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of anionic sites on myocardial cell membrane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severe burns in rats
1
作者 迟路湘 杨宗诚 +2 位作者 吴军 陈希炜 黎鳌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8年第4期252-255,共4页
To acquire mor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yocardial cell membrane structural damageduring severe burns on the molecular level. Methods: In the in vivo burn model established in rats, alterations of the anion sites at h... To acquire mor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yocardial cell membrane structural damageduring severe burns on the molecular level. Methods: In the in vivo burn model established in rats, alterations of the anion sites at hasal lamina of the myocardial cells was assessed with a PEI cationic probe. The membrane permeability of the myocardial cells was observed using colloidal lanthanum as a marker and the myocardial water content measured. Results: The anion sites of hasal lamina of the myocardial cells showed regular linear lattice arrangement (40 nm- 80nm). The PEI granules of the hasal lamina were decreased at the lst h 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6th h after burns. The lanthanum granules entered into the myocardial cells at the lst h and the myocardial water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 01 ) at the 3rd h after burns. Conclusion: The damage of the hasal lamina and decrease of the anion sites on the myocardial cells might be a contributive factor causing the increase of membrane permeability, tissue edema and membrane protective barrier dysfunction after severe bu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S MYOCARDIAL cell ANIONIC site POLYETHYLENEIMINE static acid hasal LAMINA rat
全文增补中
Damages to hepatic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by toxic substance D_1 extracted from burn eschars
2
作者 陈宗荣 楼淑芬 舒崇湘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The effects of toxic substance D1,extracted from burn eschars,on the hepatic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its damages to the respirtatory chain were observed in the rat.It was found that the rate of stste 3r... The effects of toxic substance D1,extracted from burn eschars,on the hepatic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its damages to the respirtatory chain were observed in the rat.It was found that the rate of stste 3respiration was inhibited and that of state 4 respiration stimulated by D1.There was an obvious dosag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D1 dosage and the rate of oxygen consumption, that is,the changes of the rate was slow in the range of low dosage and fast in the range of high dosage. The point of change was at 1 mg/ml of D1 concentration.The ratio of FCCP-stimulated respiration rate/state 4 respiration rate was decreased when D1 dosage was increased.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were similar whether glutamate+malate or succinate were used as the substrate. The point of change was also at 1 mg/ml of D1 concentration. The decrease of FCCP-stimulated rate/state 4rate implied that the respiratory chain was damaged.But complex Ⅳ-the terminal segment of the chain-remained intact. Thus, the site of damage must be somewhere in complexesⅠ ̄Ⅲ and/or complexes Ⅱ ̄Ⅲ. Since NADH dehydrogenase and succinate dehydrogenase-the main enzymes in complexesⅠand Ⅱ-were not affected by D1 but NADH: cytochrome c reductase and succinate:cytochrome c reductase markedly inhibited, the site of damage was most likely located in complex Ⅲ-the bc1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 ESCHAR MITOCHONDRION RESPIRATORY CHAIN phosphorylation site UNCOUPLING
下载PDF
Double Chondrocutaneous Composite Free Graft in Nasal Reconstruction. Report of a Case and Technique Description
3
作者 Luigi Maria Lapalorcia Fabio Massimo Abenavoli Marino Cordellini 《Surgical Science》 2011年第10期481-484,共4页
Full thickness skin grafts and composite grafts are a workhorse in reconstructive surgery of nose and ear defects whether they are originated from trauma, cancer surgery or burns. The reliability of these grafts has b... Full thickness skin grafts and composite grafts are a workhorse in reconstructive surgery of nose and ear defects whether they are originated from trauma, cancer surgery or burns. The reliability of these grafts has been proved with an established clinical use and morbidity to the donor site is minimal if harvesting and donor site selection if appropriate. Use of double or multiple grafts to reconstruct a complex defect of the nose has not been described and our report is meaningful for the fact that it describes a further use of the surgical concept of graf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AL Reconstruction COMPOsite GRAFT Free Chondrocutaneous GRAFT Skin GRAFT burnS CARTILAGE GRAFT Donor site
下载PDF
厚中厚皮片原位回植进行供皮区的修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4
作者 吴吟 沈干 郝超 《医学新知》 CAS 2024年第3期241-250,共10页
目的采用厚中厚皮片原位回植新技术修复供皮区,并与薄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法比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接受厚中厚皮片移植术来修复功能及关节部位皮肤缺损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供皮区切取超过受区面积的厚中... 目的采用厚中厚皮片原位回植新技术修复供皮区,并与薄中厚皮片移植修复法比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接受厚中厚皮片移植术来修复功能及关节部位皮肤缺损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供皮区切取超过受区面积的厚中厚皮片,对多切取的厚中厚皮片经打孔、扩张、拉拢缝合后原位回植的方法修复供皮区;B组在供皮区切取受区所需尺寸的厚中厚皮片,采用背部再次切取薄中厚皮片移植的方法修复供皮区。主要结局指标为患者供皮区的愈合时间,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供皮区的瘢痕评分、疼痛评分和瘙痒评分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共纳入100例患者,A组50例,B组50例。A组患者供皮区愈合时间为(12.20±1.64)d,显著低于B组(17.24±2.14)d,t检验P值<0.001。A组中位愈合时间为12 d[95%CI(11.53,12.47)],B组中位愈合时间为17 d[95%CI(15.94,18.06)],Log-rank检验P值<0.001。与B组相比,A组患者供皮区瘢痕评分、疼痛评分、瘙痒评分均显著降低,均数差分别为-4.74[95%CI(-5.09,-4.39)]、-1.88[95%CI(-2.14,-1.62)]、-1.10[95%CI(-1.27,-0.9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健康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B组,均数差分别为10.89[95%CI(9.22,12.55)]、12.54[95%CI(10.98,14.09)]、12.73[95%CI(10.92,14.55)]、11.66[95%CI(9.99,13.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供皮区泌汗、皮脂腺分泌和感觉功能均强于B组,A组患者对供皮区的外观和功能均感到满意,其供皮区的皮肤质量显著优于B组。结论与薄中厚皮片移植法相比,厚中厚皮片原位回植的新技术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皮区 烧伤 创面修复 原位回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特殊部位烧伤植皮的临床效果及植皮成活率分析
5
作者 宋增美 王新波 +1 位作者 解植伟 唐公杰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4期14-18,共5页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烧伤植皮选择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4月—2022年4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特殊部位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采用游离植皮治疗)和观察组(35例,采取游离植皮... 目的 探讨特殊部位烧伤植皮选择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4月—2022年4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特殊部位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采用游离植皮治疗)和观察组(35例,采取游离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炎症因子水平、术后换药次数、疼痛介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3 d植皮成活率、术后6 d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周,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5-羟色胺、神经肽Y、前列腺素F2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2.86%(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5)。结论 特殊部位烧伤患者植皮治疗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方案可减轻机体疼痛程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创面愈合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特殊部位烧伤 植皮 植皮成活率 住院时间
下载PDF
改良足底供皮区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在足底取皮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曾纯 廖丽红 +3 位作者 阮明珍 庄美平 陆丽萍 黄书润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8-842,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足底供皮区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在足底取皮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4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1例足底皮片修复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足底供皮区围手... 目的探讨改良足底供皮区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在足底取皮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4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1例足底皮片修复背臀部深度烧伤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足底供皮区围手术期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患者20例(对照组),采用改良管理模式的患者21例(改良组)。对比两组足底末次取皮后初次换药疼痛评分、创面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6个月后供皮区瘢痕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术后初次换药疼痛评分、创面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时间、6个月供皮区瘢痕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足底供皮区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可以减轻供皮区换药疼痛、减少换药次数、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有利于双足底能在较短时间内反复取皮,术后不影响患者行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皮肤移植 足底 供皮区 围手术期
下载PDF
天祝地区火烧迹地乔灌草自然修复能力调查和潜力评价
7
作者 王桂花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3期14-18,共5页
调查火烧迹地不同乔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结果表明,乔木整体灾后更新潜力最低,发芽率0~28.36%,发芽指数0~0.28,乔木中青杨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最高,为28.36%和0.28;灌木整体灾后更新潜力居中,发芽率36.21%~60.1... 调查火烧迹地不同乔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结果表明,乔木整体灾后更新潜力最低,发芽率0~28.36%,发芽指数0~0.28,乔木中青杨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最高,为28.36%和0.28;灌木整体灾后更新潜力居中,发芽率36.21%~60.18%,发芽指数0.48~0.64,灌木中青海杜鹃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最高,为60.18%和0.64;多年生草本整体灾后更新潜力最高,发芽率96.02%~100%,发芽指数0.84~0.98,多年生草本中甘肃鸢尾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最高,为100%和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自然修复 更新潜力 天祝地区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秸秆焚烧监测及对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被引量:68
8
作者 厉青 张丽娟 +2 位作者 吴传庆 孙中平 刘晓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7,共6页
每年6月是我国小麦收割的主要时节,也是秸秆焚烧发生的严重时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2007年6月全国秸秆焚烧状况,并以某市为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秸秆焚烧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焚烧主要分布在冬小麦生产区,华北平... 每年6月是我国小麦收割的主要时节,也是秸秆焚烧发生的严重时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2007年6月全国秸秆焚烧状况,并以某市为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秸秆焚烧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焚烧主要分布在冬小麦生产区,华北平原是秸秆焚烧集中区域,火点数占全国的86.9%;秸秆焚烧主要发生在6月上半月,火点数占全月的87.3%。相关分析表明,该市700、800km范围缓冲区内火点数变化趋势与空气污染指数有较好一致性,相关系数均达0.54,当秸秆焚烧发生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时,将导致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秸秆焚烧 火点分布 空气质量
下载PDF
典型电子废物焚烧区水生生物多溴联苯醚累积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延梅 陶义 +2 位作者 唐阵武 何洁 黄启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9-445,共7页
对广东清远某电子废物焚烧区封闭水体中水生生物体PBDEs(多溴联苯醚)的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虾、田螺、河蚌、鲫鱼、鲤鱼、黄鳝和乌鳢等水生生物体内w(∑21PBDEs)(以脂肪质量计)为0.248 7~24.50μg/g.该电子废物焚烧区水生生... 对广东清远某电子废物焚烧区封闭水体中水生生物体PBDEs(多溴联苯醚)的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虾、田螺、河蚌、鲫鱼、鲤鱼、黄鳝和乌鳢等水生生物体内w(∑21PBDEs)(以脂肪质量计)为0.248 7~24.50μg/g.该电子废物焚烧区水生生物PBDEs污染较严重,较我国其他地区开放性水体的水生生物体w(PBDEs)高出1~3个数量级.其中,底栖动物河蚌和田螺体内PBDEs累积最高,w(∑21PBDEs)分别为11.38和4.968μg/g.不同同系物在水生生物体内累积差异较大,BDE209是水生生物体PBDEs累积的主要组分,占49.83%~91.48%,八溴代和九溴代BDE也发生了高累积.营养级是电子废物焚烧区水生生物PBDEs累积的最主要控制因素,但捕食和生活习性对生物体尤其是软体动物PBDEs累积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废物焚烧区 多溴联苯醚 水生生物 生物累积
下载PDF
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促进皮肤移植供皮区愈合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学川 乔亮 +2 位作者 黄晓琴 袁克俭 杨惠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3-666,共4页
目的评价一种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促进皮肤移植(植皮术)供皮区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接受植皮术的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Medifoam组(刃厚皮供皮区和中厚皮供皮区创面各30例)和油纱组(刃厚皮供皮区和中厚皮供皮区创面... 目的评价一种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促进皮肤移植(植皮术)供皮区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接受植皮术的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Medifoam组(刃厚皮供皮区和中厚皮供皮区创面各30例)和油纱组(刃厚皮供皮区和中厚皮供皮区创面各30例)。Medifoam组供皮区创面直接以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Medifoam敷料)贴敷,油纱组供皮区创面则采用凡士林油纱外敷。观察各组供皮区创面的愈合时间、疼痛程度、感染情况和愈合效果,直至创面完全干燥且上皮化。结果Medifoam组与油纱组创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油纱组比较,Medifoam组供皮区创面的愈合时间提前(P<0.01),换药疼痛轻微(P<0.01),创面愈合后无明显色素沉着和瘢痕形成。结论以吸水性聚氨酯泡沫敷料贴敷植皮术供皮区创面,能够明显减轻供皮区创面疼痛,创面上皮化快且愈合质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敷料 供皮区 皮肤移植
下载PDF
广西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朱宏光 温远光 +5 位作者 梁宏温 徐海根 杨瑶青 李明臣 黄志辉 邓荣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9-153,共5页
对广西钦州市马尾松林和巨尾桉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开展研究,旨在阐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功能群的影响,促进对桉树人工林的科学认知。研究表明,采伐马尾松林种植桉树后10年,在1800m2样地内,桉树林的物种数为95~98种(... 对广西钦州市马尾松林和巨尾桉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开展研究,旨在阐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功能群的影响,促进对桉树人工林的科学认知。研究表明,采伐马尾松林种植桉树后10年,在1800m2样地内,桉树林的物种数为95~98种(木本植物50种,藤本17~19种,草本24~28种),而马尾松林为63~88种(木本植物32~48种,藤本13~24种,草本16种),两类林分的木本、藤本和总物种数差异不显著(P为0.237~0.937),而草本植物差异显著(P=0.038),表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将显著增加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铁芒萁有显著的负效应,重要值减少50%(P=0.077),而对五节芒(P=0.057)和东方乌毛蕨(P=0.079)有显著的正效应,重要值提高0.85~3.76倍。桉树林和马尾松林木本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sw)差异不显著(P为0.299~0.957),而草本植物的H′、D和Jsw差异极显著(P≤0.002)。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具有显著的影响,然而,桉树人工林建立过程中采取的采伐、炼山、整地、施肥等措施是导致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山 整地 植物多样性 植物功能群 桉树 马尾松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白爱芹 傅伯杰 +2 位作者 曲来叶 黄元元 王丽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762-4771,共10页
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2003年重度和中度火烧迹地以及未过火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考察,旨在揭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土壤养分(全氮、全碳、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土壤水分与未过火对照... 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2003年重度和中度火烧迹地以及未过火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考察,旨在揭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土壤养分(全氮、全碳、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土壤水分与未过火对照样地存在显著差异;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代谢活性以及碳源利用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但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MBC/MBN)以及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代谢活性和碳源利用能力与土壤养分指标(全碳、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和土壤水分含量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火烧与否是火烧样地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差异的原因。所有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真菌比例较高,可能与该地区土壤酸碱度有关(pH=4.12—4.68)。经过6a的恢复,重度和中度火烧迹地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长、代谢、以及群落多样性仍存在差异,但均不显著,表明此时火烧程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很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土壤微生物群落 重度和中度火烧
下载PDF
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在烧伤创面中厚供皮区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亚玲 金岩 +4 位作者 胡大海 徐明达 董茂龙 张勇杰 肖厚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观察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ActivSkin)在中厚供皮区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例患者,年龄17~43岁。其中5例1%~6%总体表面积烧伤,深度~度;4例烧伤后瘢痕。每例患者2个部位创面,均使用自体中厚皮片修复。切取皮片后供区遗留创面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ActivSkin)在中厚供皮区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例患者,年龄17~43岁。其中5例1%~6%总体表面积烧伤,深度~度;4例烧伤后瘢痕。每例患者2个部位创面,均使用自体中厚皮片修复。切取皮片后供区遗留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行自体对照观察。试验组创面采用ActivSkin修复,对照组创面采用凡士林油纱覆盖。术后观察创面疼痛、愈合时间及治愈率;术后7~30d每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1、3、6个月定期随访。结果试验组创面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愈合时间为9.67±2.92d,比对照组16.56±2.96d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均为100%。术后随访试验组创面供皮区愈合后未见水疱、残余创面发生,瘢痕形成减轻;对照组创面4例于术后3个月内有水泡形成,残余创面发生。结论ActivSkin可减轻中厚供皮区创面疼痛,加速愈合,并能预防供皮区愈合后水疱、残余创面发生,降低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皮肤 烧伤 供皮区 应用
下载PDF
重度火烧迹地微地形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坡度和坡向为例 被引量:20
14
作者 白爱芹 傅伯杰 +2 位作者 曲来叶 王淼 孙家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201-5209,共9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揭示重度火烧迹地过火6a后森林恢复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 通过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揭示重度火烧迹地过火6a后森林恢复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均高于坡地,其中MBC/MBN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平地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AWCD值、对31种4类碳源(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物)的利用能力和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均极显著低于坡地。西坡土壤微生物AWCD值和H'高于南坡,但AWCD和H'与土壤养分、pH值、EC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坡向可能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并不密切,反映了两坡向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坡度由于影响了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进而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碳源利用能力。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平地土壤微生物量碳高于坡地,西坡高于南坡;恢复6a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差异已不显著,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代谢特性仍具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地形坡度仍然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重度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大兴安岭 坡度 坡向
下载PDF
不同敷料组合对烧伤患者供皮区创面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宏峰 张雷 李明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12期49-51,共3页
目的讨论不同敷料组合对烧伤患者供皮区创面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涉及植皮的372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皮厚度全部设定在0.3mm。基于表格随机法对400个供皮区创面做组别划分:第一组,藻酸盐棉垫组;第二组,凡士林棉垫组;第三组,藻酸盐泡... 目的讨论不同敷料组合对烧伤患者供皮区创面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涉及植皮的372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皮厚度全部设定在0.3mm。基于表格随机法对400个供皮区创面做组别划分:第一组,藻酸盐棉垫组;第二组,凡士林棉垫组;第三组,藻酸盐泡沫组;第四组,凡士林泡沫组。观察上述各组患者供皮区情况,主要包括水分蒸发量以及pH的影响,分析细菌定植信息、清除敷料过程中患者痛感等级、创面实际愈合时间等。结果共计368例患者的396个供皮创面全程参与实验,4种敷料组合能够营造各具特色的微环境。检测第一组至第四组敷料表面水分蒸发量,数值分别为(36.6±4.3)ml/(h·m^2)、(32.4±3.9)ml/(h·m^2)、(24.2±3.0)ml/(h·m^2)、(19.2±3.4)ml/(h·m^2),第四组差异显著;四组创面pH分别为(7.33±0.07)、(7.52±0.04)、(7.16±0.04)、(7.45±0.07);四组创面细菌培养的阳性率,第三组(4.0%)最低,第四组(22.4%)最高;清除敷料过程中患者痛感等级进行统计发现,第三组最轻(0.99±0.13),第二组最重(8.15±0.93);四组创面愈合时间,第三组最短(6.8±0.9)天,第四组最长(15.7±3.6)天。结论对于同样创面,如果敷料存在差异,那么各自营造出的创面微环境也将存在一定的差异;环境和创面愈合实际耗用时间存在内在联系;相较pH而言,湿度将会对创面愈合效果产生更直接且更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敷料组合 烧伤 供皮区创面 微环境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天然恢复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宋启亮 董希斌 +1 位作者 李勇 秦世立 《森林工程》 2010年第4期14-18,共5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宏图林场3个不同火烧恢复时期森林植被恢复的调查,以火烧迹地内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调查区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各层物种数随火烧后恢复时间的推移,乔木层与灌木... 通过对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宏图林场3个不同火烧恢复时期森林植被恢复的调查,以火烧迹地内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调查区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各层物种数随火烧后恢复时间的推移,乔木层与灌木层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而草本层变化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逐渐降低;各层的物种多样性随火后恢复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后减少,之后逐渐处于平稳;各层的物种均匀度随火后恢复时间的推移也是先增加后下降,之后逐渐处于平稳,其中波动变化最大的是灌木层,说明火干扰对灌木层空间分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生物多样性 植被 天然恢复 评价
下载PDF
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梁英 焦丹丹 肖文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统计86例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状况,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86例烧伤患者...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统计86例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状况,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86例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45.3%。发生与未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烧伤患者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烧伤深度、烧伤部位及烧伤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或0.01);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烧伤深度、烧伤部位及烧伤面积均是烧伤患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众多,临床上在治疗烧伤的同时,应关注患者的心身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影响因素 烧伤部位 烧伤深度 烧伤面积
下载PDF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出土的动物烧骨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双权 宋艳花 +3 位作者 张乐 许乐 李磊 石金鸣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8-612,共15页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S9)位于山西省吉县柏山寺乡高楼河村黄河支流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约7 km。从2000年发现至今,该遗址前后历经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细石叶制品、动物化石、数件蚌制品、骨针及磨制石器等。本文重点对S9地点第4层(12,575-11...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S9)位于山西省吉县柏山寺乡高楼河村黄河支流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约7 km。从2000年发现至今,该遗址前后历经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细石叶制品、动物化石、数件蚌制品、骨针及磨制石器等。本文重点对S9地点第4层(12,575-11,600 cal.BP)及第5层(13,000 cal.BP)出土的动物遗存,尤其是其中测量尺寸在2cm以下的大量烧骨进行了埋藏学与动物考古学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9地点的烧骨是古人类烧烤猎物、维护遗址(甚至可能还包括以骨骼作燃料)等生存行为活动的文化残留。此外,S9地点出土烧骨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古人类在上述行为活动之后,可能又将烧灼后的残存骨骼(与灰烬等)清理出火塘并堆放在其核心生活区的周边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子滩遗址 烧骨 埋藏学 动物考古学 旧石器时代
下载PDF
注射用血凝酶喷洒对大面积烧伤自体植皮供皮区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才 张鹏 +5 位作者 徐建军 陈更新 李力群 罗旭 陈晓青 刘政军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随机观察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供皮区局部应用注射用血凝酶的止血效果。方法选择30例将双侧大腿作为供皮区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设计同一患者的双侧大腿取皮面积、深度相同,一侧取皮后的创面局部喷洒注射用血凝酶溶液(治疗组),另一... 目的随机观察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供皮区局部应用注射用血凝酶的止血效果。方法选择30例将双侧大腿作为供皮区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设计同一患者的双侧大腿取皮面积、深度相同,一侧取皮后的创面局部喷洒注射用血凝酶溶液(治疗组),另一侧创面喷洒相同剂量(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对照(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供皮区创面内层肉眼可见沾血纱布平均层数并对照。结果术后第4天,治疗组创面内层肉眼可见沾血纱布平均层数(13.00±3.75),明显少于对照组(16.00±3.12)(P<0.05),两组术后至创面愈合期间供皮局部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用药前及用药后3 d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差异无显著性,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注射用血凝酶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局部止血效果肯定、安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血凝酶 烧伤 供皮区
下载PDF
半纤维素单纯闭合敷料对烧伤或整形手术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健 郑捷新 +2 位作者 施燕 张勤 廖镇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35-1539,共5页
目的评价半纤维素单纯闭合性敷料Veloderm促进烧伤整形手术刃厚供皮区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将Veloderm外敷于首次烧伤或整形手术刃厚供皮区创面(试验组,n=24),以临床常用... 目的评价半纤维素单纯闭合性敷料Veloderm促进烧伤整形手术刃厚供皮区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将Veloderm外敷于首次烧伤或整形手术刃厚供皮区创面(试验组,n=24),以临床常用且疗效确定的凡士林油纱布作为阳性药平行对照(对照组,n=24),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手术后第7天的创面愈合百分率、累计痊愈率及总有效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Veloderm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以及使用的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6.25±1.11)d和(7.00±0.93)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试验组创面愈合百分率、累计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5.69)%、87.50%和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3.37±8.92)%、58.33%和8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病例。结论纤维素单纯闭合性敷料Veloderm外敷对烧伤或整形手术供皮区创面的愈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使用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纤维素单纯闭合性敷料 烧伤 供皮区 创面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