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适应响应面法的车身前部吸能部件优化 被引量:28
1
作者 兰凤崇 钟阳 +2 位作者 庄良飘 陈吉清 方舟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4-408,共5页
结合新车型开发中的整车碰撞分析,引入自适应响应面法对车身前部吸能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避免了传统响应面法完全依赖于最初选定的试验点,对复杂函数拟合精度较差的问题。通过对前纵梁等主要吸能部件的板厚进行优化,提高了车身的正面... 结合新车型开发中的整车碰撞分析,引入自适应响应面法对车身前部吸能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避免了传统响应面法完全依赖于最初选定的试验点,对复杂函数拟合精度较差的问题。通过对前纵梁等主要吸能部件的板厚进行优化,提高了车身的正面抗撞性,为汽车产品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车身 碰撞吸能 优化 自适应响应面法
下载PDF
列车防碰撞装置及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健 沈钢 《铁道车辆》 2001年第7期5-8,共4页
阐述了防碰撞列车采用能量吸收装置和在车体端部设置变形区域降低碰撞作用力的设计原理。针对国外某防碰撞列车建立了碰撞模型 ,进行了碰撞动力学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列车防碰撞装置能够较好地减缓冲击 。
关键词 防碰撞列车 能量吸收装置 碰撞能量 变形区域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北京八通线地铁车体开发设计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光伟 韩志卫 《铁道车辆》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9-22,共4页
介绍了北京八通线地铁车体钢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吸能车体设计、有限元分析、静强度试验和模态分析计算。
关键词 车体钢结构 吸能车体 轻量化 设计
下载PDF
基于球体堆积模型设计的多胞薄壁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
4
作者 胡敬坤 徐鹏 +2 位作者 范志强 谭晓丽 李耀宙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567-576,共10页
多胞薄壁结构具有优异的缓冲吸能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中的抗冲击结构设计,本文基于体心立方堆积模式的启发,对体心立方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增强(增加肋板、改变混合结构、改变连接管角度),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模型形态、... 多胞薄壁结构具有优异的缓冲吸能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中的抗冲击结构设计,本文基于体心立方堆积模式的启发,对体心立方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增强(增加肋板、改变混合结构、改变连接管角度),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模型形态、模型壁厚、连接管角度、冲击速度对其能量吸收和变形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球体中心添加连接肋的结构及体心立方和简单立方相结合的结构其比吸能和平均压溃载荷相较于普通结构分别增长了24%~38%和71%~90%,改造的结构使其拥有更好的承载和能量吸收能力;结构中添加外层球壳结构可以阻碍连接管的破坏坍塌,从而获得更高的能量吸收效率,连接管的角度也会对结构的承载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连接管角度较小时该结构的吸能特性较好,并且连接管吸能特性对速度的变化并不敏感,其他结构组件的吸能特性会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心立方 多胞结构 吸能特性 变形模式
下载PDF
地铁车辆前端吸能系统设计研究
5
作者 刘凯 梁森 +3 位作者 董磊 韩绍华 王旭 计梦男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2年第9期99-102,106,共5页
国内目前某B型车项目为满足列车的被动安全要求,提高地铁车辆安全等级,根据EN15227标准,综合考虑列车碰撞总能量分配、各系统吸能界面的平台力、触发次序和吸能行程等,对车辆前端吸能系统进行设计。依据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对... 国内目前某B型车项目为满足列车的被动安全要求,提高地铁车辆安全等级,根据EN15227标准,综合考虑列车碰撞总能量分配、各系统吸能界面的平台力、触发次序和吸能行程等,对车辆前端吸能系统进行设计。依据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数学模型,对车辆进行碰撞过程仿真计算,验证车辆前端吸能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结果证明设计能够满足EN15227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吸能 车体变形吸能区 碰撞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