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engineering and the blockchain: Coordinating Carbon Dioxide Removal and 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 to tackle future emissions
1
作者 Andrew LOCKLEY Zhifu MI D'Mans COFFMAN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9年第1期38-51,共14页
Geoengineering is a proposed response to anthropogenic global warming (AGW). Conventionally it consists of two strands: 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 (SRM), which is fast-acting, incomplete but inexpensive, and Carbon Di... Geoengineering is a proposed response to anthropogenic global warming (AGW). Conventionally it consists of two strands: 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 (SRM), which is fast-acting, incomplete but inexpensive, and 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 which is slower acting, more exp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Pairing SRM and CDR offers a contractually complete solution for future emissions if effectively-scaled and coordinated. SRM offsets warming, while CDR takes effect. We suggest coordination using a blockchain, i.e. smart contracts and a distributed ledger. Specifically, we integrate CDR futures with time and volume-matched SRM orders, to address emissions contractually before release. This provides an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proportionate solution to CO2 emissions at the wellhead, with robust contractual transparency, and minimal overhead cost. Our proposal offers a 'polluter pays' implementation of Long & Shepherds SRM 'bridge' concept. This 'polluter geoengineers' approach mandates and verifies emissionslinked payments with minimal friction, delay, or cost. Finally, we compare alternative market designs against this proposal, finding that this proposal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We conclude that blockcha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luter geoengineers' approach is attractive and feasible for larger wellhead contracts. We also identify a handful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at merit further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ENGINEERING 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 carbon dioxide Removal FUTURES markets smart CONTRACTS blockchain
原文传递
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试点设想 被引量:2
2
作者 钟小剑 卢顺发 +1 位作者 丁树芳 祁新华 《中国水利》 2024年第4期17-21,共5页
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是“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在界定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内涵基础上,论述了基于“主体—要素—运行”多层次框架,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投入—全周期运行”的水土保... 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是“两山”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在界定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内涵基础上,论述了基于“主体—要素—运行”多层次框架,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投入—全周期运行”的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以福建省龙岩市为试点示范区,系统梳理其试点基础及必要性,并提出相关的试点策略,以期为龙岩市及类似地区实践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水土保持碳汇 “双碳”目标 试点示范 龙岩市
下载PDF
智慧城市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基于诺德豪斯之问的思考
3
作者 王杰 张金英 刘刚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64,共18页
“诺德豪斯之问”促使人们寻找生产力提升与节能减碳的平衡点,而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种可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有望解决“诺德豪斯之问”。理论分析阐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具有经济效应和低碳效应,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2009—2... “诺德豪斯之问”促使人们寻找生产力提升与节能减碳的平衡点,而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种可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有望解决“诺德豪斯之问”。理论分析阐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具有经济效应和低碳效应,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2009—2019年中国2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更能拉动新质生产力提升;资源型城市依赖于技术创新效应提升新质生产力,非资源型城市则依赖于综合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拓展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邻近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提升存在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时代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建设 新质生产力 诺德豪斯之问 碳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4
作者 任建强 彭英杰 +2 位作者 杨亚帅 张玲娟 冯越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4期9-11,共3页
面对当今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工作新要求,作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圈的腹地,河北省尤为注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鉴于此,文章分析了在双碳目标下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治理、城市化过程和信息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向新型智慧城市过渡的... 面对当今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工作新要求,作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圈的腹地,河北省尤为注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鉴于此,文章分析了在双碳目标下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治理、城市化过程和信息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向新型智慧城市过渡的必要性,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技术成果和应用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 京津冀生态协同圈 河北省
下载PDF
西部智慧城市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异质性影响——基于3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5
作者 陈闻君 张明 《上海节能》 2024年第8期1229-1240,共12页
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及碳中和愿景的基础支撑。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1年38个西部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智慧城市发展对碳减排效应的影响及其异... 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及碳中和愿景的基础支撑。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1年38个西部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智慧城市发展对碳减排效应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发展能够显著降低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并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智慧城市发展产生的碳减排效应比西南地区更加明显;大城市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总量;智慧城市发展在经济活动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总量;智慧城市发展对于非资源型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碳排放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发展 碳排放 异质性 西部区域
下载PDF
新型智慧城市的绿色发展效应研究——基于多时点DID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6
作者 莫靖新 吴玉鸣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101,共10页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将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文章以不同时点的智慧城市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分阶段经验辨识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智慧城市...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将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文章以不同时点的智慧城市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分阶段经验辨识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智慧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异质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与碳减排。相对试点期而言,新型智慧城市促进绿色创新和碳减排增长约15.1%和5.7%;全国范围内,新型智慧城市的绿色发展效应呈东中部强而西部较弱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促进东中部地区绿色创新增长约14%,碳减排增长约3.5%和2.6%,促进西部地区碳减排增长约1.5%,但其绿色创新效应并不显著。机制分析发现,新型智慧城市通过优化技术结构、化解信息共享不畅和促进市场一体化三个途径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研究结论为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提高智慧城市建设实效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智慧城市 绿色创新 碳减排 多期DID
下载PDF
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边志强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兑现双碳目标承诺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21年我国2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该效应的...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兑现双碳目标承诺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21年我国2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该效应的异质性表现和空间衰变规律。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推动试点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且其效应总体呈现出动态增强趋势;(2)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上述影响发挥的3条内在机制;(3)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效应仅显著存在于东部、大规模、非资源型以及人力、财力和物力优势较强的地区;(4)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带动周围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协同提升,表现为在距离试点城市100千米的空间范围内,该效应显著且逐渐衰减。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持续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减污降碳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调整 能源消耗 空间衰变规律
下载PDF
基于SMART方法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以深圳国际低碳城启动区规划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单樑 荆万里 林姚宇 《华中建筑》 2013年第9期129-133,共5页
近二三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生态破坏的问题已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先锋城市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着手重点开展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力争将其打造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该文在对低... 近二三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及生态破坏的问题已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先锋城市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着手重点开展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力争将其打造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该文在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策略及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创新性总结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五个核心议题(即SMART方法),并基于深圳国际低碳城启动区规划的实践,尝试在构建碳汇网络S、优化微气候M、绿色建筑应用A、高效利用资源能源R、引导绿色交通出行T五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为当前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生态城市 smart 深圳国际低碳城
下载PDF
成都市城市管理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策略
9
作者 蒋宇 谭瑶瑶 +3 位作者 李东 邓放 陈琼 郑晓倩 《环境卫生工程》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城市管理涉及环境卫生管理、垃圾收运处置、城市照明管理等业务活动,是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成都市城市管理领域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表明,垃圾收运处置是该领域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贡献比例为95.81%,其次是城市照明管理和环... 城市管理涉及环境卫生管理、垃圾收运处置、城市照明管理等业务活动,是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成都市城市管理领域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表明,垃圾收运处置是该领域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贡献比例为95.81%,其次是城市照明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排放贡献比例分别为1.87%和1.82%。而未来情景分析显示成都市城市管理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随生活垃圾焚烧处置率的上升而快速下降,2025年达到最低,之后随着生活垃圾清运量的增长会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2030年达峰时,垃圾收运处置的排放贡献比例为94.66%,城市照明管理和市政道桥管廊维护的排放贡献比例将上升至2.80%和1.20%,环境卫生管理排放贡献比例将下降至1.07%。最后,提出了双碳背景下城市管理部门开展碳减排工作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管理 温室气体 碳排放 碳达峰 减排策略 成都市
下载PDF
基于“智慧城市”的沈阳市大东区沈海热力厂更新设计思考
10
作者 李宇彤 孙洪涛 《华中建筑》 2024年第4期77-82,共6页
在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大批老工业区被取代,从而演变为失落空间,其搬迁与改造逐渐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在数智化驱动的中观视角下,运用软件分析归纳得出老工业片区给城市带来的问题。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基于“智慧城市”的... 在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大批老工业区被取代,从而演变为失落空间,其搬迁与改造逐渐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在数智化驱动的中观视角下,运用软件分析归纳得出老工业片区给城市带来的问题。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基于“智慧城市”的技术与创新内涵,提出“生态—空间”智慧更新策略,促进工业结构转型。最终,以中观视角下的沈阳市大东区沈海热力厂片区更新设计为例,通过对建成环境的仿真对比分析,具体阐述了智慧城市理论对老工业区更新设计的建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智慧城市 绿色低碳 城市更新 空间转型
下载PDF
从智能电网到新型电力系统
11
作者 孙秋野 钱本华 胡杰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9-589,共11页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能源生产侧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侧电能替代是我国能源体系转型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立足于电力与能源系统的发展进程,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主要特征和技术路径。通过梳理从智能电...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能源生产侧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侧电能替代是我国能源体系转型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立足于电力与能源系统的发展进程,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主要特征和技术路径。通过梳理从智能电网到新型电力系统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出以融合、互动、开放、消纳等为关键词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特点。围绕能源-信息-社会融合、源-网-荷-储协同互动、能源市场开放共享、新能源高比例安全消纳等能源发展形势,重点阐述了我国电力与能源系统向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转型的主要技术方向和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高标准落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碳达峰 碳中和 智能电网 能源-信息-社会 源-网-荷-储 能源市场 安全消纳
下载PDF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影响机制研究
12
作者 王宁宁 王勤升 冯尊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8,共8页
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 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发达型、资源型城市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能力较大。(2)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无标度性质和小世界性质表现不显著,同时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局部聚集性明显加强。(3)从影响因素来看,互惠性对网络呈正相关;智慧人才对网络的影响最显著;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科技的发展对碳排放效率有改善作用,但存在周期性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规律性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态视角 智慧城市 碳排放效率 复杂网络分析 指数随机图模型
下载PDF
City Communal Aspiration System—City without Chimneys
13
作者 Yuriy Kozin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21年第12期829-836,共8页
Gas emissions are produced by each economic entity individually—whether they are a large industrial enterprise, a boiler-house or a household (dwelling house). At that, in addition to visible chimneys, there are a lo... Gas emissions are produced by each economic entity individually—whether they are a large industrial enterprise, a boiler-house or a household (dwelling house). At that, in addition to visible chimneys, there are a lot of hidden (unrecorded) sources of emissions in form of ventilation branch pipes. Communal systems for removal and reprocessing of wastes of two types: liquid (municipal sewage lines) and solid (collection and removal of wastes) are operated in populated localities. For the third type of waste—gaseous—a similarly municipal structure does not exist. For the time being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for full system control and neutralization of dust and gas wastes because there is no system in the physical form which would enable comprehensive receipt of exit gases from all the city sources for further processing thereof. It is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a principally new holistic approach to cleaning/treatment of all city dust and gas emissions (wastes) is proposed which consists in creation of a City Communal Aspiration System (Municipal Aspiration System) containing a city communal aspiration network (gas outlets) for receipt/transportation of exhaust (flue) gases and a plant for utilization of such wastes connected to such network. In other words, it is proposed to organize a “City without Chimneys”. The proposed solution permits to remove mass unsystematic and uncontrolled emissions of environmentally harmful gas wastes in cities, reduce climate risks and make the transition to a new level of organ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therefore, eliminates or principally simplifies many ecological difficulties and restrictions in urban planning (inseparably related to ecology) in sanitary rules and standar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y Communal Aspiration System city without Chimneys Air Polluti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与传导机制——基于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样本研究
14
作者 吴昌祝 王璐 孔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0-15,共6页
在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引擎。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对旅游碳排放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利用32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08—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 在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引擎。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对旅游碳排放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利用32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2008—20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旅游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旅游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该结论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推动城市绿色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实现旅游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旅游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旅游碳排放 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面向未来的苏州工业园区低碳规划转型
15
作者 王小斐 司思源 马是哲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0期12-15,共4页
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双碳”战略,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当今时代城市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也将面临未来发展转型的重要挑战。文章分析了国内外一些低碳城市建设的经典案例,将其归纳为智慧型低碳城市、节能改造型... 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双碳”战略,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当今时代城市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也将面临未来发展转型的重要挑战。文章分析了国内外一些低碳城市建设的经典案例,将其归纳为智慧型低碳城市、节能改造型低碳城市、能源替代型低碳城市、生态优先型低碳城市四种类型,并对其特征和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从人居与生态平衡、科技协同战略、城市管理与公共政策三个角度出发,提出对苏州工业园区未来发展转型的探索与讨论,以期为推动其建设低碳城市示范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规划 苏州工业园 智慧城市 生态城市
下载PDF
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研究
16
作者 吴世纪 《商业观察》 2024年第8期98-104,共7页
“双碳”背景下,我国面临巨大的碳排放等环境污染压力。文章基于中国2009—2021年企业的面板数据,以企业碳排放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 “双碳”背景下,我国面临巨大的碳排放等环境污染压力。文章基于中国2009—2021年企业的面板数据,以企业碳排放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企业的碳排放水平。进一步研究中,文章针对此影响是否具有溢出效应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对于周边城市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且异质性检验表明这种溢出效应在非国企以及非高科技企业中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企业碳排放 溢出效应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的碳减排效应研究
17
作者 张宏达 《价值工程》 2024年第33期152-155,共4页
文章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9年中国24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多时点差分模型研究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具有碳减排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缓解非资源... 文章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9年中国24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多时点差分模型研究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具有碳减排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缓解非资源型城市、副省级和省会城市的碳排放,而对资源型城市和普通地级市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地区碳排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新型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 产业结构 绿色技术
下载PDF
低碳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梁建涛 《智能城市应用》 2024年第1期75-77,共3页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低碳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成为关注焦点。文中主要是聚焦于暖通空调系统探讨和研究低碳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探索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新途径。空调系统作为建筑领域主要能耗设备之一,对能源的高度依赖既...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低碳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成为关注焦点。文中主要是聚焦于暖通空调系统探讨和研究低碳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探索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新途径。空调系统作为建筑领域主要能耗设备之一,对能源的高度依赖既增加了碳排放,又对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引入先进的低碳技术,有机会在实现舒适空间的同时,显著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技术 暖通空调系统 应用
下载PDF
碳中和、碳达峰的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
19
作者 冯第勇 《智能城市应用》 2024年第1期84-86,共3页
2021年党中央、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重庆金美5G产业园项目规划,以新型园区建设标准规划,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采用诸多的先进技术,并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充分采用新技术,新标准。因此文中的... 2021年党中央、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重庆金美5G产业园项目规划,以新型园区建设标准规划,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采用诸多的先进技术,并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充分采用新技术,新标准。因此文中的核心主要讨论点为园区的中央空调系统、电力系统、给排水系统,结合数字智能化系统、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景观系统,达到园区碳中和、碳达峰的建设目标。文中以5G产业园项目为基础,讨论形势下的新型园区的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地热源泵 电力系统 给排水系统 数字智能系统
下载PDF
Asthma Hospital Admissions and Ambient Ai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in New York City
20
作者 Carlos E. Restrepo Jeffrey S. Simonoff +1 位作者 George D. Thurston Rae Zimmerm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2年第9期1102-1116,共15页
Air pollution is considered a risk factor for asthma.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asthma and ambient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in four New York City counties. Neg... Air pollution is considered a risk factor for asthma.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asthma and ambient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in four New York City counties.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is used to mode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asthma hospital admissions and ambient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Potential confounding factors such as heat index, day of week, holidays, yearly population changes, and seasonal and long-term trends are controlled for in the models. Nitrogen dioxide (NO2), sulfur dioxide (SO2) and carbon monoxide (CO) show the most consisten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ith daily hospitalizations for asthma during the entire period (1996-2000). The associations are stronger for children (0 - 17 years) than for adults (18 - 64 years). Relative risks (RR) for the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of same day 24-hour averag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and asthma hospitalizations for children for the four county hospitalization totals were: NO2 (IQR = 0.011 ppm, RR = 1.017, 95% CI = 1.001, 1.034), SO2 (IQR = 0.008 ppm, RR = 1.023, 95% CI = 1.004, 1.042), CO (IQR = 0.232 ppm, RR = 1.014, 95% CI = 1.003, 1.025). In the case of ozone (O3) and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ere found for daily one-hour maxima values and children’s asthma hospitalization in models that used lagged values for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Five-day weighted average lag models resulted in these estimates: O3 (one-hour maxima) (IQR = 0.025 ppm, RR = 1.049, 95% CI = 1.002, 1.098), PM2.5 (one-hour maxima) (IQR = 16.679 μg/m3, RR = 1.055, 95% CI = 1.008, 1.103). In addition, seasonal variations were also explored for PM2.5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ith daily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asthma were found during the colder months (November-March) of the year.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pollution effects were found across pollutants, counties, and age groups. The results for PM2.5 suggest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PM is important to this health outcome, since the major sources of NYC PM differ between winter and summer mon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HMA Air Pollution Epidemiology New YORK city Nitrogen dioxide Sulfur dioxide carbon MONOXIDE PARTICULATE Matter Ozo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