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麻醉剂加小剂量吗啡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孙德峰 王剑平 +2 位作者 阎妮 安刚 吴崇天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7期6467-6468,共2页
目的:观察局部麻醉剂加小剂量吗啡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52例ASAⅠ~Ⅱ级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局麻药内加吗啡4mg;B组术毕将吗啡4 mg由臂丛神经注入。观察两组术后镇... 目的:观察局部麻醉剂加小剂量吗啡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52例ASAⅠ~Ⅱ级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局麻药内加吗啡4mg;B组术毕将吗啡4 mg由臂丛神经注入。观察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综合镇痛质量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P<0.05);A、B两组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6.7%,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8.3%和12.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将局部麻醉剂加小剂量吗啡术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术后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术后注射吗啡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局部 吗啡/治疗应用 镇痛药 阿片类/治疗应用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上肢/外科学 疼痛 手术后/药物疗法 人类
下载PDF
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对比 被引量:16
2
作者 肖春龙 张应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21期46-47,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6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定位,对照组采取传统解剖定位,均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6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定位,对照组采取传统解剖定位,均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均为Ⅰ级,麻醉效果满意;对照组神经阻滞麻醉效果Ⅰ级为31例,Ⅱ级为13例,Ⅲ级为4例,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4、24 h疼痛NRS评分显著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2例出现霍纳综合征,对照组3例出现霍纳综合征,2例出现血肿,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技术应用于锁骨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定位 解剖定位 臂丛(肌间沟入路)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
下载PDF
丁丙诺啡对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丽芸 王国良 董文彤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2-103,共2页
目的:研究盐酸丁丙诺啡复合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单侧上肢或(和)手外伤患者96例,据伤情行腋路或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复合液20mL。随机分为单纯局麻药组(... 目的:研究盐酸丁丙诺啡复合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单侧上肢或(和)手外伤患者96例,据伤情行腋路或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复合液20mL。随机分为单纯局麻药组(N组)、在局麻药中加入丁丙诺啡3μg/kg组(B组)、在局麻药中加入吗啡75μg/kg组(M组),每组32例。观察术中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手术时间、患者心率(HR)、血压(B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术后随访48h,记录有效镇痛(VAS评分<3)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可满足手术要求,术中HR、BP及SpO2平稳;B组、M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有效镇痛时间均优于N组(P<0.05),而B组患者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较M组少。结论:丁丙诺啡3μg/kg复合局麻药行臂丛神经阻滞可加速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阻滞完善时间,并能有效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增强术后镇痛疗效,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丙诺啡 吗啡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药 局部
下载PDF
Regional anesthesia for orthopedic procedures:What orthopedic surgeons need to know 被引量:1
4
作者 Ihab Kamel Muhammad F Ahmed Anish Sethi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2年第1期11-35,共25页
Regional anesthesia i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successful orthopedic surgery.Neuraxial anesthesia is commonly used for surgical anesthesia while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are often used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Pati... Regional anesthesia i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successful orthopedic surgery.Neuraxial anesthesia is commonly used for surgical anesthesia while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are often used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Patient evaluation for regional anesthesia should include neurological,pulmonary,cardiovascular,and hematological assessments.Neuraxial blocks include spinal,epidural,and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Upper extremity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include interscalene,supraclavicular,infraclavicular,and axillary.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include femoral nerve block,saphenous nerve block,sciatic nerve block,iPACK block,ankle block and lumbar plexus block.The choice of regional anesthesia is a unanimous decision made by the surgeon,the anesthesiologist,and the patient based on a risk-benefit assessment.The choice of the regional block depends on patient cooperation,patient positing,operative structures,operative manipulation,tourniquet use and the impact of postoperative motor blockade on initiation of physical therapy.Regional anesthesia is safe but has an inherent risk of failure and a relatively low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local anesthetic systemic toxicity(LAST),nerve injury,falls,hematoma,infection and allergic reactions.Ultrasound should be used for regional anesthesia proced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and minimize complications.LAST treatment guidelines and rescue medications(intralipid)should be readily available during the regional anesthesia adminis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thopedic surgery Regional anesthesia Spinal Epidural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Neuraxial blocks Upper extremity Lower extremity INTERSCALENE SUPRACLAVICULAR Infraclavicular AXILLARY Femoral Fascia iliaca POPLITEAL SCIATIC Saphenous Adductor canal Lumbar plexus brachial plexus Ankle iPACK Complication local anesthetic systemic toxicity nerve injury block failure Continuous nerve block catheters
下载PDF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分支阻滞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志鹏 周红梅 +2 位作者 熊运 肖旺频 朱长玉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小儿腋路臂丛神经分支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行手外伤手术小儿120例,性别不限,年龄5~12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0.35、0.30、0.25和0.20ml/kg组。每组30例。术前...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小儿腋路臂丛神经分支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行手外伤手术小儿120例,性别不限,年龄5~12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0.35、0.30、0.25和0.20ml/kg组。每组30例。术前30min口服咪达唑仑,人室后靶控输注异丙酚,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四组患儿各神经分支分别注射0.25%罗哌卡因0.35、0.30、0.25、0.20ml/kg,分别阻滞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术中根据情况追加氯胺酮。观察各组神经阻滞效果、持续时间、全麻药物的用量以及并发症,并评价术中麻醉效果。结果与0.35、0.30和0.25ml/kg组比较,0.20ml/kg组肌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降低,辅助氯胺酮例数明显增多,阻滞持续时间缩短(P〈0.05)。0.35、0.30和0.25ml/kg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发生阻滞有关并发症。结论0.25ml/kg0.25%罗哌卡因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可提供较满意的阻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儿童 麻醉药 局部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宁贤友 尹学军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手术90例,术后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0.158%甲磺酸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B组0....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手术90例,术后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0.158%甲磺酸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B组0.238%甲磺酸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C组0.238%甲磺酸罗哌卡因。手术结束前20min接自控镇痛泵,输注速率0.05ml/(kg·h),PCA1ml,锁定时间15min。记录术后4、8、16、32、48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术后运动神经阻滞恢复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及PCA使用的次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在术后4、8、16、32、48h各时间点均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VAS1.58±9;1.90±0.8;1.62±0.6;1.59±0.7;1.53±0.7)(P〉0.05);三组间Ramesay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肢体麻木不适、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PCA使用的次数明显多于B、C两组(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在低浓度(0.158%-0.238%)时,舒芬太尼能够明显的增强镇痛效果,但在浓度达0.238%时单纯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却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局部 投药和剂量 舒芬太尼 治疗应用 药物疗法 联合 臂丛 麻醉 局部 神经传导阻滞 镇痛 方法
原文传递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新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同寅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5期115-118,共4页
目前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影像引导等辅助定位周围神经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日益受到麻醉医师的重视,但在小儿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本文就小儿臂丛神经的解剖特点和对麻醉的影响,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穿刺入路及小儿常... 目前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影像引导等辅助定位周围神经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日益受到麻醉医师的重视,但在小儿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本文就小儿臂丛神经的解剖特点和对麻醉的影响,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穿刺入路及小儿常用局麻药的代谢特点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麻醉领域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麻醉药 局部
原文传递
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喙突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的剂量 被引量:10
8
作者 蒋学斌 朱素珍 +2 位作者 蒋毅 陈千煌 徐旭仲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49-45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时的局麻药物最低有效剂量。方法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时的局麻药物最低有效剂量。方法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07年8月至1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4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各组患者每神经束分别注射局麻药8、7、6、5ml。观察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结果4组患者各神经分支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30min后,A、B两组患者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95%,C组为90%,D组为77.5%,A、B两组阻滞效果优于D组(P=0.021)。A、B、C组麻醉优良率100%,高于D组(87.5%,P=0.027)。A、B、C、D4组麻醉持续时间分别为(377±111)、(369±135)、(351±112)、(296±101)min,D组小于其他3组(P=0.024)。4组均无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喙突径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局麻药需要量,每神经束只需注射局麻药6ml(共18ml)即获得成功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神经阻滞 超声检查 麻醉药 局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