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se and Fall:Deciphering Urban Site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n Overlapping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Based on Examination of the Border Fortified Camps along the Yansui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
作者 张萍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年第3期84-102,共19页
The area along the Grear Wall in northern Shaanxi betwee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Ordos Desert is one of the major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Historically, the land was fought over by the nomadic ... The area along the Grear Wall in northern Shaanxi betwee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Ordos Desert is one of the major agrarian-pastoral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Historically, the land was fought over by the nomadic and the agrarian peoples of the region. The Yansui section of the Ming Great Wall and thirty-nine fortified encampments along it were built during fighting between the Mongols and the Han people. As all of them were located along communication lines vital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transport over three hundred years of Ming and Qing rule. However, they fell into disuse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are now in ruins. The main reason underlying their decline was that the sites had been chosen for their defensive value, so the subsequent northern expansion of China’s borders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border economy hastened their decline. Th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se fortified town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agrarian and the pastoral region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mperial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ctivity and was in line with ethnic and tribal movements and migra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s. In sum,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emise of these fortified towns and camps were highly complex and usually involved multiple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uth of the Ordos intersection of agrarian and pastoral regions ruined cities 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明清文人笔下的北京记忆--以笔记书名中的北京称谓为中心
2
作者 何卫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4,共10页
明清笔记书名中的北京称谓,成为管窥都城北京书写的一个独特视角。“京师”“帝京”与“旧京”,“长安”“日下”与“春明”,“天府”“宸垣”与“天咫”,“燕都”“燕京”与“燕台”,这四组北京典型称谓,指向不同,蕴意有别,共同凝结成... 明清笔记书名中的北京称谓,成为管窥都城北京书写的一个独特视角。“京师”“帝京”与“旧京”,“长安”“日下”与“春明”,“天府”“宸垣”与“天咫”,“燕都”“燕京”与“燕台”,这四组北京典型称谓,指向不同,蕴意有别,共同凝结成复杂的都城北京意象。这些称谓,既展现出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也体现出北京自明代以来波谲云诡的都城命运。从明清笔记书名中的北京称谓,可探究作者个人身份与遭际、特定时局与政局等因素对都城北京书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笔记 都城书写 北京 称谓
下载PDF
基于城市职能的明清金州古城景观格局之发展演变研究
3
作者 张健 吕军辉 陈九桦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43-450,共8页
金州古城地处辽东边陲,其城市平面和功能布局既受到军事防御功能的影响,又体现出儒家礼制的特征。古城空间格局在明代已初具规模,又经清代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和完善的道路体系。将历经时代变迁的金州古城三维城市肌... 金州古城地处辽东边陲,其城市平面和功能布局既受到军事防御功能的影响,又体现出儒家礼制的特征。古城空间格局在明代已初具规模,又经清代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和完善的道路体系。将历经时代变迁的金州古城三维城市肌理变化以二维方式来进行体现,通过对明清两代古城空间结构与营建特点的介绍,直观感受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发展和演变,进而对金州古城空间形态、功能区域以及城市职能转变的推动力进行了解析,并阐释了城市发展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州古城 明清时期 空间形态 城市职能 景观格局
下载PDF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整体保护研究
4
作者 刘庆宇 刘临安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与传统中轴线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两个重点,通过调研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保存现状,发现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廓局部空间的标识性需要增强。更重要的是,城廓的整体保护应与中轴线相结合。城廓与中...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与传统中轴线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两个重点,通过调研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保存现状,发现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廓局部空间的标识性需要增强。更重要的是,城廓的整体保护应与中轴线相结合。城廓与中轴线具有共通的突出普遍价值,共建了北京老城的核心空间框架,能够共同体现中国古代营城建都时的“宅中”思想。因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整体保护要与传统中轴线相结合,更完整的城廓空间能有助于北京城“中”字形空间框架的展示,有助于城廓与中轴线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中轴线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 “宅中”思想 “中”字形空间框架 整体保护
下载PDF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城市刻书业发展及影响
5
作者 胡梦飞 仇嘉琪 《史志学刊》 2024年第2期32-40,共9页
明清两代,山东运河城市的刻书业相较前代有了显著发展。明代山东运河城市私刻数量比官刻数量多,部分城市出现了商业性质的刻坊,但规模不大,数量也不多。相较明代,清代山东运河城市刻书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但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刻书家族,... 明清两代,山东运河城市的刻书业相较前代有了显著发展。明代山东运河城市私刻数量比官刻数量多,部分城市出现了商业性质的刻坊,但规模不大,数量也不多。相较明代,清代山东运河城市刻书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但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刻书家族,以聊城四大书庄为代表的坊刻店铺数量也明显增加。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运河区域商品经济的繁荣、科举制的兴盛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共同促进了运河城市刻书业的发展。刻书业的繁荣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大量坊刻图书进入市场流通,带动了运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在保存和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山东 运河城市 刻书业 区域社会
下载PDF
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空间格局复原研究
6
作者 李科江 庄葳 赵苑辰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期176-180,184,共6页
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复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和逻辑。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则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复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文章以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分为明嘉靖时期和清光绪时期,以历史地... 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复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和逻辑。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则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复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文章以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分为明嘉靖时期和清光绪时期,以历史地图作为空间数据来源,辅以史料文献,运用GIS平台相关技术还原明嘉靖及清光绪时期上海老城厢空间格局,并从城市功能结构分布、城市街巷布局、城市建筑格局等各个方面探讨了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图转译 明清时期 上海老城厢 空间格局
下载PDF
明清时期重庆城池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许芗斌 杜春兰 赵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5-128,共4页
城池作为古代城市防御设施与城市空间的界定物,在社会生活、城市意象与政治象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重庆城池形成了寓形山水、天人合一的形态和"九开八闭十七门,象天法地"的城门布局、功能耦合的城池空间等特征。其特征的... 城池作为古代城市防御设施与城市空间的界定物,在社会生活、城市意象与政治象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重庆城池形成了寓形山水、天人合一的形态和"九开八闭十七门,象天法地"的城门布局、功能耦合的城池空间等特征。其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城市职能与山水地形耦合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明清重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人居文化持续发展推动的物质性体现。由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明清时期重庆城池空间形态体现了内在空间逻辑的规定性和外在形态特征的地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明清 重庆 城池 空间形态
下载PDF
湖北襄阳岗心与八亩坡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4
8
作者 梁柱 朱红 +3 位作者 胡家喜 武仙竹 陈翠阁 李玲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1-40,共10页
Three ancient graveyards at Gangxin, Bamupo and Paomagang graveyard in Xiangyang city were excavated from May to July in 2000. The excavation was done to cooperate with the construc tion of Xiang Jing Highway. Fifteen... Three ancient graveyards at Gangxin, Bamupo and Paomagang graveyard in Xiangyang city were excavated from May to July in 2000. The excavation was done to cooperate with the construc tion of Xiang Jing Highway. Fifteen tombs dated from Song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 were unearthed, including small -scale brick-chambered tombs with earth pits, pit tombs and relocated tombs. A small quantity of burial objects such as copper cash, copper and jade hairpins are unearthed too. These tombs bear some unique features in forms and burial customs. The excavat ion will be helpful to th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Hubei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 襄阳 墓地 简报
下载PDF
论清代女诗人的地域分布——以《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所收诗人为例 被引量:7
9
作者 付琼 曾献飞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69-75,共7页
通过对《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所收诗人的分析,认为:清代女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特别是由苏南和浙北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总体格局来看,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从南方向北方递减的特征;从各省中心分布点来看,则可分为首府中心型和名... 通过对《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所收诗人的分析,认为:清代女诗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特别是由苏南和浙北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总体格局来看,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从南方向北方递减的特征;从各省中心分布点来看,则可分为首府中心型和名府中心型两种。地域分布的南北失衡是宋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和教育重心南移的必然结果;出身并生长于官宦之家是女诗人生成的重要条件,因而清代女诗人群体的分布大致与进士群体的分布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女诗人 地域分布 南北差异 首府中心型 名府中心型
下载PDF
明清时期汉口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艳红 蔡述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5-128,共4页
汉口的形成 ,源于汉水改道 ;汉口的发展 ,得益于位居长江、汉水的交汇处和中国内陆中部的区位优势 ;汉口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与其开埠较早密切相关 ;汉口在武汉三镇形成中起步最晚 ,但却后来居上 ,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发... 汉口的形成 ,源于汉水改道 ;汉口的发展 ,得益于位居长江、汉水的交汇处和中国内陆中部的区位优势 ;汉口成为我国内地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与其开埠较早密切相关 ;汉口在武汉三镇形成中起步最晚 ,但却后来居上 ,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通过探讨汉口发展的历史地理因素为建设现代化的武汉大都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口 经济发展 地理因素 明清时期 区位优势 城市布局 城市发展
下载PDF
无徽不成镇——明清时期的徽商与城市发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卞利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4-159,共6页
崛起于明代中叶的徽商,凭借良好的文化素质、艰辛的开拓精神、灵活的经营方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独执商界牛耳三百余年、富甲一方的地域性商帮。徽商活跃在祖国的都市和乡镇,形成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 崛起于明代中叶的徽商,凭借良好的文化素质、艰辛的开拓精神、灵活的经营方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独执商界牛耳三百余年、富甲一方的地域性商帮。徽商活跃在祖国的都市和乡镇,形成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的局面。徽商有力地推动了明清时代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多元的文化生活,在促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谱写了多彩的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代 徽商 城市
下载PDF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城镇的服务业——以临清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轶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52,共6页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的贯通以及漕运和民间商运的兴盛,带动了山东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依运河形成和崛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带。这些城镇商品流通的繁盛,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增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民风和消费观念的变迁,为服务业的...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的贯通以及漕运和民间商运的兴盛,带动了山东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依运河形成和崛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带。这些城镇商品流通的繁盛,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增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民风和消费观念的变迁,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形成了具有运河经济特色的城市服务业体系。服务业成为运河城镇居民职业构成的重要内容,体现着运河城镇行业构成的特色,并成为运河城镇的一项重要产业。服务业与其它行业形成良性互动,其兴衰亦与运河城镇的变迁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山东运河城镇 临清 服务业
下载PDF
明清珠江三角洲城镇的水环境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建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33-141,共9页
水环境的变迁与珠三角城镇群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水环境影响城镇的经济发展。由于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意识与实际需要塑造着和影响着城镇的山水人文景观,积极进行水环境的治理。治理的过程同时又是社会... 水环境的变迁与珠三角城镇群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水环境影响城镇的经济发展。由于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意识与实际需要塑造着和影响着城镇的山水人文景观,积极进行水环境的治理。治理的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变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城镇 水环境
下载PDF
明清徽商木材经营中的资本形态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明武 李莉 陈建成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3-67,共5页
明清期间徽商木材经营中原始商业资本有合伙、借贷、农业积累、官司僚资本以及继承资本5种形态。木材经营中资本的表现形式有独资、合伙和合股3种形式。资本分配用于木材采购,木材运输、销售。完成资本积累增值后的资本流向主要是:扩... 明清期间徽商木材经营中原始商业资本有合伙、借贷、农业积累、官司僚资本以及继承资本5种形态。木材经营中资本的表现形式有独资、合伙和合股3种形式。资本分配用于木材采购,木材运输、销售。完成资本积累增值后的资本流向主要是:扩大经营规模,放贷生息,谋求政治地位,智力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形态 明清徽商 木材经营
下载PDF
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的发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社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1-316,共6页
目的揭示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发展的整体规模、体系和结构,分析其城镇发展的特点。方法运用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原理,基于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结果明清时期山西城镇发展的整体状况相当平稳,城镇的整体数量特别是县级以上建制镇的数... 目的揭示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城镇发展的整体规模、体系和结构,分析其城镇发展的特点。方法运用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原理,基于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结果明清时期山西城镇发展的整体状况相当平稳,城镇的整体数量特别是县级以上建制镇的数量前后变化不大;无论城镇人口数量还是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以前有较明显的增长。结论明清时期山西城镇的发展与明清山西地区总人口的发展、山西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山西 城镇 经济地理
下载PDF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城市洪涝及御洪之策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玉朋 高元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18,共11页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城市存在严峻的洪涝问题。究其原因,除黄河泛溢鲁西南外,运河的开凿使鲁西地区水文地理条件发生改变,排水问题愈益突出,进而引发严峻城市洪涝。沿运城市防御洪涝的举措,大致可分为疏泄、堵截、迁河和迁城四类。值得注...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城市存在严峻的洪涝问题。究其原因,除黄河泛溢鲁西南外,运河的开凿使鲁西地区水文地理条件发生改变,排水问题愈益突出,进而引发严峻城市洪涝。沿运城市防御洪涝的举措,大致可分为疏泄、堵截、迁河和迁城四类。值得注意的是,与城市防洪相伴而来的,州县间的水事纠纷也日益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山东 运河城市 洪涝
下载PDF
元明都城西御敕寺院与当地畏兀(畏吾)文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泓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9-126,共8页
本文考述元明都城西御敕寺院与畏兀(畏吾)礼佛庙宇,考证高梁桥至白石桥间大护国仁王寺的历史存在,正觉寺、万寿寺建年之推前,白塔寺、大佛寺与其之关联;考释都城畏吾人族际婚,庙会中西域马术等竞技与信仰习俗,庙市中的西域物产,生计居... 本文考述元明都城西御敕寺院与畏兀(畏吾)礼佛庙宇,考证高梁桥至白石桥间大护国仁王寺的历史存在,正觉寺、万寿寺建年之推前,白塔寺、大佛寺与其之关联;考释都城畏吾人族际婚,庙会中西域马术等竞技与信仰习俗,庙市中的西域物产,生计居住等与当地的交融。以非汉阈信仰作为功能主义等重物轻灵研究之补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都城 御敕寺庙 畏吾文化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中的“双城记”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葛永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5-94,共10页
明清小说在对发生于某一重要城市中的故事情节展开细致描绘时,经常会有另一重要城市的空间叙事与之对应和参照,从而形成彼此关联、相互映照的“双城叙事”现象。明清小说中多有此类“双城记”,并形成了轮替演进、前后接续的序列。特择... 明清小说在对发生于某一重要城市中的故事情节展开细致描绘时,经常会有另一重要城市的空间叙事与之对应和参照,从而形成彼此关联、相互映照的“双城叙事”现象。明清小说中多有此类“双城记”,并形成了轮替演进、前后接续的序列。特择取三个阶段的六组“双城”即明代至清中期的汴梁与杭州、北京与南京、苏州与扬州,晚清的扬州与上海、上海与广州,清末民初的北京与上海为主要对象,分析“双城记”的主要意涵与表现形态,进而将之视为整体,从归类视角、文学走廊和演进机制的角度探究其形成机理,最后就文学史之演进、小说地图之建构、古今文学之嬗变、中外文学史之互鉴等方面揭示其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双城记 文化机理 文学史意义
下载PDF
明清广西商业资本论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小凤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4-192,共9页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又地处边陲,经济较之中原地区属滞后地区,商业发展缓慢,商业资本积累不雄厚。广西这片尚待开发的商业市场吸引了外省的商业资金,尤其是与广西水路交通便捷的广东商人。这些外省商业资本进入广西市场,与广东商业资本...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又地处边陲,经济较之中原地区属滞后地区,商业发展缓慢,商业资本积累不雄厚。广西这片尚待开发的商业市场吸引了外省的商业资金,尤其是与广西水路交通便捷的广东商人。这些外省商业资本进入广西市场,与广东商业资本、本地商业资本一道,共同推进广西商业市场的发展,明清时期进入广西商业资本的经营方式是:贩运资本、经营资本,贩运兼经营、高利贷资本和手工业资本。其时,在外省商业资本的带动下,广西本省也萌芽了本地的商业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广西 商业 资本
下载PDF
明清都城北京城建筑象征的文化解释 被引量:2
20
作者 居阅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08-111,共4页
明清都城北京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范,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正确理解建筑文化现象对于我们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作者认为象征视角是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拟从文化象征角度切入,全面分析北京城的选址、布局、建筑式样及城门题名的文化... 明清都城北京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范,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正确理解建筑文化现象对于我们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作者认为象征视角是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拟从文化象征角度切入,全面分析北京城的选址、布局、建筑式样及城门题名的文化象征涵义,以期正确解读凝固在建筑符号中的文化观念,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都城 北京 象征 文化解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