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attering of SH waves induced by a symmetrical V-shaped canyon: a unified analytical solution 被引量:21
1
作者 Zhang Ning Gao Yufeng +2 位作者 Li Dayong Wu Yongxin Zhang Fe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2年第4期445-460,共16页
This paper reports a series solution of wave functions for two-dimensional scattering and diffraction of plane SH waves induced by a symmetrical V-shaped canyon with different shape ratios. A half-space with a symmetr... This paper reports a series solution of wave functions for two-dimensional scattering and diffraction of plane SH waves induced by a symmetrical V-shaped canyon with different shape ratios. A half-space with a symmetrical V-shaped canyon is divided into two sub-regions by using a circular-arc auxiliary boundary. The two sub-regions are represented by global and local cylindrical coordinate systems, respectively. In each coordinate system, the wave field satisfying the Helmholtz equation is represented by the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method, in terms of the series of both Bessel functions and Hankel functions with unknown complex coefficients. Then, the two wave fields are described in the local coordinate system using the Graf addition theorem. Finally, the unknown coefficients are sought by satisfying the continuity conditions of the auxiliary boundary. To consider the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ve scattering, a parametric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in the time domain by assuming an incident signal of the Ricker typ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ransient responses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wave propagating and scatt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wave scattering V-shaped canyon topographic effect wave propagation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wave function expansion method
下载PDF
Scattering and diffraction of plane P-waves in a 2-D elastic half-space Ⅱ:shallow arbitrary shaped canyon 被引量:1
2
作者 Heather P.Brandow Vincent Le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7年第3期459-485,共27页
Scattering and Diffraction of elastic in-plane P-and SV-waves by a surface topography such as an elastic canyon at the surface of a half-space is a classical problem which has been studied by earthquake engineers and ... Scattering and Diffraction of elastic in-plane P-and SV-waves by a surface topography such as an elastic canyon at the surface of a half-space is a classical problem which has been studied by earthquake engineers and strong-motion seismologists for over forty years. The case of out-of-plane SH waves on the same elastic canyon that is semi-circular in shape on the half-space surface is the first such problem that was solved by analytic closed form solutions over forty years ago by Trifunac. The corresponding case of in-plane P-and SV-waves on the same circular canyon is a much more complicated problem because, the in-plane P-and SV-scattered waves have different wave speeds and together they must have zero normal and shear stresses at the half-space surface. It is not until recently in 2014 that analytic solution for such problem is found by the author in the work of Lee and Liu. This paper uses the technique of Lee and Liu of defining these stress-free scattered wav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scattered and diffraction of these in-plane waves on an almost-circular surface canyon that is arbitrary in sha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RACTION elastic P-waves SV-waves weighted-residual method arbitrary-shaped canyon
下载PDF
Anti-plane deformations around arbitrary-shaped canyons on a wedge-shape half-space:moment method solutions 被引量:19
3
作者 Nazaret Dermendjian Vincent W.Lee 梁建文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03年第2期281-287,共7页
The wave propagation behavior in an elastic wedge-shaped medium with an arbitrary shaped cylindrical canyon at its vertex has been studied.Numerical computation of the wave displacement field is carried out on and nea... The wave propagation behavior in an elastic wedge-shaped medium with an arbitrary shaped cylindrical canyon at its vertex has been studied.Numerical computation of the wave displacement field is carried out on and near the canyon surfaces using weighted-residuals(moment method).The wave displacement fields are computed by the residual method for the cases of elliptic,circular,rounded-rectangular and flat-elliptic canyons,Th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resulting surface displacement depends,as in similar previous analyses,on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but not limited,to the angle of the wedge,the geometry of the vertex,the frequencies of the incident waves,the angles of incidence,and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The analysis provides intriguing results that help to explain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 amplification of seismic energy as a function of sit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ghted-residual moment method wedge half-space arbitrary-shaped cicular elliptic rectangular canyons
下载PDF
典型峡谷Ⅴ型地貌下桥址区风特性
4
作者 张玥 刘子琦 石慧慧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5-586,共12页
为得到山区峡谷典型Ⅴ型地形下的桥梁抗风设计的关键风特性参数,通过“数值风洞试验”建立模型,以实桥为工程背景构建三维地形网格,基于3种典型湍流模型和流体壁面粗糙度对桥位的风场特性进行分析,选取最优湍流模型和流体壁面粗糙度对... 为得到山区峡谷典型Ⅴ型地形下的桥梁抗风设计的关键风特性参数,通过“数值风洞试验”建立模型,以实桥为工程背景构建三维地形网格,基于3种典型湍流模型和流体壁面粗糙度对桥位的风场特性进行分析,选取最优湍流模型和流体壁面粗糙度对该地形桥位处的风场特性进行分析;围绕两个影响桥址区风特性的地形参数(山体高度和夹角),阐明Ⅴ型峡谷地形下风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并与现行规范进行对比,推算桥面设计基准风速。结果表明:该Ⅴ型峡谷地形的最佳湍流模型和流体壁面粗糙度分别为RNG k-ε和20 m;随着山体高度及山体夹角两参数的变化,风速增加幅度分别为2.37%~12.56%和1.24%~6.98%;山体高度及山体夹角两变参数下,梯度风高度分别为700 m和800 m左右;实际湍流强度大于规范中四类地表规范值,在离地高度40 m范围内,湍流强度更接近于D类地表。实际Ⅴ型峡谷桥址区不能简单按规范归为C类或D类地形,在设计风参数计算时应综合考虑规范和经验公式,还可借助模拟手段来提高其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特性 Ⅴ型峡谷 数值风洞试验 湍流模型 地形参数 设计基准风速
下载PDF
漏斗型峡谷桥址区平均风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明金 邢龙飞 +2 位作者 蒋帆影 张金翔 李永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1-387,共7页
结合某大跨悬索桥所在山区地形,研究了漏斗型峡谷这一特殊构造地形的桥址区平均风特性,为大跨度桥梁在漏斗型峡谷地区的抗风设计提供依据.首先,建立实际地形的数值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24个不同来流工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将整体模... 结合某大跨悬索桥所在山区地形,研究了漏斗型峡谷这一特殊构造地形的桥址区平均风特性,为大跨度桥梁在漏斗型峡谷地区的抗风设计提供依据.首先,建立实际地形的数值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24个不同来流工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将整体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的合理性;最后,通过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漏斗型峡谷桥位对风速大小、风攻角、风向角在不同来流方向的影响规律,分析平均风速随攻角分布的特点以及不同位置处的竖向风剖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漏斗型峡谷桥址区存在明显峡谷风加速效应;漏斗型地形对桥址区来流的攻角和风向分别表现为弱扰乱性和高导向性,来流攻角和风向分别稳定集中在-5°~0°和25°~30°;峡谷中风速对攻角变化的敏感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山区地形 漏斗型峡谷 平均风特性 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半覆水相变V形峡谷场地P波入射下的空间地震动散射频域理论解、验证及特征
6
作者 柳国环 陈欣宇 李鑫洋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4-772,共9页
克服介质相变、峡谷分层且局部地形覆水导致的固有边界值难题,首次推导并得到了半覆水相变V形峡谷场地对P波激励下的散射理论解,验证理论解的正确性,探究了相变界面的有无、入射波频率和入射角对地表位移的显著影响,突出并重点强调了覆... 克服介质相变、峡谷分层且局部地形覆水导致的固有边界值难题,首次推导并得到了半覆水相变V形峡谷场地对P波激励下的散射理论解,验证理论解的正确性,探究了相变界面的有无、入射波频率和入射角对地表位移的显著影响,突出并重点强调了覆水因素对结果影响的不可忽视性。分析结果表明,(1)以经典算例为标准,对比验证了本文理论解的正确性,解释并澄清了峡谷局部可预测性的微小偏差的来源。(2)与未覆水部位相比,峡谷覆水部位表面位移显著增大;与峡谷满水状态相比,相变面的存在使位移增大的初始位置向峡谷中间移动;不同的入射波频率和入射角下,地面运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水平方向的位移逐渐增大,竖直方向的位移逐渐减小。本文研究可为覆水V形峡谷的长大结构多点地震动的合理输入提供基础性研究依据,兼有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V形峡谷 散射效应 多点地震动 理论解
下载PDF
覆水效应的地下相干函数与相变V形峡谷多点地震动模拟及其特征规律
7
作者 柳国环 陈欣宇 费琦翔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7-1446,共10页
引入覆水效应和相变特征地下相干函数模型并导出其显式表达式,探讨归纳了该模型相干性的变化规律,并从物理本质上予以解释。依据场地散射频域理论解,得到目标场地的传递函数,联立本文提出的地下相干函数,构造出半覆水相变V形峡谷场地的... 引入覆水效应和相变特征地下相干函数模型并导出其显式表达式,探讨归纳了该模型相干性的变化规律,并从物理本质上予以解释。依据场地散射频域理论解,得到目标场地的传递函数,联立本文提出的地下相干函数,构造出半覆水相变V形峡谷场地的地下功率谱矩阵,生成地下多点地震动时程,通过功率谱和相干函数拟合,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分别对比分析了本文提出的相干函数与覆水深度对地震动的影响。以一座连续刚构桥为例,重点分析了地下相干函数与峡谷覆水深度对结构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覆水效应后,多点地震动间相干性表现增强,覆水区地震动减小,其原因在于对应P波的部分能量被传递至水中;地震动和地震响应大小与覆水深度呈负相关,距覆水区越远,受到覆水深度的影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多点地震动 覆水效应 相变 地下相干函数 V形峡谷
下载PDF
三叶玫瑰线形桥面构造的人行景观悬索桥设计
8
作者 黄彬 徐文平 《交通科技》 2023年第3期50-54,共5页
针对三岔形河流峡谷地形,需修建超大跨径的三岔形人行景观桥梁,一桥连通三岸。文中提出一种三叶玫瑰线形桥面构造的人行景观悬索桥,三岔形缆索体系悬挂在三角形布置的三个双肢柱门式桥塔之上,吊索体系悬挂三叶玫瑰线形桥面系加劲梁,结... 针对三岔形河流峡谷地形,需修建超大跨径的三岔形人行景观桥梁,一桥连通三岸。文中提出一种三叶玫瑰线形桥面构造的人行景观悬索桥,三岔形缆索体系悬挂在三角形布置的三个双肢柱门式桥塔之上,吊索体系悬挂三叶玫瑰线形桥面系加劲梁,结构轻盈。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几何构形研究,建立midas有限元计算模型,进行静力分析和动力模态分析研究,分析表明,三岔形缆索体系与三叶玫瑰线形桥面加劲梁均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空间刚度,可避免人行悬索桥左右摇晃问题,抗风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岔河谷 三岔形缆索体系 三叶形桥面系加劲梁 空间刚度 人行景观悬索桥
下载PDF
屋顶形状对街道峡谷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谢海英 陈康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32,共6页
采用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通过求解二维连续性方程,Navier-Stokes方程及污染物输运方程,模拟了具有不同屋顶形状的街道峡谷的流场及交通污染物浓度场.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总体趋势一致.由于屋顶形状的不同,峡谷内的流场会形成... 采用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通过求解二维连续性方程,Navier-Stokes方程及污染物输运方程,模拟了具有不同屋顶形状的街道峡谷的流场及交通污染物浓度场.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总体趋势一致.由于屋顶形状的不同,峡谷内的流场会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涡,从而影响建筑物迎风面与背风面污染物浓度分布.在各种屋顶形状的街道峡谷中,壁面污染物浓度的相对大小与其附近的速度分布有直接关系.通过对街道峡谷建筑屋顶高度处垂直方向污染物通量的计算和比较,说明了不同屋顶形状的街道峡谷平均流扩散和湍流扩散的强弱,污染物湍流扩散通量值有可能为正或为负;同时,峡谷内剩余污染物浓度的大小表明了屋顶形状对污染物扩散出街道峡谷难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峡谷 屋顶形状 流场 污染物浓度场 污染物垂直方向通量
下载PDF
SV波入射情况下V型河谷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必灯 周正华 +2 位作者 刘培玄 李小军 王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4,共8页
基于局部人工边界的显式有限元方法,给出了二维V型河谷地形在SV波垂直入射下地面运动数值解,并分析其地震动分布规律以及两侧不同的边坡角度对于地震动分布规律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谷底的角点、两岸靠近河谷的点、两侧谷坡靠近谷底的... 基于局部人工边界的显式有限元方法,给出了二维V型河谷地形在SV波垂直入射下地面运动数值解,并分析其地震动分布规律以及两侧不同的边坡角度对于地震动分布规律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谷底的角点、两岸靠近河谷的点、两侧谷坡靠近谷底的点以及靠近两岸的点,对地表位移有放大作用,而对其邻近区域地表位移有抑制作用。这是由于角点处存在面的相交和转化,使角点处和角点附近波的散射更为复杂,故波形转换更加强烈,并且以其为中心有一定的影响区域,越靠近这些角点波形转换越为强烈。峰值结果、传递函数结果和观测点质点运动轨迹结果都显示了这一规律。整体而言,右岸和右坡坡顶附近波形转换要比左岸明显得多,且对应两侧河岸相同的X向位移峰值,左侧河岸的影响范围要比右侧的影响范围大,这可能是因为右坡坡度更大导致波形转换要更强所致。两侧河岸质点运动轨迹最终都呈现逆进运动轨迹,有些观测点的逆进椭圆轨迹较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河岸处SV波转换成面波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河谷 SV波垂直入射 传递函数 波形转换 质点运动轨迹 逆进椭圆
下载PDF
翡翠河谷地震动地形效应解析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玉峰 代登辉 张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49,共10页
地表不规则地形的存在往往会引起地震波的散射,进而产生局部地震动放大或衰减的现象.虽然地形效应最早在异常地震记录中被发现,然而利用地形影响台阵记录到的地震动数据却少之又少.基于1992年在我国台湾翡翠河谷上观测到的六条地形影响... 地表不规则地形的存在往往会引起地震波的散射,进而产生局部地震动放大或衰减的现象.虽然地形效应最早在异常地震记录中被发现,然而利用地形影响台阵记录到的地震动数据却少之又少.基于1992年在我国台湾翡翠河谷上观测到的六条地形影响台阵记录,利用线源SH波入射下非对称V形河谷地震波传播解析理论,模拟得到了河谷台阵各点的地震动,揭示了翡翠河谷地形效应对地震动影响的规律.与实测记录的对比结果表明利用笔者提出的地震波传播解析理论能够较好地反映河谷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河谷 地形效应 解析解 V形河谷
下载PDF
楔形空间中圆弧形凹陷对平面SH波的散射解析解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中宪 梁建文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3-370,共8页
基于大圆弧假定,采用Fourier-Bessel波函数展开法求解了楔形空间中圆弧形凹陷对平面SH波的散射问题,给出了一种楔形空间中弹性波散射的新方法。利用两个大圆弧面模拟楔形空间表面,以方便的构造散射波场。进而借助Graf坐标转换,由边界条... 基于大圆弧假定,采用Fourier-Bessel波函数展开法求解了楔形空间中圆弧形凹陷对平面SH波的散射问题,给出了一种楔形空间中弹性波散射的新方法。利用两个大圆弧面模拟楔形空间表面,以方便的构造散射波场。进而借助Graf坐标转换,由边界条件推导得出了该问题的近似解析解。通过同现有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新方法的精度。计算结果表明:同半空间情况相比,楔形空间中圆弧凹陷附近动力反应更为剧烈,凹陷表面动应力集中效应也更为显著;动力反应特征依赖于波入射角、入射波频率和楔形夹角。该研究为楔形空间中P和SV波散射问题的求解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空间 圆弧凹陷 平面SH波 波函数展开 散射
下载PDF
河谷形状对地震波散射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修建 江彪 《低温建筑技术》 2004年第3期39-40,共2页
应用加权残值法,讨论了峡谷形状对平面SH波的散射影响。结果表明:峡谷的宽深比a/b及其断面的形状对SH波的散射有明显的影响。而且频率的变化对地面放大作用影响显著。
关键词 加值残值法 SH波 散射 河谷形状
下载PDF
拱坝推力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饶宏玲 《水电站设计》 2001年第3期15-17,共3页
采用国内 13个已建工程及一个拟建工程的资料 ,计算出在基本组合荷载情况下 ,作用于各拱坝左坝肩的拱向总推力及方向角 ,用计算值与这些工程拱坝体型的统计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得到了一些对坝肩稳定分析有参考价值的规律。
关键词 坝肩 稳定 水荷载 拱坝 河谷形状 推力角
下载PDF
山区V形峡谷悬索桥关键施工技术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前进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26,共4页
普立特大桥位于云南省宣威市,跨越典型的山区V形峡谷,主桥为主跨628m的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主缆采用预制平行钢丝束股,由91束91根Φ5.1mm镀锌高强钢丝组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宣威岸采用重力锚,普立岸采用隧道锚,锚体均按"分层... 普立特大桥位于云南省宣威市,跨越典型的山区V形峡谷,主桥为主跨628m的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主缆采用预制平行钢丝束股,由91束91根Φ5.1mm镀锌高强钢丝组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宣威岸采用重力锚,普立岸采用隧道锚,锚体均按"分层浇筑、分层支撑、分段接管、实施监控"的方案实施。隧道锚倾角大,开挖采用控制爆破技术减少对周边围岩的扰动,出渣采用有轨运输方式。主缆先导索牵引采用火箭抛掷施工方法,主缆架设采用PWS法施工。主梁为具有良好抗风性能的扁平流线型钢箱梁,钢箱梁架设采用缆索吊机旋转架设法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V形峡谷 钢箱梁 火箭抛送先导索 缆索吊机旋转架设法 施工技术
下载PDF
街道峡谷内空气流动和污染物扩散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红姣 熊孝鹏 +1 位作者 晋梅 石零 《环境科学导刊》 2020年第3期40-43,共4页
通过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街道峡谷中斜屋顶建筑在不同风速、不同开窗率时污染物流动与扩散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斜屋顶街道峡谷中的空气涡流主要集中在背风面和迎风面的顶部,迎风面的污染物浓度指数远小于背风面的污染物浓度指数。... 通过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街道峡谷中斜屋顶建筑在不同风速、不同开窗率时污染物流动与扩散的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斜屋顶街道峡谷中的空气涡流主要集中在背风面和迎风面的顶部,迎风面的污染物浓度指数远小于背风面的污染物浓度指数。提高风速和增大开窗率整个峡谷流动旋涡有减小和消失的趋势,街道峡谷中背风面的污染物浓度指数下降明显。开窗和提高风速有利于污染物的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区 开窗率 斜屋顶 污染物浓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以拟建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罗培 秦子晗 孙传敏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6-534,共9页
以华蓥山中段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内的"Ω形地貌"为例,在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借助DEM,运用地貌学相关理论,对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地貌在平面上呈"Ω"... 以华蓥山中段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内的"Ω形地貌"为例,在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借助DEM,运用地貌学相关理论,对川东褶皱山系"Ω形地貌"特征、成因和演化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地貌在平面上呈"Ω"字形,发育于特殊的地质背景下,特点是内腔宽大,隘口窄小;华蓥山老龙洞背斜、李子沿向斜,近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节理以及走向断层——涂家院子2#逆断层是"Ω形地貌"形成的构造背景;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是"Ω形地貌"主要外营力;"Ω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分为6个阶段:前期(构造隆起为主的阶段)、幼年期(自由沟渠阶段)、青年期(断层发育后顺坡向形成横向断层谷)、壮年初期(形成"Ω形地貌"雏形)、壮年期("Ω形地貌"最终形成)、老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褶皱山系 Ω形地貌 特征、成因和演化 华蓥山大峡谷地质公园
下载PDF
街道峡谷形态对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8
作者 雷林清 崔鹏义 黄远东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2-289,共8页
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物,在城市街道峡谷内的稀释扩散及分布特性,主要由街道内流动结构决定,而街道布局和结构对流动结构有重要影响。基于二维不可压缩流动的Navier-Stocks方程、污染物组分输运方程及标准k-?湍流模型,获取所构建模型的... 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物,在城市街道峡谷内的稀释扩散及分布特性,主要由街道内流动结构决定,而街道布局和结构对流动结构有重要影响。基于二维不可压缩流动的Navier-Stocks方程、污染物组分输运方程及标准k-?湍流模型,获取所构建模型的数值解。采用验证的模型参数,构建了9种2类高宽比H/W为1的二维城市街道截面形态构造,在来流平均风速为3 m/s情况下,研究了街道截面形态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扩散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下沉式道路结构不会改变街道峡谷内主涡结构和污染物分布;随着下沉深度的增加,机动车道内污染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廊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受廊道高度的影响较大,其人行呼吸高度处背风侧附近污染物浓度值相对参考工况增加大约5%,廊道深度对街谷内污染物扩散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道峡谷 街道峡谷形态 污染物扩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拱坝基础垫座体形优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娄靖雪 卢晓春 +2 位作者 熊勃勃 陈博夫 张鑫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1-53,94,共4页
在深“V”形峡谷处建造拱坝,为了改善坝体应力状态,常在坝体底部设置混凝土垫座。为寻求最优的垫座设计方案,构建了混凝土垫座体形参数的优化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结合某工程分析表明,坝体等效应力在每一垫座高... 在深“V”形峡谷处建造拱坝,为了改善坝体应力状态,常在坝体底部设置混凝土垫座。为寻求最优的垫座设计方案,构建了混凝土垫座体形参数的优化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结合某工程分析表明,坝体等效应力在每一垫座高度上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且与垫座高度呈负相关,根据每一高程最优点与体积的关系,求得垫座体形的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坝 垫座 深“V”形峡谷 优化设计
下载PDF
饱和层状场地中任意凹陷地形对入射P波的散射 被引量:3
20
作者 尤红兵 梁建文 赵凤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0-849,共10页
采用Biot理论的基本模型,利用间接边界元方法在频域内求解了层状饱和场地中任意凹陷地形对入射P波的散射。利用精确的土层动力刚度矩阵进行自由场反应分析,求得假想边界上各点的位移和各单元的应力响应;同样计算虚拟分布荷载的格林影响... 采用Biot理论的基本模型,利用间接边界元方法在频域内求解了层状饱和场地中任意凹陷地形对入射P波的散射。利用精确的土层动力刚度矩阵进行自由场反应分析,求得假想边界上各点的位移和各单元的应力响应;同样计算虚拟分布荷载的格林影响函数,求得位移和应力响应;根据边界条件确定虚拟分布荷载,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结果可退化为干土结果并进行了对比。通过算例,研究了饱和层状场地中凹陷地形入射P波的散射,并与相应干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入射角度、入射频率和参数b对层状饱和场地的地表位移均有重要影响,与相应干土场地结果差别显著。说明了层状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利用层状模型分析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层状半空间 凹陷地形 P波 散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