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1
作者 胡帼杰 曹炳阳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9期347-353,共7页
Heat conduction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various methods, while less work has been focused o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 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 Heat conduction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various methods, while less work has been focused o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 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the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DWCNTs) with two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s are studied by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One case is that the heat baths (HBs) are imposed only on the outer wall, while the other is that the HBs are imposed on both the two wal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DWCNTs in the first case to that in the second case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ratio of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DWCNT to that of its outer wall.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results and explore the heat conduction mechanisms, the inter-wall thermal transport of DWCNTs is simulated. Analyses of the temperature profiles of a DWCNT and its two walls in the two cases and the inter- wall thermal resistance show that in the first case heat is almost transported only along the outer wall, while in the second case a DWCNT behaves like parallel heat transport channels in which heat is transported along each wall independently. This gives a good explanation of our results and presents the heat conduction mechanisms of MWC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thermal 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下载PDF
Anisotropic Thermal Diffusivity Measurements in High-Thermal-Conductive Carbon-Fiber-Reinforced Plastic Composites 被引量:3
2
作者 Masaya Kuribara Hosei Nagano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ooling and Thermal Control》 2015年第1期15-25,共11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in-plane thermal diffusivity and anisotropy distribution for pitch-based 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mers (CFRPs). The measure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laser-spot p...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in-plane thermal diffusivity and anisotropy distribution for pitch-based 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mers (CFRPs). The measure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laser-spot periodic heating method. The samples were unidirectional (UD) and crossply (CP) CFRPs. All carbon fibers of the UD samples ran in one direction, while those of the CP samples ran in two directions. In both UD and CP CFRPs, from -80&deg;C to +80&deg;C,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rmal diffusivity values increased as temperature decreased. In this temperature range, the anisotropic ratio between the fiber direction and its perpendicular direction of the UD CFRP was 106 - 124. During the anisotropy distribution measurement, it was found that thermal anisotropy can be visualized by scanning the laser in a circle on the sample. The thermal diffusivity of the UD CFRP in the fiber direction was 17 time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15&deg;direction, and the thermal diffusivity in the other direc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15&deg;direction. The anisotropy distribution for the CP CFRP reflected its inhomogeneous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 Calorimetric method Anisotropy 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mers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rmal DIFFUSIVITY
下载PDF
Microencapsulation of 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 to Generate Carbon Dioxide with Thermal Responsible Shell Material
3
作者 Yohei Koyama Natsukaze Saito +2 位作者 Kiyomi Fuchigami Yoshinari Taguchi Masato Tanaka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5年第1期36-44,共9页
This paper tried to develop the optimum procedure for microencapsulating water soluble solid powder with the thermal responsible material by the melting dispersion cooling method. 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 was adopted... This paper tried to develop the optimum procedure for microencapsulating water soluble solid powder with the thermal responsible material by the melting dispersion cooling method. 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 was adopted as a water soluble solid powder instead of microencapsulating carbon dioxide gas. The shell material was composed of olefin wax and α-tocopherol. In the experiment, the concentration of oil soluble surfactant and the water soluble surfactant species were changed. 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 was treated in the aqueous solution dissolving the water soluble surfactant to form the finer 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 powder and to increase the content. The micro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could be increas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oil soluble surfactant and considerably increased by treating 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 with the water soluble surfactant. 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 was protected well from environmental water. The microcapsules showed the thermal responsibility to generate carbon diox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Responsible Microcapsules Melting Dispersion Cooling method 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 Olefin Wax Α-TOCOPHEROL
下载PDF
熔盐辅助合成硼化铪工艺研究
4
作者 喻冲 刘灿 +1 位作者 蒲依然 吴昊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以氧化铪和碳化硼为原料,采用氯化钠为熔盐介质,通过硼/碳热还原法合成了纯度较高的硼化铪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保温时间等合成工艺参数以及原料配比对材料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氯化钠... 这是一篇冶金工程领域的论文。以氧化铪和碳化硼为原料,采用氯化钠为熔盐介质,通过硼/碳热还原法合成了纯度较高的硼化铪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保温时间等合成工艺参数以及原料配比对材料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氯化钠为熔盐介质时,氧化铪在1300℃的合成温度下开始转化为硼化铪,其温度远低于传统的硼化铪合成所需温度。在硼过量20%,反应温度和保温时间分别为1400℃和2 h所制备的硼化铪粉体纯度较高,X射线衍射中可以明显观察到硼化铪结晶峰,且在扫描电镜中可以观察到紧密团聚形貌的硼化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工程 硼化铪 熔盐法 硼/碳热还原
下载PDF
适用于生物质直接耦合煤发电过程的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悦 李小姗 +1 位作者 张立麒 赵永椿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65,共8页
生物质与煤直接耦合燃烧发电作为降低火电行业碳排放的关键技术选择得到广泛关注,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准确量化生物质掺烧电力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能有效提升发电行业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确保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向更公平稳定... 生物质与煤直接耦合燃烧发电作为降低火电行业碳排放的关键技术选择得到广泛关注,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准确量化生物质掺烧电力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能有效提升发电行业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确保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向更公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耦合煤发电机组碳核算方法,提出生物质直接耦合发电机组温室气体核算边界、计算方法和核算参数的选取原则。结果表明:与现行核算法相比,基于生物质直接耦合煤发电的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在核算边界、核算范围和计算方法上均有一定差异。对于核算边界,有必要新增燃料燃烧过程N_(2)O排放、新增设备资源带来的间接碳排放;针对常见生物质是否可视为零碳燃料进行评估,发现在各省份生物质的最佳经济运输半径内秸秆、城市垃圾、林类剩余物等常见生物质均达到温室气体减排要求,且合理运输范围(48 km)内均可视为零排放;在计算方法上,燃料消耗量建议根据碳排放量分层级选取测定方法,小比例掺烧时碳氧化率可直接选取缺省值99%,并且建议核算脱硫环节带来的碳排放,对循环流化床燃烧温度在1123 K以下的工况需要进行N_(2)O核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直接耦合 火电行业 核算法 温室气体 碳排放
下载PDF
火电机组碳排放量及碳敏感性通用矩阵模型
6
作者 冉鹏 王静 +3 位作者 李政 刘旭 曾庆华 李伟起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7-955,共9页
为实现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简便准确计量及掌握运行因素对机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排放因子法技术上,参考传统q-γ-τ矩阵结构形式,根据求解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需要,并掌握运行参数对发电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建立了火电机组碳排放量及碳敏... 为实现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简便准确计量及掌握运行因素对机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排放因子法技术上,参考传统q-γ-τ矩阵结构形式,根据求解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需要,并掌握运行参数对发电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建立了火电机组碳排放量及碳敏感性通用矩阵模型,确定了矩阵填写规则。采用热平衡法结合物料衡算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与排放因子法核算结果对比;核算了某火电机组24 h的碳排放量,分析了排烟氧量、主蒸汽温度和压力波动时的发电碳排放强度的扰动量ΔM CO_(2)。结果表明:相较于排放因子法,本文所提模型缩短了碳排放量核算的时间跨度,且能提高碳排放量核算的精度;该机组24 h的碳排放量为5780.644 t;当排烟氧量降低0.1%时,ΔM CO_(2)为1.7726 g/(kW·h);当主蒸汽温度升高0.5 K时,ΔM CO_(2)为3.0206 g/(kW·h);当主蒸汽压力增加0.2 MPa时,ΔM CO_(2)为0.3788 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量 碳敏感性通用矩阵 发电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计量方法 火电机组
下载PDF
碳纳米管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进展
7
作者 唐波 相利学 +4 位作者 代旭明 王二轲 曹帅 王瑛 吴新锋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7-192,共6页
介绍了碳纳米管(CNT)导热复合材料的传热机理。综述了各类制备CNT导热复合材料的常用方法,包括电场取向法、磁场取向法、3D打印法、静电纺丝法、化学镀法等。采用取向方法和3D传热网络的构筑,使基体中的CNT形成导热通路或导热网络,显著... 介绍了碳纳米管(CNT)导热复合材料的传热机理。综述了各类制备CNT导热复合材料的常用方法,包括电场取向法、磁场取向法、3D打印法、静电纺丝法、化学镀法等。采用取向方法和3D传热网络的构筑,使基体中的CNT形成导热通路或导热网络,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分析了每种方法制备CNT导热复合材料的特点。最后,对CNT导热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导热系数 制备方法 复合材料 成型工艺
下载PDF
SiC-ZrC复合超细粉末的合成及抗氧化性能研究
8
作者 周虹伶 曹宇 +4 位作者 邹素琳 欧红 田嘉美 陈占军 胡继林 《江西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以二氧化锆、硅溶胶、炭黑作为前驱体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来制备SiC-ZrC复合粉末。研究了反应温度对SiC-ZrC复合粉末的烧失率、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综合热分析仪(TG-DTA)等手段对粉... 以二氧化锆、硅溶胶、炭黑作为前驱体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来制备SiC-ZrC复合粉末。研究了反应温度对SiC-ZrC复合粉末的烧失率、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综合热分析仪(TG-DTA)等手段对粉末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合成温度达到1500℃以上时,采用碳热还原法可成功合成SiC-ZrC复合粉末。在1550℃~1600℃下合成的产物中主要存在SiC和ZrC的特征衍射峰,合成产物结晶度好,这表明该条件下的合成反应进行比较完全。与1550℃相比,在1600℃温度下的合成产物中存在一定量的晶须,且存在有近似球状和短棒状及絮状颗粒,形成多样化显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ZrC 碳热还原法 反应温度 复合粉末 抗氧化性能
下载PDF
钙源粒度对低导热钙长石陶瓷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袁航 占华生 +6 位作者 罗华明 王涵宇 刘景溢 钱坤 邓通 胡思铭 黄朝晖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418,共5页
为制备性能良好的低导热多孔钙长石耐火材料,以石英砂细粉为硅源,Al(OH)_(3)为铝源,选取石灰石细粉(平均粒径为1110.3 nm)、4种不同粒度的纳米碳酸钙(平均粒径分别为653.1、564.4、362.2和313.5 nm)作为钙源,分别在1100、1200、1300和1... 为制备性能良好的低导热多孔钙长石耐火材料,以石英砂细粉为硅源,Al(OH)_(3)为铝源,选取石灰石细粉(平均粒径为1110.3 nm)、4种不同粒度的纳米碳酸钙(平均粒径分别为653.1、564.4、362.2和313.5 nm)作为钙源,分别在1100、1200、1300和1400℃保温3 h,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钙长石陶瓷,研究了热处理温度、钙源对钙长石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钙源(石灰石和纳米碳酸钙)对合成的钙长石试样的物相组成影响不大,但纳米碳酸钙可明显降低生成钙长石相所需温度;随着钙源平均粒径从653.1 nm降低到313.5 nm,钙长石陶瓷由颗粒状向片层状和板柱状转变;试样的显气孔率在18.0%左右,体积密度在1.40 g·cm^(-3)左右,两者受影响不大;随着钙源粒度的减小,试样的常温耐压强度由15.3 MPa提升至19.3 MPa,热导率由1.893 W·m^(-1)·K^(-1)降低至1.633 W·m^(-1)·K^(-1),使用纳米碳酸钙可以降低钙长石陶瓷的热导率,为制备低导热陶瓷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高温固相法 钙长石 低热导率
下载PDF
高强度碳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
10
作者 沈泽慧 曹宇 +4 位作者 郝晶莹 张琪凯 牛波 张亚运 龙东辉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4,共10页
针对热防护系统的热桥阻断需求,以碳/石英纤维混编针刺预制体为增强体,酚醛树脂为碳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常压干燥和高温碳化工艺,制备出一种中密度-高强度碳气凝胶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结果表明... 针对热防护系统的热桥阻断需求,以碳/石英纤维混编针刺预制体为增强体,酚醛树脂为碳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常压干燥和高温碳化工艺,制备出一种中密度-高强度碳气凝胶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复合材料在中密度(约为0.80 g·cm^(-3))下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5%压缩应变时压缩应力约为10 MPa)和优异的隔热性能(室温热导率<0.230 W·m^(-1)·K^(-1))。随着预制体中石英纤维质量分数从0%增加至20%,复合材料在1 000℃下等效热导率从0.224 W·m^(-1)·K^(-1)下降至0.158 W·m^(-1)·K^(-1),具备了高温热桥阻断应用潜力。进一步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材料室温至1 600℃下的热导率进行预测,发现了材料结构和环境因素对热导率的影响趋势,即碳气凝胶基体孔隙率的上升会导致热量传递的阻碍增大,从而导致复合材料热导率下降;预制体密度的增大导致热量传递的通道增加,使复合材料热导率增大;石英纤维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复合材料热导率逐渐下降;当气压较小时,热导率随气压的增大迅速增大,而当气压较大时,热导率几乎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气凝胶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隔热性能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下载PDF
基于锅炉热效率反平衡法分析飞灰碳含量对燃煤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11
作者 王炯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6期65-68,共4页
为研究飞灰含碳量对燃煤锅炉热效率的影响,采用锅炉热效率反平衡法计算,通过分析、简化锅炉各项热损失得到燃煤锅炉热效率与飞灰中碳的质量分数数学关系式,通过实例进行计算,验证了飞灰碳含量与锅炉热效率数学表达式的正确性,通过该表... 为研究飞灰含碳量对燃煤锅炉热效率的影响,采用锅炉热效率反平衡法计算,通过分析、简化锅炉各项热损失得到燃煤锅炉热效率与飞灰中碳的质量分数数学关系式,通过实例进行计算,验证了飞灰碳含量与锅炉热效率数学表达式的正确性,通过该表达式可为燃煤锅炉设计过程中估算锅炉热效率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 燃煤锅炉 热效率 飞灰含碳量 热平衡法
下载PDF
橡胶和炭黑种类对硫化胶导热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陈晓杰 郭鹤莹 +2 位作者 袁琛琛 赵雅丽 张秀彬 《橡胶科技》 CAS 2024年第4期199-204,共6页
研究4种橡胶[天然橡胶(NR)、溶聚丁苯橡胶(SSBR)、乳聚丁苯橡胶(ESBR)、顺丁橡胶(BR)]配方和9种炭黑配方硫化胶的导热性能,建立硫化胶比热容的准确测试方法,分析得出导热性能相对优良的橡胶和炭黑种类。结果表明: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MDS... 研究4种橡胶[天然橡胶(NR)、溶聚丁苯橡胶(SSBR)、乳聚丁苯橡胶(ESBR)、顺丁橡胶(BR)]配方和9种炭黑配方硫化胶的导热性能,建立硫化胶比热容的准确测试方法,分析得出导热性能相对优良的橡胶和炭黑种类。结果表明: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MDSC法)能够真实反映硫化胶的比热容,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度;不同橡胶和炭黑配方硫化胶的比热容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热扩散系数与温度有较好的线性负相关性,导热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减小趋势;相同温度下,BR,ESBR,SSBR,NR硫化胶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均依次减小;炭黑结构度高、粒径小有利于硫化胶热扩散系数的增大,中等粒径炭黑对于提高硫化胶的导热系数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炭黑 硫化胶 导热性能 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 比热容
下载PDF
红外吸收-热导法测定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
13
作者 王勇 施宗友 崔青青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24年第2期118-124,共7页
土壤中的有机碳和全氮是评定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快速准确测定土壤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对于评价土壤肥力、研究碳氮与植物生长代谢关系、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测量时间长、批量测试效率低的问... 土壤中的有机碳和全氮是评定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快速准确测定土壤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对于评价土壤肥力、研究碳氮与植物生长代谢关系、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测量时间长、批量测试效率低的问题,采用红外吸收-热导法同时测定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进一步提高了分析效率.讨论了样品量、燃烧催化剂、无机碳干扰对有机碳和全氮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最优条件为样品质量0.12g,0.04g氧化铜为燃烧催化剂,4mol/L盐酸消除无机碳干扰.以土壤标准样品建立仪器标准曲线,碳和氮的定量限分别为0.0082%、0.043%.方法应用于实际土壤样品测量,方法精密度小于3.0%,测量结果与标准方法对比,测量值在标准允许误差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吸收-热导法 土壤 有机碳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火电厂碳核算主要方法综述
14
作者 刘雪原 陈玉敏 +5 位作者 魏阳 孟拓 刘悦 周奇 向银太 李茜 《四川电力技术》 2024年第5期34-43,共10页
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之间的平衡,从而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作为中国最大的碳排放源,火电行业承担的减排任务极为艰巨,其减排活动具有... 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之间的平衡,从而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作为中国最大的碳排放源,火电行业承担的减排任务极为艰巨,其减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火电厂碳核算是针对火电厂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测量、计算和报告的活动。火电厂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其排放量与燃料类型、工艺流程、燃烧效率等因素有关。针对火电厂碳核算综述了主要标准、政策、方法和技术,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展望了火电厂碳核算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碳核算 核算边界 碳核算方法
下载PDF
炭黑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15
作者 顾乾柳 郑祖东 +1 位作者 袁志辉 袁志军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4期27-30,共4页
炭黑的制备技术是炭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因为不同制备工艺对炭黑结构、性能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炭黑的制备方法出发,详细论述了不完全燃烧法、热分解法和等离子体法等炭黑制备工艺的详细原理及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炭黑的制备技术是炭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因为不同制备工艺对炭黑结构、性能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炭黑的制备方法出发,详细论述了不完全燃烧法、热分解法和等离子体法等炭黑制备工艺的详细原理及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几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为未来炭黑粒子先进制备技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制备 不完全燃烧法 热分解法 等离子体法
下载PDF
基于在线监测法的火电机组碳排放分析
16
作者 宋明光 李小江 +2 位作者 孙友源 郑文广 刚良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64-473,共10页
为掌握火电机组在线监测法与核算法的碳排放差异,分析在线监测法的数据特征及影响因素,选取燃煤机组超超临界1030 MW、超临界600 MW、亚临界300 MW以及燃气F级等不同类型的火电机组,对在线监测法与核算法碳排放量、发电碳排放强度进行... 为掌握火电机组在线监测法与核算法的碳排放差异,分析在线监测法的数据特征及影响因素,选取燃煤机组超超临界1030 MW、超临界600 MW、亚临界300 MW以及燃气F级等不同类型的火电机组,对在线监测法与核算法碳排放量、发电碳排放强度进行对比分析。针对监测法数据,研究了烟气CO_(2)浓度与烟气流量特性并对其进行准确性评价。结果表明,4台机组2种方法获得的CO_(2)排放总量较接近,但各机组各月份差异变化较大,碳排放强度与平均负荷率之间的关系表明监测法结果更稳定,而核算法波动较大;对于监测法,CO_(2)浓度监测并不会产生大偏差,而流量是影响监测法碳排放量结果的关键因素,烟气均匀程度高的烟道流速监测结果高于烟气均匀程度低的烟道;通过碳排放速率、CO_(2)浓度、烟气流量与负荷率的拟合关系可对异常数据进行校核诊断,有效保证监测法的数据质量。在碳市场背景下,相较核算法,在线监测法有诸多优势,在国内火电将得到快速发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机组 碳排放 在线监测法 核算法 准确性评价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中的碳纤维回收技术研究综述
17
作者 李维维 冯文慧 马晓三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CAS 2024年第5期78-80,83,共4页
在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采用高效可持续的策略从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废弃物中回收碳纤维,并将其再利用于高附加值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一个新兴趋势。该文深入探讨了碳纤维再利用的机械、化学和热回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在碳纤维增... 在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采用高效可持续的策略从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废弃物中回收碳纤维,并将其再利用于高附加值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一个新兴趋势。该文深入探讨了碳纤维再利用的机械、化学和热回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在碳纤维增强聚合物中回收碳纤维的关键工艺与效果。同时,提出了碳纤维回收方法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为碳纤维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 回收方法 机械 化学 热回收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火力发电碳排放量智能检测方法研究
18
作者 靳阿妮 张彬 +2 位作者 陈景瑞 李泳睿 李德忠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8期60-63,共4页
为准确得到碳排放量,研究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火力发电厂碳排放量智能检测方法。确立火力发电厂碳排放核算系统边界,建立碳排放系统,分别计算燃煤发电产生的碳排放量、脱硫环节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及五类间接产生碳排放量的环节整体生成... 为准确得到碳排放量,研究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火力发电厂碳排放量智能检测方法。确立火力发电厂碳排放核算系统边界,建立碳排放系统,分别计算燃煤发电产生的碳排放量、脱硫环节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以及五类间接产生碳排放量的环节整体生成的碳排放量。基于支持向量机设计碳排放量检测算法,得到原始数据的归一化指标,得到支持向量机算法下的最终规划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可有效得到不同季节下的碳排放量,精度较高,具备较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火力发电 碳排放量 智能检测方法 大气污染检测
下载PDF
火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研究
19
作者 李凤宁 张景伟 +2 位作者 赵阳 原亚开 程佳 《东北电力技术》 2024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前研究认为地球温室效应受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CO_(2))影响很大,CO_(2)减排被认为是控制地球温室效应的关键。基于我国目前的电力行业能源结构,以燃煤作为主要燃料的火电厂仍是我国居民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的重要消耗主体,提高... 目前研究认为地球温室效应受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CO_(2))影响很大,CO_(2)减排被认为是控制地球温室效应的关键。基于我国目前的电力行业能源结构,以燃煤作为主要燃料的火电厂仍是我国居民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的重要消耗主体,提高其碳排放计量方法的实用性和精确性尤为重要。通过深入分析目前碳排放计量方法,提出通过对烟气流量与CO_(2)浓度进行测量,尽量避免现有计量方法中的影响因素,实现火电厂CO_(2)排放精准计量,从而为碳减排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碳减排 碳排放计量方法
下载PDF
热导法测定固体生物质燃料中碳氢氮含量的称样量试验研究
20
作者 龚婉莉 马克富 +1 位作者 车永芳 李梦凡 《煤质技术》 2024年第4期79-84,91,共7页
固体生物质燃料中碳、氢、氮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对于指导固体生物质燃料的生产及控制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而样品称样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热导法的测定时间、测定成本及测定结果准确度。选取15种代表性固体生物质燃料样品,在10~100 mg... 固体生物质燃料中碳、氢、氮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对于指导固体生物质燃料的生产及控制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而样品称样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热导法的测定时间、测定成本及测定结果准确度。选取15种代表性固体生物质燃料样品,在10~100 mg称样量范围内设置6个梯度,采用元素分析仪进行碳、氢、氮含量的测定,通过数理统计及作图分析对不同称样量范围下的碳、氢、氮测定结果进行精密度及准确度分析,确定适宜的称样量。结果表明,当称样量为50~70 mg时,15个样品的碳、氢、氮含量测定结果与参考值之差均符合要求,且测定结果变化趋势平缓;50、60、70 mg称样量下的碳、氢、氮含量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及准确度无显著性差异,因而热导法测定碳氢氮含量的称样量50~70 mg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样量 热导法 固体生物质燃料 称样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