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diclofenac removal by the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zero-valent iron and calcium peroxide nanoparticles in groundwater
1
作者 Wen Liang Nian-qing Zhou +3 位作者 Chao-meng Dai Yan-ping Duan Lang Zhou Yao-jen Tu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1年第3期171-180,共10页
Diclofenac(DCF)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detected pharmaceuticals in groundwater,posing a great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due to its toxicity.To mitigate the DCF contamination,experiments on DCF d... Diclofenac(DCF)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detected pharmaceuticals in groundwater,posing a great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due to its toxicity.To mitigate the DCF contamination,experiments on DCF degradation by the combined process of zero-valent iron nanoparticles(nZVI)and nano calcium peroxide(nCaO_(2))were performed.A batch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adding dosages of both nZVI and nCaO_(2)nanoparticles and pH value on the DCF removal.In the meantime,the continuous-flow experiment was done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DCF degradation by jointly adding nZVI/nCaO_(2)nanoparticles in the reaction syste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ZVI/nCaO_(2)can effectively remove the DCF in the batch test with only 0.05 g/L nZVI and 0.2 g/L nCaO_(2)added,resulting in a removal rate of greater than 90%in a 2-hour reaction with an initial pH of 5.The degradation rate of DCF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osage of nCaO_(2),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nZVI dosage and the initial pH value.The order of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factors is identified as pH value>nZVI dosage>nCaO_(2)dosage.In the continuous-flow reaction system,the DCF removal rates remained above 75%within 150 minutes at the pH of 5,with the applied dosages of 0.5 g/L for nZVI and 1.0 g/L for nCaO_(2).Thes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ZVI/nCaO_(2)application to remove DCF in ground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 Nano calcium peroxide(ncao_(2)) DICLOFENAC Fenton-like reaction Groundwater pollution
下载PDF
CaO_(2)预处理耦合ZVI强化含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
2
作者 程晓格 王琬 +3 位作者 邓冠勇 苏涵钰 钱佳鑫 王建树 《中国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6,共7页
餐厨垃圾中油脂降解困难,易导致厌氧消化失败。为促进含油餐厨垃圾的厌氧消化过程,采用过氧化钙(CaO_(2))预处理和添加零价铁(ZVI)耦合策略,并优化投加量。结果表明,CaO_(2)预处理最优投加量为0.05 g/gVS,最佳预处理时间为24 h。预处理... 餐厨垃圾中油脂降解困难,易导致厌氧消化失败。为促进含油餐厨垃圾的厌氧消化过程,采用过氧化钙(CaO_(2))预处理和添加零价铁(ZVI)耦合策略,并优化投加量。结果表明,CaO_(2)预处理最优投加量为0.05 g/gVS,最佳预处理时间为24 h。预处理后油脂降解率提高了300.06%,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的浓度分别提高了2.87和1.95倍。添加3 g/L的ZVI使累积产气量达368.92 mL/gVS,较空白组提高了95.92%,辅酶F420和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分别提高了46.93%和105.13%。CaO_(2)预处理促进了有机质的降解,ZVI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相关酶活性。CaO_(2)预处理和添加ZVI耦合策略可有效提高含油餐厨垃圾的厌氧消化产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油脂 过氧化钙(cao_(2)) 零价铁(ZVI) 厌氧消化
原文传递
Ca(OH)2对H2O2碱性体系下NO脱除促进作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瀚辰 李阳 +3 位作者 杨成龙 姚明宇 赵婷雯 程广文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7-64,共8页
本文搭建小型鼓泡试验系统,研究了H2O2在碱性条件下的脱硝机理,对比了不同金属对H2O2脱硝效果的催化作用与催化机理,探究了NaOH-Ca(OH)2-H2O2体系脱除烟气中NO的关键试验参数。结果表明:在小型试验台上H2O2分解产生的·O2^-对NO有... 本文搭建小型鼓泡试验系统,研究了H2O2在碱性条件下的脱硝机理,对比了不同金属对H2O2脱硝效果的催化作用与催化机理,探究了NaOH-Ca(OH)2-H2O2体系脱除烟气中NO的关键试验参数。结果表明:在小型试验台上H2O2分解产生的·O2^-对NO有显著的氧化脱除效果;Ca(OH)2可以促进H2O2分解产生·O2^-;NaOH-Ca(OH)2-H2O2体系中添加Ca(OH)2最佳质量分数为0.1%,吸收液最佳温度为45℃;在单独脱除NO时,NaOH-Ca(OH)2-H2O2体系NO脱除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0%;在流量为100 m^3/h的中试喷淋塔试验台上进行稳态试验,NaOH-Ca(OH)2-H2O2体系最高NO脱除效率可以维持在7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硝 碱性体系 H2O2 NO CA(OH)2 NaOH-Ca(OH)2-H2O2 自由基 NO脱除效率
下载PDF
硫酸锌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段文贞 梁月琴 汤允昭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硫酸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用Pulsineli四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急性前脑缺血40min后再灌注1h的损伤模型,同时应用Fura-2/AM荧光指示剂测定硫酸锌对胎鼠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结果... 目的:观察硫酸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用Pulsineli四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急性前脑缺血40min后再灌注1h的损伤模型,同时应用Fura-2/AM荧光指示剂测定硫酸锌对胎鼠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硫酸锌10mg·kg-1可降低钙在脑细胞内累积及丙二醛含量升高;减轻脑水肿并缓解脑损伤引起的LDH释放;改善EEG的抑制状态。在胎鼠脑细胞悬液中,硫酸锌(100~300μmol·L-1)可抑制高钾和L-谷氨酸引起的细胞内钙升高。结论:硫酸锌对急性再灌注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此作用与其防止钙超载、抗脂质过氧化物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锌 保护作用 再灌注损伤 过氧化脂质 脑缺血
下载PDF
“葡萄糖酸钙的合成实验”的改进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长宝 尚鹏鹏 +2 位作者 朱树华 张丽丽 汪建民 《广东化工》 CAS 2017年第12期49-50,共2页
介绍了实验教学中对葡萄糖酸钙合成实验的一些探索和经验,通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氧化剂的用量、碳酸钙的添加时间和催化剂的用量等实验条件的优化,提高了葡萄糖酸钙的产率和纯度,有益于该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推广。
关键词 葡萄糖 过氯化氢 MN^2+ 葡萄糖酸钙
下载PDF
纳米零价铁协同技术降解双氯芬酸试验研究
6
作者 梁文 周念清 +2 位作者 代朝猛 段艳平 涂耀仁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3-129,共7页
基于纳米零价铁(nZVI)的协同技术,采用nZVI、nZVI/H_(2)O_(2)、nZVI/nCaO_(2)组合工艺研究不同投加组合情况下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并通过nCaO_(2)的纯度分析,以及nCaO_(2)对H_(2)O_(2)释放动力学的研究,探讨同样投加水平下nZVI、nZVI/... 基于纳米零价铁(nZVI)的协同技术,采用nZVI、nZVI/H_(2)O_(2)、nZVI/nCaO_(2)组合工艺研究不同投加组合情况下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并通过nCaO_(2)的纯度分析,以及nCaO_(2)对H_(2)O_(2)释放动力学的研究,探讨同样投加水平下nZVI、nZVI/H_(2)O_(2)、nZVI/nCaO_(2)组合工艺降解双氯芬酸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nZVI、nZVI/H_(2)O_(2)、nZVI/nCaO_(2)3种组合工艺均可实现对双氯芬酸的有效降解,同样投加水平下3种组合工艺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表现为nZVI<nZVI/nCaO_(2)<nZVI/H_(2)O_(2),反应120 min后其对双氯芬酸的去除率依次为17.2%、60.5%、99.5%;基于nZVI的类芬顿体系对双氯芬酸的降解不是简单的还原或氧化作用,反应体系中ORP值由负变为正,nZVI形态的变化影响着体系对双氯芬酸的降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nZVI) 过氧化氢(H_(2)O_(2)) 纳米过氧化钙(ncao_(2)) 双氯芬酸(DCF) 类芬顿体系
下载PDF
CaO2基类Fenton试剂降解亚甲基蓝机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卓然 朴春香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90-96,共7页
采用过氧化钙(CaO2)固体粉末为去除剂,以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CaO2与EDTA-Fe^2+的水溶混合体系降解亚甲基蓝的效果、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CaO2粉末在水溶条件下能够与EDTA-Fe^2+形成类Fenton反应体系,450min内对亚... 采用过氧化钙(CaO2)固体粉末为去除剂,以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CaO2与EDTA-Fe^2+的水溶混合体系降解亚甲基蓝的效果、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CaO2粉末在水溶条件下能够与EDTA-Fe^2+形成类Fenton反应体系,450min内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体系中主要的功能自由基为轻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对亚甲基蓝降解起主导作用的则是轻基自由基。CaO2: EDTA -Fe^2+:亚甲基蓝的最佳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6 : 4 : 1,在此条件下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最大,且体系中存在Cu2^+Cr3^+可提高亚甲基蓝的去除率,Cl^-和HCO3^-则抑制了系统对亚甲基蓝的去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蓝 过氧化钙 EDTA-Fe^2+ 类FENTON试剂 務基自由基
原文传递
丹参酮ⅡA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合并大血管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和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雪松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0-802,812,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对合并大血管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和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合并大血管病变的6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34例,给予丹参酮ⅡA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对照组3...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对合并大血管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和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合并大血管病变的6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34例,给予丹参酮ⅡA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总疗程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ox-LDL、MDA和IL-6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ox-LDL、MDA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为P<0.05);治疗后,实验组ox-LDL、MDA和IL-6水平的减少较对照组更具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酮ⅡA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能有效抑制2型糖尿病患者IL-6的表达,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脂质过氧化 白细胞介素-6 丹参酮ⅡA 阿托伐他汀钙
原文传递
过氧化钙重塑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楚天 李大鹏 +3 位作者 王子良 吴宇涵 许鑫澎 黄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4-1432,共9页
本研究模拟原位覆盖CaO(2)流失后状态,以修复后表层2cm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X)对底泥修复前后表面进行观察和元素分析,发现CaO(2)重塑明显改变了底泥结构,去除底泥表面附着的大部分有机物和铁锰氧化... 本研究模拟原位覆盖CaO(2)流失后状态,以修复后表层2cm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X)对底泥修复前后表面进行观察和元素分析,发现CaO(2)重塑明显改变了底泥结构,去除底泥表面附着的大部分有机物和铁锰氧化物,提高底泥颗粒孔隙率,增加底泥表面Ca^(2+)含量;CaO(2)重塑使底泥内源磷更加稳定,TP含量减少约20%,潜在活性磷含量减少约30%,Ca-P和Res-P含量明显增加,同时厌氧环境下重塑底泥磷释放量明显小于原始底泥,表明CaO(2)重塑极大降低了底泥内源磷释放风险;Langmuir模型与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相比,更适用于描述CaO(2)重塑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行为,CaO(2)重塑明显提高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其最大磷吸附量由1.44 mg·g^(-1)增加到20.91 mg·g^(-1),其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机制由化学吸附转变为物理化学吸附共同作用,此外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CaO(2)重塑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且CaO(2)重塑显著提高底泥对水中的磷酸盐的吸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钙(cao(2)) 重塑 底泥 吸附 磷酸盐
原文传递
过氧化钙片剂联合脱氮菌剂对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
10
作者 王耿 占洁 +3 位作者 王涛 廖家林 黄振兴 阮文权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30-38,共9页
以生物炭为填充材料,通过聚乙烯醇(PVA)包埋过氧化钙(CaO_(2))制备了一种具有缓释氧效果的CaO_(2)片剂(CPT),并应用于黑臭水体增氧。对比了3种CaO_(2)投加方式对泥水体系的影响,同时考察了CPT与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BT1联用对黑臭水... 以生物炭为填充材料,通过聚乙烯醇(PVA)包埋过氧化钙(CaO_(2))制备了一种具有缓释氧效果的CaO_(2)片剂(CPT),并应用于黑臭水体增氧。对比了3种CaO_(2)投加方式对泥水体系的影响,同时考察了CPT与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剂BT1联用对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相较于粉末覆盖和悬浊液底泥注射,CPT可显著延长供氧周期,并有效缓解了释氧过程对水体pH的冲击。在CPT的作用下,底泥生物降解能力较初始最高可提升3.88倍,40 d时上覆水TP去除率达到90.6%,底泥中钙结合态磷的占比提升至31%。CPT与BT1联用加速了上覆水中NH_(4)^(+)-N和TN的去除,底泥有机质和总可转化态氮的去除率分别提升至12.2%和17.6%,底泥AOA_amoA基因和AOB_amoA基因拷贝数最高分别达到了初始底泥的2.72和10.92倍。在CPT的影响下,底泥nirS基因拷贝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BT1的投加使底泥nirK基因拷贝数在第10天时显著增至4.54×10^(5) copies/g,促进了实验前期反硝化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缓释氧材料 过氧化钙 脱氮菌剂 微生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