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face State of Carbon Fibers Modified by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YunxiaGUO JieLIU JieyingLIA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71-375,共5页
Surface of polyacrylonitrile (PAN)-based carbon fibers was modified by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n carbon fibers surface was explored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X-ray photoelectron ... Surface of polyacrylonitrile (PAN)-based carbon fibers was modified by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The modification effect on carbon fibers surface was explored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Results showed that on the modified surface of carbon fibers, the carbon contents decreased by 9.7% and the oxygen and nitrogen contents increased by 53.8% and 7.5 times, respectively.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the hydroxyl and carbonyl contents also increased. The surface orientation index was reduced by 1.5% which decreased tensile strength of carbon fibers by 8.1%, and the microcrystalline dimension also decreased which increased the active sites of carbon fiber surface by 78%.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s surface were modified through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ve method, which improved the cohesiveness between the fibers and resin matrix and increased the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ILSS) of carbon fibers reinforced epoxy composite (CFRP) over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acrylonitrile (PAN) carbon fiber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Surfac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P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X-ray diffraction (XRD)
下载PDF
Interconnected Ni(OH)_(2)and polyether amine on carbon fiber surface for simultaneously improving interfacial adhesion of epoxy composite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2
作者 Qing WU Qinqin WAN +3 位作者 Qianli LIU Fen WANG Xin LIU Jianfeng ZHU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19-428,共10页
Interconnected Ni(OH)_(2)nanoflakes and polyether amine(PEA)were deposited on carbon fiber tows via a facial and effective process of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 and dip coating.Based on this,a win–win benefit of simult... Interconnected Ni(OH)_(2)nanoflakes and polyether amine(PEA)were deposited on carbon fiber tows via a facial and effective process of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 and dip coating.Based on this,a win–win benefit of simultaneously improvements in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IFSS)of carbon fiber/epoxy composites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has been achieved.Compared with CF and CF-Ni(OH)_(2)composites,the IFSS of CF-Ni(OH)_(2)-PEA/epoxy composit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7.9%and 45.4%,which was put down to the covalent bonding of Ni(OH)_(2)-PEA coating with fiber and epoxy matrix,as well as the effective stress transfer by the uniform honeycomb structure of Ni(OH)_(2).In aqueous KOH electrolyte,the CF-Ni(OH)_(2)-PEA electrode presented the maximum specific capacitance of 689.98 F·g^(-1)at 5 m V·s^(-1),572.28 F·g^(-1)at a current density of 0.5 A·g^(-1)due to the strong adhesion of carbon fiber with Ni(OH)_(2)by PEA,the reserv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hollow honeycomb structure of Ni(OH)_(2)for easy ion-transport and–NH_(2)functional groups from PEA for providing more active sites.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CF-Ni(OH)_(2)-PEA reinforcement demonstrates its promising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in high performance composites with integrated structure and function,which shows great advantages in various fields of aerospace,energy,electronics,automobile,civil engineering,sports,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be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Interface/interphase Polymer-matrix composites Surface modification
原文传递
碳纤维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孙金贵 李宗家 +3 位作者 李年华 戴俊宏 韩晔 郝雪琪 《合成纤维》 CAS 2024年第11期8-12,76,共6页
碳纤维增强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质量比,是先进复合材料的首选材料。由于碳的疏水性和化学惰性以及碳纤维生产过程中高温、碳化和石墨化等工序,造成碳纤维表面与聚合物分子之间界面附着力较差,这是长期存在且需要克服的问题。碳纤... 碳纤维增强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质量比,是先进复合材料的首选材料。由于碳的疏水性和化学惰性以及碳纤维生产过程中高温、碳化和石墨化等工序,造成碳纤维表面与聚合物分子之间界面附着力较差,这是长期存在且需要克服的问题。碳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两类,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碳纤维表面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了酸处理法、电化学法、碳纳米管接枝法、涂层法、等离子处理法及高能辐射法等处理方法对碳纤维表面改性的效果,并结合实际生产指出了各种方法所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表面改性 电化学法 碳纤维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下载PDF
改性PAN基活性碳纤维的SO_2吸附性能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中正 串亚权 +4 位作者 罗德明 尹华强 刘谦 华坚 胡玉英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5,共5页
为了探索提高聚丙烯腈(PAN)活性碳纤维(ACF-PAN)对SO2的吸附性能,采用加入不同的活性组分对自制的ACF-PAN进行改性;研究了ACF-PAN和经过不同改性后的ACF-PAN对SO2的吸附性能。取得改性后活... 为了探索提高聚丙烯腈(PAN)活性碳纤维(ACF-PAN)对SO2的吸附性能,采用加入不同的活性组分对自制的ACF-PAN进行改性;研究了ACF-PAN和经过不同改性后的ACF-PAN对SO2的吸附性能。取得改性后活性碳纤维为改性前平衡吸附量的2倍以上;为活性炭的10倍左右(ACF-PAN62.9mg/gACF,ACF-PAN(Ⅱ)(1-4)型113.6-143.7mg/gACF,活性炭14.9mg/gAC)和吸附速率大于改性前的ACF-PAN的结果,由于改性大大提高了对SO2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 活性碳纤维 二氧化硫 吸附 聚丙烯腈
下载PDF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电化学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敏 朱波 +2 位作者 于美杰 魏晗兴 赵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10,共5页
综合论述了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电化学表面改性处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碳纤维电化学改性处理法的研究内容及表征手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改性处理的研究前景。在碳纤维改性工艺参数的研究工作中,为了... 综合论述了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电化学表面改性处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了碳纤维电化学改性处理法的研究内容及表征手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改性处理的研究前景。在碳纤维改性工艺参数的研究工作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有可比性,迫切需要一套标准来规范实验条件及性能表征方法,而为了更好地体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仍需不断探索和研究碳纤维的电化学改性机理。为使复合材料的性能更好地达到应用要求,有必要提出碳纤维表面改性模型及界面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电化学改性 聚丙烯腈
下载PDF
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氧化的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刘杰 郭云霞 梁节英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2-285,共4页
主要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对聚丙烯腈 (PAN)基碳纤维进行连续氧化处理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和动态力学热分析 (DMTA)对碳纤维表面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SEM表面形貌研究结果表明 ,碳纤维经电化学氧化处理后 ,... 主要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对聚丙烯腈 (PAN)基碳纤维进行连续氧化处理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和动态力学热分析 (DMTA)对碳纤维表面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SEM表面形貌研究结果表明 ,碳纤维经电化学氧化处理后 ,其表面的粗糙度和比表面积增大。XPS表面化学分析表明 ,经电化学氧化处理后的碳纤维表面羟基含量提高 5 5 % ,活性碳原子数增加 1 8%。DMTA谱图表明经电化学氧化处理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CFRP)其玻璃化温度 (Tg)提高 5℃、损耗角正切 (tanδ)较未处理的降低 30 %。定量计算出的界面黏结参数A和α与CFRP的层间剪切强度 (ILSS)所反映的碳纤维与树脂间界面黏结效果是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适当的处理条件可使CFRP的ILSS提高 2 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电化学氧化法 表面改性 环氧树脂 PAN 聚丙烯腈 氧化处理 粗糙度 比表面积
下载PDF
电化学改性PAN基碳纤维表面及其机理探析 被引量:33
7
作者 郭云霞 刘杰 梁节英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3-858,共6页
表面处理是高性能碳纤维制备的重要环节之一.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方法,研究了改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表面状态,探讨了电化学氧化法对碳纤维表面的改性机理.... 表面处理是高性能碳纤维制备的重要环节之一.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方法,研究了改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表面状态,探讨了电化学氧化法对碳纤维表面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化学的化学刻蚀作用下,碳纤维表面薄弱外层被去除,表面原有沟槽加宽加深,表面粗糙度增大了1倍多;在电化学的化学氧化作用下,碳纤维表面的活性官能团增多,(O1s+N1s)/C1s提高了9.7%.并提出了电化学氧化同时改善了碳纤维的表面物理状态和表面化学状态的'物化双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电化学氧化 表面改性 机理
下载PDF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电化学改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敏 朱波 +2 位作者 王成国 于美杰 魏晗兴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49-1351,共3页
以NH4HCO3为电解质对碳纤维和石墨纤维进行电化学改性处理,通过SEM、WAXD、XPS对比分析了电化学改性对碳纤维和石墨纤维表面及本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化学处理使碳纤维表面破坏严重,轴向沟槽消失,呈现出粗糙不平的表面,石墨纤维表... 以NH4HCO3为电解质对碳纤维和石墨纤维进行电化学改性处理,通过SEM、WAXD、XPS对比分析了电化学改性对碳纤维和石墨纤维表面及本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化学处理使碳纤维表面破坏严重,轴向沟槽消失,呈现出粗糙不平的表面,石墨纤维表面的轴向沟槽加深。电化学处理后二者的本体结构没有改变。从纤维内部结构分析了碳纤维电化学改性机理,杂原子的存在使碳纤维表面更易氧化刻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表面 电化学 改性机理 复合材料
下载PDF
电解液对PAN-基碳纤维电化学改性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曹海琳 黄玉东 +1 位作者 张志谦 姚旺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4-28,共5页
分别采用磷酸、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铵3种电解液对PAN-基碳纤维进行电化学改性处理,研究电解液种类对碳纤维电化学改性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酸碱滴定法、原子力显微镜表征和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IFSS)测试,分析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表... 分别采用磷酸、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铵3种电解液对PAN-基碳纤维进行电化学改性处理,研究电解液种类对碳纤维电化学改性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酸碱滴定法、原子力显微镜表征和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IFSS)测试,分析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表面形貌及其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磷酸和氢氧化钠电解液处理时,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先迅速增大而后逐渐减少,电流强度为0 4A/g时达到最大值;采用碳酸氢铵电解质时,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大先缓慢增大而后迅速减少,电流强度为1 4A/g时达到最大值.针对纤维表面形貌的AFM分析表明,在磷酸和氢氧化钠电解液中处理时,复合材料的IFSS主要受纤维表面刻蚀作用的影响,而采用碳酸氢铵电解液处理时,复合材料的IFSS主要受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基碳纤维 电化学改性 磷酸 磷酸 氢氧化钠 碳酸氢铵 电解液 电流强度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下载PDF
碳纤维的电化学表面改性及其表面结构演变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杰 王春华 +1 位作者 白艳霞 梁节英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86,共8页
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对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拉曼光谱(Raman)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了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结构。结合力学性能分析,评价了碳酸氢铵、氯化铵和硫酸铵三种电解质的改性... 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对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拉曼光谱(Raman)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了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结构。结合力学性能分析,评价了碳酸氢铵、氯化铵和硫酸铵三种电解质的改性效果,解释了碳纤维表面薄弱层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电化学改性碳纤维表面的机理。结果表明,在电化学改性过程中,碳纤维表面活性氧含量呈现梯形变化趋势,最高增幅达87.8%,而活性氮含量则不断增加直到饱和,可达到2倍增幅;相对于羧基等含氧基团,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层间剪切强度(ILSS)对胺基等含氮官能团更加敏感;当电解质中存在二价阴离子时,有利于减小碳纤维抗张强度的损失,甚至使其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电化学表面改性 电解质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改性PAN共聚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的热应力应变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杰 刘扬 梁节英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9-394,共6页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广角X射线衍射仪、元素分析仪等表征了改性纤维和未改性纤维的结构变化和基本物化性质,测量了改性纤维和未改性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的热应力应变行为,研究了KMnO4改性对纤维结构均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纤维的热...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广角X射线衍射仪、元素分析仪等表征了改性纤维和未改性纤维的结构变化和基本物化性质,测量了改性纤维和未改性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的热应力应变行为,研究了KMnO4改性对纤维结构均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纤维的热应力与热应变的变化与纤维聚集态结构、化学组成、热化学反应变化具有良好的关联性;热应力表征可用于控制纤维结构.改性提高了PAN纤维的均一性.与未改性纤维相比,KMnO4改性纤维化学反应主导的热应力提前出现约20℃,预氧化纤维的热应力增加约25%;在负荷相同的条件下,易收缩,难伸长;在牵伸比相同的情况下,取向度高7.8%,微晶尺寸小9.9%.通过改性可制备出结构更规整,更利于碳化的预氧化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高分子材料 聚丙烯腈 碳纤维 化学改性 预氧化 热应力应变
下载PDF
电子束辐射接枝对PAN基碳纤维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臧真娟 王源升 +1 位作者 石继梅 任小孟 《合成纤维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1,共3页
采用电子束加速器辐射接枝方法对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接枝单体种类对接枝率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辐射接枝前后PAN基碳纤维的表面形貌与化学结构以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断口的形貌变化。结果表... 采用电子束加速器辐射接枝方法对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接枝单体种类对接枝率及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辐射接枝前后PAN基碳纤维的表面形貌与化学结构以及其复合材料界面断口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电子束辐射接枝改性的PAN基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表面活性官能团增多,与树脂的机械锲合作用增强,其树脂基复合材料断口表而较为平整;乙二胺/水溶液体系是辐射接枝改性的理想溶液,在200 kGy的电子束辐射下,PAN基碳纤维表面的接枝率为6.66%,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提高了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电子束辐射 接枝 表面改性 复合材料
下载PDF
有机电解液电化学改性PAN基碳纤维的表面性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波 郑帼 +2 位作者 孙玉 崔莹 吴炳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2-57,共6页
分别采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铵盐3种有机电解液对PAN基碳纤维进行电化学氧化改性,通过化学滴定法、单纤维断裂强度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考察改性前后碳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力学性能及表面... 分别采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乙醇胺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铵盐3种有机电解液对PAN基碳纤维进行电化学氧化改性,通过化学滴定法、单纤维断裂强度测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考察改性前后碳纤维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力学性能及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得到电化学改性的最佳条件:浓度5%(质量分数)的O_3PNH_4乳液为电解液,电流密度为2A/g,恒温50℃电化学氧化2min。针对改性处理后的碳纤维的表面性能,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单纤维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以O_3PNH_4为电解液对碳纤维电化学改性,可以在不影响碳纤维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增加碳纤维表面的酸性官能团,提高碳纤维的表面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基碳纤维 有机电解液 电化学改性 表面性能 酸性官能团
下载PDF
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杜帅 何敏 +2 位作者 刘玉飞 李莉萍 张道海 《纺织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61,共4页
碳纤维表面活性官能团较少,很难与极性聚合物相容。通过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可接枝官能团、短支链、长链结构和聚合物等,从而改变碳纤维表面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极性,改善其与基体的相容性,拓展碳纤维的应用范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 碳纤维表面活性官能团较少,很难与极性聚合物相容。通过对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可接枝官能团、短支链、长链结构和聚合物等,从而改变碳纤维表面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极性,改善其与基体的相容性,拓展碳纤维的应用范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碳纤维改性工作的进展,比较了化学接枝法、电化学法、涂层法、表面氧化法和等离子法等改性方法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改性效果,发现利用化学接枝法可较显著地提高碳纤维的表面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表面改性 涂层法 化学接枝法 电化学法
下载PDF
碳化过程中改性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的高温热应力应变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扬 刘杰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0-34,共5页
采用对比方法研究了高锰酸钾改性与未改性聚丙烯腈(PAN)预氧化纤维在碳化过程中的高温热应力应变行为.表征了过程纤维的基本物化性质,并用SEM,WAXD,EA等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纤维的热应力应变变化可分为370,500,900℃前... 采用对比方法研究了高锰酸钾改性与未改性聚丙烯腈(PAN)预氧化纤维在碳化过程中的高温热应力应变行为.表征了过程纤维的基本物化性质,并用SEM,WAXD,EA等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纤维的热应力应变变化可分为370,500,900℃前后4个区域.与未改性纤维相比,改性纤维的应力在370℃以下增长较快;370~500℃快速下降;500~900℃则迅速增高,同时比未改性PAN纤维应力增加20%以上;900℃以上应力基本保持稳定.大负荷下改性纤维易伸长,小负荷下易收缩,与未改性纤维的差别随负荷减少而减小,500℃以上,两种纤维应变速率变化趋势相近.热应力和热应变是纤维在碳化过程中聚集态结构、化学组成、热化学反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与热应变相比,热应力的变化趋势更显著,因而可采用控制碳化过程中纤维热应力的变化控制连续制备中纤维结构的变化.经KMnO4改性PAN纤维制取碳纤维的抗张强度比未改性纤维增加了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预氧化纤维 聚丙烯腈 化学改性 碳化 热应力和热应变
下载PDF
碳纤维表面化学镀镍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董艳晖 张美云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9,共4页
介绍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表面化学镀镍的工艺流程,前处理包括去胶、除油、粗化、中和、敏化、活化和还原。探讨了碳纤维的去胶方法,优化了化学镀镍的配方。研究了主盐、还原剂、pH和施镀时间对碳纤维增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0°... 介绍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表面化学镀镍的工艺流程,前处理包括去胶、除油、粗化、中和、敏化、活化和还原。探讨了碳纤维的去胶方法,优化了化学镀镍的配方。研究了主盐、还原剂、pH和施镀时间对碳纤维增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0°C下灼烧30min,可去胶完全。硫酸镍质量浓度为30g/L、次磷酸钠质量浓度为35g/L、pH为4.5左右及施镀时间为1h时,所得碳纤维的增重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表面改性 化学镀镍 预处理 形貌
下载PDF
PAN原丝改性对碳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延相 王成国 蔡华苏 《合成纤维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16,共3页
采用高锰酸钾对 PA N原丝进行化学改性 ,借助扫描显微镜、透射电镜、化学分析等方法 ,对化学改性处理后的纤维形貌、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并对化学改性得到的碳纤维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高锰酸钾在预氧化中... 采用高锰酸钾对 PA N原丝进行化学改性 ,借助扫描显微镜、透射电镜、化学分析等方法 ,对化学改性处理后的纤维形貌、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并对化学改性得到的碳纤维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高锰酸钾在预氧化中能降低环化温度 2 0℃左右 ,改性后的碳纤维强度提高了15 %~ 3 0 %、模量提高了 5 %~ 1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原丝 化学改性 碳纤维结构 性能 影响 高锰酸钾 炭化 聚丙烯腈基 碳纤维 模量 强度
下载PDF
碳纤维的表面改性及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制备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黎 赵雪妮 +6 位作者 王旭东 王婉英 张靖 杨建军 何富珍 杨柯 刘军鹏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77-81,共5页
采用浓HNO_3对碳纤维(CF)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分别在浓HNO_3改性前后的CF表面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涂层.分别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涂层微观组织和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CF表面的电沉积产物为... 采用浓HNO_3对碳纤维(CF)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分别在浓HNO_3改性前后的CF表面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涂层.分别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涂层微观组织和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CF表面的电沉积产物为HA;经浓HNO_3改性后,CF表面HA涂层的沉积量明显增加,且形貌更加均匀致密;随着沉积电流的增加,涂层的沉积量先增加后减小,当电流为5 m A时,沉积量达到最大,约为2.7 mg,且涂层形貌由针状逐渐变为棒状;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涂层的沉积量逐渐增加,当沉积时间为2 h时,沉积量达到最大值3.6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表面改性 电化学沉积 羟基磷灰石涂层
下载PDF
聚丙烯腈基多孔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迟长龙 杨柳 +2 位作者 梁真真 尚雨婷 陶丽娟 《合成纤维工业》 CAS 2016年第5期28-32,共5页
以聚丙烯腈(PAN)为碳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造孔剂,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PAN/PVP复合纳米纤维,经水洗处理以及预氧化和碳化处理制备出PAN基多孔碳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X射线衍射仪对碳... 以聚丙烯腈(PAN)为碳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造孔剂,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PAN/PVP复合纳米纤维,经水洗处理以及预氧化和碳化处理制备出PAN基多孔碳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X射线衍射仪对碳化前后纤维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比表面和孔径分布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对多孔碳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预氧化和碳化处理过程中PAN基多孔纳米纤维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碳碳键的环状结构;随着PVP含量的增加,多孔碳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增大,比电容增大;当加入PVP的质量分数为20%时,PAN基多孔碳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可以达到216.684 m2/g和0.102 m3/g,扫描速率为5 m V/s的条件下其比电容可达154.36 F/g,电极电阻为3.64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纤维 多孔碳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聚乙烯吡咯烷酮 比表面积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四元共聚及氨化改性PAN原丝及其碳纤维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崇俊 王华 +3 位作者 徐永花 吴斌 张勇 许东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CAS 2012年第3期11-19,36,共10页
在工程线上进行了四元共聚及四元氨化改性聚丙烯腈(PAN)原丝及其碳纤维研制。采用浊点测试法表征了含磺酸基第四单体纺丝液的亲水性,并确定了其共聚含量;通过动态机械分析(DMA)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分别测试了氨化前后原丝的玻璃化... 在工程线上进行了四元共聚及四元氨化改性聚丙烯腈(PAN)原丝及其碳纤维研制。采用浊点测试法表征了含磺酸基第四单体纺丝液的亲水性,并确定了其共聚含量;通过动态机械分析(DMA)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分别测试了氨化前后原丝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预氧化特性。采用质量膨润度、原丝碘吸附量、结晶取向度、原丝体密度等表征了氨化前后四元共聚原丝的结构致密性。结果表明,氨化改性较磺酸基第四单体可显著提高四元共聚纺丝液的亲水性;红外光谱证明第四单体共聚于PAN分子链中;氨化后PAN原丝Tg升高约2.6℃,达到111.28℃;氨化未改变预氧化的峰顶温度。质量膨润度及原丝体密度表明氨化提高了原丝的致密性,但结晶取向度和原丝拉伸模量下降。工程线上碳纤维生产结果表明,四元氨化改性碳纤维强度>3 500 MPa的合格率较四元共聚的提高12%,达到90%,同时钩接强力也由四元的76 N提高到87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原丝 四元共聚 氨化改性 碳纤维 性能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