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7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enyl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Ester Plasticizing PVC
1
作者 Wenqing Xiao Yuhang Liu +2 位作者 Yuxin He Qiaoguang Li Yongquan Li 《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 EI CAS 2024年第3期615-628,共14页
Plasticizers are essential additives in the processing of polyvinyl chloride(PVC),with phthalate plasticizers being widely used.However,these conventional plasticizers have been shown to be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and... Plasticizers are essential additives in the processing of polyvinyl chloride(PVC),with phthalate plasticizers being widely used.However,these conventional plasticizers have been shown to be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ly unfriendly,necessitating the exploration of eco-friendly bio-based alternatives.In this study,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a specialty resource in China,was utilized as a raw material and reacted with 4,4′-Methylenebis(N,N-diglycidylaniline)(AG-80)to synthesize Phenyl Camellia seed Oil Ester(PCSOE).PCSOE was employed as a plasticizer to prepare modified PVC films with varying concentrations,with the conventional plasticizer dioctyl phthalate(DOP)serving as a control.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SCOE-plasticized PVC films exhibit enhanced hydrophilicity,tensile strength,and thermal stability compared to DOP-modified PVC films.The contact angle of PSCOE-plasticized PVC films ranges from 66.26°to 78.48°,which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contact angle of DOP-modified PVC films at 78.40°,indicating improved hydrophilicity due to the modification with PCSOE.The tensile strength of PSCOE-plasticized PVC films ranges from 17.73 to 20.17 MPa,all surpassing the value of 16.41 MPa for DOP-modified PVC films.Moreover,the temperatures corresponding to 5%,10%,and 50%weight loss for PVC samples modified with PCSOE are higher than those for DOP.Hence,PCSOE presents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DOP as a plasticizer for PVC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vinyl chloride(PVC) camellia oleifera seed oil 4 4′-Methylenebis(N N-diglycidylaniline) bio-based plasticizer
下载PDF
Plasticizing Effect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Oil-Based Plasticizer on PVC Material Modification
2
作者 Qinghua Lao Hui Zhang +3 位作者 Zhihong Wang Puyou Jia Yongquan Li Qiaoguang Li 《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 EI 2023年第7期3025-3041,共17页
In this study,as the plasticizer,Camellia oleifera seed-oil-based cyclohexyl ester(COSOCE)was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yclohexene oxide and refined C.oleifera seed oil(RCOSO)obtained by acidification hydrolysis af... In this study,as the plasticizer,Camellia oleifera seed-oil-based cyclohexyl ester(COSOCE)was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yclohexene oxide and refined C.oleifera seed oil(RCOSO)obtained by acidification hydrolysis after saponification.In addition,the structure of the target product was confirm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spectroscopy,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spectroscopy,and Raman spectroscopy.COSOCE was used as plasticizer-modified polyvinyl chloride(PVC)membranes.The structure of the COSOCE-modified PVC membran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Raman spect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he properties of the COSOCE-modified PVC membrane were characterized by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1)The COSOCE-modified PVC membranes exhibit a good microscopic morphology.Combined with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EDS)and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 results,the COSOCE-modified PVC membranes are confirmed to be a hydrophilic material.(2)The modified PVC membrane with 60%COSOCE exhibited the best mechanical properties.The tensile strength reached 23.56±2.94 MPa.(3)COSOCE-modified PVC material exhibited better thermal stability,with a loss rate of less than 75%at the end of the first decomposition stage.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dioctyl-phthalate(DOP)-modified PVC membrane,the initi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PVC was increased by 1.17°C–8.17°C,and the residual rate was increased by 0.67%–5.75%.The carbon–carbon double bond in the COSOCE molecular structure can remove the free radicals generated during the degradation of PVC material and slow down 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PVC.In addition,the double bond can be cross-linked partially with the PVC molecular chain containing the conjugated polyene structure,thereby increasing the movement resistance of the PVC molecular chain segment.Hence,COSOCE can replace DOP as a PVC plasticiz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vinyl chloride(PVC) camellia oleifera seeds oil bio-based plasticizers camellia oleifera plant oil
下载PDF
High-performance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tudies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olar compounds in camellia seed oil during heating 被引量:3
3
作者 Hong-xia FENG Rokayya SAM +2 位作者 Lian-zhou JIANG Yang LI Wen-ming CAO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82-891,共10页
Camellia seed oil (CSO) is rich in oleic acid and has a high number of active components, which give the oil high nutritional value and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activit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Camellia seed oil (CSO) is rich in oleic acid and has a high number of active components, which give the oil high nutritional value and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activit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otal polar compounds (TPC) in CSO during heating. TPC were isolated by means of preparative flash chromatography and further analyzed by high-performance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HPSEC) The TPC content of CSO increased from 4.74% to 25.29%, showing a significantly lower formation rate as compared to that of extra virgin olive oil (EVOO) and soybean oil (SBO) during heating. Furthermore, heating also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PC among these oils. Though the content of oxidized triacyl- glycerol dimers, oxidized triacylglycerol oligomers, and oxidized triacylglycerol monom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ll these oils, their increased percentages were much less in CSO than those in EVOO, indicating that CSO has a greater ability to resist oxidation. This work may be useful for the food oil industry and consumers in helping to choose the correct oil and to decide on the useful lifetime of th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lia seed oil Polar compounds High-performance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OXIDATION
原文传递
油茶籽粕发酵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产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晓丽 赵锦绣 +5 位作者 李富松 张星 柯玉鑫 申烨华 张子夜 王军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50,共11页
油茶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油茶籽粕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其落后的处理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制约了我国油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茶籽粕中富含有机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降解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及茶皂素等生物大分子来制备有机肥是实现... 油茶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油茶籽粕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其落后的处理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制约了我国油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茶籽粕中富含有机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降解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及茶皂素等生物大分子来制备有机肥是实现油茶籽粕合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筛选获得3株针对油茶籽粕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高效降解菌,包括1株真菌X1-1,属于Pleurostomarichardsiae,以及2株细菌M4-2和M5-2,分别为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nteilii)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属,可有效降低发酵产物中茶皂素的含量,实现油茶籽粕的无害化处理。实验结果显示,经菌株X1-1、M4-2和M5-2发酵处理28 d后,油茶籽粕中纤维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29.74%、19.65%和13.19%,木质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12.84%、17.85%和26.39%,茶皂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34.06%、45.05%和46.15%;且发酵后的油茶籽粕腐熟度、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等指标均符合有机肥标准。研究结果拓展了油茶籽粕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同时为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高效降解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粕 纤维素 木质素 茶皂素 降解菌 有机肥
下载PDF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Camellia oleifera seed
5
作者 Zhi Wang Changsheng Liu 《Oil Crop Science》 2019年第4期228-236,共9页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afety of edible oils in China,and its seed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This review mainly introduce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Camellia seed,whi...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afety of edible oils in China,and its seed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This review mainly introduced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Camellia seed,which included pretreatment,extraction,and high value utilization.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nutritional value of Camellia seed were discussed.Microwave is the best pretreatment method,and shelling technology can improve oil yield.Cold pressing technology was widely accepted and aqueous enzymatic method had wide prospects.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of Camellia oleifera cake mainly focused on saponin extracting.In the future,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Camellia seed will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improving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ate to meet new consumption dem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ellia oleifera PRETREATMENT oil extrac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seed CAKE high VALUE UTILIZATION
下载PDF
不同油茶品系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何小三 李进 +2 位作者 查康 幸伟年 王玉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油茶品系间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及砧木性状的差异,并对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为油茶优良砧木的选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油茶品系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及砧木性状18项指标,通过... 【目的】研究不同油茶品系间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及砧木性状的差异,并对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为油茶优良砧木的选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油茶品系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及砧木性状18项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油茶品系间的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的差异,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油茶品系;运用相关分析得出18项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选出与砧木性状相关性较强的指标。【结果】不同油茶品系间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纵横比、果皮厚、果实籽数及籽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2个油茶品系单果质量为15.71~35.99 g,果实纵径为29.81~40.17 mm,果实横径为29.06~39.99mm,果形指数为0.85~1.28,果皮厚为1.85~4.19mm,果实籽数为2.20~9.67粒。不同油茶品系间单种质量、种纵径、种横径、种侧径、纵横比、横侧比、纵侧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2个油茶品系单种质量为1.07~4.26 g,种子纵径为16.98~27.40 mm,种子横径为13.17~23.12 mm,种侧径为9.00~16.93 mm。不同油茶品系间上胚轴长、下胚轴长、上胚轴粗、下胚轴粗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2个油茶品系上胚轴长为5.38~9.08 cm,上胚轴粗为1.72~2.97 mm,下胚轴长为14.35~23.97 cm,下胚轴粗为1.80~3.14 mm。砧木性状中上胚轴长与果实横径、单种质量、种侧径及果实纵径的相关性较大,下胚轴长与种纵径、种侧径、果实纵径及果实籽数的相关性较大,上胚轴粗与单果质量、果实纵径、单种质量、种纵径、种横径、种侧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下胚轴粗与果实纵横比、果实纵径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果实、种子及砧木性状各指标筛选出适合作优良砧木的油茶品系为赣无2、赣石83-4、长林53号、GLS赣州油1号。砧木性状中4个指标均与果实纵径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或相关性较大,故可从以上4个适合作优良砧木的油茶品系中选择果实纵径相对较大的果实进行砧木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砧木 果实性状 种子性状 砧木性状
下载PDF
油茶籽油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海余 龚文芳 +5 位作者 崔坤鹏 旷敏 赵小英 朱咏华 袁德义 刘选明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0-223,共14页
油茶籽油的品质和质量是衡量油茶品质的关键标准之一。目前,油茶籽油品质高低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功能性营养成分等方面。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角鲨烯、维生素E的含量以及酸值、过氧化值等是评价油茶籽油品质... 油茶籽油的品质和质量是衡量油茶品质的关键标准之一。目前,油茶籽油品质高低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功能性营养成分等方面。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角鲨烯、维生素E的含量以及酸值、过氧化值等是评价油茶籽油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随着油茶籽油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这些性状合成相关基因的集中研究显得不够深入,并且大多数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清楚。为进一步了解品质性状对油茶良种选育的影响,为选育高品质油茶品种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生物活性成分等品质性状的研究,并探讨了影响品质性状的因素。同时,分析了脂肪酸和功能性营养成分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深层次分子研究进展,对开发油茶重要品质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品质性状 脂肪酸组成 功能性营养成分 关键基因 合成代谢
下载PDF
基于反射光谱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测定及特征波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强 龚中良 +4 位作者 李大鹏 文韬 汪志强 管金伟 郑文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9,共8页
为了探索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油茶籽油掺伪量的方法,按照不同掺伪比例制备了244个油茶籽油掺伪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的样本,以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采集所制备样本在200~1100 nm范围内的反射光谱。将原始光谱进行Savit... 为了探索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油茶籽油掺伪量的方法,按照不同掺伪比例制备了244个油茶籽油掺伪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的样本,以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采集所制备样本在200~1100 nm范围内的反射光谱。将原始光谱进行Savitzky-Golay(SG)-连续小波变换(CWT)预处理后,利用Kennard-Stone(K-S)算法以2∶1的比例将样本划分成校正集和预测集。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连续投影算法(SPA)、自主软收缩算法(BOSS)、迭代变量子集优化算法(IVSO)进行特征波长选择,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极限学习机(ELM)、随机森林(RF)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预测模型,同时对特征波长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始光谱经过SG-CWT(L5)预处理和BOSS特征波长筛选后,建立的基于SVM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预测模型能够鉴别掺伪量为1%及以上的油茶籽油,该模型在十折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法下得到最佳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γ)分别为5.2780和0.1088,其预测决定系数(R_(P)^(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_P)、预测平均绝对误差(MAE_(P))分别为0.9985、0.0134、0.0102。特征波长聚集程度和陡度对模型预测结果存在一定影响。综上,建立的基于反射光谱的油茶籽油掺伪量快速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小,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 反射率 BOSS-SVM 特征波长特性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不同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风味的影响
9
作者 彭丝兰 刘思思 +3 位作者 易有金 刘汝宽 李昌珠 肖志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8-55,共8页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 旨在提升山茶油风味品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微波、烘烤、蒸制3种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聚类分析比较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8种(40.02%~51.88%)、醇类9种(10.99%~19.85%)、酮类6种(19.37%~27.35%)、酯类3种(4.21%~11.44%)、吡嗪类2种(1.25%~6.50%)、烃类1种(0.19%~0.32%)和酸类1种(0.35%~2.16%),其中微波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烘烤、蒸制的;OPLS-DA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并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大于1筛选出了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分别是2-甲基丁醛D、3-甲基丁醛D、2,3-戊二酮、乙酸甲酯、2-甲基吡嗪、丙酮、3-羟基-2-丁酮、顺-2-庚烯醛、正己醇、1-丁醇,其中前5种为关键风味成分(ROAV大于1);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预处理压榨山茶油的10种特征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分类结果与OPLS-DA分类基本一致。综上,不同预处理技术所得压榨山茶油的风味不同,可通过OPLS-DA和聚类分析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预处理技术
下载PDF
油茶饼粕抗氧化肽的鉴定及其稳定性
10
作者 朱巧楠 王鹏 +3 位作者 杨选 余琳 何志平 吴峰华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2-341,共10页
为提高油茶饼粕的附加值,采用复合蛋白酶酶解油茶饼粕蛋白,酶解产物通过超滤、凝胶层析分离纯化,LC-MS/MS序列鉴定结合PeptideRanker数据库筛选,获得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肽段。探究不同温度、pH值、金属离子以及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对... 为提高油茶饼粕的附加值,采用复合蛋白酶酶解油茶饼粕蛋白,酶解产物通过超滤、凝胶层析分离纯化,LC-MS/MS序列鉴定结合PeptideRanker数据库筛选,获得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肽段。探究不同温度、pH值、金属离子以及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对抗氧化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产物经超滤和Sephadex G-25凝胶柱逐级分离后,得到4个组分(F1~F4),F4组分的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分别为(67.56±0.32)%和(52.40±1.64)%。经氨基酸序列鉴定、PeptideRanker预测与活性验证,得到3条抗氧化肽,分别为LCDQCPPHA(LC-9)、ATNPPCCQP(AT-9)、TSCSSPSYPFQ(TS-11)。AT-9和LC-9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且在pH 3~9范围,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均未发生显著改变。5种金属离子中,Cu2+对3条肽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当Cu^(2+)浓度为2 mmol/L时,LC-9的ABTS和DPPH清除活性保持率分别为(23.47±0.61)%和(44.57±0.58)%。此外,经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AT-9的抗氧化活性保持率最高,ABTS和DPPH清除活性保持率均高于90%。3条肽中AT-9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可应用于食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饼粕 抗氧化肽 分离纯化 鉴定 稳定性
下载PDF
油茶籽油滤饼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张鹏 周波 钟海雁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145,共6页
本研究以热风烘干和自然晒干处理的油茶籽压榨所得茶油过滤滤饼(H-CFC、NH-CFC)为材料,分别采用甲醇提取、酸水解和碱水解等方法对滤饼的总酚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添加质量分数1%H-CFC可以显著增加热风烘干油茶籽... 本研究以热风烘干和自然晒干处理的油茶籽压榨所得茶油过滤滤饼(H-CFC、NH-CFC)为材料,分别采用甲醇提取、酸水解和碱水解等方法对滤饼的总酚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直接添加质量分数1%H-CFC可以显著增加热风烘干油茶籽过滤油(H-CSO)的氧化诱导时间,直接添加NH-CFC对自然晒干油茶籽过滤油(NH-CSO)的氧化诱导时间无显著影响。H-CFC和NH-CFC的甲醇提取物总酚含量分别是油中的339.5倍和234.5倍。H-CFC甲醇提取物的总酚含量、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FRAP还原能力分别是NH-CFC的1.45倍、1.75倍、1.19倍、1.97倍。酸水解H-CFC提取物的总酚含量、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FRAP还原能力分别是碱水解样品的1.27倍、4.91倍、2.93倍和5.67倍;酸水解NH-CFC提取物的总酚含量、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FRAP还原能力分别是碱水解的1.67倍、2.61倍、11.50倍和3.47倍。油茶籽油滤饼可以考虑作为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热处理 滤饼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油茶籽壳多糖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12
作者 郭鑫 赵金艳 +1 位作者 赵博 张国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109,117,共7页
旨在为开发利用油茶籽壳多糖提供基础,以油茶籽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超声辅助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超声辅助提取油茶籽壳多糖(CFP-U)的理化性质(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微观结... 旨在为开发利用油茶籽壳多糖提供基础,以油茶籽壳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超声辅助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超声辅助提取油茶籽壳多糖(CFP-U)的理化性质(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微观结构)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FP-U的最优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0min、超声功率650W、液料比40∶1,在此条件下油茶籽壳多糖的得率为(3.28±0.06)%;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表明,CFP-U的纯度较高,分子质量为91.6kDa;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CFP-U的单糖由平均摩尔比为0.05∶0.14∶0.05∶1.00∶0.05∶0.30∶0.35∶0.41的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岩藻糖构成;红外光谱表明,CFP-U存在α-糖苷键、β-糖苷键和吡喃糖环;紫外全波长扫描表明,CFP-U中基本不含蛋白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CFP-U呈不规则形态,为片状结构,表面光滑;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CFP-U能有效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且抗氧化活性优于传统热水法提取的油茶籽壳多糖。综上,采用超声辅助法可以有效提取油茶籽壳多糖,且油茶籽壳多糖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壳 多糖 响应面法 超声辅助提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10t/d双螺杆榨油机压榨油茶籽的工艺研究
13
作者 周万猛 张新文 +4 位作者 石胜瑜 陈波宇 倪二毛 金俊 吴港城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为提高油茶籽油的品质,减少传统油茶籽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损失,对日处理10t双螺杆榨油机压榨油茶籽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经过分级处理后入榨油茶仁水分控制在9%、油茶仁中含壳控制在8%时,压榨饼... 为提高油茶籽油的品质,减少传统油茶籽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损失,对日处理10t双螺杆榨油机压榨油茶籽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经过分级处理后入榨油茶仁水分控制在9%、油茶仁中含壳控制在8%时,压榨饼中残油率为2.49%,且产品符合一级油的国家标准。与市场上销售的油茶籽油相比,通过本工艺获得的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的保留率更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可为我国油茶籽油的高值化加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双螺杆榨油机 剥壳及壳仁分离 产品质量
下载PDF
含壳率对油茶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王天祥 朱培蕾 汪名春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4,共12页
为了探究螺旋压榨过程中含壳率对油茶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规律,考察了含壳率对螺旋压榨油茶籽油的出油率、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脂肪酸组成、氧化诱导时间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压榨出油率随着含壳率的... 为了探究螺旋压榨过程中含壳率对油茶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规律,考察了含壳率对螺旋压榨油茶籽油的出油率、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脂肪酸组成、氧化诱导时间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压榨出油率随着含壳率的增加而提高,到20%时趋于稳定,最高出油率为26.29%。且当壳质量分数为20%时,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质量分数均最低,分别为0.82 mg/g、0.37 mmol/kg和0.07%,氧化诱导时间最长,为22.62 h,同时其色度值和磷脂含量均处较低水平。当壳质量分数为30%~40%时,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最高,为67.48 mg/kg,且油茶籽油的色泽相对较深。含壳率对油茶籽油的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通过电子鼻和GC-IMS对不同含壳率油茶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醛类、醇类、酯类、酮类和杂环类物质等,且含壳率较高的油茶籽油和含壳率较低的油茶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当壳质量分数低于20%时,油茶籽油中挥发性成分含量较多,其香味较为浓郁,随着含壳率的增加,油茶籽油中挥发性物质含量也随之减少。综合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成分含量,螺旋压榨油茶籽油时的物料理想壳质量分数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含壳率 理化指标 甾醇 风味成分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的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立志 刘奇琳 周聪麟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196,共8页
以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3种茶叶籽油的感官属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E-nose)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不... 以武夷茶区3种茶叶籽油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QDA)对3种茶叶籽油的感官属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E-nose)对其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区分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籽油在多个感官属性上差异明显,E-nose可有效区分3种茶叶籽油,GC-MS在3种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出5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采用香气活力值(OAV)确定了3种茶叶籽油的关键香气物质,3种茶叶籽油香气成分和关键香气物质的组成、含量各不相同。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品种茶叶籽油的品种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茶产区 茶叶籽油 感官评价 电子鼻 香气分析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品种油茶籽油的营养品质研究
16
作者 刘佳丽 杨茜 +5 位作者 李秀娟 魏征 朱莹丹 薛雅琳 段章群 刘妍妍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190,共7页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都是油茶种植的最佳地区,以湖南省种植面积为最多。为探究湖南不同油茶的生产适应性,分析湖南不同油茶品种的差异性,研究不同品种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包括湖南省6个全国主推品种:华鑫、华金、华硕、湘林210、... 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都是油茶种植的最佳地区,以湖南省种植面积为最多。为探究湖南不同油茶的生产适应性,分析湖南不同油茶品种的差异性,研究不同品种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包括湖南省6个全国主推品种:华鑫、华金、华硕、湘林210、湘林1号和湘林27号,还有其他主要种植品种,如衡东大桃系列、湘林系列、和湘林97号。该研究对不同品种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活性物质含量进行分析检测,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88%。油茶籽油中甾醇总含量为583.35~1623.79 mg/kg,主要组分为Δ7-豆甾烯醇和β-谷甾醇,占甾醇总量85%以上。油茶籽油中生育酚以α-生育酚为主,占总生育酚80%以上。油茶籽油的角鲨烯含量为70.49~304.32 mg/kg。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为3.37~19.14 mg/kg。聚类分析将油茶籽油样品分为5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Y15华硕油茶籽油综合评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油茶籽油 营养品质 脂肪酸组成 活性物质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抗炎效果
17
作者 陈宇 杨纪元 +5 位作者 邱之阳 张笑 邱昌扬 周凯 郝泽金 陈志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67,共7页
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 为了明确不同加工方式的油茶籽油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效果,并探究油茶籽油中的主要抗炎物质,分别制备低温压榨油茶籽油、热榨油茶籽原油、热榨精炼油茶籽油、土榨油茶籽油和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分析不同加工方式及添加不同活性物质的油茶籽油对ACD模型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并结合ELISA法、HE染色和免疫组化探究其对小鼠炎症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最高,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其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降低率超过10%,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好转,耳廓肿胀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预防性给药的抗炎效果普遍低于造模后给药;倍数添加角鲨烯和生育酚的油茶籽油对ACD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显著提高,在50%左右,且角鲨烯、生育酚处理组小鼠耳廓组织中NF-κB阳性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因此,外用超临界CO_(2)萃取的油茶籽油治疗小鼠ACD效果最佳,其抗炎效果并非源于单一活性成分,与角鲨烯和生育酚等活性成分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抗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超临界CO_(2)萃取
下载PDF
炒制工艺对油茶籽油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剀舟 魏征 +3 位作者 王佳雅 栾霞 薛雅琳 段章群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8,共11页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量挥发性物质73种,其中醛类物质种类最多(14~16种),质量分数最高(50%~70%);炒制温度相比较于炒制时间,可显著提高呋喃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酯类化合物的种类;鉴定出对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关键贡献的风味物质(ROAV≥100)共11种,按照贡献度大小分别是3-甲基丁醛、(E)-2-甲基-2-丁酸乙酯、苯乙醛、2-甲基丁醛、己醛、二羟基-2(3H)呋喃酮、辛醛、2-甲基丙醛、庚醛、2-戊基-呋喃、辛酸;高温长时有利于麦芽味、水果味、青草味、烧烤味和坚果味的风味物质的生成,低温短时更有利于脂肪味、焦糖味、水果味风味物质的生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炒制工艺140℃—15 min、160℃—15min和180℃—15 min下的油茶籽油样品风味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工艺,具有贡献的风味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综合考虑油脂劣变、风险因素以及感官评价,炒制温度140℃和炒制时间15 min是较佳的油茶籽油炒制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风味最浓郁、清新、最具纯正茶油特征香气,辛辣味、坚果味、青草味、水果味是热榨油茶籽油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炒制工艺 挥发性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感官评价
下载PDF
熔融盐——淬火联用制备油茶粕衍生碳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19
作者 刘涛 卢鹏飞 +4 位作者 叶晓燕 邱翔宇 李丹丹 刘郁林 曾源浩 《河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7-40,共4页
为了促进油茶粕资源化处理,该文提出了使用油茶粕制备优异碳负电极的研究路线,期望能够推动油茶粕资源化处理持续向好发展。首次利用熔融盐淬火法制备油茶粕衍生碳材料,经研究发现:油茶粕熔融盐650℃下焙烧60 min后淬火制备的碳材料负... 为了促进油茶粕资源化处理,该文提出了使用油茶粕制备优异碳负电极的研究路线,期望能够推动油茶粕资源化处理持续向好发展。首次利用熔融盐淬火法制备油茶粕衍生碳材料,经研究发现:油茶粕熔融盐650℃下焙烧60 min后淬火制备的碳材料负电极在电流密度为0.5 A/g下,比电容高达232 F/g;熔融盐能作为模板剂保护碳不被氧化,K元素对材料具有刻蚀作用,这可有效提高材料的孔隙结构,淬火过程不能增加碳材料的比表面积,但促进了电子的传质和转移速率。该研究为解决油茶粕增值问题和设计适合实际应用的碳材料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粕 碳材料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志贤 赵洲桥 +5 位作者 孙乐 张海龙 齐玉堂 张维农 汪有军 杨波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以新鲜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自然晾晒、快速烘干和慢速烘干三种处理方式对油茶籽品质(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等)和油茶籽油品质(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甾醇、生育酚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慢速烘干处理油茶籽含油率(33.3%)和油茶... 以新鲜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自然晾晒、快速烘干和慢速烘干三种处理方式对油茶籽品质(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等)和油茶籽油品质(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甾醇、生育酚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慢速烘干处理油茶籽含油率(33.3%)和油茶籽油得率(22.4%)最高,自然晾晒处理的油茶籽油酸价(0.56 mg KOH/g)最小、总生育酚含量最高(215.22 mg/kg),快速烘干处理的油茶籽油总甾醇含量(420.88 mg/100 g)最高,上述结果为油茶籽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自然晾晒 快速烘干 慢速烘干 油茶籽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