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mCER1,a putative ECERIFERUM 1 protein in maize,functions in cuticular wax biosynthesis and bulliform cell development
1
作者 Yan Zhao Qingzhi Liu +4 位作者 Xueran Wang Weixiao Zhang Wei Xu Yongzhong Zhang Baoshen Liu 《The Crop Journal》 SCIE 2024年第3期743-752,共10页
The cuticular wax,acting as the ultimate defense barrier,is essential for the normal morphogenesis of plant organs.Despite this importance,the connection between wax composition and leaf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thoro... The cuticular wax,acting as the ultimate defense barrier,is essential for the normal morphogenesis of plant organs.Despite this importance,the connection between wax composition and leaf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explored.In this study,we characterized a new maize mutant,ragged leaf4(rgd4),which exhibits crinkled and ragged leaves starting from the sixth leaf stage.The phenotype of rgd4 is conferred by ZmCER1,which encoding an aldehyde decarbonylase involved in wax biosynthesis.ZmCER1 function deficient mutant displayed reduced cuticular wax density and disordered bulliform cells(BCs),while ZmCER1 overexpressing plants exhibited the opposite effects,indicating that ZmCER1 regulates cuticular wax biosynthesis and BCs development.Additionally,as the density of cuticular wax increased,the water loss rate of detached leaf decreases,suggesting that ZmCER1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nt drought toler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gged leaf ZmCER1 Cuticular wax bulliform cells
下载PDF
神农架大九湖10种优势草本植物的叶解剖结构观察
2
作者 张亦嘉 王雅轩 +2 位作者 林倩缇 郑敏 顾延生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8-46,共9页
【目的】研究10种草本植物的叶解剖结构。【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鹅观草(Elymus kamoji)等6种禾本科植物和阿齐薹草(Carex argyi)等4种莎草科植物的叶横切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10种植物叶片均为等面叶,无叶肉组织的分化... 【目的】研究10种草本植物的叶解剖结构。【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鹅观草(Elymus kamoji)等6种禾本科植物和阿齐薹草(Carex argyi)等4种莎草科植物的叶横切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10种植物叶片均为等面叶,无叶肉组织的分化,植物叶肉细胞层数和排列紧密程度有所差异。10种植物叶表皮均由1层细胞组成,其中华刺子莞(Rhynchospora chinensis)上表皮细胞横切面厚度最大,且上下表皮细胞大小差异悬殊,翦股颖(Agrostis clavata)表皮细胞横切面积较小。不同植物叶表皮外无或有厚度不同的角质层,部分植物具有表皮毛,在翦股颖和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表皮外还存在突起物,能良好适应旱生环境。鹅观草和阿齐薹草具有较发达的叶脉,翦股颖叶片维管束外有两层维管束鞘,形成明显的花环结构。除华刺子莞及华东藨草(Scirpus karuisawensis)外,其他8种植物叶片上表皮处存在泡状细胞,泡状细胞组的细胞个数、形态及其在叶表皮的具体分布位置存在差异。华东藨草和阿齐薹草叶片中气腔大且明显,保证了在水分充足环境中的气体运输。【结论】10种植物叶片具有不同的旱生、中生或湿生结构特征,不仅在分类学中有一定意义,也能够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 莎草科 叶横切结构 泡状细胞 植物分类
下载PDF
Overexpression of ACL 1 (abaxially curled leaf 1) Increased Bulliform Cells and Induced Abaxial Curling of Leaf Blades in Rice 被引量:38
3
作者 Ling Li Zhen-Ying Shi +4 位作者 Lin Li Ge-Zhi Shen Xin-Qi Wang Lin-Sheng An Jing-Liu Zhang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807-817,共11页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mechanism underlying rice leaf-shape development is crucial for optimizing rice configuration and achieving high yield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leaf abaxial curling. We isolated a ric... Understanding the genetic mechanism underlying rice leaf-shape development is crucial for optimizing rice configuration and achieving high yield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leaf abaxial curling. We isolated a rice transferred DNA (T-DNA) insertion mutant, BY240, which exhibited an abaxial leaf curling phenotype that co-segregated with the inserted T-DNA. The T-DNA was inserted in the promoter of a novel gene, ACL1 (Abaxially Curled Leaf 1), and led to overexpression of this gene in BY240. Overexpression of ACL1 in wild-type rice also resulted in abaxial leaf curling. ACL1 encodes a protein of 116 amino acids with no known conserved functional domains. Overexpression of ACL2, the only homolog of ACL1 in rice, also induced abaxial leaf curling. RT-PCR analysis revealed high expressions of ACLs in leaf sheaths and leaf blades, suggesting a role for these genes in leaf developm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vealed non-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of the ACLs in the shoot apical meristem, leaf primordium, and young leaf. Histological analysis showed increased number and exaggeration of bulliform cells and expansion of epidermal cells in the leaves of BY240, which caused developmental discoordination of the abaxial and adaxial sides, resulting in abaxially curled leaves. These results revealed an important mechanism in rice leaf development and provided the genetic basis for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 expansion leaf/vegetative development RICE ACL1 ACL2 LRI T-DNA bulliform cells.
原文传递
水稻外卷叶突变体ocl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4
作者 任志奇 薛可欣 +8 位作者 董铮 李小湘 黎用朝 郭玉静 刘文强 郭梁 盛新年 刘之熙 潘孝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目的】适度卷叶可增强叶片的光合效率,提高水稻的产量,筛选和鉴定水稻卷叶突变体有助于解析水稻叶片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280 GY钴^(60)γ射线对籼稻品种玉针香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出一个外卷叶突变体,暂命名为ocl1(outcurved l... 【目的】适度卷叶可增强叶片的光合效率,提高水稻的产量,筛选和鉴定水稻卷叶突变体有助于解析水稻叶片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280 GY钴^(60)γ射线对籼稻品种玉针香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出一个外卷叶突变体,暂命名为ocl1(outcurved leaf 1)。考查了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和农艺性状,并利用ocl1突变体与02428杂交的F2群体定位目标基因,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卷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从分蘖期到成熟期,突变体的叶片表现外卷和披垂;在农艺性状方面,突变体的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显著降低;叶片的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外卷叶表型主要是由于相邻维管束之间的泡状细胞变大引起的;遗传分析表明,ocl1的突变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OCL1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SSR标记RM19575与InDel标记ID02612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27 kb;定位区间内的测序结果表明,其中一个基因(LOC_Os06g10600)的内含子-外显子连接处发生单碱基突变,导致异常剪接,进而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该基因编码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蛋白,与卷叶相关基因ROC8和URL1等位;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泡状细胞发育相关基因ROC5和LAC17在ocl1突变体中下调表达,而XTH11则在ocl1突变体中上调表达。【结论】OCL1基因突变通过影响泡状细胞的发育导致叶片外卷,同时引起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外卷叶 选择性剪接 泡状细胞
下载PDF
22种禾本科植物叶片泡状细胞形态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曲波 朱明星 +4 位作者 陈旭辉 张春宇 许玉凤 丁婉 李天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95-1601,共7页
用徒手切片法和常规石蜡制片法观察了22种禾本科植物叶片的泡状细胞.结果表明:22种植物的泡状细胞可分为4种类型:水滴型、类圆型、石榴子型、鸡蛋型;每个泡状细胞组一般含3~7个泡状细胞;金狗尾近无泡状细胞,早熟禾仅具2个泡状细胞组... 用徒手切片法和常规石蜡制片法观察了22种禾本科植物叶片的泡状细胞.结果表明:22种植物的泡状细胞可分为4种类型:水滴型、类圆型、石榴子型、鸡蛋型;每个泡状细胞组一般含3~7个泡状细胞;金狗尾近无泡状细胞,早熟禾仅具2个泡状细胞组,其他20种植物均具多个泡状细胞组;9种植物的泡状细胞组呈扇形排列,开度为直角或锐角,12种植物的泡状细胞组呈弧形排列,开度为钝角;13种植物主脉两侧无泡状细胞,9种植物主脉两侧具泡状细胞.禾本科植物叶片泡状细胞在形态、数目、分布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以为禾本科植物的分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植物 泡状细胞 形态
下载PDF
广东不同地区油棕叶片解剖结构观察与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曾宪海 焦云飞 +2 位作者 廖子荣 潘登浪 林位夫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76-2185,共10页
为了评价早期引种到广东深圳、东莞、茂名、化州、湛江和雷州6个地区(居群)油棕大树的解剖学结构特征,以其中38株油棕树的叶片为材料,对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棕叶片上表皮细胞下方的中脉与侧脉之间以及侧脉与侧脉... 为了评价早期引种到广东深圳、东莞、茂名、化州、湛江和雷州6个地区(居群)油棕大树的解剖学结构特征,以其中38株油棕树的叶片为材料,对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棕叶片上表皮细胞下方的中脉与侧脉之间以及侧脉与侧脉之间均存在2~3层泡状细胞,叶片中脉维管束数量达4~12个且排列形式多样,其中较大的维管束内含多个独立的韧皮部;油棕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存在显著的株间差异和居群间差异(中脉维管束长度和细胞结构疏松度除外);引种到广东不同地区的油棕没有明显的地区性聚类差异,同源性高。研究结果旨在为我国热带北缘地区油棕抗逆种质资源的进一步鉴定与挖掘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棕 叶片解剖结构 泡状细胞 维管束 同源性
下载PDF
8种禾本科观赏草叶片解剖学特征的描述及其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咏梅 白小明 +1 位作者 田彥锋 龚良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70-1376,共7页
本研究观察了芒(M.sinensis)属4种观赏草[花叶芒(M.sinensis‘Variegatus’)、斑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Zebrinus’)、纤细芒(M.sinensis‘Gracilimus’)、金酒吧芒(M.sinensis‘Gold Bar’)]、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s)、画眉... 本研究观察了芒(M.sinensis)属4种观赏草[花叶芒(M.sinensis‘Variegatus’)、斑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Zebrinus’)、纤细芒(M.sinensis‘Gracilimus’)、金酒吧芒(M.sinensis‘Gold Bar’)]、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s)、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蓝茎冰草(Agropyron smithii)和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叶片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并分析其环境适应性,为观赏草的引种推广和景观配置提供解剖学理论基础。观察发现:这些观赏草具有一般单子叶植物叶片结构特点,且平行叶脉在画眉草、柳枝稷及4种芒属观赏草中发达,在芨芨草和蓝茎冰草中次发达。叶脉外有明显的维管束鞘细胞,成花环形排列。画眉草、芒属、柳枝稷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大型叶绿体,是典型的C 4植物;前两种观赏草主脉由多个大小不一的叶脉和大量薄壁细胞组成。芨芨草和蓝茎冰草为C 3植物,叶肉细胞间气腔发达。芨芨草大、小叶脉尺寸相差巨大,大、小叶脉相间排列,具泡状细胞,具有典型卷叶植物的特点。这8种观赏草叶片多具有中生或旱生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结构特点和适应策略各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草 叶脉 维管束鞘 泡状细胞 气腔
下载PDF
全膜覆土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功能叶片泡状细胞形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尚文 王德贤 +7 位作者 岳维云 王娜 刘鸿燕 王希恩 周喜旺 王孟孟 蒲建刚 陈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75,共7页
【目的】探索全膜覆土栽培模式冬小麦高产的细胞学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常规栽培露地穴播为对照(L),采取全膜覆土穴播(F)种植方式,利用光学显微技术,研究全膜覆土栽培模式下冬小麦不同功能叶位泡状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规律... 【目的】探索全膜覆土栽培模式冬小麦高产的细胞学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常规栽培露地穴播为对照(L),采取全膜覆土穴播(F)种植方式,利用光学显微技术,研究全膜覆土栽培模式下冬小麦不同功能叶位泡状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规律.【结果】从抽穗前期至灌浆初期,各处理下叶片结构变化不明显,泡状细胞排列紧密有序,细胞间隙少.随着籽粒灌浆进行,小麦功能叶片衰老迅速,叶肉细胞开始解体,体积变小,排列紊乱,泡状细胞数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全膜覆土处理泡状细胞数量下降缓慢,功能叶片能保持更多水分,细胞衰老速率较缓,尤其旗叶功能期较长.【结论】冬小麦功能叶片持绿性状的延长,有助于更多的同化物积累,为籽粒的充分灌浆提供有利条件,旗叶持绿型品种结合全膜覆土栽培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西北旱区冬小麦的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叶片 全膜覆土穴播 泡状细胞
下载PDF
小麦叶片表皮泡状细胞形态的数量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元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0-1104,共5页
为深入研究小麦叶片泡状细胞的功能与细胞微观形态数量特征的关系,利用显微摄影及图像分析系统对小麦叶片表皮泡状细胞形态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小麦叶片表皮细胞中泡状细胞数目达16.35%,其面积、周长分别是普通表皮... 为深入研究小麦叶片泡状细胞的功能与细胞微观形态数量特征的关系,利用显微摄影及图像分析系统对小麦叶片表皮泡状细胞形态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小麦叶片表皮细胞中泡状细胞数目达16.35%,其面积、周长分别是普通表皮细胞的3.01、2.24倍,且面积、周长、每mm2细胞数、周长面积比差异显著。泡状细胞的周长面积比仅占普通表皮细胞的0.723,是泡状细胞功能实现的重要数量特征;(2)以细胞面积、周长、等效圆直径、每mm2细胞数、周长面积比,可以建立小麦叶片泡状细胞Fisher′s线形判别函数,判别正确率达99%;(3)泡状细胞组高占叶厚的比例达到了0.18,是泡状细胞功能实现的又一重要数量特征;(4)相关分析表明,泡状细胞组长、泡状细胞组高、泡状细胞组面积均与泡状细胞距离叶缘的位置呈极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片 泡状细胞 数量特征 数理统计
下载PDF
绞股蓝的形态解剖研究 Ⅱ.绞股蓝生殖器官的解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能干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1年第5期19-22,共4页
绞股蓝的花梗只有1条中央维管束,在花托还出现周围的5条,中央维管束进入雌蕊(或雄蕊)时分支,周围的维管束进入花萼和花瓣时分支。花瓣的上、下表皮都有膨大的泡状细胞和泡状毛。花粉粒圆球形,具3孔沟,子房3室,每室1胚珠,珠被2层。种子... 绞股蓝的花梗只有1条中央维管束,在花托还出现周围的5条,中央维管束进入雌蕊(或雄蕊)时分支,周围的维管束进入花萼和花瓣时分支。花瓣的上、下表皮都有膨大的泡状细胞和泡状毛。花粉粒圆球形,具3孔沟,子房3室,每室1胚珠,珠被2层。种子表面有瘤状花纹,侧面有纵沟;种皮的表皮细胞乳突状,厚壁化;胚的子叶肥厚,胚芽没有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形态 解剖 生殖器官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and fine mapping of a semi-rolled leaf mutant srl3 in rice
11
作者 YU Xiao-qi XIE Wei +4 位作者 LIU He LIU Wei ZENG Da-li QIAN Qian REN De-y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3103-3113,共11页
Moderate leaf rolling can maintain leaf erectness,improve light transmittance in the population,and improve light energy utilization,thereby increasing rice yield.This study used 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to treat Yu... Moderate leaf rolling can maintain leaf erectness,improve light transmittance in the population,and improve light energy utilization,thereby increasing rice yield.This study used 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to treat Yunjing 17(YJ17)and obtained a semi-rolled leaf mutant that was named semi-rolled leaf 3(srl3).We found that the rolled-leaf phenotype was due to the aberrant development of bulliform cells and the loss of sclerenchymatous cells.In addition,the shoot and root length of srl3 seedlings differed from the wild type.The srl3 mutant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plant height and seed-setting rate but notably greater tiller number,panicle length,and primary branch number per panicle than the wild type.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a single recessive nuclear gene defined the srl3 mutant,and it was precisely located in a 144-kb region between two insertion-deletion(InDel)markers,M8 and M19,on chromosome 2.In this region,no leaf-rollingrelated genes have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Thus,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SRL3 is a novel leaf-rolling-related gene,and the result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SRL3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rl3 semi-rolled leaf bulliform cell sclerenchymatous cell
下载PDF
水稻OsYABBY6基因参与叶片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夏妙林 唐冬英 +5 位作者 杨远柱 李懿星 王文文 吕恒 刘选明 林建中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3-30,共8页
水稻YABBY基因家族在植物侧生器官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在研究中,采用合成型转录因子的方法将转录抑制结构域EAR融合于OsYABBY6的C-端,获得转基因株系CE-OsYABBY6。表型分析发现,转基因株系CE-OsYABBY6-16和CE-OsYABBY6-19成熟... 水稻YABBY基因家族在植物侧生器官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在研究中,采用合成型转录因子的方法将转录抑制结构域EAR融合于OsYABBY6的C-端,获得转基因株系CE-OsYABBY6。表型分析发现,转基因株系CE-OsYABBY6-16和CE-OsYABBY6-19成熟期的剑叶均明显表现出朝近轴面卷曲,其卷曲指数相比于野生型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OsYABBY6参与了水稻叶的发育调控。进一步的细胞组织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CE-OsYABBY6-16叶片横切面中的泡状细胞束的总数、非正常泡状细胞束的数量和比率均显著增加,说明OsYABBY6蛋白与泡状细胞的发育相关。同时,转基因株系CE-OsYABBY6中细胞周期及细胞伸长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说明OsYABBY6对细胞分裂及生长产生了影响,最终导致了叶片发育的异常。总之,水稻转录因子OsYABBY6参与了叶的近-远轴发育调控,尤其是叶片近轴面的发育调控,而且是泡状细胞发育和叶片伸展所必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录因子 OS YABBY6 叶片发育 泡状细胞
下载PDF
绞股蓝生殖器官的形态解剖特征
13
作者 叶能干 张慧珍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54-57,共4页
绞股蓝的花为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有雄蕊5个,雌花的雌蕊由3个心皮组成,花柱3条。花梗只有1条中央维管束,在花托处还出现周围的5条,中央维管理束进入雌蕊(或雄蕊)时分枝,周围的维管束进入花萼和花瓣时分支。花瓣的上、下表皮都有膨大的泡... 绞股蓝的花为单性,雌雄异株,雄花有雄蕊5个,雌花的雌蕊由3个心皮组成,花柱3条。花梗只有1条中央维管束,在花托处还出现周围的5条,中央维管理束进入雌蕊(或雄蕊)时分枝,周围的维管束进入花萼和花瓣时分支。花瓣的上、下表皮都有膨大的泡状细胞和泡状毛、花粉粒圆球形,具3孔沟;子房3室,每室1胚珠,珠被2层。种子表面有瘤状花纹,侧面有纵沟;种皮的表皮细胞乳突状、厚壁化;胚的子叶肥厚,胚芽没有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生殖器官 形态解剖特征
下载PDF
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sol1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园华 李凤菲 +5 位作者 马晓慧 谭佳 夏赛赛 桑贤春 杨正林 凌英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适度卷曲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增加植株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量。我们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型水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该突变体从十叶期开始各叶片逐渐向外卷曲直至半卷状,并伴随茎秆半... 适度卷曲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增加植株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量。我们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型水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该突变体从十叶期开始各叶片逐渐向外卷曲直至半卷状,并伴随茎秆半矮化和叶片披垂,暂被命名为semi-outcurved leaf 1(sol1)。与野生型(WT)相比,sol1的叶片卷曲指数均达到30%以上(P<0.01);倒一、倒二、倒三、倒四节节间长度和穗长极显著缩短,倒一、倒二、倒三叶的叶夹角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一次枝梗数则增加11.3%(P<0.05)。sol1的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野生型。石蜡切片显示,sol1倒一叶的泡状细胞体积变小,数量显著增多,表皮细胞体积略微增大。遗传分析表明,sol1的半外卷叶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定位于6号染色体标记JY6-3和JY6-10之间165 kb的物理范围内,共含15个注释基因。qRT-PCR结果表明,与泡状细胞相关的内卷基因和外卷叶基因RL14、Roc5、REL1在突变体sol1中呈不同程度的上调,NRL、BRD1、OsHox32、ADL1、LC2则呈不同程度的下调。研究结果为SOL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半外卷突变体sol1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泡状细胞
下载PDF
转基因水稻叶片外卷突变体的机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秋强 于曙光 +1 位作者 柯兰兰 潘大仁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5-661,共7页
以水稻品种明恢86和明恢86转基因水稻正常叶植株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叶片横截面组织结构的观察发现,单位面积突变体外卷叶片的上表皮泡状细胞数量增加,推测外卷是由于泡状细胞数量增加引起的.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该卷叶突变性状是由隐性... 以水稻品种明恢86和明恢86转基因水稻正常叶植株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叶片横截面组织结构的观察发现,单位面积突变体外卷叶片的上表皮泡状细胞数量增加,推测外卷是由于泡状细胞数量增加引起的.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该卷叶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突变引起的.外源基因在卷叶突变体中为单拷贝,并且外源基因与卷叶性状共分离,说明卷叶性状是T-DNA插入引起的.T-DNA插入位点分析结果显示插入位点位于水稻第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非基因区,是一个新的与水稻卷叶相关的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叶突变体 泡状细胞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一个有Ds插入引起的泡状细胞异常水稻卷叶突变体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晓 顾福根 孙丙耀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89-94,共6页
基于Ac/Ds插入突变系统,筛选到一株水稻卷叶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了初步的表型观察和叶片组织的解剖结构显微观察.利用PCR技术对Ds插入进行了验证,同时,扩增分离了Ds侧翼序列,通过在线比对分析了Ds在该突变体基因组上的插入位点.结果显... 基于Ac/Ds插入突变系统,筛选到一株水稻卷叶突变体.对该突变体进行了初步的表型观察和叶片组织的解剖结构显微观察.利用PCR技术对Ds插入进行了验证,同时,扩增分离了Ds侧翼序列,通过在线比对分析了Ds在该突变体基因组上的插入位点.结果显示,该突变体在幼苗期和成熟期均呈稳定的卷叶表型,叶片泡状细胞在数目和形状上存在明显不同于野生型的异常.研究还证实,突变体基因组含Ac/Ds双元件,Ds定位于水稻第10号染色体上.因而,该突变体为Ds插入的泡状细胞异常的水稻卷叶突变体.本研究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Ds标记基因在泡状细胞发育和分化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Ds插入 泡状细胞 卷叶
下载PDF
干旱耐性差异玉米自交系叶面泡状细胞特性分析
17
作者 刘宇欣 刘芦瑶 +5 位作者 穆心雨 蒋玲 王喆 韩悦 杨筱荷 李保珠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以6种不同干旱耐性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自交系苗期干旱耐性、泡状细胞特性及干旱胁迫后泡状细胞形变等研究,揭示泡状细胞与干旱胁迫耐性差异玉米自交系干旱胁迫前后的特性及反应的关联性,在细胞水平上探索重要农作物干旱胁迫... 以6种不同干旱耐性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自交系苗期干旱耐性、泡状细胞特性及干旱胁迫后泡状细胞形变等研究,揭示泡状细胞与干旱胁迫耐性差异玉米自交系干旱胁迫前后的特性及反应的关联性,在细胞水平上探索重要农作物干旱胁迫反应机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B73、PH4CV、HiC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Mo17干旱耐性较强,Zong31、Z58次之。泡状细胞切片显示,叶片表皮泡状细胞簇数随自交系干旱耐性增强而增多,每簇泡状细胞数量随自交系干旱耐性增强而减少。干旱处理后,泡状细胞发生明显形变,自交系泡状细胞形变程度与其干旱耐性、叶片萎蔫程度、红外热成像、组织含水量和膜脂氧化产物MDA(Malondialdehyde)积累等胁迫反应特征呈对应关系,表明玉米叶片泡状细胞在调节植物干旱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泡状细胞 干旱胁迫 适应性反应
原文传递
ESCRT-Ⅲ component OsSNF7.2 modulates leaf rolling by trafficking and endosomal degradation of auxin biosynthetic enzyme OsYUC8 in rice 被引量:1
18
作者 Liang Zhou Saihua Chen +19 位作者 Maohong Cai Song Cui Yulong Ren Xinyue Zhang Tianzhen Liu Chunlei Zhou Xin Jin Limin Zhang Minxi Wu Shuyi Zhang Zhijun Cheng Xin Zhang Cailin Lei Qibing Lin Xiuping Guo Jie Wang Zhichao Zhao Ling Jiang Shanshan Zhu Jianmin W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408-1422,共15页
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is highly conserved in eukaryotic cells and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biogenesis of multivesicular bodies and cargo degradation to the plant vacuole or l... 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is highly conserved in eukaryotic cells and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biogenesis of multivesicular bodies and cargo degradation to the plant vacuole or lysosomes.Although ESCRT components affect a variety of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their impact on leaf development is rarely reported.Here,we found that OsSNF7.2,an ESCRT-Ⅲ component,controls leaf rolling in rice(Oryza sativa).The Ossnf7.2 mutant rolled leaf 17(rl17)has adaxially rolled leaves due to the decreased number and size of the bulliform cells.OsSNF7.2is expressed ubiquitously in all tissues,and its protein is localized in the endosomal compartments.OsSNF7.2 homologs,including OsSNF7,OsSNF7.3,and OsSNF7.4,can physically interact with OsSNF7.2,but their single mutation did not result in leaf rolling.Other ESCRT complex subunits,namely OsVPS20,OsVPS24,and OsBRO1,also interact with OsSNF7.2.Further assays revealed that OsSNF7.2 interacts with OsYUC8 and aids its vacuolar degradation.Both Osyuc8and rl17 Osyuc8 showed rolled leaves,indicating that OsYUC8 and OsSNF7.2 function in the same pathway,conferring leaf development.This study reveals a new biological function for the ESCRT-Ⅲcomponents,and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leaf ro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lliform cell leaf rolling OsSNF7.2 OsYUC8 rice(Oryza sativa) vacuolar degradation
原文传递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史前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玉璋 黄程青 +4 位作者 姚凌 罗武宏 陶洋 罗运兵 张德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2-471,共10页
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对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南部2015~2017年度主发掘区TN14W35探方内油子岭至石家河文化时期(5800~4200 a B.P.)的地层土样进行了系统取样分析,并重点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各文化时期土样中... 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对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南部2015~2017年度主发掘区TN14W35探方内油子岭至石家河文化时期(5800~4200 a B.P.)的地层土样进行了系统取样分析,并重点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各文化时期土样中均含有丰富的水稻(Oryza sativa)特征型植硅体,表明稻作农业在屈家岭遗址各阶段先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实验还在油子岭和屈家岭文化地层发现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植硅体,但从发现数量看,粟类作物在屈家岭遗址先民农作物利用结构中只占据极小的比重.论文通过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参数测量和鱼鳞状纹饰统计发现,屈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主要属于粳稻类型,且驯化程度在油子岭文化早期时期就已经达到现代栽培稻水平.本文研究揭示了屈家岭遗址先民的农业结构、水稻类型及驯化水平,为了解江汉平原汉水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业形式与水稻驯化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家岭遗址 水稻扇型植硅体 粳籼属性 水稻驯化 稻作农业
原文传递
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2
20
作者 王灿 吕厚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利用扇型植硅体在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粳稻和籼稻方面建立了诸多判别标准,但这些"标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从扇型植... 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利用扇型植硅体在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粳稻和籼稻方面建立了诸多判别标准,但这些"标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从扇型植硅体的发育机理人手,结合前人对水稻扇型植硅体的研究成果和通过对部分现代野生、栽培水稻扇型植硅体的观察分析,认为尽管现代稻属和粳、籼稻扇型植硅体的鉴定特征是比较明确的,但由于野生稻和栽培稻扇型植硅体的区分存在不确定性,限制了扇型植硅体在早期稻作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对目前利用扇型植硅体进行水稻农业考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寻找野生稻和栽培稻扇型植硅体的有效区分标准、如何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提高鉴定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泡状细胞 扇型植硅体 野生稻 栽培稻 粳稻 籼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