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omozygous wild rice phytolith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rice origins 被引量:2
1
作者 Xiangan TANG Houyuan LU +1 位作者 Zhibin CAO Jinshui XI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2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The analysis of wild rice cell structures,tissues,organs,and othe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fication markers for wild rice are the basis for identifying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p... The analysis of wild rice cell structures,tissues,organs,and othe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fication markers for wild rice are the basis for identifying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prehistorical rice agriculture.However,contemporary wild rice strains are often subject to gene introgression from domesticated rice cultivated by humans during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which may affect the accuracy of wild rice identification markers.This means that how to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gene introgression from domesticated rice and other plant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origin markers,and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rice have become critical in research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rice.In this study,we compared and analysed the phytolith morphologies of three common wild rice species(Oryza rufipogon Griff.)from various habitats and one species of ectopically preserved homozygous common wild rice after six consecutive generations of self-crossing.We found that the morphology of the bulliform phytolith in the homozygous wild rice with reduced domestication gene introgression had thre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native wild rice:(1)an overall reduction in size(body length decreased from 41.9μm in VLnativeto 38.6μm in VLhomozygous);(2)an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long-stalked phenotype,with the ratio of B/A decreasing from 1.22±0.47 in B/Anativeto 0.92±0.30 in B/Ahomozygous;and(3)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ish-scale decorations,with the proportion of bulliform phytoliths with≥9 fish-scale decorations reduced from 53.4%in native wild rice to 37.2%in homozygous wild rice.Thus,this study provides a reliable refere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rice origins using rice phytolith morph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xiang wild rice Common wild rice bulliform phytolith Homozygous lineage Native habitats Rice origins
原文传递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史前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玉璋 黄程青 +4 位作者 姚凌 罗武宏 陶洋 罗运兵 张德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2-471,共10页
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对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南部2015~2017年度主发掘区TN14W35探方内油子岭至石家河文化时期(5800~4200 a B.P.)的地层土样进行了系统取样分析,并重点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各文化时期土样中... 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对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南部2015~2017年度主发掘区TN14W35探方内油子岭至石家河文化时期(5800~4200 a B.P.)的地层土样进行了系统取样分析,并重点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各文化时期土样中均含有丰富的水稻(Oryza sativa)特征型植硅体,表明稻作农业在屈家岭遗址各阶段先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实验还在油子岭和屈家岭文化地层发现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植硅体,但从发现数量看,粟类作物在屈家岭遗址先民农作物利用结构中只占据极小的比重.论文通过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参数测量和鱼鳞状纹饰统计发现,屈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主要属于粳稻类型,且驯化程度在油子岭文化早期时期就已经达到现代栽培稻水平.本文研究揭示了屈家岭遗址先民的农业结构、水稻类型及驯化水平,为了解江汉平原汉水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业形式与水稻驯化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家岭遗址 水稻扇型植硅体 粳籼属性 水稻驯化 稻作农业
原文传递
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灿 吕厚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9-281,共13页
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利用扇型植硅体在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粳稻和籼稻方面建立了诸多判别标准,但这些"标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从扇型植... 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利用扇型植硅体在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粳稻和籼稻方面建立了诸多判别标准,但这些"标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从扇型植硅体的发育机理人手,结合前人对水稻扇型植硅体的研究成果和通过对部分现代野生、栽培水稻扇型植硅体的观察分析,认为尽管现代稻属和粳、籼稻扇型植硅体的鉴定特征是比较明确的,但由于野生稻和栽培稻扇型植硅体的区分存在不确定性,限制了扇型植硅体在早期稻作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对目前利用扇型植硅体进行水稻农业考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寻找野生稻和栽培稻扇型植硅体的有效区分标准、如何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提高鉴定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泡状细胞 扇型植硅体 野生稻 栽培稻 粳稻 籼稻
原文传递
人工施肥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发育的影响及其意义
4
作者 唐先干 谢金水 +3 位作者 刘增兵 孙刚 袁福生 吕厚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92-1805,共14页
研究人类施肥对水稻典型细胞形态发育是否存在显著影响,有可能成为判别水稻考古证据中人类如何驯化农作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人工施肥(NPK处理)与不施肥(CK处理)不同生育时期(从分蘖期、灌浆期、到成熟期)‘中嘉早17’(籼稻... 研究人类施肥对水稻典型细胞形态发育是否存在显著影响,有可能成为判别水稻考古证据中人类如何驯化农作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人工施肥(NPK处理)与不施肥(CK处理)不同生育时期(从分蘖期、灌浆期、到成熟期)‘中嘉早17’(籼稻)水稻机动细胞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结果发现:1)人工施肥(NPK)扇型植硅体形态尺寸(扇宽HL 33.4~41.5μm、扇长VL 36.9~49.4μm)显著大于不施肥(CK)扇型植硅体(HL 20.0~29.3μm、 VL 22.9~32.5μm),而且随着生育时期发育,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扇型植硅体形态尺寸都呈现增加的趋势;2)NPK扇型植硅体形态B/A比值(扇面长/扇柄长)(0.74_(分蘖期)~0.93_(成熟期))与CK植硅体的B/A比值(0.58_(分蘖期)~0.94_(成熟期))比较,没有显著变化,但是随着生育时期发育都呈现长柄型明显减少、短柄型明显增加的趋势;3)NPK植硅体≥9个鱼鳞纹比例(中位数44.5%、平均数约60.0%)大于CK植硅体≥9个鱼鳞纹比例(中位数27.8%、平均数约54.0%),且随着生育时期发育都呈现出增多的趋势。本文首次研究了施肥对典型水稻品种水稻机动细胞扇型植硅体形态发育的影响,初步揭示了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在水稻驯化研究中的潜在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扇型植硅体 生育时期 施肥 水稻驯化 形态发育
原文传递
水稻扇型植硅体野生–驯化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郇秀佳 吕厚远 +1 位作者 王灿 张健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7-478,共12页
近年来,植硅体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领域,为世界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关键证据,其中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农业起源的关键,是找到地质考古记... 近年来,植硅体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领域,为世界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关键证据,其中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农业起源的关键,是找到地质考古记录中的植物遗存,并准确鉴定野生–驯化特征,本文介绍了水稻扇型植硅体鉴定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研究的历史,重点阐述了现代野生稻生长区、驯化水稻田、旱稻田表土中水稻扇型植硅体鱼鳞状纹饰研究的新进展,明确了野生、驯化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中关于个体鉴定、选择和鱼鳞状纹饰计数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野生和驯化水稻扇型植硅体纹饰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和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与讨论,能够使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作物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得到更准确、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型植硅体 水稻 驯化 植硅体分析
原文传递
水稻和旱稻植硅体形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雨欣 左昕昕 +1 位作者 戴锦奇 裴瑶瑶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5-291,共7页
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地区的原始稻种种类是"旱稻"还是"水稻",一直备受争议。水稻和旱稻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的不同生态型,如何区分史前遗址中两者遗存是解决该争议的关键。植硅体分析方法可有效区分野生稻和栽... 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地区的原始稻种种类是"旱稻"还是"水稻",一直备受争议。水稻和旱稻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的不同生态型,如何区分史前遗址中两者遗存是解决该争议的关键。植硅体分析方法可有效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在研究水稻驯化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因此旱稻植硅体形态大小和组合变化与水稻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对水稻与旱稻的植硅体形态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两种水稻型所含植硅体形态相似,但旱稻哑铃型和刺棒型植硅体百分含量高于水稻,水稻扇型植硅体百分含量较高,且水稻扇型、哑铃型植硅体个体更大。以上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生态型水稻的生长环境、耕作及管理方式、泡状细胞发育程度等因素相关。哑铃型、双斧型、刺棒型的百分含量差异或可作为判别水稻和旱稻的指标,在判别南方丘陵山地史前稻作方式中拥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稻 植硅体 形态 扇型植硅体
原文传递
上山文化水稻植硅体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邱振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120,共12页
前言(一)上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地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北岸的二级阶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自2000年考古调查发现,经过多个年度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协同研究,向学界展现了... 前言(一)上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地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北岸的二级阶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自2000年考古调查发现,经过多个年度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协同研究,向学界展现了浙江地区一种新的史前文化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植硅体分析 水稻扇型植硅体 水稻双峰型植硅体 水稻驯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