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碳化稻壳制备碳/碳复合材料的SiC涂层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凤萍 李贺军 +2 位作者 李克智 胡志彪 黄荔海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14,共4页
以碳化稻壳为原料,采用包埋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SiC涂层。用X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对SiC涂层晶相、微观形貌及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涂层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C涂层呈网状结构,以β-SiC为主,并含有少量... 以碳化稻壳为原料,采用包埋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SiC涂层。用X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对SiC涂层晶相、微观形貌及成分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涂层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C涂层呈网状结构,以β-SiC为主,并含有少量的α-SiC,纯度较高;碳化稻壳中含有的纳米级的SiO2微晶是低温下制备SiC涂层及涂层呈网状结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稻壳 c/c复合材料 SIc涂层
下载PDF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bending strength of SiC composites reinforced by pitch-based carbon fibers 被引量:3
2
作者 Liyang CAO Yongsheng LIU +5 位作者 Yunhai ZHANG Yejie CAO Jingxin LI Jie CHEN Lu ZHANG Zheng QI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47-262,共16页
In this work,pitch-based carbon fibers were utilized to reinforce silicon carbide(SiC)composites via reaction melting infiltration(RMI)method by controlling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resin carbon content.Thermal co... In this work,pitch-based carbon fibers were utilized to reinforce silicon carbide(SiC)composites via reaction melting infiltration(RMI)method by controlling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resin carbon content.Thermal conductivities and bending strengths of composites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preparation condi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analytical methods.Results showed the formation of SiC whiskers(SiC_(w))during RMI process according to vapor–solid(VS)mechanism.SiC_(w)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oughening the C_(pf)/SiC composites due to crack bridging,crack deflection,and SiC_(w) pull-out.Increase in reaction temperature during RMI process led to an initial increase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along in-plane and thickness directions of composites,followed by a decline.At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1600℃,thermal conductivities along the in-plane and thickness directions were estimated to be 203.00 and 39.59 W/(m×K),respectively.Under these conditions,bending strength was recorded as 186.15±3.95 MPa.Increase in resin carbon content before RMI process led to the generation of more SiC matrix.Thermal conductivities along in-plane and thickness directions remained stable with desirable values of 175.79 and 38.86 W/(m×K),respectively.By comparison,optimal bending strength improved to 244.62±3.07 MPa.In sum,these findings look promising for future application of pitch-based carbon fibers for reinforcement of SiC ceramic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tch-based carbon fiber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 matrix composites(c/Sic) thermal conductivity bending strength
原文传递
C/SiC复合材料推力室应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志泉 马武军 《火箭推进》 CAS 2011年第2期19-24,共6页
C/SiC复合材料密度低、耐高温、抗氧化、抗烧蚀,并且具有非常好的高温力学性能,是制备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理想材料。本文从C/SiC复合材料燃烧室结构计算、无损探伤及C/SiC与金属连接等方面,论述了上海空间研究所在C/SiC复合... C/SiC复合材料密度低、耐高温、抗氧化、抗烧蚀,并且具有非常好的高温力学性能,是制备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理想材料。本文从C/SiC复合材料燃烧室结构计算、无损探伤及C/SiC与金属连接等方面,论述了上海空间研究所在C/SiC复合材料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复合材料推力室 液体火箭发动机 焊接连接
下载PDF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在高超音速射流中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德文 沈昊东 +3 位作者 王丽 许贵强 胡兵 靳春红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9-303,共5页
为了增强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热防护性能,采用轴棒法编制、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碳/碳-碳化硅(C/C-SiC)复合材料试件,将试件置于高超音速射流进行烧蚀实验,测试试件的烧蚀率和力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复合材料的相组成,采用扫描电镜... 为了增强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热防护性能,采用轴棒法编制、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碳/碳-碳化硅(C/C-SiC)复合材料试件,将试件置于高超音速射流进行烧蚀实验,测试试件的烧蚀率和力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复合材料的相组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微观结构并分析烧蚀机理。结果表明:试件烧蚀前后的弯曲强度分别为92 MPa和84 MPa;层间剪切强度分别为10.6 MPa和9.1 MPa;线烧蚀率为0.0474 mm/s,质量烧蚀率为0.0383 g/s;复合材料中的碳纤维以热化学烧蚀为主,基体材料受热化学和机械剥蚀双重作用。复合材料中的SiC颗粒在高温下液化、沉积,提高了试件的烧蚀性能,复合材料总体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 高超音速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烧蚀机理
下载PDF
多尺度碳/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欢 张一心 +2 位作者 卢晨 荆云娟 张亮儒 《合成纤维》 CAS 2023年第2期13-18,共6页
碳/碳(C/C)复合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基体热解碳(PyC)强度低、脆性大,导致基体开裂、界面层脱黏等结构失效现象频发,严重限制其在特种环境中的应用。提出利用化学气相渗透法构建碳纤维与基体间的低织构热解碳界面层,采用电泳共沉积法掺杂碳... 碳/碳(C/C)复合材料在服役过程中基体热解碳(PyC)强度低、脆性大,导致基体开裂、界面层脱黏等结构失效现象频发,严重限制其在特种环境中的应用。提出利用化学气相渗透法构建碳纤维与基体间的低织构热解碳界面层,采用电泳共沉积法掺杂碳纳米管(CNTs)、碳化硅纳米线(SiCnws)于碳纤维表面,构建纳米纤维-碳纤维多尺度预制体,实现多尺度C/C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改性。研究发现,CNTs&SiCnws掺杂能促进C/C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层间剪切性能和面内压缩性能的改善。弯曲、层间剪切、面内压缩强度随CNTs&SiCnws含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CNTs&SiCnws可诱导细化PyC结构,避免基体微观缺陷的产生,提高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力,达到协同增强多尺度C/C复合材料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多尺度预制体 碳纳米管 碳化硅纳米线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钛改性的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中高含量铜 被引量:2
6
作者 邹爱兰 韦秋云 逯雨海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0-23,共4页
铜-钛改性的碳/碳-碳化硅(C/C-SiC)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分为铜钛碳硅,不易被常规方法溶解。采用在800~820℃先将样品灼烧20min以消除碳的干扰,再从瓷坩埚转于刚玉坩埚中碱熔,并加入盐酸和硝酸进一步溶解样品,建立了以2.0%盐酸为测定溶液介... 铜-钛改性的碳/碳-碳化硅(C/C-SiC)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分为铜钛碳硅,不易被常规方法溶解。采用在800~820℃先将样品灼烧20min以消除碳的干扰,再从瓷坩埚转于刚玉坩埚中碱熔,并加入盐酸和硝酸进一步溶解样品,建立了以2.0%盐酸为测定溶液介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钛改性的C/C-SiC复合材料中铜的方法。研究表明,铜浓度在2~12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015 31+0.059 66x,线性相关系数R=0.999 4,方法检出限为0.011 2μg/mL。采用方法对铜-钛改性的C/C-SiC复合材料自制样品FL-2和内控样品C6分别进行测定,结果与参考值或碘量法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6或12)分别为0.39%和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 碳/碳-碳化硅(c/c-sic)复合材料 铜-钛改性
下载PDF
还原碳化工艺对(W,Mo)C粉末物相及其液相转变温度的影响
7
作者 时凯华 周红翠 +2 位作者 昝秀颀 舒军 廖军 《硬质合金》 CAS 2020年第3期181-188,共8页
以WO3、Mo O3、C等粉末为原料,通过还原碳化方法制备得到"Mo C"质量分数为15%的(W,Mo)C粉末。利用XRD方法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粉末还原、碳化后的物相组成的影响;利用DTA的方法对碳化后的粉末(添加30%Co)液相形成温度进行了... 以WO3、Mo O3、C等粉末为原料,通过还原碳化方法制备得到"Mo C"质量分数为15%的(W,Mo)C粉末。利用XRD方法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粉末还原、碳化后的物相组成的影响;利用DTA的方法对碳化后的粉末(添加30%Co)液相形成温度进行了检测,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混合粉末液相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还原碳化法,可以成功制备获得物相组成单一的(W,Mo)C粉末。还原、碳化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和气氛等对于(W,Mo)/(W,Mo)C粉末物相组成有着明显影响。还原温度为1000℃、时间为180 min时,可以获得物相单一的(W,Mo)粉末;在Ar气氛下,碳化温度为1600℃、碳化时间为90 min时可以获得物相单一的(W,Mo)C粉末。当碳化气氛选择N2时,即使x(C)︰x(W/Mo)为0.9时仍然可以获得物相单一的粉末,但物相组成已经不再是(W,Mo)C,而转变为(W,Mo)CN。采用不同气氛制备的(W,Mo)C/(W,Mo)CN粉末混合Co粉后,缺碳和渗碳两个组分的液相转变温度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W Mo)c 还原 碳化 物相组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