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速列车风道阀门开度对车内压力及CO_(2)浓度的影响
1
作者 周敏 陈春俊 +1 位作者 王东威 杨露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9-45,85,共8页
为探究列车隧道压力激扰下换气风道阀门开度对车内压力及CO_(2)浓度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构建列车空调机组、换气风道阀门、管路系统及满载客室几何模型,计算了某型高速列车风道阀门在不同状态下的车内压力和CO_(2)浓度。研究表... 为探究列车隧道压力激扰下换气风道阀门开度对车内压力及CO_(2)浓度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构建列车空调机组、换气风道阀门、管路系统及满载客室几何模型,计算了某型高速列车风道阀门在不同状态下的车内压力和CO_(2)浓度。研究表明:当列车以350 km/h的速度通过隧道时,风道阀门开度小于80%的情况下车内压力峰峰值及1 s变化率最大值与开度近似呈2次函数关系,3 s变化率最大值与开度近似呈线性关系;风道阀门开度关小至60%时,车内压力1 s变化率降低41.81%,压力舒适度等级由良好提升至优秀,CO_(2)浓度最大值上升15.38%,在允许范围内;风道阀门开度小于40%时,车内CO_(2)浓度将急剧升高,在20%开度处达到临界水平。综合考虑阀门开度对车内压力及CO_(2)浓度的影响可知,风道阀门开度在20%~60%为最佳。在隧道压力剧烈波动路段,将风道阀门彻底关断,车内压力1s变化率降低17.02%,压力舒适度等级由良好提升至优秀,CO_(2)浓度最大值上升10.29%,但仍在允许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空调通风系统 换气风道阀门 车内压力波动
下载PDF
空调长途客车内空气品质的调查及其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丽孺 陈锋华 +3 位作者 林朝尊 黄斌 陈亚燕 叶雨露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36-39,共4页
根据全封闭式空调长途客车内的环境特点,选择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CO体积分数、CO2体积分数、甲醛体积分数、新风量等作为典型的客观评价指标;依据国际通用的主观评价调查表格,设计了空气品质主观问卷调查表;选择广州-深圳往返的... 根据全封闭式空调长途客车内的环境特点,选择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CO体积分数、CO2体积分数、甲醛体积分数、新风量等作为典型的客观评价指标;依据国际通用的主观评价调查表格,设计了空气品质主观问卷调查表;选择广州-深圳往返的长途大巴作为实测对象,对该长途客车内的空气品质状况进行了主、客观实地调查.根据车内空气品质本身及其评价的灰色特性,利用灰色系统关联理论,将所测得的影响车内空气品质的客观指标与乘客的主观感受相联系,找出对人们的主观感受影响最主要的客观指标是新风量、CO2体积浓度和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汽车 空气品质 客观指标 主观感受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铁路空调客车送风道试验台的研制与调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晚生 张吉光 +2 位作者 史自强 靳谊勇 王书傲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3-76,共4页
通过研制铁路空调客车送风道性能实验台,重点对送风控制和测量系统、送风末端装置和风道的风量、静压及阻力测试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对Y25型硬座客车静压均匀送风道进行空气动力性能实验表明:该实验台的测试调节性能良好,风量适应范围广... 通过研制铁路空调客车送风道性能实验台,重点对送风控制和测量系统、送风末端装置和风道的风量、静压及阻力测试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对Y25型硬座客车静压均匀送风道进行空气动力性能实验表明:该实验台的测试调节性能良好,风量适应范围广,同时可以模拟客车内部的温度场和速度场的测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空调客车 送风道 研制 试验台 调试 送风末端装置 性能实验台 测量系统 送风控制 测试系统 调节性能 空气动力 Y25型 测试要求 速度场 温度场 风量 静压 阻力
下载PDF
铁路客车空调负荷的非稳态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力行 包劲松 +1 位作者 陈宁 刘广海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3,共5页
采用反应系数法以非稳态传热的方式计算铁路客车空调负荷,在对列车通过围护结构传入车内的热量、通过玻璃窗进入车内的太阳辐射热量、人体散热量、室外新风带入室内的热量和照明散热量分别进行计算之后,建立了状态空间模型。进而应用状... 采用反应系数法以非稳态传热的方式计算铁路客车空调负荷,在对列车通过围护结构传入车内的热量、通过玻璃窗进入车内的太阳辐射热量、人体散热量、室外新风带入室内的热量和照明散热量分别进行计算之后,建立了状态空间模型。进而应用状态空间法求取了车壁的反应系数,通过热平衡分析得到了得热量与空调负荷的传递函数系数值,用拉普拉斯变换法进行了验证,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研究表明,非稳态传热的计算方法能更好的反映铁路客车空调负荷形成的基本机理,有助于空调系统的精确设计、系统实时控制、能耗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值得地铁车辆、城市轻轨车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车 铁路车辆 空调系统 空调负荷 非稳态传热 计算方法 状态空间模型
下载PDF
基于车内环境品质的铁路客车空调实时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丁力行 叶金元 包劲松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1-114,共4页
针对现有控制方式仅以车内温度为控制对象所存在的弊端,建议以整个车内环境为控制对象,以反映热环境舒适性和车内空气品质的宏观、微观控制指标为依据,将模糊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实时控制系统。系统模型分为输入层、计算层和... 针对现有控制方式仅以车内温度为控制对象所存在的弊端,建议以整个车内环境为控制对象,以反映热环境舒适性和车内空气品质的宏观、微观控制指标为依据,将模糊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实时控制系统。系统模型分为输入层、计算层和控制层,分别由传感器和主控计算机实现数据实时检测、计算和控制功能,并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用于铁路客车中的空调处理过程控制,以实现铁路客车空调实时控制,从而较为全面、有效地改善空调客车车内环境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客车 环境品质 空调 实时控制 计算机系统
下载PDF
客车空调送风参数对室内流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彭倩 黄继文 +2 位作者 刘金武 陈笃廉 张纲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16年第6期716-719,共4页
旨在研究空调送风参数对室内热流场的影响,以某9m旅行客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流场模型;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采用SIMPLE算法计算了客车室内5组不同送风参数下的气固耦合传热问题。结果表明:送风角度对整体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分布影响较... 旨在研究空调送风参数对室内热流场的影响,以某9m旅行客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流场模型;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采用SIMPLE算法计算了客车室内5组不同送风参数下的气固耦合传热问题。结果表明:送风角度对整体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分布影响较大,送风角度为15°时乘员舒适性较好;在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送风速度的增加室内平均速度增大,车内平均温度也随之降低,而送风温度仅对温度场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客车 数值模拟 气流组织 温度场
下载PDF
空调客车内温度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7
作者 于梅春 张登春 《中国工程科学》 2006年第7期83-88,共6页
分别采用模糊控制方法与常规PID控制方法,对空调客车内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PID控制能消除稳态误差,但超调大,过渡时间长,在工况变化较小的情况下,能满足一定的控温要求;对于对象延迟、工况变化较大的场合,模糊控... 分别采用模糊控制方法与常规PID控制方法,对空调客车内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PID控制能消除稳态误差,但超调大,过渡时间长,在工况变化较小的情况下,能满足一定的控温要求;对于对象延迟、工况变化较大的场合,模糊控制能实时跟踪空调工况变化,较快地达到控温目标值,节能率高,综合控制效果比PID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客车 温度控制 模糊控制 仿真
下载PDF
客车空调系统的设计计算 被引量:2
8
作者 南晓峰 桓晓锋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1年第1期12-14,共3页
阐述空调制冷系统部件的参数选择及其对客车空调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制造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客车 空调系统 部件选择 设计计算
下载PDF
客车空调系统对客车舒适度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桓晓锋 南晓峰 白永超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2年第3期28-30,共3页
客车空调在满足驾乘人员舒适度的同时,其运行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影响客车的舒适性。本文就此加以论述,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 客车空调 舒适度 噪声和振动 影响分析
下载PDF
对昆明东车辆段改革和发展的调查
10
作者 沙跃东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12-14,共3页
介绍了昆明东车辆段成为铁道部可以进行进口原民主德国24型空调车一级厂修的定点厂的经验。他们成立了由段长、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三结合的科技攻关小组,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和严格的奖惩制度;强化了低投入,高产出,出效益的有力措... 介绍了昆明东车辆段成为铁道部可以进行进口原民主德国24型空调车一级厂修的定点厂的经验。他们成立了由段长、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三结合的科技攻关小组,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和严格的奖惩制度;强化了低投入,高产出,出效益的有力措施;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改革分配制度两方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轨车辆 空调车 厂修 车辆段 分配制度 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