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群脑膜炎奈瑟菌多糖IgG抗体检测试剂研制 被引量:6
1
作者 肖丽君 赵恩宏 +1 位作者 孔健 郝志敏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研制检测A群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IgG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方法以CTAB、酚、乙醇从A群脑膜炎奈瑟菌培养上清中提取荚膜多糖(MenA PS),将多糖与卵清蛋白(EA)以还原氨基法偶联,并以Sepharose CL-4B纯化。优... 目的研制检测A群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IgG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方法以CTAB、酚、乙醇从A群脑膜炎奈瑟菌培养上清中提取荚膜多糖(MenA PS),将多糖与卵清蛋白(EA)以还原氨基法偶联,并以Sepharose CL-4B纯化。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以偶联物MenA PS-EA为包被抗原检测A群脑膜炎奈瑟菌多糖IgG抗体的间接ELISA法,并与血清杀菌力试验(SBA)比较。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检测MenA PS-EA结合物纯度为81.50%。试剂具有良好重复性(变异系数CV=4.26%~5.30%);37℃放置7d、4℃放置12个月,试剂的灵敏度不变,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分别用该试剂和SBA法检测192份血清,试剂相对于血清杀菌力试验的灵敏度为96.91%,特异度为90.00%,一致性为95.83%,统计学分析表明,2种检测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纯化MenA PS-EA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A群脑膜炎奈瑟菌多糖特异性IgG抗体间接ELISA检测试剂具有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及开发细菌多糖类抗体诊断试剂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偶联物 抗A群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IgG抗体
下载PDF
C群奈瑟氏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TT结合疫苗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兵 刘方蕾 +4 位作者 崔萱林 杜琳 杨淼 王志军 冯君平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5年第3期12-18,共7页
将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以ADH作为间隔剂与TT结合形成GCMP-TT结合疫苗,然后用此结合疫苗免疫NIH小鼠,结果显示使用GCMP免疫小鼠后仅能产生较低水平抗GCMP的IgG抗体,而用GCMP-TT免疫后小鼠血清中产生了较GCMP免疫显著增高抗GCMP的IgG抗... 将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以ADH作为间隔剂与TT结合形成GCMP-TT结合疫苗,然后用此结合疫苗免疫NIH小鼠,结果显示使用GCMP免疫小鼠后仅能产生较低水平抗GCMP的IgG抗体,而用GCMP-TT免疫后小鼠血清中产生了较GCMP免疫显著增高抗GCMP的IgG抗体,并且GCMP-TT组第二次和第三次免疫后与初次免疫相比,IgG抗体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表明GCMP-TT结合疫苗具有免疫记忆和再次免疫加强应答效应。补体介导的血清抗体体外杀菌试验结果证明,GCMP-TT结合疫苗组免疫小鼠诱导的抗体IgG比GCMP组具有增强的体外杀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群脑膜炎双球菌 荚膜多糖 破伤风类毒素 结合疫苗 免疫原性
下载PDF
两株牛源荚膜A群脂多糖3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霄阳 陈小玲 +1 位作者 何后军 李永清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9-41,I0001,共4页
用北京、山东两奶牛场疑似牛出败的病死牛组织感染小鼠,小鼠死亡后取组织染色镜检、接种血清TSA和麦康凯培养基,分离到2株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命名为Pm1和Pm2。经细菌培养特性及形态检验、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PCR、荚膜A、B血清群特... 用北京、山东两奶牛场疑似牛出败的病死牛组织感染小鼠,小鼠死亡后取组织染色镜检、接种血清TSA和麦康凯培养基,分离到2株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命名为Pm1和Pm2。经细菌培养特性及形态检验、多杀性巴氏杆菌种特异性PCR、荚膜A、B血清群特异性PCR、脂多糖基因分型PCR、荚膜A群透明脂酸抑制试验鉴定其为荚膜血清A群、脂多糖3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将Pm1和Pm2回归小鼠证明有强毒力。本试验为国内荚膜A群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增添了一些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分离鉴定 荚膜血清A群 脂多糖基因型
下载PDF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荚膜群和脂多糖基因型两组三重PCR检测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霄阳 许建 +4 位作者 刘文晓 章振华 徐福洲 陈小玲 李永清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2年第1期97-104,共8页
为掌握国内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的主要荚膜群及脂多糖基因型,建立了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Pm)及其A、B荚膜群的三重PCR(PmAB-3PCR)以及检测3个脂多糖基因型的三重PCR(LPS-3PCR)方法,检验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用感染Pm小鼠的组织和人工污... 为掌握国内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的主要荚膜群及脂多糖基因型,建立了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Pm)及其A、B荚膜群的三重PCR(PmAB-3PCR)以及检测3个脂多糖基因型的三重PCR(LPS-3PCR)方法,检验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用感染Pm小鼠的组织和人工污染Pm的牛鼻拭子样品进行了临床模拟检验,并对30株P m进行了PCR检测和传统血清学分型比较。结果显示:PmAB-3PCR特异性好,PmAB-3PCR和LPS-3PCR的DNA检测限分别为10~100 pg和1 ng,二者对菌液的检测限分别为200~2000 CFU和2000~20000 CFU。模拟临床样品PmAB-3PCR检测结果与细菌分离结果100%一致。PmAB-3PCR与琼扩试验的符合率为84%,二者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8%和72%,差异不显著(P>0.05);LPS-3PCR与琼扩试验的符合率为60%,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0%和50%,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建立的两组三重PCR方法准确高效且重复性好,可取代常规血清学方法用于国内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流调和疫苗株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荚膜群 脂多糖基因型 三重PCR 琼脂扩散试验
下载PDF
三种不同载体的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兵 刘方蕾 +4 位作者 杜琳 范秀娟 王欣茹 杨明 崔萱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42-1047,共6页
目的通过3种不同载体即破伤风类毒素(TT)、白喉类毒素(DT)和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rEPA)与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CMP)结合,经免疫小鼠后比较3种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将GCMP以ADH作为间隔剂分别与TT、DT和rEPA等3种蛋白质载体... 目的通过3种不同载体即破伤风类毒素(TT)、白喉类毒素(DT)和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rEPA)与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CMP)结合,经免疫小鼠后比较3种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将GCMP以ADH作为间隔剂分别与TT、DT和rEPA等3种蛋白质载体结合形成GCMP-蛋白质结合疫苗,以GCMP和3种结合疫苗免疫NIH小鼠以研究在其体内的免疫原性。结果GCMP和结合疫苗免疫NIH小鼠后,其血清ELINA结果显示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均可诱生免疫应答,但使用GCMP免疫小鼠后仅能产生较低水平抗GCMP的IgG抗体,而用3种CCMP-蛋白质结合疫苗免疫小鼠后其血清中产生了较GCMP免疫显著增高的抗GCMP的IgG抗体,并且3种GCMP-蛋白质结合疫苗第2次、第3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IgG抗体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01),表明GCMP-蛋白质结合疫苗具有免疫记忆和加强应答效应,且3种GCMP-蛋白质结合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抗GCM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体介导的血清抗体体外杀菌试验结果证明,3种GCMP-蛋白质结合疫苗免疫小鼠诱导的IgG抗体均比GCMP具有增强的体外杀菌活性。结论经3种不同载体与GCMP结合后免疫小鼠均产生了比GCMP显著增强的免疫应答。比较研究表明,rEPA是实验中GCMP-蛋白质结合疫苗较好的备选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群脑膜炎双球菌 荚膜多糖 结合疫苗 载体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制备疫苗用W135/Y群脑膜炎球菌菌种的免疫原性及遗传稳定性观察
6
作者 刘钰 刘梅影 +8 位作者 王义萍 陈敬 张燕斌 王平 王雪薇 林海涛 焦小玲 李冶珊 焦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43-847,共5页
目的 为保证生产四价流脑(A、C、W135、Y群)结合疫苗质量一致性和可控性,对分离自国内的W135、Y群脑膜炎球菌CMCC(B)29037株和CMCC(B)29028株进行免疫原性及遗传稳定性观察.方法 将W135/Y群脑膜炎球菌工作种子批菌种分别连续传代... 目的 为保证生产四价流脑(A、C、W135、Y群)结合疫苗质量一致性和可控性,对分离自国内的W135、Y群脑膜炎球菌CMCC(B)29037株和CMCC(B)29028株进行免疫原性及遗传稳定性观察.方法 将W135/Y群脑膜炎球菌工作种子批菌种分别连续传代至30代,并收获3、5、10、15、20、25及30代次菌液,对各代次菌进行免疫原性、抗原性、生化反应、毒性、毒力测定,并将30代次菌发酵培养后提取荚膜多糖进行质量分析.结果 CMCC(B)29037株和CMCC(B)29028株工作种子批菌种诱导小鼠产生总IgG抗体分别为1∶1114和1∶2229,杀菌抗体水平与IgG抗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管凝集效价均达到1∶320,生化检定两菌株均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不发酵果糖、蔗糖、甘露醇和乳糖;两菌株的LD50均>109,30代次内各代次菌的免疫原性、抗原性、生化反应和毒性均无差异.30代次菌液脑腔毒性测定显示均无病理改变,用第30代次菌生产的W135/Y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各项检定指标均合格.结论 分离自国内的CMCC(B)29037株和CMCC(B)29028株为脑膜炎球菌W135/Y群菌株,免疫原性、抗原性好,生化反应合格、安全性良好,连续传至30代次仍保持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30代次菌纯化的W135/Y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质量符合质控要求,可以用作四价流脑结合疫苗生产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135/Y群脑膜炎球菌 血清学试验 生化反应 荚膜多糖
原文传递
W135群脑膜炎球菌培养基优化
7
作者 吴元元 张生琰 +4 位作者 周晖国 孙燕 徐世友 杨千苇 于飞飞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275-1280,1286,共7页
目的试验设计法优化W135群脑膜炎球菌培养基,以期提高荚膜多糖产量。方法配制流脑半综合培养基(1、2、3号)及改良TSB培养基,以W135群脑膜炎球菌为试验菌株,菌密度为响应值,采用全因子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试验... 目的试验设计法优化W135群脑膜炎球菌培养基,以期提高荚膜多糖产量。方法配制流脑半综合培养基(1、2、3号)及改良TSB培养基,以W135群脑膜炎球菌为试验菌株,菌密度为响应值,采用全因子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试验对碳氮比进行优化,采用正交试验对硫酸镁、氯化钙、L-胱氨酸、氯化铵、谷氨酸钠、硫酸亚铁6种培养基添加成分进行筛选及优化。结果1号流脑半综合培养基确定为基础培养基;葡萄糖及酸水解酪蛋白为影响菌密度的主效应因素,两者的最适浓度为7.84和10.04 g/L;培养基6种添加成分对W135群脑膜炎球菌生长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硫酸镁、L-胱氨酸、硫酸亚铁、氯化铵、氯化钙、谷氨酸钠。优化的1号流脑半综合培养基不仅成分更加简单,且提高了W135群脑膜炎球菌密度。结论优化的培养基增加了W135群脑膜炎球菌密度,为荚膜多糖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135群脑膜炎球菌 培养基 试验设计 荚膜多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