响开发理念成为解决我国城市化所带来的洪涝灾害、面源污染、水生态破坏等城市水问题的新思路。灰-绿基础设施联用可同时达到削减径流量和污染负荷的目的。但区域本底海绵容量、绿色基础设施调蓄量与关键设计参数缺乏定量依据。该研究通过SWMM模型模拟、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评估研究区域本底海绵容量,结合综合径流系数法明确了研究区域水敏感区分级,其海绵容量分级为优、良、中、差、极差5级的子汇水区占比分别为8.6%、9.1%、24.6%、55.0%和2.7%,绝大部分子汇水区分级为中和差;结合现场实测和RECARGA模型模拟,明确了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容量及灰色基础设施入流参数,结果表明:相较于填料厚度变化,绿色基础设施对降雨量大小的响应更为明显。从排水管道系统优化和灰-绿组合排水系统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方案设计,构建了灰-绿联用雨水调蓄技术路径,为其关键设计参数的选取和管道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 海绵容量 灰绿耦合 分级调蓄 雨水径流 峰值流量削减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空间动态扩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8
作者 刘欣 李凌峰 蔡琦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7期239-246,共8页
引用改进动态阈值法和重心模型,分析江苏省城市动态扩张时空特征,得到江苏省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00—2021年,提取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实际符合,演变规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贴合,形成以南京市、苏州市、徐州市... 引用改进动态阈值法和重心模型,分析江苏省城市动态扩张时空特征,得到江苏省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00—2021年,提取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实际符合,演变规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贴合,形成以南京市、苏州市、徐州市为中心的“放射状”集聚形态,不同城市、不同阶段扩张速度差异明显,发展重心逐渐由南向北推进,由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渐向均衡发展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城市建成区 夜间灯光影像 城市扩张 重心轨迹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卫星数据融合的城市建成区提取研究
9
作者 王婧兴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9期18-20,共3页
以某城市为研究区,结合城市建成区特性,构建了一种利用NPP/VIIRS高分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城市活跃区与城市不透水区域融合的城市建成区提取方法。结果表明:根据提出的融合算法提取城市建成区,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有效揭示城市建成区与区域... 以某城市为研究区,结合城市建成区特性,构建了一种利用NPP/VIIRS高分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城市活跃区与城市不透水区域融合的城市建成区提取方法。结果表明:根据提出的融合算法提取城市建成区,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有效揭示城市建成区与区域不透水率、夜光数据活跃度的内在关系,是一种可行的城市建成区提取方法,也能为城市蔓延分析等的进一步研究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 数据融合 不透水区 夜光遥感
下载PDF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合肥市建成区为例
10
作者 夏永久 汪美惠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54-361,共8页
通过利用系统思想构建土地混合利用的内涵与测度框架,揭示城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整合,量化测度合肥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的情况,... 通过利用系统思想构建土地混合利用的内涵与测度框架,揭示城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整合,量化测度合肥市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的情况,通过空间自相关和聚类以及异常值探讨建成区土地混合利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合肥市整体土地混合利用现象分布不均衡,空间上呈现“中高外低”的分布,分布上呈现高度混合多中心分散以及中度混合集中连片的格局;土地功能混合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建成区中心区域、区域的生活中心和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土地功能混合度中高度混合的格网个数低于土地数量混合度与土地空间混合度中高度混合的格网个数;土地混合利用现象呈现一定的空间聚集效应,表现为较高度混合和高度混合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由中心向外围降低的离心式结构,并且边缘有分散的点状聚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混合利用 空间格局 GIS空间分析技术 多源数据 城市建成区
下载PDF
高密度建成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11
作者 李士义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0期156-158,161,共4页
高密度建成区城市内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对滞后,往往面临着水环境恶化、水生态不佳等问题,南京市金川河作为典型的高密度建成区城市内河也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问题。因此,金川河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于2018年启动,涵盖内外... 高密度建成区城市内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对滞后,往往面临着水环境恶化、水生态不佳等问题,南京市金川河作为典型的高密度建成区城市内河也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问题。因此,金川河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于2018年启动,涵盖内外金川河及其四条支流,总长12.15公里。通过对金川河及其支流水质、流量、沿线排口、生态本底和淤积情况的全面调查和分析,制定出针对不同河段的综合治理方案,采用了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补水、水位优化控制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性措施。项目实施后,金川河水质显著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Ⅳ类水标准,NH3-N浓度下降56.8%。本项目以科学和务实的态度推进项目实施,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为后续城市内河水环境治理项目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生态修复 高密度建成区 城市内河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的广西城市扩张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12
作者 钟广睿 罗昕 陈建军 《无线电工程》 2024年第8期1936-1943,共8页
城镇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城市建成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规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参考比较法,选取2014—2021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作为数据源,提取广西建成区范围,通过对... 城镇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城市建成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出现了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发展规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参考比较法,选取2014—2021年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作为数据源,提取广西建成区范围,通过对广西建成区形态扩张指数的分析,得出城市扩张的规律。通过计算扩张速率、扩张强度、城市重心迁徙和经济引力指标并进行驱动力分析,探究广西城市扩张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建成区扩张主要集中在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和玉林市等城市,且广西整体的扩张强度和速率都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主要为外延型扩张;(2)广西的城市重心整体呈现出向南部发展的趋势,以南宁市为核心的经济引力呈辐射状向周围城市影响;(3)建成区扩张主要集中在地势平坦的地区,且受政策因素、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影响较大。为广西的城市发展规划和空间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 城市扩张 建成区范围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地表温度和NDBI增强VIIRS的城市建成区提取
13
作者 边子俊 王佩瑜 《长江信息通信》 2024年第7期43-46,共4页
现有城市建成区提取研究存在湿地、裸地、水体、植被与建筑混淆的问题,导致建成区面积的低估和高估。提出了一种地表温度和NDBI增强VIIRS的城市建成区遥感提取方法,对VIIRS进行数据预处理得到校正后的夜间灯光,利用辐射传输模型估算大... 现有城市建成区提取研究存在湿地、裸地、水体、植被与建筑混淆的问题,导致建成区面积的低估和高估。提出了一种地表温度和NDBI增强VIIRS的城市建成区遥感提取方法,对VIIRS进行数据预处理得到校正后的夜间灯光,利用辐射传输模型估算大气温度,由波谱运算得到NDBI。对不同数据使用几何平均值消除像元异常值,使用Otsu算法根据最佳阈值提取城市建成区。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在不同的城市提取建成区结果的F1分数分别为88%、85%、81%,总体精度分别为92.55%、96.15%、9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融合 地表温度 阈值法 城市建成区
下载PDF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舟山市核心区为例
14
作者 江一凡 《城市建筑》 2024年第9期5-8,共4页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治理和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慢行系统的更新建设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传统慢行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提出宏观系统协同、微观复合利用、搭建管控体系、制订行动计划的... 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已成为推动城市治理和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慢行系统的更新建设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传统慢行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提出宏观系统协同、微观复合利用、搭建管控体系、制订行动计划的规划方法,以舟山市核心区慢行系统的规划实践为例,探索城市更新视角下城市建成区慢行系统规划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慢行系统 城市建成区 规划管控 舟山
下载PDF
基于MGWR的街道尺度下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空间分异影响机制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15
作者 王恩旭 周江 +3 位作者 杨俊 王以诚 杨品雁 王雪婧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2-1331,共10页
建成环境与城市活力的关系是城乡规划领域的重点研究议题,本文以街道为研究单元,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百度热力图数据、建筑轮廓数据、路网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与POI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应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模型),... 建成环境与城市活力的关系是城乡规划领域的重点研究议题,本文以街道为研究单元,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百度热力图数据、建筑轮廓数据、路网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与POI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应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模型),探讨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与交通站点距离5个维度的建成环境指标对城市活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活力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的圈层式结构,建成环境对于城市活力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②商业服务中心性、路网密度、建筑密度、功能混合度、地铁站点密度5个指标对各街道城市活力均呈较强的正向影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③绿化率、公交站点密度对于城市活力在所有街道上均表现为负向影响,且绿化率的影响强度高于公交站点密度;④人口密度对城市活力影响除马官桥街道外均呈负向影响,影响系数均较小,影响程度微弱。⑤道路交叉口密度对于中心城区西部的12个街道城市活力呈正向影响,影响系数较小,影响程度微弱,而对于其余街道均呈负向影响,且负向影响程度明显强于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城市活力 街道尺度 城市中心区 MGWR模型 多源大数据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的合肥市建成区扩张研究
16
作者 张义颖 郭庆彪 吕鑫 《江西科学》 2024年第2期424-429,共6页
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兴城市合肥市为例,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化水平、扩张能力和时空转移特征3个方面分析合肥市2005—2020年间建成区的时空演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合肥市建成区范围平均相对... 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兴城市合肥市为例,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化水平、扩张能力和时空转移特征3个方面分析合肥市2005—2020年间建成区的时空演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合肥市建成区范围平均相对误差为2.41%,建成区总体呈现以南、北向为主导的环状扩展状态。复合灯光指数能有效表征合肥市建成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在此期间,城市化水平增幅超两倍。建成区重心经过“西南—东南—西南”的转移过程整体向南偏移,人口紧凑度呈现先内部聚集后外部扩散再重新聚集的“震荡”特征,总体趋于紧凑发展的态势。建成区时空演变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影响,同时也受到交通与人口因素的正向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 建成区 城市扩张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提取研究
17
作者 韩颖 薛奇 +1 位作者 张何欣 康婷 《国土资源导刊》 2024年第2期150-157,共8页
夜光遥感影像通过城市灯光分布情况及强弱程度来分析城市用地信息,从而反映城市化情况。使用两类夜光遥感影像,首先采用遥感指数对DMSP/OLS数据进行饱和性纠正;同时采用幂指数函数模型对两类夜光遥感影像进行连续性纠正,完成图像的预处... 夜光遥感影像通过城市灯光分布情况及强弱程度来分析城市用地信息,从而反映城市化情况。使用两类夜光遥感影像,首先采用遥感指数对DMSP/OLS数据进行饱和性纠正;同时采用幂指数函数模型对两类夜光遥感影像进行连续性纠正,完成图像的预处理工作;其次通过改进的二分阈值迭代法提取2009年,2014年,2019年鞍山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并完成精度验证;最后计算城市扩张速度及强度定量分析鞍山市过去十年城市化进程。结果表明,(1)图像预处理方面,遥感指数法有效改善DMSS/OLS数据的饱和效应,幂指数函数模型实现了不同夜光遥感数据间的连续性纠正,该结果有利于后续工作开展;(2)建成区面积提取,改进的二分阈值迭代法有利于选取合适的初始阈值,减少迭代次数、提高提取速度,三个时期建成区面积提取总体精度都在94%以上,F1分数在65%以上;(3)城市化进程分析,速度指数由2009—2014年的4.2提升到2014—2019年的13.0,强度指数由2009—2014年的0.06提升到2014—2019年的0.20,反映出鞍山市过去十年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影像 二分阈值迭代 建成区 城市扩张 鞍山市
下载PDF
城市密集建成区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特征及优化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18
作者 谭倩倩 毕凌岚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5期96-100,141,共6页
城市密集建成区由于建成面积较高、建设强度较大成为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密集建成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景观连通性和生境质量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 城市密集建成区由于建成面积较高、建设强度较大成为城市中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于密集建成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景观连通性和生境质量指数提取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分析2005—2018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总结演变特征,为该密集建成区的发展提出建议。本研究根据生态源地的辐射范围,结合卫星影像确立“生态痛点”,提出“源地建设三步走战略”。通过生态踏脚石的增建,提升廊道连通性,增强区域生态格局网络的稳定性。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格局网络由36个生态源地、117条生态廊道、8个生态节点组成。源地和廊道的辐射空缺得到缓解,区域整体的格局网络较为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密集建成区 MCR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成都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Dynamics of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Land-Use/Land-Cover: A Case Study of Megacity Delhi 被引量:11
19
作者 Manju Mohan Subhan K. Pathan +2 位作者 Kolli Narendrareddy Anurag Kandya Sucheta Pande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年第9期1274-1283,共10页
The rapid expansion of urban areas due to rise i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s increasing additional demand on natural resources thereby causing land-use changes especially in megacities. Therefore, serious probl... The rapid expansion of urban areas due to rise i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s increasing additional demand on natural resources thereby causing land-use changes especially in megacities. Therefore, serious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rapid development such as additional infrastructure, informal settlemen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scarc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has been studied carefully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ies for a rapidly grown megacity namely, Delhi. The present work evaluates the land use/land cover (LULC) changes and urban expansion in Mega city Delhi and highlights the major impact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on the land cover changes which needs immediate atten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ity is expanding towards its peripheral region with the conversion of rural regions in to urban expansions. Built-up area of Delhi witnessed an overall increment from 540.7 km2 to 791.96 km2 or 16.86% of the total city area (1,490 km2 )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1997 to 2008 which mainly came from agriculture land, waste land, scrub-land, sandy areas and water bodies. The increment in forest cover of 0.5 % is very small when considering the increment in built up category to 17%. Total area of waterbodies has reduced by 52.9% in a ten year period (58.26 km2 in 1997 to 27.43 km2 in 2008) with shallow waterbodies now having a dismal presence. LULC changes are studied with the urban growth parameters such as population, vehicles, gross state domestic product etc. The results lay emphasis on the concepts of urban planning to be applied such that more consideration is towards the pre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land use classes which will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Imagery Landuse-Landcover Distribution urban Planning built-UP areas urban Growth Parameters Change Detection
下载PDF
Statistical Change Detection in Water Cycle over Two Decades and Assessment of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Flows 被引量:2
20
作者 Sheetal Sharma Alka Bharat Vinay Mohan Das 《Open Journal of Modern Hydrology》 2013年第4期165-171,共7页
Urbanization is termed as physical transformation of landscapes that alter the natural regime of the environment of its surrounding resulting in further changes in macro as well as micro climate of the region [1]. Urb... Urbanization is termed as physical transformation of landscapes that alter the natural regime of the environment of its surrounding resulting in further changes in macro as well as micro climate of the region [1]. Urban areas are continually facing problems of water scarcity and urban flash floods. Recent news from IPCC report 2010, CIESIN’s Global Rural Urban Mapping Project [2] and World Water Vol. 7 2007, it is clear that urban land area has doubled and affected the hydrological cycle. The components of hydrological cycle affected are Infiltration, Runoff and Evaporation and the causing components are derived by studies as land use, land cover, water withdrawal and urban developments. Thus water availability, water recharge and water cycle are all destabilized in course or urban development. The paper is an attempt to correlate and identify the periodical changes in urban water cycle, during urbanization of Bhopal City, India, during last twenty years and above. The observations are based on GIS mapping of the study area from 1991 to 2009 using rational method of runoff and recharge calculation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lated built-up areas. Also change in natural course of drainages with the help of GIS imageries which have been detected during twenty years that help to observe the adaptation of natural system to urban course. Also the observations show an interesting relation which can be used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Impervious Layer RUNOFF RUNOFF CALCULATIONS RECHARGE CALCULATIONS built-UP area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