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viscosity modifier on asphalt properties used for bus rapid transit lanes in Chengdu 被引量:5
1
作者 Mouhamed Bayane Bouraima Xiaohua Zhang +1 位作者 Shuiwen Zhou Yanjun Qiu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7年第3期185-193,共9页
In order to fi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viscosity modifier dosages on asphalt binder's performance in bus rapid transit lanes in the city of Chengdu, three different viscosity modifiers were analyzed: TAFPACK-super... In order to fi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viscosity modifier dosages on asphalt binder's performance in bus rapid transit lanes in the city of Chengdu, three different viscosity modifiers were analyzed: TAFPACK-super (TPS), high-viscosity additive (HVA) and road-science- technology (RST), and four different asphalt binder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percent- ages of the viscosity modifiers used were: TPS (0%, 8%, 10%, 12%, 14% and 16%) and RST and HVA (8% and 12%)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asphalt binder. Technical indicators of modifier asphalt were tested through con- 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binder tests. It has been found out that only a percentage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4% TPS is reasonable to achieve the requirement set by 20,000 Pa. s for the 60℃ dynamic viscosity on local #70 grade asphal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ventional bin- ders di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60℃ dynamic viscosity when 12% of TPS or HVA modifiers were used. In addition, the B-type styrene-butadienne-styrene (SBS) modified asphalt binder has better viscosity balance than the A-type SBS modified when 8% of each of the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viscosity modifiers is used. Therefore, the B-type modified SBS thus appears to be a suitable choice in asphalt mixtures for bus rapid transit lane with the 60℃ dynamic visco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viscosity modifier Physical properties 60℃ dynamic viscosity bus rapid transit lane
下载PDF
Dwell time estimation models for bus rapid transit stations
2
作者 Fazhi LI Zhengyu DUAN Dongyuan YANG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2年第3期168-177,共10页
Bus rapid transit (BRT) systems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many advantages including affordability, high capacity vehicles, and reliable service. Due to these attractive advantages, many c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Bus rapid transit (BRT) systems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many advantages including affordability, high capacity vehicles, and reliable service. Due to these attractive advantages, many c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in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RT system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RT systems, many researchers study BRT operation and control, which include the study of dwell times at bus/BRT station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l-time control which aims to avoid bus/BRT vehicles congestion, accurate dwell time models are needed. We develop our models using data from a BRT vehicle survey conducted in Changzhou, China, where BRT lines are built along passenger corridors, and BRT stations are enclosed like light rails. This means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passengers traveling on the BRT system are more frequent than those in traditional transit system who use platform stations. We statistically analyze the BRT vehicle survey data, and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are able to mak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I ) The delay time per passenger at a BRT station is less than that at a non-BRT station, which implies that BRT stations are efficient in the sense that they are able to move passengers quickly. (II) The dwell time follows a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a mean of 2.56 and a variance of 0.53. (III) 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BRT lines serviced by a station, the longer the dwell time is. (IV) Daily travel demands are highest during the morning peak interval where the dwell time,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boarding and alighting and the number of passengers on vehicles reach their maximum values. (V) The dwell time is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passengers boarding and alighting. (VI) The delay per passenger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number of passengers boarding and alighting. We propose two dwell time models for the BRT station. The first proposed model is a linear model while the second is nonlinear. We introduce the conflict between passengers boarding and alighting into our models. Finally, by comparing our models with the models of Rajbhandari and Chien et al., and TCQSM (Transit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Service Manual),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posed nonlinear model can better predict the dwell time at BRT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well time model conflict factor bus rapid transit brt station
下载PDF
Decision-Aiding Transit-Tracker Methodology for Bus Scheduling Using Real Time Information to Ameliorate Traffic Congestion in the Kathmandu Valley of Nepal
3
作者 Keshav Bhattarai Mahmoud Yousef +1 位作者 Alice Greife Sunil Lama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9年第2期239-291,共53页
The bustling urban environment of Kathmandu Valley is characterized by unprecedented traffic congestion. Due to its bowel-shaped geography, gusty winds rarely remove vehicular emissions from the urban atmosphere, maki... The bustling urban environment of Kathmandu Valley is characterized by unprecedented traffic congestion. Due to its bowel-shaped geography, gusty winds rarely remove vehicular emissions from the urban atmosphere, making Kathmandu one of Asia’s most polluted cities, 100th city in global pollution index. Over 500,000 vehicles travel daily on over 1600 km of roads covering over 675 sq&middot;km urban area. Thousands of low occupancy vehicles are added each year to the urban public transit system (UPTS). Kathmandu faces worse and unreliable traffic from the current UPTS mostly with low occupancy vehicles. Around 4.5 million urban denizens, both permanent and transient residents, suffer from unreliable UPTS. Traffic rules and daily transportation schedules are rarely followed, resulting in frequent traffic jams and accidents. Once experienced, visitors try avoiding the UPTS. Tourism, annually contributing almost 8 percent to Nepal’s total annual GDP, also suffers from poor UPTS. Planners, policy makers, and politicians (P-actors) are seeking ways to improve sustainable UPTS to ameliorate stresses to family life and working hours for the urban majority. Aiming to help P-actors, we propose a transit-tracker model that uses real time information (RTI) in mobile phones and web-embedded devices to inform travelers, drivers,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nd sub-admins. We argue that unreliability in the UPTS motivates urban elites to add more low occupancy vehicles, which in turn reduces already shrunken urban spaces and contributes more per capita air pollution than multi-occupancy vehicles. Since mobile and smart phones are capable of processing RTI to generate meaningful information and inform various stakeholders in communicable languages, we argue that replacing low occupancy vehicles with multi-occupancy buses within a Bus Rapid Transit (BRT) system, on main roads with fixed schedules and strict traffic rules, would not only improve UPTS, but also reduce pollution in the Kathmandu Vall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UPTS) P-Actors Sustainability DISASTER Pollution Accident bus rapid transit (brt)
下载PDF
实施城市快速公交(BRT)的平面交叉口处理技术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卫华 陆化普 刘强 《交通科技》 2004年第6期85-88,共4页
对保障 BRT实施效果的平面交叉口处理技术进行探讨 ,包括对公交专用进口道技术及其设置方法、公交优先的预信号控制技术及其设置方法。
关键词 平面交叉口 brt 公交优先 信号控制 设置方法 处理技术 实施效果 进口 城市 保障
下载PDF
BRT快速公交的工程设计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瑞华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2年第8期100-104,109,共6页
该文通过在不同改造环境条件下的BRT工程的实践应用研究,提出BRT在新建道路和在既有城市道路骨干路网上布设的设计技术,包括近远期建设结合,站距选择、车道布置、车站设置、站台设计,以及快速公交系统与普通公交系统的协调设计等方面,... 该文通过在不同改造环境条件下的BRT工程的实践应用研究,提出BRT在新建道路和在既有城市道路骨干路网上布设的设计技术,包括近远期建设结合,站距选择、车道布置、车站设置、站台设计,以及快速公交系统与普通公交系统的协调设计等方面,可提供BRT工程设计时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t公共交通 公交专用道 brt车站 路面结构
下载PDF
高架BRT系统通行能力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辉 《交通科技》 2015年第2期136-139,共4页
引用住建部2011科技计划项目"快速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研究"中的模型和方法,以厦门BRT为例,对高架BRT系统通行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将高架BRT和不同制式的地面BRT通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厦门BRT系统的建设运营经验,提出了... 引用住建部2011科技计划项目"快速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研究"中的模型和方法,以厦门BRT为例,对高架BRT系统通行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将高架BRT和不同制式的地面BRT通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厦门BRT系统的建设运营经验,提出了提升高架BRT通行能力的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公交 通行能力 计算模型 高架brt 高架公交专用路
下载PDF
一条专用车道双向运营BRT/轻轨的可行性 被引量:1
7
作者 H-S Jacob Tsao Wenbin Wei +2 位作者 Agus Pratama 范烺 高海欣 《城市交通》 2010年第2期80-93,共14页
为有效满足BRT或轻轨系统的运行需求,提出在带有固定左转车道的繁忙通勤走廊中央设置一条BRT或轻轨专用车道用于双向运营的概念。由此产生了车辆相交问题,其相交空间设置于由左转车道产生的未利用或未被充分利用的道路中央隔离带。提供... 为有效满足BRT或轻轨系统的运行需求,提出在带有固定左转车道的繁忙通勤走廊中央设置一条BRT或轻轨专用车道用于双向运营的概念。由此产生了车辆相交问题,其相交空间设置于由左转车道产生的未利用或未被充分利用的道路中央隔离带。提供了公交车站和相交空间的概念设计可选方案和几何布局示意图,并考虑运行速度、发车间隔、相邻相交空间的距离及相交空间数量等条件,分析系统性能。为确保具有实用性,研究了系统在现有交通走廊上的可实施性。由于该系统具有利于TOD发展的潜力,也可作为未来发展两条专用车道系统的中间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规划 快速公交(brt) 轻轨 公交专用车道 动态可逆车道
下载PDF
建成区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探讨——以温州市快速公交一号线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思韩 廖秀斋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年第7期86-89,10,共4页
以温州市快速公交一号线的建设为例,探讨了建成区快速公交系统建设特点。通过详细调研沿线道路现状情况,分析建成区道路的特点,结合温州本地区经验,从工程技术层面对本项目的建设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交通需求的分析作为切入点,确定了对... 以温州市快速公交一号线的建设为例,探讨了建成区快速公交系统建设特点。通过详细调研沿线道路现状情况,分析建成区道路的特点,结合温州本地区经验,从工程技术层面对本项目的建设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交通需求的分析作为切入点,确定了对道路进行扩容改造作为总体思路,阐述了快速公交专用道布设、站点布设和选型,并对路面结构和管线等方面的改造处理提出了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公交系统 公交专用道 交通需求 道路改造
下载PDF
武汉市雄楚大街快速公交BRT专用道路面结构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许银行 黄又清 《中国市政工程》 2015年第6期4-6,88,共3页
雄楚大街是武汉市主城区快速路骨架体系的一部分,建设模式为主线高架桥+地面辅路,其特点是在地面辅路设置BRT专用道。通过总结国内、外BRT路面结构经验,理论实践相结合,提出雄楚大街BRT专用道采用双层SMA+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组合... 雄楚大街是武汉市主城区快速路骨架体系的一部分,建设模式为主线高架桥+地面辅路,其特点是在地面辅路设置BRT专用道。通过总结国内、外BRT路面结构经验,理论实践相结合,提出雄楚大街BRT专用道采用双层SMA+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组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t专用道 路面结构组合 双层SMA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
下载PDF
厦门BRT链接线服务范围延伸作用研究
10
作者 李星 《城市公共交通》 2013年第5期38-41,共4页
BRT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公共交通模式,它所具有的快速性、灵活性和成本效应对国内城市尤为适合。基于BRT的优点及厦门市交通现状,厦门市BRT一期工程及其链接线于2008年9月初建成并投入运营。本文主要针对厦门市"BRT+链接线"... BRT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公共交通模式,它所具有的快速性、灵活性和成本效应对国内城市尤为适合。基于BRT的优点及厦门市交通现状,厦门市BRT一期工程及其链接线于2008年9月初建成并投入运营。本文主要针对厦门市"BRT+链接线"模式,通过服务半径及覆盖面积的计算,分析BRT链接线对BRT主线服务范围的延伸作用及设置BRT链接线的相关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 brt(bus rapid transit) 链接线 服务半径 覆盖面积
下载PDF
快速公交专用车道及站台布设模式选择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洋 赵一新 付晶燕 《城市交通》 2009年第3期27-34,共8页
专用车道和站台是快速公交系统(BRT)重要的设施要素,对其布设模式进行了研究。从3种典型的布设模式入手,即中央专用车道+岛式站台、中央专用车道+侧式站台、路侧专用车道+侧式站台,分析其规划设计要点、模式优缺点、适用性等。总结快速... 专用车道和站台是快速公交系统(BRT)重要的设施要素,对其布设模式进行了研究。从3种典型的布设模式入手,即中央专用车道+岛式站台、中央专用车道+侧式站台、路侧专用车道+侧式站台,分析其规划设计要点、模式优缺点、适用性等。总结快速公交系统规划过程中影响专用车道及站台布设模式选择的因素,包括BRT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道路条件、交通量等方面。以南宁市快速公交线网规划中专用车道及站台的规划设计为例,对其布设模式选择、专用车道及站台的布设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设计 快速公交系统 专用车道 站台模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我国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的技术探讨与实施对策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中华 王炜 《现代城市研究》 2004年第12期58-63,共6页
作为一种新兴交通模式,快速公交相比其他公共交通技术经济优势明显,其系统关键技术需要一系列软硬件支持。公交专用道(路),车站设施、车辆装备、信息服务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整合,与保障体系等是其核心组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 作为一种新兴交通模式,快速公交相比其他公共交通技术经济优势明显,其系统关键技术需要一系列软硬件支持。公交专用道(路),车站设施、车辆装备、信息服务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整合,与保障体系等是其核心组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城市交通具体情况,建立并逐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快速公交系统,以期提高公交运营速度与整体服务水平,进而从根本上改善整个交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中国 居民生活水平 汽车保有量 发展 国民经济 增加 快速公交系统 交通流量 私人小汽车
下载PDF
长春市快速公交系统网络框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毅 赵淑芝 +1 位作者 丁秋实 刘苗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5年第6期106-109,115,共5页
快速公交系统具有“现代化、高等级、低费用、大容量”的特点,指出在我国大中城市实施该系统的优势,并结合《长春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项目,在对长春市公交运营现状及快速公交系统六个主要特征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长春市实现快速... 快速公交系统具有“现代化、高等级、低费用、大容量”的特点,指出在我国大中城市实施该系统的优势,并结合《长春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项目,在对长春市公交运营现状及快速公交系统六个主要特征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长春市实现快速公交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在长春市的主干道上构建“两纵两横”的“井”字型的城市公交专用道网络框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用车辆的选择、公交专用道的布设方案等,以期全面实现BRT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交优先 快速公交系统 公交专用道 轨道交通
下载PDF
快速公交专用道形式对其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蔡志理 张梦启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12年第3期11-15,24,共6页
选取包含有四段不同专用道形式的济南市BRT-3线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采集各区段和站间的运行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多元分析理论,对该线路中不同区段和站间的BRT车辆运行效率、该线路具有的车辆配置、信号配时以及道路基础条件的特点... 选取包含有四段不同专用道形式的济南市BRT-3线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采集各区段和站间的运行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多元分析理论,对该线路中不同区段和站间的BRT车辆运行效率、该线路具有的车辆配置、信号配时以及道路基础条件的特点对BRT运行效率的差异性,不同区段上交叉口停车延误和停靠站延误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实行部分交叉口有条件的BRT信号优先;优化行人街交叉口;实时调度控制车辆运行时间和距离等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公交 brt专用道 运行效率 速度特性 延误特性
下载PDF
我国城市快速公交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叶敏 赵杰 +1 位作者 赵一新 盛志前 《国外城市规划》 2006年第3期38-41,共4页
交通、环境与能源的巨大压力,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从理念逐步转变为政府的公共政策乃至具体行动。传统公交存在结构性缺陷,导致公交服务水平长期徘徊不前,已经成为持续提高公交分担率的瓶颈。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快速公交建设是全面提升... 交通、环境与能源的巨大压力,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从理念逐步转变为政府的公共政策乃至具体行动。传统公交存在结构性缺陷,导致公交服务水平长期徘徊不前,已经成为持续提高公交分担率的瓶颈。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快速公交建设是全面提升公交服务品质,满足现代居民出行多元化、高质化需求,构建城市居民合理出行方式结构,应对城市交通、环境和能源危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系统地进行城市快速公交适应性研究,提出快速公交规划建设指导标准,建设复合型的城市快速公交系统是我国城市快速公交发展的正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公交 常规公交 优先权 专有权 服务水平
下载PDF
西安快速公交建设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威 杨晓光 《城市公共交通》 2007年第10期32-34,共3页
针对快速公交这种"现代化、高等级、低费用、大容量"交通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在西安市的东西轴线玉祥门至朝阳门的主干路实施快速公交系统的具体构想,以及公交专用道的布设方案。最后阐述了布设站台方式以及与北大街十字相适应... 针对快速公交这种"现代化、高等级、低费用、大容量"交通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在西安市的东西轴线玉祥门至朝阳门的主干路实施快速公交系统的具体构想,以及公交专用道的布设方案。最后阐述了布设站台方式以及与北大街十字相适应的站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公交 公交专用道 建设模式
下载PDF
哈尔滨市开辟快速公交专线网络的可行性
17
作者 胡永举 陈美如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7年第5期74-76,共3页
通过对BRT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和特性分析,研究了BRT设置和实施的基本条件。从哈尔滨市公共交通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哈尔滨市设置快速公交专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哈尔滨市开辟快速公交专线网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brt系统 brt专用道 快速公交专线
下载PDF
车联网环境下的公交自适应优先方法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永胜 谭国真 +1 位作者 刘明剑 丁男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81-2186,共6页
针对现有公交优先系统中存在的反应滞后、不能够充分挖掘道路通行能力的问题,在车联网的背景下提出一个公交自适应优先(ABP)模型。首先,借助车联网强大的通信能力,利用时分复用的思想,设计了道路复用的控制规则,为普通公交虚拟出了一条... 针对现有公交优先系统中存在的反应滞后、不能够充分挖掘道路通行能力的问题,在车联网的背景下提出一个公交自适应优先(ABP)模型。首先,借助车联网强大的通信能力,利用时分复用的思想,设计了道路复用的控制规则,为普通公交虚拟出了一条专用道,实现了"空间优先";其次,使用实时获取的车辆到达数据取代历史数据作为交通需求,解决滞后的问题;最后,设计了公交优先的信号控制方法,通过插入短相位的方法让公交优先通行,实现了公交优先。使用VISSIM软件设计仿真实验对比ABP模型和传统模型,结果表明,ABP模型在不对社会车辆造成很大影响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公交的运行效率和路口的通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联网 公交优先 快速公交 车道时分复用 实时优化
下载PDF
中国快速公交系统发展简评 被引量:12
19
作者 Karl Fjellstrom 《城市交通》 2011年第4期30-39,共10页
过去6年中,中国有13个城市建设了长达350 km的快速公交(BRT)系统,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然而,无论是处于城市周边地区的BRT走廊,还是低需求量设计的中心地区走廊,这些BRT系统容量较小、客流需求处于中低水平。直到2010年2... 过去6年中,中国有13个城市建设了长达350 km的快速公交(BRT)系统,发展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然而,无论是处于城市周边地区的BRT走廊,还是低需求量设计的中心地区走廊,这些BRT系统容量较小、客流需求处于中低水平。直到2010年2月广州市BRT开通后,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变。从最早于1999年在昆明市实行的中央式公交专用车道开始,到2010年达到替代地铁水平的广州市BRT,阐述了BRT在中国的发展,指出其趋势为由固定线路运营向直达线路运营转变。最后,系统总结了中国各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BRT系统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公交 客流量 专用车道 中央式车站 brt车辆
下载PDF
昆明公交专用道研究
20
作者 周小建 程露 《华中建筑》 2009年第2期186-188,共3页
该文介绍了昆明快速公交发展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阐述了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必须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增添人性化的配套措施,并引进先进的公交运营机制。
关键词 公交专用道 公交优先 brt 昆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