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on Soil Properties,Root Growth,Grain Yield,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n Arid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33
1
作者 HUANG Gao-bao CHAI Qiang +1 位作者 FENG Fu-xue YU Ai-zh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286-1296,共11页
Studies on root development,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grain yield,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are important for identifying suitable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 Studies on root development,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grain yield,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are important for identifying suitable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rom 2006 through 2008 in arid northwestern China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four tillage systems on soil properties, root development,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The cultivar Fan 13 was grown under four tillage systems:conventional tillage (CT) without wheat stubble, no-tillage without wheat stubble mulching (NT), no-tillage with wheat stubble standing (NTSS), and no-tillage with wheat stubble mulching (NTS). The soil bulk density (BD) under CT system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sowing to harvest, but that in NT, NTSS, and NTS systems had little change. Compared to the CT system, the NTSS and NTS systems improved total soil water storage (0-150 cm) by 6.1-9.6 and 10.5- 15.3% before sowing, and by 2.2-8.9 and 13.0-15.1% after harvest, respectively. The NTSS and NTS systems also increased mean dry root weight density (DRWD) as compared to CT system. The NTS syste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ater-use efficiency by 17.2-17.5% and crop yield by 15.6-16.8%, and the NTSS system improved that by 7.8-9.6 and 7.0-12.8%,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T system.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hinese farmers should consider adopting conservation tillage practices in arid northwestern China because of benefits to soil bulk density, water storage, root system, and winter wheat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ervation tillage soil water storage bulk density water use efficiency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L.) root system grain yield
下载PDF
四倍体小麦成株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2
作者 闫贵云 古春霞 +4 位作者 王敏 谭丹 刘晓宇 卢成达 左静静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3,共7页
四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发掘四倍体小麦抗病种质并鉴定其携带的抗病基因,旨在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抗源。TDI-1是栽培二粒小麦,在多年的田间种植过程中表现出对白粉病免疫的表型。为了确定TDI-1携带的抗... 四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发掘四倍体小麦抗病种质并鉴定其携带的抗病基因,旨在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新抗源。TDI-1是栽培二粒小麦,在多年的田间种植过程中表现出对白粉病免疫的表型。为了确定TDI-1携带的抗病基因,为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将其与表现为感白粉病表型的硬粒小麦TDU-1进行杂交并构建了遗传群体,然后对亲本及其杂交F_(1)、F_(2)、F_(2:3)群体进行了白粉菌小种E09接种试验和抗病性分析,最后利用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BSA)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TDI-1在苗期对E09表现为感病,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TDI-1和TDU-1的F_(1)植株在成株期对E09表现为抗病;F_(2)群体中,表现为抗病的单株数和感病的单株数的比例符合3∶1(χ^(2)_(3∶1)=0.11,P=0.74);F_(2∶3)家系中,纯合抗病、抗病性分离、纯合感病的家系数目之比符合1∶2∶1(χ^(2)_(1∶2∶1)=0.47,P=0.79),表明TDI-1成株期白粉病抗性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暂将其命名为PmTDI-1。对TDI-1和TDU-1及其杂交后代F_(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发现4个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的分子标记Xwmc407、NRM-2AS29、NRM-2AS45和NRM-2AS84与PmTDI-1紧密连锁,其中,NRM-2AS45和NRM-2AS84位于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1.8,4.6 cM。由此,将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PmTDI-1初步定位于2A染色体短臂上。研究结果显示,从四倍体小麦TDI-1中鉴定到1个新的显性成株抗白粉病基因PmTDI-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小麦 白粉病 抗病基因 混合分离群体分析法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基于应力路径试验的小麦粮堆力学特性和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被引量:8
3
作者 蒋敏敏 陈桂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80-287,共8页
粮仓中粮堆在装卸时存在着复杂的应力路径,为了得出复杂应力路径对粮堆模量和临界状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粮堆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该文在侧向应力50~300 k Pa下,进行了常规三轴压缩(conventional triaxial compression,CTC)、等p压缩(con... 粮仓中粮堆在装卸时存在着复杂的应力路径,为了得出复杂应力路径对粮堆模量和临界状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粮堆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该文在侧向应力50~300 k Pa下,进行了常规三轴压缩(conventional triaxial compression,CTC)、等p压缩(constant mean normal stress compression,CMS)、三轴主动压缩(reduced triaxial compression,RTC)三轴应力路径试验,分析了应力路径和侧向压力对模量的影响和粮堆临界状态特性;修正岩土体三次曲线模型,建立了适于描述仓内小麦粮堆应力应变的模型,并通过应力路径试验结果和文献试验结果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各应力路径下初始模量、割线模量E50均随着侧向应力呈幂函数增长;CTC、CMS试验的割线模量E50比初始模量发生较大的降低,而RTC试验没有明显降低。在参考压力(大气压力)下,对于初始模量,CTC试验的结果最大,RTC试验的结果最小;对于割线模量E50,CTC试验的结果最小,RTC试验的结果最大。CTC试验的初始模量、割线模量均随着侧向应力增长最慢,而RTC试验的结果均随着侧向应力增长最快。不同应力路径和侧向应力下,试验的破坏点均落于同一临界状态线上,小麦粮堆临界状态应力比为0.976。修正三次曲线模型反映了粮堆强度、峰度系数和峰值应变等特性,并通过8个参数进行计算;通过应力路径试验结果和文献试验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可为粮仓装卸料压力、变形的计算提供更符合实际应力路径条件的参量,建立的修正三次曲线模型可用于粮堆应力和变形的数值模拟,为粮仓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 应变 模型 小麦粮堆 应力路径三轴试验
下载PDF
塑料和麦秸膨胀剂对猪粪好氧堆肥的影响试验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永江 黄光群 +2 位作者 韩鲁佳 张安琪 葛金怡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8-163,共6页
以麦秸膨胀剂为对照,利用3组小型好氧堆肥反应器同时试验,并进行比较研究塑料膨胀剂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的影响。将等量猪粪分别与等体积的麦秸和塑料管分别混合进行好氧堆肥试验,监测了堆肥过程中温度、氧气体积分数、含水率、可挥发性... 以麦秸膨胀剂为对照,利用3组小型好氧堆肥反应器同时试验,并进行比较研究塑料膨胀剂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的影响。将等量猪粪分别与等体积的麦秸和塑料管分别混合进行好氧堆肥试验,监测了堆肥过程中温度、氧气体积分数、含水率、可挥发性固体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纤维素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变化,并利用数学模型表达了堆肥过程中自由空域的变化及其对有机质降解的影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塑料膨胀剂抵抗堆体自压实作用的效果要优于麦秸膨胀剂,而麦秸膨胀剂比塑料膨胀剂更利于堆肥初始阶段升温和整个堆肥过程中含水率的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好氧堆肥 膨胀剂 塑料 麦秸
下载PDF
储料竖向压力对粮仓中小麦粮堆湿热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桂香 刘超赛 +3 位作者 蒋敏敏 陈家豪 王海涛 张宏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6-253,I0001,共9页
粮仓中存在压力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等多物理场,为了得出各物理因子共同影响下的粮堆内湿热传递规律,该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粮堆多场耦合试验装置,针对仓内小麦粮堆单元体,研究在高温边界38.5℃、低温边界5.2℃,初始粮温25.8℃,竖向压力... 粮仓中存在压力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等多物理场,为了得出各物理因子共同影响下的粮堆内湿热传递规律,该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粮堆多场耦合试验装置,针对仓内小麦粮堆单元体,研究在高温边界38.5℃、低温边界5.2℃,初始粮温25.8℃,竖向压力分别为50、100、150 kPa条件下小麦粮堆湿热传递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竖向压力增加,粮堆孔隙率减小,热量通过粮食籽粒间传导增加,传递速率加快,竖向压力从50 kPa增大至150 k Pa,粮温较入仓时下降约0.5~1.3℃,温度梯度变化率达8.7%,不同压力下粮堆高温区面积随储藏时间呈幂函数减小。粮堆内湿空气在边界处累积至峰值时会有部分湿空气向粮堆内迁移。粮堆中部与靠近低温边界温差大于6.3℃时,粮堆内湿空气扩散加快,粮堆中部平均相对湿度下降速率随竖向压力增加而加快。研究结果可为散装粮堆多场耦合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相对湿度 小麦粮堆 竖向压力 多场耦合
下载PDF
小麦杂质类型和含量对粮堆物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张玉荣 周显青 +2 位作者 王君利 于林平 刘学军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1,共4页
对含有不同杂质类型和含量的小麦粮堆物理特性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自然流散形成的圆锥体,其底部的筛上物、麦皮、麦秸等轻浮杂质要比顶部多;筛下物、砂石等体积小、密度大的杂质也多聚集在粮堆的下层;麦皮、麦秸和筛下物对静止角... 对含有不同杂质类型和含量的小麦粮堆物理特性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自然流散形成的圆锥体,其底部的筛上物、麦皮、麦秸等轻浮杂质要比顶部多;筛下物、砂石等体积小、密度大的杂质也多聚集在粮堆的下层;麦皮、麦秸和筛下物对静止角的影响较明显,大麦对静止角影响不大.随着筛下物和麦皮含量的增加,静止角逐渐增加;静止角随着麦秸含量的增加逐渐减小;按对孔隙度的影响不同,将4类杂质分为3大类:第1类是麦皮和麦秸,它们使孔隙度增加;第2类是筛下物,使孔隙度减小;第3类是大麦,它对孔隙度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粮堆 杂质类型 杂质含量 物理特性
下载PDF
安徽不同生态区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向前 陈欢 +3 位作者 乔玉强 杜世州 李玮 赵竹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63-1771,共9页
通过研究相同施肥水平下(N 180kg/hm2)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安徽3个主要生态区产量、体积质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的差异,为安徽弱筋小麦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提供研究支持。研究表明,舒城县... 通过研究相同施肥水平下(N 180kg/hm2)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安徽3个主要生态区产量、体积质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的差异,为安徽弱筋小麦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提供研究支持。研究表明,舒城县试验点产量较高品种依次是‘宁麦9号’(5 845.85kg/hm2)、‘扬麦22’(5 681.12kg/hm2)和‘扬麦9号’(5 460.55kg/hm2),庐江县试验点依次是‘宁麦9号’(4 954.62kg/hm2)‘扬麦15’(4 801.53kg/hm2)和‘扬麦9号’(4 500.71kg/hm2),怀远县依次是‘扬麦15’(5 706.67kg/hm2)‘扬麦22’(5 651.40kg/hm2)和‘皖西麦0638’(5 649.74kg/hm2),弱筋小麦在舒城和怀远生态区种植相比庐江生态区具有一定产量优势。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符合国家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品种在舒城县和庐江县试验点为‘扬麦15’‘宁麦9号’‘扬麦9号’和‘皖西麦0638’,在怀远县为‘扬麦15’‘宁麦9号’和‘皖西麦0638’。相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间的差异可达显著水平;相同弱筋小麦品种在不同区域种植产量、体积质量和品质会发生一定变化,其中部分小麦品种的产量、体积质量及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品质 体积质量 弱筋小麦
下载PDF
杂质类型及含量对小麦容重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玉荣 王君利 +2 位作者 周显青 于林平 刘学军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1,共5页
对取自直属库及种植农户的65份样品的杂质类型、含量及容重进行了测定.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并建立了各类型杂质与小麦容重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总杂质对小麦容重影响最大,在最常见的6类... 对取自直属库及种植农户的65份样品的杂质类型、含量及容重进行了测定.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并建立了各类型杂质与小麦容重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总杂质对小麦容重影响最大,在最常见的6类杂质中,麦秸、麦皮、砂石对容重的影响依次减小.为了得到容重随麦皮、麦秸、砂石含量的变化趋势,制备不同麦皮、麦秸和砂石含量的小麦样品,并对这些样品的容重进行测定分析.研究发现:随着麦皮、麦秸含量的增加,容重逐渐减小;随着砂石的增加,容重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杂质 类型 含量 容重
下载PDF
小麦根际微区钾养分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曹一平 徐永泰 李晓林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9-74,共6页
采用幼苗密集种植、尼龙网分隔根-土界面的方法研究小麦根际微区土壤交换性钾与缓效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微区内,仅在根表的1 mm 范围内交换性钾呈现相对富集,其他部分的交换性钾呈亏缺状况,其亏缺率与亏缺范围因土壤质地和... 采用幼苗密集种植、尼龙网分隔根-土界面的方法研究小麦根际微区土壤交换性钾与缓效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微区内,仅在根表的1 mm 范围内交换性钾呈现相对富集,其他部分的交换性钾呈亏缺状况,其亏缺率与亏缺范围因土壤质地和施钾量的不同而有改变。砂土钾的迁移速率大于轻壤土。前者的亏缺区也大于后者,增施钾肥后根际交换钾的亏缺率增大,加速了钾向根表的迁移和供应。此外,小麦根际微区的缓效钾也呈现亏缺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际 交换钾 缓效钾
下载PDF
间作小麦根际和土体磷养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宇蕴 任家兵 +1 位作者 郑毅 汤利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1-855,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小麦与蚕豆间作和小麦单作环境条件下,小麦根际和土体速效磷养分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小麦单作和小麦与蚕豆间作对小麦根际磷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小麦和间作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在各生育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比较了小麦与蚕豆间作和小麦单作环境条件下,小麦根际和土体速效磷养分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小麦单作和小麦与蚕豆间作对小麦根际磷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小麦和间作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在各生育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体速效磷含量单作小麦在灌浆期最高,间作小麦在抽穗期最高。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拔节至灌浆期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了成熟期根际速效磷含量和土体磷含量。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小麦根际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6.81%,8.71%,12.95%,成熟期根际速效磷含量降低了2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间作 根际 土体 速效磷
下载PDF
掺混型缓释肥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茹芳 刘俊滨 +1 位作者 张夫道 王玉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37,42,共4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肥(CK1)和施用等NPK养分化肥(CK2)为对照,研究了掺混型缓释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2相比,施用掺混型缓释肥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增产幅度为23.77%;能促进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的增加,增...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肥(CK1)和施用等NPK养分化肥(CK2)为对照,研究了掺混型缓释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2相比,施用掺混型缓释肥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增产幅度为23.77%;能促进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的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8.70%、19.02%、3.93%;可以改善小麦籽粒的品质,小麦籽粒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总糖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3.49%,21.33%,1.58%,4.58%,10.73%,4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混型缓释肥 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面包体积预测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廷臣 师凤华 李卓夫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3年第1期39-41,共3页
以 2 1个不同基因型春麦的GMP为预测指标通过回归方程研究并预测面包体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面包体积可以预测 ,使早代选择面包体积成为可能。
关键词 面包体积 预测 春小麦 回归方程
下载PDF
施加腐熟小麦秸秆对土壤容重及烤烟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曾宇 叶协锋 +5 位作者 符云鹏 闫伸 曹晓涛 顿松阳 李建华 刘国顺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2,共5页
以豫中烟区主栽品种中烟100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腐熟小麦秸秆用量对烟田土壤容重及烤烟根系生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腐熟的小麦秸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且随着秸秆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降... 以豫中烟区主栽品种中烟100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腐熟小麦秸秆用量对烟田土壤容重及烤烟根系生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腐熟的小麦秸秆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且随着秸秆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降低趋势。(2)烟草根系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距离茎基部0~10 cm的土层中,垂直方向上主要集中在距离茎基部0~30 cm的土层中。根干重和根体积在移栽后40~60 d和70~90d增加速度最快;打顶可以有效促进垂直方向上10~30cm处根系生长;添加秸秆不能改变烟草根系的总体分布,但可以有效促进各土层根系的发育状况,尤其对垂直方向20~30 cm、水平方向0~10 cm处的土层根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在移栽后60 d以前,随着秸秆用量的增加,根冠比也随之增加。从根系的指标来看,腐熟小麦秸秆的适宜用量在6000~9000 kg/hm^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土壤容重 烤烟 根系发育 根冠比
下载PDF
松土促根剂对麦田土壤容重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淑利 谢迎新 +1 位作者 张传忠 杨青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2-35,共4页
为探明松土促根剂在旋耕麦田上的应用效果,在河南中牟和修武两地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增施Agri-star松土促根剂对土壤容重、小麦根系质量、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2 cm旋耕施肥处理比较,施用松土促根剂能够显著降低两... 为探明松土促根剂在旋耕麦田上的应用效果,在河南中牟和修武两地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增施Agri-star松土促根剂对土壤容重、小麦根系质量、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2 cm旋耕施肥处理比较,施用松土促根剂能够显著降低两试验点0~40 cm土壤容重,增加0~20 cm土体小麦根系质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且在各处理中以增施松土促根剂处理产量最高,两试验点产量分别为8 418 kg/hm2和9 401 kg/hm2,较习惯耕作处理增产率分别达21.6%和26.0%。通过产量构成分析发现,产量增加主要在于增施松土促根剂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了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因此,在当前华北地区旋耕麦田,增施Agri-star松土促根剂具有改善土壤质地和提高小麦产量的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耕 松土促根剂 冬小麦 土壤容重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小麦替代玉米对颗粒饲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沈维军 贺建华 +2 位作者 赵玉蓉 黄兴国 金宏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3-14,20,共3页
本试验研究了用小麦替代玉米对颗粒饲料性能的影响。根据0~3周龄的樱桃谷肉鸭营养需要配制3种类型的试验日粮,即Ⅰ型(谷物饲料组成:玉米100%)、Ⅱ型(谷物饲料组成:玉米52.6%+小麦47.4%)、Ⅲ型(谷物饲料组成:玉米10.9%+小麦89.1%)。测定... 本试验研究了用小麦替代玉米对颗粒饲料性能的影响。根据0~3周龄的樱桃谷肉鸭营养需要配制3种类型的试验日粮,即Ⅰ型(谷物饲料组成:玉米100%)、Ⅱ型(谷物饲料组成:玉米52.6%+小麦47.4%)、Ⅲ型(谷物饲料组成:玉米10.9%+小麦89.1%)。测定3种类型的颗粒饲料的密度、容重、硬度、粉化率。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比例不同的日粮颗粒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容重、硬度、粉化率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小麦添加比例的增加,颗粒饲料的容重、硬度增加,粉化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麦 颗粒饲料 密度 容重 硬度 粉化率
下载PDF
小麦散装粮堆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姚渭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3期6-13,共8页
本文报道了小麦散装粮堆昆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利用粮虫陷井检测器检测,共获得432个检测样。据捕获储粮昆虫及螨类初步分类统计,当年入库小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计有13种,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占捕获总虫量的87.5%,次要种类有麦蛾、书虱、... 本文报道了小麦散装粮堆昆虫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利用粮虫陷井检测器检测,共获得432个检测样。据捕获储粮昆虫及螨类初步分类统计,当年入库小麦散装粮堆仓库昆虫计有13种,优势种群为玉米象,占捕获总虫量的87.5%,次要种类有麦蛾、书虱、腐嗜酪螨、麦蛾萝蜂。本文还报道了仓虫群落昼夜活动动态,垂直分布及种间相互关系。根据 Shannon—Wiener(1949)关于测量多样性及均匀度公式:多样性指数 H′=-sum from i=1 to S P_iI_nP_l,均匀度J′=H′/(I_nS)测量了仓虫均匀度 J′,多样性指数 H′。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散装粮堆50—100厘米和100—150厘米粮堆区间,仓虫群落均匀度和多样性较高,说明小麦散装粮堆中部区域仓虫群落组成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群落组成 小麦 散装粮堆
下载PDF
连续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国峰 陈留根 +3 位作者 刘红江 张岳芳 盛婧 郑建初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01,106,共4页
通过连续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对稻麦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收获时,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和土壤中固相部分所占比例,增加耕层土壤毛管... 通过连续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对稻麦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收获时,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和土壤中固相部分所占比例,增加耕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中气相部分所占比例。就水稻产量而言,翻耕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年平均增产428 kg/hm^2,增幅为4.50%,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总之,本试验条件下,翻耕秸秆粉碎还田措施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物理结构,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容重 紧实度 毛管孔隙度 三相比 水稻产量
下载PDF
施用控释BB肥对冬小麦产量、氮素累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红恩 李金峰 +5 位作者 刘世亮 冯梦喜 赵建中 孙广梅 聂兆君 王文亮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11-1316,共6页
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控释BB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植株各部位对氮素吸收与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BB肥在所有处理中效果最佳,较农民习惯施肥在穗粒数、理论... 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控释BB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植株各部位对氮素吸收与累积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BB肥在所有处理中效果最佳,较农民习惯施肥在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生物产量及收获指数等指标上分别增加20.61%、27.08%、8.41%、5.87%、4.44%;在籽粒氮质量分数、氮素累积量上分别增加24.81%、28.47%;在氮肥利用效率、氮肥贡献率上较农民习惯施肥分别增加89.56%、15.24%。施用控释BB肥在减氮20%的条件下,较农民习惯施肥和普通BB肥在冬小麦产量上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提高植株各部位对氮素的吸收及累积作用,同时明显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说明,施用控释BB肥可以明显提高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增加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及累积量,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控释BB肥 产量 氮累积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鲁西南褐土土壤容重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泽强 韩成卫 +4 位作者 孔晓民 杨光 刘盛林 石宁 王学君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69-7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原状土壤不打破犁底层为对照(CK),设置土壤容重1.2、1.3、1.4、1.5、1.6g/cm^3共5个水平处理,研究山东省褐土不同土壤容重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容重增加,冬小麦株高、植株干物质量...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以原状土壤不打破犁底层为对照(CK),设置土壤容重1.2、1.3、1.4、1.5、1.6g/cm^3共5个水平处理,研究山东省褐土不同土壤容重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容重增加,冬小麦株高、植株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地上部养分吸收量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容重1.4g/cm^3时达到最高值,增至1.5g/cm^3和1.6g/cm^3时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且容重越大降幅越显著。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1.6g/cm^3处理的株高、植株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和籽粒养分吸收量分别降低11.55%、13.61%、37.86%和39.46%。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主要是由穗粒数变化所致,容重1.5、1.6g/cm^3处理的穗粒数比对照分别下降27.37%和36.79%。原状土结构紧实,下层土壤容重过大严重制约冬小麦产量提高,与CK相比,容重1.2、1.3、1.4g/cm^3处理分别增产12.85%、21.49%、31.01%。通过深松等耕作技术打破犁底层,降低20~40cm深层土壤容重,促进植株生长和后期干物质积累,是冬小麦增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土壤容重 冬小麦 生长发育 产量 养分吸收 鲁西南
下载PDF
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2
20
作者 程科 李军 毛红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3800-3808,共9页
【目的】研究免耕、深松和翻耕两两组合而成的3种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结构与稳定性影响。【方法】于2007—2012年在陕西渭北旱塬麦田开展夏闲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3种隔年交替的轮耕试验,测定土壤容重... 【目的】研究免耕、深松和翻耕两两组合而成的3种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结构与稳定性影响。【方法】于2007—2012年在陕西渭北旱塬麦田开展夏闲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3种隔年交替的轮耕试验,测定土壤容重,并应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不同粒级含量、大小和分形维数。【结果】与耕作试验前相比,5年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在收获期0—60 cm土层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差异均不显著。3种轮耕处理的耕层团聚体性状变化差异显著,0—10 cm土层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0.25)及稳定率表现为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0—3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大小表现为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3种轮耕处理的团聚体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D),干筛法下10—30 cm土层表现出差异,湿筛法下0—10 cm土层表现出差异,免耕/深松处理分形维数低于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结论】3种轮耕模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免耕/深松保护性轮耕模式能提高耕层团聚体含量与稳定性,改善旱地土壤结构;而深松/翻耕与翻耕/免耕的轮耕模式由于隔年翻耕对土壤的强烈扰动,对土壤结构改善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保护性耕作 旱作麦田 土壤容重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分形维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