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ter temperature induced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pawning of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in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1
作者 Mengzhen PAN Chi ZHANG +1 位作者 Yongjun TIAN Qinghuan ZH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620-1627,共8页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is a pelagic,neritic species that occurs in the Yellow Sea in high commercial value.The spawning period of this fast-growing species is controlled by water temperature...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is a pelagic,neritic species that occurs in the Yellow Sea in high commercial value.The spawning period of this fast-growing species is controlled by water temperature.Based on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otoliths from 145 young-of-the-year(YoY)S.niphonius collected by trawl in 2017,2018,and 2020,and the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spawning period in the northern Yellow Sea,and its relationship to water temperature were examined.We found that the spawning lasted from late April to late June but differed in year:in 2017 it occurred from April 23 to June 1 and peaked in early May,in 2018 it extended later from May 7 to June 29,and in 2020 from May 6 to June 22 and peaked later from late May to mid-June.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2017 corresponds with the earliest end of the spawning period and a lower growing degree-day(GDD,℃·day)of 383℃·day.In 2018,slower warming corresponds with a longer spawning period,and a GDD spawning period of 506℃·day.Rapid warming in late 2020 corresponds with a spawning peak,and a GDD spawning temperature of 448℃·day.Despite differences in spawning period,the water temperature when spawning commenced was 10-12℃.Therefore,water temperature i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the spawning period,affecting both the starting and the ending of spawning.This study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wning dynamics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of S.niphonius,and how these might change in environments subject to increased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olith microstructure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spawning period yellow sea water temperature
下载PDF
黄海南部春季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渔场海洋学特征与渔期渔场分布 被引量:20
2
作者 袁杨洋 叶振江 +2 位作者 刘群 任一平 杨永桓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6-510,共5页
以国家"973"项目资料和历史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黄海南部水域渔业海洋学特征、蓝点马鲛洄游行为及与渔场形成、渔期更迭关系。侧重分析2006和2007年春季水温年际变化对蓝点马鲛渔场、渔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2006年冷春... 以国家"973"项目资料和历史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黄海南部水域渔业海洋学特征、蓝点马鲛洄游行为及与渔场形成、渔期更迭关系。侧重分析2006和2007年春季水温年际变化对蓝点马鲛渔场、渔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2006年冷春,2007年黄海南部水域升温较早,渔汛盛期出现于4月25日,较2006年的5月1日左右明显提前,10℃等温线分布是早春南黄海蓝点马鲛鱼群分布与形成渔场的重要因子,而密集中心渔场往往出现于5月初;文中还讨论了南黄海大沙和吕泗渔场的性质特征,以期为蓝点马鲛渔情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南部 春季 蓝点马鲛 渔场海洋学
下载PDF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niphonius)大网目流刺网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建成 李显森 +3 位作者 都松军 孙中之 孙珊 尤宗博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73,共10页
在对黄渤海区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流刺网进行10种网型主要参数分析和筛选的基础上,2013年4月10日—5月15日,使用鲁昌渔64068渔船在黄海中南部对蓝点马鲛大网目流刺网网片做了4种规格网目尺寸的优化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20... 在对黄渤海区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流刺网进行10种网型主要参数分析和筛选的基础上,2013年4月10日—5月15日,使用鲁昌渔64068渔船在黄海中南部对蓝点马鲛大网目流刺网网片做了4种规格网目尺寸的优化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20 mm网目尺寸的网片渔获尾数和重量最大,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为0.1696尾/片·日和373.78 g/片·日,渔获效果优于110、115、125 mm的网目。2015年4月12日—5月27日,使用鲁昌渔64068和鲁莱州渔66287渔船分别在黄海中南部、烟威外海、莱州湾海域对蓝点马鲛大网目流刺网主要参数做了网型优化对比实验。结果显示,鲁昌渔64068渔船使用120 mm网目尺寸网型捕获的蓝点马鲛平均叉长为764.18 mm,最大个体叉长为1000 mm,最小个体叉长为490 mm;平均重量为3623.27 g,最大重量为7500 g,最小重量为850 g;CPUE分别为0.1379尾/片·日和517.65 g/片·日。鲁莱州渔66287渔船使用122 mm网目尺寸网型捕获的蓝点马鲛平均叉长为780.47 mm,最大个体叉长为910 mm,最小个体叉长为600 mm;平均重量为4065.17 g,最大重量为7400 g,最小重量为2000 g;CPUE分别为0.0778尾/片·日和283.35 g/片·日。120 mm网目尺寸网型的渔获效果优于122 mm网目尺寸的网型,春季捕捞大个体蓝点马鲛的流刺网网目尺寸以120 mm左右适合当前的蓝点马鲛群体组成。120 mm网目优化网型主要参数为:渔具主尺度33.00 m×18.54 m,网衣规格500目×175目,网目尺寸为120 mm,网线材料为直径0.48 mm的尼龙单丝(PAM),横向缩结系数为0.55,静浮力配备为267.9 g/m,浮沉比为1.768∶1。120 mm网目优化网型的另一特点为通过缩小上缘网网目尺寸,用上缘网替代上缘纲和浮子纲2根纲索,既保持了渔具主要结构和性能不变,又节约了渔具材料。设计方法为:上缘网的网目尺寸=主网衣网目尺寸×主网衣横向缩结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流刺网 大网目 参数 优化
下载PDF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两种Wap65基因克隆及蛋白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丹妮 郑春静 +1 位作者 江婷佳 刘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2-1060,共9页
采用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获取了蓝点马鲛Wap65-1和Wap65-2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长度分别为1659 bp和1725 bp,各自编码426和436个氨基酸。通过Clust W同源性及进化树分析表明:蓝点马鲛Wap65-1与Wap65-2基因的同源性为60%,处于不同的分支... 采用同源克隆及Race技术获取了蓝点马鲛Wap65-1和Wap65-2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长度分别为1659 bp和1725 bp,各自编码426和436个氨基酸。通过Clust W同源性及进化树分析表明:蓝点马鲛Wap65-1与Wap65-2基因的同源性为60%,处于不同的分支上。进一步对该鱼的幼体进行热诱导,通过q RT-PCR分析表明:两种基因在高温诱导下均有上调,而Wap65-2基因上调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此基础上,构建两种基因冷休克表达系统,成功实现了两种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而且发现Wap65-2对高温胁迫下E.coli BL21(DE3)的存活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蓝点马鲛耐热品种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Wap65 基因克隆 表达 功能研究
下载PDF
基于环境因子的东海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隋芯 汪金涛 陈新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东海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种群动态易受海洋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其资源评估和管理中需要考虑海洋环境条件的作用。假设马鲛鱼产卵场最适海表温度10~19℃(Suitable SST,Tsui)范围会影响种群环境容纳量(K),因此分别使用产卵季... 东海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种群动态易受海洋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其资源评估和管理中需要考虑海洋环境条件的作用。假设马鲛鱼产卵场最适海表温度10~19℃(Suitable SST,Tsui)范围会影响种群环境容纳量(K),因此分别使用产卵季3月最适表温范围比值(T_(sui-Mar))、4月最适表温范围比值(T_(sui-Apr))和3、4月份最适表温范围比值的平均值(T_(sui-Ave))作为剩余产量模型的环境因子,构建三种基于环境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environmentally dependent surplus production,EDSP),分别为T_(sui-Mar)-EDSP、T_(sui-Apr)-EDSP和T_(sui-Ave)-EDSP,利用贝叶斯估计模型参数,结果显示T_(sui-Mar)、T_(sui-Apr)、T_(sui-Ave)三个基于环境因子的EDSP模型偏差信息标准(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DIC)值小于传统的剩余产量模型的DIC值,其中T_(sui-Ave)-EDSP模型DIC值最小,精度最高,估计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的范围为8.125×10^(6)~8.371×10^(6)t,资源量(biomass)范围是1.429×10^(6)~1.455×10^(6)t,从1994年到2015年,马鲛鱼的捕捞死亡率远低于目标死亡率(F_(tar))和MSY水平捕捞死亡率(F_(MSY)),种群资源量高于MSY水平资源量(B_(MSY))。东海马鲛鱼没有被过度捕捞或未发生过度捕捞,基于EDSP模型中的管理参考点更为保守,建议日后东海马鲛鱼的种群评估和管理应考虑产卵场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鲛鱼 剩余产量模型 产卵场环境因子 东海
下载PDF
Combining otolith elemental signatures with multivariate analytical models to verify the migratory pattern of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Scomberomorus niphoniu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被引量:1
6
作者 Xindong Pan Zhenjiang Ye +4 位作者 Binduo Xu Tao Jiang Jian Yang Jiahua Cheng Yongjun Ti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54-64,共11页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Scomberomorus niphonius,is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highly migratory species that is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region.However,its life history and migratory patte...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Scomberomorus niphonius,is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highly migratory species that is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region.However,its life history and migratory patterns are only partially understood.This study used otolith chemistry to investigate the migratory pattern of S.niphoniu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an important fishing ground.Transverse sections of otoliths from 15 age-1 spawning or spent individuals,comprising up to one complete migration cycle,were analyzed from the core to the margin by using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The ratios of the element to Ca were integrated with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to produce age-related elemental profiles.Combining multielemental analysis of otolith composition with multivariate analytical models,we quantified structural changes in otolith chemistry profiles.Results revealed there were diverse changing patterns of otolith chemistry profiles for detected elements and the elements of Na,Mg,Sr and Ba were important for the chronological signal.Five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chronological clustering,representing the five life stages from the early stage to the spawning stage.Variation of Ba:Ca ratio was most informative,showing a step-decreasing pattern in the first four stages and a rebound in the spawning stage.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zed migratory pattern of S.niphonius:hatching and spending their early life in the coastal sandy ridges system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migrating northeastward and offshore for feeding during juvenile stage,aggregating in early October and migrating outward to the Jeju Island for wintering,and returning to the coastal waters for spawning.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value of life-history related otolith chemistry profiles combined with multivariate analytical models was a means to verify the migration patterns of S.niphonius at regional scale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fisherie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olith chemistry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migratory pattern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 southern Yellow Sea
下载PDF
油酸对鲅鱼肌浆蛋白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王友军 周李美佳 +4 位作者 赵阳美瑾 敖成翔 刘静宜 赵慧 卢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39-246,共8页
为研究油酸(oleic acid,OA)对鲅鱼肌浆蛋白(sarcoplasmic proteins,SP)的诱导作用,采用不同浓度(0~40 mmol/L)的OA处理鲅鱼肌浆蛋白,分析对SP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OA浓度的升高,SP中羰基含量随之显著上升(P... 为研究油酸(oleic acid,OA)对鲅鱼肌浆蛋白(sarcoplasmic proteins,SP)的诱导作用,采用不同浓度(0~40 mmol/L)的OA处理鲅鱼肌浆蛋白,分析对SP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OA浓度的升高,SP中羰基含量随之显著上升(P<0.05),总巯基含量随之显著下降(P<0.05);表面疏水性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发现,OA可以引起SP的疏水基团暴露和去折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反映出OA造成SP聚合物的形成,并通过内源荧光光谱分析发现OA引起SP二硫键交联;最终导致SP溶解度减小、浊度随之增大,说明OA影响SP结构并导致鲅鱼SP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鲅鱼 肌浆蛋白 油酸 结构 理化特性
下载PDF
不同干制方式对蓝点马鲛脂肪氧化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崔柯鑫 孙永 +7 位作者 佟利惠 于莹 张晋 王明丽 付运红 周德庆 王大军 刘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0,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干制方式对水产品脂肪氧化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以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为原料,采用热风干制、冷风干制和传统自然晾晒法制得对应实验组样品。测定了原料和不同实验组样品的水分质量分数、pH、脂肪含量... 为探究不同干制方式对水产品脂肪氧化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以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为原料,采用热风干制、冷风干制和传统自然晾晒法制得对应实验组样品。测定了原料和不同实验组样品的水分质量分数、pH、脂肪含量、酸价(Acid value,AV)、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等指标。结果显示:三种干制方式制得的样品的水分质量分数均在30%左右;pH始终保持在6以上;冷风干制组的AV、POV和MDA含量整体较低(P<0.05);热风干制组中脂肪含量下降最多,AV含量最高,POV和MDA含量显著低于自然晾晒组(P<0.05);自然晾晒组中AV含量最低,POV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干制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显著(P<0.05),其中自然晾晒组下降最为明显。原料和干制样品中共检出了8大类12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由醛类、醇类和酯类构成。经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对风味的累计贡献率达99.9%,其中自然晾晒组的总体评分最高。结果表明干制方式对蓝点马鲛的脂肪氧化程度和风味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自然晾晒组风味更佳。本研究为传统的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转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蓝点马鲛 脂肪氧化 挥发性风味物质 干制方式
下载PDF
鲅鱼副产物中产蛋白酶微生物的分离与表征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宗敏 王辛禹 +5 位作者 白桦 李赫 彭林 闫洪波 朱兰兰 王彦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 以鲅鱼副产物为实验材料,定向筛选高产蛋白酶的野生菌株。方法 以脱脂牛奶培养基对鲅鱼副产物中的产蛋白酶微生物进行初筛,采用福林酚方法对各菌株产蛋白酶的活力进行测定,复筛出具有高产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的野生菌株,并通过... 目的 以鲅鱼副产物为实验材料,定向筛选高产蛋白酶的野生菌株。方法 以脱脂牛奶培养基对鲅鱼副产物中的产蛋白酶微生物进行初筛,采用福林酚方法对各菌株产蛋白酶的活力进行测定,复筛出具有高产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的野生菌株,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16S rDNA测序分析)对高产蛋白酶菌株进行物种鉴定。进一步通过测定高产菌发酵过程中的菌株浓度和蛋白酶活力,分析菌株随发酵时间的生长情况和产酶动力学。结果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初步筛选获得8株具有蛋白酶活性的菌株,进一步复筛发现两株菌Z3和Z8菌株产蛋白酶的能力较强[碱性蛋白酶活力分别为(393.87±19.69)、(358.87±17.94)U/mL;中性蛋白酶活力分别为(344.87±17.24)、(291.20±14.56)U/mL]。经分子生物学测序比对分析菌株Z3和Z8分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对两株菌的生产情况和产酶能力进行研究,发现两株菌的产酶模式均为部分生长偶联型,枯草芽孢杆菌Z3菌株合成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的能力优于蜡样芽孢杆菌Z8。结论 本研究从鲅鱼副产物中定向分离得到2株产蛋白酶的野生菌株,在基础发酵培养基上展现出较好的产蛋白酶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鲅鱼副产物 蛋白酶活性 产酶能力 枯草芽孢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马鲛鱼内脏抗氧化肽泡腾片制备工艺及其质量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薛雅茹 陈紫红 黄茂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4-251,共8页
由于抗氧化肽具有苦味、易吸湿、不易保存、加工过程中容易丧失活性等特点限制其应用范围,为了丰富其产品形式,本文对马鲛鱼内脏抗氧化肽泡腾片的制备工艺进行探究及质量评价。本研究以感官评分、崩解时限、pH及发泡量为指标,通过单因... 由于抗氧化肽具有苦味、易吸湿、不易保存、加工过程中容易丧失活性等特点限制其应用范围,为了丰富其产品形式,本文对马鲛鱼内脏抗氧化肽泡腾片的制备工艺进行探究及质量评价。本研究以感官评分、崩解时限、pH及发泡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泡腾片的制备工艺,采用直接压片法制备泡腾片。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酸碱比例1:0.88、甜菊糖苷添加量1.55%、PEG6000添加量10.70%、抗氧化肽粉添加量20%、酒石酸添加量26.60%、碳酸氢钠添加量23.40%、PVP-K30添加量4%、麦芽糊精添加量13.75%。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3次验证试验,得到马鲛鱼内脏抗氧化肽泡腾片的感官评分为(4.615±0.012)分,其崩解时限、片重差异、pH、发泡量、硬度及脆碎度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对泡腾片的质量要求,DPPH·清除率为85.17%±0.07%。泡腾片颜色呈淡黄色,表面光滑,酸甜适宜,冲调后澄清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鲛鱼内脏 抗氧化肽 泡腾片 制备工艺 响应面
下载PDF
马鲛鱼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的制备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1
作者 詹炜君 金星鹏 +1 位作者 陈俪锟 陈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78-287,共10页
目的 探究马鲛鱼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制备的最佳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以马鲛鱼为原料,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采用超声辅助酶法制备,并筛选最佳反应用酶;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以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为响应... 目的 探究马鲛鱼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制备的最佳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以马鲛鱼为原料,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采用超声辅助酶法制备,并筛选最佳反应用酶;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以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为响应值,优化得到酶解最优条件。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等方法测定膜分离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最佳反应用酶为复配的中性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1:1, m:m)。优化所得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0℃,加酶量为0.2%, pH为7.0。在此条件下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37.49%,与回归理论模型基本符合。3个组分的膜分离物中,相对分子量小于1 kDa的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性能力最强。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抗氧化性良好,为工业化制备马鲛鱼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鲛鱼 酶解 超声 黄嘌呤氧化酶
下载PDF
黄海蓝点马鲛mtDNA D-loop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姜艳艳 孔晓瑜 +2 位作者 喻子牛 庄志猛 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7-183,共7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山东半岛南岸水域的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群体(n=20)的mtDNA D-loop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小约为500 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得到了410bp的核苷酸片段(除去引物及部分...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山东半岛南岸水域的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群体(n=20)的mtDNA D-loop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小约为500 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得到了410bp的核苷酸片段(除去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用Genedoc软件进行排序比较,在这2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54个变异位点,包括2个碱基缺失、1个碱基插入、43个转换位点、7个颠换位点及2个转换与颠换同时存在的位点。运用MEGA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据此构建了UPGMA和NJ系统树。用DNASP软件计算出的多态位点数(S)为54、核苷酸多样性(P_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0271和11.047。研究结果表明,蓝点马鲛的mtDNA D-loop基因个体变异程度较大,适合于群体内及群体间不同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MTDNA D—1oo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19
13
作者 宋超 王宇坛 +5 位作者 刘尊雷 张辉 林昱 姜亚洲 李圣法 林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7-1204,共8页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I~X),以方形网(网口为1m×2m,...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I~X),以方形网(网口为1m×2m,网目1.0mm)采集象山港水域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同时利用CTD采集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等数据。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出现时间为4月初至6月初,鱼卵的丰度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4月中旬至5月初为高峰期。仔稚鱼出现时间相对滞后且提前结束,持续时间短,集中在5月初至5月中旬。鱼卵和仔稚鱼主要分布于港口和港中部水域,其中鱼卵、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空间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较深水域,而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主要分布在较浅的近岸水域。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均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5-19℃,最适表层盐度范围为25.5-26.0,分布水深为15-30m。仔稚鱼仅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8—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象山港 鱼卵 仔稚鱼
下载PDF
固定化鲅鱼乙酰胆碱酯酶的制备及部分性质测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孟范平 何东海 +4 位作者 朱小山 马冬冬 杨正先 YANG Zheng-Xian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67-1071,共5页
酶的固定化是酶传感器制备过程中重要的1个环节。研究采用直接共价法固定鲅鱼乙酰胆碱酯酶(AChE)。制备方法为:0.1g CNBr活化的Sepharose 4B凝胶用1mmol/L的HCl充分溶胀后,与活力为10U的AChE溶液混合,于4℃下150r/min振荡8h。所制备的... 酶的固定化是酶传感器制备过程中重要的1个环节。研究采用直接共价法固定鲅鱼乙酰胆碱酯酶(AChE)。制备方法为:0.1g CNBr活化的Sepharose 4B凝胶用1mmol/L的HCl充分溶胀后,与活力为10U的AChE溶液混合,于4℃下150r/min振荡8h。所制备的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较高(96%),对pH值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均优于非固定化酶;在3个月保存期内,前者的活力损失13%,而后者的活力则下降89%。这说明固定过程能够大大提高AChE的抗逆性和保持酶活力的稳定,有利于酶传感器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AChE) 鲅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 固定化 Sepharose4B
下载PDF
黄海、东海蓝点马鲛群体的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水柏年 孙希福 +1 位作者 韩志强 高天翔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5-451,共7页
对采自黄海北部(东营、威海)、东海(舟山、宁波、温州)的5个蓝点马鲛群体(共157尾)和广州的1个斑点马鲛群体(20尾)的个体进行了形态特征测定,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与... 对采自黄海北部(东营、威海)、东海(舟山、宁波、温州)的5个蓝点马鲛群体(共157尾)和广州的1个斑点马鲛群体(20尾)的个体进行了形态特征测定,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在吻至胸鳍起点/叉长(SP/FL)、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叉长(VA/FL)、胸鳍鳍条及鳃耙数上存在差异;斑点马鲛与蓝点马鲛所有的形态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群体间差异系数均小于1.28,根据M 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其群体间差异仍属于种内不同地理群体的差异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2.32%、11.92%、7.67%,累计贡献率为51.91%。前两个主成分的分布图显示出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已经有所分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蓝点马鲛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黄海与东海群体之间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形态特征 单因子方差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3 位作者 林昱 凌建忠 刘尊雷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探讨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耳石形态学特征,实现以耳石形态学方法科学划分蓝点马鲛种群,依据2016年4~7月在象山港采集的113 ind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102对矢耳石尺寸参数,计算出了环率、圆度、椭圆率、矩形趋近率、纵横... 为探讨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耳石形态学特征,实现以耳石形态学方法科学划分蓝点马鲛种群,依据2016年4~7月在象山港采集的113 ind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102对矢耳石尺寸参数,计算出了环率、圆度、椭圆率、矩形趋近率、纵横比、形态因子、半径比和面密度等8个耳石形态指标;运用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非参数多维标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研究了象山港蓝点马鲛耳石形态的个体差异。结果显示,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左、右耳石以及雌、雄个体间的耳石形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年龄组间的耳石形态差异显著(P<0.05),年龄组两两之间耳石形态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以耳石形态学方法判别蓝点马鲛种群需要考虑样本的年龄因素,以同一年龄的繁殖群体为宜;造成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不同年龄组耳石形态差异的可能原因,一是同一种群或群系蓝点马鲛的耳石形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相对变化,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二是象山港是多个蓝点马鲛种群或地理群系共同的产卵场,年龄组间的差异来源于群体间的耳石形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蓝点马鲛 耳石 形态
下载PDF
耳石形态在黄海蓝点马鲛群体鉴别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英俊 叶振江 +1 位作者 杨永桓 孟晓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55-158,共4页
以耳石长宽比(L/K)、长短叉长比(L_1/L_2)、长短叉宽比(K_1/K_2)、长叉长宽比(L_1/K_1)、短叉长宽比(L_2/K_2)、长叉长与缺口距比(L_1/N)、鱼体叉长(H)与耳石重量比(H/W)为形态学分析参数,比较了黄海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 nius... 以耳石长宽比(L/K)、长短叉长比(L_1/L_2)、长短叉宽比(K_1/K_2)、长叉长宽比(L_1/K_1)、短叉长宽比(L_2/K_2)、长叉长与缺口距比(L_1/N)、鱼体叉长(H)与耳石重量比(H/W)为形态学分析参数,比较了黄海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 nius)不同群体间耳石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吕泗3个批次样品间耳石形态无显著性差异,赣榆群体与吕泗及胶南群体在个别形态指标上呈显著性差异,吕泗和胶南群体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显示吕泗群体与胶南群体、赣榆群体间的欧氏距离分别为3.09和3.38,赣榆群体与胶南群体间的欧氏距离为4.59。吕泗群体与胶南群体间距离较近。结果表明耳石形态学分析是鱼类群体鉴别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耳石形态 群体鉴别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蓝点马鲛中砷化学形态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陈发荣 郑立 +3 位作者 王志广 孙杰 韩力挥 王小如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75-1678,共4页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CE)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分析检测砷胆碱(AsC)、砷甜菜碱(AsB)、As(Ⅲ)、二甲基砷酸(DMA)、甲基砷酸(MMA)和 As(Ⅴ)六种形态砷化合物的方法。结果表明,六种砷化合物在20 min内即...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CE)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分析检测砷胆碱(AsC)、砷甜菜碱(AsB)、As(Ⅲ)、二甲基砷酸(DMA)、甲基砷酸(MMA)和 As(Ⅴ)六种形态砷化合物的方法。结果表明,六种砷化合物在20 min内即可得到有效分离,各砷形态在2.0~50.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6,检出限为0.10~1.08μg·L^-1,5次平行测定中,六种砷化合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0%~7.0%。利用该方法成功对市售蓝点马鲛中砷化合物进行了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3%~98%,发现蓝点马鲛中的砷主要以AsB形式存在。该方法具有稳定性好、样品消耗量少、快速、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其他生物样品中不同砷化合物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形态分析 砷化合物 蓝点马鲛
下载PDF
黄渤海蓝点马鲛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邱盛尧 叶懋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63-470,T001,共9页
根据1960-1993年在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渔业生产和调查中收集的19096尾蓝点马鲛样品,进行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卵巢成熟度依据外部形态观察、切片镜检、卵内结构分析、卵径测量和成熟系数计算等分为Ⅰ-Ⅵ期;性腺周年内成熟一... 根据1960-1993年在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渔业生产和调查中收集的19096尾蓝点马鲛样品,进行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卵巢成熟度依据外部形态观察、切片镜检、卵内结构分析、卵径测量和成熟系数计算等分为Ⅰ-Ⅵ期;性腺周年内成熟一次,并存在发育、成熟、产卵后和恢复阶段;产卵期为5—7月,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由南至北逐渐推迟;性成熟年龄因捕捞强度增加而提前,明显分为70年代后期为界的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2龄开始成熟,后阶段1龄即性成熟;雌性最小性成熟叉长和体重分别为395mm和495g,雄性分别为360mm和355g;性比为50.2:49.8因年龄和不同生活阶段而异,2龄前和越冬期间雄性为多,3龄后和生殖季节雌性为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繁殖生物学 鱼类 黄海 渤海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中国沿海蓝点马鲛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7
20
作者 曹艳 章群 +2 位作者 宫亚运 吕金磊 杨喜书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85-493,共9页
为了解中国沿海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遗传背景以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对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的6个群体76 ind蓝点马鲛线粒体COI基因712 bp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Gen Bank中下载的9条南海蓝点马鲛... 为了解中国沿海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遗传背景以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对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的6个群体76 ind蓝点马鲛线粒体COI基因712 bp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Gen Bank中下载的9条南海蓝点马鲛序列,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和历史动态。共检测到21个变异位点,17个单倍型,总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样性(Hd=0.702±0.044)和低核苷酸多样性(π=0.002 8±0.000 2)的特点,其中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蓝点马鲛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Hd:0.695~0.816,π:0.002 7~0.003 3),而南海群体明显偏低(Hd=0.442±0.145,π=0.001 7±0.000 6),推测是由于黄海和东海是中心分布区,而南海是边缘分布区的缘故。AMOVA分析结果显示,群体间(-6.27%^-1.52%)不存在变异,群体内个体间(101.52%~106.56%)的变异是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138~0.040(P>0.05),遗传距离N_m值为-81.145^-4.134、11.876~146.559,均大于4或小于0,表明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不同海域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这可能与蓝点马鲛分布范围广、具长距离迁移能力、产卵和越冬时均可发生洄游以及鱼卵具漂浮性且为多次性产卵类型等原因有关。聚类分析的邻接树与单倍型网络图上出现的2个分支均在更新世晚期发生过种群快速扩张事件,但蓝点马鲛总体在数据上未呈现出种群扩张现象,可能是2个分支的叠加造成整体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图呈现多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线粒体COI序列 遗传多样性 中国沿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