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in Sichuan Province
1
作者 Xungang Zheng Huaifeng Luo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5年第6期49-53,58,共6页
For a long tim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re mainly workforce, capital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with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intensi... For a long tim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re mainly workforce, capital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with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degre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constantly change.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relevant data of Sichuan to set up the econometric model and quantitatively studi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economic growth of Sichuan. Through comparing the greatness that each factor influences the economic growth of Sichuan, the paper takes system changes as leading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economic growth during 1984-2003 of Sichuan. At the same tim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be a cor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uture, an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potential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growth system change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下载PDF
Information Models for Forecasting Nonlinear Economic Dynamics in the Digital Era
2
作者 Askar Akaev Viktor Sadovnichiy 《Applied Mathematics》 2021年第3期171-208,共38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adequat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long-term forecasting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digital age (2020-2050). In addition, the task was to develop a model ...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adequat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long-term forecasting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digital age (2020-2050). In addition, the task was to develop a model for forecast calculations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symbiosis of “man + intelligent machine”, where an intelligent machine (IM) is understood as a computer or robot equipped with elemen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s well a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as a whole.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it was shown that in order to implement its goals the Schumpeter-Kondratiev innovation and cycle theory on forming long waves (L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luenced by a powerful cluster of economic technologies engendered by industrial revolutions is most appropriate for a long-term forecasting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low neoclassical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synchronized with LW, gives the opportunity to forecast economic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countries with a greater precision up to 30 years, the time which correlates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LW. In the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age, the key role among the main factors of growth (capital, labour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played by the latter. The authors have developed an information model which allows for forecas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asing on growth rates of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in economics. The main regimes of producing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eras of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economies, are given in the article, as well as the Lagrangians that engender them. The model is verifi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5<sup>th</sup> information LW for the US economy (1982-2018) and it has had highly accurate approximation for bo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A number of new results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developed information models for forecast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forecasting trajectory of economic growth of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example of the USA) on the upward stage of the 6<sup>th</sup> LW (2018-2042), engendered by the digital technologies of the 4<sup>th</sup>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given.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symbiosis of human and intelligent machine (IM) is the driving forc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where man plays the leading role organizing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utual work. Authors suggest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calculating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e digital economy, where the symbiosis of “human + IM” is widely used. The calculations carried out with the help of the model show: 1) the symbiosis of “human + IM”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lets to realize the possibilities of increasing work performance in the economy with the help of digital technologies;2) the largest labour productivity is achieved in the symbiosis of “human + IM”, where man labour prevails, and the lowest labour productivity is seen where the largest part of the work is performed by IM;3) developed countries may achieve labour productivity of 3% per year by the mid-2020s, which has all the chances to stay up to the 204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chumpeter-Kondratiev Innovation and Cycl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low Neoclassical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nformation Model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ymbiosis of “Human + Intelligent Machine”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e Symbiosis of “Human + IM”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下载PDF
How Long Can China's Economy Keep Growing?
3
作者 张军 《China Economist》 2012年第6期34-43,共10页
Since 2010, there has been renewed discussion on China's economic future. After 30 years of breakneck economic growth, Chin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and people must understand how... Since 2010, there has been renewed discussion on China's economic future. After 30 years of breakneck economic growth, Chin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and people must understand how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 will change the world economy. Some economists who are bearish about China's future believe that China's growth engine will lose fire in the next two or three years. To address their predictions about China's future, the author will address three themes: (11) Why did China manage to grow so rapidly? (2) How long will China keep growing? (3) Can China's economy keep growing in the future? By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inadequate consumer demand in China and by evaluating the general patterns of China's basic advantages i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he author explicitly argue why it is unlikely for China to fall into the "middle-income tra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hypothesis capital accumul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China
下载PDF
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基于一个简约的生产函数
4
作者 张宇燕 夏广涛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0,共6页
文章尝试将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国际关系和制度因素有机整合入一个统一的简约生产函数,重点从全要素生产率和制度两个维度来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概言之,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和良好的国际关系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长期增... 文章尝试将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国际关系和制度因素有机整合入一个统一的简约生产函数,重点从全要素生产率和制度两个维度来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概言之,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和良好的国际关系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制度升级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要素效能产生系统性的促进作用。出于清晰表达的目的,模型对主要变量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化的独立分析,但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国际关系和制度等因素之间往往具有复杂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分工专业化 国际关系 制度
下载PDF
数农融合发展对农业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孙聪 夏恩君 +1 位作者 黄洁萍 仝昊天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94,共19页
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低值低效的发展模式,而面对气候、市场等外部风险威胁,数农融合抵御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尚未可知。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样本,对数农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并构建农业韧性的多... 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低值低效的发展模式,而面对气候、市场等外部风险威胁,数农融合抵御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尚未可知。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样本,对数农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并构建农业韧性的多维度量化标准,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三步法分析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从静态和动态双视角剖析数农融合发展对农业韧性的赋能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农融合发展在静态和动态视角下均对农业韧性存在正向影响,短期内促进适应性和抵抗性,长期内对预防性、抵抗性和适应性贡献显著。在粮食主产区、高数字经济区域,数农融合发展的赋能效果更明显。传导机制方面,数农融合对农业韧性的赋能效果受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集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数农融合发展不仅对本地区农业韧性提升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周边地区农业韧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强化农业韧性、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政策制定提供经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农融合 农业韧性 农业技术进步 农村经济增长 产业集聚 空间效应
下载PDF
数据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广义内生增长模型的分析
6
作者 蒲林波 严成樑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60,共17页
数据正在改变着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变革的速度和渠道,进而深刻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刻画竞争性数据和非竞争性数据在不同部门的特征,构建由创新、人力资本、数据三方驱动的广义内生增长模型,探究数据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表明,数据缓解了... 数据正在改变着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变革的速度和渠道,进而深刻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刻画竞争性数据和非竞争性数据在不同部门的特征,构建由创新、人力资本、数据三方驱动的广义内生增长模型,探究数据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表明,数据缓解了技术研发的拥挤现象,拓展了人力资本的积累边界,并提升了二者的稳态收敛速度;扩大数据共享和缓解隐私担忧双管齐下才能带来适宜的经济增长;政府根据产出规模和支出比例进行数据补贴能进一步促进数据释放经济增长效应。由此,揭示出数据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具体机制;论证政府进行数据补贴和相关投资的必要性;基于数据共享提出“保留消费”,以此为消费效用和隐私泄露风险权衡下的增长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 经济增长效应 技术进步 人力资本积累 内生增长模型
下载PDF
外生冲击、投资构成与经济增长——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重视角
7
作者 汪勇 马新彬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压力较大,强化宏观政策对高质量发展的统筹支持十分关键。研发补贴等供给侧政策,短期内对稳增长的作用较弱,但能够推动企业提...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压力较大,强化宏观政策对高质量发展的统筹支持十分关键。研发补贴等供给侧政策,短期内对稳增长的作用较弱,但能够推动企业提高研发投资占比,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这一效应随着研发外溢效应的上升而不断增强。与此不同,居民消费补贴等需求侧政策,长期内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有限,但短期内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该效应在资本产出弹性下降时会进一步凸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供需政策促进长短期经济增长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构成 经济增长 内生技术进步 宏观政策
下载PDF
达龙·阿西莫格鲁对宏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贡献
8
作者 张超 袁帅 唐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5,108,共12页
阿西莫格鲁阐述经济增长理论的前沿领域,包括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经济网络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在内生技术进步理论方面,阿西莫格鲁明确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提出最终技术进步取决于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在... 阿西莫格鲁阐述经济增长理论的前沿领域,包括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经济网络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在内生技术进步理论方面,阿西莫格鲁明确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提出最终技术进步取决于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在熊彼特创新理论方面,阿西莫格鲁提供了一个框架分析新企业进入和现存企业创新或退出共同促进增长,以及政策干预对新企业与现存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效应。在经济网络理论方面,阿西莫格鲁研究经济网络中微观冲击影响宏观经济表现的一阶、二阶效应,分析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微观冲击在经济系统中传导形成宏观波动。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阿西莫格鲁深化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以及人力资本形成、配置的理论认识,提出一个基于任务的理论模型研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龙·阿西莫格鲁 诺贝尔经济学奖 内生增长 偏向型技术进步 生产网络 人力资本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研究——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视角
9
作者 严涣 吴凡 戴莉 《市场周刊》 2024年第19期83-86,共4页
文章针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关系的实证研究问题,以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脱钩指数和循环效应模型从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视角实证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呈现相对脱... 文章针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关系的实证研究问题,以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脱钩指数和循环效应模型从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视角实证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呈现相对脱钩的状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循环效应,且在两者关系中技术进步起中介作用,资本投入起调节作用;能源消耗能显著地影响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 技术进步 资本投入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Knowledge,Institutions,and Growth
10
作者 Enn Lun Yong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1年第1期143-148,共6页
This book review provides a multi-dimensional discussion on how the text(two editions)delivers not only factu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but focuses on the relevance and constructive uses of eco... This book review provides a multi-dimensional discussion on how the text(two editions)delivers not only factu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but focuses on the relevance and constructive uses of economic concepts,theories,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on issues regarding industrial economics.One major concern within industrial economics is the failure to recognize past experiences(the importance of history).Accordingly,the book contain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s and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distribution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locations of economic activities,income,resources,production,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and spatial economic activities in Europe.Furthermore,economic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urope and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also elaborated.This book review serves as more than a summary:it highlights several intellectual and research-oriented aspects of the book that may benefit studies of economic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ore broadly.In particular,several aspects are evaluated,suggesting the extent of its comprehensiveness and the important data provided in the book.Finally,certain differences observed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editions of the book are also acknowledged and expl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vision of labor economic growth GLOBALIZATI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78—2007年 被引量:39
11
作者 陈彦斌 姚一旻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28,共9页
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投入。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完成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在2000年以后突出表现出来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 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投入。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完成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在2000年以后突出表现出来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核算 技术进步 市场化 对外经济开放程度
下载PDF
科技进步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 被引量:17
12
作者 邓宗兵 张旭祥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1-245,共5页
运用 C— D生产函数法 ,对 1980— 1999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度 ,结果表明 :科技进步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 ,进一步预测“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4 5 % ,并提出了实现 4 5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科技进步 贡献率 中国 测度模型 政策 科技兴农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能否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基于效率型技术进步视角 被引量:86
13
作者 白雪洁 宋培 +1 位作者 李琳 廖赛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共15页
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动能。本文通过构建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从效率型技术进步视角,阐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具体影响,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2009—2018年中... 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动能。本文通过构建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从效率型技术进步视角,阐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具体影响,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2009—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与区域不平衡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且东部地区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显著;相较于2013年之前,2013年之后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更快,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显著为正,且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传导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间技术进步差异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以上结论为中国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结构转型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区域异质性
下载PDF
基于人力资本增长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被引量:12
14
作者 蒲勇健 杨秀苔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2001年第3期30-34,共5页
本文在中间产品种数扩大型内生经济增长Romer模型中添加人力资本变量 ,并对产品开发成本不变和生产成本不变假定进行修正的基础上 ,导出了一个内生增长稳态解。解的政策含义指出了人力资本投入或教育部门的效率及资源投入在提高消费增... 本文在中间产品种数扩大型内生经济增长Romer模型中添加人力资本变量 ,并对产品开发成本不变和生产成本不变假定进行修正的基础上 ,导出了一个内生增长稳态解。解的政策含义指出了人力资本投入或教育部门的效率及资源投入在提高消费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中的重要作用。模型还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给出了最优人力资本配置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 人力资本 内生增长稳态解 增长理论
下载PDF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雄辉 范爱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共5页
经济增长要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就得使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只是技术的发展水平,还包括技术的使用效率。只有高的技术效率,才能使提高的技术水平、增长的要素投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 经济增长要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就得使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只是技术的发展水平,还包括技术的使用效率。只有高的技术效率,才能使提高的技术水平、增长的要素投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飞速增长。利用隐性变量法和HP滤波方法,测算了我国1979-2007年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技术效率的提高率较低,而且技术效率的提高率同经济增长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经济增长
下载PDF
技术进步水平与经济增长 被引量:23
16
作者 尹宗成 江激宇 李冬嵬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80-1485,共6页
以1990-2006年中国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在建立技术进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技术进步水平指数(TPI),并对以技术进步水平指数测度的我国技术进步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我国... 以1990-2006年中国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在建立技术进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技术进步水平指数(TPI),并对以技术进步水平指数测度的我国技术进步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我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小;第二,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具有双向因果关系;第三,当技术进步受到一定冲击发生变化时,能够给经济增长带来长久、持续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水平指数 经济增长指数 回归分析 协整分析 脉冲响应分析
下载PDF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动态检验 被引量:11
17
作者 段军山 魏友兰 马宇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笔者利用分省数据,通过面板VAR的实证方法并借鉴动态面板的稳健性检验发现,一,我国目前的技术产出并没有完全发挥技术进步的引致效应;宏观景气能使商业银行产生好的预期并有助于企业抵押能力的提高;专利授权数并没有带来银行信贷的提升... 笔者利用分省数据,通过面板VAR的实证方法并借鉴动态面板的稳健性检验发现,一,我国目前的技术产出并没有完全发挥技术进步的引致效应;宏观景气能使商业银行产生好的预期并有助于企业抵押能力的提高;专利授权数并没有带来银行信贷的提升;地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是正相关关系。二,长期来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存在良性互动,技术进步具备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三,从冲击反应来看,短期内金融发展确实会影响经济增长绩效,货币非中性在短期是成立的;短期来看,宏观经济景气会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良好的经济发展能刺激技术研发和投资并带来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可能会因为专利法规等的管制而对自身产生阻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面板VAR 动态面板模型
下载PDF
中国技术进步影响因素研究(1981~2006年)--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晓宏 孙林岩 何哲 《软科学》 CSSCI 2008年第7期24-29,共6页
建立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在5个变量系统内分析了1981~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政府科研投入、外资投入、技术进步自身和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自身在短期内促进作用明显,... 建立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在5个变量系统内分析了1981~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政府科研投入、外资投入、技术进步自身和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自身在短期内促进作用明显,但也存在阻碍作用;政府科研投入推动作用滞后期较大,但持续作用时间较长;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持续力度作用不明显;此外,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作用不明显。实证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当前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为技术进步自身和政府科研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影响因素 VAR模型
下载PDF
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 被引量:6
19
作者 段文斌 袁晓龙 李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8-97,共10页
支撑中国经济近30年高增长的主要是要素投入而非技术进步,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以及这种方式下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这可能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供条件,也可... 支撑中国经济近30年高增长的主要是要素投入而非技术进步,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以及这种方式下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这可能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供条件,也可能使经济进入均衡陷阱。技术进步本身有着内在的逻辑,它源于分工,而分工又具有自发演进的正反馈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或者说大范围的技术进步)难以依靠由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攻关的"举国体制"来实现,分工的深化才是技术进步,进而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刘易斯转折 技术进步 收入分配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叶莉 郭继鸣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04年第3期28-31,共4页
本文从内生技术进步层面来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从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理论入手 ,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进而运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 ,分析考察了中国将外商投资存量作为产生外溢效果的知识... 本文从内生技术进步层面来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从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理论入手 ,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进而运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 ,分析考察了中国将外商投资存量作为产生外溢效果的知识载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最终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经济增长 干中学 知识外溢 技术进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