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tomatic DNA sequencing for electrophoresis gels using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n-Der Lee Chung-Hsien Huang +1 位作者 Neng-Wei Wang Chin-Song Lu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8期523-528,共6页
DNA electrophoresis gel i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ly experimental technique and DNA sequencing can be defined by it. Traditionally, it is time consuming for biologists to exam the gel images by their eyes and often ha... DNA electrophoresis gel is an important biologically experimental technique and DNA sequencing can be defined by it. Traditionally, it is time consuming for biologists to exam the gel images by their eyes and often has human errors during the process. Therefore, automatic analysis of the gel image could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that is usually ignored by human expert. However, basic tasks such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nes in a gel image, easily done by human experts, emerge as problems that may be difficult to be executed automatically. In this paper, we design an automatic procedure to analyze DNA gel images using various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Firstly, we employ an enhanced fuzzy c-means algorithm to extract the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DNA gel images and exclude the undesired background. Then, Gaussian function is utilized to estimate the location of each lane of A, T, C, and G on the gels images automatically. Finally, the location of each band on the gel image can be detected accurately by tracing lanes, renewing lost bands, and eliminating repetitive b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SEQUENcING FUZZY c-MEANS Algorithm
下载PDF
TET2重塑CXCR4 DNA甲基化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自噬、炎症反应及凋亡的影响
2
作者 毛山 周明 +2 位作者 段班燕 曹政 李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9期1579-1584,共6页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内皮细胞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对趋化因子受体4(CXCR4)DNA甲基化的影响以及对AMI小鼠心肌组织自噬、炎症反应及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为临床探究AMI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周龄...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内皮细胞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TET2)对趋化因子受体4(CXCR4)DNA甲基化的影响以及对AMI小鼠心肌组织自噬、炎症反应及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为临床探究AMI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50只,制备AMI模型,尾部注射TET2、CXCR4过表达质粒;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TET2、CXCR4、微管相关蛋白3(LC3)、P6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关联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表达;甲基化检测CXCR4 DNA甲基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心肌组织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各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内TET2、CXCR4均表达上调,TET2、CXCR4均在心肌组织内过表达,TET2过表达促进CXCR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TET2 mimic组CXCR4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程度降低,CXCR4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自噬蛋白LC3、抑制细胞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炎性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自噬蛋白P62、促细胞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T2、CXCR4过表达进一步下调LC3、Bcl-2蛋白表达,上调炎性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P6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TET2、CXCR4二者联合体现出最低LC3、Bcl-2蛋白表达,最高炎性因子IL-6、TNF-α、IL-1β水平以及P6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发展中,TET2通过降低CXCR4 DNA甲基化,促进CXCR4基因表达,进而抑制AMI小鼠心肌组织自噬,上调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程度,促进疾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 趋化因子受体4 dna甲基化 自噬 炎症反应 凋亡
下载PDF
基于点击化学和非巯基DNA修饰纳米金的维生素C检测
3
作者 刘伟 张玉环 史玉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09-116,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点击化学和非巯基DNA修饰的叠氮纳米金的可视化维生素C(vitaminC,VC)检测方法。方法用一端有多个腺嘌呤核苷酸的非巯基DNA修饰纳米金,再与一端有叠氮基的互补链杂交,形成表面暴露出叠氮基团的叠氮纳米金。在VC的存在下,...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点击化学和非巯基DNA修饰的叠氮纳米金的可视化维生素C(vitaminC,VC)检测方法。方法用一端有多个腺嘌呤核苷酸的非巯基DNA修饰纳米金,再与一端有叠氮基的互补链杂交,形成表面暴露出叠氮基团的叠氮纳米金。在VC的存在下,将Cu^(2+)还原成Cu^(+),催化叠氮纳米金与三炔丙基胺发生点击化学反应,使叠氮纳米金聚集,引起光谱和颜色的变化。通过光谱和颜色的变化进行VC检测。结果在pH为7、Cu^(2+)浓度为100μmol/L、三炔丙基胺浓度为3μmol/L和反应时间12 min的最优条件下,用分光光度计检测VC的检出限为0.042mg/L,目视的检出限为0.05mg/L。该方法成功用于饮料中VC的测定,呈现了良好的回收率,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结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超灵敏的VC检测方法,可用于VC的微量可视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法 维生素c 纳米金 点击化学 非巯基dna
下载PDF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与血浆游离DNA联合检测在烧伤患者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究
4
作者 冉绍云 余秉贤 王一童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4期2341-2344,共4页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血浆游离DNA联合检测在烧伤患者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脓毒症,将出现脓毒症的烧伤患者纳入脓毒症组(n=2...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血浆游离DNA联合检测在烧伤患者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脓毒症,将出现脓毒症的烧伤患者纳入脓毒症组(n=27),未出现脓毒症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33),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PCT、CRP、血浆游离DNA水平差异,并分析PCT、CRP、血浆游离DNA联合检测烧伤患者脓毒症的诊断效能。结果脓毒症组的PCT、CRP与游离DNA均高于对照组(P<0.05);PCT、CRP、血浆游离DNA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高于PCT、CRP、血浆游离DNA单一检测(P<0.05);PCT、CRP、血浆游离DNA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和准确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CRP和血浆游离DNA联合检测在烧伤患者脓毒症早期诊断中具备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游离dna 烧伤 脓毒症
下载PDF
C-TIRADS联合cfDNA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价值及临床效用评价
5
作者 侯婷婷 夏燕妮 张红伟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8期2736-2740,共5页
目的 探讨中国超声甲状腺结节恶性危险分层指南(C-TIRADS)联合循环游离DNA(cfDNA)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价值及临床效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于我院甲状腺外科有明确病理结果的39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结... 目的 探讨中国超声甲状腺结节恶性危险分层指南(C-TIRADS)联合循环游离DNA(cfDNA)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价值及临床效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于我院甲状腺外科有明确病理结果的39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结节303例(良性组),恶性结节92例(恶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超声征象、C-TIRADS评分、cfDNA,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TIRADS评分、cfDNA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价值,采用OR危险度分析C-TIRADS、cfDNA与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关系,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分析不同鉴别诊断方案的临床效用。结果 恶性组有甲状腺癌家族史患者多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超声征象垂直位、极低回声、微钙化、边缘模糊或不规则或甲状腺外侵犯、实性表现患者多于良性组,彗星尾伪像患者少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C-TIRADS评分、cfDNA高于良性组(P<0.05);ROC分析显示,C-TIRADS、cfDNA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AUC分别为0.843、0.812、0.939,C-TIRADS联合cfDNA的AUC大于C-TIRADS、cfDNA(P<0.05);OR危险度分析显示,C-TIRADS≥4分患者甲状腺结节恶性的风险是<4分患者的12.496倍(P<0.05);cfDNA≥63.70 ng/ml患者甲状腺结节恶性的风险是<63.70 ng/ml患者的9.863倍(P<0.05);绘制DCA曲线显示,C-TIRADS、cfDNA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均具有正向的临床净获益,且采用C-TIRADS联合cfDNA鉴别诊断时,临床效用进一步提高。结论 C-TIRADS联合cfDNA能相互弥补,提高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用,为临床鉴别恶性结节提供了一个无创、准确、便捷的方案,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超声甲状腺结节恶性危险分层指南 cfdna 甲状腺结节 鉴别诊断价值 临床效用
下载PDF
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
6
作者 高天翔 张浩博 +1 位作者 王晓艳 陈治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为探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用于中国团扇鳐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同时开展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实验将中国团扇鳐与其同属汤氏团扇鳐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Primer Express 3.0... 为探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用于中国团扇鳐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同时开展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实验将中国团扇鳐与其同属汤氏团扇鳐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Primer Express 3.0软件设计中国团扇鳐特异性引物与Taq Man探针。在舟山朱家尖近海设计了A、B、C共3个定置网调查站位,定期收集中国团扇鳐样品。于2017年12月19日、2018年4月13日和2018年7月14日分别采集水样(站位A、B1、B2、C1、C2、D),开展eDNA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水温和采样点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站位、不同时间的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不同,水样采集点对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的影响极显著,不同采样点eDNA在不同季节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eDNA检测技术灵敏度高,水温、底质和水深对中国团扇鳐的分布皆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其他海域的中国团扇鳐e DNA追踪监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团扇鳐 环境dna E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 TAQMAN 微滴式数字PcR
下载PDF
硒和维生素C对氟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夏涛 王爱国 +3 位作者 余日安 肖登峰 林青 杨克敌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目的 研究氟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以及硒和维生素C对氟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氟 (F)组、氟 +硒 (F +Se)组、氟 +维生素C(F +VC)组分别用NaF 15 0mg/L、NaF 15 0mg/L +Na2 SeO35mg/L、NaF 15 0mg/L +VC 10 0 0mg/L喂... 目的 研究氟对大鼠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以及硒和维生素C对氟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氟 (F)组、氟 +硒 (F +Se)组、氟 +维生素C(F +VC)组分别用NaF 15 0mg/L、NaF 15 0mg/L +Na2 SeO35mg/L、NaF 15 0mg/L +VC 10 0 0mg/L喂养雄性SD大鼠 4周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SCGE)检测肝细胞DNA的损伤率。结果 F组肝细胞DNA损伤率 (44 .8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9.40 % ) ;而F +Se组(12 .60 % )和F +VC组 (14.60 % )的DNA损伤率明显低于F组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过量氟摄入可导致大鼠肝细胞DNA损伤 ,而适量的硒和维生素C对氟致DNA损伤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dna损伤 维生素c 鼠肝 肝细胞dna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损伤率 损伤作用 SD大鼠 拮抗作用 对照组 过量氟
下载PDF
囊虫病诊断用抗原编码cDNA的分子克隆 被引量:62
8
作者 孙树汉 王俊霞 +3 位作者 陈蕊雯 陆惠萍 彭郁葱 王朝霞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 :克隆与分析囊虫病诊断用抗原及其编码基因。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 ,构建来源于猪囊尾蚴 m RNA的 c DNA文库。以囊虫病患者、囊虫病病猪的血清为探针从 c DNA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克隆。结果 :获得人、猪共同抗原 2个 (分子量分别为 ... 目的 :克隆与分析囊虫病诊断用抗原及其编码基因。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 ,构建来源于猪囊尾蚴 m RNA的 c DNA文库。以囊虫病患者、囊虫病病猪的血清为探针从 c DNA文库中筛选出目的克隆。结果 :获得人、猪共同抗原 2个 (分子量分别为 2 8k Da和 18k Da) ,人特异性抗原和猪特异性抗原各 1个 (分子量为 34 k Da、 14k Da)。这些抗原的编码克隆分别命名为λc C1、λc C2、λc H1及 λc P1。c C1c DNA含有编码 2 8k Da的人、猪共同抗原的完整基因 ,全长 10 70 bp,起始密码 ( ATG)从自 2 2 bp,终止密码 ( TGA)结于 74 7bp,长为 74 7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由 2 4 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其理论推导分子量为 2 7.36k Da。结论 :以 c C1等融合蛋白为诊断用抗原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较理想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 抗原多肽 分子克隆
下载PDF
杜氏利什曼原虫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8
9
作者 敬保迁 胡孝素 +1 位作者 陈建平 刘洪斌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70-372,共3页
目的 :建立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 ,以获取个体基因表达产物和研究基因结构。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 m RNA为模板 ,体外合成 c DNA,以噬菌体λgt11DNA为载体构建文库。结果 :共获 2× 10 6重组子 ,插入比例为 4 8%... 目的 :建立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 ,以获取个体基因表达产物和研究基因结构。方法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人分离株 m RNA为模板 ,体外合成 c DNA,以噬菌体λgt11DNA为载体构建文库。结果 :共获 2× 10 6重组子 ,插入比例为 4 8%。文库经抗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全虫兔抗血清筛选 ,共筛 2× 10 4重组子 ,获 3个阳性表达克隆 ,表达产物的分子量分别为 :136k Da、160 k Da和 148k Da。结论 :已构建成的表达型杜氏利什曼原虫 c DNA文库 ,其插入比例和表达效率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利什曼原虫 cdna文库 免疫筛选 利什曼原虫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燕妮 肖谷田 +4 位作者 毕惠祥 李明 金丽娟 李英杰 谢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 c DNA表达文库。方法 :采用“一步法”提取红内期恶性疟原虫12 2 4 μg RNA,经 Oligo( d T)纤维素柱纯化得到 35.84 μg poly ( A) +m RNA。取 10 μg m RNA反转录得到 1.75μg平端双链 c DNA,与含 Eco RI,Not I,S...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 c DNA表达文库。方法 :采用“一步法”提取红内期恶性疟原虫12 2 4 μg RNA,经 Oligo( d T)纤维素柱纯化得到 35.84 μg poly ( A) +m RNA。取 10 μg m RNA反转录得到 1.75μg平端双链 c DNA,与含 Eco RI,Not I,Sal I酶切位点的衔接头连接后 ,经分级分离柱纯化回收到 2 0 0 ng大小主要在 50 0 bp- 7kb左右的 c DNA片段。取 50 ng c DNA与λgt11噬菌体臂连接后体外包装 ,完成建库。并采用 PCR方法初步鉴定该文库。结果 :已构建一个含 10 6个重组子的 c DNA表达文库。结论 :文库容量及插入 c DNA片段的大小适合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疟原虫 cdna表达文库 鉴定
下载PDF
荧光法研究丝裂霉素C与DNA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瑞琼 鄢远 黄坚锋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1-175,共5页
以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为荧光探针,研究了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作用机制.对荧光光谱、偏振荧光、Scatchard图、DNA热变性曲线等研究的结果表明,经Na_2S_2O_4还原活化后的MMC能与DNA发生作用,并... 以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为荧光探针,研究了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作用机制.对荧光光谱、偏振荧光、Scatchard图、DNA热变性曲线等研究的结果表明,经Na_2S_2O_4还原活化后的MMC能与DNA发生作用,并且存在沟槽和部分嵌入两种结合方式.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前人提出的MMC与DNA之间发生交联反应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c dna 溴化乙锭探针 荧光法
下载PDF
HBV与HCV融合DNA疫苗的构建及其体液免疫应答 被引量:8
12
作者 尹文 徐志凯 +2 位作者 薛小平 付莉 吕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构建含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基因(S区基因)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基因(C区基因)的嵌合真核表达载体,观察preS1和preS2基因对HBV表面抗原及HCV核心抗原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分别扩增HBVS区基因和HCVC区基因。将... 目的构建含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基因(S区基因)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基因(C区基因)的嵌合真核表达载体,观察preS1和preS2基因对HBV表面抗原及HCV核心抗原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分别扩增HBVS区基因和HCVC区基因。将S区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酶切鉴定后,再将C区基因克隆至S区基因的下游。测序正确后,大量提取质粒并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法检测抗HBs和抗HCV抗体。结果成功地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后酶切鉴定结果正确,序列分析与文献报道相一致。免疫后检测到抗HBs和抗HCV抗体。preS1与preS2基因对构建的融合DNA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HBs抗体的产生低于只含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reS1基因对抗HCV抗体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而preS2无影响。结论不同长度的HBVS区基因可影响抗HBs和抗HCV抗体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体液免疫应答
下载PDF
鸭疫里氏杆菌江苏分离株G+C含量测定及DNA同源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青海 李刚 +1 位作者 郑明球 蔡宝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7-91,共5页
采用苯酚-氯仿混合法,提取了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aanatipestifer)血清1型Jb2株、Jb3株、未定型菌Tb1株以及鸭大肠杆菌E4株和大肠杆菌K12株的基因组DNA。用热变性法测得Jb2、Jb3、... 采用苯酚-氯仿混合法,提取了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aanatipestifer)血清1型Jb2株、Jb3株、未定型菌Tb1株以及鸭大肠杆菌E4株和大肠杆菌K12株的基因组DNA。用热变性法测得Jb2、Jb3、Tb1和K12株的解链温度(Tm)分别为68.5,68.5,69.0和73.5℃(缓冲液为0.1×SSC)。由计算可知Jb2、Jb3和Tb1株的G+C含量分别为35.62%,35.62%和36.67%。应用DNA-DNA杂交技术(初始复性速率法)比较了1型鸭疫里氏杆菌Jb2与Jb3株之间以及Jb2与Tb1株、E4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表明,Jb2与Jb3之间的DNA同源值为68.63%;Jb2与Tb1株之间的DNA同源值为68.94%;而Jb2株与鸭大肠杆菌E4株的DNA同源值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里氏杆菌 G+c含量 dna同源性
下载PDF
免疫筛选恶性疟原虫cDNA克隆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燕妮 谢毅 +5 位作者 肖谷田 李明 毕惠祥 巢穗 王萍 李英杰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3-197,共5页
目的 :获取恶性疟原虫 (海南株 )抗原的 c DNA克隆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采用 dot-EL ISA,以兔免疫血清对恶性疟原虫 c DNA表达文库约 80万个重组噬斑进行筛选 ,并用 2 0株单克隆抗体和恶性疟患者血清对强阳性克隆进行再筛选。 PCR初... 目的 :获取恶性疟原虫 (海南株 )抗原的 c DNA克隆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采用 dot-EL ISA,以兔免疫血清对恶性疟原虫 c DNA表达文库约 80万个重组噬斑进行筛选 ,并用 2 0株单克隆抗体和恶性疟患者血清对强阳性克隆进行再筛选。 PCR初步鉴定 17个强阳性克隆。结果 :兔免疫血清确定了 17个强阳性克隆 ,患者血清检测到 11个阳性克隆 (含 8个强阳性 ) ,11株单抗与 9个 c DNA克隆呈阳性反应。 17个强阳性克隆均能扩增出大小在 30 0 bp- 2 .5kb左右的条带。结论 :已筛选到能与抗恶性疟原虫兔血清、单克隆抗体及患者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 c DNA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cdna克隆 抗体 筛选
下载PDF
甲醛和丝裂霉素C的DNA交联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遵真 衡正昌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4-77,共4页
目的 :探讨用彗星试验检测DNA交联剂作用的时间 效应关系及验证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以过氧化氢 (H2 O2 )作标准DNA断裂剂 ,用彗星试验对甲醛诱导TK6细胞DNA交联作用的时间 效应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用甲醛和丝裂霉素C进行了验证。结果 ... 目的 :探讨用彗星试验检测DNA交联剂作用的时间 效应关系及验证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以过氧化氢 (H2 O2 )作标准DNA断裂剂 ,用彗星试验对甲醛诱导TK6细胞DNA交联作用的时间 效应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用甲醛和丝裂霉素C进行了验证。结果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随着甲醛和丝裂霉素C浓度的增加 ,由H2 O2 造成的TK6细胞DNA迁移距离逐渐减小。时间效应的研究表明 ,在H2 O2 浓度一定时 ,随着甲醛染毒时间的延长 ,其DNA交联作用增加。结论 :彗星试验既可检测DNA 蛋白质交联又可检测DNA DNA交联 ,对DNA 蛋白质交联的检测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丝裂霉素c dna交联 彗星试验 环境卫生
下载PDF
犬种布氏菌地方株的DNA中G+Cmol%测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薛平 黄建 +1 位作者 马丽君 乔莱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84-288,共5页
首次利用热变性法对9株地方犬种布氏菌DNA的G+C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以2株国际标准株为对照。G+C mol%值在56.6~58.4范围内,与文献报道的犬种布氏菌和我们所用的2株标准株所得的G+C mol%值是一致的。各株菌经常规检定、噬菌体裂解试... 首次利用热变性法对9株地方犬种布氏菌DNA的G+C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以2株国际标准株为对照。G+C mol%值在56.6~58.4范围内,与文献报道的犬种布氏菌和我们所用的2株标准株所得的G+C mol%值是一致的。各株菌经常规检定、噬菌体裂解试验、血清学检查所得的结果均符合于犬种布氏菌的特性。说明本试验测定的G+C mol%值代表了犬种布氏菌的DNA分子结构比值。为我国地方菌种、特别是粗糙型布氏菌的检定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此外,对传统的DNA提取法进行了改进,使之更便于本试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种 布氏菌 地方株 G+cm01%
下载PDF
DNA C-值与被子植物入侵性关系的数据统计分析--以中国境内有分布的539种被子植物为例 被引量:19
17
作者 郭水良 陈国奇 毛俐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698-3705,共8页
统计了中国境内有分布的539种被子植物的DNA C-值,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分类群、生活型、倍性、生活史类型以及在杂草和非杂草类群中的分布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539种被子植物DNA C-值平均为4.06 pg,其中木本植物的DNA C-值平均为1.84 pg,... 统计了中国境内有分布的539种被子植物的DNA C-值,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分类群、生活型、倍性、生活史类型以及在杂草和非杂草类群中的分布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539种被子植物DNA C-值平均为4.06 pg,其中木本植物的DNA C-值平均为1.84 pg,低于草本植物的平均值(5.02 pg);(2)双子叶植物(360种)的DNA C-值平均为2.20 pg,极明显地小于单子叶植物(179种)的平均值(7.80 pg);(3)1年生植物的DNA C-值平均为2.78 pg,明显小于多年植物的平均DNA C-值(6.65 pg);(4)134种杂草的DNA C-值平均为1.93 pg,明显小于非杂草草本植物的平均值(6.75 pg),含杂草较多的科,平均DNA C-值相对较小;(5)统计的47种入侵杂草的DNA C-值平均为1.76 pg,略小于134种杂草的平均DNA C-值(1.93 pg),极显著地小于非杂草性草本植物(6.75 pg);(6)以科为单位,不同科的DNA C-值存在着极大的差异;(7)DNA C-值与染色体倍性的关系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倍性的增加,基因组变小;(8)在同一科、属中,与非杂草相比,典型杂草的DNA C-值往往偏小;(9)总体上杂草或杂草性强的植物,它们的DNAC-值比非杂草性植物的要小。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例外,例如野燕麦(Avena fatua)的DNAC-值就高达14.15 pg,而相反,十字花科和葫芦科的一些非杂草栽培植物,却具有很低的DNA C-值。结论:DNA C-值在预测外来物种的入侵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在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之间、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之间,特别是在不同的科之间,植物的DNA C-值较明显的差异,因此,根据DNA C-值预测外来物种的入侵性,应该严格地限于同一科(或属)内的相关物种间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被子植物 dna c-值 入侵性 杂草 统计
下载PDF
夜香树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鸿昌 刘涛 +4 位作者 吕恃衡 陈建军 何水林 潘东明 陈桂信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9,共10页
为构建高质量的夜香树(Cestrum nocturnum)均一化全长c DNA文库,以其花朵为材料,采用DSN均一化技术与改进的SMART技术相结合,将连接产物进行脱盐浓缩后电转化进行构建。结果表明,未脱盐连接产物的转化效率为1μL连接产物有7000个菌落,... 为构建高质量的夜香树(Cestrum nocturnum)均一化全长c DNA文库,以其花朵为材料,采用DSN均一化技术与改进的SMART技术相结合,将连接产物进行脱盐浓缩后电转化进行构建。结果表明,未脱盐连接产物的转化效率为1μL连接产物有7000个菌落,理论重组率为96%;脱盐后,提升为4.1×106个菌落,理论重组率为98%;蓝斑也有插入片段,实际重组率应为100%;插入片段大小平均为1.6 kb。随机挑取500个单克隆(含50个蓝斑)测序,共获得464条EST,单一序列(unigene)为426条,占91.8%,其中片段重叠群26个,单基因400个,冗余率仅为8.1%,表明构建文库的均一化效果较好,可满足后续功能基因的筛选和基因信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香树 均一化cdna文库 EST
下载PDF
β-胡萝卜素对丝裂霉素C诱导的小鼠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申慧琴 高应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研究 β 胡萝卜素 (βC)和维生素E(V E)对丝裂霉素C(MMC)诱导的小鼠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昆明种小鼠 48只 ,随机分 4组 ,其中正常对照 (A)分别喂予基础饲料和阳性对照组 (B) ,另外 2组分别喂含V E(2 0 0mg/kg·... 目的 :研究 β 胡萝卜素 (βC)和维生素E(V E)对丝裂霉素C(MMC)诱导的小鼠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昆明种小鼠 48只 ,随机分 4组 ,其中正常对照 (A)分别喂予基础饲料和阳性对照组 (B) ,另外 2组分别喂含V E(2 0 0mg/kg·bw)的基础饲料 (C组 )和含天然 β 胡萝卜素晶体 (2 0 0mg/kg·bw)的基础饲料 (D组 )。喂养 4周后 ,除A组外 ,间隔 2 4h按1mg/kg·bw腹腔注射MMC(A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 )。 12h后 ,处死小鼠 ,无菌条件下取出脾脏、胸骨 ,观察小鼠脾细胞双链DNA剩余率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结果 :A、B、C、D组脾细胞双链DNA剩余率 (%)分别为 6 6 .44± 5 .97,43.0 6± 5 .95 ,5 8.6 9±8.2 8,6 3.2 6± 7.95 ,B组明显低于A、C、D组 (P <0 .0 1) ;A、B、C、D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 (‰ )分别为 1.87± 0 .83,31.0 0± 6 .32 ,17.37± 2 .88,15 .2 5± 4.6 8,B组明显高于A、C、D 3组 (P <0 .0 1)。 结论 :βC和V E可抑制MMC诱导小鼠脾细胞DNA断裂和骨髓细胞微核发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 维生素E 丝裂霉素c dna断裂率 微核 染色体损伤 肿瘤预防
下载PDF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编码区cDNA的克隆与测序 被引量:8
20
作者 潘剑 华成舸 +5 位作者 温玉明 李珉 王刚 王昌美 李龙江 陈绍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 克隆人舌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_C功能片段的cDNA ,为进一步研究VEGF_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意义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 以RT_PCR法从舌鳞癌组织中克隆VEGF_C基因功能片段的cDNA ,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PCR筛... 目的 克隆人舌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_C功能片段的cDNA ,为进一步研究VEGF_C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意义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 以RT_PCR法从舌鳞癌组织中克隆VEGF_C基因功能片段的cDNA ,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PCR筛选出阳性克隆pCRII_VEGF_C ,以SP6和T7引物完成VEGF_CcDNA的全序列测定。结果 从人舌癌组织总RNA中克隆到约 1 1kb大小的VEGF_C基因cDNA ,经测序与Genbank公布的人VEGF_C基因cDNA序列的同源性为 99 6 %。结论 从人舌癌组织中克隆得到的VEGF_C基因功能片段cDNA ,为进一步研究VEGF_C在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功能效应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基因编码区 cdna 克隆 测序 舌鳞癌组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