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n dioxide reforming of methane over bimetallic catalysts of Pt-Ru/γ-Al_2O_3 for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被引量:2
1
作者 杜娟 杨晓西 +4 位作者 丁静 魏小兰 杨建平 王维龙 杨敏林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1307-1313,共7页
The reaction of CO2 reforming of CH4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y-A1203-supported platinum and ruthenium bimetallic catalysts, with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The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The reaction of CO2 reforming of CH4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y-A1203-supported platinum and ruthenium bimetallic catalysts, with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The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the wetness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prepared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series of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BET surface area, thermo-gravimetric (T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In addition, the amount of carbon deposi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talysts and the type of the carbonaceous species were discussed by TG. It was found that the bimetallic Pt-Ru/7-A1203 catalysts exhibit both superio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remarkable stability by comparison of monometallic catalysts. During the 500 h stability test, the bimetallic catalyst showed a good performance at 800 ~C in CO2 reforming of CH4, exhibiting an excellent anti-carbon performance with the mass loss of less than 8.5%.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CO2 and CH4 have quite stable conversions of 96.0 % and 94.0 %, respectively. Also, the selectivity of the catalysts is excellent with the products ratio of CO/H2 maintaining at 1.02.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in TEM images that the active carbonaceous specie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catalytic reaction, and well-distributed dot-shaped metallic particles with a relatively uniform size of about 3 nm as well as amorphous carbon structures were observed. Combined with BET, TG, TEM tes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lected bimetallic catalysts can work continuously in a stable state at the high temperature, which has a potential to be utilized for the closed-loop cycle of the solar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in future industry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reforming of methane Pt-Ru/7-A1203 catalysts long-term stability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下载PDF
Extraction of methane hydrate energy by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key challenges and a paradigm shift 被引量:7
2
作者 Peter Englezo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044-2048,共5页
Significant effort including field work has been devoted to develop a natural gas extraction technology from natural gas hydrate reservoirs through the injection of carbon dioxide. Natural gas hydrate is practically m... Significant effort including field work has been devoted to develop a natural gas extraction technology from natural gas hydrate reservoirs through the injection of carbon dioxide. Natural gas hydrate is practically methane hydrate. The hypothesis is that carbon dioxide will be stored as hydrate owing to its favorable stability conditions compared to methane hydrate. Although the dynamics of the CO2/CH4 exchange process are not entirely understood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exchange process is feasible. The extent is limited but even if the CH4 recovery is optimized there is a need for a CH4/CO2 separation plant to enable a complete cyclic sequence of CO2 capture, injection and CH4 recovery.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alternative paradigm to the Inject(CO2)/Exchange with(CH4)/Recover(CH4) one namely Recover(CH4) first and then Inject(CO2) for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HYDRATE Methane HYDRATE carbon storage carbon SEQUESTRATION energy PARADIGM SHIFT
下载PDF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膨胀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红 白雨鑫 何青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6,共10页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储能密度大、系统设备紧凑、运行寿命长等优点。膨胀机是储能系统的关键设备,对整个储能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有直接影响。综述了各类膨胀机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类型二氧化碳膨胀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提供了可在...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储能密度大、系统设备紧凑、运行寿命长等优点。膨胀机是储能系统的关键设备,对整个储能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有直接影响。综述了各类膨胀机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类型二氧化碳膨胀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提供了可在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中应用的膨胀机类型;分析了应用于储能系统的4种膨胀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指出了二氧化碳膨胀机的研究方向,包括设计方法优化、关键部件结构优化、泄漏、密封、摩擦、润滑等,为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膨胀机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系统 二氧化碳 膨胀机 膨胀机选型 改进思路
下载PDF
基于S-CO_(2)布雷顿循环的太阳能发电储能一体化系统性能分析
4
作者 张学镭 梁建雄 +2 位作者 王普 赵哲 贾程广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5-1215,共11页
设计了一种以S-CO_(2)和石英石为储能介质、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为动力循环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储能一体化系统。基于Gensystem计算平台,建立了动力循环、太阳能集热系统、S-CO_(2)斜温层储热罐的数学模型,研究了集热系统性能和S-CO... 设计了一种以S-CO_(2)和石英石为储能介质、再压缩S-CO_(2)布雷顿循环为动力循环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储能一体化系统。基于Gensystem计算平台,建立了动力循环、太阳能集热系统、S-CO_(2)斜温层储热罐的数学模型,研究了集热系统性能和S-CO_(2)斜温层储热罐的储、释热动态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体化系统的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结果表明:经过13次循环储、释热过程,斜温层储热罐出口温度趋于稳定。释热结束时,斜温层储热罐热流体出口温度下降了63 K,储热结束时,冷流体出口温度升高了46 K。与配置双储热罐的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相比,一体化系统夏至日和冬至日日均发电效率分别提高了1.8%和1.7%,系统总投资降低了9.46%,平准化度电成本下降了9.45%,投资回收期缩短了1.8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布雷顿循环 斜温层 超临界二氧化碳 储能
下载PDF
基于压缩CO_(2)的新型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翟璇 王松 +6 位作者 范小平 周嘉 覃小文 闫学文 刘俊伟 张依伦 刘展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4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储能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装备基础,不仅能够实现能源时间上的转移,平滑可再生能源的功率输出,还可以实现供给侧和用户侧的能源管理。本文首先综述了压缩CO_(2)储能的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随后,基于CO_(2)的储存状态,将压缩CO_(2)储... 储能技术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装备基础,不仅能够实现能源时间上的转移,平滑可再生能源的功率输出,还可以实现供给侧和用户侧的能源管理。本文首先综述了压缩CO_(2)储能的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随后,基于CO_(2)的储存状态,将压缩CO_(2)储能技术路线进行分类,并总结了不同技术路线的性能特点和研究进展;最后,对压缩CO_(2)储能系统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预测。(1)CO_(2)的临界点为7.38 MPa/31.3℃,比空气更容易被液化而具有储能密度大的优点,在相同功率等级下压缩CO_(2)储能系统相比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更加紧凑。目前,国内外均已有CO_(2)储能验证项目建成投运。(2)根据低/高压侧储存装置中CO_(2)状态的不同,可将压缩CO_(2)储能技术的储存方案分为七种:气态-超临界状态CO_(2)储存、气态-液态CO_(2)储存、超临界态-超临界态CO_(2)储存、液态-超临界状态CO_(2)储存、液态-液态CO_(2)储存、吸附态-液态CO_(2)储存和吸附态-超临界态CO_(2)储存。(3)在未来压缩CO_(2)储能的技术开发上,主要着重于气态-液态CO_(2)储能技术、液态-液态CO_(2)储能技术,前者可以充分发挥其高循环效率、系统结构简单优势,后者可以发挥其高储能密度优势。(4)在面向压缩CO_(2)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方面,一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压缩CO_(2)储能”模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平稳供电,辅助电网运行,减少弃光弃电现象;二是深入研究基于压缩CO_(2)储能技术的集成系统,通过耦合喷射器制冷循环、有机朗肯循环等实现CO_(2)的冷凝以及余热再利用,提高系统性能和能量利用率。目前,已完成的压缩CO_(2)储能验证项目还很少,应加快CO_(2)储能技术发展,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由概念研发到项目示范、再到大量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储能 压缩CO_(2) 储存配置 蓄热介质 发展方向
下载PDF
液-液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力 廖传华 王常青 《化工机械》 CAS 2024年第1期151-159,164,共10页
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系统在电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空气储能系统相比,二氧化碳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易液化、环境友好等优势。首先建立了一种液-液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然后利用Aspen Plus仿真软件对其储能过程进行建模分析... 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系统在电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空气储能系统相比,二氧化碳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易液化、环境友好等优势。首先建立了一种液-液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然后利用Aspen Plus仿真软件对其储能过程进行建模分析,揭示了储能压力、释能压力、压缩机进口压力、节流阀压降、压缩机效率及膨胀机效率等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对这种液-液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进行了参数分析,得到系统最优工艺参数。同时对系统进行[火用]分析,得到[火用]损分布,分析讨论了系统产生[火用]损的内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热力学 参数优化 [火用]分析
下载PDF
中国油田地热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社教 施亦做 +2 位作者 方朝合 曹倩 任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共10页
基于中国地热发展现状、地热资源赋存和分布特点、不同地热开发方式对比,分析了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探讨了中国地热产业,尤其是油田地热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的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浅层地... 基于中国地热发展现状、地热资源赋存和分布特点、不同地热开发方式对比,分析了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并探讨了中国地热产业,尤其是油田地热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的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浅层地热资源分布全国;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于沉积盆地、东南沿海和隆起山区,在不同深度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含地热水的热储层,为水热型地热资源;高温地热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和台湾地区。中国浅层地热能资源(浅于200 m)年可开采量折合7×10^(8)t标准煤。(2)由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环境与效率问题、深井直接换热的效率问题,以及干热岩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将是当今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最主要和最现实的领域。(3)油田地热开发中形成了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砂岩地层回灌、废弃井改造为地热井、高温钻完井等一批关键技术,均在大型地热开发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油田拥有丰富的采出水资源,可以直接利用,大量的废弃井或低效油井可以通过工艺改造为地热井进行地热资源开发,从而降低地热开发成本,提高地热项目的经济性。(4)油田地热除用于油田生产用能替代和清洁供暖外,中低温地热发电、氦气等伴生资源的开发、废弃油气藏储热和CO_(2)封存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地热综合开发利用是油田地热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地热 水热型地热资源 地热供暖 地热发电 废弃油气藏储热 CO_(2)封存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氢能发展机遇、难点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8
8
作者 倪耀琪 朱恒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从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入手,介绍了碳排放"双控"进展,分析了水电、核电、风光电等作为主力能源的短板以及氢能的主要特性。从国内外视角出发,着重阐述了氢能发展的机遇和加快替代化石能源的紧迫性。以案例法对电解水制氢主要成... 从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入手,介绍了碳排放"双控"进展,分析了水电、核电、风光电等作为主力能源的短板以及氢能的主要特性。从国内外视角出发,着重阐述了氢能发展的机遇和加快替代化石能源的紧迫性。以案例法对电解水制氢主要成本组成、相互关系以及不同电价、不同年利用小时数对制氢成本影响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对化石能源制氢增加"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后成本变化进行比较,针对性地提出降低绿电制氢成本、开辟氢能生产新渠道、破解关键技术、扩大氢能化改造等解决方案。结论认为,以政策扶持为动力、以多方联动加快试点示范为方法、以"绿电+储能+氢能"组合弥补清洁能源的短板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的首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能源结构 绿色转型 氢能 储能 发展路径
下载PDF
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中填充床蓄冷性能的动态分析
9
作者 姚小彦 陈晓文 +4 位作者 黄勇 黄研 刘鹏虎 程祖田 王焕然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57,共9页
为进一步提升CO_(2)储能系统性能,建立了不同换热阶段CO_(2)与填充床的换热模型,探究了填充床长度等关键设计参数对蓄冷单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温跃区的存在,初次循环中存储在蓄冷材料内的大量冷量未被利用,导致其㶲效率较低。随... 为进一步提升CO_(2)储能系统性能,建立了不同换热阶段CO_(2)与填充床的换热模型,探究了填充床长度等关键设计参数对蓄冷单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温跃区的存在,初次循环中存储在蓄冷材料内的大量冷量未被利用,导致其㶲效率较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温跃区向后移动,蓄冷单元的㶲效率不断增加。在第15次循环后,蓄冷单元的冷量回收效率和㶲效率稳定在96.10%和82.44%。与填充床长度相比,填充床直径对其温度分布影响较大。本研究可为跨临界CO_(2)储能系统填充床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填充床 㶲分析 蓄冷性能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与液态储能系统热力性能对比分析
10
作者 张涛 刘嘉楷 +1 位作者 戴天乐 许诚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4-1563,共10页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与液态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储能密度大等特点,是目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的研究热点,然而,上述系统在储能形式及流程上的差异造成了系统在储能效率、储能密度等方面的不同,目前尚无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工...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与液态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储能密度大等特点,是目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的研究热点,然而,上述系统在储能形式及流程上的差异造成了系统在储能效率、储能密度等方面的不同,目前尚无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工作阐述了上述系统的能量存储原理及流程构型特点,建立了热力学分析模型,在设定工况下比较了两者性能指标以及不可逆损失分布特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关键参数变化对两种储能系统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电热储能系统通过将工质的压力势能进一步转化为冷能储存,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储能密度(7.36 kWh/m^(3)),而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通过高压罐将压力势能直接储存,避免了额外的叶轮机械损失,具有更高的循环效率(63.60%);此外,通过参数研究发现,提高压缩机等熵效率和出口压力对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性能提升更加明显,提高透平等熵效率对二氧化碳电热储能系统的提升更加明显。研究成果将为二氧化碳储能技术路径选择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电热储能 液态二氧化碳储能 热力性能分析
下载PDF
压缩sCO_(2)储能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11
作者 姜佳晖 王子杰 +5 位作者 池冉 陈伟 薛小代 张通 张学林 张斌 《山东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93-104,共12页
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储能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方式,具有储能密度大,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负碳排放等优点,因此,在能源储存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压缩sCO_(2)储能系统(SC-CCES)的动态数... 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储能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方式,具有储能密度大,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负碳排放等优点,因此,在能源储存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压缩sCO_(2)储能系统(SC-CCES)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完成了模型可靠性的验证;采用Matlab及Simulink软件实现了单级压缩和单级膨胀的SC-CCES系统动态特性仿真,设计工况下SC-CCES系统的储能效率为51.98%,储能密度为447.8 kWh/m^(3),其储能密度是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密度的20倍以上;分析了不同高压储罐入口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储能效率随高压储罐入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储能密度则恰好相反。此研究为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 动态仿真 能量守恒 储能密度
下载PDF
基于不同液化方式的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研究进展
12
作者 郑平洋 郝佳豪 +6 位作者 常鸿 张振涛 杨俊玲 李亚南 张家俊 越云凯 荆亚楠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目的]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新能源发电并网面临的挑战不断突显,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寿命长、系统设计灵活等优势... [目的]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新能源发电并网面临的挑战不断突显,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二氧化碳储能(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CES)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压缩气体储能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寿命长、系统设计灵活等优势。其中液态二氧化碳储能(Liqui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LCES)技术在系统高压侧和低压侧均采用液相存储二氧化碳,储能密度高、运行稳定性强。[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LCES系统的运行原理和关键技术指标,指出二氧化碳液化的重要性和常见工艺。然后介绍了针对LCES系统低压侧CO_(2)液化的研究现状,包括采用混合储能工质、自冷凝、利用LNG冷能、采用蓄冷器,详细分析了各种方式的特点。[结果]研究表明,采用蓄冷器是最具优势的方式。进一步分析蓄冷液化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发展前景具有必要性。[结论]研究为LCES系统CO_(2)液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能 二氧化碳液化 相变蓄冷 研究现状 发展前景
下载PDF
吸收式制冷压缩CO_(2)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13
作者 刘希锴 王鼎 +1 位作者 刘仕桢 张荻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8,共8页
提出了一种结合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流的方式,将一部分CO_(2)引流至二级压缩机,将压缩产生的热量提供给吸收式制冷循环,使其启动工作并提供冷量给主路CO_(2),同时使用高压罐储存液态CO_(2),从而提高系统... 提出了一种结合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压缩CO_(2)储能系统,该系统采用分流的方式,将一部分CO_(2)引流至二级压缩机,将压缩产生的热量提供给吸收式制冷循环,使其启动工作并提供冷量给主路CO_(2),同时使用高压罐储存液态CO_(2),从而提高系统的储能效率。此外,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吸收器、一级压缩机、透平和级后换热器的[火用]损较大;本系统的储能效率随着冷凝压力、压缩机等熵效率和透平等熵效率的增加而提高,而储能压力的增大会使系统的储能效率降低;系统的最佳储能效率为68.70%,能量密度为0.153 k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吸收式制冷循环 储能效率 储能密度
下载PDF
一种双工质气体压缩储能系统及其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开云 池捷成 张学锋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2期154-161,共8页
[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气库容大、储气压力高,往往需要采用地下盐穴储气库,项目开发受制于盐穴资源的稀缺性。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采用常压柔性气膜储气仓储存二氧化碳气体,气膜仓体积巨大,占地面积过大,难以满足建设用地指标有要... [目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气库容大、储气压力高,往往需要采用地下盐穴储气库,项目开发受制于盐穴资源的稀缺性。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采用常压柔性气膜储气仓储存二氧化碳气体,气膜仓体积巨大,占地面积过大,难以满足建设用地指标有要求的工业园区。为了实现气体压缩储能在工业园区的广泛应用,提出了一种双工质气体压缩储能系统。[方法]系统整合压缩空气储能与压缩二氧化碳储能两个系统,并共用储气库。储气库采用特殊设计的承压容器,由柔性隔膜分隔成等压且可缩放的空气腔和二氧化碳气腔。系统通过压缩空气回路和压缩二氧化碳回路的协同工作实现储能和释能,并保持储气库维持恒压运行。为了评估系统的储能效果及能量密度,对基于3 MPa储气压力地面储气库方式的100 MW/400 MWh储能系统进行初步的热力学计算,并对工程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系统的储能效率为70.20%;能量密度为3.85 kWh/m^(3)。系统适合工业园区配套储能,并可发挥其电、气、冷、热多联供的功能,相比电化学储能,具有显著的商业竞争力优势。[结论]针对工业园区储能场景,双工质气体压缩储能选址灵活、技术可行、设备成熟、成本可控,具有重大的潜在商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能量密度 储能效率 多联供
下载PDF
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和液态CO_(2)储能系统对比分析
15
作者 卢昕悦 陈锐莹 +3 位作者 姜夏雪 梁海瑞 高歌 叶正芳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97-3309,共13页
为解决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外加冷源的供应问题,同时高效利用液化天然气(LNG)冷能,构建了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LNG-LAES)和耦合LNG冷能的液态CO_(2)储能系统(LNG-LCES),并进行了热力学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体压缩、... 为解决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外加冷源的供应问题,同时高效利用液化天然气(LNG)冷能,构建了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LNG-LAES)和耦合LNG冷能的液态CO_(2)储能系统(LNG-LCES),并进行了热力学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体压缩、膨胀做功和LNG换热环节在两系统中?损较大,是系统优化关键环节;适当增加储释能压力及LNG压力会提升系统性能,而LNG温度过低会降低系统性能。LNG-LAES的最优[火用]效率、膨胀发电量、储能密度分别为57.53%、13.08 MW、79.61 kW·h/m^(3),均高于LNG-LCES(43.42%,5.44 MW,41.16 kW·h/m^(3));但LNG-LCES的循环效率和冷能利用率更高,对LNG温度波动有更强适应性,并在经济性方面表现较优。耦合LNG冷能的两种液态气体储能相比常规未耦合LNG的储能系统循环效率提高了7%~25%,可为改进储能系统性能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冷能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液态CO_(2)储能系统 过程系统 热力学 经济性
下载PDF
新型气液相变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16
作者 王鼎 刘仕桢 +1 位作者 施东波 谢永慧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9-347,共9页
为了推动大规模、高效率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型气液相变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该系统整体压力水平低于CO_(2)临界压力,有效降低了部件制造难度,改善了系统经济性。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与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典型设计工况下... 为了推动大规模、高效率储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型气液相变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该系统整体压力水平低于CO_(2)临界压力,有效降低了部件制造难度,改善了系统经济性。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与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典型设计工况下系统的储能效率为65.35%,投资回收周期约为5.50 a。[火用]分析结果表明:透平的[火用]损最大,为1.23 MW;蒸发器具有最小[火用]效率,为9.41%。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增大CO_(2)冷凝温度、压缩机等熵效率、透平等熵效率,或降低换热器2冷端和热端温差、换热器3冷端温差,均有利于提升系统储能效率,同时缩短系统投资回收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相变 二氧化碳 储能系统 储能效率 投资回收周期
下载PDF
“双碳”治理视角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中国样本审视
17
作者 曾丽渲 邢鸿飞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探究中国现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特征与不足,可为我国将来的政策制定及体系优化提供参考。以2006年2月至2022年12月中央和地方发布的143份有效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政策工具-目标领域-政策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模型。结... 探究中国现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特征与不足,可为我国将来的政策制定及体系优化提供参考。以2006年2月至2022年12月中央和地方发布的143份有效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政策工具-目标领域-政策主体”的三维分析框架模型。结合统计学方法、结构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别探究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的演进历程、政策工具、政策目标领域、政策主体、政策力度等内容特征。结果表明,在“双碳”目标导向下,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正在展开布局,战略目标逐步明晰,但仍然存在专项政策缺位、政策工具结构分布不均衡、政策主体合作联系密度不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技术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未来应当强化政策力度,构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项政策;高效配置多元政策工具,构建政策工具的综合应用模式;完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 清洁能源 低碳 碳达峰 碳中和
下载PDF
集成塔式太阳能的新型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性能分析
18
作者 高超 段立强 +2 位作者 高统彤 张伟骏 蔡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9-3961,I0017,共14页
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相比,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体积小、储能密度高的优势。该文提出集成塔式太阳能的简单回热压缩循环和再压缩循环的两种... 随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相比,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体积小、储能密度高的优势。该文提出集成塔式太阳能的简单回热压缩循环和再压缩循环的两种超临界压缩二氧化碳储能(supercritical compressed carbon dioxide energy storage,SC-CCES)系统,并进行热力学分析和经济性分析。相较于集成塔式太阳能的SC-CCES参比系统,集成塔式太阳能的简单回热压缩和再压缩循环SC-CCES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23.56%和28.77%,分别比参比系统高出2.63%和7.84%。提高储能压力和释能压力都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光电转换效率、㶲效率和单位体积储存能量。此外,集成塔式太阳能的再压缩SC-CCES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能,动态投资回收年限约6到7年,20年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为23456.16×10^(3)美元,比耦合简单回热压缩系统高7956.69×10^(3)美元,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为17.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 热力学分析 经济性分析 塔式太阳能电站 布雷顿循环
下载PDF
超临界-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性能分析
19
作者 陈力 廖传华 《能源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系统在电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空气储能系统相比,二氧化碳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易液化、环境友好等优势。首先建立了一种超临界-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然后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其储能过程进行建模... 随着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储能系统在电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空气储能系统相比,二氧化碳储能具有储能密度高、易液化、环境友好等优势。首先建立了一种超临界-超临界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然后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其储能过程进行建模分析,揭示了储能压力、释能压力、加热器加热温度、节流阀压降、压缩机效率、膨胀机效率等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对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进行参数分析,得到系统最优工艺参数。同时对系统进行[火用]分析,得到[火用]损分布,并分析讨论了系统产生[火用]损的内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热力学 参数优化 [火用]分析
下载PDF
二氧化碳甲烷化技术进展与应用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长剑 王娟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6-10,共5页
碳捕捉技术已经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但捕捉的CO_(2)缺乏商业价值,使碳捕捉技术的普及面临许多挑战。电转气技术利用CO_(2)甲烷化反应,使用捕捉的CO_(2)和绿氢技术生产的H_(2)制备CH_(4),可以减少CO_(2)排放... 碳捕捉技术已经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但捕捉的CO_(2)缺乏商业价值,使碳捕捉技术的普及面临许多挑战。电转气技术利用CO_(2)甲烷化反应,使用捕捉的CO_(2)和绿氢技术生产的H_(2)制备CH_(4),可以减少CO_(2)排放,具有大规模储运成本低、储能周期长的特点,相比于其他CO_(2)利用技术优势明显,有望成为我国解决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弃电的重要技术。目前,我国缺少对甲烷化反应的相关研究和示范项目。文中分析了国际上甲烷化反应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包括反应热力学、催化剂研究、电转气示范项目等,以期对我国电转气技术的应用进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烷化 电转气 碳捕捉 储能 氢原料 电解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