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虹彩病毒病的诊断 被引量:8
1
作者 文琳 雷燕 +2 位作者 戚瑞荣 肖洋 王雪鹏 《水产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8-32,共5页
对广东珠海一养殖池塘中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病鱼体色发黑,剖检可见鳃充血发紫;空肠空胃,肠道微红,脾和肾肿大,有出血点,胆囊充盈,有胆汁渗出,肾发黑,有出血点,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变化。从病鱼的鳃... 对广东珠海一养殖池塘中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病鱼体色发黑,剖检可见鳃充血发紫;空肠空胃,肠道微红,脾和肾肿大,有出血点,胆囊充盈,有胆汁渗出,肾发黑,有出血点,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变化。从病鱼的鳃、肝、肾、肌肉、肠道,和血液中未检查到寄生虫,从肝、脾和肾中未分离到致病菌。参考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设计引物,提取自然发病鱼各种组织的DNA作为模板,扩增出了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测序比对显示,扩增的条带的基因序列与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us,RSIV)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8.6%。病理切片显示:肝和脾出现肿大细胞。因此,引起尖吻鲈发病死亡的原因是肿大细胞病毒属虹彩病毒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虹彩病毒 诊断 肿大细胞病毒 组织病理变化
下载PDF
Intraspecific morphometric diversity of barramundi (Lates calcariferBloch, 1790) in the waters of southern Bangladesh
2
作者 Md Reaz CHAKLADER Ashfaqun NAHAR +1 位作者 Md Abu HANIF Muhammad A. B. SIDDIK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393-1402,共10页
A total of 160 barramundi's (Lates calcarifer Bloch, 1790) sampled from four rivers (Tentulia, Balaswar, Bakkhali, and Andarmanik) along the southern coastal region of Bangladesh wer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morp... A total of 160 barramundi's (Lates calcarifer Bloch, 1790) sampled from four rivers (Tentulia, Balaswar, Bakkhali, and Andarmanik) along the southern coastal region of Bangladesh wer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to reveal the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Twenty-five morph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extracted using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and subjected to multivariate analyses (i.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discriminate function analysis (DFA), cluster analysis (CA)) to distinguish individuals from different rivers.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wenty-two out of 25 measurement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Univariate ANOVA) among all four populations. PCA analysis of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resulted in two principal components, PC I and PCⅡ which accounted for 79.25% and 4.28% of the total data variance. PC I-PC Ⅱ plot explained 83.53% of total variance differentiated the population of L. calcarifer into two groups. Discriminate analysis correctly classified about 88.1% of the examined fish into the four areas. The UPGMA dendrogram showed that Bakkhali populations were the most morphologically different populations in comparison to other populations, while Andarmanik and Balaswar populations were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 The strong morphometric variation between Bakkhali and Tentulia, Andarmanik and Balaswar was obser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ed the evidence of the separate stock population of barramundi in these locations, which might require distinct stock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source sustainability in the waters of southern Bangladesh. However, if these findings are supported by further molecular markers and geometric morphometry, this would be a strong indication of different stocks of this population in the four rivers of southern Banglade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SPECIFIC DIVERSITY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stock structure Lates calcarifer BANGLADESH
下载PDF
Estimating Mass of Harvested Asian Seabass Lates calcarifer from Images
3
作者 Dmitry A. Konovalov Alzayat Saleh +2 位作者 Jose A. Domingos Ronald D. White Dean R. Jerry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8年第3期15-23,共9页
Total of 1072 Asian seabass or barramundi (Lates calcarifer) were harvested at two different locations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Each fish was digitally photographed and weighed. A subsample of 200 images (100 from ea... Total of 1072 Asian seabass or barramundi (Lates calcarifer) were harvested at two different locations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Each fish was digitally photographed and weighed. A subsample of 200 images (100 from each location) were manually segmented to extract the fish-body area (S in cm2), excluding all fins. After scaling the segmented images to 1mm per pixel, the fish mass values (M in grams) were fitted by a single-factor model (M=aS1.5, a=0.1695 )achieving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and the Mean Absolute Relative Error (MARE) of R2=0.9819 and MARE=5.1%, respectively. A segmenta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 was trained on the 200 hand-segmented images, and then applied to the rest of the available images. The CNN predicted fish-body areas were used to fit the mass-area estimation models: the single-factor model, M=aS1.5, a=0.170, R2=0.9819, MARE=5.1%;and the two-factor model, M= aSb, a=0.124, b=0.155, R2=0.9834, MARE=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CULTURE ASIAN SEABASS BARRAMUNDI Lates calcarifer Computer Vision Image Processing WEIGHT Estimation
下载PDF
亚硝酸盐胁迫对尖吻鲈稚鱼抗氧化酶活性及皮质醇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静 周胜杰 +3 位作者 杨蕊 杨其彬 刘亚娟 马振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2-140,共9页
作者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对尖吻鲈稚鱼(Latescalcarifer)(15日龄)进行急性亚硝酸盐胁迫试验,试验共设定4个亚硝酸盐浓度梯度试验(0、100、300和500 mg/L),并分别于0、6、12、24、36、48和72h处进行取样,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作者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对尖吻鲈稚鱼(Latescalcarifer)(15日龄)进行急性亚硝酸盐胁迫试验,试验共设定4个亚硝酸盐浓度梯度试验(0、100、300和500 mg/L),并分别于0、6、12、24、36、48和72h处进行取样,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及皮质醇含量,旨在揭示尖吻鲈稚鱼在急性亚硝酸应激下,抗氧化酶及激素的调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剂量和时间均对各抗氧化酶活性和皮质醇含量影响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CAT活性除最低浓度胁迫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以外,其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ACP活性低于或略低于对照组水平, GSH-PX活性最低值出现在最高浓度胁迫组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皮质醇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明了鱼体抗氧化酶活性和皮质醇对亚硝酸盐刺激具有调节反应,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尖吻鲈仔、稚鱼较强的亚硝酸盐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 稚鱼 亚硝酸盐 抗氧化酶 皮质醇
下载PDF
亚硝酸盐胁迫对尖吻鲈稚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胡静 周胜杰 +3 位作者 杨蕊 杨其彬 陈旭 马振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8,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质量浓度亚硝酸盐急性胁迫对尖吻鲈稚鱼(Lates calcarifer)(15日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以自然海水(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小于0.03 mg/L)为对照组,开展质量浓度分别为67、200和333 mg/L亚硝酸盐对尖... 目的:分析不同质量浓度亚硝酸盐急性胁迫对尖吻鲈稚鱼(Lates calcarifer)(15日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静水生物测试法,以自然海水(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小于0.03 mg/L)为对照组,开展质量浓度分别为67、200和333 mg/L亚硝酸盐对尖吻鲈稚鱼的急性胁迫实验,分析0、6、12、24、36、48、72和96 h实验鱼消化道中胃蛋白酶、脂肪酶以及淀粉酶活性.结果:不同处理组个体消化酶活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中质量浓度(67、200 mg/L)处理组个体胃蛋白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而呈双波峰变化趋势,高质量浓度(333 mg/L)处理组,个体胃蛋白酶活性先下降后上升;个体脂肪酶活性均因亚硝酸盐的处理而呈波动趋势;个体淀粉酶活性随处理质量浓度升高分别呈“U”型、双波谷和不规则波动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消化酶活性在亚硝酸盐刺激下具有调节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稚鱼 亚硝酸盐 消化酶
下载PDF
四种海水养殖鱼类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被引量:29
6
作者 冯娟 胡超群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13,共6页
利用ProteinA sepharose亲和柱层析一步法,首次分离纯化了4种海水养殖鱼类(3种暖水性鱼类:紫红笛鲷Lutjanusargentimaculatus、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尖吻鲈Latescal carifer和1种冷水性鱼类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血清中的... 利用ProteinA sepharose亲和柱层析一步法,首次分离纯化了4种海水养殖鱼类(3种暖水性鱼类:紫红笛鲷Lutjanusargentimaculatus、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尖吻鲈Latescal carifer和1种冷水性鱼类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3种暖水性鱼类Ig的分离效果较好,牙鲆较差。层析曲线的洗脱峰值说明牙鲆血清的Ig同紫红笛鲷、青石斑鱼、尖吻鲈3种暖水性鱼类血清的Ig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异。通过SDS PAGE电泳测得其重链分子量分别为紫红笛鲷79.5kDa和75.0kDa、青石斑鱼77.2kDa、尖吻鲈81.8kDa和75.7kDa,牙鲆73.5kDa;轻链分子量分别为30.1kDa、31.1kDa、29.7kDa和15.0k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血清 分离 纯化 分子量 免疫球蛋白 紫红笛鲷 青石斑鱼 尖吻鲈 牙PING
下载PDF
离岸养殖与陆基养殖尖吻鲈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旺 江淼 +5 位作者 陈明强 林凤昊 杨蕊 于刚 孟祥君 马振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3-62,共10页
为探明陆基养殖和离岸养殖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及形态差异,在海南省陵水县室内车间及南沙美济礁深水网箱对同一批次15月龄尖吻鲈的体质量Y和头长X_1、躯干长X_2、体长X_3、全长X_4、体高X_5、眼径X_6、吻长... 为探明陆基养殖和离岸养殖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及形态差异,在海南省陵水县室内车间及南沙美济礁深水网箱对同一批次15月龄尖吻鲈的体质量Y和头长X_1、躯干长X_2、体长X_3、全长X_4、体高X_5、眼径X_6、吻长X_7、尾柄高X_8、尾柄长X_9等9个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个养殖条件下尖吻鲈在眼径和吻长等2个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体质量、头长、躯干长、体长、全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和体高与全长的比值等方面呈极显著差异(P<0.01)。陆基养殖尖吻鲈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除眼径X_6与吻长X_7无显著相关性外,美济礁离岸养殖尖吻鲈的其他各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陆基养殖群体的X_4和X_5对尖吻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而X_3、X_5和X_9对美济礁离岸养殖群体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分析显示,陆基养殖群体的X_4和X_5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71,美济礁离岸养殖群体的X_3、X_5和X_9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864,说明2个尖吻鲈养殖群体的体质量分别主要由这些形态性状决定;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2个养殖群体尖吻鲈多元回归方程:Y陆基养殖=-1 128.61+3.143X_4+6.418X_5,Y美济礁离岸养殖=-2 054.81+7.377X_3+9.196X_5-10.041X_9。研究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尖吻鲈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美济礁离岸养殖尖吻鲈在体型上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形态性状 体质量 陆基养殖 离岸养殖
下载PDF
光合细菌PS2对尖吻鲈的生长、消化酶及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林黑着 袁丰华 +3 位作者 李卓佳 陆鑫 杨其彬 陈旭 《南方水产》 CAS 2010年第1期25-29,共5页
研究了光合细菌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的生长、消化酶及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把浓度为8×108cfu.mL-1的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e)的液体制剂分别以0.0%(对照组)、0.5%、1.0%和1.5%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 研究了光合细菌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的生长、消化酶及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把浓度为8×108cfu.mL-1的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e)的液体制剂分别以0.0%(对照组)、0.5%、1.0%和1.5%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0.95±0.25)g的尖吻鲈50d。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饲料系数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蛋白酶、肠淀粉酶及胃淀粉酶在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蛋白酶在1.5%组显著低于1.0%组(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垂的消化酶在1.5%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该株光合细菌对尖吻鲈的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5%组能显著促进其幽门垂消化酶的活性,在1.0%组显著促进肝蛋白酶及肠和胃淀粉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尖吻鲈 生长特性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酶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对尖吻鲈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虞为 陈雪晴 +9 位作者 杨育凯 张燕娃 黄小林 黄忠 李涛 马振华 吴洽儿 于刚 周传朋 林黑着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4,共9页
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富含天然虾青素等活性物质,为评价其在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饲料中的应用效果,采用雨生红球藻添加量分别为0(C)、0.2%(H1)、0.4%(H2)、0.6%(H3)、0.8%(H4)和1.0%(H5)的6组饲料,投喂尖吻鲈56 d... 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富含天然虾青素等活性物质,为评价其在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饲料中的应用效果,采用雨生红球藻添加量分别为0(C)、0.2%(H1)、0.4%(H2)、0.6%(H3)、0.8%(H4)和1.0%(H5)的6组饲料,投喂尖吻鲈56 d。结果表明,H2、H3、H4和H5组尖吻鲈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其中H3、H4和H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2、H3、H4和H5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2、H3、H4和H5组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的丙二醛(MDA)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3、H4和H5组实验鱼红细胞数(RBC)和血红蛋白(H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2、H3、H4和H5组的总胆固醇(TCHO)和甘油三酯(TG)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3、H4和H5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2、H3、H4和H5组的溶菌酶(LZM)活性和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3、H4和H5组的补体4(C4)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增重率为目标,尖吻鲈饲料中雨生红球藻的最适添加量为0.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生红球藻 尖吻鲈 生长性能 免疫应答
下载PDF
基于生物能量学模型的尖吻鲈精准投喂管理辅助决策系统构建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晓娟 沙宗尧 +1 位作者 李大鹏 王春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7-249,共13页
为提高养殖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研究基于生物能量学原理和生产养殖数据构建了精养条件下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精准投喂管理模型,并通过软件开发,构建了方便使用的精准投喂管理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为可预测尖吻鲈生... 为提高养殖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研究基于生物能量学原理和生产养殖数据构建了精养条件下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精准投喂管理模型,并通过软件开发,构建了方便使用的精准投喂管理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为可预测尖吻鲈生长周期中任一时间点的生长、任一生长点的饲料需求量及养殖周期对水体排放的氮磷次生污染。结果显示,通过建模和分析,发现尖吻鲈在其生长过程中含有1个异速生长点,由此将尖吻鲈的生长周期分为2个生长期:<296 g(第一生长期)和>296 g(第二生长期);在尖吻鲈的两个生长期中,相比于特定增长率、日均增重和日增长系数等生长模型,优化后的热积温系数模型对尖吻鲈的生长预测效果更佳;采用实际蛋白含量分别为44.4%和42.6%的商业饲料投喂不同生长时期的尖吻鲈,每生产1000 kg尖吻鲈(体重为1—1000 g),所需要的消化能约为2.33×10^(7) kJ,所排放的总固态污染物约为543 kg;验证实验中尖吻鲈体重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显著相关,饲料系数(FCR)模型观测值大于实际预测值。以上结果表明,实验中构建的精准投喂管理模型可以有效地估计养殖中鱼体生长情况和饲料需求,但由于实际养殖中饲料投喂多为过量投喂,可能导致实际投喂量大于养殖需求量,进而导致污染排放量的增加。研究中开发的精准投喂管理辅助决策系统软件,为养殖投喂管理精准化和信息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投喂管理模型 尖吻鲈 生长预测 饲料需求 氮磷排放预测
下载PDF
尖吻鲈寄生拟合片虫属一新种描述(单殖吸虫纲,鳞盘虫科)(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相云 李安兴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5,共5页
描述了采自广东省阳江市海水网箱养殖尖吻鲈鳃上寄生的单殖吸虫鳞盘虫科DiplectanidaeBychowsky ,195 7、拟合片虫属PseudorhabdosynochusYamaguti,195 8中的 1新种 ,文中量度 μm ,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华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阳江... 描述了采自广东省阳江市海水网箱养殖尖吻鲈鳃上寄生的单殖吸虫鳞盘虫科DiplectanidaeBychowsky ,195 7、拟合片虫属PseudorhabdosynochusYamaguti,195 8中的 1新种 ,文中量度 μm ,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华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阳江拟合片虫 ,新种P .yangjiangensissp .nov .(图 1~10 )宿主 :尖吻鲈LatescalcariferBloch (Centropomidae)。寄生部位 :鳃。广东阳江 ,2 0 0 3 11 0 7。虫体中小型 ,体长 35 0~ 770 ,体宽 136~ 175。身体后半部分被有鳞片。食管较短 ,于咽后端分叉 ,伸至身体后 3/4处 ,末端不相连。后吸器长 88~ 12 2 ;背、腹鳞盘由 11~ 12列同心圆排列的几丁质小杆组成。背中央大钩外突长 2 5~36 ;腹中央大钩外突长 34~ 4 2。背联结片全长 4 0~ 5 5 ;中央联结片中部凹陷 ,两端削窄 ,全长 97~ 12 2。边缘小钩全长8~ 11。雄性交接器球形部大小为 (30~ 39)× (2 8~ 35 ) ,由四层肌肉质构成 ;管状部全长 6 2~ 88。阴道全长 2 8~ 38,前端部几丁质化 ,呈现花瓶状 ;后端部为几丁质化的纤维状细管。卵呈四面体 ,端部圆形 ,并由一端伸出一条细长的极丝。新种与同样寄生在尖吻鲈上的P .latesi和P .monosquamodiscusi在形态上最为相似 ,尤其是交接器的结构 ,其基部为球形 ,由四层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寄生部位 肉质 单殖吸虫 种虫 海水网箱养殖 虫体 新种 模式标本 生物研究
下载PDF
海水网箱养殖尖吻鲈体表溃烂病致病菌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后波 潘金培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5年第3期102-106,共5页
本研究证实河弧菌生物Ⅰ型是尖吻鲈(Latescalcarifer)体表溃烂病的致病菌.从患病尖吻鲈病灶上分离到34株菌,其中4株菌为强毒菌株,这4株菌进行人工感染,死亡率均为100%,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根据这4株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这... 本研究证实河弧菌生物Ⅰ型是尖吻鲈(Latescalcarifer)体表溃烂病的致病菌.从患病尖吻鲈病灶上分离到34株菌,其中4株菌为强毒菌株,这4株菌进行人工感染,死亡率均为100%,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根据这4株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这4株菌应归入河弧菌生物Ⅰ型(Vibriofluvialisbiovar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体表溃烂病 河弧菌生物Ⅰ型
下载PDF
光周期对尖吻鲈仔稚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胜杰 胡静 +4 位作者 于刚 杨其彬 杨蕊 刘亚娟 马振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69,共7页
为研究不同光照时长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作者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系统测定不同光周期(光照时长分别为13、16、19和24 h)下,对尖吻鲈仔鱼阶段和稚鱼阶段3种消化酶(胃蛋白酶PP、淀粉酶AMS、脂肪酶LPS)活性变化进行... 为研究不同光照时长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作者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系统测定不同光周期(光照时长分别为13、16、19和24 h)下,对尖吻鲈仔鱼阶段和稚鱼阶段3种消化酶(胃蛋白酶PP、淀粉酶AMS、脂肪酶LPS)活性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16 h光照时长PP的活力最高,过长的光照时长会抑制PP的活性;增加光照时长对AMS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而对于LPS的活性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现象。在24 h光照时长时LPS活性增加;在19 h光照时长时对PP活性抑制;对淀粉酶影响不明显。16h光照时长能有效提高尖吻鲈仔、稚鱼的生长速度,更长的光照时长反而抑制其生长。研究表明,不同光照周期对尖吻鲈同种消化酶的影响不同;同一光照周期对不同消化酶产生的影响不同;尖吻鲈稚鱼阶段消化酶对光照时长变化的反应小于仔鱼期,适当地延长光照时长有助于提高尖吻鲈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有助于选择特定的光周期促进某消化酶的活性,达到提高对特定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生产实践中仔、稚鱼的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 消化酶 光周期 酶活
下载PDF
活性碳等因素在尖吻鲈鱼苗运输中的效果
14
作者 吴红棉 雷晓凌 +2 位作者 王梦娇 刘云林 赖伟爱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04-106,共3页
关键词 尖吻鲈 鱼苗运输 存活时间 活性碳 温度 碳酸 呋喃西林
下载PDF
过氧化钙对尖吻鲈、罗非鱼的增氧试验
15
作者 吴琴瑟 蒋静南 焦宗垚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11-15,共5页
系统试验了在过滤海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aO2后DO、pH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浓度的CaO2对尖吻鲈、罗非鱼的饲养及运输的增氧效果。结果表明:加入CaO215×10-6~20×10-6,能很快增加水中DO,对抢救尖吻鲈鱼苗浮头有较好效果。在... 系统试验了在过滤海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aO2后DO、pH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浓度的CaO2对尖吻鲈、罗非鱼的饲养及运输的增氧效果。结果表明:加入CaO215×10-6~20×10-6,能很快增加水中DO,对抢救尖吻鲈鱼苗浮头有较好效果。在平时饲养中施CaO210×10-6~20×10-6增氧效果也明显。在罗非鱼高密度暂养或运输中,施入CaO245×10-6~75×10-6对增氧,防止浮头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氧 尖吻鲈 罗非鱼 过氧化钙
下载PDF
尖吻鲈仔鱼骨骼发育观察 被引量:16
16
作者 周胜杰 马婷 +6 位作者 胡静 马振华 杨其彬 陈旭 杨蕊 刘亚娟 孟祥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2-598,共7页
【目的】掌握尖吻鲈仔鱼期的骨骼生长发育规律,为开展尖吻鲈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研究及鱼类化石探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软骨—硬骨双染染色技术,连续观测0~23日龄尖吻鲈仔鱼发育过程中脊柱及附肢骨骼中的胸鳍、背鳍、腹鳍、尾鳍、... 【目的】掌握尖吻鲈仔鱼期的骨骼生长发育规律,为开展尖吻鲈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研究及鱼类化石探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软骨—硬骨双染染色技术,连续观测0~23日龄尖吻鲈仔鱼发育过程中脊柱及附肢骨骼中的胸鳍、背鳍、腹鳍、尾鳍、臀鳍形成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1日龄的尖吻鲈全长1.70±0.10 mm,其身体细长笔直,骨骼尚未开始骨化,附肢骨骼未出现;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发生自然弯曲并开始发育,胸鳍、尾鳍原基逐渐形成;5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末端开始向上弯曲,背鳍开始发育;9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出现弯曲,髓弓和脉弓开始形成,尾杆骨上翘,随之形成尾鳍,胸鳍原基、背鳍鳍皱开始出现,臀鳍开始发育;1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胸鳍和尾鳍发育基本完成,髓棘、脉棘开始出现;15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腹鳍开始发育,背肋和腹肋以软骨的形式生长,尾杆骨收缩,背鳍和胸鳍进入发育后期;19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柱骨化,胸鳍出现鳍棘,附肢骨骼发育接近完全;21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背肋和腹肋开始骨化,尾鳍骨化基本完成,髓弓、脉弓、髓棘和脉棘也开始骨化;2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柱骨化完全,胸鳍发育完成,鱼体骨骼基础框架完成发育,鳍条开始骨化并出现分节,仔鱼完成变态。脊柱畸形首次出现在10日龄的尖吻鲈仔鱼中,至22日龄时畸形率占样本采集总量的8%,其中前期畸形的仔鱼在14~15日龄时基本被淘汰。【结论】尖吻鲈仔鱼脊柱及附肢骨的发育顺序与其他鱼类基本一致,但发育时间节点有所不同。尖吻鲈仔鱼的骨骼发育畸形首次出现在10日龄左右,但主要集中在20~22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仔鱼 骨骼发育 骨化 时间节点
下载PDF
尖吻鲈尾部骨骼胚后发育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胜杰 胡静 +5 位作者 马振华 陈旭 杨其彬 杨蕊 刘亚娟 孟祥君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2-347,共6页
运用阿尔新蓝—茜素红分染染色法对尖吻鲈仔、稚鱼(1~20日龄)尾部骨骼发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尖吻鲈仔鱼体长为(1.86±0.05)mm时眼睛发育完全、口张开、消化道形成,骨骼开始发育,脊柱出现弯曲,头部与躯干形成139°~149°... 运用阿尔新蓝—茜素红分染染色法对尖吻鲈仔、稚鱼(1~20日龄)尾部骨骼发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尖吻鲈仔鱼体长为(1.86±0.05)mm时眼睛发育完全、口张开、消化道形成,骨骼开始发育,脊柱出现弯曲,头部与躯干形成139°~149°的夹角;在体长(2.48±0.1)mm时,第一片尾下骨出现;体长(2.58±0.1)mm时,第二片尾下骨和第三片尾下骨同时出现;体长(2.85±0.1)mm时第四片尾下骨、第五片尾下骨和尾下骨旁骨同时出现;体长(3.28±0.1)mm时尾杆骨的上翘逐渐明显,尾下骨变宽,尾杆骨尚未缩短;体长(5.11±0.2)mm时,尾杆骨缩短,尾部骨骼变形完成;体长(10.11±0.5)mm时,胸鳍发育完成,鱼体骨骼发育趋于成熟,变态发育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仔稚鱼 尾部骨骼 发育
下载PDF
尖吻鲈仔、稚鱼异速生长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亚娟 程大川 +3 位作者 周胜杰 马振华 胡静 杨蕊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以16日龄尖吻鲈(Lates calarifer)为仔、稚鱼发育的区分节点,采用Auto CAD 2014软件对尖吻鲈(孵化后1~36 d)关键器官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发现,在尖吻鲈仔、稚鱼的感觉、呼吸、摄食和游泳等重要器官分化的过程中,均表现出异速生长现象... 以16日龄尖吻鲈(Lates calarifer)为仔、稚鱼发育的区分节点,采用Auto CAD 2014软件对尖吻鲈(孵化后1~36 d)关键器官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发现,在尖吻鲈仔、稚鱼的感觉、呼吸、摄食和游泳等重要器官分化的过程中,均表现出异速生长现象。头部器官中,吻长、口宽在仔、稚鱼期表现出生长速率不同的正异速生长;眼径在仔鱼期为等速生长,稚鱼期转化为负异速生长;仔鱼期的头高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转为负异速生长。在躯干部分器官中,头长在仔、稚鱼阶段均为快速生长,体高及躯干长为等速生长。游泳器官中,仔鱼期,尖吻鲈胸鳍保持等速生长,稚鱼期转为正异速生长;尾鳍在仔鱼期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转化为等速生长,而稚鱼期起始分化的背鳍、臀鳍、腹鳍为快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仔、稚鱼 异速生长 早期发育
下载PDF
鸡内金多糖对尖吻鲈幼鱼生长、消化、肠道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曾祥兵 董宏标 +6 位作者 韦政坤 段亚飞 陈健 张慧 孙彩云 许晓东 张家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57,共9页
该研究探讨了鸡内金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Endothelium corneum gigeriae galli, PEGG)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幼鱼生长、消化、肠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为PEGG在尖吻鲈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在饲料中添加... 该研究探讨了鸡内金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Endothelium corneum gigeriae galli, PEGG)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幼鱼生长、消化、肠抗氧化能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为PEGG在尖吻鲈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在饲料中添加0 (对照组)、5 (低剂量组)、20 (中剂量组)和80 g·kg^(-1) (高剂量组)的PEGG饲喂体质量(11.85±1.66) g的尖吻鲈幼鱼8周。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拌喂PEGG能:1)明显提高尖吻幼鱼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且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2)显著提升胃肠道中消化酶活性(P<0.05);3)改善肠道组织结构,皱襞高度、肌层厚度和皱襞宽度显著增加(P<0.05);4)提升肠道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谷胱甘肽(GSH)浓度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升高,丙二醛(MDA)浓度显著下降(P<0.05);5)改善血清学指标,其中,各处理组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中剂量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明显下降(P<0.05)。综上,拌喂PEGG能够显著提升尖吻鲈幼鱼的消化和肠道抗氧化能力、改善血清生化水平,进而促进生长性能。在该实验条件下,PEGG最适添加量为20 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内金多糖 尖吻鲈 消化能力 抗氧化能力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急性氨氮胁迫对尖吻鲈稚鱼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亚娟 胡静 +2 位作者 周胜杰 彭晓瑜 马振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87-2095,共9页
【目的】明确氨氮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稚鱼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提高尖吻鲈仔、稚鱼养殖存活率及丰富尖吻鲈养殖生态学理论提供依据。【方法】对15日龄的尖吻鲈稚鱼进行急性氨氮胁迫试验,分别于氨氮胁迫0、6、12、24、3... 【目的】明确氨氮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稚鱼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提高尖吻鲈仔、稚鱼养殖存活率及丰富尖吻鲈养殖生态学理论提供依据。【方法】对15日龄的尖吻鲈稚鱼进行急性氨氮胁迫试验,分别于氨氮胁迫0、6、12、24、36、48、72和96 h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及脂肪酶(LPS)、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P)等消化酶活性,揭示急性氨氮胁迫下尖吻鲈稚鱼抗氧化酶及消化酶的变化规律。【结果】氨氮胁迫下,5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SOD活性在胁迫36 h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10 mg/L处理组除胁迫72 h外,其他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5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POD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始终高于对照组,10 mg/L处理组在胁迫6~36 h时远高于对照组,但低于5 mg/L处理组;5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CAT活性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 mg/L处理组的CAT活性变化波动明显,整体上呈上升—下降的交替式变化趋势;5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ACP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且从试验开始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 mg/L处理组整体上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5和10 mg/L处理组的尖吻鲈稚鱼GSH-Px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保持相对稳定,后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消化酶方面,5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LPS活性从氨氮胁迫36 h起显著低于对照组,10 mg/L处理组从胁迫12 h起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5和10 mg/L处理组尖吻鲈稚鱼AMS活性整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TRYP活性均呈阶段性的上升—下降交替变化趋势。【结论】氨氮胁迫对尖吻鲈稚鱼消化酶及抗氧化酶具有明显影响,在短时间(<6 h)内尖吻鲈稚鱼对氨氮有一定耐受性,SOD、CAT等部分抗氧化酶在氨氮浓度的剧烈变化下其活性诱导增强以消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消化酶活性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则是为了补充机体能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稚鱼 氨氮胁迫 抗氧化酶 消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